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探源次贷危机k

2010-03-19 27页 doc 122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1613

暂无简介

举报
探源次贷危机k  探源次贷危机:财富幻象   作者:车耳   第一部分   第1节:序文/厉以宁(1)   序   厉以宁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
探源次贷危机k
  探源次贷危机:财富幻象   作者:车耳   第一部分   第1节:序文/厉以宁(1)   序   厉以宁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以优秀的成绩如愿以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我开设的好几门课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离开北京大学经济系以后,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工作,但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他先在法国,后来转到美国,都担任国内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驻外首席代表,同欧洲和美国的多家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打交道,对资本市场的业务相当熟悉。我到法国访问时,他专门为我安排了几次同法国金融家、企业家的座谈会;而我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同华尔街银行界、证券界人士的几次晤谈,也是他联系的。他生长、求学在中国,又有在欧洲和美国长期商务工作的实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作的这本书,很有特色。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错觉,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错觉的产生往往是对未来好的方面而不是坏的方面的幻想,所以错觉越大,失落就越大。   车耳关于财富错觉的观点有一定的新意,难得的是,他借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推理,将经济学的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还附以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无论其论断对与否,会引起共鸣还是会引起争论,都会引起读者的重视。因此,不管怎么说,仔细阅读车耳这本书是值得的。连信用制度如此发达的美国,其财富错觉还这么大,以至于影响到其经济的增长、货币的稳定等等,而我国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刚起步,这本书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以免重蹈覆辙。   第2节:序文/厉以宁(2)   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事情不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觉吗?如果深入中国经济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仅看表面现象是会使人们产生错觉,从而会误导人们的。"山景总须横侧看",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来思考,总会使人们受益。   我们常说,看问题有时需要换一种思路,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避免产生错觉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一开始产生错觉不一定就是坏事。认识是反复的,在反复中经过比较,才能对事情的本质有所认识。   再说,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极端都会走向反面,优势会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化成优势。这本书用大量的例子,辅以儒家中庸之道,揭示出一个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它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和教师、对外研究机构、国内各银行总部及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参考用书。对于从事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的国内公司、政府有关机构以及研究学者,本书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008年1月5日   第3节:写在前面的话(1)   写在前面的话   美国作为一个经济体,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实力来说,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除了人所众知的原因以外,本书将其强盛的根源总结为四点,那就是: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而长期以来建立的个人信用体系则直接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社会的制度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美国的信用制度,就不能把握这个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长期进步的脉搏。   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制度化的推行和被市场普遍接受的程度。与一般的人事档案相比,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简单易行,更人性化,人人平等,可以勘误和纠错,而且还成了一种商品,能不断地被出售并创造价值。   对欠款必付的人来说,信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对欠钱不还的人来说,信用则是一种代价。   美国个人征信机构采集信息时秉承如下四大原则:   私有性——自始至终没有国有资本介入。   独立性——征信机构不仅对政府、对被征信者而且对同行都保持着高度的独立。   商业性——采集个人信息时不付费,形成报告并卖出则是有偿的。  披露性——个人隐私予以保密,与社会相关的个人信息予以公开。   个人信用报告制度在美国被广为接受,这是其他国家银行体系应该效仿的。美国信用制度的形成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制度化建设,美国国会为此颁布的法令有几十个,其征信机构秉承的原则也是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所应该学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立法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加速建立个人的信用档案,推动信用报告的实施,使人们建立起遵纪守法的观念和欠债还债、欠钱还钱的意识,这样才能避免公共储蓄被糟蹋和浪费,才能使人们对银行以及金融系统的运作更有信心。这是本书所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本书所要表达的第二层意思是借用经济学中货币错觉的说法,提出财富错觉和信用错觉的概念,并指出我们对美国人错觉之大,和其所带来的后果。   财富错觉和信用错觉的相同之处是这两种错觉都产生于金融领域,都是高估而不是低估,是夸大而不是缩小。财富错觉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财富,信用错觉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信用。   