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通货膨胀

2010-01-21 44页 doc 601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3966

暂无简介

举报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 放在你的blog里! 作者: 索洛等 译者: 张晓晶 / 李永军 ISBN: 9787300053424 页数: 94 定价: 28.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2-1 通货膨胀与失业 《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6月25日   经济学者相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于是,他们悉心构造各种理论模型(如著名的“菲利普曲线”),试图摸索其中的规律。但是,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模型,后来都陆续被事实推翻了。纷扰过后,经...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 放在你的blog里! 作者: 索洛等 译者: 张晓晶 / 李永军 ISBN: 9787300053424 页数: 94 定价: 28.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2-1 通货膨胀与失业 《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6月25日   经济学者相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于是,他们悉心构造各种理论模型(如著名的“菲利普曲线”),试图摸索其中的规律。但是,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模型,后来都陆续被事实推翻了。纷扰过后,经济学里还剩下多少可靠的解释呢?   通货膨胀的唯一成因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的现象。而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才有权印刷钞票,所以,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这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也是通货膨胀的唯一成因。 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 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   被人误解的通胀成因 但街上流行的说法可不是这样的。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房地产商人抬高了地价,有人说是因为股市里的赌风太盛,有人说是因为石油等原材料涨价,有人说是因为政府的开支太大或债务太重,有人说是因为工会成功地取得了过高的工资,等等。 这些众说纷纭的通胀成因,都是错误的。并不是说这些现象不会发生,而是这些现象本身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更确切地说,这些现象,有时毋宁是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结果(有时则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而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 人们为什么经常产生类似的误解呢?这是因为,当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从而诱发了通货膨胀时,各种物价的上升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总有一些物品要率先涨价,即使根本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有一些物品要涨价。于是,人们就误以为这种碰巧率先涨价的物品,就是后来“大规模涨价”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种率先涨价的物品,只不过是“大规模涨价”最早的表现罢了。   相对涨价与绝对涨价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各种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也会不停地涨跌。如果写诗的报酬高,我就去做诗人;如果编程的报酬高,那我就去做程序员。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有价格的变化,都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所以我总能根据诗人和程序员的工资,选择到底是做诗人,还是程序员。 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相对价格这个指标就被歪曲了。假算机行业是通货膨胀最早波及的行业,那么所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其工资收入就会率先上涨。要知道,这种价格上涨是绝对值的上涨,它并不表示这个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更加吃香,而只是这个行业最先体现了通货膨胀而已。其他行业(如诗人)的工资收入很快就会迎头赶上。最终各行业的相对收入是大致不变的。 问题在于,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每个企业、甚至每个行业,都是孤立的,所以当他们的工资收入增加时,他们无从判断,到底是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还是仅仅水涨船高,自己的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一同升值,而相互比值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确定性,是真实世界非常重要的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通货膨胀对就业造成了影响。   意外的通胀影响就业 如果通货膨胀是在预料之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每年将上涨5%,那么他们就不会跳槽,老板也不会多请工人干活,每个人都只会呆在原来最合适自己的地方。收入增加5%,谁也不会高兴,因为人人都知道,别的一切开支都将增加5%。 意外的通货膨胀就不同了!如果通货膨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就会无所适从。老板的收入忽然增加了,到底是自己的烧饼越来越受欢迎,打败了对面的麦当劳呢,还是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所有行业的收入都会同步增加,而自己只不过碰巧走在前头罢了呢?不知道,没有办法知道! 老板们通常会静观其变,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得采取行动。如果认为是自己本事增加了,那么他们就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从而带动一片繁荣。所以,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膨胀时,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而相反,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紧缩时,失业率则往往会大幅度上升。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失业率的上升,不是由于经济结构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接受了错误的信号而造成的。靠误导得来的“好景”是不长久的。烧饼店老板很快发现,其他的成本都追上来了,自己的实物收入并没有增加,而原先的扩张计划,则很可能因为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告吹。“意外”的通货膨胀,其危害就在这里:它扭曲了价格信号,使人们用错了资源。 诸位,时不时会有一些“著名专家”站出来说,要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提高就业率。这种说法大有问题。没错,“意外”的通货膨胀,的确会使“就业率”上升,但那是因为公众受到价格波动的“误导”使然。那种繁荣是短暂而虚假的。真相很快就会大白,而社会则迟早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漫长的时间,来纠正被错误配置的资源。   失业是人口大国的一个痼疾,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必然要发生的问题,这里主要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的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压力就是失业率太高。中国本身是一个劳动力大国,我们现在大概是7.4亿劳动力,其中5亿多是农村劳动力,2亿多是城镇劳动力。现在我们城市的失业率情况是,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则达到4.4%,首次突破4%,2003年初中国政府表示要将其控制在4.5%左右,这个目标最后达到了。2004年中国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控制标准又上调了0.2个百分点,达到4.7%。