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6-糖尿病 知识篇

2013-11-06 31页 doc 104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9859

暂无简介

举报
6-糖尿病 知识篇血糖升高≠糖尿病 当你问起糖尿病患者什么是糖尿病时,大多数患者都会脱口而出“糖尿病不就是血糖升高嘛!”,“只要控制血糖就可以啦!”,这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  “ 降糖”才是“硬道理 ” ! 你会问:“凭什么说这种认识有错?难道糖尿病的确诊不是以血糖升高为判断依据吗?” 糖尿病的确诊确实是以血糖升高为判断依据,所以,许多糖尿病病人在治疗中就紧紧盯住了血糖这个指标,甚至认为只有降糖快的药就是好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即使血糖控制得很好的病人还是出现了视网膜病变、肾脏的严重损伤、心梗、中风,甚至被迫截肢! 血糖升高≠糖尿病 糖尿病是...
6-糖尿病 知识篇
血糖升高≠糖尿病 当你问起糖尿病患者什么是糖尿病时,大多数患者都会脱口而出“糖尿病不就是血糖升高嘛!”,“只要控制血糖就可以啦!”,这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  “ 降糖”才是“硬道理 ” ! 你会问:“凭什么说这种认识有错?难道糖尿病的确诊不是以血糖升高为判断依据吗?” 糖尿病的确诊确实是以血糖升高为判断依据,所以,许多糖尿病病人在治疗中就紧紧盯住了血糖这个指标,甚至认为只有降糖快的药就是好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即使血糖控制得很好的病人还是出现了视网膜病变、肾脏的严重损伤、心梗、中风,甚至被迫截肢! 血糖升高≠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全身性的代谢紊乱综合症,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水、电介质代谢紊乱,早期糖尿病可无症状,临床症状期可出现烦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皮肤感染、周围神经炎、尿毒症等病变。 正常血糖值是3.9-6.1mmol/L,如果两次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或两次餐后血糖大于11.1 mmol/L就是糖尿病,6.0-7.0之内为空腹血糖受损,只要大于6.1就称为高血糖。 就是说血糖高并不一定就全部是糖尿病,但糖尿病病人血糖一定会高。 二、重新认识糖尿病 迫在眉睫 一种错误的认识将导致一种错误的行为,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难道你没有发现?单纯控制血糖的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许多单纯控制血糖的患者已经早早离你而去?许多单纯控制血糖的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接踵而来?重新认识糖尿病势在必行!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简称DM,中医称为消渴症,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综合症,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之一。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体肌肉、脂肪细胞不仅要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作为燃料,还可把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在肌肉和脂肪中, 血糖从血液转入这些细胞的过程叫做葡萄糖运转。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结构-- 胰岛素受体,则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使葡萄糖通道打开,这样,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被人体利用。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如果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不能有效地与胰岛素结合而产生正常的生物效应,人体正常的糖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就很容易形成胰岛素的“作用”缺陷。 这样,一方面会造成高血糖毒性反应,损害全身组织细胞包括胰岛β 细胞及全身大中小血管,影响人体正常的微循环;另一方面,由于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胰岛β细胞就要代偿性地过多分泌胰岛素来满足人体糖代谢需要,时间一长,胰岛β细胞就会因过渡劳累而损害甚至衰减,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于是,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缺陷双重作用下,人体组织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水和无机盐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并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为克服胰岛素抵抗,机体代偿性过多分泌胰岛素而产生的高胰岛素血症,会导致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这样,又极大地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脂肪肝、肿瘤等多种疾病患病风险! 由此,你应该清楚了,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分为Ⅰ型、Ⅱ型、妊娠及其它四种类型,其中,Ⅰ型占 10%左右,Ⅱ型占 90%左右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会有多饮、多食、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无力、多汗盗汗、视物昏花、周身酸疼等症状。 目前,DM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并成为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目前DM患者已超过8000万人,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 三、并发症接踵而来,谁之过? 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确诊之前大多已出现血脂高、胆固醇高的特征,有的后来转为心脑血管病,有的转为糖尿病,有的两者都有或更多的病同时发生。 据统计,有 50%以上新诊断的T2DM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危害涉及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后期致盲致残,使患者的生活起居不能自理。 就目前我国DM患者而言,T2DM患者占绝大多数,由于对DM在认识上的偏差,大多数患者仍然以单纯服用降糖西药为主要治疗方式,本身疾病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药物毒副作用却在严重威胁T2DM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肝肾损伤,再加之对并发症的忽略,整个身体处于极其糟糕的恶性循环之中,致使身体各个脏器受损,并发症接踵而来,进一步加速了病情的恶化,出现体力和精力的严重衰退,甚至致残、致死!!! 四、我国每年约有近100 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统计表明,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因糖尿病而导致失明者比一般人多 10~23 倍;坏疽和截肢比一般人多 20 倍;肾功能衰竭比一般人多 17 倍;冠心病、中风比一般人多 2~3 倍; 猝死比一般人多 3~8 倍;失眠比一般人多10—20倍,居后天致残的首位! 