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论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_张威

2013-11-15 9页 pdf 445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8020

暂无简介

举报
简论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_张威 ·战史论坛· 简论 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张 威 摘 要:1971 年印巴战争是对冷战时代南亚国际关系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历时 14 天的战争中呈现出战局发展、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变动与大国外交博弈角逐综合互动的特点。作为在南亚次 大陆有着战略利益诉求的美国,自战争全面爆发就迅速作出应对之策,在对印度施加压力要求其停止战争扩 张行为的同时,加强美巴协调,对巴基斯坦“偏袒”。同时,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尼克松政府的对巴政策亦有 所调整。 关键词:冷战 印巴战争 美国 巴基斯坦 中图分类...
简论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_张威
·战史论坛· 简论 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张 威 摘 要:1971 年印巴战争是对冷战时代南亚国际关系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历时 14 天的战争中呈现出战局发展、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变动与大国外交博弈角逐综合互动的特点。作为在南亚次 大陆有着战略利益诉求的美国,自战争全面爆发就迅速作出应对之策,在对印度施加压力要求其停止战争扩 张行为的同时,加强美巴协调,对巴基斯坦“偏袒”。同时,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尼克松政府的对巴政策亦有 所调整。 关键词:冷战 印巴战争 美国 巴基斯坦 中图分类号:E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3)02-0084-09 作 者:张威,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在 站研究人员(湖北黄冈 438000) 1971 年的印巴战争,史称第三次印巴战争,是 1971 年南亚危机对抗竞争的顶峰,也是冷战国 际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历时 14 天的战争呈现出战局发展、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变动与大国外交搏 弈角逐综合互动的特点。因此,这场战争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夙敌的第三次较量,也是美、 苏、中三大国围绕次大陆而展开的战略竞争。近年来,随着相关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学术界对于 美、苏、中三大国在 1971 年印巴战争中的反应与政策、大国关系在战争中的显现乃至战争对南亚国 际格局的影响等问题都进行了一定研究。其中,研究者最为关注的是美国在 1971 年南亚危机中的 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着眼于从宏观上论说美国的危机政策,特别是对巴基斯坦的“偏 袒”(Tilt)①政策,但普遍缺乏对史料的深入探究,以及对美国危机政策内涵的深入把握与系统分 析。本文拟将 1971 年印巴战争作为考察尼克松政府南亚政策的平台,借助新近解密的档案文献, 对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的整体走向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战争第一周进程与“偏袒”政策的具体现 伊斯兰堡时间 1971 年 12 月 3 日下午 3 时 30 分,巴基斯坦空军向印占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旁 遮普邦境内的阿格拉(Agra)、伯坦廓特(Pathankot)、阿姆利则(Amritsar)等 6 个印度空军基地实施 轰炸。下午 5 时,叶海亚·汗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对印度宣战,全国进入战争紧急状 态。[1]12812 月 4 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在印度国会人民院发表讲话宣布全国进 入战争紧急状态。[2]MF10202 004247110166587 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周,战火在东 西两线同时燃起。在东线,印军凭借兵力优势、火力优势和周密的战前准备以及避实就虚的机动战 —48—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①“偏袒”一词最先由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提出。 术原则,从四个方向对东巴首府达卡实施向心攻击,先后攻占了库米拉(Comilla)、昌德普尔 (Chandpur)、阿舒甘杰(Ashuganj)、杰索尔(Jessore)、杰马勒布尔(Jamalpur)等东巴战略要地,并对 达卡形成了合围之势。