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2013-05-04 44页 pdf 297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6656

暂无简介

举报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姓名:袁孟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理学 指导教师:杨昂 20080531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大清洗”是指 20世纪 30年代,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指导下,利用苏维 埃专政机构对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的非法镇压。它始于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高潮是 1936-1938年震惊世界的三次莫斯科公开审判,苏 共党内大批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处死刑或长期监...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 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 姓名:袁孟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理学 指导教师:杨昂 20080531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大清洗”是指 20世纪 30年代,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指导下,利用苏维 埃专政机构对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的非法镇压。它始于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高潮是 1936-1938年震惊世界的三次莫斯科公开审判,苏 共党内大批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处死刑或长期监禁。对这些所谓的“人民公敌”进行公 审的背后,充斥着临时修改法律、刑讯逼供等违反一般法律原则的行为。审判,这 一形式上的法律行为实质上却是显而易见的反法律、反人道主义的行为。存在主义 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莫斯科审判是革命行为而非法律行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 的“暴力观”认为暴力是一切政权的出发点;无产阶级在夺取和掌握政权之后实施暴 力是不可避免的;暴力有革命和反革命之分,而革命暴力与人道主义相一致。革命 暴力是可取的,因为它有着人道主义的前途。 而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德国正在制造赤裸裸的大屠杀,暴力使恐怖蔓延在整 个德国,而不再是对于反社会分子进行镇压的权益之计;在苏联的大清洗中,出现 了类似的状况。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包括苏联宪法的缺陷、斯大林个人性格的缺陷、 在苏联占主导地位的法学理论的缺陷等。 关键词:法律 革命 大清洗 莫斯科审判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The Great purge means the event which made use of the machinery of government and law of USSR in order to unlawfullly suppress the leaders of USSR,the old bolsheviks and people of all circles which harboured the so-called different political idea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which emphasized classwarfare more and more in 1930S’.It began from late 1920S’and reached a climax in the three Moscow Trials which astonished the whole world. Many excellent leaders of the state were sentenced to death or permanent imprisonment.Behind the show trials to these public enemies,there existed doings of amending law temporarily,threatening the defendants with the safety of their families,and making inquisitions by torture so as to get perjury.The Trials are a kind of legal activities formally,but unlawful and antihuman activities substantively.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er Merleau-Ponty regarded that the Moscow trial was a revolutionary activity rather than a legal activity.He regarded the conception of violence of Marxism were the follows: viole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kinds of regimes;After seizing the power and making it under control, Proletariate have to use violence; violence can be classed into two different kinds,one is revolutionary violence while the other is not,and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ccords with humanism. Revolutionary violence is advisable. Meantime there was an holocaust going on in Germany,the violence made all people in Germany living in terror,not