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夏代纪年考

夏代纪年考

2009-09-15 12页 pdf 726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607

暂无简介

举报
夏代纪年考 夏 代 纪 年 考 程平山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天津  300071)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Zhu Shu Ji Nian , Yu became the Xia emperor in the 471 st year in Xia calendar year. In Shi Jing the historical event happened in the 432 nd year in Xia calendar year. The author think...
夏代纪年考
夏 代 纪 年 考 程平山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天津  300071)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Zhu Shu Ji Nian , Yu became the Xia emperor in the 471 st year in Xia calendar year. In Shi Jing the historical event happened in the 432 nd year in Xia calendar yea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ecords in Shi Jing is correct . The last period of Wangwan type in Longshan culture of Henan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Erlitou culture belong to the early Xia culture. The first period of Erlitou culture includes Qi and Tai kang’reigns and the pe2 riod of Hou Yi governing Xia dynasty. The period from the second to fourth period of Erlitou be2 longs to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Xia dynasty. The Erlitou site is the capital of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Xia dynasty. Key words : Xia calendar year ; Xia culture ; Hou Yi governing Xia dynasty 摘要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 471 年是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 , 而《世经》记载的 夏年 432 年是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 ,《世经》的记载是正确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末 期文化和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 , 二里头一期大体包括启、太康时期和后羿代夏时 期 , 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文化 , 二里头遗址是少康中兴以后的 夏代中晚期都城。 关键词 : 夏代纪年 ; 夏文化 ; 大禹 ; 后羿代夏   夏代纪年对于研究夏代历史与文化有着重要 的作用。尽管古代文献有夏代纪年的记载 , 但 是 , 对于夏代积年和各王在位年数存在很大的分 歧。本文是我们研究夏代纪年的较为全面的成 果 , 分为三个部分 : 夏代纪年的资料来源、体系 及可靠性分析 ; 夏代纪年索隐 ; 夏文化与夏代纪 年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关于夏代纪年的资料来源、体系及可靠 性分析 关于夏代纪年资料主要有东周时期的史料、 汉晋学者整理的资料、西晋初出土的《古本竹书 纪年》以及宋代学者整理的资料等。通过研究 , 我们认为关于夏代纪年的数据主要有三个体系 : (一) (一) 儒家体系 儒家文献及其征引儒家观点的文献记载的关 于夏代纪年的数据 , 皆以儒家体系之名统之。关 于记载夏代纪年的儒家文献及其征引儒家观点的 文献很多 , 《孟子》、《史记》、《易纬·稽览图》、 《世经》 (《汉书·律历志》引) 、《帝王世纪》、《古 今刀剑录》、《册府元龟》、《皇极经世书》、《资治 通鉴外纪》、《通志》、《资治通鉴前编》和《文献 通考》等记载的数据 , 或较为原始 , 或有代表 性 , 或成系统。