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解释水平理论_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2013-11-17 11页 pdf 966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0994

暂无简介

举报
解释水平理论_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4, 667–67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67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李雁晨 1 周庭锐 2 周 琇 1 (1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0081) (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 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更多...
解释水平理论_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4, 667–67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67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李雁晨 1 周庭锐 2 周 琇 1 (1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0081) (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 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反映事物内涵的一般 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心理距离遥远的事物,更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 心理距离较近的事物。未来的研究应明确区分解释水平本身、解释水平的表现形式和解释水平的前导变量; 应更关注其他心理变量在心理距离、解释水平、判断与决策因果链条中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关键词 解释水平;心理距离;偏好;决策与判断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 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纯粹认知导向”(purely cognitive orientation )(Dhar & Kim, 2007)的社会 心理学理论并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如: 孙晓玲, 张云, 吴明证, 2007)。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 思想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 件的心理表征这一社会认知观点基础上(Liberman, Sagristano, & Trope, 2002; Nussbaum, Trope, & Liberman, 2003),认为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 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 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 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 自 1998 年 Liberman 与 Trope 发表了关于时间 解释的开创性论文以来 10 年间,大量的研究为解释 水平理论的假说和基于这些假说的预测提供了一致 的证据,解释水平理论也逐渐从关注时间距离对于 心理表征,进而对于人们的与选择的影响,逐 渐扩展到其他距离维度,正在形成一个心理距离的 统一理论(a unified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rope & Liberman, 2003)。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 正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扩展,一方面,大 量研究聚焦于距离依赖的解释水平变化的底层心理 机制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机制;另一 方面,解释水平理论逐渐应用于选举、说服、谈判、 收稿日期:2008-06-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2022)。 通讯作者:李雁晨,E-mail: lyc1029@126.com 消费者行为等领域,为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进行 简洁、整合的解释。 2 起源:时间解释 解释水平理论发源于时间解释理论(Liberman & Trope, 1998)。时间在人们的日常决策与判断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目前的决策经常是与决策的 结果在时间上分离,人们经常为未来进行评价、预 测、决策,在现实喜好与长远利益间权衡是人们日 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经历原 本喜欢的事物,在得到时变得不那么喜欢,甚至为 过去的决策后悔;人们在计划未来时,往往为未来 安排过多的事务,即犯所谓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的错误;人们往往设定过于理想化的目标, 而实际无法实现……。这些广泛存在的现象背后有 没有共同的原因?是否是人类共同的某种关于时间 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解释水平理论的原型,时间 解释理论即源于寻找上述问题答案的冲动。 