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不能再靦腆了

不能再靦腆了

2013-12-06 18页 pdf 2M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8995

暂无简介

举报
不能再靦腆了 克里斯多夫.連恩(Christopher Lane) 現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與寫作領域包括維多利亞時期與當代英國小說,並專長於 19世紀心理學、精 神病學與知識史等。著有《仇恨與文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反社會生活》(Hatred and Civility: The Antisoci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與《害羞:正常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疾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
不能再靦腆了
克里斯多夫.連恩(Christopher Lane) 現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與寫作領域包括維多利亞時期與當代英國小說,並專長於 19世紀心理學、精 神病學與知識史等。著有《仇恨與文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反社會生活》(Hatred and Civility: The Antisoci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與《害羞:正常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疾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me a Sick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害羞》自出版後已廣譯為日文、韓文、法文。 連恩替《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部落格「副作用」: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effects。 不能再靦 腆 了 i 克里斯多夫.連恩著 鄭亘良譯 001-094-內文1.indd 75 2010/3/11 下午 10:27:45 鄭亘良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畢業,碩士專攻性/別研究、酷兒研究、文化研究。曾替 《電影欣賞》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超薄會議翻譯學術文章。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翻 譯義工。熱愛電影。 001-094-內文1.indd 76 2010/3/11 下午 10:27:45 77不能再靦腆了 我母親 6歲時,她常常假裝自己是一匹馬。她極度地害羞 ii,寧願以 「四隻」腳奔跑,也不願忍受用兩隻腳站著與陌生人說話的煎熬。那時納 粹德軍正在轟炸倫敦和南英格蘭,這是許多小孩內心恐懼的來源。由於我 的祖父母擔心我母親的安危,所以將她送到寄宿學校,此舉也更加深我母 親的焦慮。一到了寄宿學校,我母親便放縱地像馬一樣地在戶外騰躍好幾 個小時,當那行為不可行時,她便躲到練習室,帶著澎拜的內心卻安靜地 彈著鋼琴。 沒人覺得她特別怪異,也沒有人建議她的古怪行為需要藥物治療。對 於她模仿馬的怪樣子,我的祖父、母只聳聳肩一笑置之,就當這行為是一 個被賦有豐富想像力的女孩所現出的迷人特質,並且耐心地等她改變。 多年後,我母親仍繼續彈鋼琴,也依舊是那麼地特立獨行,甚至成為了知 名的音樂治療師,在倫敦諾多夫羅賓中心(Nordoff-Robins Center)專門治療有 學習障礙的孩童並擔任講師。 在我母親那一代,害羞的人被視為內向、或許有點笨拙,但絕不是精 神上有病。那時候的成年人欣賞他們靦腆的特質,一提到靦腆就讓人想到 書香氣息、謹慎矜持與對孤獨的渴望。但現在害羞不僅僅只是害羞而已, 而是一種病。它有各式各樣過於誇飾(overwrought)的稱號,包括「社交焦 慮」(social anxiety)和「逃避性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這些痛 苦據說困擾了數百萬人(一些調查估計出每 5人就有 1人有這問題)。1而 1 Murray B. Stein, John R. Walker和 David R. Forde, “Setting Diagnostic Thresholds for Social Phobia: Considerations from a Community Survey of Social Anxiet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1.3 (1994),頁 408。Ronald C. Kessler和他同事將所有焦慮疾病人口加總,焦慮疾病人口數驚人地 佔了總人口數的 28.8%,但估計單單是社交恐懼症就困擾了 12.1%的人口(大約每 8位就有 1 位)。請參見他們的文章:“Lif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001-094-內文1.indd 77 2010/3/11 下午 10:27:45 憂鬱的文化政治78 且自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於 1990年代 早期同意強效精神治療藥物適合用來醫治這些精神狀態後,為了治療這些 現在被專家視為醫學疾病但其實只是常態的情緒表現,無數的美國人和英 國人,每天都吞下高劑量的抗憂鬱藥物帕羅西汀(Paxil)、百憂解 (Prozac)、樂復得(Zoloft)和其他藥錠。 