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2010-04-09 50页 ppt 1M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7426

暂无简介

举报
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nullnull第2章 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2.1 酸碱概念的发展一、S. A.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的电离论二、E. C. Franklin(弗兰克林)的溶剂论三、J. N. Brnsted(勃朗斯特)和Lowry(劳莱) 的质子论四、G. N. Lewis(路易斯)的电子论六、Usanovich(乌萨诺维奇)的正负论五、Lux(鲁克斯)的氧化物—离子论等null一、是第一个酸碱理论。对于酸、碱的定义是: 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 部都是H+的物质;碱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 离,产生...
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
nullnull第2章 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2.1 酸碱概念的发展一、S. A.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的电离论二、E. C. Franklin(弗兰克林)的溶剂论三、J. N. Brnsted(勃朗斯特)和Lowry(劳莱) 的质子论四、G. N. Lewis(路易斯)的电子论六、Usanovich(乌萨诺维奇)的正负论五、Lux(鲁克斯)的氧化物—离子论等null一、是第一个酸碱理论。对于酸、碱的定义是: 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 部都是H+的物质;碱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 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酸与 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和OH-化合生成作为 溶剂的H2O。null局限性:1. 酸碱反应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 2. 也可在无溶剂的非液态体系中 进行; 3. 不能解释不含OH-的分子在水中 所表现的碱性。null二、 E. C. Franklin(弗兰克林)酸碱溶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和非水溶液化学的发展 密切相关。null由此,美国化学家Franklin提出了溶剂体系 的酸、碱定义:在任何溶剂中,凡能增加和 溶剂相同阳离子的物质就是该溶剂中的酸; 凡能增加和溶剂相同阴离子的物质就是该溶 剂中的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具有溶 剂特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溶剂 分子。nullnull酸碱溶剂理论扩大了溶剂范围,也扩展了 酸碱概念,它包容了Arrhenius的酸碱理 论。 其局限性表现在它不适用于不电离的 溶剂中的酸碱体系,更不适用于无溶剂的 酸碱体系。酸碱溶剂理论对溶剂的要求:必须是能够 发生自偶电离的极性溶剂。null三、由丹麦化学家Brnsted和美国化学家Lowry 分别各自独立地提出。null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是:凡能释放质子的任 何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是碱, 质子给予体和质子接受体分别称为Brnsted 酸和Brnsted碱(或质子酸和质子碱),它们 之间存在着共轭关系:酸碱反应指质子由给予体向接受体的转移过 程。null酸和碱均既可以是阴、阳离子,也可以是 中性分子。