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枕戈待旦_试论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_黎英亮

2013-10-17 6页 pdf 275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5059

暂无简介

举报
枕戈待旦_试论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_黎英亮 枕 戈 待 旦 ———试论 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 ○黎英亮 摘 要:“1913年兵役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四部兵役法 ,这部兵役法是在德国 接连通过陆海军扩充法案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与德国的陆海军法案不同 , “1913年兵 役法”的立法过程相当曲折 ,几乎成为议会党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后来的历史事实证 明 ,这部勉强得以通过的法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挽救了法兰西。 关键词:法国;第三共和国;1913年兵役法 中图分类号:E1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7)02-149-06...
枕戈待旦_试论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_黎英亮
枕 戈 待 旦 ———试论 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 ○黎英亮 摘 要:“1913年兵役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四部兵役法 ,这部兵役法是在德国 接连通过陆海军扩充法案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与德国的陆海军法案不同 , “1913年兵 役法”的立法过程相当曲折 ,几乎成为议会党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后来的历史事实证 明 ,这部勉强得以通过的法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挽救了法兰西。 关键词:法国;第三共和国;1913年兵役法 中图分类号:E1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7)02-149-06 作 者:黎英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西方军事史上 ,19世纪 70年代的普法战争具有划时代意义 ,因为这场战争标志着 西方列强进入“总体战”(total w ar)时代 。从此以后 ,战争不再是少数职业军人的责任 ,发 布“总动员令”成为西方列强交战前的通例。与此同时 ,在欧陆各国 ,军官和士官制度 空前强化 ,残余的贵族军官世袭制进一步被专业军官选拔制所取代 ,而身为职业军人(志 愿兵)的士官也成为非职业军人(义务兵)的基层领导者 。就此而言 ,近代的义务兵役制度 兼具职业化(募兵制)和非职业化(征兵制)的特点 ,是一种二元合一的兵役制度 。 早在 1866年普奥战争后 ,拿破仑三世(Napo léon Ⅲ , 1808-1873 年 , 1852-1870年 在位)就曾预见到:“一个民族的影响力取决于她能够武装起来的人数 。”①不过 ,由于立法 团(Co rps lé gislatif)的阻挠 ,拿破仑三世始终未能在法国推行普鲁士式的义务兵役制 ,这 直接导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直至 1870年普法战争后 ,人们才承认普鲁士兵役制度 的优越性 ,因为这一制度使普军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远远超越法军 。于是 ,义务兵役制成为 重建法国军队的制度基础 ,但正如茹尔·西蒙(Jules Simon , 1814-1896 年)所说:“困难 不在于如何建立 ,而在于如何组织义务兵役制 。”②在第三共和国内部 ,兵役法改革成为仅 次于宪法改革的核心议题 ,左右两翼围绕兵役法改革而展开的政治斗争使法国军队沦为 试验品和牺牲品 。 一 、普法战争后的兵役法沿革 随着义务兵役制的建立 , “武装民族”(the Nation in A rms)的观念也渐趋流行。