just temporary measures against antisocial people/criminals.In the Great purge, the same things happend.Factors which made the tragedy included Stalin’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defects,the jurisprudence which predominated in USSR at that time,etc. Key words: Law Revolution The Great purge Moscow Trial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 言 20世纪 30年代,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公 开审判,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皮达科夫和布哈林等持不同政见者被处以死刑或 长期监禁,对这些所谓的人民公敌进行的公审背后,充斥着临时修改的法律、以其 亲人的人身安全对被告进行的要挟,与作为唯一审判证据的通过刑讯逼供而来的伪 证词。这一形式上的法律行为实质上却是显而易见的反法律、反人道行为。存在主 义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莫斯科审判是革命行为而非法律行为。这样,就产生了一 系列问题:为什么革命行为要通过审判这一法律形式来体现?司法人员尤其是检察 官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审判依据的法理学基础是什么?审判带来的恶果是苏联 政治策略上的局部失误还是全局性的根本错误?那么原因又是什么? 而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德国正在制造赤裸裸的大屠杀。纳粹党团的智囊哲学 家、一生致力于将政治审美化的施密特,对于无数犹太人的死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他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所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 学的苏联法学家维辛斯基对于大清洗中冤屈而死的人们同样难辞其咎,假如维辛斯 基的法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他是否曲解 了马克思的本意? 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而写就。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莫斯科审判的时代背景——大清洗 1.1 概述 “现在终于等到了所有人都认识到这是场民族悲剧的时刻,我们应永远铭记这一 历史教训并使之不再重演,这是所有人的责任。”12007 年 10 月 30 日,俄罗斯总统 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于苏联大清洗的遇难 者。普京是对大清洗历史正式表态的第一位国家元首,曾负责联邦安全局,其前身 便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克格勃2,它是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构。大清洗导致几百万人 被迫害致死,“他们是有着自己观点的民众,他们并没有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们 是民族最优秀的人物。” “大清洗”是指 20世纪 30年代,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指导下,利用苏维埃专 政机构对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老布尔什维克、著名科学家、知识分子、军队领 导人、文艺活动家、经济工作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非法镇压。但从广义上 讲,它始于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其高潮是 1936-1938 年震惊世界的先后对“托洛 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案”、“托洛茨基平行总部案”、“右倾和托派反苏联盟案” 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尾声是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发生的“列宁格勒事件”和“医生 谋杀案”。前后延续 20 余年,席卷整个苏联。对党和国家、军队的各级领导人、杰 出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以及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乃至于兄弟党的领导人和活动家, 实行逮捕、判刑、监禁、枪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官方没有公布过有关这方 面的统计,一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开始有了一些可以认为是比较准确的统计数字。例 如:1990 年 1 月 30 日,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了关于给 30-40 年代和 50 1 刘松萝.就普京问题与秦晖先生商榷. http://www.onejoo.com/story/109956/. 访问时间:2008.1.21 2 克格勃(KGB)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契卡”用以镇压反革命。1922 年,“契卡”改名为 GPU(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1934年,又变为 NKVD(人民委员会内部事务委员会)。1941年, 由于战争的原因,又改名为 NKGB(国家安全委员会)。1946年,二战结束后,NKVD和 NKGB升格为部,变成MGB (国家安全部)和MVD(内务部)。克格勃的任务是维护国内秩序,根据苏维埃联邦的要求在国外进行情报活动。 其总部设在莫斯科环行路,办公室装备有各种现代化间谍设备。克格勃的人员数目无法估计,有消息说,国内有 175 万人,国外大约共有 40万人。总之,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特工组织。1992年,随着苏联的正式解体,克格勃随 之解体。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年代受迫害的公民恢复名誉的工作情况问题,会议指出,仔细分析在恢复名誉工作 中发现的档案文件,可以断定镇压的规模。