这说明尽管各级政府做出了重大的努力,我们的登记失业率是逐步上升的。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当前所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才被统计为失业人员,没有登记的就不纳入统计为失业人员。此外这个统计数字中下岗职工并没有被计算进来,因为下岗职工并没有与所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而失业人员则与原企业终止了劳动关系。有些中小城市的失业保障中心还没有建立,还有一些人没有进入这个中心登记。根据中国社科院2002 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的分析,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在登记失业率的2倍以上(有些学者的估计数还要高),换句话说,早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7%的失业警戒线。还有一个隐蔽失业的问题,就是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它们的富余人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冗员,它在城镇是相当普遍的,这些年有所好转,但是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生活中没有这个岗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这种隐蔽性失业比公开失业还要可怕。公开失业增加成本,政府要要发救济金,但是提高效率,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隐蔽失业既发生成本(要发工资)又破坏效率。 农村真实的失业更严重,我国现在有5.4亿农村劳动力,现有的可耕地为19亿亩,这些地需要多少人种?一个劳动力一年种10亩地根本没问题,按照中国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19亿亩土地最多需要1.9亿农民,约1亿人进了城务工,还有约1亿进了乡镇企业,剩下的1.4亿劳动力其实就是失业。失业率是多少?按照现在通常经济学所说的经验,失业的红灯线,也就是最高警戒线通常是7%。通常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数字。在世界各国,如果失业率达到7%以上,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要为解决失业让路。现在我们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个数。而且中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中国是一个经济活动人口大国,中国要是要有个同样的百分比的失业率,折算下来的绝对人口数那就很大。再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1千3百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就使得中国失业的压力实际上相当大。有些外国学者感到奇怪,中国的就业压力这么大,超过警戒线这么多,为什么社会还这么稳定?这和中国的体制有关,中国的失业问题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效率的提高及经济的加速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的。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形成的对党和政府形成了高度信任,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这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赢得了更长的时间,但不代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 一、失业问题 1、失业及其分类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即: 失业率= 失业人数 / 劳动力总数·100% 一般说,失业按其原因大体可分几类:(1)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形成的所谓磨擦性失业;(2)工人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求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求职性失业;(3)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4)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性失业;(5)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季节性失业;(6)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所谓古典失业;(7)由于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8)由于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造成的需求不足型失业。 除了前述各种失业外,经济中还存在另一种失业: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或者说,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2、自然失业和充分就业 根据引起失业的不同原因,在经济分析中,人们又把上述的各种失业分为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与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是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都是必然存在的。这类失业,凯恩期把它称之为自愿失业。前述的磨擦性失业、求职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古典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如果一个社会只存在这类自然失业,而不存在或已消除了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这种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不与自然失业的存在相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仍然有一定的失业。 这是因为,经济中有些造成失业的原因(如劳动力的流动等)是难以克服的,劳动市场总不是十分完善的。这种失业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还是必要的。 因为这种失业的存在,能作为劳动后备军随时满足经济对劳动的需求,能作为一种对就业者的“威胁”而迫使就业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种福利支出(失业补助、贫困补助等)的存在,也使得这一定失业水平的存在不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3、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这种失业由总需求不足引起,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凯恩斯所分析的非自愿失业正是这种周期性失业。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水平。他认为,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他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这就是说,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低于收入的增加,这样就造成了消费不足。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越少。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一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是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4、失业的经济损失与 奥肯定理 失业的存在,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当然在一定意义上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对经济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如果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达到了充分就业。这种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叫做潜在的国民收入,也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由此可见,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才能使实际国民收入达到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它总小于潜在国民收入。当然,充分就业时也有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称为自然失业率。