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2009-11-23 6页 pdf 527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第20卷第2辑 2005年4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0, No. 2 Apr., 2005 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软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提 要]丝绸路上的著名关隘玉门关,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及其路线的变化,关址有过几次改徙。本文披检有关 史料,并经反复实地踏察,考得西汉最早设置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置关时间当在武帝元封四年,至...
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第20卷第2辑 2005年4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0, No. 2 Apr., 2005 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软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提 要]丝绸路上的著名关隘玉门关,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及其路线的变化,关址有过几次改徙。本文披检有关 史料,并经反复实地踏察,考得西汉最早设置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石关峡,置关时间当在武帝元封四年,至太 初三、四年间李广利二次伐大宛之际,随着汉王室西方战略的需要,遂将玉门关西迁至敦煌郡西北。石关峡至今仍残留 关址和汉长城遗迹。追及五代、宋初,该峡又被重新利用,重又设为玉门关,为敦煌归义军与甘州回鹤政权之间的分疆之 处和东西交通要口,此为最晚的、最后废弃的玉门关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后,玉门关就从史籍 上消声匿迹了。 〔关键词]玉门关 石关峡 汉长城 五代宋初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5)02-0120-06 [收稿日期〕2004-04-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1), [作者简介]李并成(1953-),男,山西省浑源县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历史地理和教煌学研究。 一 汉玉门关是否有过迁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 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千古绝唱,曾勾起人们对玉门 关的多少遐思向往。作为古长城沿线和丝绸路上 的重关要隘,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玉门关的位 置历史上亦曾有过几次迁徙。学界一般认为汉代 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80公里的 小方盘城,或在其以西。笔者又考得,自东汉永平 十七年(74年)以后直到唐代末年,玉门关又向东 迁徙 210公里许,迁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 近①。其实除敦煌西北和安西双塔堡这两处玉门 关遗址外,玉门关还有一处重要遗址— 今嘉峪 关市的石关峡。石关峡一地曾是历史上最早设立 的玉门关,亦是最晚的、最后废弃的玉门关址。 笔者曾考得,玉门关是伴随着河西汉长城的 修筑而设立的,其始筑年代应在汉武帝开拓河西 初期的元封四年(公元前104年)②。《史记·大 宛列传》载,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贰师将军李 广利率军首次西伐大宛失利,“还至敦煌,士不过 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 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 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 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由这条记载观 之,似乎当时的玉门关设在敦煌以东,贰师将军从 大宛兵败东返,还至敦煌后因恐于武帝救令而不 敢东人玉门关,因而只好留在玉门关以西的敦煌。 ①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20一25页。