基于过去对时间折扣(time discounting)、过度 自信(over confidence)和计划谬误等(planning fallacy)领域的研究发现,Liberman 与 Trope(1998) 认为,人们决策与判断的时间效应背后存在着一般 的机制,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取决于对未来环境的 心理表征。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 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的 (decontextualized)特征来表征远期事件(distant future event),时间解释理论把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 定义为高水平解释(high level construal);相反,人 们更具体地、更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的 -66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contextualized)特征来表征近期事件(near future event),时间解释理论把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定义 为低水平解释(low level construal)。 2.1 解释水平的界定、操作化与时间依赖的解释水 平变化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 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其核心观点之一是 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 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事件的某些特征更为 核心,因为相比更为外围的特征,核心特征更具解 释力(Liberman & Trope, 1998)。心理表征具有不同 的抽象程度,这意味着人们在抽象过程中忽略那些 被感知为不重要的特征而保留那些更为核心或重要 的特征(Liberman et al., 2002; Liberman & Trope, 1998),因而抽象表征相比具体表征更为简单、明确 和原型化。基于上述逻辑,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 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层次性的,并形成一个连续体 (Alter & Oppenheimer, 2008),在理论上可以简化 为高水平解释与低水平解释(Liberman et al., 2002; Liberman & Trope, 1998; Nussbaum et al., 2003; Trope & Liberman, 2000, 2003)。高水平解释是去背 景化的,更加简单、抽象、图示化,反映了事物的 核心特征;而低水平解释是背景化的,更加复杂、 具体、非图示化,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 在实际情境中,解释水平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 化定义。一些研究(如Fujita, Eyal, Chaiken, Trope, & Liberman, 2008; Liberman & Trope, 1998; Todorov, Goren, & Trope, 2007)用事物的渴望性(desirability) 代表高水平解释,而可行性(feasibility)代表低解 释水平。渴望性是指某一行为的结果状态的效价, 而可行性是指达到结果状态的过程和手段的容易或 困难程度。渴望性反映了某一行为上位的 (superordinate)、“为什么”的方面;而可行性反映 了行为的下位的(subordinate)、“怎么做”的方面。 一个行为的“为什么”的方面更为抽象、一般、更 好地表达了行为的意义。Trope与Liberman (2000) 用事物的价值或属性与个体目标的相关性来操作化 解释水平;Liberman 等(2002)用分类宽度(breadth of categories )、预期未来经历的原型性( the prototypicality of future experiences)、未来偏好结构 的复杂性( complexity of the structure of future preferences)来操作化解释水平;也有研究者认为行 为的支持性理由(pros)包含更高的解释水平,因 为不做某事的理由(cons)从属于做某事的理由, 当思考某一行为时,反对理由的重要性取决于支持 理由的存在,而不是相反(Eyal, Liberman, & Trope, 2004; Herzog, Hansen, & Wänke, 2007);就归因来 说,特质归因构成高水平解释而情境归因构成低水 平解释(Henderson, Fujita, Trope, & Liberman, 2006; Nussbaum et al., 2003);解释水平也与自我概念存在 联系,理想自我(idealistic self)、渴望自我(desired self)或“应该的自我(should-self)”包含高水平解 释,而实效自我( pragmatic self)、欲望自我 (want-self)反映了低水平解释(Freitas, Langsam, Clark, & Moeller, 2008; Kivetz & Tyler, 2007; Rogers & Bazerman, 2008)。表1列出了近年来文献中对解释 水平的界定和操作化,这一系列的解释水平的界定 都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支持。 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是影响解释水平 的因素之一,会系统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的解释 方式。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件 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来解释远期 事件,而更具体地、更多地使用偶然的、外围的、 背景化特征来解释近期事件。Liberman 与 Trope (1998 研究一)要求 32 名纽约大学的本科生填写 一个开放式问卷,问卷要求学生们假想并描述他们 将在近期或一年后经历一些诸如阅读一本科幻小 说、搬到新的公寓、与家人共度周末等日常活动。 对问卷填答结果的内容表明,高水平的描述在 远期事件中更为普遍,而低水平的描述在近期事件 中更为普遍。