和我英國家鄉的人不同,美國人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喜歡交際與群居的 人。所以當大多數的美國人覺得和陌生人說話是種恐怖的經驗,並且說他 們寧願去死也不願公開演講,那代表某件巨大的事情正在發生。2 湯馬 士.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曾充滿熱情地說:「美國人的性格的一部分就 是認為天下無難事,只要以決心與巧思(contrivance)iii就能克服一切困 難。」3 現在,假設我們相信卓越傑出的精神病理學家和以藥品獲取暴利的 藥廠的說法,那麼將近有 19%的人口很害怕別人的評價,他們會迴避那 些可能會招來評價的活動。4我們珍視熱情洋溢與害羞,以及許多類似的 豐富情緒,但現在這樣的日子已經逝去。今天,許多精神病理學家和醫生 斷言那些不夠外向的人可能得了精神病。 精神疾病診斷數暴增的原因之一就是醫生與精神病理學家幾乎沒有負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6 (2005),頁 593。 2 John H. Greist, James W. Jefferson和David J. Katzelnick,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Guide (Madison: Madison Institute of Medicine, 1997, rev. 2000),頁 2。此書作者們引用 The Book of Lists一書,後 者宣稱公開演說是美國人所害怕的事情的第 1名,而怕死只是第 6名。 3 Thomas Jefferson, “letter to Martha Jefferson (March 28, 1787),” The Life and Selected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Adrienne Koch 和 William Peden編,頁 387。 4 Stein, Walker和 Forde, “Setting Diagnostic Thresholds”,頁 408。根據他們調查,那些經歷「社交 焦慮綜合症狀」的人數比例達到 8.7%的新高(upper ceiling)。 001-094-內文1.indd 78 2010/3/11 下午 10:27:45 79不能再靦腆了 起舉證的責任。他們說,社交焦慮包括小從怯場、大至面對批評與尷尬場 面時嚇到手足無措等(最常見的夢魘是獨自在餐廳用飯,緊追在後是擔心 害怕到手發抖,第三名是避免上公共廁所)。有些醫生還把擔心聽起來像 蠢蛋與害怕在社交場合被問倒的焦慮視作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但這些 擔憂害怕無疑地困擾著地球上幾乎每個人。5看看這些如橡皮般可任意改 變的診斷方針,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疾病」能被如此廣泛地診斷出 來。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把精神診斷看得那麼認 真,甚至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接受精神衰弱的診斷呢? 害羞轉為疾病是在一群經過小心篩選的開會委員所召開的密室會議中 所決定的。經過 6年的開會過程,這一小群自我挑選出來的美國精神病理 學家達成一個影響巨大的全新共識:害羞和其他一些類似的個性特徵就是 焦慮和人格障礙。而且焦慮和人格障礙並非起源於精神衝突或社會緊張, 反而是源自體內化學物質不平衡或是腦內神經傳導介質錯誤。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自 1980年大張旗鼓, 並且對其修改後的診斷標準充滿信心,在其大幅擴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 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第三版中, 增列了「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逃避性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和其他數種相似的症狀。在這本多達五百頁的手冊、世界精神科 醫師的聖經中,內向的個人變形為輕微的精神病患,而且症狀包括冷漠、 遲鈍、甚至只是「獨處」。6 5 “Social Phobia,” DSM-IIIR (300.23),頁 241。 6 Robert L. Spitzer於 1978年 4月 12日寫給人格障礙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建議。不過這些精神病理學家顯然忘記隱私權主要的法律定義是人們有不受打擾 001-094-內文1.indd 79 2010/3/11 下午 10:27:45 憂鬱的文化政治80 雖然這些精神科醫師常戲稱這本參考手冊為他們的聖經,但無法抹滅 的事實是,他們仍舊遵從這本手冊所宣佈的每一個診斷原則與細節。《精 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影響也遠遠超越精神病理學的領域,遍及廣大 的社會網絡機制,如各健康衛生單位、社福單位、醫療保險、法院、監獄 和大學。這裡論及的精神病理學家只花了幾年的時間就更新他們的手冊並 將一般情緒變為醫學疾病,但他們的討論——第一次在本書中詳細地列出 來——卻很少詳細論述他們關鍵決定的長遠影響。有些人期望能反省深思 認為國家半數人口患有精神疾病的意義是什麼(最新全國調查的主要結 論)7,這些人或許就會驚訝地得知這些精神病理學家根本的關切,竟包括 如何有效地把佛洛依德學派排除在精神病理學之外、如何獎勵盟友的努 力,以及哪些人應該因為從字典中挑出一個詞彙而受到讚賞。