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

2009-11-17 36页 doc 9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4792

暂无简介

举报
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只要有可能,复习的时间就应该并到一起而不是分拆开来。3个小时永远比4个1个小时有用,连续的三天也当然比分隔的4天效果要好。背单词就更是这样,一次2-3个list,然后就是反复复习。虽然背的时候也是跟不上17天计划,但重要的是宁可不背新的单词也要及时复习老单词。很难计算出到底背了几遍红宝书,只是尽量按着复习周期一遍一遍的翻,大的循环可能有2-3个吧。当然其中很多时候也不能做到完全按计划,就自己看着调整一下了。         考下来的感觉是,红宝书真的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是辐射到每一个部分的...
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只要有可能,复习的时间就应该并到一起而不是分拆开来。3个小时永远比4个1个小时有用,连续的三天也当然比分隔的4天效果要好。背单词就更是这样,一次2-3个list,然后就是反复复习。虽然背的时候也是跟不上17天,但重要的是宁可不背新的单词也要及时复习老单词。很难计算出到底背了几遍红宝书,只是尽量按着复习周期一遍一遍的翻,大的循环可能有2-3个吧。当然其中很多时候也不能做到完全按计划,就自己看着调整一下了。         考下来的感觉是,红宝书真的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是辐射到每一个部分的。所以请新手们一定好好背了想当初我问“过来人”该怎么复习的时候,她也是毫不犹豫地说道“先把红宝书背了再来问我。”看来此言非虚。事实上看完了以后也就不再需要问她了。再分别说说各个部分我是怎么复习的:   2、阅读         感觉阅读的复习模式就像是水到渠成那样的。一开始我也晕头转向,并且疯狂超时。但其实越是这样,就越不该埋头猛做。首先还是要背好红宝书,也不用像词汇那样记到很熟,所以完整的一遍之后就可以做阅读了。然后我在3月中旬的时候花了5天做了一件事:把寒假班里xdf分析过的30几篇文章仔仔细细地读,读完了以后把每个选项仔仔细细地读,不仅要看正确的为什么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每个错误选项是怎么编出来的。事后证明观察错误选项的能力很重要,想想啊,对的才一个,错的有四个,其实大多时间我们是和错误选项在打交道的。对于每一类题型来说,都有那么一些固定的错误模式,比如说问的是在第二段,选项是第三段里的话。一开始你猛读那句话也觉得没什么错,甚至还能找出原文来,可后来一看,完全驴唇不对马嘴。考试中这种选项是最费时也最具迷惑性的。但要是掌握规律,根据关键字定位马上就能排除掉了这样练习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我逐渐发现自己细节题都能做对了,反而是主观题做不来了。想想就是过分注意细节了,于是再回过头来注意文章结构,有更好的大局观。几天下来,虽然一直在炒冷饭,但完了之后再做新题就真的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语文:语文方面我觉得类比、反义是比较简单,这当然是建立在对红宝书很熟悉的基础上,我想每一个认真准备GRE的朋友都会将红宝书彻底攻克!!只要做到这个,我觉得类比、反义问题不大。句子填空我觉得可能和阅读能力很有关系,看过很多书说句子填空是找重复,我个人不对这个方法做评价,但是我只能说我自己练习了这样做,感觉情况不是很理想,可能是因人而异吧。我自己的方法是看到一个句子把句子读懂,结构弄透,这样才开始填空。这可能需要比较高的阅读能力,所以自己这样做也做得不是很好,可能这个方法对大牛很适用。关于阅读,自己做得不好,主要是自己平时不是太喜欢阅读文章,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我平时学英语最喜欢的就是背单词,因为我觉得背单词简单,就是记,不用想太多,可能是自己太懒惰了吧,呵呵。阅读能力要提高还是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的。这次考试我的阅读做得很不好就是因为平时读、练太少,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记得新东方有个老师在百家讲坛将英语成功学的时候讲过学英语就要从大量的、简单的阅读开始,这样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个人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虽然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 数学:这个对大家都比较简单,唯一需要的是熟悉数学术语的英文达,能读懂题,对于这个部分我想说的是,只要真正重视了的都不会有太大困难。有很多人比较轻视数学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希望大家都能真正重视数学的学习准备。我想说的是,简单的、好拿分的东西大家为什么不重视、不把它牢牢抓住呢??? 最后,我觉得GRE总体的感觉是在抢时间,最大的难度是短时间高强度的做题,这才是导致很多人考的不好的原因。希望以后的G友能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 随便说一下自己的GRE分数:V560; Q770; A4.5。一个很普通的分数,我觉得自己没资格在上面总结经验,自己更愿意把上面的东西看成一种心情故事和大家分享,谢谢!! (实习编辑:顾萍) GRE高分得主谈经验 -------------------------------------------------------------------------------- 时间: 2007年10月31日 15:26 作者:新东方学员 常昊思 来源:上海新东方 常昊思,上海新东方G124班学员,2007年6月考G ,获作文5.0,语文710,数学780,总分1490分的高分。   我现年大三,大二上结束时听从同学"考G要趁早"的建议,决定大二下考G。随后于2007年2月4日在新东方定西路G124班参加GRE考前辅导班,预备参加同年4月机考,6月笔考。