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助山西旅行

2013-10-04 50页 pdf 4M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342

暂无简介

举报
自助山西旅行 第一日 子夜过后,抵达太原市内,感觉精神状态甚好,决定不在太原留宿,乘杭州开来的 1592 次 列车直奔此行的最北端--大同。上车补了卧铺,发现卧铺车厢里非常 空,居然只有三个人, 大概是因为还没有进入五一假期吧。一宿无话。清晨五点醒来,天色刚刚发亮,打开 GPS 搜索了一下,发现靠的最近的城市是朔州,翻开地 图,发现朔州位于山西的内、外长城之 间,长城也只有在山西才分为内外两道—历史上山西作为军事重地和北京外屏的重要地位由 此可见一斑。到了 GPS 显示的 日出时间五点半,天色是黄色的,但觉得并不是低色温造成 的,又过了一...
自助山西旅行
第一日 子夜过后,抵达太原市内,感觉精神状态甚好,决定不在太原留宿,乘杭州开来的 1592 次 列车直奔此行的最北端--大同。上车补了卧铺,发现卧铺车厢里非常 空,居然只有三个人, 大概是因为还没有进入五一假期吧。一宿无话。清晨五点醒来,天色刚刚发亮,打开 GPS 搜索了一下,发现靠的最近的城市是朔州,翻开地 图,发现朔州位于山西的内、外长城之 间,长城也只有在山西才分为内外两道—历史上山西作为军事重地和北京外屏的重要地位由 此可见一斑。到了 GPS 显示的 日出时间五点半,天色是黄色的,但觉得并不是低色温造成 的,又过了一小时,还是这种暗黄色,猛然意识到,不妙,遇到沙尘暴!心情晴转阴,问了 列车员,得知 这只是轻度扬沙天气,不用担心。阴又转了晴。 上午,抵达北边重镇大同,今天的重点是城西的云冈石窟。由于担心一下子不能进入状态, 所以在住处稍事休息后,先在城内蜻蜓点水般的去了九龙壁、上下华严寺,为下午去云冈石 窟找些光影效果做个铺垫。 九龙壁。虽然与故宫的九龙壁相比有些残破,但其上山崖、海涛、水草图案填充整个画面, 倒也不失繁复华丽,还透着些许霸气。细细看去,每条龙的形态都不一样。不知道与故宫的 九龙壁孰大孰小,有知道的朋友给个结果。 大同九龙壁是现存中国最大的九龙壁,比北京的大得多. 大同九龙壁原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前照壁,距今已六百多年。 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据说是藏经所在,相当于图书馆吧。进得殿去,发现殿内的佛像彩 塑甚是生动,左首有一尊菩萨像,与我们在别处看见的庄严有余的造像不 同,她双掌合拢, 露齿微笑,完全一幅凡人的表情神态,富有人情味。只可惜殿内不许照相,未能拍下来留做 纪念。在殿内香案边翻看了销售的摄影画册,找到了露 齿微笑菩萨,大概是拍摄时清扫了 灰尘,安排了灯光的缘故,越发显得体态丰盈,面如满月,衣纹飘带自然流畅,神态优美典 雅,赞叹赞叹,可见在早期佛造像身上 还能看见人性光芒的同时,也保留着艺术者的个性 化创造,而不像后世那样极度神化,在佛造像千篇一律、庄严而毫无表情的面孔上,折射出 救赎者与被救赎者之间 的遥远距离,让宗教教义更加物化。 檐下的斗拱,根据事先匆匆补习的古建筑常识,简单的说,最下面一块四方形像盛米的斗的 木件叫斗,斗上两块相交而向上弯起像弓的木件叫拱,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 拱......重复交替,甚是复杂,将屋檐挑高挑远,斗拱承上启下将屋檐与下面的柱子结成一 体。 站在院外可以看见薄伽教藏殿的歇山式屋顶。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中,歇山式是等级仅次于庑 殿式的屋顶形式;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象是在半路上“歇”了一 下,然后就改变了 方向,折向另外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由 于这一折,歇山式的屋脊就形成了九条。 在上华严寺的门票上已经看见大雄宝殿建立在高高的月台上,有了心理准备,可是进入寺内 看见实物,还是吃了一惊,因为这个月台足有两层楼高,使得本来就高大 的殿堂看上去更 加巍峨,再配上坡度舒缓的庑殿式屋顶,整个气势甚为宏大。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中,等级最 高的屋顶形式就是庑殿式的;它的结构相对简单,顶上一 根正脊加上左右两边的四条脊, 将屋面分成前后左右四个坡。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使用,例如故宫太和殿屋顶就 是庑殿式的,而且是最最高等级的重檐庑 殿式。华严寺是建于辽代的。 殿堂实在太大,相对之下院子显得逼仄狭小,退退退,退到退无可退,拍这张的时候人已经 贴在院墙上了,三脚架也没有全部拉开,24mm 的广角还是装不下殿堂,凑合看看吧,下回 一定买鱼眼镜头!!! 上午纪录片式的拍摄完毕,中午赶往今天的重点--城西的云冈石窟。在出租车上与司机一路 攀谈,其实是想弄清楚,他们当地人常去哪里吃刀削面,因为根据以往 的经验,要吃当地 特色小吃,一定要去当地人常去的地方,如果你路过一家店,看见里面当地人扎堆,而少有 旅游者,那末那里一定是正味,其余书上网上推荐的往 往是走了味的、糊弄旅游者的,有 了结果--东关削面王,于是第二天的早饭就有了方向。 别忘了,云冈石窟是我来山西的引子,这让我有了一种重重的压力。照例还是先通览一遍, 再决定拍摄重点,最终决定把重点放在第三、第九、第十、第十八窟,把落日那一段时间放 在云岗的招牌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身上。 第三窟,一个字:大;两个字:空旷。窟内十数丈见方,却只有三尊造像--主造像加上两尊 胁侍菩萨,胁侍菩萨有我三个人高,主造像坐佛有两个胁侍菩萨高,估 计主造像坐佛有十 数米高!整个洞窟是个初具规模,却没有完成的宏大作品,估计由其这一特点,而没有被后 世看重进行所谓覆泥彩塑,这对摄影者来说是个福音 --不像后世彩塑保存完好的五、六窟 那样不许拍摄。由于窟内进深大,为了加强采光,在洞窟门上方开凿了一个方形天窗,一束 斜斜的阳光射了进来,窟内光比甚 大,背景暗处比佛像亮处足足低了3.3档,足够在100vs 上留下大片的漆黑了,心中一阵窃喜。 温黄的阳光照耀在佛身上,庄严而祥和,左手做接引状,接引众生去那极乐世界...... 第五、第六窟几乎是整个云冈石窟保存最好的了,辉煌与精巧并存,特别是第六窟,中间支 撑大跨度窟顶的方形塔柱、四周的墙壁上刻画了许多佛经故事,可惜我对 佛教知识的匮乏, 让我看不懂内容,凑到一个旅游团边上听了导游讲解,才知道刻的是释迦牟尼诞生前后直到 降魔成道、初传佛法的故事,佛家术语称为《释迦牟尼 本生故事图》。云冈石窟是五世纪北 魏时期开凿的,造像轮廓以清秀见长,可是由于后世进行所谓覆泥彩塑,就是在造像身上覆 上厚泥,再施以重彩描绘,结果造像 就变得丰满臃肿起来,彩塑保存完好的五、六窟尤其 如此---从这也能看出千年来审美观的沿革变迁。