在處理廣大 人類經驗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人類經驗的複雜性抽空,並 且將它簡化為生硬的主張,最後依據這主張決定這國家與其他許多國家數 百萬條生命每天的命運。 第四版於 1994年出版,當中又增加了四百多頁和許多新的精神障礙 疾病。第四版賣出一百多萬本,部分原因是保險公司需要依據《精神疾病 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才會批准賠償,而被告辯護律師將之視為福音, 用來替他們的當事人辯護或減輕他們的罪責。另外,1990年代時,《精神 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與另一套診斷系統競爭:由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 並獨處的權利——在 1890年代隱私權的法律概念經歷重大改變時,這條定義首度被援引。請參 見 Samuel Warren和 Louis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Harvard Law Review 4.5 (1890),頁 195。 7 Kessler et al.,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頁 593:「大概半數的美國人 一生有幾次都會達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所定義的失常標準。」 001-094-內文1.indd 80 2010/3/11 下午 10:27:45 81不能再靦腆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所發行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國際疾病分類》比較偏好精神分析,也較少依據模稜兩可 的敘事。但是,自《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發行後, 這套歐洲的診斷系統就喪失其威望了。相反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 冊》取得全球權威的位置,這結果使得原本只是社交焦慮和相關疾病的地 區性觀點反而大大地增加其全球重要性。其實,隨著管理式醫療照護服務 (managed care)v與製藥工業的發展,這本參考手冊就已經開始改變我們的 世界如何思考精神健康。最近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就痛惜地對我說:「我們過 去還有一個詞兒來形容過動症(ADHD)患者,我們叫他們小孩子(boys)。」 當這麼多行為都被視為精神障礙,我們有可能過著正常的生活卻不碰 上當中任何的疾病嗎?「你覺得你的朋友只是遇到一般的問題,」荷勃. 柯勤(Herb Kutchins)和司都爾.柯克(Stuart Kirk)就解釋到:「但是美國精神 醫學學會的研發專家們的診斷聖經卻提高你被精神病患包圍的可能性。同 樣令你不安的是,你可能是他們的一分子。」 8 但《使我們瘋狂》(Making Us Crazy)這本書中,柯勤和柯克忽略幕後上百封書信的往來,這些書信往來 卻紀錄了上述這些精神病理學備受爭議的一章,他們之所以忽略這些書 信,無疑的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取得這些書信的管道。所以當有人像我一樣 想要重述這些書信討論並將他們放在毫不妥協的顯微鏡下檢視時,這個問 題看起來更是棘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專案小組完成其任務後,將情緒重新 下標籤的工作就如光速般快速進行。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s)臨床門診 8 Herb Kutchins和 Stuart A. Kirk, Making Us Crazy: DSM: The Psychiatric Bible and the Cre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7),頁 22。 001-094-內文1.indd 81 2010/3/11 下午 10:27:46 憂鬱的文化政治82 很快地大量出現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各大學中以研究和治療焦慮障礙問 題。一些專家堅持他們只想要治療「極度害羞」9,但其他專家則承認他們 無法辨識極度害羞特質與社交焦慮障礙之間的差別 10,所以他們將二者擺 在同一個、差異模糊的焦慮障礙連續體中。就例如《社交焦慮障礙指南》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Guide)的作者們便出乎意料冷漠地說明:「害羞與社 交焦慮障礙的界線並不明確。但每個人都應該會有些社交焦慮。」11一個世 代之前,這些人可能會執意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會有些害羞表現 (shyness)。」 基於這種混亂困惑,這些精神病理學家聘請公關公司來誇大宣傳這些 模糊不清的資料並提高眾人對這些新障礙疾病的注目。然後市場行銷部門 花了幾千萬美元模糊社交焦慮與一般害羞之間的界線,以便使我們覺得這 二者都是使人虛弱的疾病。 大眾媒體天真的健康新知報導忠實地報導藥廠發給這些媒體斷章取義 的採訪片段以及「影像新聞稿」。眾多報導中,一篇報紙報導便抓到了該 特色,它警告讀者:「你不是害羞,你是病了。」12連《華爾街日報》(Wall 9 參見 Lynne Lamberg, “Social Phobia—Not Just Another Name for Shyn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0.8 (August 26, 1998),頁 685-6。