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2014-04-23 4页 pdf 301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7842

暂无简介

举报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韩冰融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北京101601) [摘 要]江淹《别赋》饱含人世离别的感伤情调,道尽离别给人带来的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引起人们广泛而深沉的 感情共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背景之下。江淹《别赋》的感伤情调却呈现出淡化的状态,与此同 时.离别的伤感却愈来愈成为现代人回归自我、洗涤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了。 [关键词]江淹别赋伤感现代背景情感淡化 [中图分类号]/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09)...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韩冰融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北京101601) [摘 要]江淹《别赋》饱含人世离别的感伤情调,道尽离别给人带来的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引起人们广泛而深沉的 感情共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背景之下。江淹《别赋》的感伤情调却呈现出淡化的状态,与此同 时.离别的伤感却愈来愈成为现代人回归自我、洗涤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了。 [关键词]江淹别赋伤感现代背景情感淡化 [中图分类号]/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09)04一ob54—03 离别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遭遇.离别带来的悲哀愁苦则成 了人类的重要情感体验之一。江淹一篇《别赋>道尽了人世 别离的酸辛。引起此后千百年问人们的感情共鸣,也因此成 为中国文学史上异常璀璨夺目的一页。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 (今河南民权)人。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 采薪养母。少年时以文章著名,钟嵘在《诗品》中称其“诗体 总杂.善于摹拟”,晚年才思减退,传说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 后作诗,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江淹早年在仕途上不 甚得志。宋大明五年(461)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 了他的政治生涯。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 幕,江受广陵令郭彦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 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紊不纳,贬 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入齐,历官中书侍郎、 尚书左丞、侍中等。入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历 仕宋、齐、梁三代。坎坷不平的经历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 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的无限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 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江淹突 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的辞赋大家, 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几乎达到了顶峰。 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 南朝辞赋的绝唱。而<别赋)更是南朝抒情小赋中脍炙人口 的佳作,被誉为“千秋绝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别赋》的开篇之辞,也是 本篇文章的题旨所在。在江淹的眼里,最能让人心神沮丧、 悲伤愁苦的事。便是离别。江淹的这种认识,不仅仅是他个 人的感受,更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厚厚的中国文学史中,以 离别为主题的文章并不少见。白居易《琵琶行)有“浔阳江 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 管弦”,柳永有《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欧阳修有《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 外”,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 知章<回乡偶书>);还有近代被人传唱的李叔同的《送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 寒。”表达离别的诗句可以信手拾得。 <别赋)共有九段文字。它以浓郁的抒情笔调,用环境烘 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别离的 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别离带给人的悲哀愁苦的共同感 受。首尾二段分别点明主旨和全文。离别是人生的一种 常态。只要有离别,人便要深受其苦,便要生发悲伤、哀怨之 情。古往今来纵然有生花妙笔、雕龙之才.也无法“摹暂离之 状,写永诀之情”。中间七段分别列举了七种类型人物:富贵 者、刺客、从军者、游宦之人、夫妻、方士、恋人的离别情状。反 映了类型人物的共同心理,但因结合了类型人物各自的特点 来写,使得人们读来感到生动、具体、形象而不乏味。 但别离这一事件为何能使人产生如此巨大的情感波动 呢?请看《别赋>首段:“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 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文 [收稿日期]2009—05一∞ [作者简介]韩冰融(1984一)。女。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54.-—- 万方数据 选》李善注分别注为:“言秦、吴、燕、宋四国川途既远,别恨必 深,故举以为况也”。“言此二时别恨愈切”。离别固然能使 人伤感.但江淹认为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之下,离别给人带 来的伤感程度是不同的。而在“秦吴绝国”、“燕宋千里”、 “春苔始生”、“秋风乍起”的情况下。离别的悲痛要更为强烈 一些。也就是说,离别的距离远近和时间是影响离别情绪的 重要因素。