1930-1953年因反革命国家罪,审判机关 和非审判机关对 3778234人作出了判决和决定,其中有 786098人被处决3。涉及到的 人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军队领导人、文艺活动家、经济工作干部、工 人、农民以及那些与叶若夫和贝利亚刽子手方法格格不入的保安人员。 列宁的政治遗嘱中直接提到的 6名中央委员,最后有 4人遭镇压,1人被驱逐出 国并遭暗杀,仅剩下斯大林一人;从 1919 年到 1935 年,联共(布)中央先后共选 出的 139名正式和候补委员被逮捕和枪决的有 98人,占 70%;在军队系统,据不完 全统计,5名元帅中的 3人,16名高级军事指挥官中的 15人,67名军级指挥员中的 60人,199名师级军官中的 136人以及 397名旅级干部中的 221人,也在迫害中死 于非命4。由于这场人为的阶级斗争延续的时间太长,涉及的范围太广,采取的手段 极端恶劣而又严重违法,所以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镇压和迫害,根本就无法准确地统 计5。 大清洗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 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 灭,一个国家的公民看到门外有汽车停下就怀疑自己将被逮捕。1956年 2月 25日, 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的报告,这是苏共高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系统谈到大清洗的报告。赫鲁晓夫以苏 联人特有的行政效率完成了斯大林的“去魅化”,毫不留情地将大清洗与斯大林划上 了等号。他认为是斯大林个人性格的粗暴破坏了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1987 年,在 大清洗中失去祖父和外祖父的戈尔巴乔夫,以“不应当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 开启了大清洗的重新调查。1988年,莫斯科审判的遇害者在大清洗结束 50年后终于 开始被平反。同年,苏联所有中生的历史期末考试以“不能让谎言再继续毒害学 生”的理由被取消。“那些用谎言毒害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欺骗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 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第 1版.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46 4 可参见赫鲁晓夫在苏共 20大上的报告(见[苏]尼•谢•赫鲁晓夫,[意]维•维达利《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华夏出版 社 1989年出版)、陈启能《苏联大清洗内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年出版)等书。 5有关统计数字各种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被捕的普通公民将近 800万人,而当时苏共有 280万党员中,至少有 122 万党员被清除出党(逮捕、处决或流放)。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其罪行是巨大的,罄竹难书。” 历史事件只有被置于整个历史中才能被深刻理解。大清洗运动发生在 20世纪 30 年代下半期,以基洛夫被杀案为导因,先后进行了莫斯科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 审判,它的清洗目标包括所有反对派成员及其同情者们,党政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 内务部和军队干部,直至社会各个阶层,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或者说,它是在 斯大林的集中领导下设定了具体政治目标、针对一系列明确或不明确的对象、持续 几年之久的民族自戕行为;在大清洗运动的中后期,事态恶化,严重失控,导致众 多无辜者冤死。大清洗的动因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原因藏匿在长久积淀的重大 社会矛盾中。 1.2 原因分析 斯大林把反“右倾”胜利后开始的转折——转向超速工业化和强制集体化道路, 称作大转变。在当时的苏联,这条道路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 严重的弊端。 1.2.1 经济秩序的混乱 布尔什维克革命时,把土地分给农民;而集体化要收回土地和牲畜,意味着农 民失去所有财产,将成为被国家束缚在集体农庄的奴工。对农民采取的暴力强迫、 驱赶富农政策,紧随集体化而来的暴力征粮,对拒绝交粮和交粮困难户采取的各种 体罚和刑讯措施乃至大规模逮捕,在农村引发了空前的激烈对抗。在 1929年全苏有 记载的骚动达 1300余次;仅 1930年 1-3月,有记录的群众性骚动达 2700余次(不 包括乌克兰),卷入农民达 130多万人6。1930年 3月 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 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 称农民发动的广泛骚动的浪潮对体制形成了一种威胁。“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 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我指的不仅是地方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别省委工作人员 和个别中央委员。”7。同时, 这期间对牲畜的大量宰杀、劳动力人口的逃亡和生产力 6 沈志华.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898至 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 第 1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0 7 斯大林和两个五年. http://www.cccpism.com/book/lishi/sdl5nian.htm. 访问时间:2007.10.10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破坏也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超高速工业化使货币体系遭到破坏,预算完全陷 入混乱。事态甚至发展到了只有靠抬高物价、发放义务公债来弥补预算的巨大亏空。 物价暴涨导致货币贬值到使农民只能通过以物易物——用农产品换取日用工业品来 维持生活的地步。