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主战坦克

2013-12-29 50页 doc 19M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4488

暂无简介

举报
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主战坦克美国陆军现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上图:本书封面。 下图:本书封二。图中所示的这辆M1A1 AIM主战坦克已经加装了TUSK 1组件。加装组件后的坦克战斗全重会增加数吨,但其机动性依然优越。ARAT爆炸反应装甲为乘员所在部位的车体提供了进一步的防护。该反应装甲只安装在了侧裙板上,发动机部位未有相应的防护——这种只安装部分TUSK(Tank Urban Survivability Kit,TUSK,意为“城市战生存组件”)组件的行为在所有的车组中并不罕见——他们认为只要在战斗中“够...
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主战坦克
美国陆军现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上图:本书封面。 下图:本书封二。图中所示的这辆M1A1 AIM主战坦克已经加装了TUSK 1组件。加装组件后的坦克战斗全重会增加数吨,但其机动性依然优越。ARAT爆炸反应装甲为乘员所在部位的车体提供了进一步的防护。该反应装甲只安装在了侧裙板上,发动机部位未有相应的防护——这种只安装部分TUSK(Tank Urban Survivability Kit,TUSK,意为“城市战生存组件”)组件的行为在所有的车组中并不罕见——他们认为只要在战斗中“够用”即可。注意该坦克未安装CS/AMM机枪(Counter- Sniper/Anti-Material Mount,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TUSK组件之一,译者注)。该坦克(M1A1 AIM型)隶属于美军第64装甲团4营C连。 冷战骄子——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美国国民警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战装甲兵器,与豹2、挑战者1和T-80同属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在1980和1990年代,M1“艾布拉姆斯”坦克替换了美军中现役的全部M48和M60坦克。绝大多数M1“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冷战的最后十年服役。在沿着铁幕对峙的北约和华约武装力量中,双方陆军保有的主战坦克数目均在数千辆以上——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设想中在德国平原上爆发的大规模装甲战。鉴于此,M1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把握战场主动权,在坦克战中对敌坦克形成压倒性优势。 从MBT70到XM803 最初用来替换M48和M60坦克的是MBT70主战坦克(MBT = Main Battle Tank)。MBT70是一个德国和美国联合开发的双边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始于1963年,由于成本飞涨、项目完成遥遥无期及技术上的困难,最终于1970年终止。项目终止前已有若干辆原型车完成并接受了测试。MBT70的特点包括:一门XM-150型152mm两用炮管——既可以发射常规坦克炮弹,又可以发射“橡树棍”导弹;炮塔顶部有一门20mm口径机关炮;复杂的火控系统;三人车组且乘员全部位于炮塔内;自动装弹机;液气悬挂系统和一台常规的AVCR-1100-2/3风冷柴油发动机;战斗全重47吨。美国方面主要的项目参与方是通用动力公司。合作告吹以后,两国开始分别发展自己的主战坦克。美国发展了XM803——几乎就是MBT70的简化版本,只不过是把德制零部件换成了美制的而已。与MBT70一样,XM803也装备了XM-150 152mm两用炮。只有一辆XM803的原型车得以完成,最终XM803项目在1972年遭受了与MBT70一样的命运:由于预算超支而被叫停,同时国会要求拿出一个新的发展项目,以发展一款“便宜”的主战坦克。 M1“艾布拉姆斯”的发展 1971年12月,美国陆军发布了一份新的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方向文件,项目代号XM815。随后组建了一个名为“坦克特混舰队”(Main Battle Tank Task Force,MBTTF)的研究小组,由坦克兵、装甲部队教官和研究人员组成。小组的任务是明确新型主战坦克的设计要求。1973年6月,克莱斯勒公司防务分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底特律柴油机工厂获得了制造原型车的合同。研发工作在两家公司的竞争间展开——这可以有效地加快研发速度并节省时间。双方均被要求制造一辆静态展示原型车和一辆可动的测试车,另外还需提供单独的车体和炮塔用于射击测验。1973年晚些时候项目代号由XM815改为XM1。原型车测试从1976年早些时候开始。两家公司都采用了传统设计,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车长和炮长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主炮左侧,动力系统后置。克莱斯勒公司的设计包括一门105mm的M68线膛坦克炮,由阿维科·莱康明公司的AGT-1500燃气轮机驱动,配合通用汽车公司的X-1100-3B传动系统。通用汽车公司使用的主炮和传动系统与克莱斯勒公司一致,但发动机采用大陆公司的AVCR-1360柴油机。1976年1月至5月间,两种原型车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发展性和操纵性方面的联合测试。两种原型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但最终克莱斯勒公司的胜出。1976年晚些时候进行了XM1和德国研制的“豹”2AV坦克之间的对比测试。在测试中“豹”2AV在大多数方面表现优于XM1。这次测试可看做是德美两国为寻找一种能同时满足两国需要的主战坦克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最终,美国人选择了国产货。后来两国试图使坦克部分零部件通用化的同样宣告失败。后来唯一在互换方面达成一致的是德制120mm滑膛炮,美国按许可证生产并安装到M1上。1976年11月,克莱斯勒公司获得了全尺寸工程发展(Full Scal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FSED)项目的合同,为美国陆军开发新式主战坦克。随后11辆试用型车在底特律陆军坦克厂被生产出来,首车于1978年2月完成,最后一辆于同年7月完工。到1979年2月,这批车已在阿伯丁试验场和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完成了综合测试。1979年,3辆XM1试用型车安装了最新型的设备后,再次进行了可靠性和耐久性测试。