[3]CK31 0055276 反观巴军,陷入印军的重重围困,不仅西巴援军无法通过海空渠道 向东巴输送补充兵力和弹药补给,而且分散在东巴各处的巴一线部队在印军的层层包围之下,无法 打通驰援达卡的通道。巴军虽在若干地区顽强抵抗,迟滞了印军的进攻,但由于前沿防御使其兵力 分散,交战后不久便陷入印军的分割包围之中。主力部队在东线战争的第一周基本消耗殆尽。依 据美国驻达卡总领事馆的观察,“印度正在勒紧套在巴基斯坦脖子上的索套。”[2]MF102020042471101665424 相 比东线战事,印巴在西线的战局发展呈胶着态势,双方军事争夺的焦点是克什米尔地区。双方在这 一兵家必争之地集结的兵力大致相当:巴军在此地区集结了 10 万大军,与之对峙的是印度的 9 万 精兵。虽然巴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在一些地段突入印军防御阵地。但对于巴方而言,试图以重 兵夺取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大片土地,以此为“资本”要挟印度在东巴退兵的战略企图并未实 现。[2]MF102020042471101665623 印度海空军在西线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印度空军参谋长称,印度空军投入到西线的战机 达到每天 250-300 架次,其中绝大多数是执行对西巴军事基地、油料储备设施的轰炸任 务。[2]MF102020042471101665530 12月 8-9 日,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印军导弹艇在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掩护下,高速闯进卡拉奇 港,用导弹袭击港口附近的西巴原油储备设施,导致大量储油罐和原油输送管道燃起熊熊大火,使 西巴的原油储备损失 30% -50%。在印度的突然攻势下,西巴的成品油储备仅供使用 2 周,而原油 储备仅够维持 7 天,西巴的战争后勤保障能力受到极大削弱。[3]CK3100536795 综合东线、西线战场的战局分析,印度取得的战果和优势地位十分显著。在东线,印军势如破 竹,粉碎了巴军的前沿防御,击溃并分割包围巴军主力,挺进东巴腹地;在西线,印军凭借海空军优 势,实施海上封锁并掌握制空权,陆上作战,则采取积极防御态势抵御巴军进攻。 现代战争不仅表现为战场上的激烈拼杀,而且也表现为政治和外交领域的你争我夺。第三次 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后,尼克松政府立即着手应对战争危局。在战争的第一周,美国在对印度施加压 力要求其停止战争扩张行为的同时,加强美巴协调,向巴基斯坦“偏袒”。 华盛顿时间 12 月 3 日上午 8 时,当得知印巴开战的消息后,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 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的亨利·基辛格立即召开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Washington Special Actions Group)紧急会议,并指出:“总统认为我们的反应过于迟钝,政策过于软弱,根本不相信我们是在遵 照执行他的政策理念。他强烈要求向巴基斯坦政策倾斜,但同时,他又深刻怀疑下属机构在执行政 策的过程中却总是违背他的初衷。”[4]597 但是,基辛格的“下马威”并未对与会者的政策倾向性产生 大的影响。当他传达尼克松有关中止对印度经济援助的指示时,助理国务卿约瑟夫·西斯科(Jo- seph Sisco)建议同时切断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对此,基辛格当即予以反驳,“如果每次我们对 印度采取某种行动时,也必须对巴基斯坦采取同样行动的话,那么就很难做到像总统所希望的那样 向巴基斯坦一方政策倾斜。在我向总统请示之前,这只能作为非正式的参考意见。”[4]602 战争开局,巴基斯坦叶海亚·汗(Yahya Khan)总统旋即紧急召见美国驻巴大使约瑟夫·法兰 德(Joseph Farland) ,要求美国政府依据 1959 年 3 月 5 日《双边军事合作协定》中的条款向巴方提供 军事援助。在获悉巴方的这一请求后,法兰德马上通过秘密渠道向基辛格汇报了这一情 况。[2]MF102020042471771671340-34112 月 4 日,尼克松同意了叶海亚·汗的这一请求,并指示基辛格,若伊朗和 约旦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将向两国予以同等补偿。12 月 5 日,美国驻伊朗和约旦大使 分别与巴列维(Pahlavi)国王和侯赛因(Hussin)国王就“第三国军事援助问题”举行会谈,两国元首 均表示接受美国的建议。[4]610 4 日,应阿根廷、比利时、布隆迪、意大利和美国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南亚 —58— 张 威 /简论 1971 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局势。印巴两国代表先后上台发言,阐述各自国家政府的立场。其后,美国代表乔治·布什 (George Bush)提出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并撤军的决议草案:1.印巴采取果断,立即停止战争;2. 两国政府应立即把在对方领土上的军队撤退到本国境内;3.由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印巴边境派驻维 和观察员,监督停火;4.印巴两国政府均采取积极措施,为难民重返家园提供安全保障;5.呼吁所有 国家保持克制,不要采取破坏地区和平的措施;6.要求印巴两国政府向联合国秘长保证维护地区 稳定与和平发展。[2]MF10202004247110166518 布什的发言得到了中巴以及其他国家代表的肯定,但苏联代表 雅各布·马立克(Jacob Malik)当即表示,美国的提议是难以接受的,并指出“停火的前提是东巴的 政治前途得到公正的解决”,同时他还呼吁巴基斯坦政府“勒令巴政府军停止在东巴的一切暴力行 为。”