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聚焦南极

2009-02-10 28页 pdf 470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1492

暂无简介

举报
聚焦南极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1节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 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88.3摄氏度。 南极,最大风力每秒可达百米,相当于三个12级台风风力的总合。 南极,到处冰天雪地,一个平均厚达约2500米、最厚约达4800米的冰盖扣在南极 大陆上。 南极,距中国遥而又遥。不管是从青岛启航,还是从上海启碇,均要用近一个月时间才能 到达。 南极,其外缘不仅有极其险恶的西风带环绕,极圈内还有不尽的陆缘冰区阻碍船只航行。 由此可见,南极的自然环境极为险恶,那里既不适于生活,也难以从事生产。那么,中国 组织一支支南极科学探险队冒着...
聚焦南极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1节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 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88.3摄氏度。 南极,最大风力每秒可达百米,相当于三个12级台风风力的总合。 南极,到处冰天雪地,一个平均厚达约2500米、最厚约达4800米的冰盖扣在南极 大陆上。 南极,距中国遥而又遥。不管是从青岛启航,还是从上海启碇,均要用近一个月时间才能 到达。 南极,其外缘不仅有极其险恶的西风带环绕,极圈内还有不尽的陆缘冰区阻碍船只航行。 由此可见,南极的自然环境极为险恶,那里既不适于生活,也难以从事生产。那么,中国 组织一支支南极科学探险队冒着险阻,耗费巨资,或是前往南极创建考察站,或是开着雪地车 深入南极内陆考察,或是环行于南极洲,其目的何在?当然不是为了欣赏极地的风光,一饱眼 福。更非在黄土地上住腻了,试图从冒险中寻求新的刺激,让平静的生活掀起波澜,而是因为 南极与我们密切相关,令我们不能无论如何忽视这个地方。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亿年前,南极大陆并不像现在这样孤独地处在偏僻的角落, 而是与南美洲、非洲、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连成一体,称为冈瓦纳古大陆。随着时间的推 移,从中生代侏罗纪以后,沧海桑田,冈瓦纳古陆逐渐解体游离,才演化成现在这样的地理分 布格局。 当年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印度板块,不知为何向北漂移过来,猛冲到欧亚板块之下,把 青藏高原垫高,在交界处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来自新疆、青海、内蒙古的古生物、古环境资 料表明,中生代前期,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沃野千里,植被茂密,动物群集,只是因为印度板 块和欧亚板块的冲撞,才使青藏高原隆起,挡住了亚热带暖湿气流的北进。接着,造就了塔克 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大片沙漠死海,昔日繁茂的植被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南极与中国西 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的变迁竟如此息息相关。 论及中国与南极的密切关系,可以举出更为现实的例证。 南极是地球上淡水资源最大的贮存地。当非洲面临大旱,埃塞俄比亚饿殍遍地;当因长年 干旱无雨,导致美国黄石公园燃起熊熊大火,吞掉大片森林;当众多的城市面临着淡水恐慌; 南极却拥有地球上76%的淡水资源,那就是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南极大陆冰盖。倘若因地球变 暖全部溶化,有的专家估计,海平面将因此上升60米。这意味着,矗立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女 神像会变成水中女娃,繁华的大上海将成为海底城市,世界上相当一部沿海城市成为泽国。因 此,谁都不能忽视由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半个多世纪以来,短视的人类,特别是那些不顾世界环境恶化的工业发达国家,放肆地使 用制冷剂弗利昂,致使这一化学物质的分子大量飘飞汇集于南极上空,同与能够减少阳光紫外 线照射的臭氧层发生化学反应,久而久之,南极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这个洞太大了,面积相当 于美国本土。臭氧洞的出现以及进一步的扩大,使得阳光不受阻挡地长驱直入。过度的幅射, 不仅危及生物的繁衍,也直接有损于人类的健康。对此,我们怎能莫视! 1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极,虽然基本没有植物资源,但它有磷虾、鲸鱼、企鹅、海豹 等大量的生物资源。据说磷虾的贮量多达50亿吨,是海中动物物种的蛋白质总量最多的。1 00多年前,欧洲探险家早期到达南极边缘地区,目的只有一个:寻找黄金。他们设想,地球 南面会有一块富庶的大陆,上面有千车银、万车金。当南极以大冰砣子的冷峻面目展现在这些 野心家面前时,探险家们心灰意冷地退缩了。后来的科学探测表明,南极地下不仅有金,还有 石油、铁、煤、天然气等资源,其储量之丰,让人吃惊。有人估计,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在南极, 总储量约为5000亿吨。在查尔斯王子山,已经发现了一条厚70多米、宽10公里、延伸 120多公里、品位高达58%的富铁矿带,只不过这些资源还深深地埋在地下。登上地外天 体的月球、火星何其难,人们都想去那里开采稀有金属。现在的饱和潜水技术仅能到达海下几 十米,人们就跃跃欲试,准备到洋底搜罗财富。相对而言,开采南极的矿藏,总要比登九天揽 月、下五洋捉鳖容易得多。正因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乎,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 wyk 铅笔 wyk 铅笔 wyk 铅笔 wyk 铅笔 wyk 铅笔 战争,一些国家纷纷在南极划分势力范围。可喜的是,南极条约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占有, 南极属于全人类。