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 1卷,甘肃人民出 版社,1995年,第237一241页。 120 王国维《流沙坠简·序》①、劳干《两关遗址考》②、 方诗铭《玉门位置辨》③、法国学者沙碗《斯坦因在 东土耳其斯坦沙漠所获中国文书考释序论》等,即 据此条记载等史料认为,太初二年(公元前103 年)以前的玉门关不在敦煌西北,而在敦煌以东, 是年以后才改置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一带。夏 鼎《新获之敦煌汉简》④、向达《两关杂考》⑤、陈梦 家《玉门关与玉门县》⑥、马雍《西汉时期的玉门关 和敦煌郡的西境》⑦等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汉玉门 关自始置至终汉之世俱在敦煌西北,不存在迁徙 的问题。嗣后似乎这种观点占了上风,论及玉门 关者稀有再言迁徙者。1982年赵永复撰文,则对 此观点提出怀疑:“玉门关在太初时有迁移之说, 还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不过其迁徙时间未必是太 初二年”;认为现在“还不能解决玉门关有无迁移 的问题,要彻底解开这个谜,看来有待于地下文物 的进一步发现”⑧。 二 西汉最初设置的玉门关应在今石关峡 唐初僧人道宣《释家方志》卷上《遗迹篇第四》 载,大唐使印度有三道,“其中道者,从都州东川行 百余里,又北出六百余里至凉州,东去京师二千 里,从凉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 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 北山间。又西减四百里至瓜州,西南人碳,三百余 里至沙州,又西南人破,七百余里至纳缚波故国, 即娄兰地,亦名都善”。这段记载所述路线清楚, 各地间相互位置准确,与实际行程皆合。值得引 起注意的是,云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市城)西少北 75里有“故玉门关”,并且将此记载列人《遗迹篇》 中,知书中“故”字当非衍文,这里确有故玉门关。 道宣为唐初名僧,据《宋高僧传》卷14本传等知, 其生卒年代为公元596年至“7年。所撰《释家 方志》一书亦在唐代开国不久。前已论及唐时玉 门关早已东移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因而“故玉 门关”无疑应指唐代以前,即汉代所置的玉门关。 道宣同书卷上《中边篇第三》又记,蒲昌海“东 面少北,去玉门一千三百里,又东北去阳关三百 里”。蒲昌海学界公认即今罗布泊,《山海经》称之 为拗泽,《史记》名为盐泽,《汉书》、《括地志》等谓 之蒲昌海。道宣将玉门与阳关并称,玉门无疑是 指所谓的“故玉门关”。由今罗布泊东而少北 1300唐里恰是今酒泉市城西不足百里的一带地 方,这与《遗迹篇》所记故玉门关在酒泉西少北75 里、瓜州(笔者考得治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⑨)东 400里的位置十分吻合,两条记载可相互印证。 只是以上记蒲昌海“东北去阳关三百里”不确,事 实是东去阳关六百里。 依上云“故玉门关”的方位、里距求之,酒泉城 西略偏北75里、锁阳城东400里的地方正是今甘 肃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公里处的石关峡。该峡 又名水关峡、黑山峡,位于嘉峪关黑山南部。嘉峪 关黑山系河西走廊北山向南突出的一片剥蚀残 山,山体平地拔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之上,相对高 度200-500米,最高峰达坂顶海拔2799米。山 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天然峡谷,即石关峡, 长约10公里,贯通整个山体南部,宽百米许,南北 两侧山体高耸,如刀削一般,形势险峻,正可谓“关 在南北山间”。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成为古代 由酒泉西出的要口。峡中还有一股溪流由西向东 流去,溪水自南北两山崖间渗出,汇为水流,今名 红柳沟。今在峡内南侧山坳筑坝建库,拦蓄溪流, 名黑山湖水库,浇灌峡口以东黄草营村的土地。 这道溪水遂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 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 畜水源补给为首要问题之一。由肃州西行七八十 里(约一日行程)恰可得到红柳沟溪水的补给,因 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经通道,峡口的 所在无疑为要隘重关。 ①载《观堂集林》卷 17,中华书局,1959年,第819一 827页。 ②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1本, 1943年,第287一296页。 ③载《西北通讯》创刊号,1947年,第41-45页。 ④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9本, 1948年。 ⑤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第 373一392页。 ⑥载《考古》1965年9期;又载陈梦家:《汉简缀述》, 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204页。 ⑦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1期,第134-137页。 ⑧赵永复:《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历史地 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⑨李并成:《唐代瓜州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 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第24一31页。 121 《太平寰宇记》卷 152引北魏阐胭《十三州 志》:“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 障。”笔者曾考得汉延寿县治今玉门市清泉乡骗马 城①,则该县之东的“金山”无疑指今嘉峪关黑山, 因除此山外这里别无他山可考,则“玉石障”正是 今石关峡。“玉石障”和“玉门关”二名,含义颇为 接近,当属一地,只不过为前后时代叫法上的 不同。 由上考看来,汉代最早建立的玉门关,亦即道 宣所谓“故玉门关”应是今天的石关峡。它确曾位 于敦煌以东,约武帝元封四年始筑,至太初二年李 广利首次伐宛后不久,随着武帝西方战略的需要, 遂西迁至敦煌郡西北。汉玉门关确有西迁之举。 西迁前名玉门关,西迁后这里改置障城,遂名玉石 障。当时之所以有“玉门”、“玉石”之名,一方面无 疑由于西域向中原贡玉的孔道经由此峡,二是当 地自古亦产玉石(硬玉,质地次于昆仑山北麓所出 透闪石质软玉),早有玉石山之名。清乾隆二年刊 《重修肃州新志》第二册:“嘉峪山在酒泉西七十 里,即古之玉石山,以其常出玉,故名之。”该山即 石关峡所在的嘉峪关黑山,今天名闻遐迩的酒泉 夜光杯所用部分玉材亦采自是山。 《汉书·地理志》玉门县条师古注、《太平寰宇 记》卷 152引《十三州志》、《元和郡县图志》卷 40 肃州玉门县条皆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 故曰玉门县。汉玉门县城即前云今玉门市赤金镇 古城,位于石关峡西68公里。所云玉门关,应指 最早的玉门关— 今石关峡。这里自有流水,可 供屯田,今黄草营村即昔之玉门关屯田区。汉罢 此关后,其人自然是就近徙于赤金绿洲(为石关峡 西最近的一块绿洲),因以置县,名玉门县。有的 学者不解此理,以为“汉罢玉门关屯”的玉门关是 指敦煌西北的玉门关②,恐未妥。试想假若敦煌 西北玉门关罢屯,其人何不就近安置在本郡的龙 勒、敦煌、效谷⋯⋯等县,而要远涉酒泉郡的赤金 绿洲(相距约400公里)? 此与情理不合。当时边 地空虚,人口稀少,河西四郡中尤以最西端的敦煌 郡人口最少。由《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末年人 口数知敦煌郡38335人,仅约河西其他三郡(武 威、张掖、酒泉)每郡人口的一半左右,为金城郡人 口的1/4强,不足陇西郡人口的1/6,较之内地各 郡人口差之更殊。汉代移民的大方向是自东向 西,如反其向而行之,由敦煌向酒泉移民,殆无可 能,更无任何记载。由此亦可反证汉代最早的玉 门关确在距今赤金绿洲不远的石关峡。劳干等人 虽然正确地指出了汉玉门关曾有迁徙,但认为最 初的玉门关在酒泉郡以西的赤金,欠当,这里是汉 玉门县,非玉门关。 无独有偶,武帝之世出于其拓土御边的战略 目的,向外徙关,而在关址原地改置为县者,还可 举出函谷关一例。《汉书 ·武帝纪》:“元鼎三年 (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 县。”应韵注云:“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 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 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这种 徙关拓边的举措,可以收到逐步推进、稳扎稳固之 良效。 三 石关峡附近的汉长城遗迹及关址 前已述及,玉门关是于汉武帝元封四年伴随 着修筑酒泉至玉门关间长城而设立的,既然石关 峡为最初的玉门关,那么该峡之地是否也相应地 找到了汉长城遗迹呢?该峡是否仍存汉代关址 呢?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今天在石关峡一地已无任何长城塞垣可觅, 所见塞垣遗迹是于该峡以北约65公里处的金塔 县生地湾农场北部穿过,呈壕堑状,此即汉酒泉郡 北部都尉所辖塞段,史书中又称作“酒泉北塞”。 如此,石关峡就不可能为玉门关址。然而笔者又 注意到,在今酒泉、嘉峪关、金塔一带,除上述那条 塞垣外,其南部60公里许还有一条汉塞遗迹,中 间已大部缺失,仅存东、西两大段。东段遗迹起自 黑河岸边的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正义峡山嘴墩 (汉隧),与沿黑河南北延伸的张掖至古居延间汉 塞遗址中段(汉肩水塞)相接,由此西延,经高台县 盐池乡北、双井子北、营盘、界牌墩,人酒泉市界, 继续西行,复经碱泉墩、芦鼓堆滩、徐家、于家,西 止于讨赖河东岸的临水乡暗门八社。