以及 Claudia Kalb, “Challenging ‘Extreme’ Shyness,” Newsweek (July 14, 2003),頁 47。 10 參見 Franklin R. Schneier et al., “The Social Anxiety Spectrum,”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5.4 (2002),頁 757-74。 11 Greist, Jefferson和Katzelnick, Social Anxiety Disorder,頁 7。也參見Samuel M. Turner, Deborah C. Beidel和 Ruth M. Townsley, “Social Phobia: Relationship to Shynes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8.6 (1990),頁 497-505,以及 Joyce Libal, with Andrew Kleiman, Antidepressants and Social Anxiety: A Pill for Shyness? (Philadelphia: Mason Crest Publishers, 2007)。 12 Colby Cosh, “You’re Not Shy, You’re Sick: Psychiatrists Discover a Crippling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at Affects 13% of Us,” The Report (June 19, 2000),頁 49-50。 001-094-內文1.indd 82 2010/3/11 下午 10:27:46 83不能再靦腆了 Street Journal)也屈服了,當中一篇標題是「抗憂鬱藥物有助治療極度害羞 的人」,另一篇標題則是「只要吞一粒藥就能減緩怯場的緊張」。這兩篇 標題指的都是長期使用像帕羅西汀等抗憂鬱藥物,而不是在偶爾充滿壓力 的時候使用像普萘洛爾(Propranolol)等β受體阻斷劑(beta-blockers)。13 同時,《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也幫忙給社交恐懼症起了新名 字,叫「這十年的第一大疾病」(disorder of the decade)14,並估計全美受此病 所苦的人口很快地從 3.7%攀升到 18.7%,明顯地將社交恐懼症當作是 「僅次於憂鬱疾病與酒精上癮的第三種常見的精神失調」。15莫瑞.史騰 (Murray Stein),一份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出版的相關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並且是積極支持害羞研究的學 者,因此他成為備受信賴的專家,時常出現在電視媒體和藥廠宣傳手冊 上,力勸美國人應該為他們的含蓄沉默尋求藥物治療。不過很少人卻知道 他那麼有影響力的文章,居然只是根據一份單一報告,也就是針對居住都 市的加拿大人進行隨機的電話訪問。 對許多精神病理學家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來說,害羞現在成為真實疾 病的一個面向。他們宣稱,以量質來比較,害羞幾乎可與每年光在美國就 13 Robert Langreth, “Drugs: Depression Pill May Help Treat the Acutely Shy,”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3, 1999),以及 Elyse Tanouye, “Easing Stage Fright Could Be as Simple as Swallowing a Pill,”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30, 1997; eastern ed.)。 14 “Disorder of the Decade,” Psychology Today 26.4 (July-August 1993),頁 22。 15 3.7%的數據是來自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http://www. nimh.nih.gov/publicat/phobiafacts.cfm(2006年 6月 8日瀏覽)。18.7%的數據是來自 Stein, Walker和 Forde, “Setting Diagnostic Thresholds”,頁 408。引用是來自 David C. Rettew,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and Shyness: Putting the Personality Back into Personality Disorders,”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8.6 (2000),頁 285。 001-094-內文1.indd 83 2010/3/11 下午 10:27:46 憂鬱的文化政治84 能開出二十億張處方箋的嚴重憂鬱症匹敵,而且顯然地已經成為一種大規 模流行病。琳恩.韓德森(Lynne Henderson)和飛利浦.辛巴多(Philip Zimbardo)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的同事,也是位在加州帕羅奧多市的害 羞研究院(Shyness Institute)的共同主任,他們便警告有一種「似乎正邁向 傳染病規模層級的公共健康危險」。16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工 作小組的精神病理學家也宣稱,那些人「發出的抱怨可能只是社交恐懼症 冰山頂端的一角」。