相关条约还规定,50年内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南极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尽 管如此,我们不能不关心50年后南极矿产资源未来的走向。 可见,南极的冷热变化、南极臭氧层的破坏程度、南极的矿产资源趋向、南极的水产资源 开发等等,都与我们的生存和利益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正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所说:“地 球是一个整体,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变与中国 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如此,南极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一块可有可无的地方。为了科学考察的 需要,我们要到南极去。为了我们子孙的利益,我们更要到南极去。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2节 赤道的祈盼 在洁瀚的太平洋上航行和作业,恐怕没有谁不想经过赤道或者在赤道上停一停。人们向往 这里不单单想获得通过海上赤道的好名声,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可以检修船只,可以在风平浪静 中获得欢乐,给单调的枯燥乏味的航海生活带来一些慰藉。 前往南极的航路上,我与队友所乘的“极地”号考察船航行到对马海峡以南的海域,船的主 机就发生了故障。随着考察船的继续南行,故障在加重。好让人担心哟!主机的转动声不再像 往常那样有节律,而是忽高忽低的呼哧呼哧声有如一位危重的肺结核病人在做生命的最后挣扎。 这表明,为安全计,停船修理势在必行。然而,这艘仅有单机的科学考察船,在波浪翻滚的海 域,是万万不能停船修理的,因为船失去了动力,任涌浪摆弄,存在着随时倾覆的危险。船长 心事重重地慢慢驱动着考察船,说是到赤道就好了,那里风浪小些,可以放心地检修。于是, 快些到赤道成了我们共同的祈盼。 包括我在内的诸多晕船者更是渴望早些到达赤道,以减轻晕船的痛苦。自考察船从青岛启 碇以来,晕船委实把我们折磨得难以忍受。没完没了的呕吐,好像道道滚滚而来的白浪同我们 的胃相通,每一道波涌冲过船来,都会造成船的剧烈巅簸,引得我们这些晕船汉们五内翻滚, 呕个没完。几天下来,我们已被折腾得两目无神、四肢无力,反应迟钝、面呈菜色。可谓回头 无岸,苦海无边。我们的企望来自老航海者的诉说。他们安慰我们,赤道极少波涌,难见浪花, 船平稳得如同回到亲切宁静的港湾。哦!这是多么强烈的诱惑。 急切的心,焦灼的心,亢奋的心,好奇的心,都在企盼着赤道。 安放在考察船驾驶舱的卫星定位仪显示屏上,终于现出船所处海域已是零纬度,这表明赤 道到了。此时正值清晨,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我们竟相拥出船舱,去看赤道,它依然是大海的 风韵,一望无边。不过,赤道的景观确有别于其它海域。近看,这里无风无浪,海水宛如质量 上乘的色拉油,似乎又粘又稠,没有波纹。远眺,大海好像凝固了,水波不兴,格外地平滑, 犹如溜冰场。恕我无知,至今我也说不清,赤道为什么不同于其它地方波的海、涛的洋。又是 大自然的何种神力,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播下一片安静,遏制了海的喧闹。 我们到达赤道的第一件事是在太阳还没升出海平面以前,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娱乐活动, 内容是驱“鬼”。听说驱鬼做为一种海上文化,很多船只到达赤道都举行。其目的是一样的:祈 求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在我看来,我们“极地”号船搞这个活动更是必要。从青岛港启碇没两 天,考察船就出了问题,不得不检修。未来的航路还有近万里,且存在着西风带和南极陆缘冰 区的险区,真是关山万里,陌路荆途。虽然这种活动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但至少借此换个心 情去面对我们未来的航海生活。 几个扮“鬼”的队员顺着阶梯溜到船后宽阔的直升机平台上。他们戴着用油彩勾画的鬼脸道 具,或青面獠牙,或披发垂舌,或披着蓝白格相间的床单,或光着膀子,或肚皮上绘着不祥不 物,一派凶神恶煞。“鬼”们敲着锣钗,唱着舞着,目空一切,显然是在为黑暗和邪恶欢呼。正 直的祈求幸福安康的人们岂容厉鬼轻狂,于是,围在一旁的队员群起而攻之,将其统统赶走。 有两个“鬼”逃的慢,屁股上着实挨了几脚。正义战胜了邪恶之际,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冉冉升起, 万丈光焰驱散了黑暗,迎来了朗日。 船内主机房内,高悬于机舱上方的天车,吊起一吨多重的机件。船员们为修船忙得连去食 堂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用餐时,干脆用一双沾满油污的手,捏着馒头啃上几口后,又分秒必争 地去抢修主机。到了晚上,他们如愿似偿,机器修复成功,其声响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律,考察 船又会像以前一样,如海里蛟龙,从此不再惧怕狂风恶浪。 火红的太阳落到海天线下,夜幕降临,垂钓的时刻到了。钓鱼爱好者们早就等待这一刻的 到来。为在赤道垂钩,他们白日在船甲板上咚咚地敲着。那是在弯曲钢筋做鱼钩,再用几块猪 肉做诱饵,准备钓上几条鲨鱼。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吃那珍贵的鱼翅,只图新鲜和刺激。 船舷两侧,考察队员将几个聚光灯的光束射向海中,净洁的海水又像白天一样,显示出很强的 透明度,视线所及可直达海下30多米。天性趋光的鱼儿摇着尾巴来了。不知是发现猎物的兴 奋,还是在机警地侦察,10多条鲨鱼晃若白绸带,围着诱饵在海中穿梭。上钩了,一条十多 斤重的鲨鱼被钓了上来。把它扔在甲板上,还在噼噼啪啪地蹦着。队员们怕它逃回海中,上前 几棒,杖毙而死。又一条大鲨鱼上钩,它摇着尾巴猛力挣扎着,快被拎到甲板上时,脱钩了。 落水处留下一片殷红的血,显然是鲨鱼脱钩时,它的嘴被豁开所致。但这家伙并不因负伤而去, 还恋着垂在海中的肉,游了一圈,又返身咬钩,终被钓了上来。至此,我才知道鲨鱼是何等的 凶恶。进而设想,人若不幸落海,其后果可想而知。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3节 直升机腾空而去 “极地”号考察船刚入冰区时,由于浮冰稀少,船速每小时可达七八海里。(1海里等于1.8 5公里。——作者注)自12月18日遇到冰障,越往前行冰情越严重,篮球场大小的浮冰一 块挨着一块,密度已占海面的八成。此时的考察船,只能像蜗牛一样,以每小时二三海里的速 度向前蠕动。看看前方一座座突兀的冰山横在船头,使人有穷途末路之感。有的队员站在高高 的了望台上,用望远镜搜索海冰稀疏的地方,结果很扫兴,白茫茫的冰原一眼望不到边。 “钟206B型”直升机被从机舱里拖了出来,停在考察船后部停机坪上。机身下呈八字形 的起落架恰好扣在平台上那个一米见方的J字母。