失业率越是接近于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实际的国民收入就越是接近于潜在的国民收入。但是实际失业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直截了当地容易看出来。这是因为由于生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增加和提高,潜在国民收入总趋于提高。因此,如果要使失业率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实际国民收入增长必须快于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变,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则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共同增长的结果,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如果实际国民收入增长不快于潜在国民收入,就不能保持失业率不变。 实际国民收入增长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规律可循?有。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1)假定潜在国民收入每年增长X%;(2)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每年增长超过潜在国民收入的3%,则失业率下降1%。据说这条定律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经济如何增长才能达到充分就业问题。假定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6%,而实际失业率为8%,再假定潜在国民收入每年增长3%,而实际国民收入每年增长6%,则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在两年内实现。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每年增长4.5%,则充分就业将在四年内实现。这样一条定律当然只是经验定律,它只能提供一种经验来说明实际增长对降低失业率的内在含义。这条定律所提出的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国民收入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说法,只是一种约略的估计,这种估计并不很确切,但毕竟为增长与失业之间提供了一种可以捉摸的关系,从而为调节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菲利浦斯曲线 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提出的菲利浦斯曲线就是一条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如图所示,当失业率为5%时,货币工资上涨率为3%,通货膨胀率为零。当失业率为4%时,货币工资上涨率为4%,通货膨胀率为1%)。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菲利浦斯曲线与标准的凯恩斯理论是有差异和出入的。标准的凯恩斯理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两者是不会并存的,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论述,可用图6-7来说明——请学者自行说明)。而菲利浦斯曲线却表明失业和通货膨胀可以并存,两专利号为负相关关系,可以此消彼长,只有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才不会并存。 2、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浦斯曲线 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菲利浦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了,表现为,只有用比过去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才能把失业率降到一定水平,假如以前用3%的通货膨胀率就能把失业率降到3%,那么,现在必须用7%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可以从图6-8中看出。在图6-8中有两条菲利浦斯曲线,PC2为移动后的菲利浦斯曲线,这条菲利浦斯曲线与4%的临界点划出的区域已不能相交,这表明,现在无论怎样调控,都不能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控制在4%之内。这条向右上方移动的菲利浦斯曲线称为预期扩大的菲利浦斯曲线。 为什么菲利浦斯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呢?经济学家认为,原来的菲利浦斯曲线PC1(或称简单的菲利浦斯曲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预期为零时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通货膨胀率连年上升,特别是政府利用菲利浦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用高通货膨胀换取低失业率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已被预期到了,工人就会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避免生活水平受通货膨胀侵蚀。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以5%的速度增加,那么,当货工资上升7%时,人们会认为实际工资只上升2%,因此,如果以往货币工资率上涨2%便能使失业率下降到3%的话,那么现在达到3%的的失业率必须使货币工资率上涨7%,即以往的货币工资上涨率2%加上5%的通货膨胀预期。 凯恩斯主义认为,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浦斯曲线依然表现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只不过现在的交替关系表现为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一定失业率。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浦斯曲线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Wt=f(Ut)+apet  其中,△Wt表示t时期货币工资上涨率; Ut表示t时期的失业率,pet表示t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a为参数。 货币主义反对上述论点,他们认为,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只有在短期才存在,在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变成一条垂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3、短期和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为什么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呢?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弗里德曼用适应性预期概念来解释人们的行为。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浦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不断右移,不但会形成垂直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甚至可能形成向右上倾斜的正相关曲线。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为3%,而人们预期为5%,并以这一预期要求提高工资,则企业就不但会把雇工减到原先水平,甚至低于原先水平。这样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滞胀”局面。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的上涨。    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包括各种各样的物价水平上涨,有公开形式,变相形式,隐蔽形式;    第三,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上涨,不是暂时或偶然的价格上涨;    第四,一般物价水平显著的上涨。   2 、通货膨胀的衡量    物价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物价指数是表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数,用一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表示不同时期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西方经济学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     ⑴、消费物价指数。它是表示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的一定种类和数量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标。     ⑵、批发物价指数。