现在由于担心彩塑颜色在闪关灯的强光照 射下失去原来的颜 色,所以在五、六窟里不许拍摄,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管理部门可以 向游客声明一下不许用闪光灯,不应该这样一刀切不许拍摄,可是管理部门嫌麻烦。一方面 担 心颜色被闪光强光照射,但是一方面窟内又用十数盏强光灯打在彩塑上照明,特别是有 四盏雪亮大灯直直的照耀着主造像,真不知道管理部门怎么想的,如此对待国 之瑰宝,就 不怕被子孙后代唾骂吗?或许他们用的是什么高科技环保灯?如果是,应该向敦煌的文保部 门推荐一下。 这张是在第五窟至十五窟前的广场上拍摄的,望着洞口的一根根大大小小的石柱,忽然有一 种置身于某个埃及神庙前的感觉。最远处有木制窟檐建筑的是第五、六窟,过来是七、八窟; 再过来的四根最高大的石柱是第九、十窟,就是照片中间,门口有个小小的白衣游客站立的 地方。 从九窟开始,都不许进窟了,出于保护的需要可以理解。第九、十窟的门口雕凿了四根大柱 子作为入口,所以前室几乎半开放暴露在外,采光非常好,因而站在门外 利用自然光线就 可以大肆咔嚓了,万幸万幸,虽然不能进窟,站在窟外也能用长焦拉近补上了前面的遗憾, 而且阳光将柱影投射到前室墙壁上,光影效果远好于第 五、六窟。 这尊造像位置靠外靠边,塑造的应该是个地位较低的佛家弟子,被风吹雨淋的失去了彩塑的 颜色,却显得愈发沧桑,低垂斑驳的脸庞上,迷离的目光越过了千年的时光,却又投向何方? 当年的艺术家赋予了造像生命,他是会思考的造像..... 第九、十窟有大量的彩塑造像,异常华丽,这些造像与云冈石窟的其他洞窟造像一样,具有 很明显的异域文化风格,想来在佛法传入中国的早期时代,异域文化特色 也随之传播中土 了吧,其实开凿云冈石窟的北魏王朝在民族大融合之前,本身就带有游牧民族的鲜明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融合,包括鲜卑在内的少数民族 到底算是被汉族同化了呢,还是 影响了融合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我看是两者兼而有之。在我看来,站在文化层面上,云 冈石窟是一个文化特征纪录载体,名动天 下的石窟本是宣传宗教的工具,在人们近乎狂热 的大规模开凿佛像的同时,却在不经意间映出了历史与文化的绚烂折光。 这些造像在前室较深处,阳光很难直接照到,保护的较好,但对于摄影来说只有平和的散射 光线,即使这样,拍下来当资料留存也是不错的。 第九、十窟的穹顶,华丽斑斓,但是穹顶甚高,在长焦上加了 2X 增距镜,400mm 才够着, 顶部光照本来就不强(还好顶部以红色为基调),加上用了 2X 增距 镜后进光量减了两档, 所以当时用了全开光圈 2.8,由于担心小景深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变形过大,因而把三脚 架立在门口尽可能靠近穹顶下方的地方,使相机 几乎竖直向上,嘿嘿,俺的直角取景器终 于派上用场了。 另一张第十八窟东侧墙壁上高处 第二十窟,洞窟坍塌了,释迦牟尼坐像完全露天,所以把最后落日那一段时间放在这里,主 造像面目慈祥,佛目有神,双耳垂肩,整个造型宽厚而雄浑,粗重而厚 实,让人有一种佛 法博大而无边的感觉,双手平静的交叠,我想任何一个性情浮躁之人来到面前,都会变得心 绪安定平和的吧,难怪把他当作云岗的招牌,印在门票 上。可惜我用指南针测了一下,佛 像南偏东大约十五度,而在这个季节,落日方向西偏北,所以真到了落日时,佛像根本无法 被傍晚的红色光线照亮,这张拍摄于十 七点半,距 GPS 计算出的落日时间还有将近两个小 时,拍摄效果不理想,估计冬天落日方向西偏南十五度以上的那一个月,才能有令人满意的 效果。 回到住处,把自己放平,累,而心却还留在那群佛像中间,看来云冈石窟成功的征服了一个 行者风尘仆仆的心灵,又让我想起三个星期前在婺源小山村那个清晨的感 受—能让我们小 别浮躁人生,让我们那颗在城市中沾满尘土的心回归隐士的精神家园。回忆起来,第三窟是 最适合出光影效果的地方了,如果时间充足在这个窟内 守候一天,应该有不错的收获,可 惜我只能做个匆匆过客了。 云岗石窟中最有代表性就是 5、6 窟和 16 到 20 窟的佛像了。 明天的目标是浑源县悬空寺、应县辽代木塔、代县雁门关。 第二日 今天的目标是浑源县悬空寺、应县辽代木塔、代县雁门关。 晨五时出门,按昨天打听的结果去东关削面王,吃刀削面,果然门面随破,店内却都是早起 的当地人在等面吃,看师傅削面,将面压在窄木板上,抗在左肩,面向翻 着咕嘟嘟滚水、 冒着热腾腾白气的大口锅,右手一把又轻又薄的小刮刀,削面动作手起刀落,似行云流水般 一气呵成,那削得薄薄的面条真是一根在刀上,一根空中 飞,一根才入锅,看制作过程比 吃面还要过瘾,看得人直眼花;哪里似电视里放的,将一个大面团顶在光头上,用两把大菜 刀,咔嚓咔嚓得削,那样子做秀的成分比 做面的成分大,削出来的面条却不够薄。吃了“今 早起儿”头锅面,一大碗风卷残云,刀削面的味道全靠臊子和山西老醋撑着,而面条要削得 薄才能津道入味。吃完 了一问才三块五,人民币。东关削面王这店很好找,因为出租车司 机都知道这儿。 悬而空的悬空寺 早就听说,悬空寺一天当中只有很短的一、两个小时才能被阳光照到,所以决定尽早出发赶 往悬空寺守候。六点刚过在大同东郊路口搭上一班开往河北保定的过路长 途汽车,途经悬 空寺下车才七时半,果然太阳藏在山后某处,未见阳光,照例打开 GPS、指南针搜寻太阳和 悬空寺周围环境山体走势方向,在恒山山脉的一个南北 向山谷里,悬空寺在西侧陡峭山体 上,面向东略偏北十五度,对面东面直立的大山峰顶远比悬空寺位置高,夹角超过七十度, 估计要十点钟悬空寺才能被照到阳光, 十二点多太阳可能越过南侧偏东十度山谷口,就会 翻到西侧山后,悬空寺又会重归大山的阴影中,估计只有两个小时的天候窗口,慢慢等吧。 忙完这些,才定下心来 细看悬空寺,悬空寺真是“挂”在西侧山体绝壁半中间的,就象是 绝壁上一组天然的浮雕,悬空于地面数十米高。在厚重的千尺绝壁衬托下,像一抹轻巧的彩 虹悬挂 在半空里,红黄的建筑体在嶙峋的山石上显得格外玲珑。我看最好的机位不在管理 区内,那里太近了,几乎就在悬空寺建筑下方,用广角拍摄出来建筑、山体透视关 系可能 会有变形,还是在现在所处的景区外的石桥上,用长焦调,略向上仰就可以避免问题了。漫 长的两个小时过去了,果然将近十点钟太阳翻过东侧大山,阳光照 在悬空寺上,建筑外体、 山石受光处与阴影处的反差开始加大,悬空寺跟我玩起了奇妙的明暗变化,先构好图,又等 到近十一点太阳差不多爬到了天顶,光线几乎与 山体、建筑平行,反差有 2档了,可以下 手了,拍!我拍!我拍拍拍!等了三个半小时,就为了这最后的五分钟,值不值呢?看图吧。 拍完这些,决定上到这绝壁危楼去亲身感受一下,门票六十,还是值得的,收拢器材开始登 寺,到这玄而又玄的悬空寺中去走一走。在入口处放眼望去,整个寺庙只 由十几根碗口粗 的木柱支撑,上面突出的山崖恰好起到了给建筑遮雨的保护伞,加上在峡谷中,每天只有短 暂的一小段时间有日照,怪不得能躲避日晒雨淋,而保存 一千四、五百年之久,不由得为 古人的精妙和艰苦而赞叹。 