J字母外是醒目的黄红白三色环形图案,作 为识别标志,它是为直升机下降服务的。 飞行员维克多·巴克尔和机械师大卫·高博正忙着做起航准备,随机前往的郭琨等考察队领导 也在忙着往身上套红色救生服,乘员落水后稍作牵拉便可自动充气膨胀的这一救生装置,能保 证遇难者落海后不被淹没。维克多·巴克尔和队领导钻进机舱,飞行员启动发动机,两片长达 10 余米的螺旋桨转速越来越快,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掀起的风力让周围的人难以立足,迫得两 个近距离围观者不得不后退几步。随着大卫·高博掌心向上的双手不断上抬,直升机轻盈地拔地 而起,凌空升到20多米后,猛地左转30度,呼啸着向远处飞去。 维克多驾驶直升机是去观察冰情的。直升机离去仅仅半个多小时,就返航了,在大卫·高博 的指挥下,又稳稳地落在飞行甲板上。 观察人员说,考察船现在处于南纬63度,若继续向南切进,因为朝普里兹湾航行,是没 有出路的,南面的浮冰更加密集。解除考察船目前的困境,只有将 “极地”号向北行驶,择机重 新进入南纬62度水域,然后向东航行,寻找疏冰海域。19日早上, “极地”号终于向北冲出 冰障,又畅游在大海之中。首次进入冰区的11小时完全是徒劳的航行,考察船共走了97海 里。 直升机冰区起飞,使我们认识到“极地”号停泊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时,除了作必要的补给, 还从澳方租用了“钟206B型”直升机,其目的之一是用它实施冰区侦察,引导航船冲破冰障, 驶向易为航行的海区。很明显,这次要是没有维克多·巴克尔驾机腾空指路,“极地”号很可能在 冰区被困上几天。有人作过这样的计算,乌鸦高飞成了一个黑点时,它的视野能达117公里。 由此可以设想,直升机飞上冰区上空,十分有利于引导考察船脱离困境。 很快,我对直升机的兴趣转移到驾驶员维克多·巴克尔身上。一个63岁的老头,在中国已 是到了溜狗、钓鱼或无所事事的年龄,而他竟能开着直升机自由地翱翔于南极上空!还有,在 wyk 铅笔 wyk 铅笔 年龄上,59岁的总指挥陈德鸿将军原来稳坐考察队的第一把交椅,维克多的到来,他只好屈 居第二。 我与维克多第一次交换名片时,他看了看我名片上的英文,高兴地笑了,对站在一旁的翻 译说了一句话,请翻译说给我听:“很高兴认识您,看来,您的身份与其他队员不同,是位自由 职业者,这个职业让人羡慕。”我回答说:“对于我来说,不仅羡慕您能像雄鹰一样自由地在空 中翱翔,更钦佩您的身体,如果不是在此时此地见到您,实在令人难以相信,63岁的人还能 驾机在南极飞行。”翻译将我的话说给他后,维克多爽朗地哈哈大笑,得意地自我介绍说,这是 他第16次来南极飞行,根据现在的身体状况,很难说不会有第17次、18次。 这老头是健壮的,面色红润,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没有一点老态。 靠着身体好,舱内舱外,他经常只穿一件灰色的毛衣,很少把防寒的羽绒服罩在外面。让人惟 一能看出他年纪大的外表,是他那满头的花白头发。 维克多·巴克尔很健谈,这使我很快了解到他的以往。1925年,他生于新南威尔士。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他加入了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作为一名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 巡航在澳大利亚领空。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一名资深飞行教官,他担负起培养年轻飞行员 的重担。60年代初,这位颇有建树的飞行员荣获澳大利亚空军十字勋章。1967年,他离 开了空军,转入澳大利亚直升机公司,从事直升机飞行任务。年龄的增长,往往会使人因循守 旧,而维克多不是这样,他的目光又转向了南极探险。从1970年开始在南极执行飞行任务,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1985年,已经15次随船赴南极,为澳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1978年,他当之无愧地荣获澳大利亚极地勋章。他总的飞行时间为15700 小时,仅在南极的飞行时间就多达2500小时,名副其实的老牌飞行员。 我多次搭乘他的直升机往返于南极大陆和 “极地”号船,见识了他娴熟的驾驶技能。一次, 从中山站站址返回“极地”号,直升机上只有我们俩人,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升入高空,维 克多·巴克尔烟瘾上来了。他双手脱开舵把,从衣袋里摸出烟盒,抽出烟,点上火,美滋滋地吞 云吐雾起来。他不知道我患有轻度色盲症,要我从海面上搜索“极地”号船,发现了提醒他一声。 还未等我找到考察船,他已发现目标,并指给我。 这位澳大利亚空军的骄子、南极考察的勇士,是以一位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雇员身份登上“极 地”号的。中澳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但他心甘情愿地与我们同吃一样的主副食,毫无怨言。在 执行任务上,考察队遇有用直升机的地方,会不客气地发出起飞指令,维克多顺应主人意愿的 表现令人钦佩,总是尽一个雇员应尽的责任,一丝不苟,极为负责。回到国内,每当我碰到一 些年仅40多岁的人,为情势所逼,不得不下岗,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老了。于是,我常常向 他们讲起人家维克多·巴克尔老头。人啊!总是要有一点精神。否则,不老也会老的。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4节 冰山列列 南极非同寻常的恶劣环境,不时从那里爆出新闻。2002年3月18日,美联社从华盛 顿发出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消息称,一座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9倍多的冰山从南 极冰架断裂开来。一天后,即3月20日,电视上又反复播放这一画面。只见一座座平面冰山 相互间已经拉开长长的间距,向宽阔的陆缘冰区移去。 南极冰山出现特大松动是美国国家冰川中心发出。这座代号为B——22冰山,脱胎 于南极阿蒙森海的一块冰舌。断裂冰山的总面积为5538平方公里,大致折合为新加坡国土 面积的9倍。这些冰山是通过国防气象卫星拍摄的照片发现的。冰山的名字是以其最先被发现 的所在南极区域命名的。B标识区包括阿蒙森海和东罗斯海,22则表明它是美国冰川中心在 这一区域发现的第22座冰山。从事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为此惊呼:这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 度在加快。 过去,科学家们也曾发出类似的警告。