null通常把反应式中的反应物称为“酸”或“碱”, 而把产物当作与之对应的共轭物。A(1)是酸,B(1)是A(1)的共轭碱; B(2)是碱,A(2)是B(2)的共轭酸。null由于未溶剂化的质子不能在溶液中存在, 因此,每一共轭酸碱对只能和另一共轭酸 碱对相伴发生质子得失。某酸失去的质子 马上被某碱接受。null酸碱反应的实质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 越弱;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 相对较弱的酸和碱的方向进行;对于某些物 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null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酸碱 之间的反应发生了质子传递,生成新的酸 和新的碱。质子传递反应和环境无关,适用于各种体 系。酸碱质子理论包容了酸碱电离理论。该理 论的局限性是它所定义的酸必须含有可离 解的氢原子,不能包括那些不交换质子而 又具有酸性的物质。null四、酸是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是给出电子对的 物质。酸碱反应不再是质子的转移而是电子 对的转移。null某一配位反应:判断Lewis酸和Lewis碱。作为电子对受体的Lewis酸,先决条件是在 它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中必须要有空轨 道;作为Lewis碱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 孤对电子。nullLewis酸碱的范围极为广泛,它包容了前面 所论及的三种酸碱定义,所以通常又把 Lewis酸碱称为广义酸碱。null某一含氢化合物HA,分别指出质子论和 电子论下的酸。质子论下的酸:HA电子论下的酸:H+null五、酸碱氧化物—离子理论由Lux提出,Flood扩展的非质子体系的酸 碱定义基于氧化物中氧离子的转移,酸是 氧离子接受体,碱是氧离子给予体。酸碱反应:碱 酸 盐 CaO + SO3 = CaSO4碱=酸+O2-SO42+ = SO3 (酸) + O2- BaO(碱) = Ba2+ + O2-nullLux—Flood的酸碱反应主要适用于高温、 无水、无氢的熔融体系。还可以扩展到任何阴离子转移的体系。null六. 酸碱正负理论由前苏联化学家Usanovich (乌萨诺维奇)提 出。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是:凡是能够给出 正离子或是能够与负离子化合或接受电子的 物质叫做酸;凡是能够给出负离子或电子, 或接受正离子的物质叫做碱。酸 + 碱 盐 SO3 Na2O Na2+SO42- SO3 结合O2- Fe(CN)2 KCN K4+[Fe(CN)6]4- Fe(CN)2 结合CN- Cl2 K K+Cl- Cl2结合一个电子 SnCl4 Zn Zn2+[SnCl4]2- SnCl4 结合2 个电子null优点:包括了涉及任意数目的电子转移反 应,比前面几种定义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更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定义是Lewis酸碱概念的扩展。null一、S. A. Arrhenius(阿仑尼乌斯)的电离论二、E. C. Franklin(弗兰克林)的溶剂论三、J. N. Brnsted(勃朗斯特)和Lowry(劳莱) 的质子论四、G. N. Lewis(路易斯)的电子论六、Usanovich(乌萨诺维奇)的正负论五、Lux(鲁克斯)的氧化物—离子论等null2.2 酸碱的强度2.2.1 质子论的酸碱强度1. 质子酸、碱的强弱质子酸、碱的强弱,不仅决定于酸、碱本身 释放和接受质子的能力,也决定于溶剂接受 和释放质子的能力。在同一溶剂中,酸碱的相对强弱决定于各酸 碱的本性。null但同一酸碱在不同溶剂中的相对强弱则由溶剂的性质决定。例如,醋酸在水中是弱酸(失去小部分 质子), 在液氨中变为强酸(失去大部分 质子),因为氨接受质子的能力 (碱性)比水强, 而在无水硫酸中则表现为碱(得 到质子),因为无水硫酸给出质 自的能力(酸性)比水强。