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2014-04-30 50页 ppt 19M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3326

暂无简介

举报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null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2009-2010年度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前 言1、关于大学学习 ——90后的优缺点?——我不太相信… ——机会永远属于“有心人”。劳“心”比“劳心”要高一个层次。……Q? ——人总是下意识地选择阻力最小的路,但那是——平路或是下坡路。人总会 开始走下坡路,主要看你什么时候开始走。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大多如此,政治领袖、 成功商人、学术泰斗……。他们所掌握的真知和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 关键在于领悟(自我独立思考)和创新发展...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null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2009-2010年度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前 言1、关于大学学习 ——90后的优缺点?——我不太相信… ——机会永远属于“有心人”。劳“心”比“劳心”要高一个层次。……Q? ——人总是下意识地选择阻力最小的路,但那是——平路或是下坡路。人总会 开始走下坡路,主要看你什么时候开始走。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大多如此,政治领袖、 成功商人、学术泰斗……。他们所掌握的真知和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 关键在于领悟(自我独立思考)和创新发展。 而交流是促进思考的最有效方式。 ——什么是“创新”——“对传统的适度偏移”。传统——历代前辈创新的总和。 学习和模仿——“找一个世界上最漂亮的葫芦去画瓢,然后使之现实化。 剑桥的创新——“无中生有”,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牛津的创新——“有中生无”,有杂乱变为清晰。 ——“创新”的基本条件——学习、突破和现实的态度 学习传统——只有“根深叶茂”,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突破 思维创新——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 现实态度——创新必须被社会接受,否则一文不名。 前 言null2、关于建筑及规划设计的专业特点 ——王选:“中国最缺乏的不是院士、教授和科学家,而是具有企业家眼光的专 业科技人员。” ——中国现有158万专职科研人员,和美国相差不多,成果差距 悬殊,但潜力很大。 ——为什么说潜力很大?不要光批评知识分子太“入世”,实际上中国30年经 济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大批知识分子的“入世”。利用自己的知识,结合社会发 展的需求,创造价值(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是 在“患不均”的心理压力和官僚体制的钳制下,半明半暗地“入世”的。如果受 到很好的保护和政策鼓励,中国知识分子的科研成果会大大增加,超过美国 也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发展了多少年了?)。科研人员的金字塔的中下层,需要 越来越庞大和坚实的“入世”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的知识和创新金字塔才 会越来越高。 ——你可以选择攀登金字塔的塔尖,但建筑及规划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 要“入世”。了解认识社会,知识联系社会需求,再权威的理论也是“昨日黄 花”(当时的时代和场景的产物),只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另一个特点是纵横向思维结合和广阔的知识面。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 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越“杂食”,加工出的“营养”就越高级。null3、关于我们所处于时代和环境 中国正处于千年不遇的发展机遇,作为个人面对这样的蓬勃局面,我们如何 认识周围的世界……。 ——5000年屹立不倒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的心理弹性范围呈现两级化—— 最坚忍(最奢侈)、最温顺(最残暴)、最勤劳(最懒惰)、最入世(最洒 脱)、生存竞争最激烈(生存哲学最温和)……。是人性的最全面的展示。 ——历史上的中国,是自我束缚最严的国家之一,想要通过集权来驾驭庞大的中 国,也只有勒紧缰绳,以防自己翻身落马。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或是最好的政 策其实就是“减负”“减缚”。只要一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中国就会快速 发展成为所谓的“盛世”。今天的中国,实际上还在不断地“减负”和“减缚”, 因为作为一个从历史走来的中国人,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在这里,不是说 要把我们身上的绳索都解脱掉。即使是当今的美国人,他们身上的(法律)绳索 也是多如牛毛。关键是绳索要起到公平和利众的束缚作用。 ——磅礴的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因为我们可汲取以及会受到 影响的中国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中国正在“世界化”,但在此基础之上,将来的中国,还是中国,那是中 国文化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和升级。null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达到46%。 ——国际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达到70%后开始放缓。 ——中国人均收入步入1000美元后,中国经济就如同一个人的生长进入青春 期,其成长变化开始呈加速趋势。——中国在2015~2020年,制造业所创造 的产值(按1980年的实际购买力换算),将会超过美国,继清朝鼎盛时期之 后,再一次成为世界第一。 ——到2030左右,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6%提高到65~70%左右。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4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从产业的需要来看,20%的人从事农业就可以了。 ——中国城市化已经走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等误区。大都市圈及城市群在迅速形成。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向以特大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为主辐射源的梯 级城乡结构,以及在产业结构等方面相互补充和配合的城市群及其辐射的乡 村腹地。 4、本课程准备解答的问题 1、什么是居住建筑?什么是住宅? 2、居住建筑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特点的?将来还会如何发展? 3、居住建筑和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4、居住建筑如何设计?什么是比较好的设计? 5、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课程理论体系与独立课题的结合 ——课堂讲授(6)+课堂讨论(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平时成绩(每人的基础分27分)=“+”:课堂讨论“5、3、1” 平时成绩=“-”:缺课迟到早退“-5、-10、-20” 4、本课程准备解答的问题 1、什么是居住建筑?什么是住宅? 2、居住建筑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特点的?将来还会如何发展? 3、居住建筑和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4、居住建筑如何设计?什么是比较好的设计? 5、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课程理论体系与独立课题的结合 ——课堂讲授(6)+课堂讨论(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平时成绩(每人的基础分27分)=“+”:课堂讨论“5、3、1” 平时成绩=“-”:缺课迟到早退“-5、-10、-20”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居住建筑? ● 人类为了保障个体及家庭生存、生活所建造的物质空间。 ——洞穴、巢居(原始社会及非常状态) ——乡村住宅(以自建方式为主的乡村家庭、家族的居住建筑。) ——集体宿舍(以个人为使用单元的集合式居住建筑) ——(城市)集合式住宅(在人口聚集密度较大的区域,以 家庭为主要使用单元的居住建筑) ——低层住宅(以家庭为主要使用单元的独立、半独立居住建筑) ——别墅(非常住的休闲住所) (但现代已和高级的低层住宅混用) ——庄园(权贵居住的大型建筑(群)及环境) ——宫殿(统治者居住、行政的大型建筑(群)及环境)“故宫”、“白宫”null2、什么是住宅? ● 以容纳家庭生活为主要功能目的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的定义,不是绝对的。 ——实际上在历史上,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居住建筑和人类的其它建筑空间都有空间的功能混用甚至是换位。 ——店铺、办公室、宾馆、娱乐场所、帐篷甚至是汽车里……。 ——人,在什么样的条件状态和需求下,就会有什么样的居住空间。null4、居住建筑有哪些类型? ● 居住建筑的地域分类 ——乡村住宅(来源于原始的人类聚集点,是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住宅(社会分工是城市的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随着社会分工 的不断加深,人类文明越来越超越于动物世界。) ——比较:——由于在乡村与城市,人的生活在生产和活动性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两者在需求、建设方式和社会性等方面差异较大。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住宅是乡村住宅的升级。 ● 建筑层数分类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6层。 中高层住宅——7~9层。 高层住宅——10层及10层以上 ——小高层:10~11(12)层。 —— 高层(1):12~18层(50米以下)。 —— 高层(2):18~33层(100米以下)。 —— 高层(3):>100米。 ● 、居住条件分类 宿舍(Dormitory)——集体生活的居住空间(也有例外)。 集合式住宅(Apartment )——也叫公寓,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适合于家庭及个人居住。 别墅(Villa)——原本含义为:“郊野的园林式住屋”,是一种临时性住所。但其现代含义已经延伸为:“居住条件较高的低层园林式住房” 宫殿(Palace)——统治者的居住、施政空间。● 、居住条件分类 宿舍(Dormitory)——集体生活的居住空间(也有例外)。 集合式住宅(Apartment )——也叫公寓,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适合于家庭及个人居住。 别墅(Villa)——原本含义为:“郊野的园林式住屋”,是一种临时性住所。但其现代含义已经延伸为:“居住条件较高的低层园林式住房” 宫殿(Palace)——统治者的居住、施政空间。● 、按艺术风格分类● 、按艺术风格分类自然风格(折衷风格)未来风格现代风格古典风格null4、居住建筑是如何产生的?人对居住有什么需求,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1).居住建筑的产生及其社会属性 ● 居住源于安全——居住建筑是保障生存的必需条件,居住建筑的诸多要素中,安全性始终是重要要素。 ● 现代城市住宅——形成的标志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人类生产力的主体构成,并大大强化了商业的作用,使城市的角色和性质中大大增加了经济的比重,从而使城市的磁极效应大大增强(“城市首位度”),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现代城市住宅的形成,来源于城市化初期的社会需求和矛盾,并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新的重大成就,都会影响到城市住宅的发展。 (2).和居住建筑有关的几个名词概念 ●“住区”(settlement)——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聚集综合体,泛指农村住区和城市住区。 ●“居住区”(residential quarter)——一般指城市居住功能单元,反映了在现代主 义城市背景下较为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思想。 ●“社区”(communitiy)——是指具有相似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居住聚集体。 “住区”+时间(生长为) “社区” (2).居住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居住需求升级理论” 居住建筑的发展是随着人对居住的需求而不断发展的。 人对于居住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 生存的需求——保持稳定的生存状态(避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如逃亡、露天无保护的生存状态…)。因此必须建立或寻找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保护生存的空间——“居所”(如穴、巢、洞、帐篷、房屋等)。这也是人作为动物的基本本能。 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居所”内(或附近)建立基本的物质条件(睡觉、进食…) 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内建立家庭(或伴侣)关系,形成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环境 扩展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及附近形成可提高生活质量的场所(如休憩、娱乐、交往。 (2).居住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居住需求升级理论” 居住建筑的发展是随着人对居住的需求而不断发展的。 人对于居住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 生存的需求——保持稳定的生存状态(避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如逃亡、露天无保护的生存状态…)。因此必须建立或寻找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保护生存的空间——“居所”(如穴、巢、洞、帐篷、房屋等)。这也是人作为动物的基本本能。 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居所”内(或附近)建立基本的物质条件(睡觉、进食…) 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内建立家庭(或伴侣)关系,形成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环境 扩展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及附近形成可提高生活质量的场所(如休憩、娱乐、交往。 精神需求 一般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能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并产生“比富”的心理需求(因为“以居所的“质量”来代表人的生活状态”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不太富裕的农民已经“盖了三茬屋”了。农民由于处于一种熟人共处的生活环境,这种心态尤为明显。而城市人也普遍有“比富”的心态(相对间接一些):面积——环境——品牌——别墅——庄园...)。“比富”心理可导致“自尊”、“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比富”是具有“同类层次范围”特征的(比如:农民不会和皇帝比),超出了可比的层次范围,则不会产生精神需求的满足。 人的“居所”空间及环境,不光是生活内容的容器,同时也是可以体现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较昂贵的“包装”。(其他的“包装”如:服饰、美容和发饰、交通工具、社会关系…)简言之——是居所,也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的代名词。 特定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满足特定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如:体现权力及尊卑关系(四合院、皇宫、庄园…);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临近自然环境:山、江河、树木…);寄托人文情怀(传统、怀旧、时尚、个人风格、情感寄托、避世、哲学感悟…)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个人生活哲学态度”基础上的“居所”空间及环境的“个人意志化”,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的满足。 精神需求 一般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能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并产生“比富”的心理需求(因为“以居所的“质量”来代表人的生活状态”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不太富裕的农民已经“盖了三茬屋”了。农民由于处于一种熟人共处的生活环境,这种心态尤为明显。而城市人也普遍有“比富”的心态(相对间接一些):面积——环境——品牌——别墅——庄园...)。“比富”心理可导致“自尊”、“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比富”是具有“同类层次范围”特征的(比如:农民不会和皇帝比),超出了可比的层次范围,则不会产生精神需求的满足。 