我的专业属于工程类,在此之前的一年半大学生活中,学习时间全部被专业占据,接触英语的时间不多,也没有接触过有关G的东西,就连红宝书也是上了寒假班近两周后才买的。我最后的成绩是5.0+710+780(数学没考满分,愧对国籍).这个成绩自然不能追求攀比, 但是一方面,我感到备考到最后GRE作为一门考试能教给人的东西我已大致学到,说明4个月准备时间没白费,也就知足;另一方面,备考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最后的成绩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性价比问题是备考过程的核心考量要素,一般情况下以奉行实用主义为宜,那么无论原先每个人的"基数"是多少,上升斜率可最大。   首先谈谈issue,耗费我力气最大的一块。考G的大多是学院中人,崇尚思辨理趣的不占少数,故若没有考试的紧箍咒,相信愿意怀着平和心态去看待,欣赏的人数会更多些。若纯粹从现在结果的角度看,我的作文备考性价比并不高;一些verbal比我低近200分的同学作文成绩与我相同。   对于一些高频题的准备,我将题目的关键字输入google搜索(不是原封不动输入,因为那样一般会搜到中、韩、印学生的习作,对材料挖掘帮助总体不大),然后发现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有特定的问题背景和讨论语境的.(比方说一道"preservation of wild land"其实基于1963年美国通过的一部生态法,而考题则反映了当时国会争议的焦点, 又比方说那道著名的"The function of science is to reassure; the purpose of art is to upset."是一个艺术家的原话;而"worthy end justifies whatever means that lead to it"(paraphrase)则是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表述;不胜枚举)   这样收集来的材料相较网上打包下载得到的材料靠谱很多, 可以说是捣了出题的源头, issue题目中的立论点之所以可驳可辨,正在于它断章取义地抽去了那个关键的出题大背景,没有了特定背景,论证过程犹如被釜底抽薪, 而没有了论证过程, 任何结论只是故弄玄虚的呓语(话外:我以为这正是所有issue题目有效性的立足点, 从中也可以略微想见, 这是强调分析的西方理性对我们道可道,非常道的"模糊逻辑"的揶揄.) 积累背景材料, 实际上就是去还原论证过程, 而你可以积累到的是论辩历史中正反两方的理由和论据, 最后将之综合在自己的文章中, 就得到一篇比较全面的文章, 当然, 突出缺点是时间花费较大, 对一个题目仿佛做了一次小型case study. 为了尽量经济, 我把高频题中题目相近或相同的三四个网罗在一起, 一次性地找齐针对材料. 提一句, 我是3月5日返校后开始准备的, argument先单独占了一周多, 接下来至4月13日机考期间都在准备issue,这个时间大概比有些人充裕些,但为什么没有达到更好的结果呢? 我自己事后总结, 一方面可能是我的方法适合做"长线"(就再长一个月吧,更长当然更好), 做"短线"爆破力不够.值得提一句的是, 我当时是单独行动的, 如果有人有兴趣尝试, 分头合作或许可以使这种方法更适合短线操作.   另一方面, 我觉得更关键的, 即我有可能陷入了"论据依赖"的思维定势, 而忽略了对独自析理能力的锻炼. 大家都应该有印象, <<论文精讲>>上的文章中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事例, 有些甚至即使在没有被我们模仿,滥用之前就已老生常谈, 但让人真正服膺的却是层层递进的说理论证, 弹不虚发, 况且,明白的道理未必要以繁杂的方式表达. 我周围一位辩论较强, 英语一般的学姐的得分(5.0)正应证了这点.   当然, 对性价比的权衡也须更全面些, 就我的例子而言, 独自寻找和甄选论据对我后来的阅读帮助不小, 使我其后不必特意突击阅读.   最后, 推荐George Orwell 的一篇文章: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网址: 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orwell46.htm 推荐这篇的目的是让人对issue看开些, 看到一方面倡导批判性思维的它另一方面其实又顺应着怎样的现代英语"学究化"的操作方式,唱着怎样僵化思维的样板戏, 谨以如下段落为证:   …Now that I have made this catalogue of swindles and perversions, let me give another example of the kind of writing that they lead to. This time it must of its nature be an imaginary one. I am going to translate a passage of good English into modern English of the worst sort.   Here is a well-known verse from Ecclesiastes:   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eth to them all.   Here it is in modern English:   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compel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exhibits no tendency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innate capacity, but that a considerable element of the unpredictable must invariably be taken into account.(似曾相识乎!)   当然, 这也只是针对我们普遍看到的ETS给出的文章. 猜想真正判分过程中, 多半还是文无定法, 得6分的文章想必也各异其趣. 只是要参考范文的多半是我们这样无定法不足以行者, 于是范文便响应需求了。   接下来说说单词.因为单词记诵与类反关系密切, 因此这部分等效于同期讨论类反问题. 