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的思想矛盾

2010-05-30 3页 pdf 121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917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的思想矛盾 !""#年!月 社科纵横 $%&,!""# 总第’(卷第’期 !!!!!!!!!!!!!!!!!!!!!!!!!!!!!!!!!!!!!!!!!!!!!!!!!!!!!!!!!!!!!! )*+,-.)+,/0+/)1/2,/3 2*.4’(0*4’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的思想矛盾 冉耀斌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5#""5") 【内容摘要】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 人,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的思想矛盾
!""#年!月 社科纵横 $%&,!""# 总第’(卷第’期 !!!!!!!!!!!!!!!!!!!!!!!!!!!!!!!!!!!!!!!!!!!!!!!!!!!!!!!!!!!!!! )*+,-.)+,/0+/)1/2,/3 2*.4’(0*4’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的思想矛盾 冉耀斌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5#""5") 【内容摘要】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 人,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曾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作者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意抬高诸葛亮,贬低魏延, 可罗贯中又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时力求人物形象符合历史和艺术真实,所以在塑造魏延形象时,内心也矛盾重 重,塑造的魏延形象也并不统一、完整,以致在写诸葛亮时也左右为难,欲益反损。本文就魏延形象的塑造来考察作者的思想矛 盾,给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借鉴。 【关 键 词】魏延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思想矛盾 中图分类号:,!"54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578’"9(!""#)"’7""9"7"!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不足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已经人所共知,我对此也 颇有同感,这里不再多谈刘备和诸葛亮,因为民间就有“刘 备摔阿斗,刁买人心”的俗语,看来这个失误比较明显。但 有一个蜀国集团的人物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不完整,也没 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个人物就是魏延。有人会说,魏延这 样一个小人物,不值得去大加讨论,但我认为,从魏延的形 象塑造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矛盾,能给我们的文艺创作 以有益的启发。 首先让我们从陈寿《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来看历史上 的魏延的真实情况。《三国志·蜀·魏延传》载:“魏延字文 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 军。”"魏延本来是刘备的亲信将领,曾作过牙门将军,了解 这一点很重要。后来刘备作了汉中王,迁到成都,要留一重 将镇守汉中,这时关羽已镇守荆州,大家认为一定会是张 飞,“飞也心自许”,可是刘备却选中了魏延,可见刘备对魏 延是非常赏识的。当时,刘备曾当众问魏延有没有信心镇 守汉中,魏延就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 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很高兴,众人也佩服 魏延的宏论。后来诸葛亮驻汉中,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 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公元!#"年),魏延大破雍州 刺史郭淮等,进封南郑候。$ 魏延在蜀国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累累功勋,他“勇猛过 人”,而且“善养士”,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自视甚高,瞧不起 众人,“当时皆避下之”,唯有长史杨仪不服,因此经常跟杨 仪闹矛盾,两人如同水火。魏延对诸葛亮也不像其他人那 样惟命是从,而是经常提不同的意见,这虽然是他的某种长 处,但是当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便大发牢骚。例如:“延每 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 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他以西 汉王朝的“三杰”之一韩信自许,一心要独领人马,与诸葛亮 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也曾提出过奇 袭长安的妙计。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对其分兵 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就使魏延时常感到不那么得 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己 才用之不尽。” 读了《三国演义》的人一提起魏延,肯定会想起魏延的 所谓“反骨”,认为魏延骨子里就是一个叛逆之人。但是在 《三国志》中,并没有说过魏延真的造反,他以前是刘备的 “部曲”,是亲信将领,并不曾反叛过谁。在刘备和诸葛亮活 着的时候,魏延一直忠心耿耿,对蜀国的事业兢兢业业,从 没有反叛的念头。后来诸葛亮死后,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发 生了一场冲突,后人的评价不一,就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以致混淆视听。让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陈寿是怎样记载 的:(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 、护 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 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 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而废 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 乎?’”