17他們也想知道有這麼多人不願演講是否就意味著 「公開演說恐懼症應有別於其他社交恐懼症並被單獨歸類」。18 除此之外,名人也都偷偷收取高額報酬,然後無須提到藥品的副作 用,只需哀嘆他們深受社交尷尬所苦(諷刺地是,他們是在電視與雜誌專 訪上這麼做),接著力勸每個覺得自己有相同問題的人也去服用藥物。19 電視脫口秀節目也以此為專題,例如「害怕人們的人們」,並鼓勵觀眾去 「想像有一種恐懼,把你嚇得無法開車、購物、或甚至去剪頭髮」。20書店 16 Lynne Henderson和 Philip Zimbardo, The Shyness Home Page (Palto Alto, Calif., 2004): www. shyness.com/encyclopedia.html(2006年 10月 12日瀏覽)。 17 Richard G. Heimberg et al., “The Issue of Subtypes in the Diagnosis of Social Phobia,”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 7.3 (1993),頁 266。 18 Robert L. Spitzer和 Janet B. W. Williams, “Proposed Revisions in the DSM-III Classifica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Based on Research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Anxiety and the Anxiety Disorder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5),A. Hussain Tuma 和 Jack Maser編,頁 769。 19 星期日增刊雜誌《遊行》(Parade)在 2002年 3月 7日那期增刊封面貼滿名人的照片,這些名 人包括唐尼奧斯蒙(Donny Osmond)、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雪兒(Cher)和其他明星,封面顯示他們明顯地受社交恐懼症所苦,並且相當單 刀直入地問讀者:「你和他們一樣害怕嗎?」 20 歐普拉(Oprah)《害怕人們的人們》(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People,2003年 3月 4日播放): http://tapesandtranscripts.oprah.com/product.aspx?ProductID=432848(2006年 10月 12日瀏覽)。 001-094-內文1.indd 84 2010/3/11 下午 10:27:46 85不能再靦腆了 也充斥一堆相關的書籍,告訴那些「因害羞難堪而死」、以及那些覺得他 們甚至可能「與世界格格不入」vi的人許多自我幫助與療癒的方法。這些 書籍都標榜著大同小異的療法:面對你的恐懼、設想你的能力、立定能適 度增長能力的實用目標,但是也要做你自己。21 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一位代表更 解釋極度害羞是「我們這時代最被嚴重忽略的疾病之一」。22所以,質疑 者不是被這些專家代表打發就是被駁斥,說這些質疑者置他人性命於風險 中並延誤那些人能趕快從嚴重精神疾病中解脫的時間。這些專家警告:我 們幾乎都還沒開始治療這個報導太少的全國傳染病,並堅持有更多的人需 要服用帕羅西汀、樂復得或其他類似的抗憂鬱劑。在這短短的八年之間 (1985-1993),害羞的嚴重性被誇大,成為西方世界診斷中最常見的精神 障礙疾病之一。 我們怎麼到達這步田地的?過去幾十年來精神科醫師是真的對這困擾 百萬人、嚴重損害健康的疾病視若無睹嗎?或者那些具有影響力、和藥商 搭檔合作(而且通常是接受藥商贊助)的精神病理學家是否誇大了僅僅折 21 Barbara G. Markway et al., Dying of Embarrassment: Help for Social Anxiety and Phobia (Oakland, Calif.: New Harbinger, 1992);以及 Signe A. Dayhoff, Diagonally-Parked in a Parallel Universe: Working through Social Anxiety (Placitas, N.M.: Effectiveness-Plus, 2000)。也參見 Barbara G. Markway和 Gregory P. Markway, Painfully Shy: How to Overcome Social Anxiety and Reclaim Your Life (New York: Thomas Dunne, 2001);Bernardo J. Carducci with Lisa Kaiser, The Shyness Breakthrough: A No-Stress Plan to Help Your Shy Child Warm Up, Open Up, and Join the Fun (New York: Rodale, 2003);以及Martin M. Antony and Richard P. Swinson, The Shyness and Social Anxiety Workbook: Proven Techniques for Overcoming Your Fears (Oakland, Calif.: New Harbinger, 2000)。 現在針對害羞最經典的研究是 Philip G. Zimbardo,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97)。 22 Barry Wolfe,引自 “Disorder of the Decade”,頁 22。 001-094-內文1.indd 85 2010/3/11 下午 10:27:47 憂鬱的文化政治86 磨每個國家一群極少數人的問題呢?