爬悬梯,钻石窟,又沿着一个石质栈道而行,旁边就是那些支撑整个寺庙的碗口粗木柱,偶 然用手扶了一下一根柱子,吃了一惊,竟然是活动的!还以为只有这一根 是活动的,挨个 推过去,个个都是活动的,战战兢兢的探出头去往上看,木柱只是“吊”在上层的木质栈道 上,真是匪疑所思,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设计,怪不得 景区内悬空寺的介绍中有这样一 句话:“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在寺外下面仰视的时候,还认为这些木柱是 受力支撑整个建筑的,现在上来一看原来 仅仅是吊在上面的木栈道下方,等一下一定要爬 到上面的木栈道去走走,感受一下。 继续前行,来到悬空寺最北一个转角平台处,这里是全寺最高、也是最突出的地方,脚下的 木板嘎吱嘎吱响,让人如履薄冰,很是担心这千年木板会突然断 裂....,下面就是五、六 十米深的谷底,自由落体,不敢再往下想。饶是这样,还是壮起胆子,抓住颤悠悠的木栏走 到最外边,去感受一下那种如临深渊的险 峻,呼呼的山风扑面而来,想要把我吹下山去, 低头望去,谷底干涸的河滩像一根带子往远处蜿蜒而去,远处的人、车都变得如荠菜子般大 小,呆呆的想了一会,想 不出如何站在这平台上拍出这险峻来,只好作罢,大概只有弄根 绳子荡在建筑外面,才能拍得下来。 回头从上层的木栈道返回,那些个建筑真是玲珑其外,内里乾坤,里面回转的楼梯非常狭小, 我背着大包简直走不过去,只好身子近乎趴在楼梯板上往上一点一点 蹭。到了刚才要看的 活动木柱支撑的木栈道上,走在上面,那些个木栈道随着我的走动而上下微微颤动,习惯了 一会之后,探出大半个身子往下看去,发现只有站立 处下方的木柱是受力压在石头上的, 其余的木柱真的是悬空的,当我离开站立处时,刚才受力压在石头上的木柱又会腾起,就这 样随着人的走动,木柱此起彼伏,木 栈道也就跟着上下波动。我人体重加包重 99公斤,如 果换个轻点的人恐怕木柱根本不会接触石头。新问题又出来了,如果这些木柱是悬空的,那 么是什么在支撑整 个寺庙呢? 就是这张图里的木栈道。进入木栈道的90度转弯角很狭小,左边是根柱子,右边就是山体, 难以通过,我背着包是硬挤过来的,那柱子和山石已经被摩擦得光溜溜的了,估计很多人到 这都只能这样挤过来。 离开悬而空的悬空寺,但不和悬空寺说再见。 问清楚去应县的路,在浑源-大同-应县-灵丘十字路口等候过路的长途汽车。这里顺带说一 下,在山西旅行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不错的,包括指路、问事、搭车等等,特别是后来在晋 西北碰到一位,那真是热心人呀,在后文中我还会提到他--老曹。 峻极神工千年木塔 上午所在的浑源县和下午要去的代县大部分都位于恒山山脉中,只有这中间的应县处在桑干 河畔的平原上,离木塔还有十里地呢,就已经看见他了,至今辽代木塔仍 然是县城里最高 的建筑,这是一个纯木的木塔,未用一钉一铆,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倒,真是名动天下的奇迹。 来到塔下,绕了一周,又学着京剧里的典型观景姿势, 手搭凉棚抬头遥望塔顶,直看得我 脖酸腰疼,木塔外观既无雕梁画栋,也无流光溢彩,有的只是繁复的斗拱交错相叠,粗重的 梁柱默契榫合,却更加令人眩目,映证 了那句话--简单就是美。没有登塔,因为担心我的 份量会给木塔内部楼板造成什么不良影响。据管理人员说,木塔已经开始倾斜,欲观者从速 吧。 雁门关--中原最后的筹码 雁门关(现属代县)大运高速公路广武出口东行8公里。该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 势,历朝历代都视为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其以要塞、险峻和 历史上多战事闻 名全国,并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春秋 到唐,此处以勾注塞闻名。唐开始设关,勾注塞由雁门 关所代替。宋代雁门关为防御契丹 之重地。元曾取消关隘设防。明洪武七年(1374 年)因元废古雁门关,遂移置,始修筑关 城于今地。古雁门关在勾注山巅,岭 前为大和岭口,后为白草口,距现在雁门关数里,古 今雁门关截然两道:古雁门关道,由大和岭到白草口;今雁门关道,由南口到新广武。雁门 关东、西山崖峭拔, 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日雁门关。自宋以来, 18个隘口,傍山就险,屹为巨防,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 晋, 势控中原,对山西、京冀、中原之安危关系极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 明朝洪武七年(公元 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周 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东门之上筑有 楼台,名曰雁楼, 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 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 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 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 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 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 可 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 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明代遗址。 今天的时间不多了,包了辆两厢夏利车,一头扎进盘山道去寻找那入塞的咽喉--雁门关。雁 门关不在现代交通要道上,按照一个小小的指示牌下了公路,走了好一 段土路才到达一个 小路口,再下车走了半个小时才来到雁门关下。昔日的边塞咽喉如今已经不在交通要冲上了, 但万幸如此,才使我们在荒山野岭和枯树昏鸦中,而 不是在喇叭鸣叫和雪白瓷砖中,凭吊 那金戈铁马的悠长岁月和漫漫雄关。 雁塞地区是山西的北方门户,更是中原地区的北方门户,古代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 在这里爆发多次激烈冲突,留下了一道道关塞长城,和一处处古战场,也 留下了一群群戍 边将士的墓葬,其中令这一地区名垂青史的就是雁门关。