所谓 “武装民族” ,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全民皆兵”(levée en masse),即“国民自卫军”那 ·149· 《军事历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种兵民合一 、寓兵于民的制度 。它与义务兵役制有共通之处 ,而且“全民皆兵”有利于兵役 平等;但它又与近代兵役制度的职业化趋势相抵触 ,因为这种制度重民兵而轻军人(而普 鲁士的兵役制度相当强调职业军人作为部队中坚的作用)。纵览第三共和国前三部兵役 法 ,可以发现兵役法改革与法国的国防需要背道而驰。 一 、“1872年兵役法”(五年制兵役法)  这部兵役法适龄青年服役五年 ,由于 每年有几十万适龄青年可供选拔 ,而政府财政在和平时期只能供养 45万士兵(包括 12万 职业兵),所以政府采取抽签遴选的办法 ,抽到“好号码”的年轻人服役半年到一年 ,抽到 “坏号码”的年轻人服役五年 。此外 ,拥有学位或支付 1500法郎的年轻人可以只服役一 年 ,而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或教会事业的年轻人更被彻底免除兵役。 “1872年兵役法”是在 1872年 7月通过的 ,此时距“巴黎公社”起义仅有一年 ,共和派 和君主派都对“五月流血周”记忆犹新 ,因此这部兵役法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除了以折中 方式建立“义务兵役制”以外 ,基本沿袭了第二帝国末期的“五年制兵役法” ,通过延长服役 年限来确保军队的纪律和忠诚 。这部兵役法也是在梯也尔(Thiers , 1797-1877年 , 1871 年 8月-1873年 5月任总统 ,1871年 2月-1873年 5月任总理)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 脑的“保守共和国”时期通过的 ,因此带有浓重的梯也尔个人色彩 。梯也尔赞赏普鲁士的 兵役制度 ,但他认为普鲁士的制度并不适合法国国情 ,他甚至主张服役年限不应少于八 年。梯也尔对“武装民族”的观念更是嗤之以鼻 ,他曾说过:“武装民族”等于“把枪放到每 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肩上” ,“只有蛮族才会武装民族”③ 。议会基本认同梯也尔的主张 。在 第三共和国历史上 ,能对议会主导下的兵役法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总统只有两位 ,一位是 梯也尔 ,另一位就是力主通过“1913年兵役法”的普恩加莱(Poincaré , 1860-1934年)。 二 、“1889年兵役法”(三年制兵役法)  这部兵役法规定适龄青年服役三年 ,虽然 法国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德国 ,但每年可供选拔的适龄青年仍然超过政府财政的负担能力 , 因此这部兵役法继续保留遴选机制 ,有志于成为教师或教士的年轻人只需要服役一年 。 不过 ,这部兵役法毕竟废除了教师和教士的免役特权 ,而且废除了以学位或金钱购买服役 年限的特权 ,从而迈出了“军队共和化”的第一步 ,以及“武装民族”的第一步 。正如曾任总 理的温和共和派成员弗雷西内(Freycine t ,1828-1923年)所说:“国民军(或武装民族)观 念诞生之日 ,就是绝对平等观念产生之时。”④ “1889年兵役法”是在温和共和派执政时期通过的 ,当时正值温和共和派与激进共和 派联手应付“布朗热事件”(由君主派秘密资助的军国主义运动 ,几乎酿成军事政变)的关 键时刻 ,因此这部兵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和派首次对军队进行报复性清洗。但作风稳 健的温和共和派没有把兵役法改革推向极端 ,因为已故的温和共和派领袖甘必大(Gam- bet ta ,1838-1882年)曾对三年兵役制有所保留 ,他认为即使要缩短服役年限 ,也只能以 三年为期 ,以免影响军队的训练量和战斗力 。总体而言 ,温和共和派的兵役法改革 ,也基 本遵循甘必大生前的设想 ,并未逾越他曾经设定的界限 。 三 、“1905年兵役法”(两年制兵役法)  这部兵役法规定适龄青年服役两年 ,虽然 法国的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低于德国 ,逐渐呈现兵源枯竭的迹象 ,但这部兵役法还是缩短了 服役年限 。为弥补缺额 ,这部兵役法废除了所有免役特权 ,弱化常备军 ,强化后备军 ,从而 迈出了“军队共和化”的第二步 ,以及“武装民族”的第二步。经历此番改革的法国军队可 ·150· 世界军事·枕戈待旦 谓元气大伤。曾任总理的共和派的核心人物瓦尔德克-卢梭(Waldeck-Rousseau , 1846 -1904年)曾乐观地估计 ,只要废除所有免役特权 ,就能避免预计的 10万兵员缺额 ,但实 际情况远非如此乐观 。 “1905年兵役法”是在激进共和派执政时期通过的 ,当时“德雷福斯事件”(由所谓“总 参谋部间谍案”引发的左右两翼公开对决)仍然余波未了 ,因此这部兵役法在某种程度上 是共和派再次对军队进行报复性清洗 ,而行事仓促的激进共和派在推行兵役法改革时完 全忽略军队的专业意见(即使是共和派将军 、陆军部长安德列的意见)⑤ 。