因此 , 成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对 象。至于唐代一行《日度议》 (《新唐书·历志》 引) 、司马光《稽古录》等征引夏代纪年少量数 据的文献也有不少 , 而且这些数据都见于时代较 早的文献。 《孟子·万章上》有大禹在帝位 7 年崩 , 3 年 丧毕 , 而启即帝位的记载。《史记·夏本纪》有相 同的记载 , 但是《史记》作大禹 10 年崩 , 3 年 丧毕。由于《史记》的记载是遵循《孟子》的 , 我们可以判断 : 大禹在帝位当作 7 年。“三年丧 毕”是儒家的见解 , 《孟子》中多见 , 尧舜崩后 都是行“三年丧毕”,《史记》也遵循此说。 汉代的《易纬·稽览图》和《世经》 (《汉书 71中原文物  2004 年第 3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律历志》引) 仅有夏年 431 年或 432 年的记载 , 缺少夏代各王在位年数。《帝王世纪》是三国和 西晋初皇甫谧整理文献的成果 , 它继承了《世 经》的体系 , 而且有夏代各王在位年数。《帝王 世纪》实际上反映了汉代学者的认识 , 因此 , 具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 , 《帝王世纪》亡佚 , 学者作的辑佚本中的数据不全 , 不足以反映全 貌。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实际上是继承 《帝王世纪》的 (《资治通鉴外纪》不仅夏代积年 从《帝王世纪》, 而且《帝王世纪》辑佚本中保 留的 8 个夏王在位年数 , 皆同于《资治通鉴外 纪》的记载) ,《资治通鉴外纪》记载的夏代纪年 数据可以视为《帝王世纪》的成果。南宋郑樵 《通志》基本上采纳了《资治通鉴外纪》的观点。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记载的夏代纪年数据大 体同于《帝王世纪》和《资治通鉴外纪》的记 载 , 但是个别数据不同于《帝王世纪》和《资治 通鉴外纪》的记载。《皇极经世书》以大禹摄政 之年作为夏代的开始 , 记载的夏年为 459 年。 按 :《史记·夏本纪》记载 , 大禹先后命皋陶、益 摄政 , 皆不表示皋陶、益践天子之位 , 故《皇极 经世书》以大禹摄政之年作为夏代的开始之说不 可取。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基本上从 《皇极经世书》之说。 南宋金屡祥《资治通鉴前编》, 采《吴越春 秋》、《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和《皇极经 世书》等文献的记载 , 编定夏年为 440 年。《资 治通鉴前编》记载的各王在位年数除了大禹的采 《吴越春秋》8 年说之外 , 其余皆同于《皇极经 世书》的记载。 总之 , 关于夏代纪年数据的儒家体系 , 以 《世经》 (《汉书·律历志》引) 、《帝王世纪》和 《资治通鉴外纪》的记载为代表 , 而现存文献以 《资治通鉴外纪》保存的数据最为全面。《皇极经 世书》等记载的夏代纪年数据也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二) 《竹书纪年》体系 《古本竹书纪年》在西晋初出土时基本完好 , 《晋书·束皙传》有“夏年多殷”一语 , 《古本竹 书纪年》记载夏年 471 年 , 而殷年 496 年 , “夏 年多殷”之语 , 必是来自对夏代各王在位年数的 统计。这足以说明了《古本竹书纪年》出土时的 完整性。《古本竹书纪年》至两宋之际亡佚 , 仅 散见于它书的征引 , 而后世学者尤视为珍惜。见 于《真诰》、《太平御览》和《路史》等征引的 《古本竹书纪年》多有分歧 , 学者也以意推之 , 难以确定 , 故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提出 了许多疑问之处。南宋以后编辑的《今本竹书纪 年》经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的考证 , 绝 大多数可以找到出处 , 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 , 王国维也指出它的多数拼凑之处 , 并且总年与古 本不合。但是 , 它毕竟是附属于《古本竹书纪 年》的 , 一 些 数 据 与 《古 本 竹 书 纪 年》 相同。    (三) 《路史》体系 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二》和《路史·后纪 十三》记载了夏代纪年 , 而罗苹的注释又征引了 《古本竹书纪年》、《年代历》等文献记载的一些 夏代纪年数据 , 这些数据多不同于《路史》, 罗 苹认为它们多为错误。其实 ,《路史·后纪十三》: “夏氏凡四百八十有三岁。”按 : 《路史·后纪十 二》记述夏史起自大禹 , 并曰“ (禹) 立一十有 五岁”。罗苹注 : “《纪年》禹立四十五年 , 宜赘 四字。”而统计《路史》所记载的夏王在位的年 数 , 自大禹即帝位至于夏桀之灭共 490 岁 , 故 《路史》之错误自见。《路史》记载夏代各王在位 年数的数据 , 不仅只有 6 个同于《资治通鉴外 纪》的记载 , 而且 , 对于《路史》注征引的《古 本竹书纪年》的数据皆不采用。可见 , 《路史》 记载的数据是区别于儒家体系和《竹书纪年》体 系的一套体系。