它是表示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⑶、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它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与对其按固定价格(以某年的基期)计算的价格的比率,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100 %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    ⑴、爬行通货膨胀;    ⑵、温和通货膨胀;    ⑶、奔腾式通货膨胀;    ⑷、超级通货膨胀。   2、按对物价影响的差异    ⑴、平衡的通货膨胀;    ⑵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3、按供求总量与结构的不同    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⑵、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⑶、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⑷、结构性通货膨胀。   4、按物价上涨表现形式不同    ⑴、公开性通货膨胀;    ⑵、隐蔽性通货膨胀;    ⑶、抑制性通货膨胀。    5、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不同    ⑴、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⑵、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⑴、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    ⑵、经济资源配置效应;      第一,经济资源配置的正效应。      第二,经济资源配置的负效应。      第三,经济资源配置的正负混合效应。    ⑶、产量效应;    ⑷、“ 非效率 ” 效应;    ⑸、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   2、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2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能导致一般物价持续和显著上涨,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一、失业与奥肯定律   1、失业与失业率    失业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的状态,这些人有工作能力和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均称为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劳动力总数是指一定年龄人口中已经参加或要求参加工作的人数。   2、奥肯定律     用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的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两者呈反相关,失业率提高,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降低,失业率降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二者比例为 1 : 3 。 二、失业种类与原因   1、失业的种类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使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由于社会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季节性变化,某些部门间歇性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2、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工资刚性的观点并进而论述了形成刚性的原因,同时又用工资粘性或工资惰性来代替工资刚性的提法。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变化作出及时的相应的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却比较困难。     ⑴、工资粘性      形成工资粘性的原因:      第一,劳动固定论;      第二,隐含合同论;      第三,失业滞后论;      第四,效率工资论。     ⑵、商品价格粘性 三、菲利普斯曲线    1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菲利普斯曲线的本义是关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菲利普斯根据近百年统计资料分,得出一个结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   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   3、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和变化     ⑴、货币学派的观点      货币学派或货币主义引进预期因素来说明菲利普斯曲线,使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就是人们根据以往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区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减少失业会是有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化,失业率总是保持不变。    ⑵、合理预期学派的观点     不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没有效的。 四、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是指益加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即停滞同时出现。    1、滞胀的原因     第一,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     第二,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     第三,部门结构变化差异造成滞胀;     第四,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滞胀。    2、治理滞胀的对策    ⑴、新古典综合派对策。    ⑵、货币主义对策。    ⑶、供给学派的对策。 通货膨胀与失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原因、后果、对策以及相互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原因、后果、对策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原因、后果、对策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种类 1.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明显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 A.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期间,个别物价可以不变,有时还可能下降。 B.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C.一般物价水平必须是显著地上升; 但对上述定义,也有一些批评意见:物价的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在物价被管制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常表现为物品短缺;一般物价水平本身难以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物价派”认为,只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就是通货膨胀。“货币派”认为,并不是所有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都是通货膨胀。只有货币数量过度增长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才是通货膨胀。例如,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个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衡量 A.通货膨胀率= ;其中,Pt是t期的一般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Pt-1是t-1期的物价指数。 B.一般价格水平(平均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物价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第i种商品在第t期的价格, 是第i种商品在t-1期的价格,gi是社会对第i种商品的支出在所有各种商品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所有商品价格总额中的权数: ,且 。 