农业遭到破坏,而投入重工业的大量资金又靠向国外出口粮食来 获得。这种情况引起粮食供应紧张,使用粮卡定量分配,因而城市生活水平普遍下 降。 1930年 3月 4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 的决议》,要求坚决制止用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禁止强制性的实行住宅、 小牲畜、家禽的公有化,重申集体农庄只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可是,在纠正过火行为中,出现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 1930年 6月,留在集 体农庄的农户由原先的 1400万户降为 63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由 60%降 23.4%。 1.2.2 消极的政治影响 国家经济生活的紧张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提高了“右派”领袖们 的威望。《真理报》不断收到群众来信,认为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是正确的”, 他们在台上时,“一切都充足”,“把他们一撤职, 什么都没有了”8。群众中的这种思想 情绪反映在党内,就是布哈林等“右倾”领袖人物的政治威望得到恢复,党内干部、 党员对其主张予以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右派获得的同情和支持在 1929-1931年的清党 运动中曾有明显反映,这期间被开除出党的近 25万党员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同情 并支持右派而被开除的。 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反对派案件——瑟尔佐夫—洛米纳泽案和柳京 案。谢·瑟尔佐夫原是中央登记分配部长,他为斯大林建立官职等级名录曾立过 大功。为此, 斯大林将他提升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命为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 席,还将他作为取代李可夫的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的预备人选。洛米纳泽则是 联共(布)中央委员,当时担任外高加索党组第一书记。他们曽在反“右倾”运动中积极 支持斯大林路线,但后来亲眼看到大转变的恶果,转而开始同情右派,反对斯大林。 8 沈志华.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898至 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 第 1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76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前莫斯科州委书记柳京则与布哈林的几个弟子一起起草了一份公开提出打倒斯大林 口号的宣言。当斯大林在政治局提议处死柳京时,政治局多数成员没有支持。柳京 等人仅被开除党籍,逐出莫斯科。这些新反对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们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党内下层的思想情绪,同时也从特定角度显示了党内上层的思想倾向。30 年代上半期,有诸多事实表明,以基洛夫、奥尔忠尼启泽为首的政治局大多数是主 张温和政策的。紧跟斯大林急进方针的,在政治局里仅有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 极少数人。但是,政治局多数仍然尊重斯大林的领袖地位,在公开的重大问题上并 没有与他对抗。可以说,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受到政治局的某种程度的制约。 1934年 1月召开的苏共十七大上,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基洛夫在发言时 22次提到 斯大林,他称斯大林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掌舵人”、“争取劳动人民解放的最伟大 战略家”等等,甚至提出“把斯大林同志总结报告中的所有论点和结论当作党的法律来 贯彻执行。”而斯大林却嗅出了别样的气味:按规定,党的总书记出现在主席台时,掌 声应该 10分钟,政治局委员则应控制在 2分钟,可基洛夫上台时,暴风雨般的掌声远 远超过了规定时间。在十七大最后选举时,所有中央委员中斯大林竟得票最低,反对 票高达 270 张,而基洛夫只有 3 票反对。卡冈诺维奇下令销毁斯大林的反对票,宣布 斯大林和基洛夫都只有 3 票反对9。斯大林隐忍着领袖地位岌岌可危的剧痛,据说 17 大召开前几天,有委员找到基洛夫想把斯大林搞下台,但基洛夫拒绝了。 1.2.3 指导思想的错误 苏联从 20年代末期以后选择了超高速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这一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迅速实现工业化, 巩固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的愿望和要求,然而,超过客观可能条件的过高速度,加上资金全面紧缺, 以及国家科学文化和技术的落后,使这一模式背离了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使 它陷入了自身的矛盾之中。可怕的是,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苏共不是以冷静的科 学态度从经济规律上寻找原因,而是从政治上去追究“破坏者”和“人民公敌”。苏联政 治模式的核心成份之一,是高度集权而又缺乏监督的干部任命制10。这种制度造成各 9 马龙闪.苏联战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东欧中亚研究,2001(6) 10 贾文华.苏联改革.第 1版.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级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为执行上级指令而很少顾及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 往往漠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使得官僚主义逐渐滋长。 加上官职等级名录制 度赋予的特权,又使腐败现象滋生发展。在 1937年 2-3月中央全会上,斯大林曾指 出过党内“由亲近的人们结成的小家族,小团体互相包庇、互相吹捧”的现象。