我红宝一共背了4遍, 第一遍背完时已经五一长假结束, 最后两遍是考前最后一周刷的. 背多少遍并不说明大问题, 这一点在买书之前我就明确了,因此平时听到别人背多少遍并不着急. 至于Merriam-Webster也没买, 事实证明妨碍不大, 只有很少题目做错是因为理解歧义, 而且查了脑子也未必转得过来.这类题是自己思维模式的原因,不在备考针对范围内. 因此, 我每周搜集好这类歧义错误, 上Webster主页查一下就是. 另外, 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讲, 单词未必需要背得很熟, 背红宝书时, 我只要求自己看着英文, 对得出中文,(甚至只要有一个相关图象就行) 而不是反之.类反考的深度也就是这点. 但是, 我觉得值得重视的是, 对每个词,尤其是形容词,动词之类, 要适当拿捏得住它们的"火候", 即生成一定感性认识,明白它们的动作幅度, 褒贬等性质,这些认识确立了,做题目时的反应就比较自然. 对于这点, 背单词时我经常查询快译通中附在单词后面的例句, 记在单词边上, 下一次复习某个单词时就是置身于具体语境, 而不是单纯对形式符号的强记, 这更符合记忆规律. 这个简单的方法贯穿在我对单词的熟悉的过程中.   到了第二个阶段, 就是针对应试.这时我领悟到王少华老师说的采用不同分类方式记单词的极其正确性. 我把他的寒假笔记复习了一遍, 内容不多.但如果这时尝试做些题, 会觉得头脑对常考词汇的调用速度快不少.我想这就是分类的意义. 之后, 我同时背红宝书第二遍, 蓝宝书第一遍, 巴朗第一遍. 随便提一句, 巴朗是一本非常幽默的书, 例句中大多机俏,如:I'd rather marry a girl that is homely than comely if…(成立条件我忘了) 不同词的例句间往往还有联系, 形成一个小故事(当然,这也许就是从一个故事的某章中抽出的).读之较放松,蓝宝书阅读时则需要警惕, 即使是我当时买的最新版似乎仍然有些没校对出的勘误, 比方说类比的答案和新东方黄皮书上不一致, 甚至同一题在蓝宝书本身前后答案亦不一致, 至于这究竟是多解还是错印,值得仔细分辨. 另外, 如果短时间内集中阅读蓝宝书, 一段时间后会觉得题目重复率较高, 敏感性降低, 甚至失去耐心,这些都对做题时的正确率未必有利.   我没有背逆序词汇, 考前一天怀着侥幸心理翻阅了下,发现还有不少不认识. 不过从我参加的0706G考试看, 类反中词汇非常大流(这一点当时新东方老师亦明确说明), 的确用不上逆序, 我事后还有点后悔自己词汇上时间花的工夫多了些. 我周围有些同学希望通过词根学习方法来促进对红宝的记诵, 我认为对基本词根的熟悉是有必要的, 这个熟悉过程结合每个人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用不了几天. 不过如果备考时间和我差不多,买本词根书来看就不必了, 这主要是因为世面上一般的词根书中能用词根分析的词大多构词方式已经很规则, 如果这类词出现在红宝书里, 相信很快就能背下. 而那些难背的词在一般词根书中多半找不到, 这其实并非没有词根或规律可循, 而是因为词语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多次词素变体等. 那么, 规律太多等于没有规律. 如果我们如此追根溯源, 备考成本太大, 此外, 我个人体会是一些状物,器件类的简单词词汇很难背, 有些甚至中文起初也不明所以. 对此, 我有两个推荐, 一个是杜登图解字典(商务印书馆),对各种场合的各种物件都有详尽的图释, 碰到不明功能的工具可以查一下(图书馆阅览室一般会有); 另一个是我在ICQ Games里玩到的游戏, 叫San Francisco: Big City Adventure 这个游戏会列出一系列英语状物单词(很多正是GRE中的,这并不是说这个游戏多少特别,仿佛专为GRE,而是这些单词实际都很常用罢了),让你在一个房间里查找, 绘图精美, 对加深记忆非常有帮助. 我在考前两周玩了一下午, 连同王少华那个"事物及柄"的分类词汇, 把状物类单词清算了一遍,也算寓教于乐.   最后提一下填空和阅读. 备考时回想新东方老师们的话,觉得言近旨远之处很多,只是老师们也许人情练达,不想摆学究pose,就没有用上纲上线的术语, 而那些话自己通过平时做题有所参悟,落实到经验其实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比方张诚老师对付填空问题, 首先提纲挈领地通过逻辑连接词判断两个空的同反义是非常好的方法, 其实就是移用了形式逻辑中对词项的处理方法.功利地讲,这种方法非常快捷, 也是我对处理填空问题的核心体会.从一方面讲, 理性的思维本身就应该循序这样的发生途径, 即使对于某个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题目, 我们仍然应该通过上述的分析对它进行正确性验证. 只是平时对于熟悉的文本我们一般不这样做, 这就成了一种刻意的技巧, 并在此由于语言障碍让人不自在。   至于阅读, 我的经验是,词汇量对正确率的影响不大, 对阅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对正确率影响不大。前者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大脑对词处理和句处理的机制有很多不同,并且阅读时不认识的词不影响总体理解,甚至不影响细节理解。我没背红宝书前和背完红宝书后正确率差不多,阅读时有疑虑的地方也很类似。对于后者, 一个悖论的现象是我这个生化盲做生化阅读经常能全对, 但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学理论一部分则常有意想不到的错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认为阅读训练的是两点, 一是马焱俊所说的快速将题目与原文对应, 二是纯粹从文字层面(而不是背景知识) 严格界定某些讨论对象,或关键词的外延和内涵, 如果原文的外延/内涵与题目某选项支叙述的外延/内涵严格匹配, 那么这个选项支九成就是正确答案. 一些混淆的选项就是使在外延与内涵的扩大和缩小上做手脚, 要不就是把不同问题下涉及的现象或论点混淆. 一些人之所以被题目如愿以偿地混淆, 一部分是语言隔膜, 另一部分是逻辑问题(我觉得这点更主要). 对此我的建议是借一本普通逻辑来看,专看"定义"这章, 再找些MBA的逻辑选择题来做, 中文即可, 十分有用. 为此我特意在大二下选了门逻辑与思维方法的课.   最后之最后, 我觉得最后考试一周生物钟调整非常重要. 