[5]441 针对马立克的观点,巴基斯坦代表阿哈·萨迦(Ahha Shahi)指出,南亚和平之所以受到威 胁,并非因为东巴问题而引起,而是因为印度对巴基斯坦内政的干涉所致。“巴基斯坦的内部问题 不应当是安理会关注的重心,安理会应当致力于世界和平,而非染指一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国内和平 与政治进程。”[5]424 阿哈·萨迦的上述观点得到中国代表黄华的支持。但是,在苏联和波兰的反对 下,美国的提案未被安理会会议通过。 华盛顿时间 12 月 6 日中午 13 时 30 分,尼克松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尼 克松强调各部门在南亚危机问题上要统一思想,强调纪律。他指出,“长久以来,印度都期望打垮巴 基斯坦这个老对手。他们对克什米尔的领土要求更甚于巴基斯坦。但是当前东巴是印度志在必得 的目标。因此,美国应当认真地考虑如何处理对巴军事援助的问题。如果第三国愿意向巴方提供 军事援助,美国没有理由阻止。认为阻隔对巴军事供应的渠道,战争就会自然终止的观点是十分幼 稚可笑的。南亚的力量均势必须得以维护。”基辛格则从印巴战争局势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上发 表看法。他认为苏联对印度的支持不仅是在压制中国,同时亦是对美国的牵制。透过美国的危机 处理,中国将会十分清晰地看到美国是否真正够朋友。不仅如此,苏联在南亚危机中的政策还将是 它在中东行动的一次“预演彩排”。因此,“印巴战争并不是单纯的军事意义上的战争,而具有更广 泛的政治意义。”当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威廉·罗杰斯询问在东巴失守后,美国还是否有必要介入其 中时,尼克松答到:“我倾向于帮助西巴。只有帮助西巴,美国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4]672-673 12月 7 日,在长达 10 个小时的辩论后,第 26 届特别联大以 104:11 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由意大 利、日本、印度尼西亚、西班牙以及布隆迪、加纳等 14 国联合提交的议案,并形成第 2793 号决议,要 求印巴双方军队立即脱离接触、停火撤军,为仍滞流印度境内的东巴难民自愿返回家园创造和平条 件。[2]MF10202004247110166542 4 对此决议,巴方表示立即停火符合巴方利益,接受了联大决议。而印度则以 该决议“难以保证印度的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执行。[2]MF102020042471101665935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联大会议 的决议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第 2793 号决议并未得到贯彻执行,印巴战争仍在继续。 由于印度的战争脚步并未受到联大决议的阻止,南亚局势更加危急。尼克松和基辛格意图加 大对巴基斯坦政策支持的力度,却遭到国务院的抵制。12 月 7 日,罗杰斯指示美国驻约旦大使布 若恩(Brown)向约旦国王侯赛因表示,美国的现行法律不允许美国政府授权任何第三国(包括约旦 在内)将美制武器转交给印巴的任何一方。[2]MF102020042471361667948-949 国务院的这一观点显然是与两天前 尼克松的政令相违背的。 但是,国务院的抵制并没有阻断白宫通过“第三国”对巴军事援助的步伐。在 8 日当天举行的 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会议上,虽然包括国防部副部长大卫·派卡德(David Packard)在内的很多与 会者反对通过第三国向巴提供军援,但是基辛格说道:“当美国的盟友受到羞辱,而它的对手却正在 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时,美国应该怎么办?”[4]691 为此,基辛格认为通过第三国向巴提供军援是表 示美国对巴基斯坦支持的方式之一。他指出,间接军援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军援本身对巴军 事能力的增强;其二、军援对印度的威慑作用。在东线,美国无能为力,但西线则不同。一旦印度加 强对西巴的进攻,在美国的支持下,由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将是一个积极 的‘政治信号’,会对印度的军事行动产生一定的遏阻作用。”紧接着,基辛格说到,“我们并不希望 —68—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事事公正。尼克松总统也多次表示在南亚危机问题上他不会‘一碗水端平’。新德里应该看到他 们所做的一切正在严重损害美印关系。”[4]697-698 在白宫的强烈要求下,国务院在“第三国军援问题”上的态度有所软化。12 月 9 日,国务卿行 政特别助理小特里奥·艾黎亚特(L. Theodore Eliot)在致基辛格的备忘录中指出,在向巴提供军事 援助问题上,尼克松总统有行政仲裁权,可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之名义 向巴提供军事援助。[2]MF102020042471361667937 尽管在战争爆发之前的 11 月 2 日,美国就已中止对巴军售,但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美国通 过促进“第三国间接军援”的方式向巴输送军事装备,而包括约旦、土耳其在内的诸多中东国家也 纷纷向伊斯兰堡施以援手。12 月 10 日,约旦皇家空军的 4 架 F-104 战斗机飞抵卡拉奇,同日,伊斯 坦布尔也向拉瓦尔品第(此处指代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 6 架 F-104 战斗机。