两者不同之处是:财富错觉主要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和自己的波动性预期收入,而信用错觉则主要指给他人带来的错觉,或者被他人高估的错觉。形象化点说,财富错觉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觉,而信用错觉则更多的是指对别人的错觉。   就本书所提出的问题而言,美国给人们的错觉是:那里的个人征信系统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是健全的,所以没有欺诈行为;美国人对信用的爱护甚于生命,所以他们都是守信用的;美国企业治理是高度透明并置于市场监督之下的,所以那里的企业都重承诺且按时付款;美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其政府又有无限的征税能力,所以投资美国总是有高收益的。   第4节:写在前面的话(2)   事实上,拥有世界上最普及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的美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宁愿付出30%的利息进行信用卡消费而只肯维持低于1%的储蓄率的民族!仔细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储蓄很少却消费很高,其经年累月的信贷消费还能持续吗?   研究者发现,在美国,当入不敷出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无力支付个人贷款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违约信用贷款而不是违约抵押贷款。换句话讲,部分美国消费者一旦出现付款困难,他们会首先考虑放弃信用,可见,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爱护自己的信用历史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限的。   如果情况依旧,美国人就会想到破产,并把申请破产当作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有能力控制支出的时候尽情享用,在形势失去控制后却不肯紧缩开支,而是在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到处申请信用卡大肆消费,甚至有目的地破产,恶意逃避对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的债务。   一些美国人确实在破产。当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上百万的百万富翁出现时,美国却有上百万的人破产。   美国的一些企业在破产,甚至包括一些富可敌国的巨型上市公司。企业破产并不是失败和耻辱的象征,有些企业家甚至将申请破产标榜为一种经营策略。   美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破产。几年前在美国一向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州长罢免和新州长的选举,原因就是加州政府财政面临空前危机、濒临破产,所以做过州长多年的"政坛常青树"被撤换。   到了中国,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储蓄;到了美国,人们才知道什么叫消费。   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07年底,美国信用卡负债已经增加到9150亿美元,达到历史上的新高。美国各大银行也发布了新世纪7年来最差的财务报表。   2007年至2008年爆发的次级债问题,则更令美国住房市场情况恶化加剧。   因为,与传统的利率抵押贷款不同,有的次级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有的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怂恿借款人在没有资金甚至没有任何收入和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借款。   第5节:写在前面的话(3)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放款机构认为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如果还贷出现困难,只需要收回房子就可以了。只是物极必反,一旦房产价格停滞或下滑,借款人就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卖出,房价也可能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这种形势之下,脆弱的抵押贷款市场因此发生振荡,进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继续下滑,由此恶性循环,次级放贷的危机形成。   弗吉尼亚州一家研究所曾对100项贷款进行调查,发现90个贷款人虚报个人收入5%以上,其中60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放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   借款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为了多挣佣金,利用互联网和邮件等各种手段,发放虚假广告,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或者在签署贷款的当天,将双方商定的固定利率改成浮动利率。这种操作方式的受害者往往是贫穷阶层,他们在房产的诱惑和推销者的蛊惑之间权衡之后只好全盘接受不符合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的条件,进而在房市走低时面临无法还贷的困境,既丧失了信誉又失去了房子。   监管机构也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2007年3月22日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就指出:"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本来应该是枕戈待旦的卫士,保护勤劳的美国人免遭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伤害。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袖手旁观。"   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表示,未来5年内,美国房贷的损失可能多达2500亿美元。经过几年滥发贷款后,开始下跌的房产价格将会严重抑制美国人的消费支出,而消费则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信用卡呆账仍将升高,因为之前用房净值信用额度缴纳信用卡支出的消费者,其信用卡债开始逐渐攀升。当房价上扬,消费者很容易靠房屋的增值继续贷款,但随着房价崩跌,高杠杆的消费者可能很难继续偿债。   第6节:写在前面的话(4)   信用卡的违约率持续上升,和次级债加在一起可能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两颗重磅炸弹。美国运通已经将其核心的美国信用卡部门损失准备金提高了44%。   美国人高估了自己的履约能力,所以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的个人破产;美国企业高估了自己的履约能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企业破产;那么,美国政府不也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才年复一年地欠下那么多的贸易逆差吗?   有人认为,美国家庭实际负债总额超过30万亿美元,这还不算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负债。即使只算家庭负债,按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创造十几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30多万亿美元的债务也要让全体美国人差不多白干3年才能还清。   