与此同时,因糖尿病并发症而死亡的人数也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综合的全面治疗糖尿病,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Ⅱ型糖尿病 治疗篇 国际上最新Ⅱ型糖尿病诊疗:1999年WHO、IDF公布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1999年WHO标准),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低减;如空腹血糖110-126 mg/dl(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 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注释】 1、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2、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  3、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4、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 5、以上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血糖值。如果是指尖全血或静脉全血空腹正常血糖值应该为6.1mmol/L。 降糖≠治疗 糖尿病虽然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但血糖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指标,不能用血糖来衡量机体功能状态。糖尿病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综合症,因此,片面追求血糖的下降,是舍本逐末的选择。 糖尿病也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血脂异常可引起一系列慢性病变,所以,有学者又将糖尿病称为糖脂病。 同时,糖尿病病人还易并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比例要高于正常人4~5倍,而且动脉硬化的进展很快,可使血压上升,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等。 所以,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治疗决不能单纯降血糖! 血糖恢复正常≠痊愈 有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病人,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目前的科学水平,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临床症状暂时消除。 血糖降得快≠好得快 了解高血糖危害的病人都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到正常,能像正常人一样进餐。许多糖尿病病人以为自己的血糖是一下子升高的。其实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觉察,所以,当病症被觉察时,血糖已发生变化很久了。如果此时要把血糖迅速地恢复正常,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避免血糖过快下降。 糖尿病治疗中的11大误区 医学界把糖尿病视为终生性、全身性疾病,需进行全身的终生治疗,一些糖尿病患者对此认识不正确,导致治疗不当,未能有效预防和延缓合并症的发生。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饮食和其他治疗   有些患者认为用上药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B细胞功能衰竭。   正确做法: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只有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   2.光吃药不复查   有的患者一直坚持吃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主要原因就是未定期复查。   正确做法:化验血糖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血糖化验结果是选择药物和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磺脲类降糖药,药效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如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3.完全凭自我感觉或尿糖检测调整用药   一些患者仅凭自我感觉无不舒服,尿糖指标不高就认为药用的好。   正确做法:其实血糖高低与自觉症状轻重或尿糖多少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糖很高,却没有自觉症状,甚至尿糖也可以不高(见于肾糖阈增高的患者)。因此,必须根据血糖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4. 频繁换药   许多患者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正确做法: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患者应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血糖控制的确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用。   5. 急于降糖、大量服药,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   许多患者为了快点将血糖降下来,往往擅自多药联合,超剂量服用, 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巧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题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正确做法:患者使用药物症状减轻或者血糖降至正常后,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因为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终身服药。否则,高血糖会卷土重来,使病情恶化。   6.服药方法简单化   很多患者在服用治疗糖尿病药物时,只是关心每日吃几次,并不深究具体做法。   正确做法:药物起效快慢,作用机制,作用时间不同,应按使用说明或医生建议服用。如磺脲类药物(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物最好餐后服用等。   7.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有些患者盲目相信中医中药可以治愈糖尿病,甚至血糖很高了,还只吃中药,这样做非常危险。   正确做法: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   8.从众心理   别人用什么药效果好,自己就用什么药,而且越贵越好。   正确做法: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选用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别人用着好的未必适合你。   9.惧怕使用胰岛素   许多患者害怕使用胰岛素会形成依赖,认为用上容易撤下难。   正确做法:胰岛素是我们体内糖代谢所所必须的一种生理激素。至于是否需要注意补充胰岛素,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素B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倘若患者的B细胞尚有功能,用了胰岛素,等于让胰岛细胞得到的休息,血糖稳定后,仍可停掉胰岛素改为口服。   10.糖尿病治疗只是降糖   很多患者认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了,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正确做法:血糖增高为糖尿病重要诊断指标,但糖尿病的治疗绝不仅是降糖,还要针对血脂,血压异常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   11.只吃糖尿病食品   部分患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糖尿病食品,不能吃甜食。