null因此,为了比较各种酸碱的强度,必须固定 一种溶剂作为参考介质,一般以水作为参考 介质来比较各种酸、碱传递质子能力,即测 定各种弱酸或弱碱在水中的酸常数Ka或碱常 数Kb值,视其大小即可比较其相对强弱。某弱酸的酸常数为Ka,其共轭碱的碱常数为 Kb,Kw为水的质子自传递常数,则:null该式表示了质子酸、碱之间的强弱关系,Ka 越大,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Kb越小,碱性 越弱。反之亦然。若将溶剂推广到其它非水溶剂,则:KS称为溶剂的质子自传递常数(查表可得)。 溶剂的pKS值可以表明溶剂自身离解程度的 大小, pKS值愈大,表示该溶剂自身离解的 倾向愈小;反之,则愈大。null2. 溶剂的拉平效应当一种酸溶于某种溶剂时,若酸中的质子完 全转移至溶剂分子,就称这种酸被溶剂拉平 了,这种效应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具有拉 平效应的溶剂称为拉平溶剂。不同的酸在某一溶剂中被拉平时,它们在该 容剂中所表现的酸性强度是相同的,即它们 原有的酸性强度差别因无法区别而被拉平。酸的拉平效应是由于溶剂的碱性相对较强所 造成。同样,碱的拉平效应是由于溶剂的相 对酸性较强所造成。null3. 溶剂的分辨效应溶剂能改变不同酸碱相对强度的效应叫做溶 剂的分辨效应。具有很强酸性的溶剂能有效抑制酸的离解, 溶剂的酸性越强,这种抑制酸离解的能力越 大。在该溶剂中能完全离解的强酸数目就越 少,而能分辨出不同强度的酸的种类就越多。同理,具有很强碱性的溶剂也能有效地抑制 碱的离解,从而使碱的强度有可能加以区别。null2.2.2 Lewis酸碱强度1. Lewis酸碱反应的类型Lewis酸碱反应包括了除氧化还原以外几乎 所有的反应,只要发生电子的接受(电子受 体)与提供(电子供体)的反应均可视为Lewis 酸碱反应。null(3)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强酸取代 酸碱加合物中的弱酸。(4)双取代反应(双重酸碱取代反应)(1)中和反应:实质是形成配位键,生成酸 碱加合物。(2)碱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强碱取代 酸碱加合物中的弱碱。null2. Lewis酸碱强度的标度——双参数标度E—C方程:酸碱加合物的成键作用有离子 键和共价键两部分的贡献。某一酸碱加合物 的反应焓为,E和C分别为静电性和共价性参数。规定碘 的Ea = 1.00,Ca = 1.00。通过计算确定其它 酸碱加合物的参数。null3. 影响Lewis酸碱强度的因素Lewis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缺电子物种和富 电子物种之间的反应。Lewis酸的强度可以 视其为接受电子对能力的大小。对于中性分子,一般来说,A—B中B的电 负性越大,A的酸性越强。对于阳离子酸,阳离子吸引电子对的趋势 越大,酸性也越强。null对于阴离子碱,负电荷越多或半径越大, 碱性越强。对于中性分子碱,其接受体原子的碱性和 取代基R的电负性有关,R的电负性越大, 碱性越弱。取代基的电负性不是决定Lewis酸碱强度的 唯一因素,还和分子构型、键型有关。此 外,取代基的体积和分子中的位置也影响 酸碱强度。最后,在Lewis酸碱定义中,酸 碱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和它反应 的物质本性不同有某些变化。null2.3 软硬酸碱(Soft Hard Acid Base, SHAB)硬酸:指那些原子(或离子)半径小,正电荷 多,极化率小,对外层电子拉得紧的接受体 物种;软酸:指那些体积大,正电荷少,极 化率大,易变形,对外层电子拉得不紧的接 受体物种;界于两者之间的酸称为交界酸。2.3.1 软硬酸碱的分类基础仍是电子理论,形容酸或碱的核子对其 外围电子抓得松紧的程度,抓得紧叫硬,抓 得松叫软。null硬碱:指极化率低,电负性高,对外层电子 抓得紧,难氧化的给予体物种;软碱:指极 化率大,对外层电子抓得松,易氧化的给予 体物种;界于两者之间的碱则为交界碱。P89 表2-7 软、硬酸的分类 表2-8 软、硬碱的分类软酸软碱间主要形成共价键,硬酸硬碱间主 要形成离子键。null2.3.2 软硬酸碱规则及其应用SHAB规则:硬亲硬、软亲软、 软硬交界就不管。含义:硬酸与硬碱、软酸与软碱形成的加合 物最稳定,硬酸与软碱或软酸与硬碱形成的 加合物比较不稳定,交界酸碱之间,不论对 象是软还是硬,形成的酸碱加合物稳定性差 别不大。null思考题:判断下列金属阳离子与配体的螯合 常数(lgK)的大小关系。