所以,我们以前对美国经济的期待存在一个巨大的错觉,而现在该是纠正这个错觉的时候了。   2007年底出版的《经济学家》杂志中,封面文章以"美元的恐慌"为题,指出美国次级贷的信用危机有使美元演变成"次级货币"的危险,并明确指出美国经济在未来很可能进入衰退期,美元的全面贬值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会使美联储应对经济衰退的降息手段失灵,并引发全世界的紧张。   所以说,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不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则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它是这"次级货币"的最大储备国家,不得不与之共进退。   对中国人来说,2008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年份,对美国人来说,2008年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年份,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都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和罗杰斯都预言过美元大跌,连言辞一向谨慎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不看好美国的经济。因此,美国经济在2008年以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相当大,连带着还会在不远的将来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这也正是本书所思考和论述的结论。   下面简述一下本书的线索。   第一部分在指出美国强盛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财富错觉的概念,并指出,这种错觉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人过度消费之后入不敷出,同时指出了美国经济空心化的倾向,而且空心化的过程中,互联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是美国的发明,却使美国人自己吃到了恶果。   第7节:写在前面的话(5)   第二部分介绍消费社会的特点和美国式消费最后导致的问题,此部分区分了现金、支票及信用卡等几种支付手段的用途、它们各自的长处以及它们对消费的促进。   在第三部分中从身份说起,比较了中国式人事档案和美国式信用报告的区别,详细介绍了美国信用报告的评定过程、评定标准以及与众不同的四大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美国信用制度的基石。   第四部分从美国信用制度的历史和法律环境说起,分析了为什么美国的标准成了世界的标准。尽管这样,由于美国社会财富错觉的深入人心和它的夸张性消费日益加重,美国人从上到下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热潮,结果就是寅吃卯粮,就是个人信用的丧失和个人破产的加剧,企业破产也成了常见现象,最后导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信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美元贬值就是这个危机的具体体现。   第五部分是应出版社的要求而增加的章节,主要是论述美国信用错觉隐藏的危机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提出了财富错觉这种本来在发达国家出现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们不断富裕的中国。   本书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我最敬爱的老师厉以宁先生,年逾古稀,又在工作和会议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能欣然为我这本书作序。我进大学后就有幸得到了厉老师的指导,他对我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费过心的朋友们。   车耳   2008年1月于北京   第8节:目录(1)   目录   第一部分美国式错觉   1美国为什么强盛/3   -四个过人之处/3   -信用标准的运用/5   2财富错觉/9   -什么是货币错觉(MoneyIllusion)/9   -什么是财富错觉(WealthIllusion)/10   -两者的区别何在/12   -市场判断的错觉/13   -收支习惯的错觉/14   -借贷能力的错觉/15   -错觉带来的后果/17   3外包倾向/21   -广义和狭义的外包/21   -电话中心迁离美国/22   -如果问讯遇到了外国人/22   -如果加工中心建在海外/25   -互联网的催化/27   -政客们的发酵/29   -空心化的倾向/32   -通缩还是倾销/33   -移民抢了饭碗/34   4困局及挑战/37   -美国人自食苦果/37   -全球化有何漏洞/38   -互联网这个魔鬼/40   -美国人搬起石头/42   第二部分消费错觉   5消费的社会/47   -消费的本义/47   -消费的示范/51   -与生俱来的美国式消费/54   6西方人花现金吗/61   -支票干什么用/62   -信用卡的陷阱/64   -新的消费信贷/66   7消费还是浪费/69   -有钱就花式的消费/69   -要节俭还是要奢华/71   -最富裕的人最节俭/73   第三部分信用制度   8身份管理制度的比较/79   -西方国家没有户口本/79   -社会安全号/81   -驾照充当身份证/83   9人事档案还是信用报告/87   -繁杂冗长还是简明扼要/87   -锁在柜里还是公开出售/90   -永世不得翻身还是给人改错的机会/92   10何为个人信用报告/95   -信用评分/96   -费科积分/97   -评级分标准/99   11美国征信机构的四大原则/105   -三大征信公司/105   -私有性原则/108   -独立性原则/109   -商业性原则/111   -披露性原则/113   -感悟道德律/117   第四部分信用错觉   12美国的信用历史及其法律环境/123   -信用是一种品质/124   -信用是一种需求/126   -信用成了一种制度/128   -公平和平等/135   -公开化原则和保护隐私并重/141   -美国标准成了世界标准/145   13个人信用和个人破产/151   -假如身份常常被盗用/152   第9节:目录(2)   -假如破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154   -过度信贷导致破产/158   -债务免责指的什么/160   14国家信用和企业破产/165   -企业破产和诈骗/165   -"最具创新精神"的骗局/168   -睁大眼睛盯住美元/173   -美国会赖账吗/175   第五部分美国式错觉正在影响中国   15信用卡会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吗/181   -三个假设/182   -利润来源/183   -背景介绍/187   16假如"杨白劳"在美国/191   -"黄世仁"的困惑/191   -"杨白劳"的权利/192   -《教父》反映的世界/193   -公众储蓄被糟蹋/194   17中国人开始博傻/197   -如果当日冲销公司出现在中国/197   -如果投资变成了投机/198   -如果追风潮像流感一样蔓延/200   -如果博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201   18外储盈余的囚徒困境/205   -坦白还是不坦白/205   -抛出还是不抛出/206   -谁都不能先脚软/207   -不得不加速处理过剩的美元/208   -假如美国人有更大的金库/209   -卖火柴女孩的故事/210   后记   美国还能强盛多久/215   附录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一:反恐的代价/221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二:外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229   参考书目及网站/239   第10节:美国式错觉(1)   第一部分美国式错觉   1美国为什么强盛   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仍然很强盛,让世界显得欣欣向荣,也令世界感到不安。   