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

2008-04-21 9页 doc 52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5554

暂无简介

举报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http://www.ok-mababy.cn/ma_zt22.htm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   1.什么是月经周期中的四期? 2.行经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3. 经后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4.经间排卵期有何生理特点? 5.经前期有何生理特点?      1.什么是月经周期中的四期?   月经周期是由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所组成,四期的生理特点各不相同。返回顶部   2.行经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一般来说,月经周期已届行经期,阴道见红,由少见多,色质等符合经期要求,基础体温(下称BBT)由...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
http://www.ok-mababy.cn/ma_zt22.htm 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   1.什么是月经周期中的四期? 2.行经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3. 经后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4.经间排卵期有何生理特点? 5.经前期有何生理特点?      1.什么是月经周期中的四期?   月经周期是由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所组成,四期的生理特点各不相同。返回顶部   2.行经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一般来说,月经周期已届行经期,阴道见红,由少见多,色质等符合经期要求,基础体温(下称BBT)由高温相下降,标志着行经期的到来,亦意味着本次月经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已开始。排出经血,固然是行经期到来,但经血之所以排出,又是一系列生殖机能活动,特别是阴阳消长转化,从相对性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的极限调节到平衡的结果。子宫在行经期间的作用,冲任行通达的作用,泻者,子宫口开放,通过收缩,行排泄作用,通达者,冲任经血下行也,从而排出经血,因为排出经血与冲任脉的关系很大,故历来妇科书籍只提冲任经脉,不提子宫者,此理也。我们认为冲任脉包括督脉内始于子宫冲者,胞脉胞络亦是主持经血排泄者,所以胞脉胞络实际上就是冲任经脉在子宫内者,子宫开放,子宫收缩,推动胞脉胞络排出经血。但经血排泄之所以有定时定量者,此与子宫泻中有藏,以及冲任胞脉胞络之通达与约制功能有关。而月经之规律性来潮者,首先与阴阳消长转化的周期节律有关,下面将分别论述之,目的在于探讨生理。论治未病,提高机体能量,建立健康的月经周期。     排泄经血及经血内含实质。月经来潮,排出应泄之经血,目的在于除旧生新,这是新陈代谢之必然。我们认为,月经周期中四个时期,均存在初、中、末三个时期,行经期亦不例外,行经初期,是排泄经血的早期,也是开始发动时期,与经前期相连,行经量少,或很少,色淡红,质地稀,常伴有小腹胀痛的感觉,时间短暂,一般1天,有的仅半天,偶有1天半到2天;行经中期,是排泄经血的高峰时期,一般经量多,色红或紫红,质地稍粘稠,或有小血块,是除旧的主要时期,经血的排泄是否通畅,是否顺利,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一般1—2天,亦有达到2天半或3天的;行经末期,是排泄经血的结束时期,也是生新的开始时期,因为除旧务必彻底,一般不能有丝毫储留,留的一分瘀,影响一分新生,此所谓祛瘀即是生新。