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重磅推荐:“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

2008-10-01 7页 doc 45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4065

暂无简介

举报
重磅推荐:“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 策划:企业文化室 推荐:镡 阌 理由: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清除的就是“差不多先生”。 原文回放 差不多先生 ◎ 胡 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
重磅推荐:“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
“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 策划:企业文化室 推荐:镡 阌 理由: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清除的就是“差不多先生”。 原文回放 差不多先生 ◎ 胡 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传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1924年6月28日发表于《申报》 名家评说 打倒差不多先生 ◎ 李嘉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家长: 今天很高兴地代表各位校董、校领导和老师,欢迎你们到临汕头大学,和毕业的同学们共度重要和难忘的一刻。 我最近重读了胡适先生1924年所写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若真有其人,他早应是不在人世。 我认为胡先生笔下对中国人夸张的描绘虽不全面但发人深省,然而这家传户晓的人物,这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脑袋但缺乏洞察力和没有层次思维的先生却依然活着,而且可能有特强的繁殖力。 现代科学至今还未找到人不死的灵丹妙方,何以独是差不多先生能成功存活于世? 也许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变异为病毒,通过其散播,感染越来越多人。病毒强烈的僵化力使脑筋本质聪敏的人思想停滞不前,神志昏沉,虚度其既漫无目的也无所期待的庸碌日子。也许他还有发白日梦的本事,但缺乏追求梦想的意志,发酸地堕入无底的借口世界以哄慰自己,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还在蔓延,慢慢侵蚀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体系、技术和经济。 当我重读这篇名著,令我惊骇的不仅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开脱,这种扭曲式的浪费智慧行为足以令人哭泣。 医生常常说准确断症是痊愈的起点,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仗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于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你们都知道我生长在离汕头大约45分钟车程的地方,当年为了战乱,离乡别井的时刻我并不知道命运前景将会如何,我只知道在理性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信念或希望;终我一生,我将毫不含糊和不变地活出我精神力量的华彩和我血肉热切之心。 我是绝不会成为差不多先生,你们呢? 谢谢大家。 2006年6月29日汕头大学毕业礼致词 专家心得 注重细节,不当差不多先生 ◎ 刘玉东 鲁迅和胡适是两位大学问家,两位学问家水火不相容的故事大家很清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两人观点都不相同。实际上,鲁迅认可胡适的《差不多先生》,1902年他在日本留学时说:“中国的四亿人于今都害着病,这病叫马马虎虎病,如果不医好,中国是很难得救的”。 怎么医治这种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细节。 细节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盯着具体事情不放,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责任制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责任制是最基本的管理问题,也是改革最大的管理核心。“细节”问题本质上是责任制问题,也就是说“细节”问题是涵盖在责任制体系之中的,我们在强调“细节”的作用时,更要注意管理的系统化。 海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如果要求刷六遍盘子,日本人可以认真执行,中国人第一次能做到,第二次,第三次就只刷五遍、三遍盘子了。”为什么这样?关键是“刷六遍盘子”这个细节的程序非常明确,只是没有人遵照执行罢了,管理体系不到位是我们不重视细节的最大原因。 细节管理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专业化问题。“细节”管理经常流于形式,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谓“细节”,并不是一个谁想注意就能注意的问题,“细节”问题非常专业,不是内行根本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一个新手即使注意到了细节,也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所以,要注意“细节”,就必须站在专业化的角度看问题,绝不能只顾轰轰烈烈搞运动,要真正把工作做到位,特别需要注意管理的专业化。 细节管理也是一个成本问题。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每拍摄一部影片,连服装上的纽扣都有明确要求,但设计师嫌麻烦不去做,于是他亲自出马,一个大导演亲自上街找纽扣,结果是成本直线上升。   差不多先生已经在胡适的笔下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基本表现是不注重“细节”,但我们绝不能就“细节”本身找原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细节至上的人,最后不但把自己累死,还造成蜀国人才缺乏的局面。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严谨认真,一定是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出了问题。作为企业,要重视建立良好的管理环境,要想使每一个员工都注重细节,就必须全方位推行精细化管理,就事论事说细节,最终可能会走进死胡同。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经发表83年了,为什么到现在依然能产生共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 2007年8月22日洛阳市委党校 推荐者语 “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 ◎ 镡 阌 著名学者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一文,是集团公司领导推荐给我们学习的,虽然看了好几遍,但深刻意义,当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最近调研各单位广泛开展的“狠抓质量,落实责任,全面提升经营能力”主题活动,很多问题,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起这篇83年前的作品。 主题活动需要每个单位明晰自己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理念。“三个第一”核心价值观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但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议论:第一的是不是有点高?差不多就行了,弄那么高谁做啊。由于这种很有市场的观念,核心理念在寻找支撑时,总会变得异常艰难,大量低标准的制度存在,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最大的障碍之一。更让人担心的是,即使这些低标准的制度,在推进过程中,如果遇到客观问题,也会得不到有效地执行。“降低一些标准也差不多吧,生产线急着要零件哪!”这种声音一直存在着。 所以在主题活动中,我们看到“差不多先生”在车间、班组、办公室、换衣间到处徘徊。 这两天一直思考这样一件事:企业文化建设到底是为了什么?实现企业远景,不错,但靠什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对,靠什么提高?想到最后,感觉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打造一只更加职业化的员工队伍。 竞技场上,我们看到职业选手之间的较量,输赢常在毫厘之间;街头下棋的常胜将军,遇到职业棋手肯定会一败涂地;业余歌手和职业歌手在舞台上也不能同日而语。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残酷的背后,就是看你有没有一支更加职业的员工队伍支撑。 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肯定不是一群“差不多先生”,他们一招一式之间,更注重的是细节,这些功夫,几乎是用一辈子的心血练成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INTEL公司上班,他们的工程师都40多岁了,一个行业搞了20多年,什么问题都问不倒他们。我曾经问他最喜欢什么,他说是技术,我问他长期做技术不厌烦吗?他笑着说NO。就在那一刻,我才理解“资深”的含义,INTEL公司就是依靠这样资深的工程师发展到今天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日本人,如果你见那些穿着整洁的西服,扎着鲜艳的领带,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走路笔直,看起来年龄不大却头发花白的人,多数是日本人。他们非常职业,在一个行业或者专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写一个,往往一个标点也不会错,格式完全达到要求。鲁迅先生说:“日本人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我很羡慕。中国人不管什么事情,总用‘怎么都可以’来应付,这样下去,无论如何是不能革新中国的。” 中国的企业,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国有企业,需要大量资深的职业化员工,“差不多先生”是我们走向职业化的毒药。 正因如此,在打造更加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把“差不多先生”清除出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先生这篇文章写了83年,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得继续写下去?这的确需要反思,我赞成刘玉东教授《注重细节,不当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的观点,他认为清除这付毒药,不能从重要性入手高谈阔论,企业文化建设要从责任制、专业化、创新、管理成本、员工、管理环境等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每个人都会成为更加职业化的员工。对此,我们坚定不移。 2007年8月26日企业文化室 PAGE 7
/
本文档为【重磅推荐:“差不多”先生是职业化的毒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