总体而言 ,激进 共和派的兵役法改革可谓不合时宜 ,2月 10日才通过两年制兵役法 ,3月 31日德国就挑 起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此后 ,头脑清醒的军方人士和政界人士只好致力于恢复三年 兵役制。这就是 1913年兵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 、世界大战前的兵役法改革 20世纪初期两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 3月的丹吉尔危机和 1911年 7月的阿加迪尔 危机),使一度缓和的法德关系再度紧张;20世纪 10年代初期三部德国军事法案(1911年 2月的扩充陆军法案 、1912年 5月的扩充陆海军法案 、1913年 1月的扩充陆军法案)⑥ , 使本来已极不平衡的法德陆军力量对比更加不平衡。因此 ,恢复三年兵役制已是刻不容 缓之事。 1913年 1月 ,法国驻柏林大使馆的军事专员舍雷(Serret)在给法国陆军部的中 指出:由于法国人口少于德国 ,法军不可能在数量上与德军抗衡 ,只能以质量弥补数量 ,以 常备军而非后备军充当掩护部队(couverture ,又译掩护军 ,指呈线形布置的边防部队)的 主力 ,这在战争初期尤为关键 。法军总参谋长霞飞(Joff re ,1852-1931 年)在制订“17号 作战计划”(Plan XVII)时已考虑到 ,只当掩护部队能顶住德军的“突然袭击”(at taque brusquée)或“局部袭击”(at taque partielle)时 ,进攻部队(指呈集团布置的野战部队)才有 可能抵达边境并发起反攻 。为了增加常备军人数 ,军方必须说服政府和议会通过“三年制 兵役法”(Loi de Trois Ans)⑦ 。 第一步是说服内阁总理白里安(Briand , 1862-1932年)以及其他阁员 。在包括多位 军政领导人的“最高军事委员会”(Conseil supérieur de la Guerre)上 ,军方指出:在两年兵 役制条件下 ,德国陆军常备军人数约为 85 万人 ,比法国陆军常备军人数多 30万人 ,一旦 德军发动突袭 ,兵力不足的前线掩护部队将被大部歼灭。尽管内阁对“三年制兵役法”有 所保留 ,陆军部长艾蒂安(é tienne)在呈交“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备忘录中也提出过几个替 代 ,但总参谋长霞飞指出:要顶住德军突袭 ,除扩充陆军以外别无他途 。内阁最终被 军方说服⑧ 。 第二步是说服议会党团 ,历经议会辩论阶段和议会表决阶段 。在议会辩论阶段 ,法国 社会党试图让国民议会相信“三年制兵役法”是一部“既反动又反共和国”的法案 。在议会 辩论初期 ,来自共和派左翼的议员也跟随社会党攻击政府和军队 ,以致政府发言人多次离 席抗议。但随着辩论逐步深入 ,绝大多数左翼议员认识到社会党在把国防问题政治化 。 因此 ,各大议会党团均对社会党的意见表示保留 ,激进党(共和派核心党团)更明确反对社 会党把内政问题归结于“反动的三年制兵役法” 。此后 ,社会党在国民议会渐趋孤立 ,但他 ·151· 《军事历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们坚持:“三年制兵役法”是右翼政府和反动军队建立“军事社会”的阴谋 ,延长服役年限是 为了让“公民士兵”变成职业军人 ,从而使“军队共和化”的成果毁于一旦。他们固守“两年 制兵役法”的精神 ,强调“武装民族”能抵抗任何侵略 ,道德正义比军事训练更重要 , “三年 制兵役法”是“反动兵役法” 。可是 ,“两年制兵役法”本来就是一部不切实际的法律 ,所谓 “公民士兵”(即后备军)制度也从未发挥过共和派和社会党一直吹嘘的巨大作用 。保守派 议员经常讥讽共和派 ,指斥他们把这部法律奉为教条 ,却从不考虑其军事效能 。实际上 , 共和派已经准备放弃“两年制兵役法” ,在国防问题上 ,他们开始面对现实 ,思考如何防范 德军进攻 ,只有社会党还在坚守这部已被共和派丢弃的法律 。但共和派仍然有自己的打 算 ,针对政府提出的“三年制兵役法”草案 ,共和派提出常备军“两年半兵役制” ,同时保留 后备军轮训制度 。有见及此 ,总参谋长霞飞再次指出:部队质量取决于两大要素 ,即兵员 的训练和各军事单位的内在向心力 ,而这两大要素都取决于时间 。霞飞未能说服共和派 议员 。此后 ,共和派的替代方案成为政府方案的新障碍 。 在议会表决阶段 ,社会党转而支持共和派的替代方案。为了离间社会党与共和派 ,内 阁总理巴尔都(Bar thou ,1862-1934年)指斥社会党为“革命叛国者” ,他还策划了一次逮 捕行动 ,同时达到了孤立社会党和阻击共和派的目的。7月 1日和 2日 ,13名总工会领导 人被逮捕 ,并被指控以“组织士兵叛乱”的罪名 ,这是一次毫无根据的逮捕行动 ,但共和派 议员为洗脱嫌疑 ,纷纷疏远社会党而趋近政府。