因行经末期较之行经早、中期有所延长,一般1—2天,但有达到3—4天,甚则有达5天。但行经末期是一个除旧生新的交替错杂时期,既要排出残余之旧血,而且有此残余之瘀,留存于子宫角落处,有的由于子宫发育异常及位置不正,如前后屈曲,致使排瘀较难而有所延长,但生新奠基已经开始,不容忽视,实际上行经末期与经后期相连,生新在一定程度上已占主要地位,子宫内大部分排泄处开始生新,为经后期奠定基础。     经血内含实质, 一般认为:排出经血自然以血为主,乃肉眼所能见,故前人提出“女子以血为主者”此意也。但我们认为:经血并非全是血的成分,含有多种因素,而且是次要的。曾经有人认为月经即天癸,至今还有人应用癸水,癸汛代月经为名者,虽有欠妥之处,但的确对经血内涵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今天,我们借助现代医学的手段,从微观方面观察到排出经血的内涵。虽有血液,但主要的是晚期分泌的子宫内膜、液体、性激素等多种物质,而排出经血主要与子宫内膜的分泌脱落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气盛,天癸至,是月经来潮的前提,肾气衰,天癸竭,月经将闭止不来。清代《傅青主女科》指出:“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经水多,肾水少则月经少,把月经的多少,纳入到肾水的范围。因此,我们认为经血的内容主要是肾水类物质。再析,月经来潮的目的,在于有子,繁殖下一代。《灵枢·决气》是“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亦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可见有子在于生殖之精,现代医学谓之卵泡卵子,在天癸、肾阴的滋养下,发育成熟,排出后与精子结合,始能受孕,如不能受孕,败精化浊,浊精在腹腔内被吸收,但随之产生的水湿津液,将随经血而排出,至于子宫内的内膜组织,朱丹溪在论述经闭病理时说:“痰脂下流于胞门,闭塞不行”,虽没有明确指出内膜组织,但前对痰浊脂膜,基本上视作一体,一般与阳气有关,在阳长的前提下逐步溶解,但其残余者,需随经血排出。综上所说,我们认为:经血内含肾阴癸水、脂膜、血液,以及水湿等物质,其中脂膜组织有一定的活性,并非全是死瘀。此外还有气火,天癸中的阳水等血中所含微细物质,非肉眼所能见。所有这些物质,已属陈旧性者,必须排出,以利于生新。     重阳转阴的特点。所谓重阳者,是指阳长达到高水平。重者有双重或重叠之意,说明有双重或双倍的阳,实际上阴中之阳,即精卵发育成熟所产生的壬癸阳水,以及气中之阳均处于高水平,但根据临床观察,天癸之阳水实际上已下降,但气中之阳仍维持高水平以应太极阴阳钟阳半月的要求,阳长至重已达阴阳消长不平衡的生理限度,如不通过转化,排除有余之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则将破坏生理状态,导致病理变化。重阳必阴,转化开始,转化者,气血显著的活动也,心肝子宫包括冲任胞脉胞络皆动,心肝协助子宫活动以行泻的作用,冲任胞脉之动以行通达作用,从而排出经血,但不仅排出经血,更为重要的是排泄阳气,纠正阴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让位于阴。所以月经之是否到来,以及经血之能否顺利排泄,前提还在于阳长是否达重,重阳才能顺利转化,转化必须重阳。但重阳者,亦必须要有阴的支持,阴长阳生,乃互根互长之理,阳长而阴有所不足,则重阳的基础不实,转化时亦必有所影响,转化后阴长不及可致病理变化,即月经来潮后,阳随血泄,让位于阴,阴不能长,不仅使行经末期子宫内的修复延缓而出血延长,而且对纠正后维持阴阳间的相对性平衡带来不利。《女科经纶》引陈良甫曰:“女了二七而天癸至,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女子阴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故曰天癸,常以三旬一见,以像月盈则亏,不失其期,故名曰月信”。古人限于条件,不可能从血中观察到天真气降及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等物质。