人的“居所”空间及环境,不光是生活内容的容器,同时也是可以体现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较昂贵的“包装”。(其他的“包装”如:服饰、美容和发饰、交通工具、社会关系…)简言之——是居所,也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的代名词。 特定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满足特定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如:体现权力及尊卑关系(四合院、皇宫、庄园…);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临近自然环境:山、江河、树木…);寄托人文情怀(传统、怀旧、时尚、个人风格、情感寄托、避世、哲学感悟…)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个人生活哲学态度”基础上的“居所”空间及环境的“个人意志化”,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的满足。 居住条件的“升级”归纳为四个层次: “住”——居住基本功能(包括配套、交通等) “看”——居住物质环境的美化(室内和室外) “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健康、交往) “感”——居住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的陶醉。居住条件的“升级”归纳为四个层次: “住”——居住基本功能(包括配套、交通等) “看”——居住物质环境的美化(室内和室外) “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健康、交往) “感”——居住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的陶醉。 5、居住者的“购买心理” 5、分析居住者的“购买心理” 购买心理的基本判断(在住宅具有商品性质的条件下):通常情况下,人的经济能量的层次决定其购买方式的基本特征,人的经济能量低时,偏向于“单次购买”和“理性购买”,人的经济能量高时,偏向于“感性购买”和“重复购买”(升级或更新),即是,购买者不仅仅是“需要”这个商品,而是“喜欢”。(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相对较容易偏向于“感性购买”) “感性购买”与商品是否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有关,如果商品的功能目标具有特定性和单一性(如药品、饮料﹑胶卷、香烟…),一般只会产生“理性购买”,——人们不会在乎它的包装有多好看,而注重其作用。 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的商品,如服装,其功能不光是蔽体、御寒,还有美观和其他非物质作用,10元的衣服和10000元的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但10元的衣服往往只具有其基本功能。 一般来说,高价值商品往往具有功能目标的多重性。 居住建筑同样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购买者决定是否选择某个住宅商品时,除其基本功能外,还会考虑诸如住宅造型﹑居住环境﹑室内设计﹑设施配套、居住人文环境﹑住区品牌等方面的因素。 简言之——“理性购买”是“硬需求”,而“感性购买”是一种“软需求”,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延展。 第二部分 住宅建设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将要解答的问题) 1、在住宅建设的发展阶段方面,发达国家的特点如何? 2、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3、我国经历了住宅建设发展的哪些阶段?第二部分 住宅建设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将要解答的问题) 1、在住宅建设的发展阶段方面,发达国家的特点如何? 2、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3、我国经历了住宅建设发展的哪些阶段?null1、我国住宅建设(房地产)的发展过程 (1)、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解放后——改革开放前:低增长的“量”的阶段 80——95年: 高增长的“量”的阶段 95年——…。 开始进入“质”的阶段。 联合国对52个国家房地产发展状况的研究: GDP: 800-1300美元。 ——低速发展阶段。 1300-8000美元。 ——高速发展阶段。 8000-13000美元。——稳定发展阶段 13000美元以上。——下降阶段。 参考信息 发达国家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美国的房地产业大致按18~20年的频率完成一次周期循环波动。 日本房地产的周期大约是7年,(日本的“753大风暴”的盛行说法, “7”即指日本地产界大约每7年有一次大灾难,“5”即指日本银行界每5年有一次大难关,“3”即指日本股市每3年有一次大悲剧)。与1992年相比,目前日本的地价只及当年的1/3左右。 香港房地产周期和日本大体相似。1945年二战结束后,香港房地产业大约7~8年为一次周期循环波动1976~1984年。香港197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内外环境俱佳,房地产市场再次复苏,并在1981~1982年初达到高峰,每平方英尺楼价由200港元升高至1200港元。由于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加之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地价下跌4—5成,楼价平均下跌3成左右。1985~1992年。香港的房价从1984年见底反弹上升,1989年上半年房价比1984年上升30%。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房价进一步上扬。但1991年底因银行减少按揭成数及其他防止炒作措施,楼价回落,1992年投资渐趋清淡。这个周期历时8年。 台湾房地产周期波动只有5~6年。 参考信息 发达国家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美国的房地产业大致按18~20年的频率完成一次周期循环波动。 日本房地产的周期大约是7年,(日本的“753大风暴”的盛行说法, “7”即指日本地产界大约每7年有一次大灾难,“5”即指日本银行界每5年有一次大难关,“3”即指日本股市每3年有一次大悲剧)。