1995年,一座面积为2600多平方公里,相 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大冰山,从南极半岛的纳尔逊冰架入海。由于它的庞大,脱离冰架后, 竟拉长了一条60公里宽的裂口。再上推,1986年,曾有一座1100平方公里的冰山, 同样从南极半岛的纳尔逊冰架崩入海中。仅在1966年—-1991年,有多于1300多 平方公里的冰量,从南极某冰架消失。看来,这类事件今后还会发生,并将继续受到人类的关 注。 那么,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平均厚2500多米,最厚约为4800米的南极大陆冰盖, 如同一口银色的铝锅倒扣在南极大陆上。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加上它四外下垂的形态,其表面 每年都要以1米——30多米的速度向外下滑。当冰面伸向海中,遇有海岸的陡崖或陡坡,在 后推的作用下,再继续延展,必然会出现断裂。离开冰盖母体的冰面便称为冰山。每一座冰山 的孕育过程都需要多年的时间,有些地方不在冰盖上做标记,并坚特常年观测,是难以发现位 移的。如果设想冰盖每个月下滑的速度是两米多,冰下所接触的陆岩坡度又比较缓一些,冰山 的诞生就会形如碗里溢满的芝麻酱——慢吞吞地外泄。若冰盖的边缘地带遇到的海下陆岩是陡 崖,冰山产生就会变得轰轰烈烈。突然坠入海中的大冰山会激起波浪翻腾,上面积雪飘飞。 从阿蒙森海冰舌上断裂的B——22冰山,之所以令人吃惊,因为冰川科学工作者前些年 就发现了它的微弱变化,也肯定它最后会游离阿蒙森海冰舌,但没有想到它来得这么突然,大 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突如其来的冰山形成,只能让科学家想到全球变暖的速度也在加快, 等于给人类拉响了一声警报——地球村上的人们不能再无视环境的恶变。 南极冰山是大量的,乘直升机飞行在冰海上空,可以看到座座冰山如同棋盘上棋子一般, 在冰原上散布开来。究其南极冰山的数量,有关研究人员对此曾做过粗略的统计,认为在南极 辐合线以内,约有冰山218300座,平均每座冰山重约10万吨。小的冰山不去说它了, 最大的冰山除了前面提及的5538平方公里冰山,以及2600平方公里的冰山,还有19 56年美国科学家曾观测到的长为333公里、宽为96公里的冰山等等。 南极海上冰山多为平顶,在海流和风力的作用下,总是在移动中,往往是今日近在眼前, 明天便没了踪影。而搁浅在陆岸沿海的冰山则基本是固定的。一般来说,搁浅的冰山体积庞大, 气势恢宏。以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搁浅的冰山为例,站后的一座冰山颇似法国埃菲尔铁塔。它 有60余米高,人字形的尖锋直剌蓝天。还有一座碑状冰山,高约30多米,基部好似由八字 形的大理石铺就。它挺拔、俊秀、直指苍穹。站址对面横亘着一座冰山,样子好似机翼损坏, 其它部完好的巨型飞机。队友们估计,它长约200多米,高约70多米。 这些冰山奇特的造型,完全是风蚀日蚀所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些冰山雕塑成千姿 百态。倘若我不是来到南极,绝然想不到它们竟是如此壮美、奇妙、雄浑、高耸。在北国的哈 尔滨、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文人墨客看了有关部门举办的冰雕展览,往往一阵感慨,一阵赞叹, 说它们造型优美,形容冰雕大师们想像丰富、布局奇特、独具匠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等等。 虽然这溢美之辞固然不错,但我敢放言,见过南极冰山的人会有另一番感悟。这就是,南极冰 山的粗犷、伟岸和多姿,是任何人工雕饰的冰雕不能与之相比的。这应了一句文学语言,唯其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对于航行在冰区的考察船而言,冰山是危险的。为了安全,船员们时时绷紧神经。不仅要 防止随时发生的冰山崩塌危及船体,还要防止考察船与冰山相撞。在世界航海史上,冰山曾造 成数次惨烈的海难。1912年4月初,长269米、排水量为45000吨的巨轮“泰坦尼克” 号在大西洋上首航,12日航行到纽芬兰岛东海面时,撞到一座冰山上,沉入海底,致使15 00人葬身鱼腹。还有1959年丹麦海轮“汉斯·郝托夫特”号在格陵兰岛南端费韦尔以东海面 撞上冰山,也造成近百人死亡。 至于冰山的寿命,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大致为13年。在海浪和阳光等自然力的作用下, 冰山逐渐分解破碎。乘船进入南纬60度以后,就可以看到这些零散的小块浮冰。它们悠哉悠 哉地浮在无垠的碧波之上,虽然没了恢宏之势,但却现出各种小巧逼真的造型。如同华山险峰、 空中白云、大漠之驼、河中丑鸭等。同时也意味它们将很快走向消亡,结束其固体形式的存在。 冰山也有其可资利用的潜在价值。当一些大陆为干旱所困扰,粮食欠收,饮水困难,人们 自然会想到南极冰山。如能把它拖到淡水资源困难的其它大陆,溶化后用来饮用和灌溉,不知 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恩泽。有的科学家作过估算,每年从南极冰盖崩落的冰山,约为1200 0平方公里,仅仅利用十分之一,每年就可产生一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挑选体积大的冰山,将 其拖到澳大利亚南部,以及非洲的南非开普敦和南美洲的西南沿海干旱地区,成本如何呢?科 学家计算后认为是合算的。仅以把冰山运到澳大利亚为例,每立方米的费用为0.0013美 元。海水淡化价格远远高于拖运冰山,每立方米的费用是0.19美元,为利用冰山的146 倍。不可讳言,搬运冰山肯定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需要人们去克服,但若把这变成现实,并 非天方夜谭。也许有那么一天,人类为淡水资源所困扰,又无计可施时,会把目光投向南极冰 山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把每年从南极大陆游离的冰山全部化为淡水,约为1000亿立方米, 足够全世界工农业生产使用和40亿居民喝上4个月。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冰山水具有干净、 甘甜、不含杂质等优点,是一些水源不能与之相比的。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 5节 遭遇特大冰崩 探险常常与陌生的大自然打交道,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不足为怪,有时是有惊无险,有时 是大难不死。回首我的探险生涯,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南极陆缘冰区,那便是差点要了我们命 的特大冰崩。 刻骨铭心的记忆发生在1989年1月15日。这天, “极地”号终于航行到近陆岸约40 0米的地方,抛锚停船,并已放下小艇准备卸载。