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修身

经络修身

2009-02-26 48页 pdf 2MB 1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8311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修身 1 经络修身图说经络 御用闲人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 系 (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4) 行少阴 (5) 、心主 (6) 之前,下肘中,循臂内 (7) 上骨 (8) 下廉 (9) ,入寸口 (10) ,上鱼,循鱼际 (11)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 经 ), 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
经络修身
1 经络修身图说经络 御用闲人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 系 (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4) 行少阴 (5) 、心主 (6) 之前,下肘中,循臂内 (7) 上骨 (8) 下廉 (9) ,入寸口 (10) ,上鱼,循鱼际 (11)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 经 ), 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 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2 (3)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11)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 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 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1),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则交两手而 瞀 (3),此为臂厥 (4) 。 是主肺所生病者 (5) :咳,上气,喘喝 (6) ,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 (7) 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8) ;气虚 (9) 则肩背痛、 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0) 。 【注释】 (1)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 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6)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7)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8)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 解,不确切。 (9)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10)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 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 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 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 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 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手太阴络脉 【循行】 3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 (1) ,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 (2) ,并太阴之经 (3) , 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 (4) 掌热;虚,则欠(去欠) (5) 小便遗数 (6) 。取之去腕一 寸半,别走阳明也。 【注释】 (1)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5)欠(去欠) ——欠,呵欠;(去欠)同(口去),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去欠),肺气 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 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本络 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 (1) ,别 (2) 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 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3) 。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分别,指十二经脉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别道行走。这与经脉、络脉所指 之别意义不同。 (3)复合阳明——复,再走。阴经经别,合于有表里关系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入本经。 所以十二经别,就构成为“阴阳” 【语译】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 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手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 (1) ,行寸口外侧, 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 (2)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 散贯赉 (3) ,合赉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4) ,其成息赉者 (5) ,胁急、吐血。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 (3)赉——膈肌。杨上善注:“赉谓膈也。” (4)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挛掣痛。 (5)息赉——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 4 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 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 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赉病,胁肋拘急,上逆 吐血。 【循行】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 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 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 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 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 (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交会穴】 无交出穴。 手太阴肺经穴 中府穴 (LU1 Zhong fu) 云门穴 (LU2 Yun men) 天府穴 (LU3 Tian fu) 侠白穴 (LU4 Xia bai) 尺泽穴 (LU5 Chi ze) 孔最穴 (LU6 Kong zui) 列缺穴 (LU7 Lie que) 经渠穴 (LU8 Jing qu) 太渊穴 (LU9 Tai yuan) 鱼际穴 (LU10 Yu ji) 5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 谷两骨 ( 之间,上入两筋 (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8) ——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 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 2指。 6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 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7)颊——面旁的总称。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 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 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 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 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 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 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1)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2) ,喉痹 (3)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 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4)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5) 。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 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 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 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 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髃,上曲颊偏齿 (1)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2) 。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7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 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 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 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 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 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 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 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 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 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 顾视。 【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 (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 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 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 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 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本经穴】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 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8 商阳 (LI1 Shang yang) 二间 (LI2 Er jian) 三间 (LI3 San jian) 合谷 (LI4 He gu) 阳溪 (LI5 Yang xi) 温溜 (LI7 Wen liu) 偏历 (LI6 Pian li) 下廉 (LI8 Xia lian) 肘髎 (LI12 Zhou liao) 上廉 (LI9 Shàng lián) 手三里 (LI10 Shǒu sān lǐ) 曲池 (LI11 Qū chí) 手五里 (LI13 Shou wu li) 臂臑 (LI14 Bi nao) 肩髃 (LI15 Jian yu) 巨骨 (LI16 Ju gu) 天鼎 (LI17 Tian ding) 扶突 (LI18 Fu tu) 禾髎 (LI19 He liao) 迎香 (LI20 Ying xiang) 9 足阳明胃经 【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1) 旁约太阳之脉 (2)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3) ,却循颐 (4) 后下廉,出大迎 (5) , 循颊车 (6) ,上耳前,过客主人 (7) ,循发际,至额颅 (8)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9)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10)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 (11) 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 (12)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13) , 抵伏兔 (14) ,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15) ,入中指内间 (16) 。