杨家将镇守三关脍炙人口的故事随 着小说演义早已传遍天下,雁门关既是常说的长城外三关 之一,另两个一个是偏关,还有 一个记不起来了,但也在山西境内(肯定不是平型关),秦汉以降,雁门关的位置多次发生 变动,与其说雁门关是一道关隘,不如说 是结合近邻关隘、长城的整个防御体系,阻断了 晋北与晋中,也阻断了游牧与农耕两种生活形态和政治诉求,从而成为历次战事的焦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 雄踞内长城的雁门关,在那后面是沃野千里、繁华似锦的中原大地,一旦游牧民族的铁骑越 过这关口南下,就如决堤洪水般泛滥难挡;在塞北这片崇山峻岭中,位处要津的雁门关是中 原最后的筹码,也是摆在草原猎手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内一华里路程之内有个小村庄,不知道与雁门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 山西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一个战事纷争的边境省份面目出现,其独特的一道道绵延山脉与一 个个河谷盆地相间隔的地理地貌,促成了他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使得长 城的名关险隘在 山西分布尤为密集,雁门关、娘子关、偏关、得胜堡、平型关......,每每一个名动天下的 关隘背后都发生过无数惨烈的故事,也促成了山西 多出名将的事实,灿烂将星的赫赫威名, 世代永流传,名动遍天下: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关羽、张辽、尉迟恭、薛仁 贵、杨老令公、杨六郎、狄 青......,从这些名字中不难发现规律,他们中十之八九出现 于长城内外两种文明诉求发生激烈冲撞的大时代。 时间的长河漫过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坐标,零五年春夏之交,某人只身进入孱弱汉家荒废的雁 门关南下,对着中原膏腴之地,狼嚎一声,某家来也,但见此人身前的碳 素三脚架上架着 200毫米长焦小钢炮,依尔福 delta100 黑白炮弹上膛,左肩斜跨 24毫米广角手雷,右肩荷 着 2 倍增距枪榴弹,左兜揣着 GPS 全球定位 仪,右兜揣着军用指南针,怀里装着两片灰渐 变,左手紧握快门引线,右眼紧贴取景器瞄了又瞄,咔嚓咔嚓,那人便是在下--黑木桥是也。 壮个声势,那一天的另 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与中国国民党主 席连战先生在古都北京历史性握手。 晋北也不总是与战事划上等号,例如云冈石窟、悬空寺、辽代木塔这些文化遗存就是不同历 史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鼎盛时倾国之力兴建的,打上了异域风格烙 印的文化符号早 已为全民族所接受、所倾慕,并竭力维护传承。再例如,拓跋鲜卑部北魏王朝始肇于草原之 后,也兴盛于此,那一族群是促成南北朝那次民族大融合 的要角,说到融合,再壮个声势, 那一天黑木桥只身进入雁门关南下之后,历史翻过了薄薄的几页,又写下了华彩乐章:中国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另一古都西安 发表登陆感言,海峡两岸不仅应该三通,更应该有 第四通--心灵相通。 离开晋北地区,把云冈石窟、悬空寺、木塔都留在了身后,视野内光秃秃的荒山野岭也逐渐 有了稀疏绿装。搭过路长途汽车去代县县城,那车是去阳明堡的,就是抗 战时期八路军夜 袭阳明堡倭寇机场的阳明堡,从代县坐长途汽车到原平市,再转车去忻州市,汽车将近原平 的时候,看见了落日晚霞,还不错,想拍下来,想想看在 长途汽车上实在不方便拽出长焦 拉开阵势,最终还是罢了。晚上九时到达目的地,这里是今晚能够到达的距离五台山最近的 城市了。 明天要沿着七十年前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去朝圣。 第三日 提到山西的名胜古迹,就要提到山西的古建筑,这实在是到山西寻游的第一个理由。中国古 建筑是文化的瑰宝,只因其多为木结构,所以留存的甚少,但山西是个奇 迹,山西古建筑 留存的密度之高,非他处可比,而且有很多是全国之最:体积高大如应县辽代木塔,造型奇 特如恒山悬空寺,保存完好如平遥古城,建筑年代之早如 平遥镇国寺、以及今天要去的五 台县南禅寺、佛光寺,而且很多古建筑中都有精湛的石刻、壁画、彩塑。 提及山西古建筑,就会提及建筑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正是他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山 西的考察,使得许多被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古建筑又被重新发现瑰宝价值。今天就要沿着梁 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去朝圣,去寻访那些处于偏僻乡村中洗去铅华的古建筑。 今天要去的五台县南禅寺、佛光寺,不在一般意义上的五台山风景区内,距离纷扰的五台山 中心区域有几十公里路程,直到现在,这两座建于唐代的建筑,都远离交 通线,而不易到 达,这两座寺院以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香火冷落,布施敝零,相应的也就缺乏修缮 资金--这恰恰是他们能够保持唐代原貌至今,而不是像 别的“名胜”容易遭后世累次重修 而荒腔走板的原因,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之后,他们的修建年代和历 史文化价值才又重新为人所识。留存至 今的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了,这四处都在山西! 清晨五时,曙光微曦,开始了我的朝圣之旅。去往五台县城的长途汽车上,塞得满满的,都 是去朝圣的香客,只不过除我之外都是去台怀镇的。我坐在司机正背后的 座位上,人多行 李多,怕压坏了器材,只好将背包抱在身上,边上的发动机罩盖上堆满了香客信徒们的行李 和供佛之物,行驶中随着车身的颠簸,这些大行李逐渐歪 过来压在我身上,最后简直要把 我埋起来了,只有胸口以上露在外面。坐在我身后的是一个从东北来的中年和尚带着他的小 徒弟,随身带着一大麻袋供佛之物,这虔 诚的佛门弟子怕别人压坏了供佛之物,一路上也 把这麻袋抱在身上,和尚与我简单的寒暄了两句之后,就闭目数着念珠,念起经文来,对车 厢内的纷扰充耳不闻,更 没有度我的意思,仿佛入定了一般。两小时后,车过豆村,奋力 从行李山中挣扎出来,与和尚说声再见便要下车,和尚送了我一句:阿弥佗佛,当时也没觉 得什么, 过后才想起来这是佛家的一句祝福语,而我当时的态度过于随便了,至少应该送 还一句。 在集镇里包了辆小面包车去佛光寺,真棒!