然而离别之所以成为古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却 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莫大关联的。 首先,我国古代交通不很发达 古代旅行除了车、马、舟船之外,基本靠人力,即自己步 行或乘轿前行。少则三五日,多则十天半月,乃至几个月几 年的都有。人们步行出游,晓行夜宿,El行不过数十里。乘 船顺流而下或乘坐车马等自然要快些。然而,局限性仍很 大。从嘉兴到北京,谈迁曾经用了四个月(谈迁<北游录》)。 马可·波罗横跨欧亚大陆,从欧洲来中国,据说用了三年半 的时间(《马可·波罗游记》)。所以,不同距离的路程给人 带来的艰辛是有巨大差别的。步行自不必说,选择车、马、舟 船、轿等这些交通工具长途跋涉也不会有很舒适之感。不说 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即使是平坦的大道,颠簸在马背上或坐 在装着木头轮子的大车上,也是件无比痛苦的事。更不用说 “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的雨天 了。【11遇上前后无人打探的歧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即使 是长年行旅之人也只能仰天长叹了。 其次,古代人口相对较少,很多地方山林密布,野兽横 行,行人易受到攻击 《水浒传》里景阳冈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事情 并不是臆造,虽是小说家言,但像这样的事在古代并不稀见。 如果恰好碰上战乱,盗匪四起,那么前行路上的危险更是难 以预测。徐霞客曾在湘江遇盗,侥幸逃命,弄得“身无寸丝”、 狼狈不堪,同时遇盗的有多人被害(《徐霞客游记·西南游El 记》)。不说路途漫长,舟车劳顿,让人更为悬心的是前路渺 茫,生死难料。 第三.通信条件差 古代虽有驿站,可以加急五百里、八百里传书。但驿站 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 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 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 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 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 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 驴”。但这服务对象大多是商人,不能惠及其他普通人群。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民信局开 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 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 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而越是偏僻地区的人 们才越需要更多的通信服务。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才逐 步兴起。总之,民间通信业一直以来不是很发达,书信往来 时间太久。甚至不能安全送抵。所以,行人在外想要探知亲 朋消息或是想返回家乡,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李白《送友 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友人从此将要音书绝断, 独自面对孤独的征程,如何不让人挂怀。唐代宋之问《渡江 汉》:“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人。”这种心情更是常见不鲜的。 第四,古人寿命较短,且医疗条件不足,客死他乡的事时 有发生。亲朋们甚至连死讯都不能及时收到 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上,在陌生的异乡,在孤苦无依的晚 年,多少行人留有遗恨——曾经的一次离别导致了异日阴阳 相隔,永不能再相见。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 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 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 上君子堂⋯⋯”。杜甫与自己的朋友一别二十载。别离时两 个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 下落,竞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作者心 里产生深切的伤惋。二十年间杜甫的亲朋故友半数已经离 世,而自己却得不到半点消息。当年与朋友离别时或对未来 有所憧憬,慷慨豪迈;或迫不得已,情势所然,其结果都使人 产生人世沧桑之叹。虽然,杜甫的这首诗所描述的情况和当 时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大战乱有很大关系,但也可管窥一 二离别带来的莫测的命运。杜甫本人也晚景凄凉.“亲朋无 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孤独地客死在漂泊他乡 的舟中。这年,他五十九岁。另一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后遇 赦东归,原本以为能开始新的人生旅程,但最终客死当涂令 李阳冰所,终年六十二岁。这些人是著名的诗人,生活条件 原本相对较好,又因为自身的名望.在他们受难时,也多有救 济帮困之人,然而最终潦倒死于他乡。可以想见,那些历史 中没有名姓的普通人在远离故土亲朋之后。遭受着怎样多舛 的命运,又如何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所以,离别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充满困难因而成为人生 中的重大的事情。若是前途光明,对未来满怀憧憬.比如赶 考、升职、扩大生意等,这离别的伤感或许可以稍微冲淡;但 若是前途渺茫、人生黯淡的话,比如遭贬、投靠他人、为生活 奔波劳苦等,这悲哀的气氛恐怕要浓重的多。 但是在现代,江淹笔下因离别而起的感伤是否能依然让 人产生深层共鸣,即离别是否依然能让人有“黯然销魂”之感 呢?让我们来看看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落叶归根,安土重迁。这传达 的是一种浓厚的亲情和故土情怀,也是古代社会维系人们关 系的重要方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涉江>)”表达的是故土难舍,亲人难离。而现代.人们的亲 情关系、家族观念日渐淡漠,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作关系和金 一55— 万方数据 钱利益关系,为了工作生活和获取利益的需要,人们是不惮 于离家离乡的,甚至远涉重洋留学、经商和务工。虽说也有 生活所迫的原因在内,但已不如古代人情浓厚。 其次,交通通讯手段日益发达 近代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等的引入,使国人对于长途旅行 不再有诸多顾忌。在便捷的交通之下,秦吴无“绝国”之称, 燕宋“千里”也能一日而还。上文所说谈迁从嘉兴到北京。现 在坐火车一日便可到,而乘火车从欧洲到中国也只需几日, 更不用说飞机带来的便利了。现代交通的很大的一个优势 就是安全和舒适。不仅途中跋涉时间减少,随之减少的还有 旅途中的辛劳和危险。因此,远赴他乡甚至他国,也不再成 为现代人畏惧的事。 另外.通讯手段的发达也减轻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清 朝末年,近代邮政兴起,民间通信业逐渐发达。普通人之间 的信息传递才变得方便可靠起来。