在这个研究中,学生们进一步阅读了 描述为发生在明天或明年的 19 个日常活动,学生从 活动的“为什么(why aspects)”方面(高水平解释) 和“怎么做(how aspects)”方面(低水平解释)的 描述中选择其一(如补牙被描述为保护健康和去看 牙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对远期活动一般强 调活动的目标,而对近期活动一般强调达到目标的 手段。Liberman 等(2002) 把解释水平的客体超 越行为,把解释水平超越行为的目标与手段两个维 度,进一步用一系列实验直接验证了解释水平是时 间距离的函数。例如,在一个实验中,Liberman 等 把高水平解释与低水平解释分别操作化为对物品的 抽象分类(abstract categories)与具体分类(specific categories),他们的研究发现,当假想较为远期的(如 一年后)未来活动(如外出野营)时,相比假想活 动将发生在近期(如明天),被试把与活动相关的 第 17 卷第 4 期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669- 表 1 解释水平的操作化及结论 解释水平的操作化 作者 高水平 低水平 背景 结论 Trope and Liberman(2003) 抽象 简单 结构化,连贯 去背景化 主要、核心 上位的 与目标相关 具体 复杂 非结构化,不连贯 背景化 次要、表面 下位的 与目标不相关 一般原理 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 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 特征来解释远期事件,而更具体地、更 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特征来 解释近期事件。 Fujita et al.(2008); Liberman and Trope(1998) Todorov et al.(2007) 渴望性 目标 可行性 手段 评价与偏 好 人们在评价远期将来事件时赋予渴望性 更高的权重;事件与渴望性相关的价值 随时间强化,与可行性相关的价值随时 间折扣;高渴望性-低可行性的选择随时 间的吸引力增加;而低渴望性-高可行性 的选择随时间的吸引力下降。 Trope and Liberman(2000) 研究二 工作内容 工作前培训 工作偏好 工作构成了高解释水平而培训构成低解 释水平;对有趣工作无趣培训职位的偏 好随时间增强,而对无趣工作有趣培训 职位的偏好随时间下降。 Trope and Liberman(2000) 研究三 与使用目的 相关的属性 与使用目的无关的 属性 产品偏好 与产品使用目标相关的属性比与产品使 用目标无关的属性更为中心,构成了对 于产品的高水平解释;随着时间距离的 增大,人们更多地根据主要功能来评价 产品。 Trope and Liberman(2000) 研究四 实验主任务 实验填充任务 对实验任 务的偏好 在评价实验时,主实验任务更为核心; 对有趣主实验的偏好在未来更为强烈。 Trope and Liberman(2000) 研究五 与目标相关 的价值 与目标无关的价值 包含情感 价值和认 知价值的 电影偏好 目标相关的价值的权重将随时间增加, 而不论这一价值是认知的还是情感的; Liberman et al.(2002)研究 一;Henderson et al.(2006) 研究一;Wakslak et al. (2006)研究一、二 宽分类 窄分类 分类任务 当情景为远期未来时,人们对与情境相 关的物品分类较少、类别较宽、分类标 准更抽象;当情境为较为遥远时,人们 把连续行为划分为更少的单元。 Nussbaum et al.(2003) Henderson et al.(2006) 特质归因 情境归因 对他人行 为的归因 特质构成了行为的高水平解释,而情境 构成了行为的低水平解释;当用于预测 较远未来的行为时,受情景影响的行为 更容易被归因为特质。 Eyal et al.(2004) Herzog et al.(2007) 支持性理由 拒绝性理由 对未来活 动的决策 支持性理由构成高水平的解释,因此在 远期行为决策中占主导地位,而拒绝性 理由在近期决策中更为有影响力;如果 某一行为从属于较远未来,人们更容易 提取支持性证据。对于拒绝性论据,正 好相反,如果某一行为事关未来,人们 更难于提取拒绝性论据。 -67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续表 1 解释水平的操作化 作者 高水平 低水平 背景 结论 Keller et al.(2004) Pennington and Roese (2003) 促进定向 (promotion focus) 预防定向 (prevention focus) 调节定向; (regulatory focus) 调节匹配 (regulatory fit) 促进定向主导远期目标,而近期目标 受到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的平衡影 响;促进定向的人对信息的解释是高 解释水平、抽象的,而预防定向的人 解释信息更加具体、低解释水平。 Sagristano et al.(2002) 结果的水平 (渴望性) 结果的概率(可行 性) 赌博 时间距离增加了收益对偏好的影响, 而减少了概率对偏好的影响;选择远 期的赌局时,被试提供了更多关于收 益的理由,更少关于概率的理由。 Eyal et al.(2006) 核心价值观 次要价值观 对未来活动 的决策 选择所反映的核心价值观在远期决策 中更具指导性,而选择所反映的次要 价值在近期选择中影响更大。 Freitas et al.(2008) Kivetz and Tyler(2007) Rogers and Bazerman (2008)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自我概念 “应该”自我构成较高水平的解释, 而“想要”自我构成较低水平解释; 时间距离观点激发了理想自我;通过 抽象的目标来解释行为使得人们的决 策朝着定义人们所渴望的自我概念的 、特征和目标方向发展;相比近 期选择,对于远期选择,人们更倾向 于那些有益于“应该”自我的选择。 Fujita et al.(2008) 研究一、研究三 Henderson et al.(2006) 研究四 Wakslak et al.(2006)研究 三 重要特征、一 般化描述 次要特征、特例 说服 推理 当态度客体在时间距离上相对更远 时,强调主要特征(相对于次要特征) 的论点、强调一般类别(相对于特例) 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当预测空间距 离更为遥远的事件时,人们更少对偏 离一般趋势的特殊事件进行外推,而 是更多的根据一般趋势来进行推理。 Förster et al.