这一段旅途十分僻静,凉风习习,路边林木扶疏, 田埂错综,近处山势蜿蜒,远处峰峦环护,风景很是幽丽,甚至听见了 这十多天里难得听 到的鸟鸣声,道路崎岖不平,二十华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这佛光寺当真是深藏在 山峦怀抱之中,静静的等待着你前去造访,这一切,为 今天抛弃纷扰的现实世界,穿越时 光隧道与大唐相会做足了铺垫与心理过渡。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 年,就隐藏在这外表毫不起眼的小小寺 院中。 宏伟庄严的佛光寺大殿,粗犷的梁柱矗立在条石砌成的基座上,硕大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 的屋檐,斑驳的朱色诉说着洗却铅华的沧桑,如同威严的长者在俯视着我们。虽然站在大殿 近前看不见坡度平缓的屋顶,但仍然能够感受到豪壮雄浑、稳健华丽的大唐风韵。 唐大中十一年,约是公元九世纪。佛光寺大殿匾额 坡度平缓的佛光寺大殿屋顶,庑殿式,越是早期的建筑,屋顶坡度越是平缓。找不到更合适 的机位避让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了。 又是一小时的僻静幽丽之旅,将我从时光隧道扔回这纷扰的世纪。从豆村搭乘过路车去东冶, 然后又开始另一小时的寻古探幽之旅,与大唐再次相会于南禅寺前,这 里有中国最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大佛殿。歇山式屋顶,照例是屋顶平缓,照例是斗拱雄健,照例是出檐深远, 照例是质朴典雅,让我再次感受到唐风的朴实无华、 粗壮豪迈的风韵。 南禅寺大殿里与佛光寺大殿一样,汇集着古代彩塑艺术的优秀作品,南禅寺大殿彩塑中有一 尊菩萨塑像刻画的甚是成功,头戴花冠,面色白净,柳眉弯弯,眼帘低 垂,上身裸露,左 手停在腰间,五指拈花,右臂自然下垂,下身长裤,赤脚站在莲花上,整个人物站姿略呈 S 型,显得自由潇洒,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照例不许在殿 内拍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流连于寺内不肯离去,坐在寺院山门的门槛上,咽下今天的午饭一块高能压缩饼干。 在东冶镇上搭乘过路车三小时去太原,在太原换乘豪华巴士四小时南下临汾,就是影碟机空 调器、行李放在车下行李箱内、车窗全封闭、乘客衣饰整洁却邻座默然相 对的那种豪华巴 士,鄙视,迫不得已为赶时间走高速公路而乘坐,这是唯一的一次乘坐这种车子,还是喜欢 乘那种普通的长途汽车,虽有些破破烂烂,却可以开窗吹 吹风,与当地人说说话,在乡村 里旅行时还可能与小猪、鸡鸭同车,有趣。这一段公路是顺着汾河延伸的,一路往南,汾河 河谷里的绿色比昨天更多更丰富了,晚九 点到达临汾,这里已经属于晋南了,气温明显比 大同、忻州一带要高一些。 明天要从这汾河河畔出发,翻越吕梁山,跳进黄河壶口瀑布里。 第四日 黄河是大中华的命门,在国人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当然也是如此,说来惭愧,除了 几次乘火车走过黄河大桥外,还没有站在黄河边的经历,长久以来一直有着近距离感受黄河 的心愿,这次便要还上这个心愿---于是今天的目的地是黄河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弯过内蒙河套地区后,在偏关一带流入山西,在这里遇到黄土高原和吕梁大山的阻 挡,然而任何阻挡在黄河面前都会被辗为粉齑,不羁的黄河以其崩塌震撼 的非凡声威怒吼 着似一把利剑劈开秦晋峡谷,把一块黄土地斩为秦晋两半,河西是黄土高原,河东是吕梁山 区,又把自己弯成一张大大的强弓,穿透重峦叠嶂,向南 再向东流入中原地区去孕育文明。 晨六时,乘山西临汾去陕西延安的省际长途汽车,赶往晋陕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出发地临 汾处在葱绿的汾河河畔,GPS 显示海拔只有四百余米,往西翻越山西的 西部屏藩吕梁山, 时而面对万丈深渊,时而面对陡峭山峰,海拔逐渐升高到一千五、六百米,土地变得干旱贫 瘠,植被变得稀落,视野内的主要树种变成了耐旱的枣 树。临汾到壶口直线距离不过一百 七十公里,可是从早上一直开到中午还没有到,这老爷的长途汽车喘着粗气爬坡,随着盘山 公路摇摆,不像坐车倒像是乘船,盼望 着见到黄河的急切心情,总让人觉得翻过前面的山 头就看见了黄河了,一次次企盼随之而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 “看见黄河了!”,司机揿揿喇叭提醒已经麻木不仁的我,“在哪,看不见那?”,“在那”, 顺着邻座老乡的手指望去,远处峡谷深处的一个缝隙中,黄河露出一 段身姿,土黄色的河 水几乎与山体同色,距离远,不仔细看的确难以察觉,黄河跟我玩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但 这足以振奋疲惫的旅程了...... 出发八小时后,下午两点,终于站在了黄河岸边,壶口瀑布下游,七狼窝黄河大桥(这名字 有些瘆人),桥两头连接着山西和陕西,太阳已经偏西,决定今天下午去陕西一侧,明早再 回到黄河东岸。 终于到了瀑布近旁,黄河来到这里,又被孟门山挡住,山与水又一次搏斗,摧枯拉朽,石崩 地裂,形成了黄河奇观--壶口瀑布。 黄河奋力冲过壶口之后,在七狼窝这一段有个令人敬畏的名称--十里龙槽,黄河水被限制在 这窄窄深深的沟壑中流动,打着旋涡奔向中原大地。 五点半太阳落到山后,没了光影效果,离天黑尚早,再找些别的题材。碰到一位大爷说,运 气好可在石板上找到古化石,听了这话,我就开始满地找,上上下下前前 后后找了两圈也 没有找到,只好作罢。在十里龙槽的石岸上,夹杂着黄河涨水期间冲刷而成的一个个石窝, 内壁光滑如骏马蹄印,积满清水有如明镜映照着山川景 色。 石窝宝镜。可曾看见山川景色映照其间? 暮色沉沉,放下所有的负荷,躺卧在河岸突出的岩石上,不羁的黄河近在咫尺,升腾的水雾 随风飘至,隐隐的风雷涤荡胸襟,那种感受不是壶口瀑布照片或者其他什 么瀑布所能给予 的。天逐渐黑下来,带上头灯走到瀑布正面听瀑,一阵阵水珠打在脸庞上,深邃的壑底看不 清,涛声便显得更加骇人,仿佛那漆黑一片的深壑里有一 股神力要把人吸进去,我胆怯了, 连忙后退几步,转身往远方灯光处走去。 今夜就投宿在岸边窑洞人家里,枕着涛声入眠。 第五日 晨五时,被涛声唤醒,未及漱洗,便来到黄河边,发现今天水位降低了,瀑布中几块石头露 出水面,昨日岸边被水淹没的河床,也露出光滑的长期被水冲刷的痕迹,不变的只有浩浩殇 殇的河水依旧奔流而去。 寻了个拖拉机过七狼窝大桥,回到河东山西一侧,换个角度观赏瀑布,发现这边的石岸较西 岸突出,可以从正面观赏瀑布,但不像西岸那样有几块巨石突出兀立于水 面之上,可以取 做前景,各有千秋吧。壶口瀑布无疑是全山西境内最具震撼力的自然景观,无论旅程再紧张, 都应该挤出时间去亲身感受一下,那种感受,不是壶口 瀑布照片或其他什么别的瀑布所能 给予的。与其他瀑布的表现手法不同,其他瀑布适合用四分之一秒快门表现阴柔光滑似白色 锦缎的特性,而浑黄、野性的壶口瀑布 需要用七百五十分之一秒快门去凝固他的雄浑力度 与气势磅礴。 