我们今天借助现代医学微观手段,不仅观察到此类物质,而且还有更多激素和微量元素等周期变化,同时以临床反应中亦观察到与此有关的胸闷烦躁,乳房胀痛等随经血排出而消失,BBT从维持的高温相下降0.3—0.5℃,达到原有的低温相水平,从而更好地认识重阳转阴,调节平衡的行经期生理特点。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环境地区不一致,营养、工作、生活之有异,因此所谓重阳转阴尚存在比较而言的高、较中、较差的差异性。     高水平的重阳转化。一般来说,高水平的重阳,此指重阳更充盛者,亦包括有充实的阴,其转化相当顺利,转化后阴长基础亦好,不仅反应月经周期时数律的规律性强,而且可以经受较强的内外因素的干扰,包括环境、生活、气候的改变,以及精神因素的刺激,这是一种很健康的月经周期,包括行经期的健康。较中水平的重阳转化,一般亦包括较中水平的阴,其转化亦较顺利,月经周期及行经期的时数律亦较规律,亦可经受一般内外因素的干扰,包括寒热、环境、精神等改变,不至于影响行经期的排泄及时数的正常,但对较剧的因素,将会有所影响,尽管如此,仍为较健康的月经周期,包括行经期。较低水平的重阳转化,一般亦包括较低水平之阴,其转化有时顺利,有时欠顺利,有时1 次转化不成功,需2 次转化,或见经前期少量漏红,月经周期有时正常,有时欠正常,而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月经周期的失调,虽然亦属于正常的月经期演变,实际上是属于一种亚健康的月经周期,包括行经期。     圆运动生物钟节律。月经周期的规律性变化,是与圆运动生物钟的整体规律有关。圆运动生物钟,又可称为太极阴阳钟,包含两个内容,圆运动,易学上称为圆道,是指终而复始,始而复终的圆周运动,宇宙间普遍存在这种运动,人体内部也不例外;生物钟,指事物运动有着明显的节律变化,并有时间光照的特点,生物包括人体在内所存在着的时间光照节律变化,称为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月经周期从行经期开始,但也是上一次周期的结束,旧的结束,新的开始,除旧迎新,新周期的运动开始,进入经后期,阴长阳消,阴长至重,重阴必阳,引起明显的转化活动,进入经间排卵期,因为重阴转阳的结果排出卵子,目的在于纠正阴阳消长运动中不平衡已达极度的状况,亦是一次明显的节律变化,转阳后进入经前期,阳长阴消,阳长至重,重阳必阴,又一次引起明显的转化活动,进入行经期,重阳转阴的结果排出经血,目的仍在与纠正阴阳消长运动中不平衡达极度的状态,又是一次明显的节律变化,以保证圆运动的健康进展,然后再进入经后期,再一次开始新周期的圆运动变化,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一月两次定时的显著节律变化,完全符合太极阴阳钟的变化,从14岁左右开始,到50岁左右结束,一次又一次月经周期运动,把女性生殖机能推向发育的高峰和衰亡,在开始发育阶段和行将绝经时期,由于肾气初盛和衰退,天癸将至和将竭,月经周期运动和生物钟节律有所失常,但已形成的圆运动总体规律依然存在,在总体规律推动下,仍然有不正常的月经周期。     我们发现,在健康的育龄妇女建立了月经周期的节律后,在一年中偶有一次或两次无排卵的月经周期,除经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均正常,可不作疾病论。李时珍在《本早纲目·论月水》中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说明月经周期的变化圆运动生物钟与天、地间的变化运动相一致,并受其影响,故亦有人提出月经周期的变化是“血海盈亏规律”。我们在临床观察中,的确亦发现相当部分的女性月圆时适逢经行,一般现经量多,情绪烦躁,也可印证受外在规律的影响,但是人类受遗传、气候、环境等影响,每个人的内源节律颇不一致,反映了个体的特殊性,经我们临床的长期观察,其内在的特殊性规律,有着“3、5、7”奇数律的不同。兹分析如下:行经期的时数律,非常重要,不仅有关行经期的除旧迎新,而且也有助于推导经后期和经间期的生理演变规律。每一个女性的行经期及其时数不一致,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曾经随机统计过不孕症功能正常、周期节律正常者30例,要求连续3—5个月经期作为统计对象。结果:行经期3天的占5例,属于3数律;4天的占4例,其中1例与5数相交替;行经期5天的占10例,属于5数律;6天的占1 例,7天的占8例,属于7数律,其中2例与5数相交替。虽然统计的数量尚不够多,但已可看出“5、7、3”奇数的重要性。