美国为什么能够如此强盛,是制度优越吗?印度同样是学习美国,采用了相似的制度,但至今仍属于贫穷落后的国家,而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两倍,印度贫富差距却比中国还要大。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幅员广阔吗?加拿大幅员广阔,是世界上第二大国,比法国加上美国合起来还大。但事实又怎样呢?加拿大既没有法国的名气,也没有美国的富裕。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人口众多吗?其邻国墨西哥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墨西哥人经常说:"我们和美国是邻居,但我们愿意住在邻居家里。"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讲西班牙语的移民首次超过了黑人,成了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当然也是贫穷的阶层。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有移民传统吗?整个美洲大陆差不多都是移民国家,为什么只有美国出类拔萃呢?南美洲早于北美洲被欧洲人发掘,那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占据了巴西,西班牙占据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差点占了半个美国。但是到了今天,南美大国巴西给人们的印象还是个农业国家,在那里充当世界第一的产品就是足球。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种族优秀吗?作为建国的中坚力量,盎格鲁?撒克逊人确实很有远见。他们到达美洲的时间比别人晚,但攻城略地却迅速而有效,用武力驱逐印第安土著和西班牙人,占了北美大块地方。对攻不下来的地方,他们就花钱买。他们的后代从法国人手里买下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地区,使美国东西两岸连成一片。他们又从俄国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从而对加拿大这个同宗同族而且仍然忠于英国王室的邻国形成了包围。   二百年前,美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显示出做生意的本领,他们当时买下来的地区如今都已成为美国的富裕地区,他们从买来的土地上获得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代价简直不成比例。就连阿拉斯加这看似荒凉的地带也发现了金矿,美国人为这59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仅花了700万美元,资本回报率高得不可想象。   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一样强盛。法国人本来占据了北美很大一块地方,如果当年拿破仑不在冰天雪地中攻打莫斯科,而对北美洲多一点关注的话,今天美国可能就讲法语了。法国后来才发现铸成大错,与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决裂。法国人还特意做了一个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鼓励美国摆脱英国人的统治。美国人感谢了法国,收下了自由女神像,并把它放置在纽约的哈德逊河口,但与英国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友谊。毕竟,二百年前的美国人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   第11节:美国式错觉(2)   所以,并不是上面任何一个单一要素促成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具有上述要素的其他国家没有一个成为美国。但是,没有上述因素,美国也成不了今日的美国。美国如果不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在西方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盟友;美国如果不是幅员广阔的话,就不会给人提供那么大的施展才干的空间;美国如果不是人口众多,就不会维持世界第一的经济总量;如果美国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的发明和那么多人获诺贝尔奖;如果美国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今天可能是西南部讲西班牙语、东北部讲法语。而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和讲法语的西部非洲,至今都属于第三世界。南美的一些国家,像智利与阿根廷,几十年前还曾经富裕过,讲法语的非洲大部分国家自诞生至今则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   四个过人之处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这里生活着来自五大洲的140多个民族,谈论美国的历史和它的未来都离不开它的移民传统和多种族社会的特点。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国家,美国社会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的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对市场的适应就像他们对自然界的适应一样。他们的祖先在开发这块新大陆时,就有这种先去适应、然后去开发它的传统。移民与原住民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惰性、敢于适应变化、勇于挑战。美国人最喜欢说的词就是"挑战"。在美国,长久地呆在一家公司被认为是没有挑战性的,而频繁地换工作则被认为竞争力强。   美国人的祖先敢于向自然界挑战,所以远渡重洋,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又向自己的母国挑战、摆脱了大英帝国的统治;二战后的美国向苏联挑战,通过军备竞赛和种种手段拖垮了苏联经济,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后,美国人遇到了"9·11"事件,借着打击恐怖主义分子的机会,美国人又将注意力转到了中东地区。   总之,只要有敌人,美国人就敢于向他挑战;但如果没有敌人的话,美国人就会树立一个敌人,然后再向他挑战。美国人挑战上瘾,无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   第12节:美国式错觉(3)   美国的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平和的时候仍然严格执法、实施"盛世重典"的现代化国家,一个是亚洲的新加坡,另一个就是美国。新加坡执法严厉,让世人为之侧目。但新加坡的法律重点在于维持公共秩序,不太介入个人隐私。美国的法律不仅注重维持公共秩序,还介入个人隐私,介入家庭,并鼓励邻居告密。   不仅个人,美国公司也是如此。如果说个人可以被邻居告密,因此而受到左邻右舍的监视的话,那么一家上市公司,就更可能受社会各环节监督了。人们把这种对上市公司监督的行为称为信息披露、监管系统。一家上市公司被监管的层次有公司董事会、公司外部的金融分析师、证监委、司法机关以及各种新闻媒体。上市公司正常运作时,这种层层监管,就从董事会至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地实施,如果企业有问题而企业又瞒不住的话,首先可能是媒体曝光,之后,这种监管系统就自上而下开始运作。美国这套监管系统既层层叠加,又互相制约,在维持社会秩序上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信用标准的运用   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其信用评级理念集中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干什么都好评级。