随后,电报、电话、手机、 电脑的陆续出现和应用于民间通讯业。信息的传递从实物、 文字到声音、图像,人们的联系随时随地,人们之间的距离在 日渐缩短。即使只身在外,想要得到亲朋的帮助也比较容 易。不会因无人知晓而堕入穷困潦倒的境况。所以,杳元音 讯、音书难托的离别后的担忧和痛苦在现代很难发生了。 第三,现代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完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 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得人们离别的时间不会太久,加上 个人身体条件的改善,离别双方也不必常常担心此地一别, 即成永诀的结果。因此。人们对于旅行、对于离别不再视为 畏途,对于离别的态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缠绵悱恻”、 “黯然销魂”的感伤之情了。 第四,现代社会不会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乱 国家统一,地方安定是确定的趋势,和平是普遍的状态。 因此。离别在外.即使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虽也常有财物遭 偷盗的损失出现,但却少有性命之虞。这与战乱时候较多的 强盗杀人劫财比起来,外出环境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观念发生改变,人们 对于自身命运的控制能力在增强,人生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生 离死别。“刺客”、“从军者”、“游宦之人”、“方士”这些身份 及相关行为渐渐隐没在时代的大潮里,他们的生死离别只将 存于人们的想像中;而富贵者、夫妻、恋人借助于自身及现代 社会的便利条件,也许相聚比离别更为容易。而同时,人们 对于古代社会批判的“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形》)” 的价值观能够认同和接受。为了工作、生活和诸多利益,离 别是人们轻易就能够付出的代价。虽然离别的现象更普遍 了,频率更高了,但离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下降了。因此。 “离别”这一行为在人们的人生中早已不如古代那么重要了。 离别在即,没有了“行子肠断,百感凄侧,风萧萧而异响,云漫 漫而奇色”;离别后.没有了“居人愁卧,倪若有亡”。离别不 再给人们带来普遍的“黯然销魂”般沉重的精神冲击。现代 社会的人们感觉越发驽钝,发达的物质条件又日渐淡化离别 的伤感,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离别带来的痛苦.更是失去了 一种珍贵的感受。正因为这样,江淹深为之感慨的“春草碧 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离愁别绪,以其跨越古 今的情感魅力,在感觉日益驽钝、人性日益物化的当代社会。 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感。就更加能成为现代人回归自我、 洗涤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了。 [参考文献] [1】苏生文。赵爽.铁路与近代的旅游业(一)[J】.文史知识,2009, (2). [2]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8. 【3】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春辉] (上接第53页)特别是永嘉四灵的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他们“厌傍江西篱落”,公开提倡中晚唐,尤其是贾岛、姚合、 许浑等人的诗风,影响所及,“江湖诗人多效其体”(《沧浪诗 话·诗辩>)。到了江湖诗派出现后,诗人们反对江西诗派的 意图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不讲学问典故,不问语言的出处来 历。“复祖唐律,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可艳可淡,可巧可 拙,从复趋之,由是唐与江西相倾轧”。钱钟书在《宋诗选 注>中也说:“江西派自称师法杜甫。江湖派就抛弃杜甫,抬出 晚唐诗人来对抗。”所有这些都说明,晚宋的江湖诗人是有意 一56一 与江西诗派抗衡的。而且江湖诗派当时的声势十分浩大,梁 昆在《宋诗派别论>中据现存的四库本<江湖小集》、<江湖后 集》统计,就有江湖派诗人109人,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在 梁昆的统计基础上,再根据其他材料。共统计出江湖派诗人 138人。尽管这两个数字是在现存材料上统计出来的,还没 有考虑到原刻<江湖集》散失的因素,但是这足以看出江湖诗 派的阵营是多么可观。诗坛由江西诗风一统天下的局面变 成了江湖诗派的天下。 [责任编辑:李春辉] 万方数据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作者: 韩冰融 作者单位: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北京,101601 刊名: 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9(4) 参考文献(4条) 1.苏生文;赵爽 铁路与近代的旅游业(一)[期刊论文]-文史知识 2009(02) 2.李道英;刘孝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998 3.王力 古代汉语 1999 4.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郑元英 千古一曲销魂歌——江淹《别赋》赏析[期刊论文]-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9) 2. 龙剑梅.LONG Jian-mei 伤离恨别:人际传播的审美掌握——对江淹《别赋》的一种传播学解读[期刊论文]-湖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 3. 顾智恺 一首骊歌,数种离愁——我读江淹的《别赋》[期刊论文]-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10(9) 4. 焦伟平 浅论江淹《恨赋》、《别赋》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5. 陈洪娟.CHEN Hong-Juan 江淹赋的情感表现艺术[期刊论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5) 6. 张淼.何应敏 佛道思想与江淹的生命意识[期刊论文]-青海社会科学2008(2) 7. 刘占召.LIU Zhan-zhao 试论《楚辞》对江淹文学创作的影响[期刊论文]-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 8. 林晨.LIN Chen 江淹抒情小赋的美学意蕴[期刊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 9. 高智 论"南浦"意象的流变[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3) 10. 周建江.ZHOU Jianjiang 论"杨柳烟"语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精神[期刊论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ddxk200904020.aspx
/
本文档为【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