5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天。中期1—2天,末期2—3天;7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天,偶或1.5—2天,中期2天,亦或达3天,末期3—4天,亦或达5天;3数律一般行经初期1或半天,中期1天,末期1天或1.5天。明确时数律,对调治有一定意义。此外,我们还发现月经周期有前后3天,即27—33天者,前后5天,即25—35者,前后7天,即23—37天者,但必有规律者,在疗效评定中,有需连续3个月者,有需连续5个月者,甚则需7个月连续正常者,才能算作痊愈。这亦反应了个人“3、5、7”内源特殊性规律运动。返回顶部       3.经后期有什么生理特点?       经后期,是指行经期结束,至经间排卵的一段时间,又称为经后卵泡期,偶亦有血海增盈期之说。在这一段时间内开始阴长阳消的变化,阴长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月经周期的演变。     月经的来潮,必然要损耗一定的血液,此乃肉眼所能见。所以前人凭肉眼所及,论述了因行经所致的经后期偏虚的观点,并指出经后期之虚,乃血虚也。女子以血为主,也是从月经来潮的现象观察所得。血藏之于肝,生化于脾胃,汇聚于血海,血海的盈亏规律,即是月经来潮的规律。由于每月行经,故女子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体内常呈血少气多的状态。血与月经的关系极大,但我们认为,血固然与月经有关,但必须在“阴”即天癸的前提下,始能体现血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闭止”。近代名医罗元恺亦指出天癸者,是一种液体的物质,非肉眼所能见,溶于血中,他引用《景岳全书·阴阳篇》所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与现代医学中所谓生殖系统之内分泌激素,尤其与雌激素相一致。天癸即元阴,是无形之水,实际上与肾阴(水)亦相一致。故《傅青主女科》在月经病证中,多处提到“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月经多”、“肾水少则月经少”,经水的多少与肾水的多少密切关联。无怪后人有称月经为癸水者,亦有其一定道理。肾藏精,为生殖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月经来潮的目的,在于有子,在于繁殖下一代。在《灵枢》有关受孕论述中,亦多处指出“精”乃受孕的主要物质。因此,血、阴包括天癸肾水,是为养“精”服务的。女子之精,即今之卵泡卵子,精(卵)在阴长的基础上发育成熟。阴长不仅通过血以养精,以促精之成熟,而且阴长亦有助于排卵。《傅青主女科》所制养精种玉汤,该方及药物给我们说明血中补阴,阴中养精,养精才能种玉的道理,同时又把血、阴、精联系在一处,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们认为血、阴、精虽来源于先天肝肾,但需得后天水谷之滋养,同时在演变滋长的运动过程中,与心肾子宫生殖轴、任督循环圈、以及肝脾血等调节机能有关,不可忽之。      根据我们的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经后期阴长有3个阶段。即早、中、末3 个时期。经后早(初)期,与行经末期相连接,是阴长的开始阶段,阴的水平较低,阴道涂片:可见角化细胞数值处于轻度影响,示雌激素低水平,带下很少。经后中期与早期相连接,阴长的水平已达中等度,阴道涂片,可见角化细胞数值处于中度影响,示雌激素已达中度水平,一般应有白带,数量上不多,质量上偏稀。一般来说,经后的早中时期较长。经后末期,与经间排卵期相近,是排卵期的前期,阴长水平已近重阴,阴道涂片:可见角化细胞数值处于近高度或中高度影响。示雌激素已达近高水平。一般应有白带,或夹有很少量的锦丝状带下。B超探查:可见卵泡卵子已接近成熟。在经后期中,此期较短,很快进入经间排卵期,因为本期与经间排卵期紧密相连,有时很难划分。此期在经后期中是比较活动的时期,是具有变化的动态前期,因为经后期属于阴半月的重要时期,阴以静为主,所谓静能生水,动则耗阴,所以阴长也是比较静的,其长消运动比较缓慢。但是当进入经后末期时,阴长的形式有所加快,或呈突然上升式。使阴长能达到或接近重阴。