可惜 的是斯大林本人却未从体制上去寻找原因——在 1936年修改宪法的讲话中他宣布, “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他更不可能正确认识人民内部和敌我这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他看到的只是“资本主义包围”。在他看来,在苏维埃国家只有间谍的“阴谋 破坏”。他说“只要资本主义包围还存在, 我们这里就会有外国代理人派遣到我们后方 的暗害分子、间谍、破坏分子和杀人凶手。”11这种现象当然是事实,但是却被斯大 林无限扩大化了。并且将“破坏分子”与“托洛茨基派”等同,于是开始对托派进行严酷 的斗争。加上他早已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越来越胜利,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12的理 论误区,使得他在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带来的困难是,只能够采取大清洗 的策略。 斯大林执政后的 20 年代,一连串斗争接连发生。从 1928 年“沙赫特事件”起, 在社会上和党内就进行了多次清洗:反“右倾”之后进行了清党运动 (1929-1931年), 制造了“拯救乌克兰联盟”案、“乌克兰青年联合会”案 (1930 年) 和“劳动农民党”案 (1930年)、“工业党”审判 (1930年 11月 25日至 12月 7日)、食品供应系统的特务组 织破坏案 (1930年秋)、“孟什维克中央联盟局”审判案 (1931年)、瑟尔佐夫—洛米纳 泽“反党集团”案 (1930 年)、 “马克思主义联盟”案 (1932 年)。同时,在社会上也进 行了残酷的斗争,在集体化运动中的驱赶“富农”(1929-1931年)、征粮运动 (1932-1933 年),还包括在文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进行的接二连三的批判运动 (1929-1932 年)13。这些斗争在社会上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甚至造成一个普通公 民看到门外有汽车停下,就怀疑自己将被逮捕的人心惶惶的恐怖气氛。 11 同上,第 30页。 12 斗争是在“随着社会主义越来越胜利,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沦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1928年 7月,斯大林在 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提出:“向社会主义的前进不能不引起剥削分子对这种前进的反抗,而剥削分子的反抗不能不 引起阶级斗争的必然的尖锐化。”(《斯大林全集》第 1卷,第 150页) 13 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第 1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49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莫斯科审判 2.1 概述 莫斯科三次审判是大清洗的高潮,是暴力以合法化面目出现的光天化日之下的 表演。这些冤案在在苏共二十大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得到平反。但是这些工作 实施地非常不彻底,至 60 年代中期,则实际上停顿了下来。到 1987 年,苏共中央 全会才决定重新做好平反工作——历史的真相慢慢显现,一宗宗冤案慢慢浮出水面。 这发生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局部性的策略 失误还是全盘皆输?对于后一种可能性的恐惧使很多人逃避、甚至是长期逃避去探 究这一答案。中国曾长期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对苏联大清洗运动持 完全肯定的观点,认为这是保卫苏维埃俄国所必需的。自然,这种观点现在已经很 少有人认同。而自 1956年苏共二十大初步揭露大清洗运动的真相以后,对大清洗持 肯定态度同时又认为犯了“扩大化”错误的观点颇为盛行;随后,随着事实真相的进 一步揭露,也有许多人认为大清洗是全局性错误,认为大清洗运动不是偶然的,而 是有一定理论支撑的,并且是对正常法制秩序破坏的结果。本文认为,大清洗,包 括担任其中重要角色的莫斯科三次审判,的确是有一定理论(尤其是法学理论)支 撑的,并且,最重要的原因是苏联从未建立起真正的法制秩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苏联赖以治国的法学理论本身存在缺陷14。 2.2 审判,一个忏悔的剧场 1934年 12月 1日,当时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 委书记的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凶手尼古拉耶夫枪杀。为追究杀人凶手及 其后台,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先后于 1936年 8月、1937年 1月和 1938 年 3 月在莫斯科进行了三次公开审判,相继认定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 14 Shuman认为,从列宁时代至斯大林时代,苏联领导人都有排斥法治(rule of law)的态度,当时的法学家或是为政 权服务或是堕入法律虚无主义,如帕舒卡尼斯(见 Samuel I.Shuman.Soviet Legality as Reviewed by Soviet Jurisprudence.in Wayne L.Review 1958-1959(5))。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布哈林、李可夫等联共(布)重要领导人涉嫌此案关,并认为他们都是受原联共(布) 领导人之一、后流亡国外与国际帝国主义“勾结”的托洛茨基指使,企图篡党夺权、 颠覆苏维埃政权,将他们定为反党反苏的反革命集团首领,于 1936 年至 1938 年加 以镇压,这一历史公案在当时震惊世界。 “这不是根据法律的审判,而是政治审判。”15。审判的过程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没 有任何人证、物证,只有被告的口供,审判仅仅是依据这些口供进行的——并且邀请了 邀请了西方记者、外交使团和独立观察人士旁听(苏联有邀请西方记者参加政治审判的 经验,1930年 12月 7日“工业党”案开庭,大批外国记者出席了为期两周的公开审判)。 所有的被告都不为自己辩护,而是积极主动地控诉自己的“罪行”16,说自己被枪毙是最 公正的判决,号召苏联人民永远跟着党和斯大林走。“不管对我作出什么样的判决,我 都认为判决是公正的。你们不要向后看,要勇往直前,和人民一起跟着斯大林走。”(加 米涅夫);对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我的报答是像黑夜一样卑污的背叛,背叛了党、祖国、 斯大林……我敢说,我因我们恶毒的阴谋被揭露而感到高兴。”(格林科);“我向国家、 向党、向全体人民下跪。”