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

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

2010-01-21 8页 doc 34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0090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 周福生 劳绍贤 胡玲 黄志新 罗琦   提 要 为了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癌前病变,通过临床与实践研究,认为脾虚(气阴两虚)和瘀热(气滞血瘀、湿热中阻)是本病病机之关键。在施治中提出脾胃虚弱当辨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中阻须注重疏肝调气,清化畅中,同时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题词 癌前状态/中药疗法 辨证分型 胃肠肿瘤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实施对病因的一级预防十分困难。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粘膜细胞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
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
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 周福生 劳绍贤 胡玲 黄志新 罗琦   提 要 为了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癌前病变,通过临床与实践研究,认为脾虚(气阴两虚)和瘀热(气滞血瘀、湿热中阻)是本病病机之关键。在施治中提出脾胃虚弱当辨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中阻须注重疏肝调气,清化畅中,同时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题词 癌前状态/中药疗法 辨证分型 胃肠肿瘤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实施对病因的一级预防十分困难。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粘膜细胞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演变阶段,即胃癌癌前病变(简称PLGC)阶段。若能及早识别和控制其向胃癌方向发展,对胃癌二级预防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药防治PLGC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须辨证施治。现将我们的证治体会略论如下。 1 脾胃虚弱,当辨气虚阴虚   脾胃气虚者,症见脘胀痞满,饭后胀甚,时胀时消,或脘痛绵绵,痛处喜温,口淡泛酸,肢倦乏力,大便溏烂,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胃,理气活血。处方:党参15 g,白术、茯苓、佛手、延胡索各12 g,黄芪20 g,或五爪龙30 g,莪术、砂仁(后下)各10 g,陈皮、炙甘草6克。若中阳不足,可加干姜5 g,肉桂3g ,以温中散寒;若气滞血瘀,加丹参15 g,川芎9 g,以活血祛瘀;若见口干便结等胃热症者,加蒲公英30 g,枳实12 g,以清化胃热。   脾胃阴虚者,症见胃脘灼热,痞满隐痛,嘈杂似饥,食后饱胀,口干唇燥,大便干结。或形瘦乏力,舌红嫩、少苔,脉细数。治当酸甘化阴与甘寒养胃并用。处方:沙参、石斛各15 g,麦冬、生地黄各20 g,川楝子、赤芍、白芍、枳实、郁金、佛手各12 g,甘草5 g。若阴虚而脘胀甚者,酌加紫苏梗、徐长卿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阴虚胃热者,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阴虚兼见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或西洋参10 g,炖服;阴虚兼有痰湿,可配用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等药,健脾化湿而不过于温燥;胃酸不足者或加用乌梅合木瓜治之颇验。总之,脾胃阴虚证之用药,须慎用香燥劫阴之品,当遵叶天士“用柔忌刚”之训,以免更伤脾胃之阴液。如治李某,男,52岁,干部,胃镜号940689,1994年8月14日就诊。主诉:反复脘胀痞满、隐痛4年,加重月余,伴肢倦乏力,纳差形瘦,口干唇燥,大便正常。舌胖嫩、淡暗、苔少而干,脉细略数。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重度),HP(—),病理诊断:重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气虚为主,兼血瘀。治宜益气养阴,理气活血。处方:党参、蒲公英各20 g,太子参30 g,茯苓、麦冬各15 g,白术、山药、佛手、三棱、延胡索各12 g,甘草6 g。每天1剂,复煎,连服2周。二诊:上症减轻,苔少,脉细,守上方再服6周。诸症消失,舌质胖、淡暗,脉细。复查胃镜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未见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随访5年未复发。 2 瘀阻胃络,行瘀尤重调气   瘀阻胃络,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或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便血,呕血,舌质紫暗,舌下紫筋明显,脉弦涩或细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处方:蒲黄(布包)、五灵脂(布包)、木香(后下)各10 g,延胡索、丹参各15 g,郁金、赤芍、枳实、佛手各12 g,制大黄6 g。若胃络受损,大便色黑量多者,去赤芍、丹参,加白及、侧柏叶、地榆炭,并用三七末3 g,冲服,每天3次;若见瘕,酌加三棱、莪术、浙贝母以软坚散结。如治吕某,男,32岁,干部,胃镜号930518,1994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反复胃脘疼痛,痛有定处3年,加重半月,伴体倦乏力,口淡纳差,大便稍烂,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细涩。胃镜诊断:中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病理诊断:中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中医辨证属瘀阻胃络夹湿,治宜活血祛瘀,和胃化湿。处方:蒲黄(布包)、五灵脂(布包)、木香(后下)、穿山甲(先煎)各10 g,延胡索、丹参各15 g,柴胡、佛手、白术、法半夏各12 g,白豆蔻(后下)5 g,蒲公英20 g。每天1剂,复煎。服1周后二诊:胃痛等症减轻,舌质如前、苔稍白,脉弦细,守上方去白豆蔻,加茯苓15 g,以健脾祛湿。连服8周,上述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继续在原方基础上化裁治疗半年,再次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未见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随访5年未复发。 