&由此可见,魏延内心从没想过要造反,只是想领军 “击贼”,也只是对杨仪监军不服气。后来矛盾激化,魏延一 怒之下领军抢先南归,一路烧绝栈道,与杨仪争相上表朝 廷,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发生火并, 魏延失败,马岱“追斩之”。’ 以上所述基本上都是历史事实,魏延应该说是一个悲 剧人物,他的悲剧都是由其性格所导致的,比如他自视甚 高,盛气凌人,众人“皆避下之”,而且喜发牢骚,更为致命的 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不顾大局,只为意气之争,不管国家安 危,最后众叛亲离,身死人手,甚为可惜。但也可以看出,诸 葛亮在处理魏延的问题上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首 先,诸葛亮不像刘备那样放手任用魏延,委以重任,用之不 疑。诸葛亮北伐时良将寥寥,却总是对魏延不那么放心,不 认真考虑他的建议,不愿让魏延分兵而进。其次,诸葛亮平 时也比较喜欢那种稳重温驯、谨言慎行的人,而对魏延这种 颇有才干而锋芒毕露、既有优点又有突出缺点、喜欢提意见 而时有牢骚的人,总是不那么喜欢,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这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点,也符合《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治戎为 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再次,在处理魏延 和杨仪的矛盾问题上,诸葛亮虽然“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 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但一直没采取妥善措施,导致 二人的意气之争发展到“犹如水火”的地步。特别是诸葛亮 临终之际,仅仅把杨仪、费 、姜维等人找来安排后事,却把 魏延排除在外,只是给他留了一个“断后”的命令,魏延身为 蜀国第一号大将,这样对待他显然是不妥当的。魏杨矛盾 激化,不能不说与此有关。而且诸葛亮也知道这个决定肯 "9 万方数据 定会激怒魏延,因此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表现出 无可奈何的态度。罗贯中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就 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如果遵照历史事实,诸葛亮就不那么 完美了,但是作者要把诸葛亮塑造成“贤相”的典范,不但忠 君爱民、智慧超群,而且选贤任能、慧眼识才。作者罗贯中 不愿意其笔下这个完美的形象有任何细小的损害,所以只 有在塑造魏延形象时做一些小说加工,让所有的“罪过”都 由魏延来承担,但罗贯中毕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也力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因此 在塑造魏延形象时内心很矛盾,人物形象也不太统一完整,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作者的思想矛盾。 一、从伦理观念上来看,作者有“忠臣不事二主”和“良 臣择主而事”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如忠、孝、仁、义等约束着 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而人们评价一个人也首先从伦理道 德方面来评价。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要论武功相貌, 吕布应是一流的人物,武功高强,刘、关、张三人战他尚且不 胜;长得也很英俊,但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贪恋女色、反复 无常的小人,所以作者在书中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对于 做臣子的,中国古代一直强调要忠君爱国、没有贰心、保持 气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把这种观念推到了极致,倡 导“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等封建观念。罗贯中 生活在元末明初,当然也深受理学的影响。但是作者写的 是三国那个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国政混乱、百 姓无主,传统的观念必然会受到冲击,许多人有机会自主选 择自己的主子,也就是所谓“良臣择主而事”。这不但不应 该受到批评,而且应该受到肯定,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例 如赵云先投公孙瓒,但是发现公孙瓒并无远大志向后,就转 而投奔刘备,为蜀国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一番功 业,受到了后人的钦敬。还有法正,原是刘璋的谋臣,后来 帮助刘备夺得西川,也受到了作者的肯定。 但是,我们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看到,魏延就没那么 幸运了。在刘备弃新野逃往襄阳避难而蔡瑁、张允不让他 进城时,魏延挺身而出,要杀二贼迎刘备。刘备怕连累百姓 而不入。魏延寡不敌众,只好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后来韩 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要杀黄忠时,又是魏延见义勇为, 砍死刀斧手,杀了韩玄救了黄忠,而且献出长沙给刘备。但 是诸葛亮不仅不奖赏,反而要推出去斩首,不要说读者不理 解,连枭雄刘备也不理解。诸葛亮给魏延定的罪名是“食其 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 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 亮这番话的理由并不充分,魏延第一次救刘备已经显示了 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后来杀韩玄救黄忠又是一 大义举。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逻辑,那么法正也该杀头。还 有严颜,自己投降了张飞,而且招降了沿途关隘四十五处, 比魏延献一个长沙厉害得多。!"$至于“反骨”一说,更是无稽 之谈。书中从没有提过诸葛亮会相面术,至于识人,倒有几 处失误,例如让马谡守街亭,是用人不明;后来让杨仪领军, 导致蜀军内讧。而且他非常赏识的杨仪后来在失意之时, 曾后悔不曾降魏,事发后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这也说明 诸葛亮在鉴别人才方面并不高明,他怎能断定魏延久后必 反呢?在这里,我们认为这是作者内心的矛盾。因为正如 前面所说,作者要美化诸葛亮而丑化魏延,就必须在道德伦 理方面先将魏延置于不“忠”不“义”之地,让读者在内心对 其反感,那么魏延再怎么有战功也就不会令人尊敬。