长期这样做会导致营养其缺乏。甚至引起他疾病。 正确做法:各种食物水果都应该吃一些,但要注意均衡摄入,控制总能量。 八、Ⅱ型糖尿病 综合治疗 在治疗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时,必须意识到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的一种表现,须在病情早期就从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角度来考虑治疗。”血糖、血压、血脂须同时控制。 糖尿病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要达到这些目的,就须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粘等危险因素做斗争。 综合治疗,全面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对心血管并发症必须改变以往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应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并不单纯是血糖增高,而是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糖尿病患者只有预防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糖尿病患者除应控制好血糖外,还应该积极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吸烟等危险因素,应及时降压、调脂、减肥、戒烟等。 一项关于糖尿病综合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患者综合防治6个月,治疗前后自身对照: 糖尿病防治知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平均提高88.20%,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78%, 糖尿病自我检测率提高72.02%, 体重平均下降2.1kg, 腰围平均下降1.78cm, 臀围平均下降1.14cm, 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下降0.90, 收缩压平均下降13.8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6.8mmHg, 空腹血糖平均下降3.5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下降4.26mmol/L, 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糖尿病治疗目标 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必须要先明确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 1、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让糖尿病患者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对待和处理糖尿病; 2、糖尿病饮食治疗。使糖尿病患者做到适量的用餐,为糖尿病其它治疗手段奠定基础; 3、运动治疗。让病人长期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以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身体的健美; 4、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在单纯饮食及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时,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根据临床需要,服用降压、调脂、降粘及其它药物,使病人维持全面正常的状态; 5、糖尿病的病情监测,以期仔细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只要认真掌握上述5条原则,就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病情,进而避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性”的第一层含义是:糖尿病的治疗是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 “综合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虽然糖尿病主要是根据高血糖确诊因而需要医疗照顾,但对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往往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应是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措施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血糖(mmol/L)  空 腹  4.4~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1c(%)    <6.5  6.5~7.5  >7.5 血压(mmHg)    <130/80  >130/80~ <140/90  ≥140 /90 体重(kg/m2)  男 性  <25  <27  ≥27,女 性  <24  <26  ≥26 血总胆固醇(mmol/L)    <4.5  ≥4.5  ≥6.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1.1  1.1~0.9  <0.9 甘油三酯(mmol/L)    <1.5  <2.2  ≥2.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2.6  2.6~4.0  >4.0 综合治疗的五八”原则 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根本和保证。 原则一 治疗2型糖尿病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是“五套马车”并驾齐驱。 1、糖尿病教育 2、饮食控制 3、运动治疗 4、药物治疗 5、定期监测 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的目的在于全面控制并发症发生,方法是全面控制“八高”。 1、高血糖 2、高血压 3、高血脂 4、高体重 5、高血粘度 6、高尿酸血症 7、高脂肪肝 8、高胰岛素血症 Ⅱ型糖尿病 用药篇 单纯控制血糖、尿糖只能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但无法实现有效控制和逆转,常规治疗糖尿病都是以西药为主,如磺脲类、双胍类、苷酶抑制剂等等,这些药物只能单纯的降低血糖,不能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胰岛组织以及恢复已经受到伤害的器官组织的功能。 更为严重的是机体在代谢这些降糖药物的过程中还将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机体多功能的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一方面不得不终身服药,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着降糖西药对身体造成的潜移默化的损害,而一旦停药,血糖还会上升,各种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反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病变,如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阳萎、皮肤骚痒、动脉硬化、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十、警惕降糖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常用口服降糖药分为5类:磺脲类、双胍类、阿卡波糖、餐前血糖调节剂、胰岛素增敏剂。 1.磺脲类: 作用机理:直接作用内脏,人为的促进内脏的胰岛素分泌,使胰岛B细胞超负荷工作。 第一代磺脲类:D860、甲磺丁脲; 第二代磺脲类: 优降糖、克糖利、美呲达、达美康、糖适平等。 副作用:可引起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刺激,体重增加,乏力,损伤肝、肾等内脏。 