这本来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儿,因为受 陆缘区冰区的阻碍,考察队已经整整失去了20多天的宝贵时间。能够把靠近陆岸的愿望变成 现实,是全体考察队员求之不得的。 锚练刚刚抛下,船长魏文良到船头察看抛锚的情况。就在他趴在船头向下观望的时候,忽 然发现海中的浮冰在剧烈地翻动,有的互相撞击,有的荡着海水哗哗作响,泛起一片片白沫。 对这异常他感到很吃惊,因为浮冰压着海水,海水一般不会出现不宁。他抬头向远方望去,只 见左舷的平面大冰山在移动,边缘的冰块在纷纷崩落。他立刻意识到,这是非常危险的冰崩在 发生,赶紧从船头跑向指挥舱,广播中传出他的指令:“紧急备车,起锚人员就位起锚,所有船 员就位应急。”沉重的铁锚拔起了。就在这个时候,距船左舷约一公里的两座大冰山发生更大面 积崩塌。伴着隆隆声,覆于冰山顶部的积雪,随着冰山的翻滚,扬向空中,如同飘逸的魔女白 发遮盖了天空,天色立刻阴了下来。有的巨大冰体扎进海中后,激起海浪十多米高。重力加速 度,冰体往深海潜行。它毕竟不是石块,当它潜到一定深度,巨大的浮力又使它快速上升,随 着海面突突翻花,吉普车大小的冰体猛地窜出海面。 这时,我们见到一座如同两间房子一样大的冰丘在向考察船中腰跃动,很明显,如果它继 续照直前行,极有可能撞塌船体,进入底舱舱室。正当我们感到惨剧就要发生时,它距船体约 两米多远的地方停住了,然后又不知在什么力量的作用下,逆浪回推二三米。 我们都知道,“极地”号再也是经不起流冰的猛烈撞击,自进入南极冰海以来,它一直负伤 而行。20多天前,“极地”号从南纬60多度刚刚进入冰区,船艏就被坚冰撞了一个洞,后来 洞口的直径被撕大到近一米。好在它的壳体是双层的,加之船员小心地驾驶,大大减慢了它的 航行速度,否则,早就演化成震惊中外的冰海沉船悲剧。 不尽的冰块像泥石流一样向考察船奔来。受冰块的撞击和挤压, “极地”号剧烈地抖动着, 发出“嘎吱,嘎吱”的悲鸣声。冰崩的冲击波瞬间传递到近岸,把面包车大小的冰丘也抛到岸上。 此时我意识到我们正面临着生命危险。 船长的指令及时而有效。船不起锚,不开动起来,考察船只能被动地受到滚滚袭来的冰块 的撞击。考察船的前方500多米处是石崖,后面已基本被冰山阻断,右面是浅滩,这决定它 只能在300多米的距离内“拉锯”。放眼望去,没有塌下的高耸的冰山,如同航空母舰一样向 左后方的深海区快速移动。前些天乘直升机登陆的16名队员,开始是抱着满心欢喜的心情来 迎接我们的。这时见到船上的队友处于冰崩的危险之中,考虑到冰海中冰块互撞,不能下海救 助,一个急得泪流满面,有的甚至跪在地上向冰山瞌头,祈求冰山慈悲为怀,别崩了。 第一次特大冰崩过后,惊心动魄的第二轮冰崩又相继出现。我预感到我们的末日到来了。 我想到了我责任,此时对于我这位新华社记者来说,最需要干的是尽快把我们在南极冰海遇到 特大冰崩的消息写出来,发回国内,以便让祖国人民了解我们所遇到的险情。我回到舱室,展 开稿纸,一篇以“我‘极地’号船在南极遇到特大冰崩”为题的消息很快脱手,然后通过海事卫星传 真给新华社。新华社马上将此消息播向全国,第二天为媒体广泛采用。 两次冰崩过后,“极地”号考察船已被浮冰死死钳住,动弹不得。这时的它,好象不是浮在 大海之上,而是被托架在坚冰之中。更为令人为之焦灼的是,考察船的退路已被冰山死死封住。 站在船台向退路望去,眼前除了高耸的列列冰山,就是溃冰一片败落景象。翻转的冰丘,互叠 的冰排,隐去了蔚蓝色的大海。这时的我们不要说建站,考察船能否赶在极夜到来之前,也就 是3月初如期返航回国都成了问题。 这时我们又发现,那些在岸边迎接我们的队友,蹲在岸边的岩石上,仍然不放心地看着我 们。弥漫天空的雪尘,还没有散去,使得光线暗暗的。凛冽的寒风,穿透了我们厚厚的羽绒服。 有大船阻挡风寒的我们尚且如此,岸上的队友怎么能受得了。我们拢起双手,向岸边的队友喊 道:“回去吧,我们没有危险啦!”想想我们危在旦夕。想想无助的我们此时只有岸上的队友为 我们牵肠挂肚。向对岸喊话时,我们无不声泪俱下。队友们在我们的劝说下,终于一步三回头 地向中山站站址走去。 为防备更为严重的冰崩发生,减少伤亡,第二天,探险队决定向陆岸疏散一部分队友。那 是一幕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啊!从祖国出发时,队友们一个英姿勃勃。现在呢,他们神情沮丧, 不得不挟着被褥向岸上走去,同逃难毫无二致。他们情绪低沉,是因为他们想到了船上的队友 还处于危险之中。他们多么愿与船上的队友患难与共,然而考察队长偏偏把们列入疏散名单, 而且有言在先,不许他们“走后门”陈述留船的理由,要求他们坚决执行命令,撒退到陆岸。 为了脱离险境,队领导指派队员天天登上考察船的高台,时时观察冰山变化,以便寻求脱 险的机会。好在老天有眼,我们被冰山围堵整整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月21日,负责观察的 队员突然发现,围堵“极地”号的天墙般的冰山渐渐拉开了距离,形成豁口。队领导听说后,马 上登上直升机飞往冰山上空,察看冰山的变化,认为此时是考察船逃离灾区的最佳机会。直升 机落船后,队领导指令考察船马上起锚,掉转船头赶快往出冲。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 “极地” 号终于返回大海,有了行动自由。 脱离冰山崩溃险境的“极地”号船,仍然天天在冰山间穿行。为了安全,船员们时时绷紧神 经。不仅要防止随时发生的冰山崩塌危及船体,还要防止考察船与冰山相撞。虽然 “极地”号在 南极历经磨难,但我所在的南极科学探险队还是完成了祖国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南极大陆 上建成了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并于1989年4月返回祖国。此次南极之行最令人悲 伤的,是队友金乃千返途因病逝世。 第二部分 极昼白闪闪第 6节 极昼白闪闪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太阳,太阳永不落》、《我的太阳》,这些韵律优美、想象丰 富、 歌颂新生活的歌曲,充满了对太阳的深情和挚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倘若太阳真的没了东 起西落,没了昼与夜的交替,时时悬在空中,成了不落的太阳,人们也是难以适应的。经过长 时间的南极极昼生活之后,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们12月底到达南极,此时正值极昼。刚刚接触到极昼,见太阳没了东起西落,整日整 日地在我们头上转圈子,队友们无不感到新奇,异常兴奋。噢!这不就是神话般的不眠的太阳 吗! 虽然,极昼生活使我无法区别昨天和今天,白天和 “黑夜”,朝阳和夕阳,但我还是想弄清 每天24小时中几个时辰的区别。好在我所在的科学探险队中有工作在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气象 学家陆龙骅,使我有途径找到答案。经过几天精心测定,他把所得结果告诉了我:当地时间, 子夜时太阳在正南方;5时许太阳到达正东方;中午太阳在正北方;17时许太阳在正西方向。 然后又向正南方运动。一天24小时,太阳沿着南——东——北——西——南的方向绕一圈。 极昼下,队里的作息时间怎样安排都是一样的。开始到极区时,考察队作息时间仿照北京 作息时间行事。