1979年5月7日,由国防部批准,XM1坦克在陆军利玛(lima)坦克厂进行小批量试生产(Low Rate Initial Production,LRIP)。在生产了110辆之后,首批两辆车于1980年2月28日通过官方的接收仪式正式交付部队。在接收仪式上,官方用克雷顿·威廉姆斯·艾布拉姆斯将军的名字命名新坦克。艾布拉姆斯在二战期间是一名坦克营长,越战时于1968至1972年间担任美军装甲兵司令,此时他已是将军了。已交付部队的XM1在美军的多个训练基地再次进行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其中部分的测试由第5装甲骑兵团2营进行。1981年2月17日,共计7058辆的生产计划(已正式命名为M1,装备105mm火炮)得到了批准。一年以后,克莱斯勒公司将它的防务分部卖给了通用动力公司,新公司被命名为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从1981年3月起,M1在利玛陆军坦克厂和底特律陆军坦克厂同时生产,坦克产量从月产30辆增至60辆。到1985年1月,共有2374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下线。与原型车一样,这些坦克装有105mm M68A1线膛坦克炮,备弹55发。 IPM1、M1E1和M1A1 随着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逐渐入役,为提升其战斗力而进行的各项改进工作也逐渐展开。实际上,早在M1还在绘图板上时,M1就已经作好了安装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mm滑膛坦克炮的准备。新炮提升了射程和穿甲威力,被命名为M256。1981年,共有14辆量产型车安装了M256 120mm滑膛炮并接受测试,这些坦克被命名为M1E1,除火炮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改进。M1E1的特点是较厚的炮塔装甲和首上装甲,新式弹药库(备弹40发),新式炮塔驱动设备,乘员(装填手、炮长、车长)的位置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还包括新式三防系统、改进的负重轮缘、综合核生化防护/环境控制系统、可折叠载物架、新式后侧裙板、改进的悬挂系统和升级的主减速器/传动系统。当新式火炮还在测试中时,美国陆军就已经决定在新生产的的坦克上预留120mm火炮的安装空间。从1984年10月到1986年5月,共生产了894辆改进后的坦克。新车被称为IPM1,IP意为“性能提升” (Improved Performance)或“改良后产品”(Improved Product)。完成全面测试后,1984年8月28日,安装120mm滑膛炮的M1E1被正式命名为M1A1。M1A1主战坦克于1985年8月投入批量生产。除了IPM1项目包括的改进项外,M1A1的改进还包括120mm M256滑膛炮、核生化超压防护装置、新设计的弹药库、新型横风传感器、新型炮长瞄准镜基座、主动轮处加装外圈以防止履带脱落以及对车长和装填手的座椅位置进行了优化。在1985至1988年间共生产了2388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随后批次制造的M1A1进一步增加了装甲防护力,被称为M1A1 HA和M1A1 HA+,M1A1 HA的特点是在普通钢装甲后部采用了以贫铀装甲内包陶瓷块的复合装甲,这款坦克在1988至1990年间共生产了1328辆。M1A1 HA+的装甲在M1A1 HA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在1990至1993年间生产了834辆。1990年后生产的M1A1做了若干工程上的改进,部分是为了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需要,包括潜渡装置、防腐蚀性能以及为加装定位设备做好了准备。进行如上改装的坦克被称为M1A1 Heavy Common,用户为美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截至今日(2008年,译注)美海军陆战队保有329辆M1A1 Heavy Common和84辆老式M1A1。在1985至1993年间,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共为美国陆军和美海军陆战队生产了4550辆M1A1坦克。 M1首次亮相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役,共有约2500辆各型M1坦克参与了解放科威特的战斗。在数不清的与伊拉克军队的遭遇战中,艾布拉姆斯们共摧毁了超过2000辆伊军坦克和装甲车。美国陆军的M1A1、M1A1 HA和M1A1 HA+还参与了1996年在波斯尼亚和1999年在科索沃的维和行动。 M1A1综合管理项目 1999年,美国陆军公布了“艾布拉姆斯”综合管理项目(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AIM),项目计划使已略显年迈的M1A1“焕发新的生机”。这意味着升级后的老车将达到刚出厂的新车一般的技术水准和战备水平,另外新近研发的、能有效提高战斗力的工程方面的新成果都将应用到该计划中。由于M1坦克的老化速度超过预期且日益显得破旧,因此AIM升级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另外,M1坦克在生产期间经历了4个型号的转变,不同型号间零部件不能完全互换。从2000年起,以每年45辆的速度将坦克升级到M1A1 AIM,后来改装速度达到每年135辆。装备M1A1 AIM的坦克营编有44辆坦克。升级计划还包括新的基础训练项目、新的技术手册、备件和新式故障检测工具。 M1A2和M1A2 SEP M1A2的研发始于1988年。1992年,首批5辆原型车交付,同年开始小批量试生产(生产62辆)。由于成本问,1994年决定将老式M1升级到M1A2的标准并停止建造新车。在1994至2001年间,共有566辆M1升级成了M1A2。M1A2的特征是安装了数字化车际信息系统、车长的独立热成像仪、优化的车长武器站、定位/导航设备和安装在炮塔内的辅助动力单元。车长的独立热成像仪使M1A2坦克获得了“猎-歼”能力。M1A2装备了数字化指挥、控制和通讯设备——即所谓的车际信息系统,该系统提升了乘员在战场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的态势感知能力。为了加快实现全部主战坦克的数字化,从2000年开始美国陆军开始在M1A1上安装与M1A2上的指挥控制系统类似的数字化组件,只有数百辆M1A1安装了该组件,被称为M1A1 D。M1“艾布拉姆斯”坦克最后的一个改进版本是M1A2 SEP(System Enhancement Program,系统增强计划)。M1A1及M1A2全部被升级为M1A2 SEP,其特征包括先进的显示器(16:9彩色平板)、大容量内存、辅助动力装置、第二代热成像系统、先进的人机界面(语音合成、装填手遥控显示器、PCMCIA界面)、高精度轻便GPS接收机(PLGR)、FBCB 2数字化指挥控制设备和单通道地空异步传输无线电系统(SINCGARS ASIP)。首批240辆车的升级工作始于2001年,随后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获得了多份升级改装的合同。