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_杨科正

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_杨科正

2013-11-11 3页 pdf 219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7791

暂无简介

举报
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_杨科正 !" !""#年第 $期 中国高教研究 杨科正 摘 要: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地方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大学在精神 方面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要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思想素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强教 书育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精心培育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地方院校 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有特色,并为 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生活中逐步形成...
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_杨科正
!" !""#年第 $期 中国高教研究 杨科正 摘 要: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地方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大学在精神 方面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要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思想素质、建立现代大学、加强教 书育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精心培育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地方院校 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有特色,并为 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 体意识。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欧洲经典大学主要是指“学术 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美国高等教育则推崇“三 %原则”,即学术自由(%&’()*+& ,-))(.*)、学术自治(%&’()*+& %/0.1.*2)、学术中立(%&’()*+& 3)/0-’4+02)5 6 7;在国内,目前大 家比较认同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 一、地方院校树立现代大学精神的必要性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理念的支柱和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凝 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是其生存、发展的 底蕴所在,也是美化大学形象、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正如 汤用彤在 689"年致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 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 5! 7。也如 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 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5: 7。同时,对于社会 来说,大学精神则是国家意志、民族传统、社会趋势和大学文化 的融合体,是民族灵魂的反映、时代精神的表征,是社会先进文 化的集中体现。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大学的精神足以体现并决 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伟大的大学必然与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民族相联系。大学精神之重要,关乎大学的 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关乎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 而目前我国大学精神的普遍危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表现为人文精神滑坡,文化品位降低,学术自治和知 识管理力量虚弱,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匮乏,办学目标功利 化,等等。这种现象在地方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人曾悲观 地说,中国的大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丢失了应有 的精神理想,沉迷于功利的世界里,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超市或 者银行,为满足顾客(学生)的实用性需要,提供各种各样便捷 的快餐,它的人文教化功能越来越为它的实用价值、职业训练 的功能所替代59 7。但时下国内谈大学精神,言必北大、清华,浙 大、南开等一流大学,构建大学精神也好像只是“!66”、“8;<” 等重点大学的职责,是国内一流大学奔向世界一流水平过程 中才考虑的,地方院校似乎没有资格讨论大学精神,持守大学 精神也只能是奢望。同时,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 体,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在高教发展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 人才流失、设备陈旧、资金缺乏,为了生存,为了眼前利益,实 用主义、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教育产业化等不良倾 向十分明显,领导急于申硕、申博,教职工忙于职称、职务,学 生想着考证、就业,理想、精神极度匮乏,这些已严重制约着地 方院校健康、持续发展及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地方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 一所大学要形成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既要遵循大学 精神的共性要求,又要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也要体现鲜明的 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培育大学精神,关 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6= 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科学的大学理念和发展观。一方 面,深刻认识到地方院校既然属于大学的组成部分,也应保持 大学应有的精神风貌,不能自卑,要建立大学在精神方面无高 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树立高远理想信念,追求卓越的教育理 念和大学精神。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以榜样示范于社会。大学的功能、作用不 应局限在校内、教学或科研,或者仅仅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要 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服务社会,更要 引领社会,充分发挥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指向作用和引导 作用。第二,作为大学,必须保持其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的个 性,要富于批判精神。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 明,大学文化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 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 近利和随波逐流。大学要与社会保持应有的距离,以保证大学 有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对社会现实做出审慎的思考,要有一种 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气概,应是自己民族的“额头”,是其前导 机构,不能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附件。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大 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 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 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 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5< 7第三, 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科学质量观、发展观,坚持质量、 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绝不能急功近利地简单追求 “千亩校园、万名学生、亿元收入”等外在目标。 != 着力提高大学教师,特别是校长和教授的思想素质。大 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 中国高教研究 !""#年第 $期 学精神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尤 其表现为以校长为代表的主要领导和教授们的精神风貌、人 格特征。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 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也是践履者,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 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凡 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 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师重于大楼,要充分发挥教师 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教师铸 造优秀的师德、师智、师能、师魂,具有大家之风范和大师之德 才,形成良好教风,既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 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一个优秀的校长或者一个好的领导班 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好 的校长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主要领导者的校长, 则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思想品质、高超的学术水 平、优秀的人格特征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集教育家、思想家、政 治家及优秀学者于一身,并且组建和维护一个团结、务实、创 新、进取的领导集体。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 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祯之于浙江大学,郭秉文 之于东南大学,朱九思之于华中科技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的 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曾经拥有这样一批能够维护 并发扬大学精神的校长。 ’( 在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中规范和维护大学精 神。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教育家和大师的诞生,是一个共生的 过程 % # &。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有一个科学、健全的来 保证,一所管理失范、无序松散的学校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大学 精神的。因此,第一,要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教学、科 研、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 学。其次,强化学术管理力量,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 模式,规范学校行政管理行为,抑制行政权力膨胀的非正常现 象。同时,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资产配置制度,合理分配有 限的办学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钻研教学、科研创新、人才成 长以及大师形成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 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教学、科研 是大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主要途径,要通过教 学、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点滴行为去培育和弘扬优 良的大学精神。