因此 , 《路史》的记载是不可信 的 , 它是罗泌整理先秦史料的成果 , 但是在引文 与考证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错误。 另外 , 《路史·后纪十二》和《路史·后纪十 三》罗苹的注释又提到《帝王本纪》 (按 :《隋书 ·经籍志二》曰 : “《帝王本纪》十卷来奥撰”) 、 《年代历》 (按 : 《新唐书·艺文志二》曰 : “贾钦 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 和《绍运图》 (按 :《宋史·艺文志二》曰 : “诸葛深《绍运图》 一卷) 等文献记载夏代纪年的一些数据。由于记 载的数据不全 , 难以反映《帝王本纪》、《年代 历》和《绍运图》等记录夏代纪年的全貌。本文 将之作为备注列于表一 , 以供参考。 总之 , 关于夏代纪年的数据主要有三个系 统 : 儒家体系、《竹书纪年》体系和《路史》体 系。其中 , 前两个体系价值大些 , 《路史》体系 由于明显的错误 , 个别数据仅能够作为参考。儒 家体系以《世经》、《帝王世纪》和《资治通鉴外 81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纪》的记载为代表 , 我们认为《资治通鉴外纪》 实际上缘自《帝王世纪》, 而《帝王世纪》又采 纳了《世经》的体系。儒家体系本于上古传世之 经典 , 而整理证明于汉晋之大儒 , 因此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一些数据 与《资治通鉴外纪》、《帝王世纪》的记载存在很 大的差别 ,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年数 仅 257 年的情况 , 可以证明《古本竹书纪年》的 记载存在错误之处① , 可能缘于竹简残没或简文 存在书写错误 , 也可能是出自不同的记载。学者 以《古本竹书纪年》校正《史记·六国年表》尚 有可靠之处 , 而夏、商、西周既远 , 《古本竹书 纪年》的记载存在错误之处 , 因此 , 对于《古本 竹书纪年》记载的数据应当谨慎对待。 二、夏代纪年索隐 关于夏代积年 , 文献记载主要有五个数据 : 91夏代纪年考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02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夏代纪年考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2夏代纪年考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2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2夏代纪年考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四世在位年数存在很大疑问。《帝王世纪》、《资 治通鉴外纪》记载芬、芒、泄、不降四世的在位 总年为 119 年 , 平均每世在位约 30 年 , 与实际 接近 , 可信度大。因此 , 芬、芒、泄、不降四世 在位年数当以《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等 的记载为是。 第三段 : 扃至于夏桀时期。《今本竹书纪年》 记载的这一时期夏王在位总年 , 较之《资治通鉴 外纪》等文献记载的少 60 余年。《古本竹书纪 年》记载的夏代积年 , 减去上举大禹至于帝杼在 帝位总年以及《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槐至帝不 降在位总年 , 所剩余的年数 , 与《今本竹书纪 年》记载的帝扃以下的夏王在位总年 , 基本相 合。因此 , 《今本竹书纪年》推断的帝扃以下的 夏王在位总年 , 实际应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帝扃以下的夏王在位总年。〔这只能是目前保存 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芬、芒、泄、不降四世 的年数不存在传抄错误 (如不降在位的年数《古 本竹书纪年》作 69 或 19 , 可能原文应为 59) 和 错误理解 (如 58 当为后芒崩时的年龄 , 而非在 位的年数) 的前提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扃 至癸五世在位总年为 85 年 (岁名始戊戌 , 终壬 戌) , 平均每世在位约 17 年 , 明显数字过低 , 难 于与事实符合 , 《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 记载扃至癸五世在位总年为 145 年 , 平均每世在 位约 29 年 , 比较符合实际。 由此可见 , 可能由于传抄之误 (可能简文存 在书写错误) ,《古本竹书纪年》的数据除了夏代 积年以及大禹、启在位年数外 , 其余如芬、芒、 泄、不降、后皋在位年数多不可靠 , 而《今本竹 书纪年》属后人拼凑 , 更难与事实相符。 依据夏代历史 , 夏年可以分为三段 (表三) : 大禹至帝相 (包括寒浞) ; 少康至帝扃 ; 孔甲至 夏桀。以上是夏代历史的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大 禹至帝相 (包括寒浞) 是夏代早期 , 历四世五 王 ; 少康至帝扃是夏代中期 , 历七世八王 ; 孔甲 至夏桀是夏代晚期 , 历四世四王。