大学有评级,工商管理学院有评级,酒店有评级,连饭馆都有评级,使食客们看得一目了然。美国大公司还习惯把评级手册当作礼品送给顾客,既不破费还受人欢迎。   美国社会有各式各样的评级机构。像著名的标准普尔和穆迪,它们的主管业务是评价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金融公司和上市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劣。被评公司一旦被降级,其股票与债券价格立刻会下跌,融资成本马上增加,甚至有的会因此走向破产一途。评级就是给企业的信誉打分,分数高的企业信誉高,股票就会上涨,融资成本就低,就能借到更多的钱,企业就可以继续扩张。评级还将企业的信誉公开化,它将被评估的企业置于相同的评价标准下。企业为了维持评级的水平就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管理,接受市场的监督。评级制度激励了市场竞争,促使资本得到更合理的运用。   第13节:美国式错觉(4)   在美国众多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个人信用报告逐渐成了美国重要的个人文件,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伴随着一个人终生。   从制度创新角度讲,信用报告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常常被人忽视的个人消费的点滴琐事在它们眼里和有形的商品一样具有价值,积攒在一起,编撰后就可以打包卖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虽然是个人自己建立的,价值也是自己形成的,但是信用报告的销售权却掌握在别人手中。   总之,信用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人的竞争机制,体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法制观念,它既是对人类制度的创新,也反映了美国人的挑战意识。   总结起来,如果说社会制度、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移民传统等构成了美国强盛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就是使这个国家得以迅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原因。不敢挑战就不会成为领头人;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竞争给社会带来活力,法制使社会长期稳定。美国正是在国内没有战争、没有大的动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   2财富错觉   什么是错觉?按词典的解释,错觉是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客观事物被主观地曲解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只是有些错觉容易纠正,有些错觉不容易纠正,财富错觉属于后一种。   什么是货币错觉(MoneyIllusion)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货币错觉(或者说货币幻觉)。它指这样的现象,即人们对货币心理上的估价往往忽视了它的真实购买力。这个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只把货币同其表面价值相联系,对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有货币错觉的人在工资加倍,物价上涨也加倍,而使其在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有富裕了的感觉,具体见图2?1。   图2?1货币错觉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错觉的作用是很厉害的,因为人们的工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货币工资水平而不是他的实际工资水平。所以,在一个人的货币工资下跌时,即使在物价水平也下跌使其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他也会拒绝工作表示抗议。反之,当他的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使其实际工资降低时,他却没有亏损的感觉,也不会停止工作。   第14节:美国式错觉(5)   货币错觉对居民消费会产生影响,在工资和物价同比上涨而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仍然会扩大购物,使实际消费水平增加。也就是说,人们在钱多些的时候会增加自己的消费,却忽视物价上涨从而会使自己的储蓄降低的后果。   什么是财富错觉(WealthIllusion)   财富错觉(或者说财富幻觉)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或波动性的预期收入,而出现比以前更富裕了的感觉,由此产生过度消费的冲动,并在实际生活中增加支出。   财富错觉和货币错觉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错觉均产生于货币形态,都是对个人资产和收入的错误判断,并导致类似的消费行为。同时,产生两者的原因和背景都类似,它们都更多地出现在发达国家而不是非发达国家、现代社会而非传统社会、年轻一代而非年老一代中间。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时也会出现财富错觉,比如在储蓄率高涨的中国。有时,甚至在年老一代也会有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富裕社会,比如在储蓄率极低的美国。这一特征还与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图2?2所示。   两者的区别何在   货币错觉和财富错觉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货币错觉误解的是货币实际购买力,它产生于名义工资和社会物价波动的差异。出现货币错觉的人已知自己名义收入水平,知道自己借贷能力有限,对自己消费能力的错误判断有限,所以他们扩大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也是有限的。   财富错觉则是出于一个人对其获取货币的能力和对自己总资产的预期。财富的概念大于货币概念,货币只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个人来说,工资、存款和收入是其财富的一部分,而其财富还包括股票、房产、借贷能力和未来获得收入的能力。所以财富错觉也大于货币错觉。   财富错觉一方面来源于长短期的借贷市场的怂恿,另一方面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财富错觉还来自收入和支出等某些生活习惯。产生错觉的人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却夸大了自己的借贷能力,也扩大了对自己消费能力的错误判断,从而使消费的数量和金额都失去控制。   第15节:美国式错觉(6)   错觉本身并不危险,问题出在错觉产生后引起过度消费而导致的后果。货币错觉可能导致个人入不敷出,财富错觉则可能导致个人破产。所以说财富错觉比货币错觉的破坏力更大,小到使家庭财富化为乌有,大到使社会为之动荡。   财富错觉虽然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反映的却是客观社会。   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给人们的概念总是涨势大于跌势,它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商品标价方式长期以来给人以收入高而物价不高的印象,它的美元又是全世界通行的硬通货,加上消费信贷的深入人心,使政府和居民都养成了扩张性消费的习惯,似乎越支出政府越有钱,越消费居民越富裕。人们养成了透支消费的习惯,凯恩斯关于消费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的绝对收入假定至少在当今美国社会是不适用的。   市场判断的错觉   从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市值是波动的,而且波动的幅度很大。