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妇女;严重急性感染、大手术、创伤等应急反应状态;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综合征和乳酸性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者;白细胞降低及黄疸者;1型糖尿病等。 2.双胍类: 作用机理:促进胰岛素工作,针对胰岛素抵抗。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格华止(胃溶类),降糖灵(便宜,副作用大)。 副作用:厌食,胃肠道刺激,乳酸性酸中毒(一旦中毒,死亡率极高) ,降低体重,降低维生素B12, 肝脏、肾脏功能不好者,不能用。 禁忌症: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胃肠道伴有严重疾病;糖尿病伴有急性并发症;妊娠妇女;身体处于缺氧状态;患者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年龄大于五十岁的患者;既往有乳酸中毒史;酗酒和酒精中毒者;明显的视网膜病变、严重的高血压等。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通过在小肠内抑制和减缓碳水化合物中多糖、双糖的分解而使葡萄糖的生成减少,从而控制餐后高血糖。 代表药物:德产的拜糖平。 副作用: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内的发酵,因此,能引起腹胀、肠鸣、腹泻、便秘、腹痛等副作用出现。 禁忌症及用药注意事项: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止使用;严重造血功能障碍者,不宜使用;恶性肿瘤病人不宜使用;伴感染、发热者,不宜使用;慢性胆道疾病、肠炎、结肠溃疡、消化或吸收不良者,不宜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服用泻药或止泻药者,不宜使用。 4. 促胰岛素分泌剂: 作用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于非磺脲类受体,自身分解快,降糖速度快,副作用较小。 代表药物:诺和龙。 副作用:轻度低血糖反应;短暂的视力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或呕吐等)。 禁忌症:妊娠和哺乳妇女;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5.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理:调节一系列的酶脂细胞作用,对胰腺有保护功能。副作用较小。 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损伤肝,退市)。 副作用有:低血糖、肝功能受损、浮肿、贫血。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转氨酶升高大于正常高限2.5倍以上者禁用;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或慎用;胰岛素缺乏是不能单独使用。 由于当前医疗水平的限制,使得各类降糖药物在降糖治疗的同时,会持续造成人体脏器的损伤,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产生药物依赖,人体机体产生抗药性,减缓治疗功效,并加快促生并发症的出现。 所以,我们要尽量通过饮食和运动及其合理的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来控制血糖,减少药物服用量,或者选择那些副作用较小的药物,达到稳定血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自身肝、肾等脏器造成损害,达到安全康复的效果。 十一、Ⅱ型糖尿病的科学用药原则 目前,国际权威糖尿病机构及专家不再仅仅是号召而是大声疾呼“人人都要防治糖尿病”。其中,科学合理用药对每一个糖尿病患者而言更至关重要。 糖尿病用药应当个体化 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病种不下50种,其中90%患者属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不同的个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发生糖尿病以后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状况,伴有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治疗应科学、规范、个体化,对症用药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就诊,并遵循医嘱用药。 早期用药务求“达标”最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疾病,血糖控制如果没有及早达标,胰岛功能将逐年衰退。 上世纪美、英两国对新发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达标治疗的里程碑式大型研究表明,早期强化达标有助于保护及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逆转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因此治疗糖尿病,早期合理的用药非常关键。 联合用药事半功倍 在现实生活中,初次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大多数都已伴有显性或隐性并发症,联合用药可起到综合治疗,事半功倍的效果,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当然副作用也减小。每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不同作用机制西药的联合和中西药联合。 2型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用胰岛素 任何口服降糖药有效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必须尚有部分功能,重症及久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大多已经“凋亡”衰竭,任何口服降糖药必然“力不从心”,甚至有弊无益。所以凡是对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运用不能达标者,还是主张加用甚至改用胰岛素治疗。 患者切莫自行用药 病人即使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也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擅自停药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甚至病情恶化。同时,药物发挥药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2-3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就自行停药。 降糖药物也会“继发失效”,即开始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效果减退。如常用的磺脲类药物及二甲双胍,每年都有5-10%的继发失效。所以口服降糖药也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一种药物。患者应在遵医嘱用药的基础上定期复查,观测血糖是否控制稳定、是否需要更换药物,并在医生的建议下科学用药。 稳定血糖不能挂一漏万 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不少患者还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代谢紊乱,即所谓“代谢综合征”。 饮食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而且有助于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疗法要充分评估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 在饮食上, “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饮食多样化”,此外还要防止过甜、过咸、过油腻,这样才能均衡营养,防止营养过剩。 十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用药?  