(2004) Smith and Trope(2006) 抽象思维 具象思维 思维方式 心理距离促进抽象思维而抑制具象思 维 Day and Bartels(2004; 2006; 2008) 高水平(抽 象)共同性 低水平(具体)共 同性 事物相似性 判断 感知相似性是时间距离的函数,近期 更强调具体共同性,远期更强调抽象 共同性。 来源:本文根据文献整理 38 个物品划分为更少的类别,这意味着时间距离增 加了被试对物品分类的抽象程度。当把解释水平操 作化为行为的支持性理由(pros)与拒绝性理由 (cons)时,Eyal 等人(2004)发现,在公共政策 与人际行为等广泛的情境下,当预期结果将发生在 遥远的将来时,人们更多地考虑支持性理由,更少 地考虑拒绝性理由。Sagristano 等人(2002 实验二) 也发现,在选择远期赌局时,被试更多地依据收益 的绝对值来选择,而当选择当下的赌局时,被试则 更多地考虑赢取的概率。Förster 等人(2004)把解 释水平上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验证了时间距离促 进抽象思维而抑制具象思维。上述证据都是基于未 来时间观点,而有研究发现,在人们回忆或重构过 去的经验时,解释水平的时间效应也同样存在(Day 第 17 卷第 4 期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671- & Bartels, 2006; Pennington & Roese, 2003)。 2.2 决策与判断的时间解释效应 时间解释对于评价和选择的意义是解释水平理 论研究的重点(Liberman et al., 2002)。根据解释水 平理论,客体的感知价值取决于与人们对客体的高 水平解释和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改变表征水平 (通过改变时间距离)将导致相应的感知价值的变 化,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随时间强化,与低水 平解释相关的价值随时间折扣;随着时间距离的增 大,人们对备选的评价更多的反映了事物与高 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Liberman & Trope, 1998; Trope & Liberman, 2000)。 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会系统性的影响人 们对未来事件的解释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偏好与 选择。Liberman 与 Trope(1998 研究二)在实验中 要求被试进行三个关于近期或远期行为的决策。在 每一个决策情景中,被试面临不同的有关行为结果 的可行性(feasibility)和渴望性(desirability)。该 实验发现当某一备选方案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渴望 性方面时,该选项的吸引力将随时间距离而增加; 而当选项的吸引力来自于可行性的方面时,随时间 距离增加,它的吸引力将减弱。在对远期未来的行 为做决策时,人们更偏好那些可能不可行但高度渴 望的备选方案,而对于近期行为的决策,人们更偏 好那些不那么渴望,但可行性高的备选方案。这一 时间距离对于决策者偏好的影响也在一个关于学生 作业选择的现场实验中得到支持(Liberman & Trope, 1998 研究四),在学生选择作业时,时间距离降低 了作业难度对选择的影响而增强了作业有趣程度的 影响。在选择近期的作业时,学生愿意为了容易而 牺牲题目的有趣性,而选择几个月后才需要交的作 业时,学生愿意为了兴趣而牺牲容易性。Trope 与 Liberman (2000)使用不同的情境(生活事件、工 作选择、产品选择、实验任务选择、电影评价)、不 同的实验设计,对解释水平进行不同操作化的五个 实验都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评价与偏好的时间效应。 Sagristano(2002)发现,人们的赌局决策存在偏好 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现象,当为较远的未来选 择赌局时,人们更偏好收益的绝对数额较大的赌局, 即使获胜概率较低;而为当下选择赌局时,人们更 喜欢选择那些获胜概率较高的赌局,即使收益较小。 同样的时间效应也在自我概念研究中得到证实,如 Eyal 等人(2006)发现,在存在价值观冲突的两难 选择中,远期选择更能反映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而 近期选择往往反映了人们的次要价值观;Rogers 与 Bazerman(2008)把未来选择更多反映了人们的理 想自我的现象称作“未来锁定(future lock-in)”,几 项研究也发现人们的远期选择更符合理想自我概 念,而近期选择更多地反映了现实自我(Freitas et al., 2008; Kivetz & Tyler, 2007)或欲望自我(Rogers & Bazerman, 2008; Rogers, Milkman, & Bazerman, 2007);在自我控制(self control)领域,Fujita 与合 作者(Fujita, Trope, Liberman, & Levin-Sagi, 2006) 发现高水平解释的激活将比低水平解释的激活导致 更强的自我控制,高水平解释导致对即时结果的偏 好降低、更高的躯体忍耐力、更高的自我控制意愿、 更低的对破坏自我控制的诱惑的评价。 综上所述,大量不同背景的证据表明,时间解 释对于人类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一方面, 人们为未来事物构建更为抽象、高水平的表征,对 近期事物构建出更为具体、低水平的表征;另一方 面,在决策中,对时间距离的感知往往使人们赋予 事物与高水平解释和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以不同 的决策权重。人们赋予与低水平解释相关价值 (value related to low level construal)的权重将会随 时间下降,而高水平解释相关价值(value related to high level construal)的权重将会随时间增加。这一 现象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偏好与选择,也表现在人们 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中。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往往建立在对行为的抽 象化、图示化表征基础上,而忽视情境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在预测远期行为时表现更为强烈。