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胃气的含义辨析

胃气的含义辨析

2009-09-30 3页 doc 26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9952

暂无简介

举报
胃气的含义辨析胃气的含义辨析 “胃气”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是指脉象的特征。据统计,《内经》中,“胃气”之名共出现23次,其内涵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胃气”亦多有论述,而且强调“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胃气”一词,在中医学内涵不一,易于混淆。辨清其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皆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前人所论,在中医学中“胃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胃气是指胃的功能。如同肝气、心气、脾气是指肝、心...
胃气的含义辨析
胃气的含义辨析 “胃气”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是指脉象的特征。据统计,《内经》中,“胃气”之名共出现23次,其内涵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胃气”亦多有论述,而且强调“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胃气”一词,在中医学内涵不一,易于混淆。辨清其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皆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前人所论,在中医学中“胃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胃气是指胃的功能。如同肝气、心气、脾气是指肝、心、脾的功能一样,胃气即指胃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中的“胃气”即指此义。胃的收纳、腐熟功能是胃气的现。胃气强,则胃的收纳腐熟作用强;胃气弱,则胃的收纳腐熟功能弱。故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 2.胃气指胃的气机。《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泄。”“胃气逆”即指胃的气机逆上。在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并将腐熟后的食糜下传小肠,因此胃的气机以下降为顺,即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致恶心呕吐、腹胀脘闷等症,即所谓“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胃气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胃气的内涵甚为广泛,有时将大肠小肠的功能归为胃气,如《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亦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第215条)。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是在脾胃及小肠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胃气有时可概指胃的受纳腐熟、小肠的泌别清浊以及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其中“胃气”即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而言。胃气强,即指脾胃的运化功能强,气血生化有源;胃气弱,即脾胃的消化功能弱,气血生化乏源。故《景岳全。论脾胃》说:“故人自有生之后,无非后天之为用,而形色动定,一无胃气之不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正因为胃气在人体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论》),“胃为脏腑之本”(《类经》),以及“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4.胃气即水谷精气。《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此处“胃气”是指水谷精微。又《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入肺。”此处胃气亦指水谷之气,故马莳注曰:“人之谷气入于胃,胃得谷气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肺,而行之五脏六腑。”胃气强(即水谷精微充盛),则五脏得养,功能强盛;胃气弱,即水谷精微亏虚,则脏腑失养,功能减弱。即所谓“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5.胃气是指脉象的特征,即脉象中从容和缓之象。《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及《灵枢。终始》“谷气来也徐而和”中的脉象即是有胃气之脉,对此张志聪注曰:“胃气者,中土柔和之气也。”张介宾亦云:“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脉搏中胃气的强弱与存亡,对于测知正气的强弱,推断疾病的进退具有重要的意义:脉来从容和缓、不快不慢为有胃气,表示正气强,病虽重而易治;若脉无和缓之象,或脉见“但弦”、“但毛”、“但石”之象,皆说明胃气已失,真脏脉外现,提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生命即告终结。即如《景岳全书》所说“无论浮、沉、迟、数,皆宜兼见缓滑,方是脉中之胃气。若见但弦、但钩、但毛、但石或弦搏之极,而全无和气,或微渺之极,而全无神气。总之,真脏之见,是谓五脉之胃败也。”故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景岳全书。脾胃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6.胃气是指人体全身之气,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谷气、清气等。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古之至人……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之别称也。”其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亦云:“胃气者,谷气也,营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此处所说“胃气”,其内涵已扩大至人体正气范畴,故此张介宾说:“胃气者,正气也。” 综上各家所述,“胃气”内涵不一,应用亦较混乱,但是,不难看出,其不同内涵之间存在者一定的联系,且皆以胃的功能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胃气”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狭义胃气,即指胃的功能;二是广义胃气,即指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的化生,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而胃气的存亡、强弱,可推测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而“保养胃气”即是采取相应,避免苦寒败胃及峻猛泻下之药食,以保护脾胃,固正防邪,进而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故《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是可知土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而凡脾胃受伤之处,所不可不察也。” 胃主通降论 “胃主通降”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胃主通降”是对胃的生理的概括。通,《说文》曰:“达也”,即到达,通畅之义。如《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于象南,达于汉阴,可乎?”通,即到也,达也。降,《说文》曰:“下也”,即下降,落下。如《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降,即降雨。胃主通降,是指胃具有将经胃腐熟的食糜向小肠推送下达的作用,亦称胃主降浊。 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以及代谢产物的排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由许多脏腑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的:饮食入口,经过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通过胃气的作用,将食糜下传小肠,再经小肠的泌别清浊,其清者吸收,经脾之转输、肺之宣降,布散全身;其浊者下注大肠,“变化出焉”。如《医学入门》所说:“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下口传入小肠上口。自小肠泌别清浊,水入于膀胱上口,滓秽入于大肠上口。”如此,“水谷入口,则肠实而胃虚;食下,则胃实而肠虚。”(《素问。五脏别论》)故此,《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胃司纳食,主乎通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类证治裁》亦云“胃气以下降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 由于小肠、大肠与胃相通联,其功能皆与胃有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因此,胃主通降的作用,不仅指胃将食糜下传小肠,而且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注大肠,以及大肠排泄粪便的作用。胃主通降是在胃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和胃阴的滋润、濡养作用下完成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将纳入胃中之饮食进行腐熟、消化,并润降、下传。而胃的通降作用,有赖于脾的运化、肝的疏泄、肺的肃降、肾的温煦等。病理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胃,导致胃的通降作用失常,水谷及糟粕的下传受阻,从而引起水聚为湿、谷停为滞,阻滞气血,进而变生诸证:在上为噎膈,在中为腹胀脘痞,在下为便秘不通。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指出:“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者,皆由肝气冲逆,阻胃气降而然也。” “胃主通降”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胃以降为顺、以降为和,胃病多表现为胃气不降和胃气上逆两种证候,故此对于胃病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多加以和胃降逆之品,以复其和降之性、通降之用。如清代罗浩在《医经余论》中所说:“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用。健脾宜补,通胃宜降。”《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滋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配矣。”
/
本文档为【胃气的含义辨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