笔者实地考 察见,此段边塞除部分隐失和最西段(东壕头以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1卷,甘肃人民出 版社,1995年,第144一147页。 ②如向达:《两关杂考》,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 联书店,1957年,第385页。 122 西))1.5公里外,亦皆为壕堑,与河西走廊所见 大多数地段汉塞遗迹形制同。保存较好,壕堑残 长28公里,壕深 1. 5米许,底宽约3米,口阔 8米许;壕内侧 (南侧)垒砌墙体,墙高2. 5-3 米,宽约10米,取壕内碱土堆砌而成。壕外侧 亦垒矮垣,残高1米许,残宽2.5米。壕内侧有 道路延伸,路宽约6米,有明显的路槽,当为古 道。这里地处酒泉绿洲下游,绿洲灌溉回归水大 量出露,地泛碱,略呈沼泽状,举目皆白。壕 堑西端起墙垣,长约1.5公里,弯曲北折,直抵 讨赖河岸。墙垣底宽7米许,顶宽3.5-5米,残 高2.5米,以就地碱土夹柴草夯筑。 在上述东段遗迹之西略偏北约60公里,即 石关峡西北25公里许的红柳沟下游 (断山口河) 今金塔县南部瓜塘子沙窝,即见西段遗迹,为夯 土筑垣,已十分残破,高不及米许,残长约5. 5 公里。东西两段遗迹遥相呼应,可连为一线,中 间因后来绿洲农田的垦辟而被破坏隔断。这两段 遗迹的连线恰可通过石关峡东口北侧,并向其西 北方向延伸20余公里,以对关口形成护卫态势。 则当年石关峡一地,筑有汉塞墙垣当无疑义。今 日其地不见塞垣,乃由于历史上的破坏而致。 1990年9月、1992年 3月、1993年5月, 笔者三次在石关峡实查时还发现,该峡东口南侧 尚存残垣遗迹,夯筑,残宽3米许,残高。.5一 2米,顺山坡而筑,无疑应为昔日玉门关、玉石 障的残址。 写到这里,可能不免有人要问,既然石关峡 之地筑有长城塞垣,何故在其北部约“公里许 又要另修一条汉塞 (酒泉北塞)呢?其实这是由 于汉塞因时分段而筑造成的结果。笔者考得,河 西走廊的汉塞是随着武帝西方战略的拓展实施和 河西地区的逐步开发而渐次修筑的。第一次元鼎 六年 (前111年)由令居 “筑塞西至酒泉也”; 第二次元封四年 (前107年)“酒泉列亭障至玉 门矣”,即构筑酒泉至今石关峡段塞垣;第三次 太初三年 (前102年)由张掖筑塞至居延泽;约 在此年或稍后又修筑了西至敦煌西北的塞垣①。 笔者考测,在建造西至敦煌西北塞垣时其起点并 未始自石关峡,而是向北移至与张掖居延间塞垣 (汉肩水塞)上的今高台县正义峡山嘴墩连结, 这样其防线北推60余公里,与其南部酒泉至石 关峡塞段相比,不仅可径与敦煌西北的塞垣取 直,避免迁回,而且还把讨赖河下游绿洲括于其 内,扩大了河西的农业区域,汉于是在这里新设 会水县 (金塔县西古城)以治②。由此酒泉石关 峡间塞段亦被括于其内,变成了一段内长城,玉 门关则随之由石关峡西迁至敦煌西北。又由此可 以推得,玉门关西迁的年代当在太初三年或稍 后,亦即李广利二次伐大宛之际。据 《史记·大 宛列传》太初二年岁余李广利再伐大宛,“而出 敦煌者六万人”,至太初四年得胜回师 “军人玉 门者万余人”。此处不言军人敦煌,当玉门关已 移于敦煌西北。可证玉门关西迁的年代确应在李 广利二次伐宛尚未归来的太初三、四年际。 玉门关虽自石关峡西移,但该峡作为丝绸之 路大道的通衙要口,又有红柳沟水可供行旅补 给,其重要的交通地位并未降低,并还多了一段 “内长城”的屏蔽,故而此后这里又有玉石障 之设。 四 五代宋初的玉门关 笔者查阅有关史料又发现,石关峡这一最早 的玉门关址追及五代、宋初,又被人们重新利 用,重设玉门关。敦煌遗书 《西天路竟》 ( S. 0383) :“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 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西行一 百里至沙州界,又西行二日至瓜州,又西行三日 至沙州。”黄盛璋考得,该文书 “为北宋乾德四 年 (966年)诏遣行勤等157人西行求法中之一 沙门行记,与同次赴印之 《继业行程》及 《宋 史》、《佛祖统记》所记行勤等路程皆合’,③。行 勤等由肃州西行一日可抵玉门关,此玉门关当为 石关峡。由此玉门关西行至沙州界 (即当时沙州 归义军政权所控制域界)尚有百里,至瓜州 (安 西锁阳城)则需百里再加二日,约三天的路程。 瓜州位于肃州西约200里,则距上云玉门关约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1卷,甘肃人民 出版社,1995年,第159-161页。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1卷,甘肃人民 出版社,1995年,第96-98页。 ③黄盛璋:《西天路竟笺证》,《敦煌学辑刊》,1984 年第2期,第1一8页。 123 300里许,恰合三天行程。由瓜州至沙州又需西 行三日,而沙州恰位于瓜州西300里。《元和郡 县图志》卷40亦云瓜州 “西至沙州三百里”,里 数与行程所需日数相符。可见S. 0383所记行程 及玉门关的相对位置无误。 宋人曾公亮 《武经总要》前集卷18肃州酒 泉郡下记,肃州 “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同卷河 徨甘肃瓜沙路下记:“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 又四百二十里至瓜州,又三百里至沙州”。