[4]75013 日,约旦空军再 次向巴基斯坦提供 13 架 F-104 战斗机。[2]MF102020042471281666261 此外,伊朗还向其提供航空汽油、轻型自 动武器和所需弹药。[2]MF102020042471101665555-558 一向奉行温和对外政策的沙特阿拉伯也坚决表示会向巴 基斯坦提供紧急军事援助。从 12 月 5 日起,沙特皇家空军向巴方提供 3 架 C-130 军用运输机帮助 约旦向西巴运送武器弹药。[6]12-13 日,先后有 11 架沙特皇家空军的 F-104 战斗机从沙特东北部的 达兰(Dhahran)空军基地起飞驰援伊斯兰堡,据美国情报称,驾驶这些战机的飞行员来自约旦和巴 基斯坦。[2]MF102020042471281666261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曾秘密地向西巴直接提供作战飞机。在战争期 间,尼克松政府决定将 3 架原定交付利比亚空军使用的 F-5战斗机提供给西巴。12 月 26 日,这 3 架 F-5战斗机在多次转场后,经土耳其飞抵西巴。[6]1037447834 虽然,在 12 月 15 日与美国驻巴大使法兰德的谈话中,巴基斯坦外交秘书苏尔坦·汗(Sultan Khan)以略带遗憾的口吻表示约旦等国的军事援助并未遏阻印度在东巴的进攻势头,但不可否认 的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尼克松政府通过第三国向巴方提供军援是其对巴“偏袒”政策的重 要表现之一。与其说这种间接军援能帮助巴方改善战场上的颓势,抵抗印度的强大攻势,还不如说 这种间接军援是一个寓意鲜明的政治信号,意在向中东国家说明面对威胁,美国决不会无动于衷, 任何企图获得单方面利益的做法都会导致紧张局势的升级,必然危及缓和的前景。 在安理会上积极推动对巴方有利的停火撤军决议,以及通过第三国向巴方提供军援,是尼克松 政府对巴采取“偏袒”政策的切实表现。用基辛格的话来讲,“大国的决策取决于当时理解的国家 利益的需要,而不仅仅取决于抽象的、无论是含糊还是明确的法律义务。巴基斯坦还是其他盟 国———伊朗、土耳其的盟国。它也是中国的朋友,同北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北京希望我们能维 持全球均势,因此正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同我们建立新的关系。弄得信誉扫地是我们吃不消 的。”[7]1141 正是在这样一种以大国战略视野审视印巴战争的过程中,“二人团队”(指尼克松与基辛格二 人)均赞成兑现对巴基斯坦的安全承诺,并以此帮助叶海亚·汗稳定军心,防止西巴内乱,同时敲山 震虎,对英迪拉·甘地施压。12 月 8 日,基辛格在与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拉查的电话交谈中表示 美国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应对印度的军事侵略。[8] 8 日中午,尼克松收到苏联领导人尼塔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的信函。信中建议印 巴立即停火,同时要求叶海亚·汗立即与“孟加拉临时政府”领导人重开谈判,并特别要求“谈判应 当从原先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在收到此信后的两个小时,尼克松随即与基辛格举行单独会谈, 商讨对策。基辛格指出“莫斯科的建议与印度的强硬要求有不同之处。如果西巴与东巴的谈判有 一个大前提:保持巴基斯坦国家统一以及东巴最大限度的自治,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莫斯科的建 议。”[4]708 基辛格所言表明,在安理会上美国的提案屡遭苏联否决,以及东巴战局的日益恶化之际, 为打破僵局美国政府必须适时调整斗争策略。至此,尼克松和基辛格改变自开战以来,要求同时停 火和撤军的立场,转而谋求先实现停火,再考虑撤军的两步走策略。 战争第一周,巴军战略规划的重大缺陷显露无遗,战场之上被动挨打,颓败之势难以挽回。尽 —78— 张 威 /简论 1971 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管如此,尼克松政府仍然在积极推动对巴方有利的停火撤军决议的执行,以及通过第三国向巴方提 供军援。12 月 10 日,印度多路大军直捣东巴腹地,达卡告急。当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企业”号 (The Enterprises)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其他 3 艘驱逐舰接到命令,从越南的东京湾进抵新加坡。12 日,“企业”号与从美国驻菲律宾苏比克军事基地驶来的 1 艘两栖攻击舰“的黎波里”号(The Tripo- li)与另外 4 艘驱逐舰在新加坡外海汇合,组成第 74 号海军特遣舰队(TaskForce-74)驶向孟加拉湾。 该舰队于 12 月 14 日晚间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孟加拉湾边缘海域。[9]2 64 二、战争第二周进程、巴基斯坦内部的权势纷争与美国力促东线停火 由于战前的错误部署、兵力分散、缺少重型火力和空中力量以及后勤补给的支援,东巴守军的 主力在第一周的边境地区作战中几乎消耗殆尽,而剩余部队均被印军分割包围。东巴驻军司令阿 布杜勒·汗·尼兹(Abdul Khan Niazi)中将动员已有力量,在达卡周边地区转入坚守防御。相比之 下,印军在第二周的作战目标是速战速决,一鼓作气,拿下达卡,结束东线战争。印军总指挥辛格· 奥罗拉(Singh Arora)中将在边境地区战斗基本完成后,即命令各部队马不停蹄向达卡开进。到 12 月 15 日,从东部与北部进攻的两路印军抵达达卡近郊,对达卡构成合围。 相比东线,印军在西线的积极防御获得不少战果。除持续对西巴进行海空封锁之外,自 12 月 10 日起,印军实施反击。