壶口瀑布边大风经常扬起河沙和水雾,相机要保护好,不用时可用袋子遮住,饶是这样,还 是出了两次问题,一次是备用机 a807被水淋湿,快门变成 B门,还好 关机再开就好了,另 一次就比较惨,拍“欢腾”时,镜头被水雾光顾,一块 L37 的 UV 镜就这样光荣了,心疼, 这是此行最大的物质损失。 离开壶口,今天要赶很远的路去山西的西南角--黄河边的永济。今天的路途很长,十四个小 时,转了六次车,感觉就是把一辈子的长途车都坐完了,壶口--吉县 --乡宁县--河津市-- 万荣县--运城市--永济市,从吕梁山区来到中条山麓。其间,在万荣县拜访了两座古建筑木 楼--秋风楼和飞云楼。 秋风楼因楼上存放汉武帝的《秋风辞》碑而得名。走近观看,楼上彩绘几乎褪尽,木构袒露, 古朴粗大,令人难忘。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匾额,东“瞻鲁”,西“望秦”,好大气魄! 山西南部,流传着许多与人类早期活动相关的传说,相应的密布着古代神话传说遗迹,这秋 风楼就坐落于为供奉人文初祖后土圣母女娲氏而建的后土祠,后土祠里的木雕与石雕艺术值 得仔细欣赏。 建筑物檐下的木雕,其精巧让人目不暇接,立体感与层次感都很动人。 后土祠山门兼戏台,中开间的地板铺上就是戏台,移去就是山门的甬道,古代建筑师设计的 很巧妙。 万荣县城内的飞云楼 山西四大楼之三。全木结构,和应县木塔一起,素有南楼北塔之称。 飞云楼在万荣东岳庙内,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前亭后殿的格局与临汾蒲县东岳庙一 样,但规模上逊色了许多。 飞云楼斗拱重叠密致,如云朵簇拥。 飞云楼坐落于东岳庙内,位于万荣县城繁华街头,有点中隐隐于市的味道。 万荣后土祠秋风楼,山西四大楼之二。 秋风楼以汉武帝《秋风辞》而得名,西临黄河。半砖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全木 第六日 永济古称蒲州,位于山西西南角落里,处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黄河在这里完成“几” 字型大拐弯,折向东而去。这里自古就是著名的黄河渡口--蒲津渡,是 古代的交通要冲, 在唐代更是以倾国之力修建了蒲津浮桥,两岸各用四尊铁牛和铁山作为地锚拽住浮桥。这就 是唐开元年间铸造的黄河大铁牛,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 期《探索.发现》节目介绍过黄河大 铁牛,每个铁牛都有几十至上百吨重,一次性浇注成功,耗费了唐朝一年的全国铁产量!可 见这在当年是多么宏大的工程。 唐开元黄河大铁牛,身躯庞大,造型各异。 沧海桑田,铁牛尚存,只是黄河已经改道西移了。 离黄河铁牛不远,就是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伴随着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而拨动游者的心弦,可惜如今的鹳雀楼是近年 新修的,钢筋水泥,古意荡然无存,只是远望一眼罢了 拨动心弦的除了王之涣的诗句,还有王实莆笔下待月西厢的优美爱情故事,元杂剧《西厢记》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普救寺里,王实莆的这折戏曲让这红墙匝饶,古塔高耸的寺院名播四方, 仿佛莺莺、张生、红娘的身影还在回廊楼榭中穿梭。 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其实是舍利塔,被王实莆做艺术加工。 永乐宫的瑰宝 芮城县的永乐宫是此行最没有悬念的名胜了,因为去那里就是为了拜访--三清殿里元代壁画 《朝元图》。 永乐宫建筑上无甚特色,可是进了三清殿去,扑面而来的都是刚柔并济,充满流动感的线条, 定下心来,让眼睛逐渐适应殿内的黑暗,才发现原来诺大殿堂的四壁和 神龛内外,绘满了 各路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图面高四、五米,周遭二、三十丈,绘制了几百个人物, 那些个长三米多的线条看起来都是一气呵成的,找不 到换笔接头之处,连我这样的外行看 了都啧啧称奇。诸天神衣着典雅华丽,身体姿态不同,脚下祥云飞卷,背后瑞气升腾,表情 各异,或潇洒谦和,或桀骜不驯,或 恬淡安详,或沉思凝重,或须眉飞动,或静心聆听, 画面气势博大,让观者如临仙境,仿佛神仙们充盈着仙气,奏出仙界的音乐向我等凡夫俗子 传达着什么。 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不能拍照。只能拍了三清殿外观留作纪念。 从芮城县去运城市的路上,有一处解州关帝庙不可错过,不比别处的关帝庙,因为这里是关 公故里,是最能追慕关羽忠孝义勇的所在。关某被后世尊为与文圣孔子相 等的武圣地位, 解州关帝庙形制宏大,颇具王者风范,仿效宫殿建制,中轴线上,从端门、午门开始,各式 殿堂延伸排列。庙内参天的古柏、巍峨的殿宇、肃穆的雕 像、气派的廊柱,不一而足。更 有含义的是五座牌坊的匾额题字,历数着关公的文化标贴:大义参天、精忠贯日、威振华夏、 万代瞻仰和气肃千秋。 关某的文化符号—气肃千秋。 解州关帝庙春秋楼,山西四大楼之一 解州的“解”字,在这一带的山西方言里不念 xie,念 hai。 为了后面的旅程,今天要尽量往晋北赶,运城--临汾--洪洞,在天色渐黑时进了洪洞县城。 洪洞的“洞”字,在那里念“同”。 第七日 洪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因是明初大移民的集结地而被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无数中国人 认作故乡,这里也是苏三蒙难的地方。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 首民谣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并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向海外,这首民谣寄托 着无数中国人对 故乡先人的魂牵梦绕。想象一下,当年被迫离开故里迁往他乡的人们,伴着老鸹的哀鸣,从 这里启程,秋风瑟瑟,别离故土的人们不禁潸然泪下,景 象凄凉,越行越远,最后能够看 见的只有这大槐树了,这大槐树,这老鸹窝就成了人们对故乡最后的记忆。明代的大槐树早 已死去,同根又生第二代大槐树也已枯 干,但这阻挡不住无数的中国人寻根至此,认祖归 宗。 一代大槐树已经死去,仅存此碑留念。 明初,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之后,成了赤地千里的灾荒区,有的地方甚至成为无人区,而 山西因其自然地理上的优势,而少受战乱的影响,保留了稠密的人口,为 了恢复中原地区 的繁荣景象,于是就有了长达数十年的山西移民补充中原的国家移民行为,而这人口稠密又 地处交通要冲的洪洞一带就成了最大的移民集散地。