我们 前面说过,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过魏延曾投降过任何人, 也没有背叛过谁。即使在小说中,魏延的行为只能算弃暗 投明,不能说是投降,因为他没有战败,也没有跟刘备为敌。 可是我们知道关羽确曾投降过曹操,而且帮曹操杀过颜 良。!"&但是作者为他百般掩饰,魏延没有投降,却一定要写 成降将,用“忠臣不事二主”的伦理观念来谴责他。这是实 行双重来评价人物的思想。但是我们在小说中却看到 了魏延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作者始料未 及的。 二、从创作原则上看,也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为贤 者讳”的行事原则的矛盾。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能把对人物的爱憎感情和优劣 评价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内 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了解人 物形象,评价人品优劣,产生爱憎感情。所以作者在创作的 时候必然有一个创作原则,这个原则并不是他主观的爱憎 倾向,而是叙事的态度和。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 义》的创作中坚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塑造人物形 象时力求能够符合历史真实,在此基础上当然也进行了艺 术的虚构,但是要尽量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和完整。由于 作者内心矛盾的影响,导致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局部有不和 谐。例如作者得在写魏延的时候,虽然有意识要贬低他,但 还是注意到魏延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通过他杀韩玄、救黄 忠表现了其勇猛过人和“善养士”的特点;通过向诸葛亮建 议“出兵子午谷,直取长安”表现其很有战略眼光,是一个有 勇有谋的大将。而且通过这个情节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和魏 延的矛盾以及诸葛亮的弱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作者总 是在偏袒诸葛亮,对他的缺点要么是讳莫如深,要么是曲意 回护。尤其在写到诸葛亮和魏延的冲突时,总是把责任全 部推给后者,这些都表现了作者“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传 统观念,不愿意诸葛亮的形象受损。有人会说,书中不是也 写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承认用人不当,要求自贬三级的事 吗,这是不是表现了作者并没有偏袒诸葛亮的倾向?我认 为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不但无损于诸葛亮的光辉形 象,而且更表现了他公正严明、执法如山的高尚品质,这也 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但是,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虽然主观上要贬斥魏 延,但是按照书中故事情节的客观表现,不但没有损害魏延 的形象,反而使魏延成了一个忠义可嘉、智勇双全的人物, 作者也看出这背离了他的创作原意,所以在后面刻意编制 了几个情节来贬斥魏延。例如在五丈原孔明祭北斗一节, 诸葛亮祭北斗以祈求延寿,让姜维守护一旁,嘱咐如果主灯 灭,则他的阳寿尽。偏偏这时魏延进来禀报军情,不小心扑 灭了主灯,引得姜维要杀他。!"(这也确实符合普通读者的心 理,人们多么希望这个爱民保国、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贤 相多活些日子,不希望他去世,偏偏是魏延扑灭了主灯,导 致了孔明的死亡,魏延真是罪大恶极。但是在今天看来,孔 明祭北斗本来是迷信之举、无稽之谈,那么给魏延加的罪名 也就“莫须有”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诸葛亮在上方谷 让魏延诱司马懿父子进谷后,竟然让马岱把魏延也堵在谷 中,要和司马懿父子一同烧死,这就大大损害了诸葛亮的形 象,把他写成一个坑害部下的卑鄙小人。偏偏天降大雨,魏 延侥幸不死,诸葛亮又把责任推给了魏延的宿敌杨仪,!")这 更是嫁祸于人,只有奸雄曹操才耍这样的手段,用在诸葛亮 身上,更是大大的败笔。 总的看来,《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 作者能够把那么纷繁复杂的事情叙述得清晰完整,而且描 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虽然有上面所说的小小失误,也无损于他的伟大。 可是由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导致塑造的魏延形象不够完 整和统一,而且有时反倒让他在写诸葛亮时左右为难,欲益 反损。这对作者罗贯中来说甚为可惜,也是文艺工作者应 该吸取的教训。 注释: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第!"!页,东方出版社, !##$版。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第%""页,上 海古籍出版社!#&"版。 !$ 万方数据 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的思想矛盾 作者: 冉耀斌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 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 SOCIAL SCIENCE EXPLORATION 年,卷(期): 2003,18(1)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 1996 2.陈寿 三国志 3.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 1980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徐进之 试论魏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魏延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其悲剧内涵也是复杂的.魏延的悲剧实质上是一种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弱点的性格悲剧 ,是一种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由特定人际关系、特定思想观念所促成的人生悲剧.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kzh20030103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30日
/
本文档为【从魏延形象的塑造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的思想矛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