第一,拉氏物价指数 拉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E·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在1864年提出的。根据 与 可以得到拉氏物价指数公式: 拉氏物价指数公式采用基期的商品来衡量,又称为基期加权价格指数。拉氏物价指数公式中,分子与分母之差表示由于价格变动,居民现在如购买过去购买的商品所多支出的金额。显然,这一点没有现实意义,所以一般不采用这种公式计算价格指数。 第二,帕氏物价指数 帕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帕斯卡(Pascke)在1874年提出的。帕氏物价指数公式采用期的商品来衡量。根据 与 可以得到帕氏物价指数公式: 2.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 A.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指每年物价的上升率在10%以内。 其中3%以下的物价上升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因为通常人们感觉不到这种价格上升,从而会将任何小于物价上升幅度的货币工资的上升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这样,一方面,工人增加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厂商增加劳动需求(实际工资下降),最终使就业量和收入增加。 B.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C.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又称恶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德国在1922年1月到1923年1月价格指数从100上升到10000亿,提高99亿倍。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A.公开的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是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B.隐蔽的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指不以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以物品短缺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3)按照公众对通货膨胀是否预期到划分: A.预期的通货膨胀(perfectly anticipated inflation)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公众正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由于人们都会将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考虑到交易契约中去,故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常常变成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会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 B.非预期的通货膨胀(imperfectly anticipated inflation)。 是指公众没有正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的上涨问题。非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没有惯性。 (4)按所有物价是否均等地上升可以划分为: A.平衡的通货膨胀。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跟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一样; B.不平衡的通货膨胀。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改变。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动等。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 (1)定义与种类 A.定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造成的价格上升。如图16-1所示。 图16-1 通货膨胀 在图16-1中,初始的总需求曲线AD0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点E0,此时的收入为充分就业收入Yf,一般价格水平为P*。现在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0向右平移到AD1, AD1与AS相交于点E1,一般价格水平由P*上升到P1,发生通货膨胀。 B.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类型: 第一,完全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增加仅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收入不变; 第二,半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增加在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引起收入增加。 为了分析的简单起见,并与以前的理论保持一致,以下只分析完全通货膨胀的原因。 (2)实际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G、I、X的增加和T、M、S的减少即IS曲线右移造成的通货膨胀。 A.实际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 实际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又使LM曲线左移,减少总需求量,恢复供求均衡。如下式所示: G↑→AD↑→AD >AS→P↑→ ↓→r↑→I↓→AD↓→AD=AD(P1) 实际因素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的机制,如图16-2所示。 图16-2 实际因素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图16-2中,初始的总需求曲线 与总供给曲线 决定的价格为 ,收入为 。此时, 与 的交点所决定的总需求量与当时的总供给正好相等,利率为 。现在其他因素不变,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使得 曲线右移到 ,总需求量在既定的价格水平( )上从 增加到 ,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到 ,最终使价格上升到 。价格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供给量,导致 曲线左移到 ,利率上升到 ,进而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并重新与总供给相等。 B.实际因素变动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由实际因素导致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会持续下去。这是因为价格上升使LM曲线左移。价格的一次又一次的上升,使LM曲线一次又一次地左移,LM曲线终将左移到这一点:其垂直部分正好位于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此时,进入古典区域,财政政策具有100%的挤出效应,IS曲线的右移再也不能扩大总需求,从而不能右移总需求曲线,故价格将不再上升。 (3)货币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 A.货币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因素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机制为: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又使LM曲线左移,减少总需求量,恢复供求均衡。如下式所示: M↑→r↓→I↑→AD↑→ AD>AS→P↑→ ↓→r↑→I↓→AD↓→AD=AD(P1) 如图16-3所示。初始的总需求曲线 与总供给曲线 决定的价格为 ,收入为 。此时, 与 的交点 所决定的总需求量与当时的总供给正好相等,利率为 。现在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供给增加,使得 曲线右移到 ,总需求量在既定的价格水平( )上从 增加到 ,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到 ,最终使价格上升到 。价格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供给量,导致 曲线由 左移到 ,利率上升到 ,进而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并重新与总供给相等。 图16-3 货币因素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B.货币因素变动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给不断增加,LM曲线连续右移,则上述过程将不断重复,价格可以持续上升。LM曲线的持续右移来源于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加。