重阴者,虽然是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特点,但经后末期已近重阴。重阴者,含义有二,其一说明高水平阴中含有相对静止和相对动态的两种阴,正由于此,可以导致阴的变化。其二是含有重叠之阴,即内含两种以上的阴,就中医学范围来说,即包括高水平的阴,亦包括成熟的精,以及较多的津液水湿等多种物质,使阴长已达阴阳不平衡的极限,故必须通过经间期的激烈转化活动,来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    关于阴长的具体形式,我们在70年代时,曾经认为是一种呈斜线直线上升式的运动。即由经后初期的低到经后中期的中,再到经后末期的近高,都是在缓慢的上升。经长期临床观察,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阴长呈阶梯式运动,即经后初期,阴长水平低,低水平滞留数日,再到经后期,阴长达近高水平,停留数日,进入经间排卵期,这种三阶段式上升运动,在实践深入中觉得也是欠妥的。近年来,发现阴长的形式是多种的,一般在经后初中期,阴长由低到中时,起伏波动,呈曲线上升式运动。到末期时,有的突然上升,有的也是曲线上升达到近高水平,这种起伏曲线上升或运动与“7、5、3”奇数律有着密切关联。      经后期除阴长外,尚须了解阳消的特点。阴长必阳消,阳消则阴长,这是阴阳互根的需要,更是推动月经周期运动的必然。阴愈长,阳愈消,阴长至近重,阳必耗损过多。所以经后中期,不能忘阳,经后末期,更应重视阳,不仅阴长的物质基础需赖阳之生化,而且阴长的动态变化,亦赖阳的支助,所以在经后期观察阴长的同时,务必注意阳消的特点,从而更好认识经后期的生理特点。返回顶部      4.经间排卵期有何生理特点?       我们今天所称谓的“经间期”,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不仅指时间概念,而且指必须具有氤氲状的锦丝带下,以及少腹痛等反应,而且后者更为重要。这一时期亦正是现代医学所谓排卵期,因此,我们常常以“经间排卵期”命名。古人限于历史条件缺乏微观手段,无法探测这一时期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也缺乏专题论述,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亦意识到经间排卵期的存在和重要。如《女科准绳》引袁了凡说:“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猫犬至微,将受娠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氤氲乐育之气,触之不能自止耳。……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其中所描述的氤氲、的候等,即是排卵期的正常反应。《古今医鉴》在“求嗣门”亦说:“人欲求嗣……经脉既调,庶不失其候也。诀云: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清楚地说明前人对孕育的推算。一月三十日,其中有两日半是开花受孕的佳时,与现代医学所谓排卵期的两天内最易受孕相一致。虽然前人尚无法测定具体的排卵日期,但是从具体的反应中所提出的氤氲、的候、真机、开花等不同名称,已经大概地确定了排卵的时期及其重要性。我们今天继承前人宏观理论,借助现代医学微观的手段,完全可以确定排卵的具体时间,推导月经周期节律,生殖节律,更好认识经间期的生理变化。     氤氲乐育之气经间排卵期的生理活动特点之一,是氤氲乐育之气。这种血气活动,是生育之必须,活动于下,上传及心肝以至于脑,呈兴奋性,故前人名曰:氤氲乐育之气。氤氲者,是指血气活动极为明显的一种状态,其原因首先在于重阴的刺激,其次是阳气内动,首先及乎冲任,上触心肝及脑,心肝动则冲任更动,然后子宫开放,迎接受孕,繁殖下一代。所以我们认为氤氲乐育之气的目的有三:其一,上传下达,在重阴的刺激下阳气内动,精卵欲排出之前,籍冲任胞脉上传心及脑,心脑活动,下达冲任子宫,行其排卵活动;其二,卵巢活动,卵泡破裂,排出精卵,即肾精成熟而排出;其三,输卵管冲任活动,推动精卵受孕并移植子宫内。所以氤氲状的血气活动,是为受孕服务的,因为与心脑有关,其血气活动有上行性的一面,且较为显著,此与行经期血气活动有所不同。就具体人或每一个周期活动来说,其氤氲状也各不一致。      