肃州 西至玉门关70里,渡玉门关90里 (渡,当为渡 过、穿过之意,可见玉门关长约20里,这恰与 石关峡的长度 10公里相符,此亦可证前考石关 峡为最初所置玉门关无误),均为一天的路程, 与S. 0383所记合。肃、瓜、沙州间相对位置亦 记之不谬。由此宋初的玉门关确位于肃州城 西一天行程之处。 五代后晋高居诲 《使于闻记》载,由肃州 “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 经吐蕃界”。金河,即源出祁连山北麓,流经酒 泉城西、城北的讨赖河,下游名北大河,汉时谓 之呼蚕水,唐、五代唤作金河。考之史籍,肃州 附近从未设过天门关,所记天门关在肃州西百 里,百里系取成数,其位置相当于上引史料中的 玉门关,“天门”当为 “玉门”之误,因字形相 近或字体漫德致误。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 63早就指出,此处的天门关即玉门关。至于所 记肃州渡金河西二百里的玉门关,实则为当时玉 门县的治所,而非玉门关。两唐书 《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40,《通典》卷172,《太平 寰宇记》卷 152皆云,玉门军在肃州西200里 许,天宝十四年改军置玉门县。故知高居诲之玉 门关系玉门县之讹。乾隆本 《大清一统志》卷 212、清 《玉门县志》等史籍亦认为这里的玉门 关盖玉门县之误。依其位置五代玉门县的所在亦 正是位于今玉门市赤金绿洲的汉玉门县故址赤金 古城。 综上考知,汉代最早的玉门关址石关峡,在 五代宋初又重新设关,玉门关从隋唐时的关址 — 今安西双塔堡东迁400里许,又返回到最早 的关址石关峡。五代宋初玉门关为何又要东移 呢?笔者曾考得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 当时河西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 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鹤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 的天然分疆之地,正处在由一个政权辖地进人另 一政权辖地的关口,因而势必成为沟通东西交通 的必经要口;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瓜州直通伊州 (今新疆哈密)道路 (敦煌文书中称之为第五道) 的废弃,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沙州以西道路 的畅行有关①。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存在了约130 年,自北宋仁宗景佑三年 (1036年)西夏占领 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 了。玉门关约自西汉元封四年设置以来,伴随着 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最早设 在今石关峡,太初三、四年际李广利二次伐宛时 西迁敦煌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 (74年)后又 东徙今安西县双塔堡,五代宋初进一步东徙,重 新回到石关峡。 事实上,石关峡为故玉门关址直到明清在当 地仍有传闻。明永乐十二年 (1414年)陈诚、 李逼受遣出使哈烈国,撰 《西域行程》一书。书 中写道是年正月十七日 “过嘉峪关,关上一平 岗,云即古之玉门关,又云榆关,未详孰是。关 外沙碳茫然,约行十余里,至大草滩沙河水边安 营”。明嘉峪关位于今嘉峪关市城西约5公里、 石关峡东口南6.5公里处。关上一平岗,即明嘉 峪关城楼所在之山岗,远望是山,登临其上为平 岗。平岗向西北方向延伸,其北缘群峰突起,正 是石关峡所在的黑山。陈诚、李逼路经此地即闻 古为玉门关,说明玉门关故址延及明代民间仍有 传言。明嘉峪关与古玉门关地域相近,岗峦相 连,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嘉峪关即是古玉门关 的延续。 ①李并成:《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及其相关问题考》, ((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第89-93页。 124 The Shiguan Gorge:The Initial and the Ultimate Yumen Pass Li Bingcheng (Institute of Dunhuang-ology,Northu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he Yumen Pass, a famous pass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occured several changes a- 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traffic between China and West.