合十四世十七 王。以“三十年为一世”核之 , 则当为 420 年左 右。 夏代早期由于大禹、帝启在帝位年数少 , 而 表三  夏年阶段分析 夏  王 阶段 世系与王数 以“三十年为一世”估算 实际年数 大禹至帝相 (包括寒浞) 夏代早期 四世五王 120 年左右 129 年 少康至帝廑 (帝廑与孔甲共一世) 夏代中期 七世八王 195 年左右 198 年 孔甲至夏桀 夏代晚期 四世四王 105 年左右 106 年 大禹至夏桀 夏代 十四世十七王 420 年左右 432 年 后羿代夏漫长 , 夏代早期的年数与世系接近。夏 代中期 , 少康至帝廑 (帝廑与孔甲共一世) 共七 世八王 , 计 197 年。该阶段自少康中兴以后进入 稳定发展时期 , 年数与世系基本相合。夏代晚 期 , 孔甲至夏桀共四世四王 , 合 106 年 , 年数与 世系也基本相合。所以 , 根据以上分析 , 本文确 定的夏王纪年与世系上是一致的。 总之 , 由于纪年方法的不同 , 夏代总年存在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 471 年和《世经》记载 的 432 年。《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是自大 禹任夏伯之年始 , 而《世经》记载的夏年是自大 禹即帝位之年算起。晚世的《皇极经世书》以大 禹摄政之年作为夏代的开始。经过分析 , 我们认 为夏代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合理。按照《史记 ·夏本纪》记载 , 大禹先后命皋陶、益摄政 , 皆 不表示皋陶、益践天子之位。故《皇极经世书》 以大禹摄政之年作为夏代的开始之说不足取。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自大禹任夏伯之年 始 (前文所引《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晋武公纪年 也采用这种方法 , 由于晋武公后来作了晋侯 , 纪 年自晋武公作大夫时开始记载 , 称为元年) , 这 只是一种纪年方法 , 并不表明夏代有 471 年的历 史。所以 , 我们认为《世经》关于夏代纪年的记 载是正确的 , 它真实而清楚地记录了历史。夏代 自大禹即天子之位至夏桀之灭 432 年 , 我们分析 文献证明了记载的正确性。关于夏代各王在帝位 年数 , 大禹 7 年、“三年丧毕”、启 9 年乃事实 , 帝相、寒浞在帝位年数也有事实可考 , 而太康、 仲康在帝位年数也与事实无明显矛盾之处 , 也较 为可信。少康中兴以后的夏王在位年数 , 《帝王 世纪》、《资治通鉴外纪》的记载比较符合实际。 三、夏文化与夏代纪年之间的对应关系 62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目前 , 考古学界多数学者赞成二里头一至四 期文化是夏文化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 文化二至四期时为夏代都邑。在《关于早期夏文 化问题》一文中 , 我们已经论证大禹处于河南龙 山文化末期 , 启以来的时代不同于大禹③。时代 的变革引起文化的变迁 , 这是二里头文化形成的 的直接动力。因此 , 二里头文化一期应是始于 启、太康时期。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四百余年 , 平均每期百年左右。二里头文化一期为百年左 右 , 而启在帝位 9 年、太康在帝位 29 年、后羿 代夏的年数为 81 年 , 合 119 年 , 则启、太康时 期和后羿代夏的时代大体在二里头文化一期的范 围之内。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大体 300 年左右 , 与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年数 304 年相合。 因此 , 我们认为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中兴 以后的夏代中晚期文化 ,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 期的都城。 李伯谦先生根据14 C 数据 , 认为二里头一期 的14C 年代 (公元前 1900 年左右) , 比依据文献 推算的夏年晚几十年至一百年多年 , 夏代初期文 化应包括在王湾三期文化的范围之内。李伯谦先 生提出 : “夏朝是由启或禹开始的 , 据古本《竹 书纪年》、《路史·后纪十三》等记载 , 启、太康 在位 58 年 , 禹、启、太康共计 103 年。从推算 的夏代开国之年 , 减去以上年数 , 应即‘后羿代 夏’开始之年 , 而这个时间与二里头类型一期 的14C 测定年代基本符合。”④从而 , 提出二里头 型文化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以后的文 化。1979 年 , 赵芝荃先生提出了二里头文化新 砦期⑤。近年来 ,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发掘了密县 新砦遗址 , 获取了丰富的资料 , 有些学者提出存 在由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晚期文化向二里头早期文 化过渡时期的新砦二期文化⑥ , 有些学者认为河 南龙山王湾类型晚期文化和新砦二期文化是早期 夏文化 , 而二里头文化是中晚期夏文化⑦。