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10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 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 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 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 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 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 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 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 (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语译】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 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 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 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 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 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 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 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 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 ), 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 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 11 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 (1) 而处;甚则欲上 (2) 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 (3) 腹胀,是为骭厥 (4) 。 是主血所后病者 (5)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 (7) ,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 胃中寒,则胀满。 【注释】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问·阳明脉解篇》作“登”,《素问·脉解篇》作“乘”。 (3)贲响——杨上善注:“贲,谓膈也。”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 (4)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 (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 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温淫——指热性病症。 (7)唇胗——胗与疹通,指唇疡。《甲乙经》、《脉经》、《千金》作“唇紧”。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 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 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 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 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 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 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 满。 足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 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 (1) 。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2) 。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胫枯——足不收,足弛缓松软无力;胫枯,胫部肌肉萎缩,气血亏虚所致。 【语译】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 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足 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可取足阳明络穴治疗。 足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 (1) ,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 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 (2) ,还系目系 (3) ,合于阳明也。 【注释】 12 (1)腹里——腹腔之内。 (2)頞(出页)——頞,鼻根;(出页),眼眶下部。 (3)目系——眼后内连于脑者。 【语译】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腑,散布到脾脏,向上 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脑相连的组 织(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1) ,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 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 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 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 (2) ,阳明为目下纲 (3) 。 其之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 (4) ,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 (5) ,腹筋急, 引缺盆及颊,卒口僻 (6) ,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注释】 (1)中三指——即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 (2)( 3)纲——原作“网”,此据《甲乙》、《太素》改。 (4)脚跳坚——脚部活动感觉僵硬不舒适。 (5)颓疝——又作“隤”。因疝气下颓,故名。参见足厥阴条。 (6)口僻——指口角歪斜。 【语译】 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 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 外辅骨部,合并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 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 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另一分支之筋, 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 疼痛,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 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 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循行】 ①起始于鼻旁(会迎香),②交会鼻根頞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 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 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 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颈部一 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⑥进入缺 盆(锁骨上窝部),⑦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络于脾。 ⑧外行的主干:从 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 (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 13 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 中(犊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 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小腿部一支:⑿从膝下三寸处(足 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部(冲阳) 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 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 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 ), 陷谷(输),内庭(荥),厉兑(井)。 【交会穴】 晴明(足太阳),颔厌(足少阳),悬厘(足少阳),上关(足少阳),水沟(督 脉),神庭(督脉),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任脉),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承泣 (ST1 Cheng qi) 四白 (ST2 Si bai) 巨髎 (ST3 Ju liao) 地仓穴 (ST4 Di cang) 大迎 (ST5 Da ying) 颊车 (ST6 Jia che) 下关 (ST7 Xia guan) 头维 (ST8 Tou wei) 人迎 (ST9 Ren ying) 水突 (ST10 Shui tu) 气舍 (ST11 Qi she) 缺盆 (ST12 Que pen) 气户 (ST13 Qi hu) 库房 (ST14 Ku fang) 屋翳 (ST15 Wu yi) 膺窗 (ST16 Ying chuang) 乳中 (ST17 Ru zhong) 乳根 (ST18 Ru gen) 不容 (ST19 Bu rong) 梁门 (ST21 Liang men) 关门 (ST22 Guan men) 太乙 (ST23 Tai yi) 滑肉门 (ST24 Hua rou men) 天枢穴 (ST25 Tian shu) 外陵穴 (ST26 Wai ling) 水道穴 (ST28 Shui dao) 归来穴 (ST29 Gui lai) 气冲穴 (ST30 Qi chong) 髀关穴 (ST31 Bi guan) 伏兔穴 (ST32 Fu tu) 阴市穴 (ST33 Yin shi) 梁丘穴 (ST34 Liang qiu) 犊鼻穴 (ST35 Du bi) 足三里 (ST36 Zu san li) 上巨虚 (ST37 Shang ju xu) 条口穴 (ST38 Tiao kou) 丰隆穴 (ST40 Feng long) 下巨虚穴 (ST39 Xia ju xu) 丰隆穴 (ST40 Feng long) 解溪穴 (ST41 Jie xi) 冲阳穴 (ST42 Chong yang) 陷谷穴 (ST43 Xian gu) 内庭穴 (ST44 Nei ting) 厉兑穴 (ST45 Li dui) 14 足太阴脾经 15 【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 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 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 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 足 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 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白肉际——指四肢掌(跖)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跖)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 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 1跖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 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 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 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 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 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 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 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 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 16 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 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 足太阴络穴治疗。 足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注释】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 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 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 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注释】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 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 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 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 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循行】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 (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 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 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17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 足 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 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 脉)。 