升级后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M1A2 SEP坦克作为美军的“刀刃”参加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M1A2和M1A2 SEP首次参加实战。从2003年至今美军中服役的各型M1“艾布拉姆斯”坦克均参加了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 M104“狼獾”重型突击桥和联合突击桥 M104“狼獾”重型突击桥是一款装甲架桥车,可运载、假设、回收MLC70“鬣蜥”机械化桥。“鬣蜥”机械化桥由德国MAN机械化桥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车体采用M1A2 SEP主战坦克底盘。桥由四部分组成,总重10886公斤,水平架设。桥可架设于最大跨度24米的沟壑之上,桥长26米,宽3米。架桥时间不超过5分钟,回收约需要10分钟。M104重型突击桥项目始于1983年,1990年取消,1991年恢复。1994年完成了以M1A1坦克底盘改建的两辆原型车,1998年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最初美国陆军计划生产465辆,以替换老旧的M48和M60装甲架桥车(Armoured Vehicle Launched Bridges,AVLB)。最终由于资金原因只生产了44辆。最后一辆M104于2003年驶离生产线。 2005年,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将BAE系统公司研发的“巨人”架桥系统安装在M1A1主战坦克的底盘上,并制造了一辆原型车,命名为“联合突击桥”。在又生产了两辆原型车并进行了综合测试后,BAE系统公司在2007年获得了制造6辆联合突击桥的合同。联合突击桥也可以架设已在M60A1装甲架桥车上服役多年的MLC70机械化桥。 M1 “黑豹”II探雷/扫雷车 鉴于M60A3“黑豹”I探雷/扫雷车在波斯尼亚维和行动中的成功表现,美国陆军决定在M1坦克底盘上开发一款技术更先进的装甲探雷/扫雷车,并决定直接将IP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底盘改装为“黑豹”II探雷/扫雷车而不再生产新车。改装过程为将原坦克炮塔改为与M113装甲车车长指挥塔外观类似的新式指挥塔和机枪塔。该车还安装了由欧姆尼机器人科技国际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无线电遥控驾驶系统。该系统可以让乘员在超过800米的安全距离上遥控车辆进行排雷作业。车体前部可安装扫雷犁或滚压式扫雷器。美国陆军目前共装备有6台M1“黑豹”II,另外还需要12台。M1“黑豹”II实战部署始于2002年,参与了美军在科索沃的维和行动。从2003年“伊拉克自由”行动开始后就一直部署在伊拉克。 突击破障车 2007年,美海军陆战队接收了首批24辆突击破障车(Assault Breacher Vehicles,ABV)。该款车型的开发颇费了些时日,在2002至2006年间总共制造了6辆ABV原型车和预生产型车。 ABV基于M1A1坦克改装,其任务为清除路障和雷场。为了使ABV适应上述任务,将原坦克炮塔替换为了新设计的特种炮塔。在炮塔后边安装有两部MICLIC扫雷装置(Mine Clearing Line Charges),爆炸反应装甲为炮塔提供了对破甲战斗部的有效防护。车长位于炮塔右侧,其指挥塔上安装有12.7mm M2HB重机枪。车体前部安装了皮尔森(Pearson)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高升力适配器,便于快速安装和更换破障器材。ABV还可安装与车体等宽的扫雷犁、战斗用推土铲、滚压式扫雷器和路标安放系统。ABV车组可在另一辆车上通过遥控系统操纵本车执行任务。ABV可以与美海军陆战队的M1A1 Heavy Common“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一样安装深水涉渡装置。 M1“灰熊”破障车和“艾布拉姆斯”RV90装甲抢修车 M1“灰熊”破障车装备美军工兵部队,其任务是清扫雷场、清除复杂的自然和人工障碍物。该车基于M1主战坦克底盘改装,因此又被称为M1破障车或“灰熊”战斗清障车。可安装与车体等宽的扫雷犁,扫雷犁的入地深度可自动调整。车体前部右侧安装一台液压驱动的挖掘臂,臂长9.2米,带有挖掘斗。挖掘臂可用于起重不超过2吨的物品。M1破障车项目是在了海湾战争的经验后于1992年启动的,1995年制造了两辆“灰熊”破障车原型车,1997年签订了工程研发合同,对原型车作进一步的改进。由于资金不足,项目在2000年终止。 另一种在M1A1底盘上改进而来的变形车是“艾布拉姆斯”RV90装甲抢修车,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于1980年代末研发。其特征为车首左侧的绞盘和一部推土铲。只有一辆原型车在1988年完成。在对M1“艾布拉姆斯”装甲抢修车和M88A1E1装甲抢修车进行了全面综合对比测试后,美国陆军最终决定选择M88A1E1作为新一代装甲抢修车。 M1坦克在国外 除美利坚合众国之外,只有极少数国家装备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第一个海外用户是埃及。1988年,埃及与美国签订了购买555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谅解备忘录,这些坦克在埃及组装,35%的零部件由埃及自己生产,其余从美国进口。随后又追加了350辆,同样按上述条件组装生产。现在埃及装备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数目在1000辆上下。埃及的M1A1与美国陆军的自用版本外观上十分相似,但未加装改进后的贫铀复合装甲。 沙特阿拉伯同样计划装备美制主战坦克。首批共计315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于1993年起交付沙特陆军。2006年,沙特宣称要再购买58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并对已服役的315辆车实施综合管理项目计划(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AIM)。升级后的新车改称M1A2 S。沙特的“艾布拉姆斯”们安装了车际信息系统和与原装货不同的无线电设备。选择“艾布拉姆斯”作为主战装备的第三个中东用户是科威特。科威特购买了218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首车于1994年末交付。 在经过了各项测验后,澳大利亚陆军决定用M1“艾布拉姆斯”替换老式的“豹”I主战坦克。2005年11月,澳大利亚订购了59辆M1A1 AIM“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首车于2006年2月交付使用。 上图:美军第77装甲团1营的一辆M1A1 HA正在德国南部的格雷芬(Grafenwohr)山区进行实弹射击训练。M1A1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0mm M256滑膛炮,该炮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美国按许可证生产。 