洪洞 也就成了后世华人公认的故乡。 洪洞城东,有一座让梁思成、林徽因连连惊叹的琉璃塔,他就是广胜上寺的飞虹塔。 飞虹塔用黄绿兰三色琉璃装饰,图案构件生动精致,这种效果本来应该色彩效果艳丽动人, 被阳光照射五彩斑斓的,可惜在山脚下是庞大的山西焦化厂,弄得整座塔和整个寺院灰蒙蒙 的,控诉,严重控诉,本想拍一个飞虹塔与焦化厂大烟囱遥相辉映的照片,想一想,总有些 不忍 走进后院,发现毗卢殿的殿门隔扇上雕满镂花木刻,堪称精品 在广胜下寺,明应王殿内,工作人员见我只有一人来访,热情的指给我看殿内壁画精髓所在: 进门后右手边,墙上的壁画是全国唯一保存的最大的戏剧壁画,元代 的,殿内昏暗,争得 同意后,用头灯照亮壁画仔细端详,画题一行碗大墨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一群 戏曲演员,动作不同,脸谱各异,舞台有纵深感,共 有约有十数位舞台形象,行当若干-- 生、旦、净、末,陈设乐器若干--笛、鼓、板,道具若干--刀、笏、扇,一切都是那么栩栩 如生。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 四壁都是元代风俗壁画,是全国古代庙宇中唯一不以宗教为 内容的壁画孤例!!额外的收获!壁画有些起皮斑脱,不知还能保存多久。 离开洪洞,赶往另一个古县城--介休,介休其名的来历与一个人重诺守义的人相关,并引伸 出一个纪念此人的中国传统节日,人叫介子推,节是寒食节,可惜已经没有物质遗存了,流 传下来的只有逐渐被人遗忘的非物质遗产了。 介休城内有一处堪称全国唯一的名胜--袄神楼,就建筑而言,在山西这片古建筑之林里,并 无特别之处,可是这祆神楼确与自波斯传入的景教相关,景教又称拜火 教,就是金墉笔下 《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该教派及其衍生出的教派,在明清两朝遭到无情镇压和残酷剿灭, 因而现在全国可考范围内,除此处之外,已经找不到 与景教相关的遗存了,不知此处是如 何逃过劫难的,一定有着曲折的故事。 不过遗存下来的波斯痕迹也已经不多了,檐下的兽头具有波斯异域特征。 骆驼头头颅形象。 牧羊犬头颅形象。 牛首形象。 袄神楼院内共有两处建筑,三个兽首就藏于屋檐下的阴影中,离地面甚高,我也是经过工作 人员指点才找到的,用四百毫米焦距才能拉进取景器,大概这也是逃过劫难的原因吧。 行程过半,名胜看的有些麻木和审美疲劳,决定去往晋西北,去品味那里的黄土沟壑和窑洞 人家。从介休出发,再一次离开汾河河畔,再一次翻越吕梁山,再一次目睹黄土地上那些深 沟大壑,晚上八点,再一次来到黄河边,这里是壶口上游--碛口。 山西 郭峪村 汤帝庙(全国唯一纪念商代开国之君--汤的庙) 古戏台(道教风格) 两边的 墙壁上居然还有文革的烙印。 第八、九、十日 碛口,东依险峻吕梁山,西襟雄浑黄河水。黄河在碛口镇徐徐的转了个弯后,在镇南收留了 一条名叫湫水的小河,却遭遇到湫水河口碎石泥沙堆积成的沙石滩--麒 麟滩的挤压,本来 一里多宽舒缓的河面骤然收缩到只有百余米,又撞上了河道中间一块中流砥柱般的浅滩--大 同碛,黄河婉转而下的脚步被彻底打乱,激起阵阵汹 涌的白浪,水流湍急,声震如雷;这 一碛一滩,相互夹峙,把碛口下游的这一段黄河变成险滩,虽不及壶口声势磅礴,却也足以 截断航运,迫使上游船筏至碛口镇码 头卸载,把口外的物资换成旱路转运至华北中原,同 时华北中原的物产也由旱路运来,通过碛口码头上船转运到西北,在这一繁忙的人员物资大 交汇中,处于枢纽地 位的碛口镇水旱码头因此产生,并伴生了无数商号,一时商铺云集, 繁华熙攘,在明清时代兴盛了二、三百年,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才被现代化商贸运输事业替 代。 在明清时代,围绕着碛口镇,周边出现了若干以生活仓储、驼队运输、船工筏客为特点的村 落,一镇多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和风土人情。时光荏苒,往日驼队铃 声已经在历史的 尘埃中湮没不存,熙攘商事也成了过眼烟云,街巷、山村寥落萧条而鲜有外客来访,留下来 的只有黄河滚滚浊流与鳞次民居街巷还在默默地诉说着昔 日荣光。一座座完整的民宅建筑 群,犹如一个巨大的化石部落,把昔日繁华古镇码头和以它为依托的周边村落的生活遗存凝 固起来,一处处陈列在来客面前---- 李家山、冯家会、西湾村、高家坪、孙家沟......, 一处处拜访,我花费了三天时间流连忘返于黄土高原的一个个村镇之间,融入到这里质朴原 始的生活形态 中,遗憾无他,只嫌时间太短。与晋中的晋商大院建筑风格不同,这里的建 筑风格带有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 清晨从碛口镇上出发去寻找李家山村,走过颤巍巍的湫水河独木桥,离开黄河沿上山,随着 一点点深入黄土高原,满眼都是沟壑与峁梁,一道道支离破碎,触目惊心,除了荒凉还是荒 凉,只能偶尔看见耐旱的枣树, 翻上峁梁,一条深沟的两侧排满了青砖砌筑的窑洞院落,问了村民,原来这就是要找的李家 山了。 高家坪村 高家坪村是一个隐秘在湫水河东岸山坳间的小村子,三面环山,只在村西有一个入村处,人 来人去都要从这大树下经过。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从村西进来,也只能从村西的来路出去,高家坪利用天然地利形成一个 相对封闭的天地,躲过动荡年代外界一次次的打扰。 西湾村 从碛口镇出发,顺着湫水河溯流而上,行不多远,岸边有一个窑院层叠,十分紧凑的小村 --西湾村,村里的建筑顺着山坡坡错错落落的爬上了山腰。 整个村庄由几条依山势而建的竖巷串连起来,四面相通,竖巷的道路坡度很陡,地面用粗笨 的石块砌成,坚实耐用,走在街巷里,忽而弯转曲折,忽而陡峭而上,忽而又穿街过洞。 西湾村里的建筑明显比别的村子造的整齐精致,以青砖箍窑为主。 甚至有木结构灰瓦建造的房屋,建筑下层是青砖箍窑,上层往往建有纯木架构,风格轻巧, 格外秀美,更题写着“耕读传家”等浓郁文化气息的门额,也可看到“寿山福海”一类反映 美好愿望的门额。 拍摄地点:阳高县长城村(远处是土长城,近处为长城墩) 山西境内的土长城集中在大同周围,主要分布在阳高县和天镇县境内。现存的城墙、敌楼、 墩台都由黄土、石灰层层夯实,虽然外层砖石荡然无存,但土芯仍旧坚固如初。 山西因春秋时期属晋国领地,国人习惯上简称晋。公元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占领, 历史学上叫“三家分晋”或“三分晋国”。此后的山西,又别称“三晋”,此说法沿袭至今。 忘记阎锡山在哪一部电影中说的了:“太原守不住,我们对不起三晋父老啊,···”。 历史上的三晋地域划分,我没有时间去考证,也没有权威去说明。我们拍三晋山川风物,只 能是按照山西现在的版图来大致划分。山西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 黄河与陕西相望, 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呈不规则长条状。一般的说,长治一带为晋南,太 原一带为晋中,大同一带为晋北。 