对他人已 经发生的行为的归因是预测他人未来行为的重要基 础,个性或态度归因构成高解释水平,而情境或心 理状态归因构成低水平解释。Nussbaum 与同事 (2003 研究一)让 110 名特拉维夫大学的本科生阅 读一个支持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的短文。研究者告 知一组学生该短文的作者是被别人要求写支持撤军 的文章,另一组学生被告知短文的作者是自由表达 他对撤军的意见。阅读完文章后,研究者要求学生 推断文章作者的态度,并预测作者在近期(明天) 或远期(明年)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有关支持撤军 的活动。实验结果证实了人们低估情景约束对行为 影响的倾向,并且这一倾向在这一行为用于预测远 期行为时更为强烈。Nussbaum 与同事(2003 研究 2-4)还发现,人们倾向于预测他人不同情境下的远 -67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期行为比近期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更多的受 性格特质影响;人们在预测他人远期行为时,也往 往更多的搜寻他人性格特质方面的信息。 上述研究发现揭示了一个反常现象,即人们对 未来有过度自信的倾向。经典的经济学和决策理论 告诉我们,未来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人们的行 为在未来应该是更多样化、更少一致性。但现实中, 人们的预测正好相反,这不仅表现在对他人行为的 预测,也表现在人们对与己无关的事物的预测以及 自身行为及结果的预测中。Nussbaum 等 (2006) 发现,在预测将于较远未来进行的实验的结果时, 相比将要立即进行的实验,学生被试更多的基于一 般理论进行预测,也对预测更加自信;他们还发现, 学生们预测未来考试成绩时,往往忽视考试题目的 具体形式(如多项选择、开放式回答等)和难度, 而依赖于感知的知识和能力,当考试在较远未来进 行时,学生们对预测更为自信。 人们对未来的计划往往以对未来的预测为基 础。而人们对较远未来的预测往往过度自信,其后 果就是计划谬误会在远期计划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时间解释理论预测并验证了这一现象。Liberman与 Trope (1998)发现人们对远期计划存在过度承诺, 倾向于为较远的将来计划更多的任务并低估任务完 成时间;倾向于对近期的任务考虑时间约束,对远 期任务较少考虑时间约束。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 制是解释水平的时间差异。 3 发展: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时间解释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否适用于其他距离 维度呢?早期的时间解释研究(如Liberman et al., 2002; Nussbaum et al., 2003; Trope & Liberman, 2003) 提出,可以把时间距离(未来、过去)、不 同类型的社会距离,以及其他可能的距离类型(空 间、相似度)纳入一个统一的心理距离的框架,相 同的解释水平原理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距离维度。这 一观点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支持,时间 解释理论也逐渐一般化为统一的解释水平理论。 3.1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具有与时间距离类 似的机制。较远空间距离的事物与高水平解释相联 系,较近距离的事物与低水平解释相联系。Fujita等 人(Fujita, Henderson, Eng, Trope, & Liberman, 2006) 发现,当被试相信事件发生在空间距离更为遥远的 位置时,人们用更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行为,更多地 根据结果而不是手段来识别行为。Henderson等人 (2006)在四项研究中发现空间距离对人们推理和 判断的影响具有与时间距离类似的效应。在一项研 究中,纽约大学本科生被试假想自己供职于一家动 画公司,他们需要把一段模拟三位少年在东海岸(空 间距离近)或西海岸(空间距离遥远)参加夏令营 时的一段连续行为的卡通片划分成自然的、有意义 的片段,正如解释水平所预测,远距离组的被试把 卡通片划分为更少片段(10.09相对14.41,统计显 著),这一现象与当时间距离遥远时,人们对与情境 相关的物品分类较少类似,反映了人们用高水平解 释来表征心理距离遥远的事件(Liberman et al., 2002)。Henderson与合作者(2006)还发现,行为 在空间上更为遥远时,人们更多地把行为归因为稳 定的特质而不是情境因素(研究二);在预测空间距 离更远的静态事件时,人们认为典型的事件更可能 发生(研究三);在判断空间距离更为遥远的动态事 件时,人们更多地根据一般趋势进行推理,而较少 对偏离一般趋势的个别事件进行外推(研究四)。这 些研究发现都可以从时间距离对推理与预测的效应 中找到他们的原型(如Nussbaum et al., 2006; Nussbaum et al., 2003),意味着空间解释和时间解释 背后存在一般的机制,这一机制也同样适用于更为 主观的社会距离和事物的假设性。 3.2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如自我-他人、群体内-群体外、朋 友 - 陌生人等)是心理距离的表现形式之一 (Bar-Anan, Liberman, & Trope, 2006; Bar-Anan, Liberman, Trope, & Algom, 2007; Liberman, Trope, & Stephan, 2006; Trope, Liberman, & Wakslak, 2007)。 虽然在解释水平理论研究中,直接检验社会距离与 解释水平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但我们仍然可以从 其他文献中推论,社会距离具有与其他心理距离相 似的影响。 过去关于社会知觉中自我-他人不一致研究为 社会距离的解释机制提供了证据。归因中普遍存在 的行为人-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是指人 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特质归因(高水平解释),而 对自己的行为情境归因(低水平解释)。