(布哈林);“我希望那些尚未被揭露和被解除武装的人立即 和公开地缴械投降。我希望他们通过我的例子相信自己必然会被解除武装……”(李可 夫)17。被告人的陈述与检察长的起诉内容分毫不差。事实上,这些被告是在审判头一 天晚上才被“告知”自己“犯下”何种罪行,应当怎样供认罪行。 此刻,审判成为一个忏悔的剧场18,无论审判是否公正,无论认罪的被告们是伏 15 语出自加米涅夫。 16 有观点认为,认罪和忏悔也是俄国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性格。“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一个犯人在法庭上推翻 供词。我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我可以看到我自己在高压下意志崩溃供认了一切,但是审判本身是自由和公开的, 我认为我应该推翻了被迫作出的供词。当我看到记者们支持我的话的时候。俄国人告诉我这纯粹是英国式的观点, 认罪/自白是斯拉夫人的灵魂中自发的冲动,‘一种俄国老传统’,而不是托斯妥耶夫斯基和GPU的奇特发明。然而, 我把这告诉了托洛茨基。奇怪的是,被告中没有一个人继续抗争并且求助于世界公共舆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知 道无论如何自己将会死去……。即使经过一审后,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将会死。在死亡的确定性与公正性之间有 天壤之别,在这里存在着缓刑的希望——在这里托洛茨基用手指作了一个生动的手势表明:一毫米的希望。” (Kingsley Martin: Trotsky in Mexico. London. New Statesman. Jan 29, 2007.) 17 以上引言出自[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赵洵,林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344 18 William Grimes认为法庭是一个“剧场”,而审判过程则是一出戏剧。这一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野。作为导 演的检察官与作为演员的被告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如上文所言,有人认为忏悔是斯拉夫人的一种民族性格,真 正深入了解人的内心非常困难。在自我诽谤/忏悔的同时,法庭这一剧场带给人的影响又是另外一种我们很难判断 其性质的冲击力。(见William Grimes. Trials Blundered Into History as Justice Sadly Watched. Late Edition (East Coast). New York.New York Times. New York, N.Y.: Aug 31, 2005. pg. E.8)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法”还是绝望地屈服在暴力与残害脚下。审判的作用在于通过让嫌犯接受规则,并 且是通过自己忏悔的方式来接受的规则实现它的意义。被打破的规则秩序在此时就 得到了再次的平衡,“它起到的作用是使一个因为某人违反了规则而失衡的政治共同 体重新平衡,无论它是否允许嫌犯重新回到共同体中或是将他们从共同体中驱逐出 去,它都已经要求他们使自己接受通过谦卑和懊悔来证明的规则。”19懊悔,认罪, 自责,乃至绝望,在莫斯科的法庭上扭曲纠缠在一起,在审判过程中扮演着有力的 角色。在雅典,被告被要求提出对他们实施的惩罚;在古罗马,被告则被要求蓬头 垢面一脸悲恸地出席法庭。德国左翼作家福伊希特万格写道:“被告是一些保养得很 好、穿戴讲究、举止从容的男人。他们喝着茶,报纸插在衣服口袋里……如果委托 一位导演把这次审判的情况改编成剧本,那么他可能要花上许多年,进行许多次排 练,才能让被告进行如此默契的配合……”20。 2.3 莫斯科审判的国际影响 在审判刚刚结束时,出席审判的西方人士有很大一部分认同审判的公正性,一 位英国律师认为,“我们又一次坚定地认识到控告是正确的、承认是正确的,判决是 公正的。”尤其是一些“苏联之友”们,1936年 6月韦伯夫妇在英国发表了一篇文章《苏 维埃共产主义:一个新的文明?》21,引起巨大反响。当时英国的经济危机促使许多 人开始思考:西方文明是否正被一个新文明所取代?韦伯夫妇认为苏联的制度是人 类社会进程中的一种新的文明样式。在这一新制度中,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之间的 区别、自由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之间的矛盾丧失了意义,这一新制度在一个两亿多 人口的国家中成为现实。这种“新文明”废除了“利润”并谴责“剥削”;为了实行“社会 平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它是继西欧文明的议会制而来的一种新文明。“如果 你认为这种想法是乌托邦的话,那只能说明两个文明之间的鸿沟之深。” 22当国际舆 论普遍谴责斯大林制造的莫斯科大审判冤案时,韦伯夫妇还在为之进行反驳与辩护 19 William Grimes. Trials Blundered Into History as Justice Sadly Watched. Late Edition (East Coast). New York.New York Times. New York, N.Y.: Aug 31, 2005. pg. E.8 20 Ibid. 21Sidney Webb; Beatrice Webb. Soviet Communism: A New Civilization?. Pacific Affairs(9), No. 2 (Jun., 1936), pp. 294-296. 22 Ibid.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3。 对社会主义怀着美好期待,同时也对斯大林政治模式充满疑惑的作家罗曼·罗兰, 还是对 1936年苏联宪法进行了文学家式理想化和浪漫主义的高度。他应高尔基 之邀于 1935年 6月访苏,期间曽与斯大林会见,并写下了《莫斯科日记》对访苏期 间的经历包括与斯大林对话的内容进行了记录。回国后一再征求斯大林的意见,请 允许其发表,斯大林始终没有回音。罗兰遂在日记标题页上写下“该书 50 年内不得 发表”的字样24。同年 10月,他公开发表了《莫斯科归来》一文,还是对苏联作了正 面的描述:他“最主要的感受就是体验到那富有青春活力、热情洋溢的强大力量;苏 联人民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领导者更是无比信任。……这就是历史上的那种‘伟 大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里,人民掌管着自己的命运,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1936年 12月 4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也即 1936年宪法公布,宣布社会主 义已经建成。