调查发现,在2型糖尿病确认之前常有多年的高血糖存在(平均为七年),并有器官组织的损害,其慢性合并症心脑血管、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治疗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血糖水平,还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处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等。  口服纯西药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虽不断取得进展,但其效力尚不足以纠正所有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另外,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者的比例正逐年增多;部分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明显。近年几项重要的临床试验证实,2型糖尿病的治疗,单纯控制好血糖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辅助降糖降脂降压,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西药降糖、降压、降脂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药改善症状显著,多重调节,作用持久,无副作用;两者合用,可以扬长避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降糖作用好,疗效持久,症状改善明显及防治慢性并发症的优势,既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又优于单纯的中医治疗,且价格合理,临床应用中体现出了较高的效价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十三、正确认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重在综合防治。 中医药从治病求本出发,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机体平衡,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合并用药、综合表现药效的特点,能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体质,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等,使用方便,服法灵活。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疗效显著,从而补充丰富了单纯西医药治疗手段。 常用的中药药物多为植物,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适合长期服用。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能不同程度地减少西药用量,甚至可能停服西药。  中医药对初诊病友进行早期干预,是控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符合国际上努力寻找天然植物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 其机理是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 1)、中药的复方成份具有多靶点作用的特点 ,特别适合这种多系统损害的疾病 ,即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 ,相关的疾病得到了同步的治疗 ,包括糖尿病的并发症。 2)、中药治本求源 ,全面调整平衡脏腑阴阳 ,改善体质 ,减轻胰岛素抵抗状态 ,调节糖脂代谢 ,增强糖自稳 ,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3)、中药相对较为安全 ,毒副作用小 ,这对于糖尿病这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尤为重要。 近年研究还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还包括调整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2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1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1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十四、什么样的用药选择是你的最佳选择 ? 降糖药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降糖药都有很好的血糖下降作用,但没有任何一种降糖药能够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也就是说只要增加一定的降糖药,血糖就会下降,但对于机体而言,如果血糖水平不是很高,则降低血糖的意义很小,只有在血糖水平居高不下时,降低血糖对机体的保护才有积极意义。 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此时,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缺乏并存;而到了晚期阶段,胰岛功能近乎衰竭,胰岛素缺乏便成为主要病因。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也是糖尿病分级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具体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 选用一种能综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或选择一种能综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成药。本方案适用于糖耐量阶段和血糖轻度升高患者,如无效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 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餐后血糖调节剂及一种能多靶点多途径平稳降低血糖的中成药,本方案适用于血糖中度升高但无并发症的患者,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 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或中药复方制剂,本方案适用于血糖中度升高并已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或血糖重度升高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西药+中药复方制剂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本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血糖重度升高或已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根据胰岛素的缺乏程度,每日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 5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替代治疗(每日注射2~4次),停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具体到每一个病人,除病期以外,其体形胖瘦、肝肾功能、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血糖水平均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上述方案时,还要通盘考虑这些因素,故病人在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到了糖尿病的晚期阶段,病人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并发症,因此,除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外,还要针对各种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治疗。