足太阴脾经穴 隐白穴 (SP1 Yin bai) 大都穴 (SP2 Da du) 太白穴 (SP3 Tai bai) 公孙穴 (SP4 Gong sun) 商丘穴 (SP5 Shang qiu) 三阴交 (SP6 San yin jiao) 漏谷穴 (SP7 Lou gu) 地机穴 (SP8 Di ji) 阴陵泉穴 (SP9 Yin ling quan) 血海穴 (SP10 Xue hai) 箕门穴 (SP11 Ji men) 冲门穴 (SP12 Chong men) 府舍穴 (SP13 Fu she) 腹结穴 (SP14 Fu jie) 大横穴 (SP15 Da heng) 腹哀穴 (SP16 Fu ai) 18 手少阴心经 【循行】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 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4)之后,下肘 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5)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 )、 少府(荥)、少冲(井)。 (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挟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语译】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19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 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 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 ), 接手太阳小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释】 (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 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 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手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1),另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 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2)。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3);虚,则不能言(4)。 【注释】 (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 (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 部,归属于眼后联系于脑部。 手少阴络脉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手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1)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 合目内眦。 【注释】 (1)渊腋——足少阴胆经穴名,在腋下三寸处。又释为腋部。 【语译】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 部,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 手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 阴,伏(1)乳里,结于胸中,循贲(2)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3),下为肘网(4),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20 【注释】 (1)伏——原作“挟”据《太素》及杨注改。 (2)贲——原作“臂”据《太素》及杨注改。 (3)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为心之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 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网——网,《太素》《甲乙》作“纲”,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罗网一样的 牵制不舒。 【语译】 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聚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 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里,结聚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拘急屈伸不利; 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疼痛。 【循行】 ①起绐于心中,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与它脏相连的组织),②下过膈肌,散络小肠。 上 行的一支: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脑的系带(目系)相联系。 外行的主干: ④从心系(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 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穴】 极泉,珍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 ), 少府(荥),少冲(井)。 【交会穴】 手少阴心经穴 极泉穴 (HT1 Jí quán) 青灵穴 (HT2 Qīng líng) 灵道穴 (HT4 Líng dào) 少海穴 (HT3 Shào hǎi) 通里穴 (HT5 Tōng lǐ) 阴郄穴 (HT6 Yīn xì) 神门穴 (HT7 Shén mén) 少府穴 (HT8 Shào fǔ) 少冲穴 (HT9 Shào chōng) 21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1),直上 循 臂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骨(3)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4),交肩上,入 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6),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 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 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 阳),瞳子髎(足少阳)。 【注释】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2 (2)臂骨——指尺骨。 (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 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 :“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 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 (5)目锐眦——《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 (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 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 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 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 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1)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2):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音汗.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主液--小肠受盛胃腑腐热下传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沁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 脾转输,营养于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因此水肠可产生水液,故本经主液所 生病证。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 臂痛得象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 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手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髃。 实,则节弛肘废(1);虚,则生肬(2),小者如指痂疥( 3 )。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节弛肘废--指肩肘部关节松驰痿废不用。 (2)肬——音由。与疣通,赘生在皮肤上的小瘤。 (3)痂疥--此指疣之多生如指痂疥之状。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 上络于肩髃部。 手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 络穴治疗。 23 手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1),别于肩解(2),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注释】 (1)指地——地在下,自上而下故称指地。杨上善说:“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 并上行向头”。 (2)肩解——即肩关节。 【语译】 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手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 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2) 太阳之筋(3)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其病:手(4)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5),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 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瞑目良久乃能(6)视。颈筋急,则为筋瘘(7)颈肿。 【注释】 (1)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 (2)足——原作“走”,据《太素》《甲乙》改。 (3)筋——原脱,据《太素》补。 (4)手——原脱,据《太素》补。 (5)臂阴——臂内侧的部位。 (6)能——原作“得”据《太素》《甲乙》改。 (7)筋瘘——鼠瘰之属。张注本作“痿”,《太素》《甲乙》亦作“痿”。但与上文似不连 贯。 【语译】 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的上边,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 弹该骨处,有感传可及于手小指之上,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 沿着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 结于下颔处,上方的连属于眼外眦。 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 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 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循行】 ①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 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 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 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堆),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 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上行的一支:⑥从缺盆上行, 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 耳中(听宫)。 又一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 阳膀胱经)。⑧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相通。 【本经穴】 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 24 去(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 髎,听宫。 【交会穴】 大椎(督脉),上脘(任脉),中脘(任脉),睛明(足太阳),大杼(足太 阳),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手太阳小肠经穴 少泽穴 (SI1 Shào zé) 前谷穴 (SI2 Qián gǔ) 后溪穴 (SI3 Hòu xī) 腕骨穴 (SI4 Wàn gǔ) 养老穴 (SI6 Yǎng lǎo) 支正 (SI7 Zhī zhèng) 阳谷 (SI5 Yáng gǔ) 小海 (SI8 Xiǎo hǎi) 肩贞 (SI9 Jiān zhēn) 臑俞 (SI10 Nào shū) 天宗 (SI11 Tiān zōng) 秉风 (SI12 Bǐng fēng) 曲垣 (SI13 Qū yuán) 肩外俞 (SI14 Jiān wài shū) 肩中俞 (SI15 Jiān zhōng shū) 天窗 (SI16 Tiān chuāng) 天容 (SI17 Tiān róng) 颧髎 (SI18 Quán liáo) 听宫 (SI19 Tīng gōng) 25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2),循肩膊(3),挟脊( 4)抵腰中,入循膂(5), 络肾,属膀胱。
/
本文档为【经络修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