至 12 月 16 日,印军已经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巴占克什米尔地区 4,765 平 方公里的领土。[2]MF10202004247144166852 在巴军颓势尽显、东巴前途风雨飘摇之际,巴基斯坦内部的矛盾纠葛进一步削弱其实力地位, 并推动印度迈向最后胜利。 巴基斯坦内部的矛盾纠葛之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情上:第一、东巴守军司令尼兹与东巴省督 民事顾问法曼·阿里(Forman Ali)之间的纷争;第二、阿里·布托(AliBhutto)在 12 月 15 日安理会 会议上撕毁波兰提案。 虽然第 26 届特别联大通过印巴立即停火撤军的决议,但由于联大决议缺乏强制执行力,印度 不仅未执行该决议,而且加强了在东巴的攻势。12 月 9 日,尼兹致电巴军总参谋长哈米德·汗 (Hamid Khan)上将指出,由于印度掌握了制空权和东巴民众对西巴人的极端仇视,部队的行动遭 遇极大困难。然而,他仍向总参谋长保证,只要国家利益需要,他和他的部队将继续战斗下 去。[10]179 12月 10 日,尼兹接到哈米德·汗的回电,电文中传达了叶海亚·汗的意图,并说明鉴于东巴 局势紧张复杂,而拉瓦尔品第又很难真正把握局势发展。因此,叶海亚·汗以三军总司令的身份授 予尼兹对东巴时局发展的“专断权”,总揽东巴的军事和民政事务。[10]181-182 但就在 10 日这一天,法曼·阿里在未得到尼兹的许可下,找到滞留达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保 罗·亨利(Paul Henry) ,私自提交有关东巴停火的协议书,并希望联合国与有关各方协调,尽快实 现东巴停火。停战协议书中包括五点建议:1、印巴双方军队立即在东巴脱离接触,实现停火;2、巴 基斯坦军队“体面地”分阶段从东巴撤离;3、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所有愿意回到西巴的人员 可以平安返回西巴;4、确保自 1947 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东巴的居民人身安全不受侵犯;5、以和平的 方式将东巴权力移交给“东巴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10]182。法曼·阿里在向保罗·亨利提交了停 火建议后,径直来到尼兹的战前指挥所说明来意,两人随即发生激烈争吵。其后,面对既成事实,尼 兹仍持有保留意见。他表示在向叶海亚·汗呈递有关停火建议时,应加上一句话:“尼兹听从您的 指挥。”[10]184 与此同时,保罗·亨利在接到法曼·阿里的停战协议书后,感到事关重大,在当日下午 2 时紧 急联系美国驻达卡总领事赫伯特 · 斯皮瓦克 (Herbert Spivack) ,详细告之相 关 事 宜。[2]MF102020042471101665894 在获悉此事之后,斯皮瓦克立即致电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得到消息后旋即指 —88—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示法兰德拜会叶海亚·汗以证实这一消息的可靠性。[4]73910 日晚上,法兰德进见叶海亚·汗,得到 消息的确认。 就当时尼克松政府的真实想法来看,虽然东巴守军仍在顽强抵抗,但是叶海亚·汗政府已无法 对东巴实施有效统治。若叶海亚·汗政府能够“舍车保帅”,舍弃东巴,那么印度将失去继续战争 的借口,它在西线的扩张要求也会被抑制,保全西巴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而这一想法既反映在收到 勃列日涅夫的回信后,“二人团队”在停火撤军问题上立场的改变,又与法曼·阿里五点建议的核 心观念:西巴军队撤出东巴,及早结束东巴战争有重合之处。因此,尼克松政府急切地希望确认这 一消息。 但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代替不了西巴军官团的好战倾向。在与法兰德会谈后,10 月深夜,叶海 亚·汗在拉瓦尔品第召开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法曼·阿里向联合国提交的停火建议。与会的 军方强硬派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投降行为,反对任何妥协,要求与印度教徒战斗到底。在强硬派的 巨大压力下,叶海亚·汗不得不有所退让,同时,指示马立克省督(即东巴基斯坦省督)重新向联合 国驻达卡代表处递交一份新的停火建议,仅仅只保留了停火、保证西巴军队官兵和平民人身安全的 内容,而删除了有关政治权力移交和巴军从东巴全部撤出的内容。[2]MF102020042471101665904-905 在回复法曼 ·阿里的电文中,叶海亚·汗严厉斥责了他的擅自行动,并明确表示不会批准他向联合国提交的停 火建议。[10]184-185 与巴军方强硬派的观点相同,西巴人民党领袖阿里·布托(Ali Bhutto)亦强调停火撤军缺一不 可。[2]MF10202004247177167136512 月 7 日,阿里 · 布托被任命为巴基斯坦政府副总理兼外交部 长。[2]MF102020042471771671363-36412 月 9 日,他飞赴纽约准备参加将于 12 月 15 日召开的联合国会议。10 日 晚上,布托与布什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当谈及法曼·阿里采取的“令人惊愕的”(flabbergast) 擅自行动时,布托当即表示若这是巴基斯坦政府的真实意图,他将购买头班返航客机的机票立即回 国,不必多此一举地在联大会议上白费口舌。[2]MF102020042471101665832 而且,布托指出在向 12 日召开的安 理会递交的提案中,巴基斯坦政府将坚持同时实现东西两线的同时停火与撤军,“他自己不会受到 任何外在意识的影响。”[2]MF102020042471101665836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美国不得不紧急应对。在战局发展愈来愈不利于 巴基斯坦之时,若巴方坚持停火、撤军同时实现,不仅是“痴人说梦”,而且亦会为印度继续战争提 供充足的理由,巴方的损失将会更大。