我后悔自己当时天天睡到九点, 中午模考, 以至于6月9日进考场时还不很清醒, 第一个verbal上来非常紧张, 阅读题目都有点读不进, 估计就是错在这个section,反而是第二个事后大家反映比较难的verbal做得比较顺, 可能是进入状态了.同样水平下, 生物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买红宝到拿成绩(750+800+5),整整18个月(2004。2—2005。8)。 我终于圆满走完了我的考G之路。 现在来写写我的准备历程 (呜呜感动! 我终于媳妇熬成婆了!)      我先说说我的基础吧。 单词是出了高中就没背过, 四六级都是靠以前的老底子, 成绩是四级勉强优秀,六级低空飞过。 虽然走GT之路的战略方针老早就定下来了, 不过由于本人生性贪玩, 一直没有行动过。 眼看着大三下的2004。6G是赶不上了, 就报了2004。10G。 整个大三下我其实就干了一件事: 背单词。 不过到学期结束我也就背了2遍plus20多个list(我背的03红宝有49个list)。 到8月底我大概看了一遍阿狗题目,想了想提纲,单词背到了第四遍。 不过由于天天看奥运了, 成果也只有这么可怜的一点点。 9月初我面临巨大的心里煎熬。 9。13就该考作文了, 我可是一篇文章没有写过。 于是我思前想后,终于在万分痛苦之下选择了延期。 可惜我这个决定来得不巧, 产生于周末,下一周51test上班就过了7天的最后期限了。 延期不成功, 我就随便发了个取消考试的申请玩玩, 没想到过了一两天51test的人很快和我联系了,问我是不是确定取消考试(同志们, 看看ETS的所谓的按规矩办事。 同样是在机考日期一周以前的最后时限, 改期不行取消就可以操作…) 于是乎我就只有取消考试, 重新报名2005。6G (被ETS小宰了一把,损失了一点银子)。   我的6G准备正式开始于2005-2-13, 也就是在GTER上注册的日子 (之前大概又背了一次红宝,这个时候我的红宝应该背了将近5遍了吧)。 基本上2月的下半月处于想学习又没行动的阶段,每天就过着边玩边内疚的日子。不过值得庆贺的是这一时期我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一篇一休, 教育类的51。同时看了一些范文和前辈的经验什么的。真正准备作文的时间是在3月(我的考试时间是3.31)。因为去年8月曾经看过阿狗的题库, 知道大概的路子,开始那一阵子我就没怎么看阿狗, 不过有时会自己写写。3月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编一休的提纲,练习写一休。后来我发现一休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要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短期根本见不了多少收益。于是我就改变了备考方针,采取了力保阿狗的战略。 同时也保证了一两天完整地模考一次。我的阿狗比一般人准备得仔细得多。对每道题我都详细地想了各方面的逻辑漏洞, 同时也参考了论坛上的一些资料。 不过资料主要是帮助打开思路,基本上每道题我都保证了有自己的思考。 而且对于每个漏洞我都想得很细致,都列举了实际的反例,除了一些BT到举不出实例的题(比如吃红肉长胖那题)。 为了防止上考场想不起关键名词的事态发生,准备的时候关键名词和短语等我都有写下, 中文对不上英文的我也查了。 这份完整的阿狗资料我在考试前最后两天又过了一遍。为了提高阿狗的写作速度(写慢了头脑里面有的写不出来岂不是很亏),我曾经花了相当时间修改自己的文章, 想提炼出一个逻辑性强, 语言又不错, 套用又方便的通用首尾模板。当时大概准备了几个比较满意的备用吧。不过实际考试的时候我还是认为内容重于形式, 把花哨的东西都抛弃了,开头结尾都各自一句话。具体怎么写的我忘记了,不过开篇应该就是用一句话直接了当地指出这个argument逻辑不对,然后直接进入正文分析,完了结尾又只有一句。将近450的文章,开头结尾加起来应该没有超过30个字,而且全文的文字也不怎么花哨。不过这篇阿狗我自认为废话少内容丰富逻辑性强,从总分结合一休完成情况综合来看它也应该是6分。所以各位gter,要明白内容重于形式, 逻辑和内容地位最高, 语言嘛,能行云流水当然是好,平平实实也不至于影响得分。 连词副词之类的不一定要用多么偏僻多么少见的那种, 意思对就好。但是个人认为也不要太单调, 翻来覆去老是那几个就没意思了。一休我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最后十几天坚持参加作文版的同主题还是获益良多, 虽然最后没有体现在考试作文中(考试时遇到的两道题都在我最最讨厌的,故意忽略的几道高频题的范围内,运气好差)。当时那一休写得我感觉极差,还好我保住了阿狗,最后也得到了5分的总成绩。   作文总的准备时间是去年8月的看题库plus2月份效率极低的半个月plus3月(除去中间全脱产看full house的三天)。 在此期间没有进行任何有关笔试的复习(包括背单词)   还想废话一句, 阿狗看起来那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其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因为阿狗里面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有些一个题目的例子挪到其他地方照样很好。 以我的情况来说比起歪着脑袋搜肠刮肚地想一休例子轻松多了。 Verbal部分   按时间顺序说。 3月底考完作文我就从学校搬回家里了。 之后又休息了几天 (过生日, 哈哈!)。 四月上半月我每天上午, 背7,8个list, 也不是很多, 不过背得很仔细。 这段时间基本没怎么做题,主要就是看看题型而已。 4月下半迷上了OP (one piece, 爱看动漫的同志们应该知道的, 不看动漫的可以参见我的头像), 在几番痛苦挣扎之下做出了一鼓作气看完OP再疯狂复习的决定。 在综合考虑了单词的熟悉程度, 试做题的感觉和剩下的时间之后, 我详细地为从五一开始的每一天制定了任务(也不算太详细啦, 有个目标而已:p)。 如此这般我就花了十多天全脱产看完了OP的全套动漫, 付出的代价是被迫放弃了五一的旅游, 一个人关在家复习…当时我的计划是按类反—阅读—填空的顺序做题, 做完之后再看一次, 当然单词同样也是不能不抓的。   从5月1号开始算, 最初的九天我用来做类反(用的是新东方的蓝皮书。 就90个list)。 回到正题, 我保持每天10个list的速度前进, 上午先背单词, 然后做10个list, 很快的, 每个list用时基本上不到4分钟, 不多想, 不多看, 刷刷刷地往前冲。 