罗曼·罗兰在日内瓦发表谈话:“这在生活中实现了直到今天为止始终不 过是人类梦想的伟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25 站在反面立场的是纪德,“我怀疑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其它国家,即使是希特勒 的德国,人的思想和灵魂还能比在苏联更不自由、更卑躬屈膝、更饱受恐怖、更象 家奴俾女。”261936 年纪德访苏回国后,先后发表了《访苏联归来》、《为我的<访 苏联归来>答客难》,将苏联描述成一个人间地狱。他认为,苏联人民生活贫困,从 生活到思想都是整齐划一,舆论也是一律,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非常严重。 “第一 眼看去,这里,个人是混合在群众里面的,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以至于谈到人事时 候,似乎不需说‘众人’,而说一个‘人’就够了。”“每幢住宅都有同样的丑陋家具,同 样的斯大林肖像,此外绝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一件个人物品,没有一点个人纪念。 各个住宅都可以互相交换的;那些集体农场人员本身似乎就是可以互相交换的,他 们由这家搬到那家,甚至自己都不觉得。” “每天早晨,《真理报》教他们以合宜知道、 23 对西方一些“苏联之友”对苏联的吹捧,托洛茨基写了《论所谓苏联“友人”》附在《被背叛的革命》一书中。 24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第 1版.袁俊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5 同上,第 164页。 26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附:答客难).第 1版.郑超麟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41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合宜思想,合宜相信的事情。超出这个以外,是不好的。” “在苏联,一件作品无论 如何美,若不是在路线之内,就要受到排斥的。美,被人看作一种资产阶级的价值。 一个艺术家无论如何天才,若不是在路线之中工作,公众的注意就要从他转移开去, 或被别人从他引开去:人们所求于艺术家,所求于作家的,是要他随声附和;做到 这点以后,其余一切都可给他了。”27 但是最令他厌恶的,是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造 就的官僚阶级,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和苏联广大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 纪德似乎还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那边令我烦恼的,却不在于那些缺点, 而在于立刻又遇着我所讨厌的那些利益,我所希望取消的那些特权。” 28这些官僚们 一爬上高位即刻就开始为私欲而压榨人民,“具有——我们的资产阶级的一切恶德。 它刚从贫穷地位爬上来,就已经看不起贫穷的人了。它贪图那好久没有的一切好处, 它知道应当如何去获得并如何去保持起来。”29 27 同上.第 25页。 28 同上.第 67页。 29 同上.第 150页。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莫斯科审判违法性分析 3.1 审判背后的非法行为 3.1.1 伪证的策划 斯大林作为莫斯科审判的幕后操纵者,一手“策划”了托洛茨基与反革命阴谋网 的“联系”,捏造托洛茨基与反革命派成员秘密通信、这些成员从苏联到托洛茨基那 里接受指令。当然,凭空的捏造是不会有证据的,而主导三次审判的检察官维辛斯 基却说,不仅是通信,而且秘密会见已不止一次。为使公诉人说话有依据,内务人 民委员部领导授意戈尔茨曼在法庭上承认自己在 1932年 11月在哥本哈根对“布利斯 托里”饭店与托洛茨基的儿子接头——但丹麦报纸声明,该饭店 1917 年就被拆除; 当时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私人组织的一个调查委员会对莫斯科控告托洛茨基的调查 中还证实:戈尔茨曼供词中说的他与谢多夫会面的日期也不对,谢多夫那时正在柏 林而不在哥本哈根。斯大林对外只好保持沉默,对内则大发雷霆:“你们,你们这些 人,干嘛想出这个该死的布里斯托尔旅馆!应该说他们是在车站见面才对!车站在 任何时候都变动不了的!”这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政治丑闻。 3.1.2 伪证的制造 在莫斯科三次审判的过程中,被告们争先恐后地认罪令美国中情局感觉十分诧 异,他们猜测这有可能是苏联对这些被告运用了某种专为可克格勃使用的“药剂”, 来间接操控其思维,并进行长期的研究。然而却始终未能破解这种神秘药剂30。天真 的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克格勃掌握更为“高明”的诱供和逼供方法。 许多老布尔什维克具有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比如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 记柯秀尔。对于他们来说,毒打是无济于事的,并不能使其精神崩溃,但是假如将 危险转移到这些布尔什维克的亲人身上,令其自尊、信心丧失殆尽,便可如愿了。 柯秀尔受尽严刑拷打,但被处决前仍拒绝作假证。“他的刽子手们把柯秀尔的十六岁 30 马龙闪.苏联战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东欧中亚研究.2001(6)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女儿带到审讯室,当着父亲的面把他的女儿强奸了。此后,柯秀尔就在所有‘交代’ 上签了字,可是他的女儿被放出来以后卧轨自杀了。”31布哈林在《致未来一代党的 领导人的信》中写到“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世,契卡(克格勃前身)的优良传统已 成为过去了。当时,革命的思想指导他们的一切行动,使他们对敌人无情,对付各 种反革命,保卫了国家。所以契卡机构受到特殊的信任。享有特殊的荣誉、威信和 尊重。而现在,所谓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机构,就其多数人来说,是由无原则的、 腐化的、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官员组成的蜕化变质的组织。为了满足斯大林病态的怀 疑心理(我不敢说得更多),为了追求奖章和荣誉,他们利用了契卡原来的威信,进 行最卑鄙的活动。而他们不懂得,他们同时也在消灭他们自己,因为历史是不能容 忍卑劣行径的见证人继续存在的。”