为此,美国副国务卿欧文指示法兰德在第一时间进见叶海亚 ·汗,询问伊斯兰堡究竟采取何种立场,同时强调巴方若希望东西两线均能实现停火的话,巴方的 停火建议书必须有所修改。[2]MF102020042471101665917 在接到国务院的指示后,12 月 12 日上午 10 时,法兰德紧急进见叶海亚·汗,并告之美国政府 的建议。尽管叶海亚·汗以“通讯线路出现故障”为由回避了美方关切的为何修改停火建议问题, 但在法兰德的劝说下,叶海亚·汗接受了美国的新提案①,同时,他指示萨迦按新的与美国代 表布什协调一致。[2]MF102020042471281666177-178 在接到叶海亚·汗的指示后,12 日晚 11 时,萨迦立即与布什 取得联系,表示在安理会上,美巴将联手按新的方针行事。[2]MF10202004247128166684 12 日晚上 7 时,应美国代表布什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南亚局势。布什表 示,在巴基斯坦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接受 12 月 7 日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决议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也 应按照决议立即停火并撤军。他同时指出,印度应对 3 月 25 日以来,南亚安全状况的不断恶化负 主要责任。叶海亚·汗政权对东巴的军事镇压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误”(ATragic Mistake) ,但这一 失误并不能证明印度以军事行动干涉巴基斯坦内政、侵犯其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是正确的。 —98— 张 威 /简论 1971 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①新方案的内容为:“首先提交一份要求在东西两线实现停火的提案;若该提案被安理会采纳,则华盛顿支持伊斯兰 堡和穆吉布纳嘎重开政治谈判。” 布什指责印度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不合作态度,加深了南亚危机和印巴敌对。他再次提出解决方 案,要求印巴双方立即停火,同时从边境地区撤出武装力量,为难民平安返回家园创造条件。由于 当天的会议上,各国代表的发言时间较长,美国的提案在 13 日继续召开的会议上再次被苏联所否 决。[2]MF10202004247128166669 在安理会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国进行着激烈的论战交锋。而与此同时,美军第 74 特 遣舰队正驶向孟加拉湾。英迪拉·甘地“强烈谴责”美国的举动是在向印度示威,意图用“炮舰政 策”和“强制外交手段”迫使印度停止“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斗争”。[2]MF10202004247128166693 因此,为在美国 庇护巴军的目的实现之前拿下达卡,印军加大了对达卡和东巴境内其他目标军事打击的力度。12 月 14 日上午,印军情报部门截获破译了一份由达卡发往拉瓦尔品第的电报,其中显示东巴高级军 政官员将在 14 日中午 12 时在达卡市政大楼地下室举行秘密会议。印度空军的 2 架米格-21(Mig- 21)战斗机立即升空对指定地点投掷炸弹,迫使会议中断。这一轰炸事件发生后,省督马立克与东 巴民事政府的 30 名官员提出总辞职,马立克本人则到国际红十字会的驻地达卡洲际饭店谋求政治 避难。[2]MF102020042471281666576 在提出辞呈的同时,马立克致信叶海亚·汗,恳请下令停止抵 抗。[2]MF102020042471281666547 当日下午,已失去对东巴局势控制能力的叶海亚·汗致电尼兹,要求东巴守 军停止抵抗(编号:No. G. 0013)。电文中说:“你们的抵抗已经达到人类所不能继续承受下去的程 度。如果继续抵抗,也将毫无用处,只能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设施毁坏。你现在可以采取必要措 施,停止战斗,保存武装部队人员、所有西巴人和忠贞者的生命。我已要求联合国敦促印度停止在 东巴基斯坦的敌对行动,保证所有可能成为恶徒攻击对象的人员的人身安全。”[10]187 12 月 15 日,尼兹前往美国驻达卡总领事馆,希望由美国出面安排停火,并提出四个条件:1、按 照双方协议,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在指定的地点集中;2、保证 1947 年以来所有在东巴基斯坦定居的 人员的人身安全;3、保证不对 1971 年 3 月以来曾帮助过东巴政府的人员进行报复;4、印巴双方均 应遵守联合国通过的任何决议。[10]189-190 尼兹的停火建议经由美国总领事馆传递给新德里。新德里很快做出反应。15 日晚,印度参谋 长委员会主席桑·马内克肖(Sam Manekshaw)上将回信给尼兹,信中说到:“因为你已经表示了停 止战斗的愿望,我期待你向你的司令部所指挥的所有部队发布命令,立即停火,就近向我军部队投 降”,“要是你不同意我的建议,我别无选择,只能下令于 12 月 16 日上午 9 时恢复进攻。”[10]190-191 为 了得到东巴守军的积极响应,马克内肖宣布,从达卡时间 15 日下午 5 时到 16 日上午 9 时,印军将 暂时停止对巴军的地面进攻和对达卡及其周边地区的轰炸。在收到马克内肖的复信之后,15 日午 夜,尼兹接到拉瓦尔品第的电报(编号:No. G. 0015) ,同意印度方面的停火要求,并命令尼兹即刻做 出停火安排。[10]191 就在叶海亚·汗做出东巴守军停止抵抗决定的同时,华盛顿时间 12 月 15 日晚上 7 时 20 分, 安理会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印巴局势。