如果是,為什麼精神病理學家與藥商 要把像是害羞這種普通、但是或許難以面對的情緒狀態描繪成一定要以藥 物治療的腦內化學物質缺陷?而還有其他哪些情緒和一般的恐懼可能會在 下一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變成主要的疾病呢(DSM工作小 組才剛開會討論 2011年版本的內容)? 在《害羞:正常行為如何變成一種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me a Sickness)中,我將回答這些迫切的問題。我將首開先例解釋社交恐懼症 這個最讓人困惑也最缺乏定義的焦慮疾病,是如何變成我們這世代最嚴重 的社會心理問題。而且我將從各種連結交錯的角度來敘述這則故事:創造 出這些疾病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專案小組;利用高明的行銷技 巧包裝這些疾病的藥商;在以相當不同的方式再現我們的焦慮之前,挖苦 上述兩種行為的小說與電影,以及精神病理學領域中的各大流派與戰爭, 尤其是戰爭持續長達一個世紀的美國精神病理學領域,焦慮目前是大家最 想爭奪的基石。 《害羞》這本書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中 大量未公開、迄今仍難以取得的檔案,主要是過去流通於幾位主導角色的 信件、手稿和協議備忘錄。我同時也引用流通在藥商主管間、之前仍是機 密的備忘錄。我也將重述關於現今家喻戶曉的藥物的文件紀錄,這些文件 紀錄表達了對這些藥物副作用嚴肅的關切。最後《害羞》也包括對所有上 述論及的、重要的精神病理學家進行追根究柢的訪查。 在這些精神病理學家中,第一位訪問的對象是羅勃.史畢茲(Robert Spitzer),他可謂是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精神病理學家,主導了重塑整個 精神病理學規範的精神醫學會專案小組。當我造訪他位在哈德遜河旁的 001-094-內文1.indd 86 2010/3/11 下午 10:27:47 87不能再靦腆了 家,他向我形容他的同事們如何設計新的精神疾病,並分享一些他過去如 何阻撓對手的策略。而其他訪查的角色包括他的對手愛薩克.馬克思 (Isaac Marks),他是住在倫敦、世界知名的恐懼症專家,也是第一位發明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詞彙的人,但他現在認為大多數相關的資料文 獻只是一種「廣告手法」。23第三位是大衛.希利(David Healy),他是位頂 尖的藥理學家,和史克必成藥廠(SmithKline Beecham)關係密切,也密切參 與抗憂鬱藥帕羅西汀的臨床實驗,但近幾年來他努力地呼籲我們留意這藥 物有時候會產生極度危險的副作用。 和史畢茲相較,立場和他相反的有邁克爾.萊柏溫茲(Michael Liebowitz),他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知名的精神病理學家, 並替《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焦慮障礙疾病小組委員會工作,也投 入許多力量將社交恐懼症的形象塑造為「被忽略的疾病」。24與邁克爾常 一起搭檔寫作的是理查.漢寶格(Richard Heimberg),他是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成人焦慮門診(Adult Anxiety Clinic)的主任,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是 以研究約會焦慮起家。最後是大衛.克拉克(David M. Clark),他是倫敦大 學(University of London)精神病理學中心的主任,他曾經針對社會焦慮的最 佳療法,給予英國布萊爾政府建議。 《害羞》綜合所有這些資訊與文件的作用,不僅只是另一本揭穿這些 製藥工業的爆料書籍,雖然現在製藥工業如何精明地操弄我們恐懼的細節 正逐漸變成主要的新聞項目。畢竟,眾所皆知的事實是,我們的藥商所僱 23 Issac Marks,來自作者的訪問,2005年 11月 1日。 24 Michael R. Liebowitz et al., “Social Phobia: Review of a Neglected Anxiety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2.7 (1985),頁 729-36。 001-094-內文1.indd 87 2010/3/11 下午 10:27:47 憂鬱的文化政治88 用的華盛頓說客人數,還遠遠超過國會議員的人數,而且在 2005年,抗 憂鬱藥物光在國內就替這些藥廠賺了 125億美金。25 《害羞》這本書所要呈現的是極具說服力的內幕,這個內幕是關於一 些傑出的精神病理學家和藥廠贊助商如何將輕微的精神狀況建構為重大疾 病。然而,其中一部分的故事是關於新一波正在反轉的潮流。許多作家、 專家與康復的病人都已經受夠了各式各樣的藥品廣告如雪片般充斥在媒體 空間,也對媒體上所宣導的各種新病症,像是「間歇性爆發性障礙」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公路暴怒 vii的委婉用詞),感到不解、懷疑和 輕蔑。例如,《週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幽默短劇就常常嘲弄大 藥廠:「如果你年過 45,又是男同志,你可能正深受同志更年期(queer-loss) 所擾⋯⋯。問問你的醫生,看男同志激素錠(Gaystrogen)是否適合你?」 26 越來越多的電影、小說和病患支持團體的批評砲火也更加猛烈,當藥物治 療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後者的嚴厲批評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 這些批評力量集合起來,形成對精神病理學與製藥業強烈的反彈。 