“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中央委员、党员变为 叛徒、恐怖分子、暗杀分子、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 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32当时的克格勃已经从昔日的国家保卫机构蜕化成为残酷 镇压反对派的暴力机构。从其工作人员身上,人们再也看不到一丝布尔什维克的精 神。 “乌云笼罩在党的头上。我的毫无罪恶的头,将会株连几千名无辜的人,因为要 制造一个组织——布哈林的组织。而这个组织不但在今天,在我和党七年来没有任 何分歧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就是在右倾反对派时代,也从未有过。关于柳京和乌 格拉诺夫的秘密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 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坚信,经过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 的污秽冲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动摇地献出 自己的生命。我热爱基洛夫,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斯大林的事情。我请求新的、年轻 的和诚实的一代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和恢复我 的党籍。”33在这封布哈林向妻子口述的信中,布哈林明确地表示,不承认加在他身 上的诬告,相信历史定会洗清他的冤屈。然而,当克格勃以其妻儿的生命来要挟他 时,他不得不屈服,“我向国家、向党、向全体人民下跪。”高贵的布哈林终于屈服 31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第 1版.赵洵,林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2 32 布哈林冤案及平反经过. http://www.cccpism.com/tl/ussrwar/bhl.htm.访问时间:2006.6.11 33 同上。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了,出于对亲人的呵护。他甚至为斯大林写了一首首抒情诗,表明自己对斯大林本 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独一无二的例子是柳京。他不仅曽公开表明要推翻斯大林34,也从未向斯大林、 向克格勃屈服。第二次莫斯科审判期间流亡墨西哥的托洛茨基,成为法庭上的缺席 被告,他希望苏联政府引渡自己以当庭对质。他和秘书们日夜加班,整理批驳文件, 回答外界和报刊的疑问。1937年 3月,美国、英国、法国和捷克等国有关人士建立 了一个旨在进行反审判的联合调查委员会,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出任该调查委 员会的主席。同年 9 月,杜威的联合调查委员会结束了反审判调查,公布自己的裁 决:“根据一切材料……我们认为,1936年 8月及 1937年 1月的(莫斯科)审判纯属诬 陷,我们确认列夫·托洛茨基与列夫·谢多夫无罪。”托洛茨基这一裁决感到非常高兴。 然而裁决本身的影响很小,因为当时欧洲战争阴云已日益逼近。而当莫斯科审判到 来时,托洛茨基希望被引渡的要求遭到拒绝。如果他真的有机会出现在法庭,他会 不会向那些已经屈服的人一样在法庭上认罪?托洛茨基说过:“归根到底,党总是对 的,因为党是无产阶级完成其根本任务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工具”35。 3.1.3 临时修改法律 1934年 12月 1日,基洛夫被暗杀后的两天,在斯大林的授权之下,苏联中央执行委员 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写道:“对 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在侦察和审理恐怖组织对苏维埃政权工作人员进行恐怖活 动有关事宜进行如下修改:(1)有关这些案件的侦察工作不能超过十天。(2)控告结论在 正式开庭一昼夜前交给被告。(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 和赦免请求书。(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36这一公然践踏法制的决议,被作为审 判的依据。任何政治案件都可以被指控为给恐怖活动作准备,从而将其视为“恐怖活动”加 以审理,使用非法手段使大量冤假错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总检察长维辛斯基还为这一修 改提供法学理论的根据。他说,当“法律变成过时的东西,就应当把它们抛到一进去。”37维 34 参见上文。 35 Kingsley Martin.Trotsky in Mexico. London. New Statesman(136). Jan 29. 2007. 36 姜琦,谢宗范.秘闻曝光录——苏联历史错案纪实.第 1版.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193 37 关怀,刘铁.苏联政治制度问题.中国苏联东欧政治学会,1985.181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辛斯基还声称,法官可以自由解释法律,用强制手段办案,凭口供即可定罪以及集团同罪 等观点。这位克格勃用尽一切卑劣手段对被告进行逼供,并为法官依靠伪证词作为唯一的 断案依据提供了法理学上的支持。 1935年 4月 7日,苏联政府又颁布一项法律:12岁以上的儿童对于本人所犯的 各种罪行(从偷盗开始)应负与成年人相同的责任,直至被判处死刑(后来果然有 许多起儿童枪毙案)。这项法律的颁布是为即将开始的审判做准备的,斯大林预计到 大逮捕浪潮之后必是儿童乞讨流浪潮,早颁布有关法律,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同时 在即将开始的逮捕浪潮中,许多人绝不会轻易屈服,所以这条法律也是为了利用他 们对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之情,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折磨,使他们不得不承认被指控的 罪行,并且在彼此诬陷中进一步丧失斗志38。 3.1.4 诉讼权利的剥夺 在 1936年 8月第一次审判中,被告们并无辩护人,在后两次审判中,国家给多 数被告制定了辩护人,但是这些辩护人并未起到维护当事人权益的作用。他们完全 无视事实,不仅不推翻子虚乌有的犯罪指控、为当事人辩护,而且在审判的整个过 程中只是在帮助检察官证明自己的当事人的确有罪。 除了辩护权之外,被告的上诉权也被剥夺。根据当时苏联法律的规定,被判死 刑的人有权在 72 小时内递交赦免申请书,但是这条法律也遭到了践踏39,死刑宣布 后远不到 72小时就立即执行了。 3.2 斯大林宪法的缺陷 3.2.1 帕舒卡尼斯与 1936年宪法
/
本文档为【莫斯科审判及其法律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