重阴必阳的排卵机理:重阴者,双重之阴也,亦即高水平之阴,是阴长高峰已到达生理极限的不平衡状态,必须通过转化,进行较剧烈的血气活动,排出精卵,这一时期,以维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能否达到重阴至关重要。从临床观察中可以发现带下色白质较稀量渐多,质量上从稀薄转成粘稠呈拉丝状,古人有锦丝带之称者,我们认为即经间排卵期的拉丝状带下也。现代妇科学检验雌激素水平所用阴道涂片,雌激素水平呈高度影响,宫颈粘液结晶的检查、血查雌二醇(E2),亦可观察到高度水平,足以证明重阴的生理特点。重阴必阳,即重阴转阳,是月经周期中一次极为重要的转化,月经周期凭藉这次转化推向前进;反言之,如无这次转化,则月经周期依然停留在经后期,达不到阴阳各半月的周期运动。有阴无阳,或阴阳均低的绝对平衡状态,都是病理状态。重阴必阳,还说明了阳气内动,阳长的开始,子宫内温度提高,所谓督阳温煦子宫,为精卵移植子宫孕育服务。此外,尚须阐明一点,水湿津液,均属于阴,肾主五液,任脉主一身之阴,随着重阴的到来,精卵的排出,凡属于阴的物质,均有增加,这亦是此期的生理特点。但是,据我们临床长期观察,每一个具体女性,其重阴及有关物质,各不相同,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偏高、较中、稍低的特异性。偏高水平的重阴,与禀赋、营养、生活环境良好有关,所表现的经间期锦丝带数量质量均符合要求,各种检查指标均处于上佳状态,B超探查卵泡卵子发育良好,转化顺利,排卵较快,可以经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而不受影响。较中水平的重阴转阳,所谓较中,指水平略低而已,禀赋、营养、生活环境较好,但时或心情欠佳,生活时欠规律,所表现的经间期锦丝状带下亦基本正常,各种检查指标亦处于高水平,但时有波动者,B超探查卵泡卵子发育良好,转化亦较顺利,但经受不了较强的因素刺激。稍低水平的重阴转阳,与禀赋、营养、生活环境的稍差有关,与情绪的不稳定、生活时欠规律有关,所表现的经间期锦丝状带下时好时差,各种检查指标,虽在高水平,但时有波动,B超探查卵泡卵子发育较好,转化一般顺利,时或欠佳,排卵一般。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引起失调。     关于排卵(精)的机理。我们认为:排卵(精)是与心(脑)、肾、子宫生殖轴有关,其发生与冲任督、肝脾的协助分不开,在阴阳消长中发育成熟。前人认为肾藏精,为生殖之本,受孕之精来源于肾,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腑。所以生殖之精(卵)藏于肾,得肾阴包括天癸之涵养而发育成熟,把卵巢的功能及卵泡的发育纳入到肾的范围内,肾藉胞脉胞络与子宫相连,子宫又藉胞脉胞络与心脑相连,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脉,相互贯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乃是协调阴阳、维护阴阳消长转化的主要所在。肾藏精,心藏神,神驭精,精促神。因此,当重阴时,触动于心,有动乎心(脑),心神动则精泄(即排卵),子宫亦开放,其中肝气冲任等亦随之活动,完成排卵的任务。但泻中有藏,动中有静,子宫之藏及冲任脉的约制功能,又与肾的封藏、脾的统摄有关,所以一般在排卵期的血气活动比较剧烈的情况下,未见出血等病证者,是脾胃的作用也。     关于排卵的具体日期。前人虽提出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此的候也,但并未指出具体日期。我们曾经认为是在经间中期,即锦丝状带下出现后的中间1天。如3数律者第2天,5数律者第3天,7数律者第4天。但在临床观察中指出排卵日目的在于受孕,所以我们认为应在锦丝带下突然减少的1天,即在经间后期。前人指二日半,的确,在排卵的两天内最易受孕。今天,借助B超,不难确定排卵日期。返回顶部     5.经前期有何生理特点?       经间排卵期后至行经期前的一段时间,称为经前期。这一时期,出现阳长阴消,消中有长,阳长较快,重阳较长的生理变化。     