3 湿热中阻,法当清化畅中   在PLGC证治中,湿热中阻脾胃之证亦每每可见。表现为脘痞满闷,隐痛食少,恶心欲呕,口苦而干,但不欲多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以苦辛通降,清化畅中为法。处方:法半夏、藿香、佩兰、紫苏梗、枳壳、郁金各12 g,白豆蔻(后下)6 g,生薏苡仁、蒲公英各20 g,黄连3 g,黄芩10 g。若热重于湿者,加茵陈、滑石(先煎);湿重于热而见便溏、苔白腻者,去黄连,加苍术、白术以燥湿畅中。如治梁某,男,46岁,胃镜号950542,1995年5月8日就诊。主诉:脘痞满闷,隐痛少食已1年余,加重2月,伴恶心欲呕,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时溏时硬,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胃镜诊断:中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病理诊断:中—重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辨证属脾胃湿热,治宜苦辛通降,清热化湿。处方:法半夏、黄芩、藿香、佩兰、枳壳各12 g,白豆蔻(后下)6 g,生薏苡仁、滑石(先煎)、茵陈、蒲公英、救必应各30 g。每天1剂,复煎。服1周后,上症减轻,舌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再服2周后,湿热之症消失,舌苔薄白,脉弦细。随拟和胃疏肝之药调之。处方:白术、法半夏、柴胡、枳壳、郁金各12 g,茯苓、白芍、乌药、紫苏梗各15 g,甘草5 g。服4周后,复查胃镜诊断:轻度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继上方加三棱12 g,蒲公英20 g,2~3天服1剂,嘱服半年。再次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随访4年未复发。 4 肝气犯胃,安胃必先治肝   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痛,时而牵连胁背,每因郁怒而胀痛甚,嗳气反酸,或泛吐苦水,纳食减少,食后胀甚,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柴胡、枳壳、赤芍、白芍、佛手、香附各12 g,蒲公英30 g,炙甘草6 g。若胀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紫苏梗;若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赭石、旋复花;若见口干苦,烦热便秘,舌红、苔黄等郁结化热证者,可选用黑栀子、夏枯草、牡丹皮、浙贝母、紫苏梗、瓜蒌皮等轻疏清化之品。本证用药,宜通宜轻,调达肝胃,而致和平。不宜用过于阴柔滋腻之药,同时应慎用香燥药物,以免助火伤阴(肝胃之阴)。如治黄某,女,42岁,农民,胃镜号941090,1995年3月5日就诊。主诉:反复胃脘胀痛,嗳气反酸5年,加重10天。每因情志不舒或郁怒而胀痛甚,伴口苦纳差,大便稍干结,舌稍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活动期),HP(+),病理诊断:符合胃溃疡组织结构改变,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辨证属肝气犯胃,气滞血瘀。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活血。处方:柴胡、枳壳、佛手、郁金各12 g,赤芍、白芍、海螵蛸各15 g,木香(后下)10 g,蒲公英、救必应、赭石(先煎)各30 g,炙甘草6 g,每天1剂,复煎。1周后二诊:上症减半,大便不干,舌脉如前,守上方去赭石,连服2周,胃痛等症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改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法,在上方的基础上去赤芍、救必应,加太子参30 g,丹参、白术、法半夏各12 g,连服4周后复查胃镜诊断:胃溃疡(红色疤痕期),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溃疡改变及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随访4年未复发。   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表现,虽有上述诸证之不同,但常可相兼为病。如脾胃气虚证,每因气虚运血无权,而兼见血瘀;或水湿失运,而夹湿夹痰;脾胃阴虚证,因阴虚生内热,而见夹热兼火,且阴虚与气虚两者兼见者不少。如肝气犯胃证,常见肝气久郁化火伤阴,或气滞日久,瘀阻胃络。总之,本病证候往往因病情发展和治疗的关系而互相转化,尤其要根据本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随证施治,通常达变,务使组方用药曲尽病情,益于治疗。   我们还体会到,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的纤维胃镜和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临床辨证、组方用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胃粘膜萎缩,多由气虚阴虚兼血瘀所致,因气虚而血瘀者,用党参、黄芪、山药、莪术、三棱、丹参、川芎、赤芍等益气健胃化瘀药;脾胃阴虚而胃粘膜萎缩者,用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乌梅等甘寒滋阴药;胃粘膜上皮化生者,与脾胃湿热有关,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土茯苓、茵陈、生薏苡仁等清热理气解毒化湿之品;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抑或多发性息肉或假性息肉形成者,与血瘀有关,可选用三七、莪术、三棱、丹参、红花、刺猥皮、炮穿山甲等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药;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蒲公英、黄芩、佩兰、枳壳、生薏苡仁等清热理气祛湿药。因此,我们认为,辨证辨病相结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病属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食养调摄在本病护理中甚为重要。饮食物宜柔软清淡而富有营养,少食多餐,切忌时饱时饥,或暴饮暴食。须调摄精神情志,远烦戒怒,怡情悦性,有助康复。 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治疗中心,广州市机场路16号510405) 劳绍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治疗中心,广州市机场路16号510405) 胡玲(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治疗中心,广州市机场路16号510405) 黄志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治疗中心,广州市机场路16号510405) 罗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治疗中心,广州市机场路16号510405) (收稿日期:2000-01-14) PAGE 1
/
本文档为【略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