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分期阶梯疗法针对性强,更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保护,提倡早期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不主张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阶梯疗法不失为一种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十五、消渴康颗粒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  国际最先进的Ⅱ型糖尿病治疗原则被确定为:一、减少胰岛素抵抗,更有效的发挥胰岛素功能;二、保护胰岛β细胞,恢复自身胰岛素功能;三、安全、稳定、持久控制血糖;四、减少由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消渴康颗粒正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Ⅱ型糖尿病治疗原则,经祖传八代儒医世家历经数代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老中医专家金树滋30多年潜心研究而成的2型糖尿病整体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少胰岛素抵抗,更有效的发挥胰岛素功能;保护胰岛β细胞,恢复自身胰岛素功能;减少由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安全、稳定、持久控制血糖。 国家医保品种 国家新药保护品种 14味中药科学配伍, 26道工序精制提取。 显著改善症状、增强抗病能力,多环节多靶点平稳降血糖,降低血压,调整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抗菌、抗炎等,有效预防、治疗并发症。患者在服用3-5天后,临床症状就开始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T2DM合并并发症患者更具有应用价值。 改善耐药,更适合于T2DM中西医结合治疗。 十七、凭什么说消渴康颗粒是T2DM的整体解决方案? 消渴康颗粒作为国家中药三类新药,现已获国家新药保护品种,并已进入得国家医保目录。 经大量细致的药理、毒理、质量控制、制剂等试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消渴康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中成药,适用于不同病程、血糖不同程度升高的各种T2DM患者及糖耐量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尿糖,降低血压,调整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抗菌、抗炎等多种作用。患者在服用3-5天后,临床症状就开始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T2DM合并并发症患者更具有应用价值。 在胰岛素抵抗阶段: 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消渴康颗粒组方中的知母、麦冬、玉竹、玄参、山茱萸等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同时,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玉竹、牛膝、丹参、山茱萸、五味子等促进肝糖快速原合成,并抑制肝糖原酵解。。。。。。消渴康颗粒组方中多种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综合起效,不但可有效抑制胰岛素抵抗,而且,还能逆转糖耐量异常,让胰岛素抵抗阶段患者远离糖尿病。 在糖耐量阶段: 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持续升高,以致胰岛组织代偿分泌而受损。消渴康颗粒组方中的知母、麦冬、玉竹、玄参、山茱萸等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度;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玉竹、牛膝、丹参、山茱萸、五味子等促进肝糖快速原合成,并抑制肝糖原酵解同时,;知母、生地黄、麦冬、玉竹、玄参、泽泻、山茱萸等有效保护并修复胰岛β细胞……消渴康颗粒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综合起效,不但可有效抑制胰岛素抵抗,而且,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消除胰岛代偿分泌,恢复胰岛正常功能,让糖耐量阶段患者远离糖尿病。 在血糖升高有并发症阶段: 主要病因是持续的血糖升高和高胰岛素血症,以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消渴康颗粒组方中的知母、麦冬、玉竹、玄参、山茱萸等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度;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玉竹、牛膝、丹参、山茱萸、五味子等促进肝糖快速原合成,并抑制肝糖原酵解;知母、生地黄、麦冬、玉竹、玄参、泽泻、山茱萸等有效保护并修复胰岛β细胞;同时,麦冬、丹参、山茱萸、党参、泽泻、五味子等能有效改善微循环、改变血粘稠度、降脂、降压,全面修复因高血糖而受损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消渴康颗粒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综合起效,不但可有效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消除胰岛代偿分泌、抑制胰岛素抵抗,而且,能迅速消除“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对并发症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让糖尿病患者从根本上血糖恢复正常,解除并发症产生的根源,彻底治疗并发症。 十八、消渴康颗粒的综合治疗作用有啥依据?  消渴康颗粒主要药效学研究: 结果表明:消渴康颗粒13.34g、6.67g和3.33g生药/kg治疗10天,对照组比,消渴康颗粒临床的20倍及10倍量组均有非常显著降糖作用。 结果表明:消渴康颗粒13.34和6.67g生药/kg治疗8天,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兔有显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 结果表明:60只大鼠均分3组(消渴康颗粒大、小组及对照组),每只鼠均独笼饲养,每鼠口服消渴康颗粒(对照组服常水)6个月,6个月后测定空腹血糖,3个组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消渴康颗粒各组与对照组比,均P>0.05。 消渴康颗粒临床疗效总结: 结果表明:该药对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型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对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为8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结果表明:该药对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型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对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2.43%。 结果表明:治病组改善口渴喜饮、消谷善饥、急躁易怒、怕热心烦、大便干燥等阴虚热盛的诸单项症状的有效率,均在70%以上。 