有时一天之内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价值就化为乌有,像水蒸气那样挥发掉了。美国的消费者大多是成熟的股民,他们对这种市值的挥发和股市的跌荡,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经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在股市上涨、自己账面价值增加时,他们就会扩大消费,而当股市下跌时,却不愿意紧缩开支。这符合杜生贝的假定,就是个人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其收入的变化。因为消费者的错觉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改变它需要时间。如果不能减少储蓄,他们就会用借贷来维持已有的支出。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尽管房地产是用贷款换来的,房子已经抵押给银行,但仍是记在消费者的名下。消费者在估算自己的房产时,印象最深的是它值多少钱,然后才是欠银行多少钱。前者是算给自己的,后者是算给别人的,当然计算时靠后。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一个特征。   美国消费者在偿还房地产贷款的大部分时间里甚至不知道自己欠银行多少钱,因为还款金额会随着市场行情和利率的变动随时发生变化,贷款的期限一般长达十几二十年,利率还是浮动的,这一切都会加深消费者的错觉。   第16节:美国式错觉(7)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管理者错误判断预期收入的一个实际例子。这家公司的组成人员包括华尔街的操盘老手、金融家和著名经济学家,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精于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认为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必然导致均衡状态,未来的收入可以预期,而风险可以控制,利润可以稳赚。   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30亿美元的资本金,承担着1400亿美元的负债,负债和资本金比差不多47倍。除此之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持有标的价值高达1250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在运用高财务杠杆和频繁交易获得高回报多年后,他们碰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这打破了其套利交易的基本假设,多年积累的利润和资本金在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下,耗尽速度远快于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这家公司也最终走向破产边缘。3   可见,即便是高智商的运作能手,在预期利润的诱惑下,也会因误判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而翻船,更不用说普通的消费者了。   收支习惯的错觉   对市场判断的错觉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单单是美国。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只要有股市和房地产这种波动性大的市场,财富错觉就会出现。因为下列因素,美国人的错觉比别的国家更大,这正是本章要特别指出之处。   从居民收入上看,美国实行的是年薪制,西欧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则是月薪制。在工资相等的情况下,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实际收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前者以年计算,后者以月计算。财富错觉仍然会产生,因为年薪制是月薪制的12倍,所以美国人计算时,会觉得自己的工资数以万计,而西欧人和亚洲人的月薪制工资则数以千计,感觉上前者多于后者。   从居民支出上看,美国执行的是商品不含税的标价体系。商店出售的商品价格只是商品售价的一部分,付款时需要另付消费税。西欧和亚洲国家不同,标的是全价,税已经包含在内了,购买时付的是和商标上同样的价款。   第17节:美国式错觉(8)   假定美元与欧元的汇率是1∶1,1美元等于1欧元的话,一件价值100美元的上衣,在纽约商店里标价是100美元,消费者付款时就可能成了115?5美元,那15?5美元就是联邦税及州税或地方税。   在巴黎商店里,如果标价100欧元,付款时也是100欧元。法国没有州税,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国家的税收都已经包含在增值税里了。所以在法国消费购物,常常是整数付款。而在美国,付款购物的金额从来都是小数,大部分时候还是小数点后两位,常常找回来一堆几美分的零钱。这是为什么美国人的一美分硬币数量和用途远多于法国或者中国的原因。   美国的消费税可以对买主,也可以对卖主征收,以销售商品的价值为课税基数。有些消费税起因是向制造人或销售者征收的,可是这些税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征收消费税的缺陷是使穷人比富人负担更重,被认为有累退性。因为穷人和富人的收入不同,付税的比例却一样。   由于消费税的标价方式不同,使商品销售出现了差别,错觉也由此产生。如果100美元等值于100欧元,美国人在和别人谈论那件衣服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多出的那15?5美元税款,在他的概念里那衣服价值还是100美元。所以他会认为那件从纽约买的衣服和巴黎一样便宜。反之,如果在巴黎以115?5欧元买同样的衣服,他就会认为比纽约贵。   收入以年薪计算,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财富。支出只算商品净值,不算消费税的话,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花费。而人们在高财富低物价时会扩大自己的支出。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二个特征。   借贷能力的错觉4   从国内收入来看,美国政府有无限的征税能力。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做出减税和增税的决定,而居民们必须要遵守。在美国,理论上,每1美元的个人收入都是要报税并交税的。   美国工资所得税还是预交的,就是在雇员发工资的同时,他的一部分钱已经预支给美国政府。到年底报税时,美国政府再根据报税人的情况多退少补。在法国,所得税是后交的,到年底报税时才向政府交纳,前后和美国人能差1年时间。解释这种差别,形象一点说的话就是,法国政府第二年才觉得自己有钱,而美国政府当年就觉得自己有钱了。   第18节:美国式错觉(9)   从支出上看,美国人以世界的卫道者自居,政府罗列的单项开支比欧洲人大。他们有庞大的军费开支、太空防御系统、防范恐怖主义计划和在世界各地的干预计划。美国人认为这些不直接造福于本国社会的开支是值得的,可以维护美国在全世界各地的利益,从而给国家的未来带来实惠。   所以美国政府希望人们多消费,消费者每购一份商品就给政府多提供一份税金。消费税收入比之其他收入对政府来说更稳定,征收的费用低,可以立即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并由此再指导消费。   美国劳工统计局每个月都编制一次消费价格指数(CPI),以衡量家庭和个人消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这个指数通常包括工资收入者所购买的从食品到汽车等大约3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美国人相当重视这个指标,因为它是衡量物价上涨的重要标准,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关系到联邦政府和美联储的决策。   因为美国经济不像中国是以投资拉动需求的,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2/3,所以说它占半壁江山一点不为过。   