血、气、阳的关系和作用     女子以血为主,经、孕、产、乳以血为用,阴阳消长转化亦在血中进行,故血为女子生理、病理、治疗的基础,曾有四物汤统治女子一切疾病之说,虽失之过偏,但亦有一定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论月水》中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即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李氏论述以血为主的月经周期节律与天、地之间盈亏消长节律相应的平衡观,证实了血的重要性。气为血之帅,血的生成、流动、统摄、调节均赖乎气,气与血既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又有互相对抗的一面,特别是在经前期,气的运行、统摄、调节更有其重要意义。阳者,与天癸之阴有关,前人陈良甫曾有壬为阳水,癸为阴水之说,将经前期阴阳消长之阳,纳入到天癸的范围,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所谓阳水,说明与癸之阴水一样,也是一种血分的物质,非内眼所能见,笔者认为就是我们今天在经前期所观察的黄体激素,具有致热的作用,(可见BBT由低温相上升到高温相),在暖宫温养作用,有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生长的作用。故《傅青主女科》在其“种子”项下10条不孕症中有6条提到与阳有关的不孕。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前人只能运用比喻法来解释黄体功能不健的不孕症,黄体激素所表现阳的作用,不仅温养胚胎,而且有助于子宫内膜分泌而排泄月经。阳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合,不仅有助于经血的排泄,而且还有助于经血的统摄和调节,使经血在经前有着固藏和约制的作用,妊娠后有固胎护胎的作用,行经期有排泄和固藏的双相调节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经前期阳气健旺,能溶解子宫内膜组织,排除应泄之瘀浊及水湿。     阳长的形式和“2、4、6”偶数律的关系     经前期的最大生理特点,在于阳长为主。阳者,是一种水样物质,与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是在阴长前提下所产生,即是在阴长精卵发育成熟,重阴必阳,排出卵子,产生黄体,分泌黄体激素,开始阳长,故阳长赖阴,较之阴长赖阳尤为重要。阳长至重,依赖阴的基础。除了阳必赖阴,阴阳统一体的关系外,在排卵后,阳长也须赖气之支持;所谓重阳者,亦包括气在内。阳长的形式,较快捷,波动较少,与阴长形式有异,此与阳主动,性刚躁有关。因此,阳长由低水平上升至中水平,中水平上升至高水平,远较阴长为快。经前期存在的初、中、末3期,虽然与阴长半月相一致,但初、中期较短,末期较长,尤其初期更短,甚则经前初期,即进入中期的水平,故经前期阳长的运动形式,初中期呈现斜直线式上升,末期呈现高水平波动。我们在临床上观察经前期阳长变化时,首先在BBT高温相第6—7天是血查黄体激素、泌乳素等,了解重阳变化,其次是分析BBT所示高温相的图像,BBT是经前期观察阳长的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由于太极生物钟的相对平衡性,经前末期一般有6天,甚则可达8天,极少数的达到10天。     此外,在经前期反映中,乳房胀痛,颇为常见,轻则可不作病理论,稍重则属病理范围。经我们观察,乳房胀痛与“3、5、7”奇数律有关,即乳房胀痛,大多数出现在经前5天、3天、7天,与阴有关,故虽在经前期阳为主的情况下,仍然反映出女阴的特点。     阴消的生理特点     经前期阳长阴消,阴消为了阳长,阳长至重,必得阴的大力支持,因为阳长的过程,需要建立在阴的基础上。阳愈长,阴愈消,此与经后期阴长阳消相一致,但是阳长与阴长,阴消与阳消的形式及性质不同,因为其一阳主动,阴主静,动则快,静则慢,所以阳长由低水平至中水平,中水平至高水平快,因而初中时间较短,末期延长;其二,阴消与阳消不同,阳长至重时,未必是阴消到最低水平。阳长到最高水平时,阴消虽然存在,但消中有长,长盛于消,形成又一次消中反升的阴长高峰。如若没有阴的消中有长,即没有充实的阴作保证,就不可能保持重阳一周的生理变化。由于重阳延续时间较长,心肝气火易动,轻则不为病变,重则不仅影响阴的消中有长,而且也影响重阳的延续,进而影响受孕和正常月经的排泄。 返回顶部    
/
本文档为【月经周期中四期的生理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