《害羞》不僅集結這些迥異的觀點,並且開始對害羞(shyness)與焦慮 (anxiety)的早期意義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因為早期二者的意義皆與今天不 同。我同時也會仔細論證將大部分人類情緒醫療化(medicalization)的哲學 意義。最後,《害羞》深入幕後的觀點會證明各種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 掩藏的研究資料、事業的野心目標,以及競爭激烈的市場行銷公司等力量 如何共同極盡所能地誇大社交恐懼症和逃避性人格障礙,將這些我們不久 25 參見 IMS健康資料庫(IMS Health Data),http://www.imshealth.com/ims/portal/front/articleC/0,27 77,6599_18731_77056778,00.html(2006年 6月 8日瀏覽)。 26 短劇網址:http://gorillamask.net/gaystrogen.shtml,2006年 8月 25日下載。 001-094-內文1.indd 88 2010/3/11 下午 10:27:47 89不能再靦腆了 前還能接受甚至歡迎的行為變成需要接受醫療的病態。 無可避免的結果是,我們的社會已經嚴重窄化所謂的健康行為,使我 們某些怪癖和獨特的行為成為我們害怕甚至希望用藥物矯正的疾病,但是 這些行為只是青少年與成人都有的正常情緒表現。我們也不再能做一個可 以正當地關心自己的世界、有時需要獨處的公民了。現在,我們的痛苦就 是慢性焦慮、人格或情緒失調;獨處就是輕微精神病的徵兆;我們的異議 就是對立性反抗疾患(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症狀;我們的憂慮則是 藥物一定可以治癒的體內化學物質不平衡。 結論是,我們的社會既不是歐威爾式的妄想(Orwellian paranoia),也不 是《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裡危言聳聽的情節,將會在往後的世代 發生。在一個無止盡地鼓勵我們日以繼夜保持「活力」與「幹勁」的文化 中,「心情興奮劑」(mood brightening)已經變得無所不在。增進表現的藥物 被廣泛地使用在許多的行業中,像是運動員、音樂家、白領上班族和勞 工。有些醫生在公開批評這些藥物有時令人憂心的紀錄的同時,更擔心抗 憂鬱劑正造成廣泛的情感遲鈍:例如改變我們情感依戀的強度、我們集中 注意力的能力,甚至是我們在戀愛中用情的深度。 情感遲鈍最可悲的結果是造成人類各種的情緒感受幾乎消失,而且 可能無法恢復,最後使人類生命經驗貧乏。不那麼久之前,巨大的傷痛 使得獨居的愛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能夠傳神地描繪出巨大傷痛 後的肅穆(「一種莊嚴的感覺到來——/神經肅然地坐著,像墳」)viii。27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也能夠將他的緘默轉變成一種與世界 27 Emily Dickinson, “After great pain, a formal feeling comes,”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oston: Back Bay Books, 1976),Thomas H. Johnson編,頁 162。 001-094-內文1.indd 89 2010/3/12 下午 02:31:57 憂鬱的文化政治90 對話的新方式,有一位評論家便精準地稱該方式為「害羞的哲學」(philoso- phy of shyness)。28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為了能夠尋求隱居 的空間,因此住在遠離城鎮的陋舍。梭羅拒收郵件、拒繳人頭稅,躲避人 群,就只為了「活得從容自在」(live deliberately)。 29在現在,狄金森可能 需要服用百憂解;霍桑則得上歐普拉(Oprah)的脫口秀節目,大嘆自己飽 受社交恐懼所苦;而梭羅因為舉出公民不服從的行為是個人應遵從其自我 意識的權利,會遭到法官的審訊,並收到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為標準的精神疾病診斷書。19世紀的梭羅、霍桑、狄金森與無數人,帶 給我們後人他們經過深刻反省與深思的智慧結晶。但是今天,精神科醫師 只會給我們藥丸。 為了順利說明這思想的根本轉變,我把焦慮症當成測試案例,以凸顯 精神病理學和其對疾病的定義如何自 1970年代後經過劇烈的改變。我以 焦慮和害羞的簡史為開場,比較二者於當代的觀點與古希臘、文藝復興時 期和維多利亞時期觀點的差異。我將在接下來的兩章陳述《精神疾病診斷 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的專案小組如何著手創造112項新的疾病, 當中有 7項是與焦慮有關。這兩章將一絲不苟地檢視接下來將發生的長期 爭辯的細節,這對有些參與者來說可能會相當地令人痛苦,而這兩章的第 2章(第 3章)將著重在「內向性人格障礙」(introverted personality disorder)的 特殊命運,即「內向性人格障礙」發展成「類精神分裂人格異常」(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這種輕微精神病形式的過程。 28 Clark Davis, “Outside the Custom House?: On the Philosophy of Shyness,” Common Knowledge 12.3 (2006),頁 410-19。 29 Henry D. Thoreau, Walden: A Fully Annotate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Jeffrey S. Cramer編,頁 88。 