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表明:消渴康颗粒在治疗前后降低空腹血糖最高可达55.82%以上,平均可降低空腹血糖17.8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均值比较,P<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结果表明:消渴康颗粒在治疗前后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最高可达55.54%以上,平均可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19.13%,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均值比较,P<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24小时尿糖定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均值比较,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以上提示消渴康颗粒具有一定的调整Ⅱ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十九、消渴康颗粒——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守护神 消渴康颗粒是根据T2DM全身性、终生性的特点,精选14味中药,经26道工序提取精制而成。 药理研究表明,消渴康颗粒组方药味能有效改善受损胰岛β细胞、消除靶细胞对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酵解、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炎,提高免疫等多种作用。 为了客观评价消渴康颗粒改善Ⅱ型糖尿病属阴虚热盛型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尿糖的疗效,进一步明确该药功能、适用范围、有无不良反应,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7ZL-0号批文的有关要求,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多家医院组成临床试验组,依据《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本药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消渴康颗粒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渴的功效,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不但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尿糖,降低血压,调整脂代谢紊乱等多种作用。还能活血化瘀、提高免疫、抗菌、抗炎等,从而达到整体调理,全面治疗,逐步恢复胰岛分泌功能、消除胰岛素抵抗、消除因高血糖而引发的隐性或显性的大血管或微血管、神经等病变,有效防止T2DM及其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在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血、尿糖,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消渴灵片,适用于T2DM患者的各个阶段。 二十、消渴康颗粒的适应人群有那些 适应人群: 1、  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升高(处于糖耐量阶段的T2DM前期)患者; 2、  西医属Ⅱ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属阴虚热盛型(具备主证2项,次证2项以上)的血糖不同程度升高的各个阶段T2DM患者; 3、  频繁更换降糖药物仍效果不佳的各个阶段T2DM患者; 4、  服用降糖药物后依然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5、  不想服用西药的T2DM初期患者; 6、  出现抵抗药量越来越大的T2DM患者。 不适应人群: 1、中医辨证不符合阴虚势盛型的Ⅱ糖尿病患者; 2、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3、不合任凭(指不能配合饮食控制,或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 4、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5、近一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感染者。 二十一、消渴康颗粒专家答患者问  研制消渴康颗粒的意义何在? 消渴康颗粒是爱民药业的数十位专家,在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分解出多种植物降糖多肽。它不仅可以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而且可以改善胰岛功能保护胰腺,使糖尿病人得以恢复。消渴康颗粒将成为糖尿病治疗学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消渴康颗粒的研究成果令人满意吗? 经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广安门医院、⑵中国中医药研究院西苑医院、⑶安徽中医学院一附院、⑷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四所医院进行416例临床观察(其中治疗组293例,对照组120例)。消渴康颗粒对消除和缓解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维持血糖正常,总有效率达94.43%。 消渴康颗粒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1、消渴康颗粒可以改善、修复体内活性较低的胰岛素,增强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利用率。 2、另外消渴康颗粒可以直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胰腺,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3、消渴康颗粒的剂型是颗粒剂,这样就增大其在体内的吸收面积,使药物迅速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4、消渴康颗粒降糖作用迅速、平稳,绝不会引起低血糖。避免了低血糖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例如:低血糖晕厥、低血糖休克) 消渴康颗粒为什么不会引起低血糖? 消渴康颗粒的主要功能是改善机体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强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的结合能力,不会增加细胞受体的数量,而只改善细胞受体的质量。因此不会造成胰岛素大量与靶细胞结合,引起低血糖反应。 消渴康颗粒有活性吗?如何保存? 消渴康颗粒是运用现代中药合成提取技术,提取的小分子植物多肽,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体内极易被吸收利用,发挥其降糖作用。故在保存时要注意防潮。防止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因潮湿而氧化分解。 服用消渴康颗粒会有效防治并发症吗? 会的,消渴康颗粒的作用不是单纯地降低血糖,而是参与胰岛功能调节过程。糖尿病并发症不仅是血糖高所致,而是一种胰岛功能低下引发的综合性疾病。因“欣芳”消渴康中植物小分子多肽,通过改善靶细胞受体的敏感性及活化胰岛素,改善机体代谢,进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消渴康颗粒的治疗机理是什么? 1、消渴康颗粒中的小分子植物多肽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人体靶细胞产生消抗酶,此酶是一种多肽蛋白,它可以参予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反应,并有效增强受体对胰岛素的识别能力,从而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2、消渴康颗粒中的小分子植物多肽蛋白能调节胰腺及体内的多个脏器。A 调节胰腺改善胰岛功能活化胰岛素。B 调节其它脏器组织,消除细胞对胰岛素产生的抵抗。 消渴康颗粒可以降低血脂吗? 当然可以,高血糖、高血脂几乎是孪生姐妹。消渴康颗粒在改善糖代谢,脂肪代谢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血脂水平,临床试验证明,服用“欣芳”消渴康可降低甘油三脂、总脂水平,并相应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预防大血管病变和肾小球基地膜病变损害。 服用消渴康颗粒可以治愈哪些症状? 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急燥易怒、心烦怕热、尿频量多、大便秘结。 