山西长城与黄河交汇之地——老牛湾 老牛湾是山西忻州偏关长城与黄河交汇之地,标志性景物是黄河陡岸上那座砖砌空心敌楼。 据说这里原是一座屯兵堡,建于大明成化三年(公元 1467 年)。偏关长城修到老牛湾后并未 停止,而是顺着黄河东岸继续往南修,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过黄河西去内 蒙。 自驾车路线 第一天:北京——朔州(约 6小时左右,在朔州住宿,宾馆酒店很多,吃住方便) 第二天:朔州——忻州偏关(约 4小时)——老牛湾(2小时) 师家沟,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地势北高南低, 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正如该村《要氏族谱》所记载:“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 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 师家沟以师族为首居而名,以师家大院闻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经嘉庆、道 光、咸丰、同治四期,逐步扩建而成,占地面积十多公顷,分主体和 附属建筑两个部分。 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 为主体,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 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 用房。 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 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 便串全村门”。 主体建筑一周有一条用长方条石铺成的人行道长达一千五百余米,故又有“下雨半月不湿 鞋”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 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 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 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气势 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 是耕读文明的窑 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 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 今人借鉴,曾被国际古建筑学术 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师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木雕、石 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各个 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一百零八种, 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 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发 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 山西晋中地区的民间花会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象背棍、挖棍、抬搁等,都是其他地方没有 的。据太原的网友道无为说: “背铁棍产生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 长,吸取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之 优点,形成了集 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 纷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 背棍要挑选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妆打扮后,绑在铁棍上端,下端绑在强壮男子背上的。背 棍者在行走中,根据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戏剧故事及人物,配合锣鼓点,迈出各种舞蹈步伐, 使孩童摇摆表演。 背铁棍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背铁棍是徐沟镇的”。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 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 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 合 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 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 伯。公元前 453 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 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 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 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 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 28 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 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 元前 403 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
/
本文档为【自助山西旅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