故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1)定义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供给减少,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有三种根源: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造成的价格上升。如图16-4所示。 在图16-4中,初始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0与总需求曲线AD0与相交于点E0,此时的收入为充分就业收入Yf,一般价格水平为P0。现在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由AS0左移到AS1, AD1与AD相交于点E1,一般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发生通货膨胀。 图16-4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工会要求更高工资引起的通货膨胀:不完全竞争和劳动供给 假定劳动供给存在完全垄断,所有工人都加入工会,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工会要求更高的工资,此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需求量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就上升。即: W↑→ ↑→ND↓→AS(P0)↓→AD>AS→P↑ (3)厂商要求更高的价格:不完全竞争和劳动需求 A.在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假定厂商为完全垄断厂商。完全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的下方: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为 ,即 。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为 ,即 。该式两端同除以 ,得: 。显然,垄断下的实际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故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下方。如图16-5所示。 图16-5 从竞争走向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B.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使劳动需求曲线左移,引起总供给曲线的左移和通货膨胀: ↓→N↓→AS(P0)↓→AD>AS→P↑ 3.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交互作用: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mixed inflation),如图16-6所示。 图16-6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4.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1)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定义 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水平价格的持续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A.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B.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看齐,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体系中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从而货币工资率增长率较高;另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比较低,这些部门的货币工资率增长率按理来说,应该比较低。但在“攀比效应”或“看齐效应”作用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也比较高。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货币工资率增长率的上升必然引起这些部门的产品的平均成本上升和价格上升,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富国的价格水平总是高于穷国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一些人从中受益,另一些人受损: (1)通货膨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 因为在通货膨胀期间,名义工资的增加不仅滞后于价格的上升,而且往往赶不上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工资下降; (2)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 因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往往下降; (3)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第一,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个人的所得税将增加; 第二,政府是净债务人,通货膨胀使政府的内债负担下降。第1和第2项合称为通货膨胀税; 第三,通货膨胀往往是由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直接剥夺民众。 2.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进行的。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变动是紊乱的,由此引起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厂商不知道生产那一种产品更有利可图,消费者不知道购买哪一家商店的产品更便宜。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经济效率。 3.通货膨胀对产出、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能否增加就业,促进产出增长,主要有两种观点: (1)促进论: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增加就业和国民产出 在短期内,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 P↑→ ↓→ ↑→ →W↑(只要P的上升幅度大于w的上升幅度, 仍然下降)→ ↑(工人没有预期到价格上升,他会将货币工资的上升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N↑→Y↑。 (2)中性论:长期中,通货膨胀能被人们预料到,不会对就业和国民产出水平发生实质性影响: EMBED Equation.3 ↓→ ↑→ →W↑→ 恢复到原先均衡水平,从而 也恢复到原先均衡水平,最后,实际就业量与收入都不变。 奔腾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发展总是不利的。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实行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实施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降低通货膨胀率。 (1)逐渐制造衰退,以较少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渐进的方法。 (2)大规模制造衰退,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速冻火鸡”的方法。 2.降低自然失业率 采取紧缩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失业。如果采取某些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则会降低对付通货膨胀的成本。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income policy)是指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工资和价格采取的管制政策。只能在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采用。 4.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indexation policy)是指对交易中因通货膨胀而受到利益损失的一方给予一定补偿的政策,或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有关的名义变量值,以便使实际值保持不变的政策。指数化政策是一种将通货膨胀看成是小毛病,适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共存的政策。 5.扩大总供给 (1)减少管制,鼓励竞争。 (2)降低税率,以提高对人们工作、储蓄与投资的激励,增加总供给(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各国税制改革中得到普遍的采纳,但在刺激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的巨额赤字)。