如何正确服用消渴康颗粒? 建议您每日坚持服用三袋消渴康颗粒。早、中、晚餐前15分钟各服一袋。三个疗程后血糖和糖尿病症状会有明显改善。 服用消渴康颗粒几个疗程能控制病情? 一般患者在服用消渴康颗粒一个疗程后,血糖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三个疗程后,症状、病情就会完全得到控制。服用6-12个月后能控制糖尿病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消渴康颗粒与其它“消渴类”中药有何不同? 消渴康颗粒是根据最新地糖尿病治疗理论研制的2002年国家级新药。本药配方、工艺、疗效均与其它“消渴类”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获得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 服用消渴康颗粒是否产生耐药性? 消渴康颗粒是纯天然植物活性物质提取物,对胰腺无任何刺激作用。不会因刺激胰腺使胰岛β细胞处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导致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下降,产生药物耐受性。 为什么消渴康颗粒的价格较其它糖尿病产品价格略高? 1、消渴康颗粒是由著名老中医专家,根据最新的糖尿病治疗理论,精心研制而成的糖尿病新药。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智慧结晶和知识产权。就像正版永远比盗版的成本高一样。 2、消渴康颗粒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国际先进的合成提取技术,技术难度及生产成本均比普通药品高。 3、消渴康颗粒的原料药材均采用符合GAP标准的药材,这样能保证消渴康颗粒的药品质量及疗效,但成本会有所提高。 二十二、消渴康颗粒受益者的真实心声 沙惠芬 女 66岁:因反复多饮、易饥、多尿4年而在安徽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在院外多次查血糖均明显升高,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给予达美康80mg口服,每日2次。入院前1周空腹血糖9.83mmol/L。入院时患者口渴喜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烦躁易怒,怕热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空腹血糖9.2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43 mmol/L,TC3.92 mmol/L、TG1.74 mmol/L\BUN3.85 mmol/L、Cr74.4 umol/L、GPT36u、血WBC4100、HB12.1g、尿蛋白(-)、胸透及心电图无异常。BP120/85mmHg,心肺无异常。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阴虚热盛型)。继续予以饮食控制,并予消渴康颗粒9g,Tid,口服。原服用的达美康剂量同前。治疗2周后口渴喜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怕热心烦症状减轻,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降至7.18mmol/L、13.56 mmol/L。治疗1月后口渴喜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烦躁易怒,怕热心烦,大便干结诸症消失。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降至4.92mmol/L、9.84 mmol/L。复查TC3.54mmol/L、TC1.63mmol/L、BU3.54mmol/L、Cr62.74umol/L、血WBC4000、HB12.4g、尿蛋白(-)、胸透及心电图无异常。治疗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秦建清 男 59岁:患者于1997年3月出现口干多饮,易饥多食,溲频多尿。当时在外院查FBG 10.8mmol/L,PBG15.6mmol/L,诊断为Ⅱ型糖尿病,予以饮食控制。继后FBG波动于7.8-9.8mmol/L,PBG波动于10.2-13.8mmol/L。近2个月口干多饮加重。日饮水约3000-4000ml,易饥,小便频数,烦躁易怒,怕热。1997年11月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查FBG 7.84mmol/L,PBG12.2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5g。BP120/75mmHg,心率80次/分钟,律齐,两肺呼吸音清,肝、脾未触及。舌擀红、舌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阴虚热盛型)。继续予以饮食控制,并予消渴康颗粒9g,Tid,口服。2周后复查FBG 4.6mmol/L,PBG7.2mmol/L,易饥,怕热,烦躁消失,口干,尿频明显改善。服消渴康颗粒1个月后再复查FBG 4.8mmol/L,PBG7.0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患者服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曾查血、尿常规、血脂、肾功、肝功均无异常改变。 血糖高和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血糖高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就像发烧是肺炎的症状一样。 有区别,血糖高只是血液当中糖分含量超标这样一种现象,不一定是糖尿病。而糖尿病是以血糖高为主要诊断标准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综合症。据我站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人群当中,有百分之二的病人是因为误诊而导致典型糖尿病。病人到医院做检查,发现血糖高,不负责任的大夫误诊为糖尿病给患者开降糖药,最终导致患者对药物形成终身依赖,变成糖尿病人。很多的原因会导致血糖升高,比如肝脏问题,甲状腺问题……把根源解决掉,血糖也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很多治愈糖尿病的实例大多是被误诊为糖尿病的人群。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如空腹血糖110-126 mg/dl(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 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 可以排除糖尿病。 [注 释] 1、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2、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 3、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4、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11.1mmol/L(200mg/dl)。 2、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7.8mmol/L(140mg/dl)。 3、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mmol/L。上述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7.0mmol/L。 3、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OGTT仍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另一天重复上述检查,若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其他的诊断 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又低于11.1 mmol/L诊断为耐量低减。 空腹血糖高于或等于6.1mmol/L,但又低于7.0mmol/L诊断为空腹葡萄糖受损。 对怀疑有妊娠糖尿病者,采用100g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
/
本文档为【6-糖尿病 知识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