上图:图片所示为1984年参加在德国举行的“狮心84”演习的M1坦克。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于1981年起进入美军装甲部队服役。M1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mm M68A1线膛炮。 上图:最初型号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很容易辨认,其未安装炮塔尾部储物篮。截至1985年1月,共有2374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完工。 上图:从1984年至1986年,美国共生产和部署了894辆IPM1。IPM1与原始型M1相比做了若干改进,包括改进的悬挂系统和新式三防装置。该型车可通过新工厂加装的炮塔尾部储物篮而识别。图中所示的两辆IPM1隶属于第1骑兵师,正在参加“中央打击87”REFORGER(注1)演习。IPM1的主要武器与M1一样是105mm M68A1线膛炮,备弹55发。炮塔正面和首上装甲得到了加强。 注1:REFORGER意为“Return of forces to Germany”,是北约于冷战期间在欧洲举行的大演习,目的是为了检验在苏军入侵的情况下北约能否迅速做出反应。 上图:从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与M1相比,IPM1增加了炮塔后部储物篮。实际上IPM1还有多项改进,如更厚的炮塔正面和首上装甲、新型核生化过滤系统、改进的负重轮缘橡胶、新式后部侧裙板和改进的悬挂装置等。 上图:隶属于第2装甲骑兵团的IP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车组成员在一次训练间隙小憩。IPM1可看作为维持生产线运转而投产的一种过渡型号。它采用了大量原定于要应用在M1A1上的新技术。 下图:这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隶属于第3装甲骑兵团,正在参加“确定挑战88” REFORGER演习。M1A1是第一款安装了120mm M256滑膛炮的“艾布拉姆斯”坦克。由于炮弹尺寸增大,因此新车型的备弹降至40发。 上图:除了装甲部队,M1主战坦克在美国陆军中的用户还包括装甲骑兵。图中这辆M1A1 HA主战坦克隶属于第4装甲骑兵团1营,图片摄于2002年在德国演习期间。M1A1 HA的特点是前部加装了贫铀装甲板。 下图:M1A1 HA坦克由功率为1500马力的AGT-1500燃气轮机驱动,这款发动机可让M1A1 HA坦克达到66.9千米/时的最高时速。M1A1 HA坦克越壕宽2.74米,涉水深1.22米。图中所示坦克正在德国参加一次演习,隶属于第37装甲团1营。 上图:图中坦克正在通过带式舟桥渡过美茵河,隶属于第77装甲团1营A连。其正在参加“危险路口2001”演习。M1A1 HA坦克的武器包括120mm M256主炮、与主炮同轴的7.62mm M240B 机枪、车长席上的12.7mm M2HB重机枪和装填手席上的7.62mm M240B 机枪。 下图:从1990年起,尚在批量生产中的M1A1做了若干工程上的改进。改进后的新车称为M1A1 Heavy Common,特点是加装了深水潜渡装置、提升了防腐蚀保护和预留了安装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图示即为一辆M1A1 Heavy Common,隶属于第7步兵团2营C连,摄于伊拉克提克里特附近,时间是2005年夏季。2营采用的是战时编制,除了营部和营部连外,还包括2个坦克连(C连和D连)、2个机械化步兵连(A连和B连)、1个工兵连(E连)和1个后勤保障连(F连)。M1A1 Heavy Common坦克替换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60A3主战坦克。 上图:M1A1 Heavy Common坦克可安装潜渡装置。图示坦克正在参加1996年在勒琼兵营(Camp Lejune)举行的“紫星”演习。该车隶属于美海军陆战队第2装甲营。注意燃气轮机排气口处安装的通气管。 上图:1994至2001年间,共有566辆M1改装成了M1A2。这些改装的M1A2部分交付第3装甲骑兵团,参加了2005年和2006年在伊拉克北部的作战行动。图中的坦克隶属于该团2营“狐狸”连。M1A2战斗全重68.7吨,全长9.872米(炮向前),宽3.653米,至最高处高3.091米。注意该车装填手机枪处安装了透明的防弹机枪护盾(Transparent Armor Gun Shield,TAGS)。M1A2的产量相对较少,共有123辆交付第3装甲骑兵团并在2005年参与了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M1A2的识别特征是位于装填手舱盖前方的车长独立热成像仪(Commander’s Independent Thermal Viewer,CITV)和炮塔储物篮中的辅助动力单元。 上图:2005年8月,第3装甲骑兵团在伊拉克北部的Tall Afar市参与平息武装叛乱的作战行动。图中所示的该团的这辆正在进行巷战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为M1A2型。在巷战中,主战坦克的生存力十分脆弱。 上图:一辆M1A1 AIM坦克在伊拉克北部的Bayji市郊巡逻,摄于2004年6月。该车隶属于第4装甲骑兵团1营B连。注意120mm滑膛炮炮膛抽烟装置上绘制的“骑马幽灵”标志,该标志最早由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陆军第11装甲师使用,后来亦为美军坦克手所接受。 上图:第12装甲骑兵团1营的一辆M1A2 SEP行驶在巴格达以东的一条砂石路上,摄于2004年12月。首辆M1A2 SEP完工于2001年,随后美国陆军和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签订了多个关于将老式型号的M1升级为M1A2 SEP的合同。共有约1100辆车完成了升级。M1A2 SEP的特点是先进的显示器、有装甲保护的辅助动力单元、第二代热成像系统、FBCB2数字式指挥/控制设备、单通道地空异步传输无线电系统(SINCGARS ASIP)等等。 下图:“艾布拉姆斯”的最先进型号是M1A2 SEP。图中这辆M1A2 SEP隶属于第68装甲团(“银狮”团)1营,正在伊拉克巴古拜(Baqubah)市郊巡逻。为增强对装填手的保护,坦克加装了透明的防弹机枪护盾(Transparent Armor Gun Shield,TAGS)。 上图:M1“黑豹”II探雷/扫雷车基于IPM1底盘改装,车体可安装扫雷犁或滚压式扫雷器。乘员2人,战斗全重40.2吨,安装一挺12.7mm M2HB重机枪。图示的这辆M1“黑豹”II探雷/扫雷车安装了滚压式扫雷器。 上图:200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接收了首批共计42辆突击破障车。图示该车安装了皮尔森(Pearson)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与车体等宽的扫雷犁。炮塔后部是两台MICLIC扫雷装置(Mine Clearing Line Charges)。 上图:除扫雷犁外,突击破障车前部还可安装其它设备,如图示的战斗推土铲。还可看到炮塔上安装的爆炸反应装甲和车体后部的路标安放系统。 