痛苦的是接下来的工作, 对着电脑, 开一个M-W,开一个金山的美国传统词典, 把那10个list的每个关键点的词都查了, 做了一堆笔记。 做题的时候很爽的, 瞟一眼而已, 也不用每个单词, 每组关系都看到。 查字典的时候可痛苦了, 一个一个仔仔细细地查。 那9天每天晚上都是查到11点过才能睡觉, 查字典查到我几欲死去。 接下来的5天用来做阅读, 每天8个list (之前分别做过NO题和国内题, 比较了一下, 发现这两类出题思路是很不同的, 于是就把目标缩小到蓝皮书最后40个list的国内题)。 阅读我是比较轻松的, 这部分是我的传统强项, 再加上单词也混得比较熟了, 一个list (一长一短) 用时一般12分钟左右, 错一般0-3个。 上午做完了下午就仔细再读一遍文章, 题也认真做了一遍, 不懂的地方也仔细查了, 每天到最后都非常恶心, 8个list老看不完。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样有什么作用, 只是众人都说做阅读完了要仔细分析理解,不过做来做去水平也就那样, 没啥变化。 接下来进入填空时段, 蓝皮书90个list, 每天解决15—20个。 填空的成绩就不怎么稳定了, 好的时候3,4分钟一个list还错0个, 差的时候想上8,9分钟结果错4个( 55, 打击死我了!) 对填空的分析要查的比较少, 主要就是歪着脑袋想, 想啊想…想啊想…个人喜欢把句子读懂, 我就搞不懂, 不懂句意要怎么做题。   这样第一次做完题还剩大概20天多一点时间。 接下来就是每天背背单词以及第二次做题 (其实就是再过一次, 看看笔记, 免得忘咯:p) 阅读完全放了, 主要就是类反填空。 再次看十多天前的类反笔记又有好多记不清了, 又再痛苦了一次。 然后就到了最后十几天。 这段时间每天早上9—11点完整地模考一次, 加上了quantative。 严格控制时间, 尤其是verbal, 绝对保证半小时搞定一个section。 下午就分析一下上午的题。 然后就是背单词。 我开始换用新东方背单词, 专攻那种老是记不住的死穴。 用大写字母, 间隔一秒自动翻页进行强迫性记忆, 完了以后还要做做附带的测验。 在那个软件里面大概红宝又过了4,5遍。 最后5天的模考我加上了涂卡, verbal的时间卡得更紧了, 做题加涂卡基本要求自己控制在28分钟以内。 6月8号我开始了最后一遍红宝, 仔仔细细, 认认真真地又背了一遍, 6月10号小放松了一下, 11号就上考场了。 实战做考题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跨区, verbal基本上按照之前卡时间的节奏做, 第一个section做得特快, 25分钟就搞定了, 剩下5分钟浪费了… 后悔啊, 不应该做得那么慌的。 第二个section的阅读把我做郁闷了, 花了好多时间想, 长文章印两次的结构还把我吓了一跳, 还以为之前幻觉了, 做了半天其实只是短文> <。 总结几点: 1: 单词最重要。 要反复背,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背。 (我最后背了有15遍左右) 2: 不要因为红宝最基本就轻视它。 个人认为你要是红宝真背到90%以上了, (这里的背,指一下子就能反应出意思, 想老半天的不算数), 随意玩玩蓝宝颠峰什么的也可以。 千万不要贪多反而少得。 新单词是有的, 很少, 放掉也没什么。 3: 做题要认真而有效果。 不在于次数多, 关键是每次都要有效果。 如果题都做完了, 但是换新题照错不误, 那就太失败了。 4: 好的身体很重要, 最好能保证正常的作息时间。 最后冲刺你要真能保证每天8小时高效率用来看G, 那绝对够了。(前提是你基本功做到了) 时间拖长了效果又不好, 不如用来休息放松。   最后我想说的是, 能早点考就早点考了吧, 不要拖到后面, 像我大四毕业时还要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就很痛苦。 如果实在准备得不行, 就勇敢地放弃当下, 选择延期吧, 免得出来一个鸡肋, 甚至是无用分看着痛苦(前提是要不影响你的计划, 各位计划紧的同志们, 别听我的, 自己决断吧, 看是不是要拼命搏一把)。 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跟着老师的步伐,老师布置的作业尽量按时按量完成。现在想来,尽管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中旬有这么长时间的空挡,但基于读书期间的积累和训练,打下的基础还是不错的,在此也要感谢新东方和我的四位老师的辛勤教导。 一、作文   2005年1月23日开始,我进入了作文攻坚阶段。我的作文考试日期是3月9日星期三。也就是说,从头到尾我也就7个礼拜的时间,中间还夹了个春节。首先复习的是argument,因为这个东西有套路,也肯定比issue好写,而且看似30分钟不算少,但其实还是挺需要速度的,所以就从argument开始了。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男朋友,没有他的督促(他同我一起读书一起考试),我的作文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入轨道。我把每个argument的题目都写了提纲,242个题,每个题都写了提纲,有些还写得挺详细。当然,我也看范文,也从网上下了不少好东西。然后,我进入写作操练。首先,我也背套路,包括开头,结尾和中间的衔接词句,也有我自己写到后来偏爱用的句子。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江奇老师在上课时的教导和归纳,他讲课的思路和逻辑非常清晰,后来复习时按着上课笔记进行,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接着,就是练习写整篇文章。真上手了,倒也不觉得难,三篇写过后,基本觉得顺畅了。于是就一直严格控制着时间,天天都练。当然,也要修改,看自己的脉络,看结构和谴词造句.   春节时,我进入了issue的复习.我承认我有点鸵鸟,因为我一直拖着不去面对当时认为很恐怖的issue...issue也一样,写提纲,不过不是每个题都写,而是按照新东方发的那本很薄的白色讲义里的分类来写提纲的,每一类都写几个题目,如果某一类相对题较多,那就多写几个。当然,issue更需要看范文,看人家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怎么正说反说,怎么联想,怎么比较,等等。然后也看了些前人们总结的资料,比如例子啦,好句子啦,经典的用段啦,等等。但我发觉,issue真的很需要平时的积累,当然,考试时候的运气也很要紧!