最形象化地说明减税能够增加总供给的理论是“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关系的曲线(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弗,1974任职于福特政府的联邦预算局期间,在华盛顿一家饭店与当时的白宫参谋长助理理查德·切尼(Richard Cheney)共进午餐时,为了向切尼说明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在餐巾上画了这条曲线)。如图16-7所示。 图16-7 拉弗曲线 图16-7中,纵轴表示税率,横轴表示政府税收收益。税收量等于税率与税基的乘积。当税率为零时,政府收益等于零,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这时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丛林法则),这种经济显然是不可取的。当税率上升到100%时,无人愿意工作或投资,没有税源或者税基,因此,政府的收益也为零。 实际税率总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税率之间。在A点代表一个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产量,而在B点代表一个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产量,然而两者可以为政府提供同样多的收益。显然,税收量和产量在E点对应的税率上达到最大。在E点,如果政府降低税率,产量将增加,但收益会下降;如果提高税率,产量和收益都会下降。E点所对应的税率是最佳的税率,政府和政治家的主要经济任务就在于找到这样的税率。 第二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含义与度量 1.失业的含义 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且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工作(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寻找过工作)的人没有工作。失业的基本条件有4个: (1)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世界各国对工作年龄和失业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联合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为15岁以上,在美国、法国开始工作的年龄规定为16岁以上。 (2)有能力工作; (3)愿意按现行资率工作,为寻找工作付出过一定的努力,即有求职活动; (4)目前没有工作(可能已找好工作,正等待下个月去报到)。 没有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失业者:如果他不愿意工作(例如想休闲),或超出了一定的年龄范围,或不去寻找工作,或无劳动能力,就不能算作失业者,因为这些人不属于劳动力范畴。总之,有工作的人就是就业者,没有工作而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没有工作不肯寻找工作的人不属于劳动力。 2.失业的衡量——失业率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即: 。 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构成劳动力(labor force)。非劳动力包括从事家务、退休、没有工作能力或没有寻找工作的人以及正在求学、培训和从军者。 二、失业的种类 主要有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三种。 1.磨擦性失业 (1)定义: 磨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即由生命周期、人口迁移以及努力想得到更好工作等原因而产生的失业。 (2)特征: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此时,不仅劳动供求总量相等,而且劳动供求结构相适应。 (3)决定磨擦性失业大小的因素: ①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劳动力的构成状况决定的。户籍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总是被炒鱿鱼等)。 ②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有关就业信息的掌握程度、寻找工作的成本、失业者承受失业的能力等因素。如果人们的生活有一定保障,他们就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工作: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险制度和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收入都可为磨擦性失业者花更多的时间寻找工作提供支持。 2.结构性失业 (1)定义: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往往属于非自愿失业。 (2)特征 结构性失业也是在充分就业下的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下,虽然劳动供求总量相等,但劳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不一致。 (3)结构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的联系与区别: 在纯粹磨擦性失业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相吻合,每一个寻找工作的人,都有一个适合于他的职位空缺,只是寻找者尚未找到这个空缺而已。磨擦性失业是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供求双方没有很好匹配的结果。 在结构性失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是不相符合的,寻找工作者找不到与自己的技能、居住地区相符合的工作。一般来说,磨擦性失业者失业时间较短,而结构性失业的时间较长、当事人更加痛苦。 3.周期性失业 (1)定义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deficient—demand unemployment),是指经济衰退引起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时的失业,是一种非自愿失业。 (2)原因 第一,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周期性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在两部门经济中,有效需求由消费与投资组成。 第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 在货币工资弹性条件下,即使有效需求不足,也不会引起失业: 不变。 如果货币工资向下刚性,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引起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 。 如图16-8所示。 图16-8 有效需求不足和货币工资粘性引起的非自愿失业 在图16-8中,设初始的实际工资为 ,当时的就业量为均衡就业量 。现在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价格降低,实际工资上升到 ,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由于短期内货币工资向下刚性,从而出现非自愿失业。 (3)周期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区别: 周期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两者即使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而周期性失业则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存在周期性失业时的劳动力市场必然处于非均衡状态。一些人愿意工作却无业可就,因此周期性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 4.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原因 (1)长期劳动合约 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劳资双方之间倾向于签订一个时间比较长的劳动契约。在劳动契约有效期内,价格可以变动,但货币工资至少不能下降。 (2)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是厂商支付给工人的旨在提高工人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的工资。效率工资之所以能够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可以减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可以增加工人偷懒的成本,减少偷懒行为; 第三,可以激发工人对厂商的感恩之心(工人会按酬付劳),用较高的生产效率来回报厂商的高工资。 (3)隐含合同模型 隐含合同模型认为,工人是风险规避的,厂商则是风险中性的。工人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水平,避免在经济萧条时期工资过低甚至失业带来的痛苦,愿意接受根据繁荣时期与萧条时期加权的平均工资水平
/
本文档为【通货膨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