奚恺元与 Weber(Hsee & Weber, 1997)发现人们在预测他人 风险偏好时存在系统的偏差,当预测自己的风险偏 好时,人们更多基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而预测心理 距离较远的抽象的其他人时,人们往往基于风险中 第 17 卷第 4 期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673- 性做出预测;当他人变得具体并为自己所熟悉时, 这种偏差会减弱甚至消失。这些现象显示了与时间 解释相似的规律,即以自我为参考点,心理距离越 遥远,人们越倾向于用高水平解释来表征行为,而 不论是时间距离(Nussbaum et al., 2003)、空间距离 (Henderson, Fujita et al., 2006)还是社会距离。 Pronin 等人(Pronin, Olivola, & Kennedy, 2008) 在几个如辅导同学、慈善捐款等情境的决策实验中 发现,人们为未来的自己和为他人所做决策是类似 的,而与为现在自我所做的决策不同。Vasquez 与 Buehler(2007)发现,从他人的角度设想未来成功 的情景会更加抽象,这增加了成功的意义和重要性, 从而激发起人们更高的成就动机。这些发现进一步 显示,社会距离可能与时间距离具有类似的影响机 制。 Smith 与 Trope(2006)直接检验了社会距离与 解释水平的关系。Smith 与 Trope 认为权力的提高增 加了人们感觉的与他人的距离。这一距离,根据解 释水平理论,会导致人们更加抽象的加工信息。在 六个概念任务( conceptual task )和知觉任务 (perceptual task)实验中,通过启动(priming)高 权力感,相比启动低权力感,被试更抽象地加工信 息,尽管任务表现更差。实验进一步显示,与过去 的神经心理学研究相一致,启动高权力也导致相对 更高的右脑半球激活。 3.3 假设性:概率 近期研究表明,概率也是心理距离的维度之一, 有与其他心理距离相同的影响机制。Wakslak 与他 的合作者(2006)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把概率定义为 心理距离。这几位研究者实验结果显示,降低事件 的概率使人们更多用核心的、抽象的、一般的特征 来表征事件,更少用外周的、具体的、特殊的特征 来表征事件。当事件的概率较低时,实验参加者更 为宽泛地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一)、分类更加抽象 (研究二);更偏好一般而不是特殊的行为描述(研 究三);把连续的行为划分为更少的单元(研究四); 在抽象加工视觉信息时更为成功(研究五)、更难于 识别连贯的视觉信息中丢失的细节(研究六);当曝 露于小概率的描述时,人们更加偏好于用与结果相 联系的来识别行为。 事物的假设性对人们偏好与预测的影响具有与 时间距离类似的效应。Todorov 等研究者(2007)运 用 Trope 与 Liberman(2000)研究中的实验方法验 证了假设性对于偏好的影响。基于可能性小的结果 比可能性大的结果在心理上更为遥远这一假定,他 们发现,当某一结果的可能性很小时,与结果相关 的主要特征比与手段相关的次要特征影响更大;但 当结果的可能性增加时,与手段相关的特征的重要 性增大,甚至超过与结果相关的特征。这意味着当 感觉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大时,人们赋予与手段相关 的特征更大的权重,进而减少了人们对高渴望性/ 低可行性结果的偏好,甚至使偏好发生逆转。Armor 与 Sackett(2006)发现,由于不确定性的影响,实 验被试预测自己在可能参加的任务中的绩效表现 时,往往过度乐观,大大高过实际的绩效表现;而 当预测自己在必须参加的任务中的绩效表现时,他 们的估计则非常准确。 3.4 关于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进一步讨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 社会距离、假设性都从属于一个更为抽象的心理距 离的范畴,它们都共有一个原点,即个体的直接经 验(Bar-Anan et al., 2006; Bar-Anan et al., 2007; Liberman et al., 2006; Trope et al., 2007)。然而,进一 步的研究表明,心理距离不仅存在于有具体的认知 客体和相关背景,也存在于纯粹的概念层次上;并 且人们会对心理距离进行自动自发的加工。 Bar-Anan 等学者(Bar-Anan et al., 2006)用内 隐联想测试(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在纯粹 概念层次上同时检验了四个维度的心理距离与解释 水平的关系。他们发现,当表示心理距离的词汇与 表示解释水平的词汇以一致的形式配对出现时,相 比它们以不一致的方式配对出现,被试的反应时间 显著较短。这一现象在四个心理距离维度都得到重 复验证,表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 设性都是心理距离的表现,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 系统联系可以存在于纯粹的概念层次。在后续的研 究中 Bar-Anan 与他的合作者们(Bar-Anan et al., 2007)进一步采用斯特鲁普任务(Stroop task)验证 了心理距离是自动加工和获得的,而无需以当前自 我作为参考点。Williams 与 Bargh(2008)也发现, 对物理距离的知觉和运动表征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 觉,而无需以自我为参考点。 不仅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解释水平理论的 逻辑还隐含着解释水平会影响人们感知的心理距离 (Liberman, Trope, McCrea, & Sherman, 2007)。通过 对解释水平进行不同的操作化,Liberman 与他的同 -674-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事证实了无论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为,还是对于自 我和他人,对行为高水平的解释促使人们感知更远 的时间距离。特别是,当人们思考行为“为什么” 方面时,行为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意义时,以及行 为的抽象方面时,人们将预期行为会发生在更远的 将来。