我就是运气好,抽到个题目看过范文,也比较生活化(现在很多发明标榜方便生活,但我们究竟便利了吗?) issue的提笔过程比argument来得痛苦点.会有夹住的时间,死活不晓得该写什么了......后来我就归结出一些思路方式,比如老人小孩成年人,不同学科,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等等,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尽可能地开阔思路。再者,拿到题目不要慌,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镇静,然后写提纲,我觉得好的提纲很重要。关于作文,现在只说得出这点,以后想到啥有价值的,定当再同大家分享。 二、数学   不要小看数学部分。我一开始做题目时,那本新东方的数学练习题,第一个练习是45个比大小,我错了8个!当时那个百爪挠心啊!!!想自己一文科生,当年高考数学也有134分了...可过去是过去,高考是高考! 我只能定下心来,一题题看自己错在哪。发觉美国人的思路和咱们不太一样,很多题不可以硬上,要采取些巧办法;还有些题,是有陷阱的;也有些题,不要去钻牛角尖;当然,也有难题:记得那本练习题里练习51里有个图表是讲不同人群的收入和花消的,里头一个选择真是难啊!跟我男朋友研究了两回,直到有天晚上我灵光闪现,将之解决...大概吧...我和他都不聪明,呵呵...数学的关键是多练,适应美国人的思路,然后养成自己的做题节奏,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三、填空   因为我比较喜欢填空,短小的样子,比阅读可爱多了!新东方教的套路还是挺有用的,张诚老师上课的思路也很明确,不同类型的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这两个空正向还是反向,或者根据句子里的线索来判断空里词的意思.有些题看着不长,可弯子绕两圈,我还真头晕了!我的个人策略是:填空和反义是用来省时间的,所以多做,做到熟练,做出语感来。做到后来,有些题是有感觉的,因为可能有两组选项,逻辑上看都可以成立,可哪个对呢?时间紧迫时,我就靠语感.当然,理解意思也很重要,所以要背单词。 四、阅读   阅读是很让我百爪挠心的一项!看着短阅读不长,可我有过4个全错的记录!4错2也不少见.第一遍做,一定要控制时间,不能养成不顾时间的坏习惯!等第一遍做好,接着就是分析了,此时不计较时间,只求弄通它(这是杨老师一直强调的,真的很管用!)。GRE是可以在卷子上做记号的(这点比TOEFL好),所以我习惯把转折词啦,first/second之类的关键词/提示词划出来,这样对于做题目时的定位非常有帮助.长阅读一开始我也很头大,后来遵循杨老师教导的:每读一段都要想想这段讲什么,关键句子是什么,觉得很有用.这样才可能在读好全文时头不晕,对于做全文主题之类的题也有所帮助.也有几篇文章,我在分析时列详细提纲,比如讲<追忆似水年华>那篇,还有讲一个制冷/暖器的运做原理,这些重点难文章就帮我锻炼思路和逻辑能力。阅读也靠多做,一次不少于3到4个exercise(一个exercise一长一短两个文章),这样可以锻炼耐心,就像TOEFL听力,去年8T考前两礼拜,我一口气听3到4个听力练习没有问题。只有平时逼自己负重训练,比赛时才可能好好发挥...... 五、类反   类反我是在五一节时开始弄的(关于我的时间安排一会儿也会说的)。听说类比最难,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开动了......新东方的所有笔记里,就类反部分记得最多最详细,在此也感谢陈炜老师,人称小胖,我们复旦计算机专业的才子,上课很不错。整个五一,跟着新东方的笔记,先把类反复习了第一遍,老师布置的题一道道做过后对答案,分析做错的原因。这样一遍下来,开始有感觉了,知道光对声,鱼对鸟,知道了X对正常,等等。无法否认,套路还是有用的,起码我是用到的,呵呵~~然后,我开始按照新东方那本练习书,第一遍一套套题的做。好的时候,类比9个错2、3个,11个反义错3、4个。可差的时候,类比错7个,反义错6个!记得的很清楚,有天晚上,看着自己的练习本上满满的红笔印,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我觉得很无助。可我很快意识到,哭是浪费时间,我应该好好分析错的原因。我要搞懂这些题目,而且不能同个类型反复错。没有别的窍门,就是猛练!我最大的量:一天15个类反练习,5到6天就把这本练习书滚一遍。当然,在此要强调,做题不是为了做题本身,而是要习惯老美的思维方法,找到自己的节奏,自己归纳题型并且找感觉,慢慢会摸出哪些地方特容易错,哪些地方特会搞。类反让我明白了背词要渐渐精化,不能只晓得个大概,慢慢地要能区分subtle difference.另外,适当背题,尤其是反义,毕竟英语不是我的母语,尽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读了......勤劳一点,多背一点,也有助于找感觉的。 六、背单词   好,说说背单词吧!第一遍背,从2004年9月6日开始.非常非常非常痛苦 ...当时,一个list,2小时完成,一天两个list,还要复习前天背过的! 到后来,我实在坚持不了(根据那个25天背词法,中间有8天左右吧,要复习6个list!),觉得要崩溃了,最多只能复习4个list,所以就没为难自己。就这样,坚持完了第一遍,此时国庆刚开始。11月时,我试图检起来,但只看了几天,便停下了,总觉得明年6月太早,而背词太痛苦......终于,2005年3月20日那天,我开始了第二遍背词. 我听从男朋友的建议,不要在一个单词上多浪费时间,保持一种好的节奏,不要拖沓,就像跑步时那样,不能重心下沉,要紧凑.第二遍,我一天背6个list。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去年9月的痛苦,因为第一遍背得比较认真,印象也不浅,加之我的记性不算坏,所以第二遍的痛苦比想象中的轻一点,这也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第二遍背词结束时,我做题的量开始加大,时间不允许我天天背6个list,于是变成一天4个。我用的是2005版的红宝,前头41个list是经典部分,后头那些我其实根本没看过!相比04红宝,词量也的确小了,使我得以能10天一轮地进展背词计划.第三遍,3小时4个list肯定可以解决.第四遍,2个半小时;到最后,有点像飙车......背词,连上去年9月,我一共背了7遍.后来开始做类反了以后,背得精了,就是结合题目,背点反义,形近词,同义词之类.