001-094-內文1.indd 90 2010/3/11 下午 10:27:48 91不能再靦腆了 故事接著開始描述藥商如何推銷這些疾病,他們是如何花了幾百萬美 金試著說服我們,再平凡不過的行為都很有可能源自於我們腦內化學物質 的不平衡。他們的藥物治療也已引起一連串副作用,有些副作用甚至相當 危險,因此第 5章清楚地解釋這些藥物本來的作用是什麼,而又為什麼失 敗。有鑑於許多病人試著停止服用這些藥丸時所經歷的困難,我將提出能 區別慢性焦慮與日常一般恐懼的另類療法。同時,我將思考「社交恐懼 症」和「逃避性人格障礙」是否可能有時代表一種對我們文化所要求的外 向性(extroversion)的不服從,因此我在第 6章將採取與前幾章相反的方向 來討論這個問題,並檢視四部諷刺作品,這四則作品皆表達了對神經精神 病理學(neuropsychiatry)和藥理學(pharmacology)越來越強烈的反彈。這四部 作品包括強納森.弗蘭欽(Jonathan Franzen)的得獎小說《修正》(The Correc- tions)、札克.布瑞夫(Zach Braff)的電影《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艾 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的小說《診斷》(The Diagnosis)、以及威爾.謝 爾夫(Will Self)的中篇小說《慕客提博士》(Dr. Muktì)。最後一章我則將談 論一些比較廣泛的診斷與倫理問題。 簡言之,《害羞:正常行為如何變成一種病》不僅描繪出一般常見的 特質是如何變成精神疾病的完整圖像,同時也提出對現今焦慮症討論極為 重要的新觀點。《害羞》堅決認為我們接受了過度的診斷與過度的藥物治 療,因此將精確而仔細地描寫精神病理學家、公關顧問與藥商如何成功地 將害羞、自我意識,甚至是自我反省變成主要的精神障礙疾病。 001-094-內文1.indd 91 2010/3/11 下午 10:27:48 憂鬱的文化政治92 譯註 i 原文 “bashful no more”有三種意思:第一、非常正面肯定的自我宣示,期望自己不要再靦腆; 第二、命令式的要求,即靦腆不被允許;第三、就只是靦腆,最多就如此罷了。又 “bashful no more”一詞沿用莎士比亞《辛白林》(Cymbeline,或譯為《還璧記》)中的詩「不再害怕」 (fear no more),詩中表示面對死亡時,既然終須一死,就無須再害怕世間的痛苦。所以, “bashful no more”整句話看似正式嚴肅要矯治靦腆的宣示,卻又透露出「靦腆」(bashful)終 究還是存在而且是你的一部分,進一步來說靦腆其實再普通也不過。而選擇「靦腆」一詞翻 譯 “bashful”,主要是「靦腆」能表現出 “bashful”比較不帶負面的評價,且呼應 “bashful”可愛 的意義,以突出 “bashful no more”這句看似非常正面、矯治意味濃厚背後的暗諷:靦腆不過 是相當常見普通的表現。感謝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白瑞梅老師針對該句英文的解釋。 ii 此處作者使用雙關語,「極度地害羞」(painfully shy)除了字面的意思以外,也是一本書名, 詳細書目資料請參見註 21。 iii “contrivance”也指發明、計謀,或者是人工非自然產物。因此也有暗諷害羞經過「人為加工」 為疾病的意味。 iv 作者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各個版本標記為 DSM-I,以此類推。完整資料如下: DSM-I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1st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52. DSM-II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2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68. DSM-III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3rd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0. DSM-III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3rd Edition Revis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7. DSM-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v 管理式醫療照護服務(managed care)是一種美國的醫療健保,透過各種機制設計使醫療 機構能一方面減少醫療服務的支出成本卻改善醫療照護的品質。參見:http://en.wikipedia.org/ wiki/Managed_care,瀏覽日期 2009年 8月 26日。 vi 此處作者使用語言遊戲。「因害羞難堪而死」(dying of embarrassment)以及「與世界格格不 入」(diagonally-parked in a parallel universe)也是治療害羞的書名,詳細書目資料請參見註 21。 vii 公路暴怒是指駕駛因為其他駕駛不當的用路行為而大動肝火,或是因塞車而暴怒,是一種壓 力的表現,參見: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road+rage,2009年 8月 22日瀏覽。 viii 原文為 “a formal feeling comes-/ The Nerves sit ceremonious, like Tombs”。 001-094-內文1.indd 92 2010/3/11 下午 10:27:48
/
本文档为【不能再靦腆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