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2009-10-31 43页 ppt 408KB 2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7819

暂无简介

举报
基本病机null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 病机特点: 邪气亢盛、正气未虚 实证 ——亢盛有余、反应剧烈 形成:外感六淫 或痰、食、血、水等 多见:疾病的初期或中期 病程相对较短。 虚 病机特点: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 虚证 ——虚损不足、反应低下 形成:体质素虚 或疾病后期 或大病久病 气血不足,伤...
基本病机
null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 病机特点: 邪气亢盛、正气未虚 实证 ——亢盛有余、反应剧烈 形成:外感六淫 或痰、食、血、水等 多见:疾病的初期或中期 病程相对较短。 虚 病机特点: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 虚证 ——虚损不足、反应低下 形成:体质素虚 或疾病后期 或大病久病 气血不足,伤阴损阳 多见: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 病程较长 (二)虚实错杂 (二)虚实错杂1.虚中夹实: 病机特点: 以正虚为主,又兼夹邪实的病理变化 例:脾阳不振之水肿2.实中夹虚: 病机特点: 以邪实为主,兼见正虚的病理变化 例:实热伤津 (三)虚实转化 (三)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实证误治失治邪盛伤正虚中夹实邪去正虚脏腑损伤虚证2.由虚转实:虚证正气本虚,无力驱邪 正虚导致气滞、瘀、痰、 水、食等实邪停留 实中夹虚 (四)虚实真假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多因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虚证虚证病机 本质面 假象真虚假实之病机本质为实,而实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脾虚腹胀腹痛 (四)虚实真假 (四)虚实真假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多因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 真实假虚之病机本质为实,而虚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热结旁流实证实证病机 本质表面 假象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寒热变化(一)阴阳盛衰(一)阴阳盛衰1 阴阳偏盛(胜) — 邪气盛为主,表现为实证 2 阴阳偏衰 — 精气夺为主,表现为虚证 1 阴阳偏盛(胜)1 阴阳偏盛(胜) 阳长 阴消 阴 阳 阴阳平衡阳盛则热(1)阳盛则(实)热概念: 阳气偏盛,脏腑、 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原因: 温热阳邪,或阴邪而从阳化热, 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 等郁而化热、化火临床特点:热、动、燥阳胜则阴病null阳 消 阴长 阴 阳 阴阳平衡阴盛则寒(2)阴盛则(实)寒概念: 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原因: 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特点:寒、静、湿阴胜则阳病2 阴阳偏衰2 阴阳偏衰阳消 阴长 阴 阳 阴阳平衡阳虚则寒(1)阳虚则(虚)寒概念: 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 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多见: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不足2 阴阳偏衰2 阴阳偏衰 阳长 阴消阴 阳 阴阳平衡阴虚则热(2)阴虚则(虚)热概念: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和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 多见: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不足null 阳虚则寒 与 阴盛则寒 的区别 病机 虚而有寒 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 恶寒、脘腹冷痛 面色晄白 溲清、便溏 喜静蜷卧 发病缓急 缓 急 不同 无明显受寒原因 有明显受寒原因null 阴虚则热 与 阳盛则热 区别 病机 虚而有热 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临床 五心烦热 高热烦躁 表现 潮热盗汗 大汗 舌红无苔 舌红苔黄 脉细数 脉数 (二)阴阳互损(二)阴阳互损原理:阴阳互根 条件:肾阴阳失调 结局:阴阳两虚阴损及阳——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病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病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三)阴阳格拒(三)阴阳格拒概念:指阴或阳偏盛、偏衰至极而壅遏于内 使阴阳二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 机理: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 一方极度虚弱,因而使盛者壅遏于内, 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表现: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三)阴阳格拒(三)阴阳格拒 概念: 阳气极虚,阴寒过盛 阳气被格拒于外, 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 病理变化。 形成:虚寒性疾病发展 到严重阶段 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 格阳 面颊泛红 ——戴阳1.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四肢厥逆 下利清谷 脉微细欲绝 内真寒阳气极虚 阴寒过盛本质假象外假热(三)阴阳格拒(三)阴阳格拒概念: 阳盛已极 阻拒阴气于外 出现内真热外假寒 的病理变化 形成: 阳热至极,阳气闭郁 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四肢厥冷 恶寒2.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胸腹灼热 口干舌燥 舌红脉数 内真热阳热至极 深伏于里本质假象外假寒热热 微深 厥厥 亦亦 微深(四)阴阳转化(四)阴阳转化1.由阳转阴阳气偏盛发展到一定程度阴寒内盛急性外感热病 高热、咳嗽、胸痛 舌红、脉数治疗不当邪毒太盛体温下降 四肢厥逆 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四)阴阳转化(四)阴阳转化2.由阴转阳阴气偏盛发展到一定程度阳热亢盛外感寒邪 恶寒重、发热轻 头身疼痛、无汗 苔薄白、脉浮紧治疗不当体质因素高热汗出 心烦口渴 舌红脉数(五)阴阳亡失(五)阴阳亡失1.亡阳 概念: 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脱失 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邪盛,正不敌邪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疲劳过度,过用汗法 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手足逆冷、 精神疲惫 神情淡漠,昏迷 脉微欲绝等 2. 