依据 本文考订的夏年 , 若二里头一期文化为“后羿代 夏”以后的文化 , 则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数 为 384 年 , 平均每期百年左右 , 新砦二期的年代 亦以此计算。又大禹处于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 期 , 则大禹之年、新砦二期、二里头文化一至四 期总计 480 年以上。实际上 , 后羿代夏以前 , 大 禹即帝位至于太康末年为 48 年 , 此与推断的新 砦二期大约百年的时代并不符合。并且 , 夏代仅 432 年 , 而非 480 年以上。因此 , 河南龙山王湾 类型晚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 , 并不存在 由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晚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早期 过渡的新砦二期。我们在《关于早期夏文化问 题》一文已经指出 , 后羿代夏是“因夏民以代夏 政”, 夏民文化无所变革。因此 , 后羿代夏引起 夏文化变革之说在考古学上得不到支持⑧。二里 头一期包括启、太康时期和后羿代夏时期 , 而二 里头一期文化内部不存在所谓的重大变迁。 有的学者认为二里头二期文化是后羿代夏以 后的文化⑨。按照本文考订的夏年 , 若二里头二 期文化为后羿代夏以后的文化 , 则二里头文化二 至四期的年代共计 387 年 , 每期平均约 130 年左 右 , 若以二里头一期也以 130 年计算 , 则二里头 文化一至四期约 520 年。实际上 , 大禹处于河南 龙山王湾类型末期。因此 , 这些数据明显偏高 , 与实际相差甚大 , 也与考古学文化分期相矛盾。 总之 , 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期文化 (登封王 城岗龙山五期⑩最晚阶段文化 , 包括大禹在帝位 七年和“三年丧毕”的时间) 和二里头一期文化 属于早期夏文化 , 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中晚期 夏文化。 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与 夏代纪年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四) , 大体如下 : 大禹处于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期 , 在帝位 7 年 , 崩后 , 行“三年丧毕”。 二里头文化一期大体包括启、太康时期以及 后羿代夏时期。启和太康时期 (启 9 年 , 太康 29 年) 处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 ; 后羿代 夏时期 (81 年) 大体处于二里头一期晚段 ; 二里头文化二期大体包括少康 21 年、帝杼 17 年、帝芬 26、帝芒 18 年、帝泄 16 年 ; 二里头文化三期大体包括帝不降 59 年、帝 扃 21 年、帝廑 20 年 ; 二里头文化四期大体包括帝孔甲 31 年、帝 皋 11 年、帝发 13 年、夏桀 51 年。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中晚期都城 , 只能是少 康中兴以后的都邑 , 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 中兴以后至夏桀时期的文化。二里头文化可以分 为四期 , 平均每期 100 年左右 , 二里头文化二至 四期应该 300 年左右 , 实际上少康中兴至夏桀之 灭共计 304 年 , 少康中兴至夏桀的纪年正与考古 学文化的年数相符合。自大禹即帝位至寒浞之灭 共计 129 年 , 二里头文化一期 100 年左右 , 而大 禹处于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期 , 启、太康时期则 72夏代纪年考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必然处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时。