后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主管船上吃喝拉撒睡的大副腾征光,在一次会上又宣 布改变开始执行的作息时间,把原来早餐时间7时30分,改为9时30分;午餐时间11时 30分,改为15时30分;晚餐时间17时30分,改为21时30分。队员大会上,大副 当时口干舌燥地讲了作息时间更改的必要性,在座的队员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因为有一个道理 是恒定的,不管怎么改,谁也没有本事把极昼的太阳改到地下去!既然太阳不沉到地平线以下, 黑夜也就不复存在,这就决定作息时间是改不出什么名堂的。 从南极回来的人爱讲一个笑话,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官僚主义在哪里?有人举某省官员的例 子,也有人形容某县官员的一件事,其实都不对,中国最大的 “官僚主义”在南极。为了提醒队 友们按时就寝,按时起床,领班的队领导到时总是在船舱里高喊 “同志们,现在夜间到了,就 寝!”“早上”,又大声招呼到:“同志们,天亮了,现在起床。”有的队友就此开玩笑说:“看看, 这不是瞪着眼睛颠倒黑白吗!中国的官僚主义莫甚于此。” 在南极点,一年之中有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即各6个月。中国南极中山站所处的南极大陆 拉斯曼丘陵,纬度为南纬69度,经度为东经76度,这里太阳升落时间与南极点是有区别的。 每年极昼时间仅为54天,即从11月25日起,至来年的1月17日止。 从1月18日开始,夜出现了。太阳1时落下,到1时28分升起。在这短短的28分钟 里,隐去的太阳如同手中按下的皮球,一松手便浮了上来。刚刚开始几天的夜,实在让人感觉 不到夜的存在。虽然天上没了明晃晃的太阳,可强烈的太阳散射光,依然辉映得南极世界明明 亮亮,无异于极昼。到了2月10日,太阳从22时11分落下,至11日晨4时25分升起, 夜已延长为6个小时。但这夜并非漆黑一片,仍然很亮。窗下,照常可以看书写字。远方,南 极大陆冰盖断崖边缘清晰可见。足见白色大陆对太阳的反射光与内地是大不一样的。以后夜的 时间继续逐日延长,直至极夜。 为了更好地睡眠,没有夜就得制造“夜”。队友们把挂在舷窗的紫红色丝绒窗帘拉严,并用 铁棍压实,免得船体破冰前进时,造成窗帘抖动,太阳光借机溜进,室内忽明忽暗,把人折腾 醒了。 门也要销实,不是防贼,主要是怕哪位屁股沉的“夜游神”窜进来,没完没了地侃大山,把 睡眠给搅了。考察队已经自生自长出几位“夜游神”,你睡他游荡,窜完这舱窜那舱。别的队友 起床了,他蒙着棉被呼呼大睡。这些人在作息时间上完全乱了套,经常赶不上吃饭。就是偶尔 赶上一次正常的吃饭时间,也分不清是午餐还是晚餐。有人还要发问: “这是午饭还晚饭?”因 为在饭菜质量和食谱搭配上,这两顿饭相差无几,直观上他们是分不出来的。多数队友是遵守 作息时间的,他们清楚,生活节律乱了套,会食不香,寝不宁,并不好受。 极昼的阳光是不能用和煦、温柔来形容的。它投射在冰原雪岭上,白闪闪,即便戴着深色 墨镜仍觉得剌眼。如果不戴墨镜,时间稍长一些,眼睛会被强光剌得肿痛肿痛。科学家们曾就 各种物质对阳光的反射指标做了测试,发现纯洁的新雪对阳光的反射率高达95%,这时的雪 面,光亮程度接近太阳光,眼睛是受不了的。对比而言,其它物质对光的反射强度则低多了。 干草是19%、白沙是79%、黄沙是15%、煤堆是5%。南极雪面反射光曾留下可怕的记 录。1958年,在南极埃尔斯沃思地区上空,一架直升机正在飞行,飞行员哇地惨叫一声, 双眼瞬间失明,直升机因失去控制而坠落。有人分析认为,这种能毁掉人眼的雪地白光,很可 能是附近地面有一锅形雪地,它像太阳灶一样把阳光聚焦,其光束焦点恰与飞行员相遇,热能 烧坏了他的眼睛。巧合的是,2001年10月中旬,我在北极斯瓦巴德群岛,此时那里正是 极夜的初期,属于那种能见到太阳散射光但见不到太阳的时候。10月17日早上,只见朝霞 朵朵,映红了半边天,美丽极了。其间就有一束红光从地面直射天空,被我拍摄下来。显然, 这束红光同样出自于锅形雪地。否则,无从对它做出别的解释。考虑到极地冰雪反射光的危害 性,随队的海军总院眼科医生肖卫群总是告诫队友们,太阳紫外线对眼睛的灼伤是不可逆转的, 不可轻视。 炽烈的南极阳光,一天就能改变考察队员的面色,甚至晒得脱皮。看看从南极大陆回到停 在普里兹湾船上的队友,一个个脸色如炭,如同来自非洲大漠的黑人朋友。可笑的是,一些队 wyk 铅笔 友由于戴墨镜的缘故,眼窝的肤色却末变,看上去,活脱脱一个舞台小丑。远征南极,考察队 带的日用品比较齐全,但缺少遮阳的东西。我觉得要是暖季再来南极,一定要带个草帽。 脱光身子晒晒太阳可不可以呢?实践证明是可以的。短时间晒太阳有光线抚摸之感,肌肤 舒适得令人心醉。但日光浴超过半小时,夜里躺在床上,浑身会痛痒得难以忍受,好像无数条 毛毛虫在爬动。随队医生说这属于紫外线轻度灼伤。为了确认南极阳光的温度,我把一个温度 计置于船甲板上,只见水银柱竟然攀升到零上32摄氏度。可见,南极不仅有让人啧舌的零下 88.3摄氏度的低温,也有高温。在南极暖季里,无风无云的日子,如果不是担心紫外线灼 伤,二三个小时裸着身子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南极的现实,有酷寒也有相对的热。瑞士巴塞尔 大学女研究员安娜·维尔茨·朱斯蒂说,冬天晒太阳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情绪。这位神经生物学家还 指出,每天额外多接触一小时的阳光,可以使有时因冬季造成的恶劣情绪烟消云散。她的研究 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南极。 地处遥遥的南极,没有谁不想念祖国。思念的内容有亲人有朋友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熟悉 的山山水水或许还有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但就我来说,也曾思念昼与夜的交替思念落日与朝霞 思念缀满繁星的夜空。白天工作,夜晚睡眠,这对于过烦了极昼生活的南极考察队员来说,该 是何等的幸福。拥有的时候觉得平常,失去的时候方感到可贵,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常有情感! 祖国美好的内容太多太多,包括每日交替的昼与夜。 第二部分 极昼白闪闪第 7节 冰区运输多艰险 万吨级“极地”号由于吃水过深,是不能靠近海岸的。这样一来,将建设中山站大量物资转 运到站址,只能让运输艇来承担。而底平、头阔,没有任何抗冰与破冰能力的运输艇并不适于 冰区航行,面对浮冰,它经常显得很无奈。为了前进,队友们操着运输艇,一次又一次加大马 力。海水在猛烈旋转的螺旋浆叶片的作用下,翻卷着浪花,怒吼着向浮冰碰撞。有些同乒乓球 桌大小的浮冰与小艇抗衡几次,被推开了,散向两侧。稍大一些浮冰,根本不把小艇放在眼中, 不管运输艇怎样吼叫,它都稳如泰山。一次运输艇用力过猛,艇身竟然冲上浮冰。结果如同武 大郎攀杠子,上,上不去,下,下又不来。队员们见状,只好跳到冰面上,合力把运输艇推入 海中。更多的时候,队员操艇掉转方向,绕过冰丘,朝旁边的浮冰冲撞。 为了解决浮冰阻路,我们也尝试过用爆破开辟航道。轰轰轰,起爆了。