K+(水)Ag+(水)HASAHBSBnullKf (结合常数)随不同卤离子碱的变化趋势酸为Hg2+时自F–至I–的Kf值急 剧增大,表明Hg2+属软酸; 酸为Pb2+时Kf 值增加得不是那 么快,但变化趋势相同,表明 Pb2+是个交界软酸;酸为Zn2+ 时的变化趋势与Hg2+和Pb2+相 反,属交界硬酸;酸为Al3+时 的变化趋势与Zn2+相同但曲线 陡峭,归硬酸。nullSHAB规则的应用:1. 比较化合物的稳定性硬酸+硬碱→稳定加合物 软酸+软碱→稳定加合物HF (硬硬) > HI(硬软) [Cd(CN)4]2-(软软) > [Cd(NH3)4]2+(软硬)不同金属离子和卤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 随卤素原子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 (表2-9)。null自然界的矿物中,硬酸金属离子以氧化物、 氟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硬碱)等形式存 在,而软酸金属离子以硫(软碱)化物的形式 存在。生命体内金属离子与配原子的结合也遵循 SHAB规则。如:血红素在氧气、 氮气、水、二氧化 碳等存在时,可以 选择性地吸收氧气。null2.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若从硬—软结合的反应物向生成 硬—硬或软—软结合的生成物方向进行, 反应进行较完全。若反应产物是硬—软结合,则反应可能逆 向进行,反应进行不完全。软—硬硬—软硬—硬软—软硬软—软硬—软null应用实例:# 帮助拟定合成反应[AgF4]2-、[FeO4]2-和OsO4中的Ag(+2)、 Fe(+6)和Os(+8) 就是用 F– 和O2– 这样的硬碱 使之稳定的。试图合成这些高氧化态金属的 硫化物, 则多半是失败。null# 指导药物设计除Ag+之外, 其他软酸金属离子的毒性都很 强。例如, 汞中毒可能是由于Hg2+(软酸)与 蛋白质分子中的S2-(软碱)结合, 从而改变了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由于Se是比S更软的原子(留意它们在周期表 中的位置), 从而对Hg显示出更强的结合力。 根据这一原理, 药物化学家有可能设计出含 Se药物, 从汞中毒患者的蛋白质S原子上除去 Hg2+离子。这就是说, 尽管Se2-是个毒性很大 的软碱,但一定条件下却能产生有益的药效。null3.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一般来说硬性溶剂能较好地溶解硬性溶质, 软性溶剂能较好地溶解软性溶质。但要考 虑晶格能。AgF(软酸硬碱)、LiI(硬酸软碱)在水(硬性的 两性溶剂)中的溶解度?LiF(硬酸硬碱)、AgI(软酸软碱)在水中的溶 解度?好差null4. 说明类聚效应当一种简单酸和碱形成酸碱加合物(或配合 物)后,配位的碱的性质会影响酸的软硬度, 从而影响这个酸与其它碱的键和能力。一般说来,软碱的极化率大,易于变形, 当与酸结合后,由于被极化,电子对偏向 于酸,使酸的软度增加,因而更倾向于与 其它软碱结合;而硬碱与酸结合后,使酸 的硬度增加,因而更倾向于与其它硬碱结 合。这种软—软或硬—硬相聚的趋势,称 为类聚效应。null在[Co(NH3)5X]2+和[Co(CN)5X]3-两个配合 物中,当X-从F- →I-变化时,配合物稳定 性的顺序如何?NH3:硬碱;CN-:软碱NH3与Co3+结合后,Co3+的硬度增加,倾向 于与硬碱结合。CN-与Co3+结合后,Co3+的软度增加,倾向 于与软碱结合。null5. 应用于催化体系AlCl3是硬酸,它与烷基氯中的硬碱Cl-结合 为AlCl4-,同时生成烷基阳离子R+,R+是软 酸,对苯(软碱)核易于反应。null6. 预测化学反应速度通常生成硬—硬或软—软取代产物的反应 速度都比较快。CH3+:软酸;Cl-:硬碱 RS-:软碱;RO-:硬碱所以第一个反应速度快。null2.3.3 酸碱的软硬度SHAB规则是定性地描述。酸碱软硬度的定量研究:nullAhrland认为可以用气态原子生成水合金属 离子的反应焓来衡量酸的软硬度。σA实际是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所需的能量与 金属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比值。硬酸的σA值 较小,软酸则较大。