这一发现显示解释水平与时间距离的关系是 双向的,时间距离影响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也影 响感知的时间距离。 对于解释水平理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 么心理距离会造成解释水平的变化。对于这一问题, 解释水平理论的创始人如 Liberman 与 Trope 等人 (Liberman & Trope, 1998; Trope & Liberman, 2003) 仅仅给出了一些猜测。他们认为,距离影响解释水 平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因为距离的远近使关于事物及 其背景信息的可得性和可靠性发生变化,距离越远, 事物及其背景的具体信息越不可靠甚至不易得,而 当距离靠近时,具体信息才变得详细、清晰、可靠。 对于这一猜测,最直观的类比是当人们从远处看一 大片不同种类的树时,它是森林,而当距离越来越 近时,一棵棵活生生的树会变得越来越清晰(Dhar & Kim, 2007; Trope & Liberman, 2003; Wakslak et al., 2006);距离影响解释水平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源于 人们的计划习惯(planning habit)。人们的行为是目 标驱动的,当人们计划未来时,人们会首先考虑行 为结果的渴望程度,其次才会考虑行为的可行性; 而且,对于未来的计划,人们既可以推迟,也可以 变更,这也使得人们可以推迟考虑那些有关计划的 具体的、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信息。Trope 与 Liberman(2003)进一步猜测,由于信息的可得性 和人们的计划习惯的长期作用,距离对于解释水平 的影响进化为了人们在决策中使用的一种一般的启 发法(generalized heuristc),这使得即使人们面对同 样的与不同解释水平相关的信息(即不存在具体信 息是否可得的问题),距离对解释水平的效应仍然系 统性地影响人们的决策与判断。 4 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 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被逐渐运用到诸如选举、 说服、谈判,消费者行为等应用领域,显示出该理 论强大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Freitas 等人(2008)把解释水平理论应用于选 举行为,他们发现,当候选人表现出的素质是选举 人期待自身拥有的时,选举人对候选人的评价越高, 并越有可能投票给该候选人,然而这一倾向在预期 选举将发生在较远将来时更强烈。当选举临近时, 选举人的偏好会更多的受到当时具体环境的影响, 从而上述倾向变得不那么强烈。这也部分解释了为 什么某些候选人在选举前的民调中支持率较高,而 正式选举时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的现象。 Henderson、Trope 与 Carnevale(2006)把解释 水平理论运用于谈判效果研究,发现谈判者在谈判 正式开始前较长时间就对谈判进行准备对于谈判取 得更好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谈判正式进行前较 长时间就对谈判进行准备将使谈判者更加整体、全 面的考虑拟谈判事项,而降低了对非关键问题的关 注,因此谈判者更可能在谈判中对非关键问题进行 让步而换取对方的让步,从而更容易获得有利的结 果。 Fujita 等人(2008)研究了时间距离对于说服和 态度改变的影响。他们发现,当态度的客体在时间 距离上相对更远时,强调主要特征、强调渴望性、 强调一般性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可能造成说 服对象的态度改变;而当态度的客体在时间距离上 更近时,强调次要特征、强调可行性和强调特例的 论点更容易改变说服对象的态度。 近几年来,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学者逐渐认识到 解释水平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消费行为的重要意义。 Dhar 与 Kim(2007)、Lynch 与 Zaubennan(2007) 都在他们的研究中探讨了解释水平在消费者购前产 品评价,特别是品牌考虑集(consideration set)形 成过程中的作用,当消费者考虑购买某种商品时, 首先会建立一个备选品牌的考虑集,由于这一考虑 阶段和实际的购买存在时间间隔,因此,消费者的 考虑集更多的受消费目标和产品抽象属性等高水平 解释的影响。而消费者的实际选择则更多地受广告、 促销、消费情境等低水平解释的影响。因此,消费 者实际选择与其购前的基于消费目标的考虑往往存 在不一致,这又可能导致消费者后悔。Fiedler (2007)引入了信息距离这一概念,他认为消费者 所拥有的产品信息越多,则信息距离越小,消费者 会在低水平解释基础上评价产品,同时考虑过多的 产品属性,从而导致决策冲突,最终导致产品满意 度下降。 5 总结与展望 解释水平理论把距离这一广泛存在的自然和社 会现实引入社会认知和决策与判断领域,强调并已 经为大量研究所证实,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 第 17 卷第 4 期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675- 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 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系统 性地影响人们的决策与判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 引入,为我们理解大量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 了新的视角,并提供了更加简洁、有力的解释。 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正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 向上快速扩展。