破碎的冰块被扬起 20多米高,然后噼噼啪啪落下。借浮冰散开的机会,队员们赶紧驱动小艇,哗啦啦碾过碎冰, 向前挺进。半个多小时后,被炸开的航路被移过来的浮冰铺满,小艇又复归到航行困难的境地。 《长城向南延伸》电视剧组演员李国华和张国立也加入冰区运输行列。承担这个任务可不 是坐在运输艇上,仅仅在装卸建站物资时,配合吊车摘钩和挂钩,主要是运输艇冰区行进时, 要站在高高的集装箱上,用手势为在后舱操艇的队员提示前面的冰情,是停下、加油、绕行、, 还是猛力地往前冲。运输艇每一次与浮冰的剧烈冲撞,集装箱都要摇晃几下,但他们就像一尊 尊雕象,始终站立在上面,指挥运输艇前进。 一天早晨,张国立神色紧张地从运输艇跳上岸来。放下的棉帽帽耳,几乎把脸捂严。手上 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尽管如此,仍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运输艇钻不出浮冰区,他们在冰区整整 被困一夜。他回顾了这次不寻常的遭遇。运输艇开向耀东湾码头时,他看到了美景。置身冰山 与冰丘之中,恍若游览桂林山水。附近若有水面出现,千姿百态的浮冰会清淅地映现水中,美 不胜收。返航 “极地”号时,起风了。冰区中感受到的风与在 “极地”号船上感受的风迥然有别。 强风穿过数不清的冰丘,发出的声音是尖厉的嘶鸣,好像女人在嚎哭。那些本来静如处子的冰 丘在风的作用下,变得极不安宁。它们在海中跃动、碰撞。艇舷也被浮冰撞得咔咔乱响,好像 随时会断裂。夜间的风比刀子还厉害,透彻肌骨。队友们为了防寒,把脖子缩进领子里,靠在 一起才暖和些。艇上没有人说话,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倾注在冰与艇的互撞上,担心运输艇被 撞漏下沉。小艇可不像“极地”号有密封舱,只要艇底出洞,海水就会毫不客气地涌进来。他们 又怕螺旋浆的叶片被冰撞坏,那是运输艇的推进装置,没有它,小艇就会任凭风浪摆弄。大家 一根接一根地吸着烟,盼着灰暗的夜快快过去,白天早早地到来。按往日的规律,太阳一经升 起,风就停了,冰丘也不再示威般地跃动。伴着惊恐与寒冷,他们就这样熬过了一夜。 冰区运输,还有比张国立的遭遇更可怕的。满载建站物资的运输艇离开“极地”号船出发了。 队友姜廷元站在艇前负责观察提示冰情。太阳刚刚落下山去,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运输艇在满 是冰丘的冰区里挣扎着前进。突然,操艇队员发现艇边有动物在哗啦啦游动,开始以为是海豹, 定睛看了看,原来是姜廷元正用臂部拨开积满海面的浮冰,向运输艇跃动。操艇队员赶紧停住 运输艇,跑向艇前接应,把他从海里拉了上来。他冻得嘴唇发紫,牙齿打颤,说不出话来。身 上棉衣湿漉漉的,海水顺着袖子、裤脚流在甲板上。“你是什么时候掉进海里去的,怎么也不喊 救命?”队友问。“老、老半天了,冻得喊不出声。”“别穷问了,人都冻成冰棍了,快弄到舱里 扒光衣服,在机器房暖暖身子。”另一位队友催促道。事后,队友们认为,如果姜廷元不是有着 很好的水性,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时曾护卫过毛主席游泳,换了别的队员,肯定 “光荣”在南极冰 海。 可见,冰区运输危险而又艰难。但南极也有可取的地方,仅就寒冷和坠身冰海而言,他们 并不会因此而患病,这得益于极地的洁净,很少有感觉病毒存在。上个世纪初,一位前往北极 探险的人写了一部《千里冰原》的书,亦曾披露了这个在常人看来多少有些奇怪的现象。他写 道: “有必要指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洗一刻钟水温为零下1.8 °C的海水浴,接着在刮着 刺骨的风时,在零下18°C的寒冷天气中呆半个小时,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连伤风感冒都没 有。我多次发现,在北极地区进行类似的冒险令人惊奇的轻松。事实上,在寒冷和气温急剧变 化的王国里,我们几乎没有感冒过。一个身体燥热满头大汗,在严寒中冻上几星期,他会感到 身体比在南方更健康。在南方,稍许吹一点穿堂风便会伤风感冒。我们曾经说起,100年后, 会不会用飞机把患有肺病的人送到北极疗养院,送往这没有细菌的地区进行疗养呢?” 他的话说得很明白,在北极天寒地冻的环境里,与感冒无缘。当然南极也是一样。 第二部分 极昼白闪闪第 8节 修正磁偏角 初到南极大陆住在拉斯曼丘陵,我们的困惑之一是不辨方向。连想望一望祖国所在的方向, 都作不到。倘若有人据此贬低我们是只知上下、不辨东西南北的弱智者,或中学地理没有学好 的学生,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就我来说,中学的地理课程学得并不差,后来又读过一些军事地理学方面的书,同一般人 相比,我不缺乏起码的辨向常识。树桩年轮的疏密,能显示出南北方向,朝阳的一面,条纹之 间的间隔要宽一些。高山阳面与阴面的植被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是茂密与疏矮的区别,还有 植物种类的不同。利用北极星也可以判定方位,从大熊星座或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是容易的, 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北方。以太阳和手表判定方位同样可行,要领很简单,时数折半对太阳,“1 2”指的即是北方。特别是指南针,公认辨向的利器,手中若有它,管它阴与晴、夜与昼,看一 看便知道了东西南北。 然而,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针在拉斯曼丘陵不灵了。测绘学家、我的队友鄂栋臣告诉我, 如果谁去设在南极点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若按指南针的指向,是永远不会到达阿 蒙森——斯科特考察站的,只会走向大海。理由是,指南针在拉斯曼丘陵的磁偏角为76度。 在国内,指南针也有磁偏角,多数地区位差在一二度。因为位差小,看上去,朝南的指针 仅仅偏一点,如果不是有人着意提醒,这点偏向往往都会容易被人忽略。实际上,这小小的磁 偏角隐藏着大文章。我们平时所说的南极,一般是指地理南极点,它的位置在南纬90度。指 南针指南并不是由地理南极点决定的,而是南磁极。南磁极与地理南极点并不在一个位置上。 南磁极点距地理南极点约相距2300公里,它的大致方位在东南极的乔治五世地。重要的是, 南磁极是不断运动的。1975年的位置约在东经139度24分,南纬65度30分;19 71年其位置约在东经139度30分,南纬60度30分。它的变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wyk 铅笔 前些年,日本学者在东京测得指北针的方向,从正北向西偏了6度。他们推测,150年前的 指北针从正北向东约偏3度。可见,北磁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南磁极又是怎样确定的 呢?测绘专家鄂栋臣的回答是:“根据有关地磁场和太阳活动带电粒子流的资料推断出来的。” 