7月 3日 ,共和派的替代方案(此时已成 为社会党的替代方案)被否决 。此后 ,政府和议会在“三年制兵役法”的细节问题上又经历 多番较量 ,但法案终于在 7月 19日通过 ,并于 8月 7日付诸实施⑨ 。 三 、关于“1913年兵役法”的思考 如前所述 ,在第三共和国前期 ,兵役法改革是仅次于宪法改革的核心议题 ,也是左右 两翼议会党团相互交锋的主战场 , “1913年兵役法”更是第三共和国前期四部兵役法中最 具争议的 。那么 ,在这场争论中到底孰是孰非 ? 笔者认为 ,要对“1913年兵役法”进行是非判断 ,首先应该考察 20 世纪初期法德两国 的实力对比 ,其次应该考察“1905年兵役法”与“1913 年兵役法”在军事效能方面的对比 , 因为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挽回前者造成的偏差。 法德两国实力对比(1900 年)⑩ 法  国 德  国 人口 38 , 900 , 000 人 56 , 400 , 000人 煤炭产量 33 , 404 , 000 吨 149 , 569 , 000 吨 钢铁产量 1 , 565 , 000 吨 6 , 461 , 000 吨 石油产量 0 吨 50 , 000吨 正如图表所示 ,在 20 世纪初 , 法德两国的人口比率是 1∶1.45 ,煤炭产量比率是 1∶4.48 ,钢铁产量比率是 1∶4.13 ,而石油产量更是没有可比性 。及至20世纪初 ,由于经济 停滞 、资金外流和技术老化 ,法国的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更是落后于德国;与此同时 ,由于 ·152· 世界军事·枕戈待旦 低出生率 、低增长率和高死亡率 、高老化率 ,法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都落后于德国 ,法 国的兵源枯竭问题正是由此而来。在此背景下 ,到底哪一种兵役制度更加符合法国的国 情呢 ?(20世纪初 ,德国实行的是两年兵役制)总体而言 ,左右两翼议会党团围绕兵役法 改革而展开的多番争论其实集中于三个相关议题:兵员人数 、兵役年限 、现役比例 。笔者 尝试对这三个议题进行简要分析 11 。 一 、兵员人数:由于法德两国人口比例为 2∶3 ,在德国实行两年兵役制的条件下 ,如果 法国要保持一支足以跟德国抗衡的陆军 ,就必须实行三年兵役制 ,而且是无任何免役特权 的三年兵役制。但是 ,此举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只有加税才能弥补赤字 ,但加税必然 得罪选民 。此外 ,法国比较孱弱的工业经济也未必能长期供养和装备一支庞大的陆军 。 这是共和派与社会党反对“三年制兵役法”的原因之一 ,也是他们主张“公民士兵”和“武装 民族”的原因之一。 二 、兵役年限:在军方而言 ,三年兵役制当然优于两年兵役制 ,因为法国人的身体素 质和军事素养不如德国人 ,在与德国同时实行两年兵役制的条件下 ,军方只有降低体检标 准 ,才能征募到足够的兵员 ,使法德两国陆军规模达到 2∶3的比例 。而且 ,由于实行两年 兵役制 ,每年都有一半的士兵是新兵 ,不利于军队的训练和作战 ,军方需要足够的老兵作 为陆军的中坚。但是 ,共和派和社会党把“两年制兵役法”视为“军队共和化”的重大成果 , 视为谁都不能触动的禁区 。而且 ,服役年限越长 ,身为共和国公民的士兵就越忠于军队 , 而非忠于政府。由于第三共和国发生过“布朗热事件”和“德雷福斯事件” ,政府对军队无 信任可言 ,共和派和社会党宁愿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也要避免可能发生的军事政变。 三 、现役比例:就普法战争的历史经验而言 ,常备军(现役部队)的动员速度和作战能 力远远高于后备军(预备役部队),因此甘必大在法国南部组织起来的 60万后备军虽然人 数众多 ,但并没有抵挡住普鲁士常备军的攻势 。可是 ,共和派和社会党还在坚守法国大革 命时期“国民自卫军”的传统 ,认定“公民士兵”和“武装民族”能够抵抗任何侵略。总工会 甚至主张“取缔常备军 ,武装全民族” 。这些主张与法国的国防需要完全背道而驰。 就上述三个议题而言 ,共和派和社会党在讨论“1913 年兵役法”草案时 ,他们首先考 虑的是内政而不是外交 ,他们甚至不愿考虑“1913年兵役法”的军事效能 ,而宁愿相信所 谓“公民士兵”和“武装民族” 。笔者认为 ,关于“1913年兵役法”的议会辩论只是党争的延 续而已 ,辩论中各种堂而皇之的论调对法国的国家安全有百害而无一利。 就军事人口学而言 ,普法战争是法德两国历史的转折点 。普法战争前半个世纪 ,法国 一直是西欧第一人口大国 ,普法战争后半个世纪 ,德国跃升为西欧第一人口大国 。及至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法国人口只相当于德国人口的三分之二 。因此 ,法国难以独力抗衡德 国 ,这就是法俄英三国协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三国协约能够保证法国在战争末期走向胜利 ,那么法国在战争初期的安危就 纯粹取决于自身的力量 ,因为英国和俄国各有在军事上的天然缺陷。