与1992年相比,目前日本的地价只及当年的1/3左右。 香港房地产周期和日本大体相似。1945年二战结束后,香港房地产业大约7~8年为一次周期循环波动1976~1984年。香港1976年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内外环境俱佳,房地产市场再次复苏,并在1981~1982年初达到高峰,每平方英尺楼价由200港元升高至1200港元。由于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加之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地价下跌4—5成,楼价平均下跌3成左右。1985~1992年。香港的房价从1984年见底反弹上升,1989年上半年房价比1984年上升30%。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房价进一步上扬。但1991年底因银行减少按揭成数及其他防止炒作措施,楼价回落,1992年投资渐趋清淡。这个周期历时8年。 台湾房地产周期波动只有5~6年。 (2)、住宅建设在“数量阶段”的特点 (1)低增长的“量”的阶段 ● 建设数量少,多以单体的形式,少量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 ● 主要解决住宿问题,厨房和卫生间多采用公用的方式。 ● 建筑层数较低,不注重节约建设用地。 ● 建设较低。 (2)高增长的“量”的阶段 ● 集中建设成为主要的建设方式。 ● 建设标准提高,“住宅成套率”大大提高,现代城市住宅成为城市中居住形式的主体。 ● 建筑层数多采用多层,少量采用高层,注重节约建设用地,建筑密度特别是容积率大大提高。 ● 注重降低建设造价。 ● 房地产开发处于暴利的阶段,房价高企。 ● 房地产开发尚不成熟,房地产商数量大大增加,投机行为较普遍。最终导致“大地震”的结局。 ● 居住环境、居住的精神功能尚未受到重视 ● 物业管理水平较低,住宅防盗网盛行。 (2)、住宅建设在“数量阶段”的特点 (1)低增长的“量”的阶段 ● 建设数量少,多以单体的形式,少量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 ● 主要解决住宿问题,厨房和卫生间多采用公用的方式。 ● 建筑层数较低,不注重节约建设用地。 ● 建设标准较低。 (2)高增长的“量”的阶段 ● 集中建设成为主要的建设方式。 ● 建设标准提高,“住宅成套率”大大提高,现代城市住宅成为城市中居住形式的主体。 ● 建筑层数多采用多层,少量采用高层,注重节约建设用地,建筑密度特别是容积率大大提高。 ● 注重降低建设造价。 ● 房地产开发处于暴利的阶段,房价高企。 ● 房地产开发尚不成熟,房地产商数量大大增加,投机行为较普遍。最终导致“大地震”的结局。 ● 居住环境、居住的精神功能尚未受到重视 ● 物业管理水平较低,住宅防盗网盛行。 (3)、住宅建设在“质量阶段”的特点 (1)房地产开发的市场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 个人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上帝”——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 ● 房地产的竞争加剧,城市住宅空置率大大提高,市场风险加大,营销成为 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式。 ● “大盘时代”—“战国时代”走向“巨头时代” (2)居住的精神功能成为主要的关注点 ● 开发商的主要利润来源——设计附加值。 ● 居住环境受到重视,“住”与“看”和“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因素。 (3)住宅建设中智力因素的比重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4)大城市的居住郊区化现象。(3)、住宅建设在“质量阶段”的特点 (1)房地产开发的市场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 个人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上帝”——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 ● 房地产的竞争加剧,城市住宅空置率大大提高,市场风险加大,营销成为 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式。 ● “大盘时代”—“战国时代”走向“巨头时代” (2)居住的精神功能成为主要的关注点 ● 开发商的主要利润来源——设计附加值。 ● 居住环境受到重视,“住”与“看”和“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因素。 (3)住宅建设中智力因素的比重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4)大城市的居住郊区化现象。 第三部分 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将要解答的问题) 1、现代城市住宅的设计原则 2、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分类 3、低层、多高层住宅的设计要点 第三部分 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将要解答的问题) 1、现代城市住宅的设计原则 2、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分类 3、低层、多高层住宅的设计要点一、现代城市住宅的构成 1、产品性质构成——“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 城市的住宅建设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主要为富人和较富裕的人服务的—— 作为商品的住宅建设:房地产。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 作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住宅建设: “福利房”、 “安居工程”、 “经济适用房”、 “居者有其屋”。 2、其他分类(层数、居住标准…) 参照前面的内容。一、现代城市住宅的构成 1、产品性质构成——“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 城市的住宅建设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主要为富人和较富裕的人服务的—— 作为商品的住宅建设:房地产。