在会议上,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波兰等国均向大会 递交停火问题的草案。其中,波兰提案尤为引人注目。在前 3 次安理会会议上,波兰都是苏联的坚 定支持者,但这一次波兰采取新的举措。就内容而言,其与先前苏联的提案有相同之处,即要求巴 基斯坦政府“将权力移交给 1970 年 12 月大选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但是,与前几次苏联提案 的重要不同之处是波兰提案“要求在东巴政治权力移交过程开始后的 72 小时内,印巴军队在东西 两线同时停火、立即脱离接触”,两国军队同时从东巴境内撤出,此外,提案还要求“双方放弃在战 争期间,通过武力所获取的对方国家的领土。”[2]MF102020042471281666359-360 波兰提案中有关停火、撤军以及 放弃战争期间所占领的领土这三条主要内容与印度的战争目标是有很大抵触的,一经安理会通过 将会并对印度构成严重影响:第一、停火和撤军将会使印度已经取得的战果化为泡影,攻占达卡的 总目标将受影响;第二、“放弃在战争期间,通过武力所获取的别国领土”将会使印度原本所希望扶 植建立对印度友好的、独立的孟加拉国前景扑朔迷离。但是,阿里·布托在安理会上的“表演”却 使得印度的担心成为多余。布托在会议上激动地说道:“巴基斯坦正在遭受敌人的蹂躏,但安理会 —09—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却无能为力。如果安理会要我参加使这种卑贱的投降成为合法化的行动,我说我决不会这样做。 我不会从安理会带回投降书。我不会赞同使侵略合法化、武力占领合法化的任何决议。”与此同时, 布托指责印度外长斯瓦兰·辛格(Swaren Singh)“双手沾满巴基斯坦人民的鲜血”,戏谑地称苏联 代表马立克是“飞横跋扈的马立克沙皇”,并将英、法两国斥为“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最后,布 托表 示“为 什 么 要 在 安 理 会 上 浪 费 时 间?我 不 会 成 为 纵 容 分 裂 国 家 的 一 分 子。”[2]MF102020042471281666458-459 在说完此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之后,他愤然撕毁手中拿着的波兰提案,径直 离开会场。布托的举动令全场震惊,有关停火决议的表决不了了之。 对于已经接到命令停止抵抗的东巴守军,波兰提案也许是挽回颜面,体面地从东巴全身而退的 理想方式。但是,布托却将一纸提案撕得粉碎,中途退场,人为地阻断了停火提案的表决过程。实 际上,在 15 日的安理会召开之前,叶海亚·汗曾致电萨迦,让其转告布托有关巴军在东巴停止抵抗 的决定,但布托得知后情绪异常激动,并表示会向叶海亚·汗问个清楚,为何下令停止抵 抗。[2]MF102020042471281666419 美国学者理查德·西森(Richard Sisson)曾于 1979 年对叶海亚·汗进行访 谈。据叶海亚·汗回忆,安理会开始后不久,他获悉波兰提案的主要内容,并认为这一提案对巴基 斯坦有利,布托应该接受这一提案。但当他给远在纽约的布托打电话说,“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提 案”之时,布托却一连说了几个“什么?什么?”在几次试音后,叶海亚·汗讲到,“我能很清楚地听 到你的声音”,而布托却以一句“住嘴!”挂断电话。在接受采访时,叶海亚·汗仍对此事困惑不 解。[11]306-307 不管阿里·布托的真实意图为何,但是他在安理会上的举动确确实实终止了波兰提案 在安理会上的通过,并最终促成了印度取得最终的军事胜利。 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下,12 月 16 日上午 11 时,印军代表纳格拉(Nagara)准将与东巴守军主帅尼 兹将军举行谈判。在印军的军事压力下,尼兹被迫接受印方的所有条件,同意停火,无条件投降。 16 日下午 1 时 30 分,印军奥罗拉中将与巴军尼兹中将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巴军投降书上签字。尼 兹随后下达命令,要求东巴各地守军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抵抗。[10]227 一个小时后,英迪拉·甘地在 印度国会人民院宣布了东巴守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并提议于达卡时间 12 月 17 日晚上 8 时在 西线实施停火。[2]MF102020042471281666264 12 月 17 日下午 3 时,在法兰德的建议下,叶海亚·汗发表告巴基斯坦民众书,接受印度在西线 的停火建议。[2]MF10202004247128166637612 月 21 日,安理会通过第 307 号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在全面停火之 后再行撤军,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使难民重返家园。至此,1971 年南亚危机全面结束。 三、结语 历时 14 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呈现出战局发展、国内政治变动与大国外交搏弈角逐综合互动的 特点。就战争进程来看,第一周,在东线,印军势如破竹,粉碎了巴军的前沿防御,击溃并分割包围 巴军主力,挺进东巴腹地;在西线,印军凭借海空军优势,实施海上封锁并掌握制空权,在陆上作战 中,采取积极防御态势抵御巴军进攻。第二周,相比西线印军对巴占“自由克什米尔”地区有限而 积极的战果,东线印军并未实现战前的预定目标:在两周内攻占达卡。正当印军骑虎难下之时,巴 方内部的政治变化帮助了印度,战争以东巴守军的无条件投降,孟加拉国建立告终。巴基斯坦的实 力受到空前削弱,印度成为次大陆“无可争议的大国”。 在战局发展的同时,美、苏、中三大国之间也围绕次大陆进行着激烈的战略竞争。就尼克松政 府而言,是以全球战略的角度应对这场局部战争。“苏联的一个伙伴在苏联武器和苏联保证的支持 下赤裸裸地诉诸武力威胁到国际秩序的结构。”