从国际上看,美国政府以为自己有无限的筹资能力,至少目前如此。   美国政府开支不够的话,就发行债券。美国政府的债券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购买,也确实让外国政府买去了相当大一部分。日本和中国大陆就是美国债券的主要购买者,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这些外汇储备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持有巨额的美国债券,从而为美国提供了政府开支的资金。   尽管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但是它至今没有发生支付危机。因为印美元的是美国政府,美元是世界上通行的贸易货币。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词汇就是外汇,对大部分国家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是稀缺的资源,获取外汇的方式只能是通过本国商品和劳务的输出,究竟能获取多少外汇则取决于本国产品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由于美国经济太强大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外汇。世界上没有其他一种货币能像现在美元一样独具外贸结算货币、兑换参考货币、国家储备货币和金融危机时的干预货币四种功能。美元的这四种功能,欧元、日元短期内都无法取代。   第19节:美国式错觉(10)   所以美国政府发行债券无需提供担保,美元的国际认同性质和美国政府自身的征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只要外国投资者继续认同这一点,美国人就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无限筹资的力量,可以继续发行债券,以新还旧,把国债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高估自己借贷能力的现象是财富错觉的第三个特征。   错觉带来的后果   2000年时,美国外贸赤字达到368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5这意味着一年365天中,美国人每天要向世界借超过10亿美元才能弥补外贸赤字的缺口。2004年美国外贸赤字达到583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意味着美国每天要向世界借将近20亿美元。如果加上美国政府2004年度4130亿美元的预算亏空(2007年这项亏空减至1900亿美元左右),美国政府及其消费者每天借的钱接近3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美国外贸赤字在2005年上升到了6192亿美元,2006年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的计算,这一数字达到了8567亿美元,2007年即便有所下降也达到了8081亿美元,2008年预计会达到8319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6   尽管赤字在不断恶化,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却曾说过他不担心国际贸易赤字,他最担心的还是通货膨胀的隐患。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美国人不害怕自己在世界上的借贷能力,而害怕在本国市场借不到钱了。其实,两者是一样的,只是感受的强烈不同。前者是需要更多的美元以便在国际市场支付更多的货物,后者则是在国内用更多的美元以便支付相同数量的货物。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扩大货币发行量。而过度发行货币在国内叫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叫汇率贬值,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行货币。   通货膨胀会给美国国内消费者带来灾难,美元贬值则会给全世界手持美元的债权人带来灾难。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要每天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钱?这事情本身有违常识。而常识告诉我们,即便美国政府以为自己征税能力无限,世界各国多余资金的供给也是有限的。如果哪一天美国政府在本国资本市场都借不到钱的话,那么世界各国又为什么要继续借给美国人钱呢?   第20节:美国式错觉(11)   美国人其实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钱。   虽然西欧德、法、英、意四个强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低于美国,而美国也只有四个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欧洲。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里面有许多没有意义的消耗。它在增加了产值的同时仅仅提高了支出,却没有带来效益。比如说加利福尼亚州的房屋被森林大火烧毁,重建费用提高了国内生产总值,但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因此改善。   在美国,大量诉讼官司也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它们都没有产生效益,只是白白浪费了社会资源。有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安然公司的丑闻发生以后,其律师费用、媒体开支和为社会执法机构产生的耗费,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大约10亿美元。就是说,没有安然丑闻和类似的官司,其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少10亿美元。   类似的案子在当今美国社会比比皆是。美国人法律观念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居民都强,他们为鸡毛蒜皮小事打的官司也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另外,美国的执法机构把将近600万人投入监狱,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多,监狱的开支自然提高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当然它同时消耗了各州政府的预算,为此还得增加老百姓的税收以补足亏空。7   财富错觉中更意味深长的因素是汇率。当世界上所有商品和劳务都以美元记价时,美元的币值就容易被夸大,欧元的诞生使世界贸易的记价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美元每一次贬值都是对美国式财富错觉的修正,美元的国际购买力在最近几年不断下降,这意味着美国人的财富在相对缩水。   财富错觉主要是心理上的,有货币的人会有货币错觉,有财富的人会有财富错觉。这两种错觉都有扩大而不是缩小自己财富的倾向。错觉不一定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只要它不被夸大并付诸行动。   一般地讲,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错觉大于相对贫穷的阶层,但并不是每个富人都有那么大的错觉,从而有那么高的消费,它还与个人性格和生活习俗有关。比如说,瑞士人比美国人还富裕,但他们倾向于低调的生活和平民式的消费,他们的财富错觉就很小。   总地来说,在本章论述的三种具体错觉中,市场判断的错觉是各国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收入和支出习惯上的错觉是美国特有的,而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则是美国人最大的错觉。这种错觉是自上而下的,从美国政府开支到居民消费,从国家到个人,而且行之已久,错觉变成现实,已成为其现代社会流行的理念了。   如果说收支习惯错觉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话,那么财富错觉则是全世界帮美国人造成的。