上图:M104“狼獾”重型突击桥及其搭载的由德国MAN机械化桥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MLC70“鬣蜥”机械化桥。M104“狼獾”重型突击桥战斗全重69吨,长13.4米,宽4.0米,高3.95米,从1998年至2004年美国陆军共计接收了44辆。 上图:联合突击桥在最近(2008年,译注)才进入美海军陆战队服役。联合突击桥由M1A1主战坦克底盘和“巨人”架桥系统组成,所采用的桥梁为已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多年的MLC70机械化桥。图示为还处在初期论证阶段的联合突击桥原型车,摄于美国安妮斯顿陆军仓库,时间是2006年11月。 下图:尽管在2000年M1“灰熊”破障车项目被叫停,但仍有一辆原型车在2001年被制造出来并陈列于欧文堡的国家训练中心。图中可见与车体等宽的扫雷犁和液压驱动的挖掘臂。M1“灰熊”破障车战斗全重64吨,乘员2人。 上图:2006至2007年,澳大利亚陆军接收了59辆M1A1 AIM主战坦克。这批坦克由驻扎在达尔文的第1旅第1装甲团使用。澳大利亚的M1A1 AIM主战坦克可由炮塔侧面烟雾榴弹发射器贮存盒上的袋鼠标志识别。 下图:除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外,科威特陆军也装备了“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科威特陆军拥有218辆M1A2,图中这辆坦克正在参加“西部珍珠96”演习。 TUSK——坦克城市战生存组件 TUSK是“Tank Urban Survivability Kit”的缩写,意为“坦克城市战生存组件”。TUSK项目始于2004年,于2005年3月由美国陆军正式对外公布。TUSK计划的目的是提升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生存力、战斗力和态势感知能力。跟据最初的描述,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设计于1970年代,首车于1980年代早期服役。随后对M1系列坦克的升级主要集中在正面的装甲防护力、火力和机动性(包括速度、越野能力和灵活性)方面。那时候谁也无法预料到今天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将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与非正规的敌人在巷战的环境下进行的不对称战斗中——例如“伊拉克自由”行动。在巷战中,坦克面临的是360°全方位的威胁,敌人手持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以及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IEDs)。在巷战中由于舱盖紧闭,车组乘员的视野相当受限。也正因为如此,单枪匹马的敌人可以在不引起车组乘员觉察的情况下隐蔽地接近坦克,并凭借其手持的反坦克武器对坦克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巷战中,车长和装填手打开舱盖把半个身子暴露在外也是十分危险的举动——遑论敌人的狙击手,哪怕是一名隐蔽良好的普通士兵都可以在近距离上击中探身出车外的乘员。狭窄而又错综复杂的街道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并造成了大片的射击死角。由于M1坦克武器系统的仰角不足导致坦克的火力下降——120mm M256滑膛炮、同轴7.62mm M240B机枪、车长的12.7mm M2HB重机枪和装填手的M240B机枪的仰角都受到限制。最后,除非使用无线电系统,否则关闭舱盖的车组乘员与车外步兵的沟通联络是十分困难的。虽然有上述种种不足,美国陆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还是使用M1系列坦克来支援巷战的步兵,例如2004年第二次攻打费卢杰的战斗以及2006年在萨德尔城(Sadr City)里的战斗。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陆军已有多辆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毁于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IEDs),另有多辆被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甚至是燃烧瓶所击毁,车组乘员也因遭轻武器射击或简易爆炸装置攻击而多有伤亡。 从项目构想到TUSK 目前美国陆军投入到伊拉克战场的M1系列主战坦克大约有560辆,其型号十分繁杂,有M1A1 HA/HA+、M1A1 Heavy Common、M1A1 AIM和M1A2 SEP。到2009年,所有上述M1系列坦克均将安装TUSK组件,M1A1各型号和M1A2 SEP所安装的TUSK略有不同。TUSK组件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GDLS)和地面战斗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TUSK组件的研制是受了其它国家已经投入使用的类似系统的启发——如以色列用在“梅卡瓦“III/IV型坦克上的类似系统,这一系统安装了反狙击手设备和位于主炮炮管上方的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可在基座上安装一挺机枪。由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因此TUSK项目尽可能地采用现成的货架商品和在其它项目上应用过的成熟系统。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被选为主要的项目承包商,部分TUSK零部件的生产由子承包商负责,如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雷锡恩网络中心系统公司和数据反映系统(DRS)技术公司。首批合同要求制造505套TUSK,价值4500万美元,合同签订于2006年8月,合同双方是美国陆军坦克、汽车与军备委员会和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为了方便,合同执行方在巴格达以北的Taji军营建造了一座专用设施用以安装TUSK,预计首批坦克将于2007年夏天开始改装。在一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上安装全套TUSK I型组件需要花费大约12个小时。必须说明的是,由于TUSK生产数量较少,因此并非所有的M1系列坦克都安装了TUSK。 TUSK I型——基本型组件及其组成部分 TUSK项目的特点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不同部分组成,不同部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搭配以安装到不同型号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上。TUSK目前已发展出3个系列,分别被命名为TUSK I型、 TUSK II型、TUSK III型。