可见 , 考古学文 化同夏代的纪年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 表四  夏文化和夏代纪年的对应关系 (附夏 (伯)国时期参考) 阶段 年代 代表遗存 文化分期 平均每期年代 大致对应的夏王 [附 ]夏 (伯)国时期 夏代早期 (大禹至帝 相 (包括寒浞) ) 38 年 10 年 119 年 登封王城岗 龙山五期遗存 偃师二里头一期遗存 王城岗五期 二里头一期 119 年 大禹 (18) 、启 (20) 大禹 (7) 、三年之丧 (3) 启 (9) 、太康 (29) 、仲康 (13) 、帝相 (28) 、 寒浞 (41) 夏代中期 (少康至帝扃) 198 年 偃师二里头二期遗存 偃师二里头三期遗存 二里头二期 二里头三期 100 年 左右 100 年 左右 少康 (21) ,帝杼 ( 17) ,帝芬 ( 26) 、帝芒 (18) 、帝泄 (16) 帝不降 (59) ,帝扃 (21) 、帝廑 (20) 夏代晚期 (孔甲至夏桀) 106 年 偃师二里头四期遗存 二里头四期 106 年 孔甲 (31) 、帝皋 ( 11) 、帝发 ( 13) 、夏桀 (51)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 , 索引出许多历史之真实 , 也 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史实 : 11 由于纪年方法的不同 , 夏代总年存在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 471 年和《世经》记载 的 432 年的不同数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 夏年是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 , 而《世经》记载的 夏年是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的夏年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 , 这只是一种纪 年方法 , 并不表明夏代有 471 年的历史。所以 , 我们认为《世经》关于夏代纪年 432 年的记载是 正确的 , 它真实而清楚地记录了历史。关于夏代 各王在帝位年数 , 大禹 7 年、“三年丧毕”、启九 年乃事实 , 帝相、寒浞在帝位年数也有事实可 考 , 而太康、仲康在帝位年数与事实无明显矛盾 之处 , 也较为可信。少康中兴以后的夏王在位年 数 ,《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的记载比较 符合实际。总之 , 不仅少康以前各王在帝位的年 数有了比较可靠的数据 , 而且夏代文化的分期有 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学支持 , 有助于夏文化的深入 研究。 21 后羿代夏的时期为 81 年 , 包括仲康在位 13 年 , 帝相在位 28 年 , 寒浞灭帝相以后的“无 王时期”41 年。启、太康时期和后羿代夏的时 代大体在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内。二里头文化是由 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晚期文化发展而来 , 后羿代夏 并未引起夏民文化的变革。河南龙山王湾类型末 期文化和二里头一期文化属于早期夏文化。 31 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中兴以后的 夏代中晚期文化 , 二里头遗址是少康中兴以后的 夏代中晚期都邑。 ①② 唐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 1955 年 3 月号。 ③⑧ 程平山 :《关于早期夏文化问题》,《中国文物报》 2001 年 1 月 24 日。 ④ 李伯谦 : 《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科学出版社 , 1998 年。 ⑤ 赵芝荃 : 《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中国考古学 年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 1985 年。 ⑥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 :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 1999 年试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 年第 4 期 ; 北京大 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 : 《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 2000 年发掘简报》,《文物》2004 年第 3 期。 ⑦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 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 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00 年。 ⑨ 郑杰祥 : 《二里头二期文化与后羿代夏问题》, 《中 原文物》2001 年第 1 期。 ⑩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 《登封王城岗与阳城》, 文物 出版社 , 1992 年。 (责任编辑 : 张锴生) 82 研究与探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夏代纪年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