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of predeces- sors, looked over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made repeatedily an on一the一spot investiga- tions, author had proved that the earlist Yumen Pass in the Han Dynasty had situated in the Shiguan Gorge in the City of Jiayuguan, in Gansu Province. Yumen Pass had set up 107 B. C.. Owing to the western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the Han Dynasty, The Yumen Pass had been moved to northwest of Dunhuang in 102一101 B. C.. There are yet the remnants and the Han Dythasty's Great Wall up to now in the Shiguan Gorge. Waiting till the Five Dynasty and the early Song Dynasty,.the Shiguan Gorge had been set up as Yumen Pass anew, and was the military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the Guiyi- jun regime of Guazhou一Shazhou and the Huihu nationality regime of Ganzhou,and was the ultimate Yumen Pass. Key words: Yumen Pass; Shiguan Gorge; Great Wall of the Han Dynasty; the Five Dynasty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上接第120页) The Change of "the Shipping Route from Dengzhou to Koryo" and the Setting up of the Fahua Temple Fan Wenl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Yantai teachers’college, Yantai,264025) Abstract: "The shipping route from Dengzhou to Koryo" was an important sea一lane in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the main channel varied with the different period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ea一 lane in the former period started off from Penglai at northen Dengzhou, the seaport in Huangxian county,and then took "the shipping route from Dengzhou to Koryo" recorded by Jia Dan; in the latter period, it stretched from Muping at soutern Dengzhou,the seaport in Wendeng county, then across Huanghai Sea,and finally to the Korea penisula. It wa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i. e. the changed, south一moving main channel from Dengzhou to the Korea penisula, that the Chishan port,because of its superb locality and transport facilities,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transfer station be- tween Tang and Korea for Zhang Baogao, a Silla businessman, and thus a Fahua temple was built here. Key words: "the shipping route from Dengzhou to Koryo";Fahua Temple in Chishan; the sea一 lane between Tang and Silla 125
/
本文档为【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