地方院校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工作是 其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 则,既要通过真理的传授,丰富学生思想知识,发扬人性之善, 塑造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 在治学之精神、思想之方法等方面树立楷模,通过科技活动、 实践教学等教会学生思索、求真和创新,培育科学精神;另外, 还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造 就道德高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青年 一代。在科研工作方面,首先要弘扬尊崇学术、追求科学、鼓励 创新的精神,严格学术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倡导独立 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抵制学术腐败 行为。在学术评价方面,地方院校绝不能因为在学术研究方面 的差距而急功近利,浮躁不安,过分追求外在指标,应树立美 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倡导的“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的(,//0.)”%$ & 的科学研究理念,营造一个宁静、平和的学术氛围,踏踏实实地 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作为地方院校,特别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之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 科技发展,化民成俗,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1(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 化的基石和灵魂。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便是大学精神,校 园文化则是大学精神的土壤。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学校外在形象。在教学楼、图书馆、校园雕塑、道路、草坪 等的设计和建设方面,都应体现教育的特点和育人的价值,渗 透大学的理念、精神。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 行动去落实、践行大学精神、理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 活动,举办能发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充满人文气息 和科学精神、彰显大学精神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第 三,培育优良的校风,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校风是大学精神 的外在表现,校风也是一种养成风,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从良好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的养成开始,从点滴做起,精心耕 耘,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第四,制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符 合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对于培育大学精神则有标志 性作用。校训是要求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与道德规范,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凝练和高度概 括,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教风、学 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校歌、校徽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 的象征。确立一个闪亮明确的校训、校歌、校徽,是办好大学的 必需,也是世界著名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 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的人文氛围。大学是以培养 “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关心人的解放、人 的完善、人的发展。大学人文精神是充分反映大学在处理人与 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能使大 学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会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 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 人,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北京大学校 长许智宏认为,大学是无法脱离人文精神而存在的,因为大学 原本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对一个大学的发展 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 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 神,那么不打自垮。”% 2 &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危机的主要表现也 正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因此,大学有必要找寻失落的人文精 神,包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生 理想以及肩负道义的社会使命。 $( 追求特色与个性。一所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是普遍要 求与个性特色的统一,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思想的高度概 括和总结。人们常讲的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 浙大的坚韧,牛津雍容华贵有王者的气派,剑桥幽雅出尘宛若 诗人风骨,哈佛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斯坦福的实用主义,便 是大学精神的个性体现。地方院校大多建校历史比较短暂,文 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 大多没有形成真正的有特色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精神培育 !" !""#年第 $期 中国高教研究 李志平 张海波 谌新华 丛 军 孙志国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的均衡功能模式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 要: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并借用技术学的一个结构模型(主体要素、基础要素、通用 要素和相关要素),研究了本科大学的结构性要素(学科专业是主体要素、条件是基础要素、管理是通用要素、文化 是相关要素),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的均衡功能模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均衡功能模式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 高等学校的学科概念有三个内涵:科学的分门别类、系统 的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的科目。高等学校的专业也有三个内 涵:社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系统的课程体系、大学的教学 组织。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统一规范 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本科生的专业体系。其 中,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 %!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 学)、一级学科 && 个、二级学科专业 ’&% 种。本科生的专业与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相一致,共有学科门类 %%个 (无军事学)、 二级类 $%个、专业 !() 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本科生 的专业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依据,每个 学科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具体载体。 二、高等学校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功能指其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对社会表现出 来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 了人才培养单重功能阶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双重功能阶 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重功能阶段。 %* 人才培养功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指中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的过程与结果。亦即高等学校以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 培养本科生的专业为载体,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 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 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指探索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 活动。科学研究以客观事物为探索对象,以客观事物发展运动 的内在规律为探究内容,以描述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体 系为探究成果。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以 %&%"年洪堡在 柏林大学提出的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标志,世界各国的大 学相继进入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阶段。科学研究一方 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 手段;另一方面又构成了高等学校面对社会的功能。科学研究 作为培养人的手段,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具有一 定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其目的是促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和黑龙江省 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 中,要坚持继承——— 创新——— 发展之路,注意继承弘扬中华民 族和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校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主 流文化,并认真总结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对优秀人物、模 范事迹和卓越成就要大力宣传,在继承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 加以丰富和发展大学精神。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核 心要素。大学精神是抽象的1也是具体的2是无形的1却荡漾在 校园的每一角落2 是不成文的1 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大学 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 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既是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持久乃至 永远为之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千秋事业,也是学校发展壮 大的历程。 (作者系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副教授,陕西宝鸡 $!%""$) 参考文献 3 % 4张建新 ,董云川 * 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 3 54* 中国 大学教学,!""6("’)* 3 !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 胡适 来往书信选 3 / 4 * 北京7中华书局,%)$):6"’* 3’ 489:;<;= +>?@A?:* BACD?:ECFC?E7 8=?:CG;A1 HAI>CE<1 0?:=;A 3J4 * K@LM:N BACD?:ECFO P:?EE1 %)’":’(&* 3( 4秦红岭 * 人文精神乃大学精神之核心 3 5 Q KR 4 *
/
本文档为【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_杨科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