TUSK I型安装在M1A1各型和M1A2 SEP上,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型(ARAT I) 装填手防弹机枪护盾(LAGS) 装填手武器热成像仪(LTWS) 坦克步兵电话(TIP) 电力分配组件(PDB) 驾驶员视场增强设备(DVE) 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CS/AMM) 遥控热成像仪(RTS) 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 防地雷驾驶员座椅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型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型(ARAT I)的设计代号为XM19,安装在车体两侧的裙板上。全套的XM19包含64个装甲模块,安装在坦克侧裙板上,呈两列,每列16块,每侧32块。ARAT I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军械和技术产品集团在M2/M3“布雷德利”战车上的爆炸反应装甲模块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模块内装钝感、高能炸药——这为M1系列坦克及其乘员抵御安装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武器的攻击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装填手武器热成像仪 装填手武器热成像仪(LTWS)与步兵使用的热成像仪相同,同属“陆地勇士”项目的一部分。该设备的正式名称为AN/PAS-13型光学武器热成像仪,由雷锡恩网络中心系统公司制造,安装在装填手机枪上。该设备可在550米距离上探测到324mm长、83mm宽、112mm高的物体,设备总重1.4公斤,安装在M240B机枪的Mil-STD-1913“皮卡汀尼”(Picatinny)导轨上。LTWS使装填手首次获得了夜间或低能见度的环境下识别/攻击目标的能力。LTWS的电力由位于炮塔内的电力分配组件(Power Distribution Box,PDB)提供。由摄像头获取的图像通过数据线传送到装填手的头盔显示器(HMD)上,该头盔显示器可装在装填手头盔的左前侧或右前侧,其高度和安装位置均可调整,理想的安装位置是乘员双眼正前方25mm处。HMD采用由有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高分辨率(800×600)高级视频图像阵列屏幕,总重185克,尺寸大小为18mm×43mm×33mm。与LTWS一样,HMD也是“陆地勇士”项目的一部分,由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生产。 坦克步兵电话 坦克步兵电话(Tank Infantry Phone,TIP)安装在M1系列坦克车尾右侧。TIP基本上可视为全功能乘员舱(Full Function Crew Station,FFCS)的一套附加设备(FFCS是AN/VIC-3型车际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FFCS为M1坦克乘员提供了全面的通讯交流能力,对FFCS的使用仅受主控制站(Master Control Station)内预存程序的限制。车外步兵通过TIP可以与坦克乘员通话,甚至使用或接管整台车的无线电系统。FFCS上的选择按钮可以让使用者在“单向通话”、“实时通话”和“覆盖和语音激活”等不同模式下自由转换。该设备由Cheltron防务通讯有限公司制造,电话听筒通过数米长的电线连接到FFCS上。FFCS高70mm,宽140mm,深115mm,总重量900克。FFCS安装在一个钢制盒子里(盒盖用扭转锁关闭)。 驾驶员视场增强设备 驾驶员视场增强设备(Driver’s Vision Enhancer,DVE)是一套供驾驶员使用的热成像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Sensor Module,SM)和显示控制模块(Display Control Module,DCM)。在夜战或低能见度的战场环境下,驾驶员可以将驾驶员舱口中央的周视潜望镜转换为DVE。DVE可以让驾驶员在夜间和充满尘土和烟雾的环境里保持良好的视野。DCM的显示设备是一块10.4英寸×10.4英寸(约700平方厘米)的高级视频图形阵列(SVGA)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800×600像素。DCM长267mm,高229mm,厚107mm,重量3.71公斤,设计坚固而又轻便。SM模块的探测器分辨率为640×480单元,微测热辐射计的工作波段为8-12微米。该设备在布满沙尘的战场环境下可在190米远的距离上探测到站立的人形大小的目标,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可以在1790米远的距离上探测到一般车辆大小的目标。理论上SM模块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垂直方向31.5度×水平方向42.2度的视野。在零下37℃至零上49℃的温度范围内DVE均能正常工作,其各项参数不会有大的变动。 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 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Counter Sniper/Anti Material Mount,CS/AMM)是一种重型的,安装在坦克上的基座,用于安装12.7mm M2HB重机枪,稍加改进后可安装7.62mm M240B机枪。CS/AMM的作用是可在120mm M256滑膛炮的炮尾防盾处再安装一挺与主炮同轴的机枪。CS/AMM设备由枪手防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Gunmasters Defense Systems LLC)制造,它可以让坦克乘员有效地对付各种距离上的敌人的狙击手、RPG小组、简易爆炸装置/汽车炸弹(IED/VBIED)或其它目标。安装有12.7mm重机枪的该系统在2000米的距离上有致命的精度,这是由于CS/AMM使用的是坦克自身的火控系统。高的射击精度还能在巷战中降低附带杀伤,所安装机枪的射击通过射速控制系统(Rate of Fire System,RFS)控制,这可以让车长或炮长调整武器的仰角并选择短点射或全自动开火,而不必把自己暴露在炮塔外亲自开枪射击。CS/AMM系统安装的机枪可以与主炮和/或同轴机枪同时开火,这样可以在必要时投送出相当强大的火力。CS/AMM系统采用弹匣供弹,备弹量为200发12.7mm机枪弹。当安装12.7mm M2HB重机枪并采用M903 SLAP或M962 SLAP-T型弹药时该系统的精度最好。该系统右侧安装一台供电电压为24-28伏直流电(VDC)的氙气探照灯,系统所需电力由安装在炮塔内的电力分配组件提供。CS/AMM系统的输电线和控制导线铺设在设备外部,但有装甲保护套的保护。导线通过炮长观测镜后部的一个连接插座连接。 遥控热成像仪 遥控热成像仪(Remote Thermal Sight,RTS)为第二代非制冷式热成像仪,与车长的12.7mm M2HB重机枪同轴安装(位于机枪左侧)。RTS只安装在M1A1各型号中,而不包括M1A2 SEP,因为后者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车长热成像仪。