磁偏角的发现,当属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一大硕果。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明确指出: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自然科学 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谈到这段文字时,激动地写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在这部中文著作中 第一次读到这几句话时,所感受到的欣喜若狂的激动。沈括特别推荐把磁针悬挂在新缫的真丝 上。” 显然,在南极要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指南针,必须修正磁偏角。 为过上几天明确东南西北的日子,我向队友鄂栋臣、徐绍铨两位测绘专家建议,最好在站 址设置明显的指向标,使我们伫立山头眺望家乡时,不至于朝向古巴的哈瓦那、伊拉克的巴格 达,完全弄错了方向。他们说来南极前就作了这方面的准备。为了确定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方位, 他们连续几天支起仪器进行卫星定位,并进行精密的计算。很快,一个两米多高漂亮的方向标 竖立在站前。标柱经过了油饰,一段一段红白相间,就像测绘用的花杆。顶部钉着企鹅和熊猫 模型,下面钉着箭头状木制标牌,上面写着中山站与祖国各大城市的距离。 北京 12553.16公里 青岛 12280公里 上海 11741公里 杭州 11637公里 天津 12493公里 南昌 11329公里 郑州 11920公里 长沙 11236公里 广州 10701公里 武汉 11518公里 成都 11322公里 香港10602公里 哈尔滨 13403公里 台北 11077公里 沈阳 12932公里 石家庄 12317公里 这个经过着意加工的标牌的主要部分,早在国内就已制好,不过中山站距祖国各大城市的 距离,是用红色油漆新添写的。看到北京标牌的箭头指向,就确知遥远的祖国在哪个方向。 仅仅粗知中山站的方位是不够的。每天晚上,这两位测绘队员都忙于绘制比例尺为1:2 000的中山站站区地图。一条条黑色的墨线,弯弯曲曲,密密麻麻,这是他们测定了38个 控制点,并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测量了1534个地形点之后才描绘出来的。老鄂说,可别 小看这张图,回到祖国印刷好后,其中一张要交给国际南极组织存档。一天,老鄂找到我,说 别的考察队员投入建站施工,没有时间,希望我能帮他给站区附近的一些山峰、湖泊、海湾起 些地名,然后填写在地图上面。这个差事很有趣也很庄重,只要定了名,就具有法律性质。我 愉快地答应了。 翻开南极地图,就会看到下列地名,如阿蒙森湾、爱德华七世半岛、彼得一世岛、哈康七 世海、乔治六世海峡、四夫人浅滩、伊丽莎白公主地、威廉二世地、乔治王岛、毛德皇后山脉、 鲁滨逊角等。其实,已有的南极地名命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探险家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的,也有的探险家是以皇帝、父亲、妻子的名字命名的。如果我们沿袭外国探险家的做法,把 拉斯曼丘陵的某山命名为鄂栋臣山,把某海湾命名为张继民湾,可不可以呢?应该说也是可以 的,外国人都是这么干的,我们随风就俗嘛。但各种复杂的因素决定我们虽然有这样的便利条 件,但不能这样做,否则会招致一番热闹而又无聊的贬斥。 我冥思苦想了几个地名,有耀东湾、新月湾、望京岛、知识山等,一一写在纸上,交给了 老鄂,上面注有8个字:“取舍由便,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极昼白闪闪第 9节 半米厚的企鹅粪 中山站后面开阔地50多米处有一淡水湖,记不得那位队员雅兴大发,想起古乐府诗中所 传女子莫愁,便以“莫愁”的名字命名。但这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并未因此使我们免灾,愁人的事 正是不断地来自于莫愁湖。 莫愁湖方圆200多平方米,像一面明镜映衬着空中的一切:丽日投在水中,不再明晃晃, 而是成了一个皎洁的银盘;白云被纳入水中,变得凝重而不再轻浮;几只飞鸟掠过水面,好像 在比试谁能在击水的瞬间,打出漂亮的涟漪。古人云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中山站站址附近 有山又有水,仁者与智者皆有可爱之处。重要的是,紧靠站址有了莫愁湖,从此用水方便多了。 湖水永远不会干涸,山上厚厚的积雪是不尽的水源,它被太阳烤化后,变成了小溪流,叮咚作 响地唱着小曲,汩汩地从湖的四周向低洼的湖中流淌。周围为洁净的石阶所环绕,少量的没有 融化的积雪又堆在湖边,从而虑去了不洁之物,让我们无所顾忌地去饮用它。万万没有想到, 当我们将它视为拉斯曼丘陵上的一颗明珠,甚至称之为我们心中圣湖的时候,突然它又变得黯 然失色。 问题首先从我们身体得到反应。不知为什么,饭后相当一部分队员出现肚胀,,消化不良, 食欲不旺。出现这个不适的感觉,我首先怀疑做饭用的水有问题。饭不能不吃,但汤却可以不 喝。渴了,就喝些随船带来的大量啤酒,果然肚胀症状减少。当我们一致认为应该了解莫愁湖 水的化学结构时,相关考察队员将探测仪器伸向湖底取样,带出的竟是已经钙化的褐绿色的企 鹅粪。根据取样推测,湖底企鹅粪厚达50厘米。 “啊!原来莫愁湖是一个粪坑!”有人惊叫起来。 当然,莫愁湖外观上明显区别于国内所见到的那种冒着气泡、散发着刺鼻味道的臭水坑。 既然如此,直观上没有任何让人不舒服的莫愁湖水,是不能用粪汤来形容的。不可忽视,浸泡 着企鹅粪的湖水,毕竟不同于一般淡水,含胺量一定很高,人喝了会腹胀的。至于长期饮用, 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负效应,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推测,莫愁湖千万年以前肯定是大群企鹅的聚集地,湖底奇厚的粪层,远非一年二年、 十只百只企鹅所能富集。现在莫愁湖边常栖息着十多只企鹅,皆为清一色的高约50——70 厘米的阿德雷企鹅,想必他们就是以往大群企鹅的后裔?阿德雷企鹅在南极分布最广,数量最 多。它的腿和翅膀短小,身上长着厚厚的羽毛,喙根上也有长羽,这些特点,使它非常适于在 酷寒中生存。以莫愁湖为家的阿德雷企鹅,对它们祖宗的发祥地有着特殊的恋旧情结,或站在 湖岸整理羽毛,或投进湖中嬉戏,很少离开。按说,南极最富有代表性的动物——企鹅整日地 与我们相伴,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具南极色彩。本来,我们应该和谐地与其相处,且不说企鹅的 文雅和人类的文明多少有点共同之处,重要的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在青岛集训时,专门有一堂 讲爱护南极生物的教育课,企鹅被列为榜首。
/
本文档为【聚焦南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