也有自己的小本本,抄上老背不出的单词,型近/义近的单词,在去学校的轻轨上可以看看~~ 七、复习时间安排   最后,说说我的时间吧!我的时间是很完整的大块,在这点上我绝对是很有利的。2004年9月到2005年6月,我大四。由于个人原因,我是从2005年2月底开始找工作的,也就是作文复习的后半程开始找工作。所以想来,我的大四下有三件大事:复习GRE,找工作,搞定毕业论文(好在论文初稿2004年下半年就写好了,所以不用创造,只用修改)。为了GRE,我在找工作时很被动。很多用人单位都是最好今天要你明天就开始上班。而我坚持的是:除非好得不得了、好得我实在舍不得放弃的工作机会,否则我绝不妥协。为此也没少和妈妈吵架。当时自己坚持得特苦,尤其是4月底时,大家陆续都有工作的OFFER了,可我还没落实,可单位已经面了不少了!那什么滋味啊......好在五一一过,工作的offer就来了,不但是我中意的,而且竟然可以让我6月15日再报到!当时真的是想去给菩萨磕头!!   不过,除了面试、每礼拜去一次学校(最后一学期一门专业课),我就是复习GRE,GRE就是我生活的重头.基本上,3小时背单词,半小时休息;近1个半小时数学(按新东方那本练习书,比大小,计算,图表各一个练习),近1小时填空,最多时一天5个exercise;1个半小时阅读,最多时一天4个exercise,16分钟一个,还包括做好之后的分析;接下去的3个多小时就是类比和反义,因为花时间的除了做题本身,还有纠错和分析!否则,无论做多少题,不总结,就不可能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 所以,不连休息时间的话,我一天用在GRE上的时间差不多有10个小时。   当然,我也有耍无赖的时候,尤其是4月下旬集中面试那阵子.记得4月29号晚上,我窝在客厅的沙发里,吃冷饮,看DVD,完全忘记了GRE!所以,如果真的觉得不行了,要休息了,或者某天就是很想玩,那么就玩!不要逼自己、不要勉强...但是,这绝对不是给自己找放纵的理由,放松肯定要有限度,否则两三天不练,保证你第四天重新开始时痛心疾首 不可否认,我很幸运的另一点是我住在自己家里,有安静的环境,尽管父亲工作忙碌,母亲也还在上班,但母亲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日常生活上的照顾,所以我也没理由考个不好的成绩啊...... 八、对GRE的个人看法   最后的最后,谈谈我对2005年6G的个人看法吧! 6月11日,我生日前一日,早上8点,我和男朋友踏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文史楼。我很喜欢华师大和文史楼,主要原因是我高中里最要好的姐妹就在华师大,她上课的主要地点就是文史楼,呵呵~~另一个原因是去年8T考得非常好~~所以在这个考场里,我的心境很不错,有点小小的紧张,但不慌~~扯开考题小本子,发觉第一个section是数学!感觉自然不用一下子那么紧张,觉得运气还不错~~做下来觉得不难,感到如果另一个数学section也如此,该有能力冲击满分.可是,在数学的最后一分钟里我赫然意识到,数学和作文都不难,那么,语文部分不会简单...但没时间多想了,语文部分开始了!一开始7个填空,我觉得不难,不是因为这次成绩不坏才说不难,是从头到底就没觉得填空难,当然,总有那么一道题目需要我犹豫一下挣扎一下,呵呵......接着是类比,好了,“味道”来了!做到第三个类比时,我楞了好久!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这直接导致后来的阅读无法多想,只能靠快速定位、印象和读文章后的理解 总的来说,语文四个小部分,我觉得最难的就是类比! 接着的阅读,我觉得不那么难,起码没哪个题目让我明显百爪挠心,呵呵......反义部分,怎么说,并不比类比更难,但我遭遇了不认识的单词,所以肯定也觉得不爽过,呵呵......后来的一个数学section一个语文section,整体感觉和前头差不多,数学不难,填空不难,类比明显难,阅读不难,反义有新单词......   就这样考好了,就这样在上午11点时走出了考场,下午去庆祝生日...晚上回到家爬上taisha的BBS看众人的评论......6月14日毕业论文答辩,6月15日报到开始上班,6月26日毕业典礼,7月1日开始板着指头算日子,希望快点晓得GRE的考分...... 这就是我的GRE生涯,希望对G路上的战友有所帮助。 2、高频词和语言习惯的把握   考研是很典型的重复词汇很多的考试,对于考研同学来说,作模拟题不如把真题读熟乃至全文翻译一次,这样对于它的出题模式和内容会很清晰。GRE中也存在这些情况,例如在阅读里看见以下的词,选项必错:mean,insincere,原因是因为,GRE不可以搞人身攻击,理解这一层,就会知道这类词都不对。SAT也有类似情况,nostalgia出现一定是错的,所以其实技巧可以非常具有戏剧性,但是一定要符合这个考试的基本出题思路。 上次写了一篇小文,谈论英语学习的口语问题,想不到点击量居然远超过出国考试学习的文章,这一方面很让我意外,也很使我觉得国人对于口语进步的狂热和需要。作为英语考试指导老师,我是否有资格可以写这些文章呢?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是如何兼顾考试和口语以及词汇的学习呢? 第一、词汇   这个问题似乎是中国学生最关注的,似乎衡量考试难度的标准就是词汇,似乎词汇掌握了就完事。词汇确实重要,那么我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的建议是什么呢? 1、系统的长时间的精读一本小辞典   这是我以前中学时期做的一件事情,其实就是最笨的方法,但是坚持下来,居然成为最有用的方法,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讽刺,很多方法很多金钱,最后不如一本6.9元的《新英汉小辞典》,确实读了8遍,把懂得词勾出来,不懂的词看看,一方面学词根,一方面对于那些没什么规律的东西就抄出来在本子上。 后来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练圆体书法,英文书法并不是很难,比起后来我学米芾,启功的字简单非常多,那个暑假抄了一本《英语常用短语动词》,300页纸。然后就是经常和同学们推荐的《英语常用词用法辞典》。这些书都给我很大的助益。之后还有上海思马得出的《GRE词汇细微差别辞典》,都是我经常带在身的书。现在作为老师,我经常向我的同事们推荐《牛津分类辞典》,其中的词源学辞典,英语用法,都是作为老师或者高级英语学习者要必备的。 2、要系统地专门的掌握同义表达法。   