安装RTS是为了使M1A1的坦克车长也拥有独立的热成像仪,这使得M1A1的坦克车长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用他的机枪射击目标,并增加了他的态势感知能力。RTS亦被称为热成像模块,由RTS生成的图像显示在车长席前方的显示控制模块上。 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 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是一种安装在车底的V型被动式附加装甲。装甲总重1360公斤,厚约200mm。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进一步为车辆提供了对反坦克地雷和埋在路面以下的简易爆炸装置的防护能力。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军械和技术产品集团生产。 防地雷驾驶员座椅和电力分配组件 防地雷驾驶员座椅是一种供驾驶员使用的新型座椅,可进一步为驾驶员提供对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爆炸产生的冲击的保护。座椅悬吊在车体顶部的装甲板上,配有四点式安全带。 电力分配组件(Power Distribution Box,PDB)安装在炮塔内主炮左侧,它可以调整为TUSK各个子系统所提供的电量的多少,如LTWS,RFS和CS/AMM系统的氙气探照灯。PDB有一个7孔的多孔连接插座。 TUSK II型组件 安装TUSK II型组件后进一步增强了坦克的装甲防护水准,尤其是针对安装了破甲战斗部的简易爆炸装置(Explosive Formed Penetrator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EFP IED)时。到目前为止,TUSK II型组件只装备了M1A2 SEP主战坦克,其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I型(ARAT II) 360度护盾 后部观察成像系统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I型 艾布拉姆斯反应装甲模块II型(ARAT II)安装在TUSK I型组件的ARAT I型XM19爆炸反应装甲模块之上,防护部位是侧裙板和炮塔两侧。ARAT II型模块被重新命名为XM32爆炸反应装甲模块。ARAT II型模块与I型的顶部结构十分相似,其在安装时侧面稍微朝下偏转一个很小的角度。ARAT II可以增强对IED的防护力,并对使用铜制金属药型罩破甲战斗部的简易爆炸装置有额外的防护效能。 360度护盾 360度护盾是一种围绕在车长舱口一圈、由透明的防弹板组成的防护系统。已经观察到部分M1A1坦克安装了类似的防护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增加了对车长的保护,同时还增加了车长的态势感知能力。 后部观察成像系统 后部观察成像系统安装在坦克的左侧尾灯基座处,由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可以传输并显示在驾驶员和车长面前的显示器上。该系统增强了驾驶员的态势感知能力,并且在战斗中倒车时不再需要装填手或车长的指引。摄像头有红外热成像和可见光成像两种功能。2007年,BAE系统公司被选定对该系统进行研发和系统综合集成。BAE系统公司称该系统为驾驶员后视成像系统,该系统将安装在M1A1坦克的各型号上。 未来发展——TUSK III型组件 已知的另一个TUSK发展计划是TUSK III,该计划已进行到最后发展阶段。TUSK III型升级组件可将M1A1各型号升级至M1A2 SEP的水平。一般认为TUSK III尚未在驻伊美军中投入使用,但已有流传出的照片和视频显示安装了TUSK III组件的M1A2 SEP坦克在沙漠中风驰电掣般地行驶。一般认为画面中所显示的是一辆原型车,照片和视频摄于美国某地。TUSK III包括以下组分: 增稳式车长遥控武器站,安装在车长舱口前部 增稳式装填手遥控武器站,安装在装填手舱口左侧 安全气袋式战术火箭防护系统(Tactical Rocket Propelled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TRAPS),TRAPS由一台简易雷达设备和数个改进后的民用安全气囊组成,可以在RPG火箭弹对车体造成伤害之前就予以拦截并使其威力减弱。 防地雷炮塔乘员座椅。该款可保护乘员免受爆炸冲击波伤害的新型座椅悬吊在炮塔顶部的装甲板或安装在炮塔的侧壁上,供炮长、车长和装填手使用。该座椅可在地雷爆炸时为炮塔内的乘员提供极为有效的保护。 栅格状车尾防护装甲单元和M1208榴霰弹药 2005年公开的一幅照片显示一辆安装了TUSK组件原型的M1A2 SEP在车尾安装有栅格状车尾防护装甲单元(Rear Protection Unit Slat Armour,RPUSA),用以保护坦克尾部的废气排放口。RPUSA离车尾一小段距离,其装甲单元呈栅格状,可保护坦克动力系统免遭RPG一类拥有破甲战斗部的武器的攻击。早在2004年12月,驻巴格达的美陆军第1骑兵师装备的M1A2 SEP就安装了RPUSA。然而在2007年由地面战斗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 Ground Combat System,PEO GCS)披露的几份文件表明,RPUSA模块不再是TUSK项目的一部分。 同样被采用的还有M1028榴霰弹药,采用该弹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M1“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巷战或对付大群无防护的敌人时的火力。该弹药的研发最初是基于驻韩美军总司令所提出的一项要求,其要求研发一种适用于朝鲜半岛战场环境的、由坦克发射的近距离(100米至300米)反人员弹药。该弹药为榴霰弹,由120mm滑膛炮发射,射出的铝制战斗部壳体内含有1100枚钨质金属球。该弹药的生产始于2004年,已经用于对伊拉克境内武装分子的作战并颇有效果。除了能有效杀伤无防护的大批人员外,M1208榴霰弹还可有效对付砖石结构墙体、蛇腹形铁丝网和无防护车辆,如小轿车、卡车等。 上图:一辆隶属于美军第35装甲团1营B连的M1A1 Heavy Common“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绰号为“厄运”(Bad Blessing)】正在巴格达外围西南地域巡逻,摄于2008年7月。该车安装了TUSK I型组件,该组件各模块被喷涂了沙漠迷彩,因此在喷涂了北约三色迷彩的车体上显得很扎眼。注意安装在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上的12.7mm M2HB重机枪。 上图:还是第35装甲团1营B连的那辆M1A1 Heavy Common“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后视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车尾部的坦克步兵电话和120mm M256滑膛坦克炮炮管上的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 上图:这辆M1A1 AIM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D连,正在巴格达以南的郊外巡逻。