一方面,大量研究聚焦于距离依赖 的解释水平变化的底层心理机制和心理距离影响决 策和判断的过程机制,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例 如,Herzog 等学者(2007)探讨了信息提取的容易 程度(ease of retrieval)对时间距离影响态度的中介 效应;Alter 与 Oppenheimer (2008)检验了认知顺 畅(cognitive fluency)和认知不顺畅对解释水平的 影响;Day 与 Bartels (2008)验证了时间距离对于 事物相似性判断的影响;Bilgin 和 Brenner(2008) 检验了时间距离对于描述形式影响主观概率判断 ( description dependency effect)的调节作用。 Bar-Anan 等学者(Bar-Anan et al., 2006; Bar-Anan et al., 2007)利用 Stroop 任务和内隐联想测试,并以反 应时间为测量手段,直接验证了心理距离与解释水 平的关系和心理距离的自动激活。 另一方面,解释水平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 逐渐应用于选举(Freitas et al., 2008)、说服(Fujita et al., 2008)、谈判(Henderson, Trope et al., 2006)、 消费者行为(Dhar & Kim, 2007; Fiedler, 2007; Lynch & Zaubennan, 2007)等领域。解释水平理论在这些 领域的扩展,显示了该理论对于广泛的社会和心理 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作为一个发展历史才十年的理论,解释水平理 论在显示其强大的潜力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弥补和扩展。 首先,直到目前为止,对解释水平的界定和测 量都是间接的,定性的。现有研究中没有明确界定 解释水平本身、解释水平的表现和解释水平的前导 变量,这导致三者经常混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时间、空 间、社会、假设性)二者之间。只有对上述概念进 行明确的界定,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解释水平 与心理距离间关系的底层机制。 其次,关于人类为什么对心理距离遥远的事物 进行高水平解释而对心理距离近的事物进行低水平 解释的原因,解释水平理论只给出了直觉的回答。 一方面,这些答案可能尚不全面,可能忽略了某些 重要的解释;另一方面,这些回答至今没有经验证 据的支持。未来研究如果能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 探索,将是十分有意义和有趣的。 第三,解释水平从概念上可以划分为高水平解 释和低水平解释,那么它们与双重加工模型中的系 统加工和直觉加工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虽然解 释水平理论给出了一些解释(如 Liberman et al., 2002),但并没有研究进行专门的探讨;另外,情感 和动机经常影响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它们在认知导 向的解释水平理论中会扮演什么角色呢?对这些问 题的探讨必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众多社会心 理现象。 解释水平理论其实是打开了一扇窗户,或者说, 我们可以从一个增加的距离维度重新审视许多理 论,进而激发起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和假说。解释 理论为我们更简洁地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孙晓玲, 张云, 吴明证. (2007). 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 望. 应用心理学, 13(2), 181–186. Alter, A. L., & Oppenheimer, D. M. (2008). Effects of fluency o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mental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2), 161–167. Armor, D. A., & Sackett, A. M. (2006). Accuracy, error, and bias in predictions for real versus hypothet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4), 583–600. Bar-Anan, Y., Liberman, N., & Trope, Y. (200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5(4), 609–622. Bar-Anan, Y., Liberman, N., Trope, Y., & Algom, D. (2007).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vidence from a Stroop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6(4), 610–622. Bilgin, B., & Brenner, L. (2008). Temporal distance moderates description dependence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3), 890–895. Day, S. B., & Bartels, D. M. (2004). Temporal distance, event representation, and similar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Chicago, IL. Day, S. B., & Bartels, D. M. (2006). Representation across time: Generalizing temporal effects on perceived similar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ancouver, Canada. Day, S. B., & Bartels, D. M. (2008). Representation over time: The effects of temporal distance on similarity. Cognitio
/
本文档为【解释水平理论_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