英国拥有世界上最 强大的海军 ,可以协助法国封锁德国 ,但英国又是欧洲列强中陆军最薄弱的国家 。英国远 征军在法国北部战场上的作用 ,与其说是帮助法军战斗 ,不如说是鼓舞法军士气 。俄国有 能力动员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 ,可以协助法国包围德国 ,但俄国的工业部门却没有能力为 它的士兵提供足够的装备 ,而且俄国的铁路部门也没有能力把已经武装起来的士兵迅速 ·153· 《军事历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运送到俄德边境 。据法军总参谋部估计 ,按照俄军的速度 ,从本土动员到边境集结至少需 要 15天 ,从本土动员到发动总攻至少需要 23 天。换言之 ,在战争爆发后第一个月内 ,法 军没有任何外援 ,他们必须有足够的前线兵力孤军作战 ,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前线兵力顶住 德军第一轮攻势 ,否则法国必将灭亡。 实际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由于情报不足 ,法军总参谋部曾严重低估德军的参 战兵力 ,对德军在比利时和卢森堡方向发动的全面进攻毫无防备 ,结果德军迅速推进到马 恩河战线 ,甚至一度兵临巴黎城下 。尽管在大战前夕就任法军总司令的霞飞在关键时刻 以出色的指挥才能挽救了巴黎 ,但在“马恩河战役”结束后 ,他还是因为战争初期的情报错 误而备受指责 12 。笔者认为 ,霞飞对法军在战争初期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至少 他在战争爆发前已经敏感地预见到法军兵力不足 ,并力求通过“1913年兵役法”来充实前 线部队的力量。正因如此 ,法军才能实现保卫巴黎的“马恩河奇迹” 。就此而言 ,霞飞在战 争前夕大力提倡的“1913年兵役法”发挥了生死攸关的作用。 笔者认为 ,在整个第三共和国时期 ,法国的军队和军制总是成为议会斗争的牺牲品 , 党派倾轧 、内阁更迭 ,议会的每一次震荡都会导致国防建设的拖延和停顿 ,即使左右两翼 议会党团愿意讨论兵役法改革 ,他们也并不是着眼于国防建设本身 ,而是着眼于狭隘的党 派利益。在某种程度上 ,正是议会的腐败 ,导致军队的无能 。就国防政策而言 ,朝令夕改 、 政出多门是足以致命的 ,第三共和国侥幸地熬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却未能侥幸地熬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注释: ①②③④⑤Richard D.Challener , T he French T heory of the Nation in A rm s:1866-1939 , Russell &Russell , 1965 , P.17 , P.32 , PP.39-40 , P.58 , P.84. ⑥⑩Ray mond Pearson , Eu ropean Nat ionalism:1789-1920 , Longm an , 1994 , P.153 , P.242. ⑦⑨Gerd Krumeich , Armamen ts and Polit ics in France on the Eve of th e Fi rst World War:T he Int rodu ction of Th ree -Year Conscript ion 1913-1914 , Berg Publis hers , 1984 , PP.44-52 , PP.103-115. ⑧1913年 3月 ,白里安内阁下台 ,普恩加莱总统随即任命巴尔都为内阁总理 ,由于巴尔都坚决支持三年制兵役法 ,内 阁赞成兵役法改革的立场并未动摇。 11John F.V.Keiger , Franc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ri st World War ,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3 , PP.123-128. 12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后 ,激进共和派曾对陆军情报局进行过重大改组 ,结果造成法国陆军情报系统的严重紊乱 ,法 军总参谋长霞飞的最大失误 ,就在于没有着力整顿陆军情报局。在 1913年以前 ,陆军情报局在东部地区(从南锡到 尼斯)设有七个边境情报站 ,收集法德边境和法意边境的军事情报 ,而在北部地区(从南锡到加来),竟然连一个边境 情报站都没有 ,因此法比边境的军事情报向来是一片空白。 (责任编辑 魏延秋) ·154· 世界军事·枕戈待旦
/
本文档为【枕戈待旦_试论1913年的法国三年制兵役法_黎英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