该车安装了TUSK I型组件。尽管安装后车重增加了数吨,但其依旧保持了优异的机动性。这一点可以从照片中看出来。 上图:还是那辆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D连的M1A1 AIM坦克,正在保卫巴格达以南某处的一座发电厂,摄于2008年7月。该车安装有TUSK I型组件,可见挂在侧裙板上的ARAT I型爆炸反应装甲、装填手防弹机枪护盾、120mm M256滑膛炮上的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和车长机枪座上安装的遥控热成像仪。 上图:根据来自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的资料,安装全套的TUSK I型组件需要花费12个小时。该组件的安装在Taji军营进行。图中可见两辆第64装甲团4营C连(绰号“旋风”)的M1A1 HA坦克,二者均安装了TUSK I型组件。画面前方的坦克侧裙板上明显挂有ARAT I型爆炸反应装甲。 上图:一辆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连(绰号“旋风”)的M1A1 HA坦克后视图。摄于2008年7月,地点是巴格达以南的一处社区。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车尾右侧的坦克步兵电话和120mm M256滑膛坦克炮炮管上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上安装的机枪。 上图: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是唯一同时在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国民警卫队服役的主战坦克。目前约有560辆M1(涵盖了“艾布拉姆斯”系列所有的型号)系列坦克被部署到伊拉克并参加了“伊拉克自由”行动。图中这辆M1A1 HA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连(绰号“旋风”),正在巴格达周边郊区进行巡逻。该车安装了TUSK I型组件。 上图:ARAT爆炸反应装甲为有乘员乘坐的那部分车体提供了防护。该模块沿侧裙板挂载,发动机所在的动力舱则未受到该模块的保护。图中的M1A1 HA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旋风”连,正在巴格达巡逻,摄于2008年7月。 上图:一辆M1A1 HA坦克正在巴格达的一处十字路口执行监视任务,该坦克的车长和装填手将上身探出车外。该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旋风”连。可见安装在车长机枪座上的遥控热成像仪和围绕装填手舱口一圈的装填手防弹机枪护盾。 上图:第4步兵师第1旅级战斗队的一名步兵正在用一辆M1A1 HA坦克车尾的坦克步兵电话向坦克车组乘员通报对一幢房屋的搜查结果。该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旋风”连。坦克步兵电话亦为TUSK I型组件的模块之一。 上图:一辆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旋风”连的M1A1 AIM坦克正在巴格达的一处交叉路口执行安全警戒任务,该坦克加装了TUSK I型组件,摄于2008年7月。可以明显地看到挂在侧裙板上的ARAT I型爆炸反应装甲。 上图:一辆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旋风”连的M1A1 AIM“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正在为搜查一幢房屋的伊拉克警察提供掩护。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车底,略微呈“V”型的“艾布拉姆斯”防地雷底部装甲。照片摄于巴格达。 上图:图中可见作为TUSK I型模块之一的坦克步兵电话安装在一辆M1A1 AIM主战坦克的车尾右侧。坦克步兵电话便于车组乘员和车外步兵的沟通联络。该坦克隶属于第64装甲团4营C连。 上图:该图所示为第64装甲团4营C连的一名坦克车长,摄于2008年7月在巴格达进行的一次作战行动期间。套在其数码迷彩的作战服外面的是改进型外穿战术背心(Improved Outer Tactical Vest),脸上带的是一副具有防弹功能的眼镜以保护双眼。 上图:在巴格达的一次作战行动期间,一辆第64装甲团4营C连的M1A1 AIM主战坦克正在掩护另一辆坦克的进攻。注意在该坦克的120mm M256主炮上方的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上安装了一挺12.7mm M2HB重机枪。 下图:一辆第64装甲团4营C连的M1A1 HA“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正在为一处位于巴格达的伊军检查站提供掩护。在城市地区,主战坦克的生存力相当脆弱,攻击可以来自四面八方。加装了TUSK组件后,坦克及其车组乘员的生存力、战斗力和态势感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图中的坦克加装的是TUSK I型组件。 上图:TUSK I型性能提升组件包括以下部分:装填手防弹机枪护盾(LAGS);装填手武器热成像仪(LTWS);坦克步兵电话(TIP);电力分配组件(PDB);驾驶员视场增强设备(DVE);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CS/AMM);遥控热成像仪(RTS);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和防地雷驾驶员座椅。除此之外,图中这辆隶属于第35装甲团1营B连的M1A1 Heavy Common主战坦克在车长舱口周围安装了360度护盾。 上图:与“厄运”一样,这辆绰号为“恶劣影响”的M1A1 HA“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隶属于第35装甲团1营B连。该坦克加装了TUSK I型组件,摄于在巴格达南部美军和伊拉克军队联合进行的一次行动期间。 上图:作为TUSK I的模块之一,艾布拉姆斯底部装甲安装在M1系列坦克车底。该模块为坦克提供了针对地雷和埋在路面下的简易爆炸装置更进一步的防护能力。另一方面,该模块使得车底距地面的高度降低了约20厘米,但这对坦克的越野机动性和通过能力只造成了轻微的影响。 下图:两辆隶属于第35装甲团1营B连的M1A1 HA坦克,正在进行巷战,摄于2008年7月。这两辆车均安装了TUSK I型组件。画面前方的坦克上可见ARAT I爆炸反应装甲和反狙击手/反器材步枪安装基座上安装的重机枪。 上图:两辆第35装甲团1营B连的M1A1 Heavy Common主战坦克为正在搜查一幢建筑物的步兵提供掩护。这两辆坦克均安装了全套的TUSK I型组件。此外两车还在车长舱口处安装了属于TUSK II型组件模块之一的360度护盾。 下图:图示为一辆安
/
本文档为【M1A1∕M1A2 SEP“艾布拉姆斯”TUSK 主战坦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