null碱的软硬标度可由下列反应得到:σB实际上是形成水合负离子所需的能量。 硬碱的σB的负值较大,而软碱的σB负值 较小。null2.3.4 软硬酸碱规则的理论解释硬酸和硬碱主要是静电或离子的相互作用, 形成离子键化合物,离子相互之间的静电 能大,形成的化合物稳定。软酸和软碱之间主要形成共价键,发生成 键轨道的最大程度重叠,形成的化合物也 特别稳定。nullSHAB原理,可以根据前沿分子轨道理论 加以说明。硬分子的HOMO(最高占有轨 道)与LUMO(最低空轨道)间的能量间隔 大,很小有电子转移,属静电作用;软分 子的HOMO与LUMO间的能量间隔小, 有显著电子转移,属共价作用,反馈π键 增加稳定性。null2.4 非水溶剂化学2.4.1 一般介绍1. 溶剂的分类根据溶剂分子中所含的化学基团,可把溶剂 分为水系溶剂和氨系溶剂。根据溶剂对酸、碱所表现的性质,可把溶剂 分为拉平溶剂和分辨溶剂。根据溶剂在液态时的结构可把溶剂分为 分子溶剂和离子溶剂。根据溶剂的亲质子性能不同,将溶剂分成: 碱性溶剂、酸性溶剂、两性溶剂、质子惰性 溶剂(极性、非极性惰性溶剂)null2.4.2 碱性溶剂——液氨无色液体,熔点-77.7℃,沸点-33.4℃,分子 间发生氢键缔合作用,所以蒸发热较高。和水一样,也能发生自偶电离,但极性比水 小:null1. 物质在液氨中的溶解度离子型化合物在液氨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 要小得多,但对于有些过渡金属离子,由 于可与NH3形成配合物,从而增加了这些 离子化合物在液氨中的溶解度。对于共价化合物,极性分子在液氨中的溶 解性比在水中小,而对于非极性分子,液 氨则是比水要好的溶剂。null3.液氨中的化学反应 氨合反应:指溶剂氨分子与Lewis酸直 接配位的反应。 (2) 氨解反应:类似于水解反应。 null(3) 酸碱反应:实质是NH4+和NH2-反应, 生成溶剂分子——NH3。 过量氨基也能使金属氨基化物形成配合物: null(4) 非酸碱反应 这主要是由于AgCl和KCl在不同溶剂中的溶 剂化效应不同而引起。Ag+和Cl-在水中的溶 剂化能比晶格能小,所以AgCl在水中不溶, 而在液氨中由于AgCl的溶剂化能大于晶格 能而可溶,因为NH3对Ag+的酸碱作用比 H2O强得多。同理,KCl在水中可溶而在液氨中不溶,也 是因为H2O对K+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比液氨强。null2.4.3 酸性溶剂——氟磺酸和超酸 HSO3F作为溶剂的优点:液态范围广,黏度 小,不腐蚀玻璃等。 除焦硫酸(H2S2O7)外,氟磺酸比其它任何酸 的酸性都强,有强烈的给予质子的能力。 null若在HSO3F中加入强的Lewis酸(如SO3、 AsF5、SbF5等),得到的产物是比HSO3F 更强的酸。如SbF5·HSO3F称作魔酸。 超酸(超强酸)是指酸性比100%H2SO4更强的 酸,主要是含有比水合氢离子酸性更强的物 质的非水体系。 null稀酸水溶液中的酸度可用pH值度量。 对于超酸,则用H0酸度函数来度量。这种 方法需要往待测酸中加入少量极弱的碱(B) 作指示剂(通常用芳香胺类化合物如2,4,6— 三硝基苯胺)。 h0:该溶液的酸度。 100% H2SO4 H0 = -11.93 SbF5·HSO3F (1:1) H0 = -25 H0<-11.9的酸 性体系就是超酸。null超酸的用途超酸具有高强度的酸性和很高的介电常数。 是非常有效的供质子试剂。(1)产生碳阳离子R3CH+ H2SO3F+ = HSO3F+ R3CH2+ (R3CH2+ → R3C++H2)(2)产生卤素阳离子I2+、I3+、Br2+ 3 I2 + S2O6F 2 →2 I3+ + 2SO3F -nullS162+(橙黄)、S82+ (兰)、 S42+(黄)、 Se82+ (绿)、 Se42+ (橙)(3)产生硫阳离子null2.4.4 质子惰性溶剂没有质子授受能力,通常按照它们的极性 和自离解性,分为三类:无极性、无溶剂化作用、且不能发生自偶 电离的溶剂。高极性,但没有明显自偶电离的溶剂。高极性而且能发生自偶电离的溶剂。null2.4.5 非水溶剂化学的应用改变溶剂使一些在水中不能发生的反应得 以发生,甚至向相反方向进行。2. 应用非水溶剂制备一些再水中极难制备的 无水盐。3. 在非水溶剂中,制备某些异常氧化态的特 殊配合物。4. 改变溶剂可以改变某些反应的速度。5. 改变溶剂,可以提高某些反应产物的产率。
/
本文档为【02.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