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 作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住宅建设: “福利房”、 “安居工程”、 “经济适用房”、 “居者有其屋计划”。 2、其他分类(层数、居住标准…) 参照前面的内容。二、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性质 (1)现实性与理想性 ——居住建筑是现实性最强的建筑 ——居住建筑是人寄托了最多情感和梦想的建筑 (2)特色与综合性 ——不能光靠“卖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最高境界是特色与综合性的统一。 (3)时效性与基本性质 ——居住建筑是具有时效性的(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其时效性往往较强) ——居住建筑的基本性质(生理和心理的休息场所,个性和自由的安全栖息地。) (4)个性与公共审美 ——设计者是公共审美的代表,是对美的猜想,而不是独想和狂想。 ——设计者的任务是在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美进行挖掘和探索。 (5)地方性与全球化 ——对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误解(地方文化不仅仅是“地方形式”)。 ——有价值的个性文化是对全球文化的贡献。二、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性质 (1)现实性与理想性 ——居住建筑是现实性最强的建筑 ——居住建筑是人寄托了最多情感和梦想的建筑 (2)特色与综合性 ——不能光靠“卖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最高境界是特色与综合性的统一。 (3)时效性与基本性质 ——居住建筑是具有时效性的(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其时效性往往较强) ——居住建筑的基本性质(生理和心理的休息场所,个性和自由的安全栖息地。) (4)个性与公共审美 ——设计者是公共审美的代表,是对美的猜想,而不是独想和狂想。 ——设计者的任务是在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美进行挖掘和探索。 (5)地方性与全球化 ——对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误解(地方文化不仅仅是“地方形式”)。 ——有价值的个性文化是对全球文化的贡献。三、“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设计原则三、“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在住宅设计上就是—— 依据居住者的居住需求,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来设计住宅。 设计者必须研究人、研究社会。 2、 “与时俱进”在住宅设计上就是—— 住宅设计必须在传统、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 设计者必须了解最新的科技、文化发展,并应用到住宅设计中去。四、居住建筑的技术设计原则四、居住建筑的技术设计原则 1、 按照各种居住的物质功能需求(实)来设计住宅。 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扩展生活需求,并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 2、 体现和满足居住者的各种精神需求(虚)。 对于很多购买房地产的居住者来说,“感性购买”是导致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3、 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和学会“浪费”。 该省的地方最大程度地节省;该“浪费”的地方,“浪费”得具有最大价值。 4、居住建筑的外观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与环境协调。 恰到好处的“特色”:体形、立面、色彩、材质… 5、与各工种以及新兴科技的结合。 与结构、水电、设备等专业,以及和节能、生态、智能化等新技术的结合。五、居住建筑设计的具体通用要求五、居住建筑设计的具体通用要求 1、 功能分区 “内”空间(静)——卧室、书房、专用卫生间。 “外”空间(动)——客厅、餐厅、娱乐空间 “过渡”空间——厨房、公用卫生间、走道… 2、 开门方向。 是衡量设计水准的重要方面。 3、 通风路线。 尽量形成小于90度的连续通风路线。“穿堂风”。 4、房间形状。 房间的空间尺度比例以及最小尺度。关于“异形房间” 5、门窗的尺度及位置。 与使用、心理(风水)、节能有关。五、低层住宅设计五、低层住宅设计1、低层住宅分类 从居住条件“档次”来看依次为: 低层集合式住宅——“叠加别墅”——联排式别墅(townhouse)——并联式别墅——独立式别墅。2、低层住宅平面设计的特点 2、低层住宅平面设计的特点 (1)低层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 A.——内院式: 四合院式、三合院式、小内院式等。 B.——实体式 (2)低层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特点 A.——室内空间的穿插和渗透 B.——室内外空间的穿插和渗透 2、低层住宅造型的特点 (1)建筑尺度较小,造型效果宜于趋向亲切、平和、协调。不宜采用强烈对比、震撼的大尺度等方法 (2)利用悬挑、穿插等手法及建筑平面、剖面的变化,打破建筑外墙的封闭性和单一感,营造活跃效果,使建筑与环境融合。 3、设计案例分析——之1(商业别墅)3、设计案例分析——之1(商业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1(商业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1(商业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2(商务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3(休闲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3(休闲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3(休闲别墅)设计案例分析——之3(休闲别墅)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参考案例
/
本文档为【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