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自汗

自汗

2013-05-07 23页 doc 15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6173

暂无简介

举报
自汗自汗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自汗 英文名称: spontaneous sweating 定义: 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目录 简介 ...
自汗
自汗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自汗 英文名称: spontaneous sweating 定义: 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现。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目录 简介 虚证自汗 实证自汗 发病原因 疾病辨析 治疗方法 体针疗法 食疗方法 展开 简介 虚证自汗 实证自汗 发病原因 疾病辨析 治疗方法 体针疗法 食疗方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①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②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其临床表现,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证治汇补》卷三)。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编辑本段虚证自汗   (1)、气虚自汗   临床表现为汗出,或恶风,动则加重,或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是由卫气虚弱,不能固表,腠理开泄,营阴不守,津液外泄引起。多见于表虚之人或表虚之人微受风寒。   (2)、阳虚自汗   临床表现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恶风,乏力,易于感冒,多见于久病或吐泻后的患者。阳虚自汗既有乏力等气虚的表现,又有怕冷等阳虚的症状。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阳虚漏汗的证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主之”。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   (3)、亡阳自汗   大汗出、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为气虚甚所致,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多见于阳气暴脱、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所致。治疗应采用回阳救逆固表法。   (4)、气阴大伤之脱汗   临床见汗出如油,气喘不休,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但欲寐,两目无神,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后期,患者气阴大伤,气不摄津,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   (5)、血虚自汗   妇女产后,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见汗出,动则加重,恶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脉弱等临床表现,是因产伤血或大出血,气随血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致自汗。   (6)、气阴两虚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脉虚数,每于咳甚则气喘自汗。   (7)、气虚湿郁自汗   无外邪入侵,素体气虚,湿邪不化,阻于中焦而见汗出,患者多腹胀、胸闷,食后腹胀加重。由气虚所致的湿郁所致,当用益气化湿法治疗。 编辑本段实证自汗   (1)、营卫不和自汗   临床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腠理开泄而汗出。   (2)、风热自汗   临床见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额有小汗,咽红而干,干咳无痰等症状。多属温邪袭表,卫气郁阻,腠理开合失常,故无汗或少汗不畅。   (3)、风湿自汗   临床见汗出身重,恶风发热,身肿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风为阳邪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湿为阴邪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风湿相合侵袭人体,可致周身关节肿胀酸痛。若临床见自汗,恶风,声音重浊,身重体倦,口淡无味,腰酸腿软无力,无恶寒发热,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濡等症状是伤湿自汗,是湿邪阻遏,阻于三焦,脾胃受湿所致。   (4)、湿温自汗   临床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湿热蕴郁,无处宣泄,故阵阵热汗外出,初期湿热在上焦,故出汗以头面为多。   (5)、暑热暑湿自汗   暑季见遍体汗出,身热,心烦口渴,头晕胀痛等症状,是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浊中阻,暑热郁伏于内,热蒸湿动。热郁于内,暑热上蒸而遍体汗出。   (6)、内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而蒸蒸发热,面赤烘热;或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为胃肠有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伤寒论》的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可见自汗出;阳明经证大汗出,阳明腑证手足戢然汗出。如《伤寒论》的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若见汗出,面赤,心烦,口干,便秘,是由于内热熏蒸、阳盛阴虚、营阴不守、卫外不固,引起的阳盛阴虚自汗。若阵阵汗出,多见于头面、胸前或上身,汗出后自觉烦热,多因肝经郁热夹湿引起。若自汗出,心烦,失眠,为心经有火,内火熏蒸而致。   (7)、瘀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局部发热,或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是因瘀血内阻、郁而化热导致。   (8)、瘀阻自汗   临床症见自汗,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状,为痰阻自汗,是因痰浊内阻、阳气不通而致。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自汗之病多主虚,有气虚、阳虚之别、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素体虚弱,久病全虚之人,正气不足,稍事劳累多见自汗;咳喘日盛之人,肺气不足,气虚日久,肌表疏松,卫表不固,腠理开泄可致自汗。暑热伤阳,或湿热内郁,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可致自汗。 编辑本段疾病辨析   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怕热、食欲亢进、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痹病等。   ★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 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亦常有自汗表现。   ★妇妇产后,自汗或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用法: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用法: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用法: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单方及成药:   ★麻黄根10g,牡蛎、浮小麦各20g,水煎服。   ★黄芪、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水煎服。   ★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编辑本段体针疗法   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编辑本段食疗方法   1.黑大豆15克,浮麦30克,乌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参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麦麦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瘦猪肉食连服数天,适用于病后自汗。   婴儿自汗中医食疗法   1.黄芪生鱼汤:本汤健脾益气,收敛固液,用于气虚、表虚及阴虚。   黄芪10~15克、茯苓10~15克、红萝卜60~100克、生鱼200克(微煎),煲汤。   2.糯根乌豆汤:本汤固表养血,用于虚症自汗。   糯稻根60克(洗净)、黑豆30克、煲水代茶。 扩展阅读: 开放分类: 自汗的原因是什么? 自汗的原因是什么? 每天喝点水 2009-05-25 09:47:51 发布 医疗 疾病 6个回答 · suixinnj | 2009-05-25 09:48:11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新陈代谢 ·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童年离骚 | 2009-05-25 09:48:14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晚上睡觉出汗,中医称之为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 自汗、盗汗 病因症状 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 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根据汗出 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 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 “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 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 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 “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 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 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 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 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 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 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 (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 (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 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 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于盗 汗。 (4)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于盗 汗。 (5)大蒜1头、瓜蒌1个,先将大蒜捣烂,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本方 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虚热。 4.外治自疗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 处)5-10分钟。用于自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 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 日1次。用于盗汗。 (4)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 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 5.其他自疗法 每天打太极拳1-2次。 避免误诊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 证的同时,更要注意治疗原发病灶。 自汗除已见于虚证外,尚可见于湿热内蒸、津液外泄者,并可伴见发热口渴、脘腹 胀闷、纳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黄腻等。此时宜清热利湿为主,不可进补,以 免闭门留寇。 参考:葡萄园 http://www.puto.cn/dispbbs.asp?boardid=13&id=183 ·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seilne | 2009-05-25 09:48:17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晚上睡觉出汗,中医称之为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自汗、盗汗 病因症状 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 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根据汗出 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 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 “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 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 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 “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 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 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 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 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 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 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 (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 (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 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 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于盗 汗。 (4)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于盗 汗。 (5)大蒜1头、瓜蒌1个,先将大蒜捣烂,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本方 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虚热。 4.外治自疗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 处)5-10分钟。用于自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 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 日1次。用于盗汗。 (4)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 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 5.其他自疗法 每天打太极拳1-2次。 避免误诊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 证的同时,更要注意治疗原发病灶。 自汗除已见于虚证外,尚可见于湿热内蒸、津液外泄者,并可伴见发热口渴、脘腹 胀闷、纳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黄腻等。此时宜清热利湿为主,不可进补,以 免闭门留寇。 参考资料:葡萄园 http://www.puto.cn/dispbbs.asp?boardid=13&id=183 ·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kennywin12 | 2009-05-25 09:48:26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晚上睡觉出汗,中医称之为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 添加评论 _1405315888.unknown _1405315889.unknown _1405315887.unknown
/
本文档为【自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