各国都急于向美国出口,再将自己结余下来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股市和债市,滚大了美国债务的雪球,吹大了美元的泡沫,也将自食泡沫破灭的苦果。   第二部分   第21节:信用错觉(1)   第四部分信用错觉14国家信用和企业破产在许多人的眼里,美国企业治理是高度透明并置于市场监督之下的,所以美国企业都是守信用、重承诺且按时付款的。从许多方面看,这是事实。但是,个人欠钱不还的习惯势必影响到企业,破产免责的规定过于宽松也会导致法律的滥用。如果说美国人个人破产对其国际贸易伙伴似乎没有多大直接影响的话,那么企业破产及其波及美国经济而产生的问题都会使世界为之振荡。对于和美国贸易过于紧密的国家来说,忽视美国信用错觉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企业破产和诈骗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有个人破产,才有企业破产,企业破产不过是个人破产的放大和延伸,这是有道理的。至少在美国所有破产案件中,个人破产案例占了绝大部分,曾经一度高达95%,从表面上看企业破产被个人破产的案件淹没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只占5%,美国企业破产的影响却是世界性的,与之贸易的各国伙伴和全球的重要投资人都可能受到牵连。中国人已经开始有深切的感受了。   按美国法律规定,在申请破产保护时,美国企业必须向法院提交一份债权人的名单。因此从受理破产的法院的公开信息中,就可以看出玄机。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律师披露,其事务所专业律师在阅读美国西海岸破产法院的每日简报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出现在债权人的名单上。在这些待审理的案子里,有的美国进口商借口中国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推迟付款,有的在交易的初期准时付款,获得中国出口企业一定信任后便开始拖欠货款,并找各种理由直到积累成一定金额后申请破产或者溜之大吉。   第22节:信用错觉(2)   国内媒体披露过,中国家电巨头长虹公司被其长期的进口商美国阿佩克斯公司骗取4.8亿美元货款也是一个例子。中国出口换回的外汇是靠着低廉的劳动力支付和薄利多销策略完成的,4.8亿美元的贸易损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做过贸易的人明白那得靠多少次的出口交易才能积累起来。   如果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大,所以被骗的机遇也大的话,那么中国对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贸易额也相当大,却从来没有听说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被骗取这么大额的货款的。为什么征信机构在全世界被人称道、信用法律比任何国家都健全的美国却有这么大的贸易陷阱呢?反过来讲,以中国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几乎空白的企业信用制度,哪家国内企业又能骗取美国人这么大金额呢?   贸易诈骗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的研究,2每年外贸诈骗给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美元。随着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遭受诈骗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其中来自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骗局次数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骗局额度大,美国公司连骗局都是"大手笔"。   2005年江苏的多家纺织品企业被同一家美国公司诈骗金额将近千万美元,美国骗子自称是沃尔玛超市的长期供应商,在上海的五星级酒店单独包一层房间以显示实力,每天花费10万元以上,以便使受骗企业对其实力深信不疑。但是他们一旦得手,得到中国企业从万里之外海运过来的货物后,就杳无音信了。   诈骗在任何国家都属于刑事犯罪,但是需要足够的证据,而且在异国起诉花费的成本相当大。越富裕的国家律师费越高,越富裕的国家打官司的成本越大。在美国,90%以上的类似案件未进入审判程序就达成和解了,因为对外国出口商来说,花巨额律师费与美国已申请破产的企业打一场蚀本的官司是不值得的。   美国《破产法》规定破产申请人偿还所欠债务时,首先偿还被抵押过的债务,抵押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被用于抵押的财产只有在偿还了抵押债权人的债务之后,才能被用来偿还未经抵押的债务。美国法律又规定,如果被抵押的动产或不动产不足以偿还抵押债权人的债务,其不足以偿还的部分,就被认为是未经抵押的债权。这部分债权就得和一般债权人一样按比例偿还。在所有未经抵押的债权中,欠政府的款项、工资等又优先于其他未经抵押债权的偿还顺位。   第23节:信用错觉(3)   外国出口商的贸易货款基本上都是没有抵押物的,所以一旦美国进口企业申请破产保护,那钱就基本收不回来了。即使后者还有可以赔偿的货物或财产,也轮不到外国出口商。   假如出口商气愤之余,威胁美国公司,如果几天内不付款就将其造假的事情捅出去的话,反而会被美国诈骗公司反咬一口,被指控犯讹诈罪。   骗子公司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它们有恃无恐。   对于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国企业说来,要分辨美国的进口商是否是骗子公司很难,对美国法院来说这也同样不容易。因为那些一开始就成心欺诈的公司会精心制造骗局,把自己伪造成债务过多无法付款,不得已而为之。法院因此很难定诈骗罪,只能让它们以破产的名义逍遥法外。   至于另一些正经的进口商,经营不好导致债务危机要求破产的话,法院则认为这是它们的权利,法律允许它们这样做。许多美国企业,包括世界著名的美国航空公司,都申请过破产保护以便摆脱掉压在身上的巨额债务,之后又继续经营下去。但是那些供货的债权人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在美国,任何企业,无论批发商还是零售商都可以申请破产、接受检查、提交一些毫无成功希望而言的重组计划,然后就等着被宣布成为破产人并且获得法院判决的债务解除。这一系列程序对某些美国人和企业来说太常见、太微不足道了,他们甚至把这一程序当成是一条解除他们法定偿债义务的捷径。破产是那么的频繁,以至于美国联邦政府不允许各个州制定与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相冲突的任何有关法律,而将企业破产的管辖权划归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自己制定的法律控制。在企业申请破产这一领域内,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被称之为工商管理经典的《信用管理手册》的作者赛西尔·邦德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美国,有人滥用破产程序,他们把破产作为企业经营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可能并不会写进他们的经营计划,但它是那些人思想中的关键要素,那些人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企业,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尽可能多地从供货商那里获得最大数量的货物或者贷款,以低于其他地区企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只支付货款的一部分,却向供货商继续要比已经出售的货物价值更多的新货物。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或者为了能在以后的奢侈生活中狂欢作乐而隐匿资金,最终把企业带入所有应付账款都拖欠而无法支付的境地。"   第24节:信用错觉(4)   这就是说,当有一些企业将
/
本文档为【探源次贷危机k】,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