[7]1163 如果美国听任苏联和印度的肆意妄为,不仅美 国在次大陆的利益将受到侵害,“世界上其他爆炸性地区主张克制的力量”也会因为美国的退缩而 灰心丧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美国冷战战略转型中的关键环节———中美接近也可能由于美国在面 —19— 张 威 /简论 1971 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 对苏联强势扩张劲头时的懦弱表现而半途而废。① 因此,在全球战略思维的支配之下,尼克松政府 必须支持巴基斯坦,联合中国反制苏印的扩张。从这一意义上讲,东巴之所“失”,即为中美接近之 所“得”,更为美国冷战战略成功转型之所“得”。 参考文献: [1]Sukhwant Singh,The Liberation of Bangladesh[M]. New Delhi:Vikas,1980. [2]Christian James and Daniel Lewis,The Richard M. 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1969-1974: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 [EB /OL]. Microfilms,LexisNexis,2007. [3]“Intelligence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Intelligence Memoran- dum,Washington,December 9,1971”,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简称 DDRS) [EB /OL]. available at http:∥galenet. galegroup. com /servlet /DDRS?locID=ecnu(本文引用 DDRS数据库均来自该链接). [4]U. 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 FRUS)1969-1976,Vol. XI:South Asia Crisis 1971[C]. Washington,D. 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 [5]Shee Iendra Kumar Singh. Bangladesh Documents,Vol. II[C]. New Delhi:The B. N. K. Limited Press,1972. [6]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Intelligence Memorandum,India-Pakistan Situation Report”,(As of 1200EST)16 Decem- ber,1971,in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79:The Tilt:The U. S. and the South Asian Crisis of 1971[EB /OL]. http:∥www. gwu. edu /nsarchiv /NSAEBB /NSAEBB79 /BEBB42. pdf,2009-01-02. [7](美)亨利·基辛格著,杨静予等译. 白宫岁月(三)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Transcript of Telephon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Kissinger)and The Pakistan Ambassador (Raza) ,Washington,8 December,1971,2:47 P. M. ”,FRUS,1969-1976,E-7: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69-1972[EB /OL]. available at http:∥www. state. gov /documents /organization /48101. pdf,2008-12-26. [9]Jack Anderson and George Clifford,Anderson Papers[M].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73. [10]A. A. K. Niazi,The Betray of East Pakistan[M]. New Delhi:Manohar Publishers,1998. [11]Richard Sisson and Leo E. Rose,War and Secession — Pakistan,India,and The Creation of Bangladesh[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责任编辑 朱加荣) —29—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①在 12 月 4 日的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会议上,基辛格曾指出,尽管战局对巴基斯坦一方极为不利,甚至印度将会最 终占领东巴。但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依据我们更广泛层面上的战略去表明我们的立场与态度。”笔者认为 这里基辛格所指代的“更广泛层面上的战略”(greater strategy)应当是指以南亚危局为平台,推进中美在安全利益上的交 汇点,促进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接近。
/
本文档为【简论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_张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