这个感受是我以前做过一个词汇软件得出的感觉,那时是02年,当时在广州新东方负责教考研的完型填空,同义词非常之多,于是和新东方的软件公司合作,还有已经离开东方的李笑来老师一起做了《新东方考研词汇课堂》,我负责内容的写作,李老师负责词频的统计。前后花了8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了几万字的手稿。然后自己再敲进电脑。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词汇表达比较系统,然后对于很多词的细的用法了然于胸。后来等到教雅思的时候,越来越觉得同义词是多么重要,同义词就是表达多样性的标准,就是我们英语词汇的体现。 3、分清词汇的使用场合   这个尤其是口语和写作一起学习的时候很重要,我们甚至要分场合说不同的口音。口语词汇出现在写作里是灾难性的,正式词汇出现在口语中就会使人觉得你是一个书呆子。还有,适当的词汇来自于你对听者身份的合适把握。这个层面来说,把握不同词源的词汇就很有必要。例如我们看以下的词汇: help,assistance,support 从来源上,assistance 和support 是典型的拉丁语和法语源,就要比help正式一些,其实学习到了这个层面,单纯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对于词汇的来源和场合的《风俗论》,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日常生活译丛》,这些都很值得去看。 第二、口语和演讲   口语问题确实很大,其实学习很难完全先找到很完美的方法,总是在学习中去摸索自己喜欢的方法。口语首先是发音要准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模仿磁带和电影。我以前的做法就是跟磁带,一直到磁带和声音和我完全相同,每天半个小时。这里还必须说明,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不要苦大仇深咬牙切齿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对自己的专注和认识,所谓文人相轻,自古以来也似乎就是因为专注了内我的改变而忽视了他人的内我,所以有“内圣外王之说”,读书的时候对于自己,除了有苦行僧式的坚持精神,改变自己的动力之外,最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目前来说,学习口语和听力我比较推荐以下的方法:   使用DVD去学习,最好不要压缩的碟片,因为上面的字幕一般译制得不好,最好买正版的大片,带有多种语言的口语为英语的电影,其中要有我们喜欢的明星,可以方便的跟读。最好要轻喜剧,因为如果是恐怖片,恐怕最后连中文都不会说,而太过柔情似水,最后会造成说话严重没有底气,还有就是剧情的语言成分要比较清晰,例如古时候的一部片子,泰坦尼克号,就是英美语音的区分很清楚。最近的片子比如穿PRADA的恶魔,特洛伊,都是很好听的英式为主。那么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15分钟左右,先听英语看中文字幕,再听英语看英语字幕,最后只听英语,确保听懂之后,努力跟读,试图说的语调和声线和演员接近或者一样,最后把这一段的文字写下来,可以比较有效的背诵最好。每周其实3段足矣,作任何事情就需要坚持。   那天和我一位非常尊敬的叔叔喝酒,他40岁开始重拾英语,学到43,可以用很复杂而准确的句子去写文章,谈论他打高尔夫的感受,然后待会酒醉之后,他潜意识里最兴奋地是什么呢?居然是背诵新概念二册!我那时才知道为什么一个83年的西南政法学院毕业生可以放弃很多带来财富的举动而去学习英语,因为他获得了自我的满足和实现。有这种思想和动力,我相信他无往而不胜也。 第三、考试类研究   在新东方这个考试机构也教了很久,广州学校的考研体系,高考英语体系,SAT考试体系,口语教学体系我都参与其中的开始和建设,这些年写的文章也很多是关于考试的,下面探讨我对考试研究的感受。 1、分清大类,不能简单套用   曾经有老师用一套非常简单的词汇去给四级,考研,雅思的学生背诵,并且告诉他们不懂的词汇一律可以掩住不看,四级就可以搞定雅思等,我觉得这是缺乏基本常识的体现。 国内通行的考试体系大约有: 国内非英语专业考试系统:四六级,考研,考博 国内英语专业考试系统:英语专业四八级 剑桥考试系统:雅思,BEC,博思 ETS考试系统:SAT,GRE,GMAT,前期的LSAT和TOEFL。   这些体系中的考试存在通用的高频词汇和某些具体的解题技巧,但是体系之间往往很大不同,不能随意套用技巧,更不能随意用一个体系的词汇去准备另外的考试。我曾经给学生打个比喻,就好似超级玛莉的游戏技巧,不可以套用在魂斗罗上面,游戏和考试时完全一样的性质,首先就是游戏规则,如果规则都不同,价值观都不同,如何可以套用? 2、高频词和语言习惯的把握   考研是很典型的重复词汇很多的考试,对于考研同学来说,作模拟题不如把真题读熟乃至全文翻译一次,这样对于它的出题模式和内容会很清晰。GRE中也存在这些情况,例如在阅读里看见以下的词,选项必错:mean,insincere,原因是因为,GRE不可以搞人身攻击,理解这一层,就会知道这类词都不对。SAT也有类似情况,nostalgia出现一定是错的,所以其实技巧可以非常具有戏剧性,但是一定要符合这个考试的基本出题思路。 3、从深层次理解考试的考察目的   这个就是思路的确定,比如考研英语的目的就是排除一部分考生,所以,熟词生义非常值得去背好,因为很多我们似乎很熟悉的东西正是考研喜欢去攻我们所不备的。例如approach,establishment,我们一般会以为是接近和建立的意思,但是在考研中就是方法和机构的解释才对。这是由于考研具有初步的学术英语的特点,这个特点研究生考试都有,例如GRE也有一样的表达。但是毕竟这两个考试的基本文化不同,GRE飞常强调学术独立和学术与人格分开的说法。雅思本身关注的题目是人,人的生活和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成为雅思的题目,那么对于我们来说,雅思文章必须要注意温和,文章里面最好用的理由不是别的,是rights!这是国外考试,这是英国的考试,你也要成为一个gent才可以。国外考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观点中偏右,不喜欢太极端太激进的观点。这些东西我们都要特别注意。 第四、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   
/
本文档为【不管中间有什么其他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