亡阴 概念: 阴液发生突然、大量消耗丢失 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 临床表现: 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四肢温和 渴喜冷饮、身体干瘪 皮肤皱折、目眶深陷 精神烦躁或昏迷 脉细数无力,或洪大无力 阴 阳 离 决 精 气 乃 绝(五)阴阳亡失(五)阴阳亡失阴虚阳虚亡阴阴液 衰竭亡阳阳气衰竭阳气无所依附 而散越阳根于阴阴液无以化生 而耗竭阴根于阳最终结果:阴阳亡失 生命垂危三、气血失调三、气血失调 (一)气失调 (一)气失调气 虚气机失调升降失常 气逆气陷出入失常 气闭气脱运行失常 气滞 1.气虚 1.气虚概念: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形成: 气的生成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或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过多——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 多见: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 体质衰弱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易感冒 脉细弱无力 2.气机失调 2.气机失调 概念: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见:脾气虚——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 久泻脱肛 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 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1) 气陷 (2)气脱 (2)气脱概念: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形成: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 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 虚脱——精气逐渐消耗,脏腑功能极度衰竭 暴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阴竭阳亡(3) 气滞(3) 气滞概念: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情志内郁——肝郁气滞 痰湿——肺气壅滞 食积——脾胃气滞 瘀血、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 临床特点:闷、胀、疼痛 气滞多为实证 也有因虚而气滞:脾胃气虚,中气郁滞 肝气虚,疏泄不及,肝气郁滞 (4)气逆 (4)气逆概念: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的病理变化。 形成: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 常见:肺、胃、肝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而易怒; 血随气逆,为咯血、呕血、吐血 气厥,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5)气闭(5)气闭概念: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湿热、痰浊等邪毒深陷于脏腑,或郁闭于经络,以致某一窍隧失其通顺之常所致。 如心气内闭,则谵语癫狂,神昏痉厥;其中以心闭神昏最为严重, 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二)血失调 (二)血失调概念: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形成: 一是失血过多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等,或心、肺、肝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不足; 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过度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 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 临床表现: 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 1.血虚 null区别阳虚气虚虚而无明显寒象 虚而有寒象 区别 虚而无热象 虚而有热象血虚阴虚 概念: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 概念: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 概念: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出血,或瘀阻的病理变化。 病理特征;热象、耗血、动血、 扰神、伤阴 2.血瘀3.血热概念:血分有寒,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 心腹冷痛,得温则减 女子月经不调等概念:血分有寒,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 心腹冷痛,得温则减 女子月经不调等 4.血寒5. 出血形成: 实热、虚热,迫血妄行; 气不摄血; 瘀血停滞; 外伤损伤脉络。 (三)气血关系失调 (三)气血关系失调1.气滞血瘀: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 2.气虚血瘀: ——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 3.气不摄血: ——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 null4.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 5.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四、津液失常四、津液失常(一)津液不足(一)津液不足概念: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形成: 燥热之邪、五志之火、发热 汗、吐、泻、烧伤、多尿、失血 过用辛燥之剂null津 液 不 足伤津脱液秋燥、暑热、高热 汗、吐、泻、多尿等口、鼻、皮肤干燥 目陷、螺瘪,甚则转筋 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唇舌干燥而不引饮, 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 甚则手足震颤蠕动 伤津未必脱液 脱液必兼伤津 (二)水湿停聚 (二)水湿停聚 1.湿浊困阻: 形成:脾虚生湿 症状: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 腹泻便溏,面黄、肤肿或痹证等。 2.痰饮凝聚: 形成: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3.水液潴留: 形成: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 从而使水液潴留体内,发为水肿。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1.气津停贮: 主要指由于气虚或气滞,水津失布而停聚,形成气痰结聚或水停气阻的病理变化。 2.气随液脱: 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 致阳气暴脱亡失的气阴两脱的病理变化。 3.津枯血燥: 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 风的病理变化。(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4.津亏血瘀: 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5.血瘀津停: 血行瘀滞,而致津液停贮,形成血水停滞或痰瘀 互结的病理变化。
/
本文档为【基本病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