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2013-04-07 3页 doc 31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516

暂无简介

举报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1~2]。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总结和促进黑热病防治工作,巩固提高防治效果,尽快消除黑热病,如何制定较为可靠、可行、能持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值得探讨。 1黑热病流行和防治概况 四川省黑热病属山丘型(又称犬源型),流行区分布于川西北大山区,主要在阿坝州的九寨沟、黑水、茂县...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1~2]。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总结和促进黑热病防治工作,巩固提高防治效果,尽快消除黑热病,如何制定较为可靠、可行、能持久的防治措施和,值得探讨。 1黑热病流行和防治概况 四川省黑热病属山丘型(又称犬源型),流行区分布于川西北大山区,主要在阿坝州的九寨沟、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6个县[3]。其特点是黑热病与犬利什曼病并存,家犬感染率较人感染高,是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之一;患者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分布呈点状;患者多系10岁以下儿童,占患者总数的93.8%[2],非流行区患者均为去疫区感染后发病的青壮年;野栖的中华白蛉是主要传播媒介。 1990-1993年疫区发生局部暴发,经采取大面积灭犬加禁养家犬措施防治后,病例数逐年下降,1997年较1990年下降了93.02%,试点区汶川县和理县分别下降了98.33%、100%,黑热病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4] 。理县和汶川县分别于1997和2006年以来,无病例出现;1994年北川县首次检出当地病例,及时对疫区乡镇全面灭犬后未再检出病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疫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疫区因家犬看家护园,养犬户和饲养犬只大大增加,全省黑热病发病出现较明显回升[3.]。九寨沟县鉴于2004年黑热病呈明显回升趋势,按省黑热病应急处理预案,在2005年全县范围灭犬的基础上,连续3年在疫区开展全面灭犬和补漏灭犬后,2007年以来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灭犬难度大和犬只转移,使灭犬不彻底,加之与邻省文县黑热病疫区接壤,流行仍未得到控制;而未采取疫区灭犬的黑水和茂县,由于犬只的增多,再加上因为修扩建公路和水电站,大量易感人群进入,防治工作松懈,疫情出现明显回升和扩大,见1。 2 防治工作探讨 根据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在防治工作中所取得的防制成果,认为在犬源型流行区,目前尚未清楚是否有自然疫源性野生动物,以及对野栖中华白蛉缺乏针对性防制措施的情况下,只要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有组织措施保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辅以重点地区控制传播媒介、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策略,才有可能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2.1组织措施 2.1.1 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配合 20世纪70年代初,九寨沟县黑热病局部暴发,以后蔓延到该县10多个乡。汶川县70年代一直散在发病,80年代后期始为流行,至1990年发病数跃居全国各县之首,并波及毗邻的理县暴发。发病数迅速上升,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各流行县相继成立黑热病防治领导小组。在主管县长具体负责,农牧局、财政局、公安局及卫生局等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下,采取大面积灭犬加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黑热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4]。 2..1.2 建立健全防治机构,加强疫情监测 1980年前四川省没有专门的黑热病防治机构,而2000年后原黑热病防治机构撤消,专职人员相继退休。目前发患者数较多的九寨沟县、黑水县和茂县在疾控中心内相应科室有兼职人员负责,未设立专业组(科)和专人负责黑热病防治工作,因此应建立健全黑热病防治机构和指定专职黑热病防治专业人员。其他流行区也应指派专人或兼职负责。各疫区要加强疫情报告,认真进行网络直报,及时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病例,作好个案调查与疫点处理,准确掌握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1.3 增加经费投入 黑热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因为发病人数下降而放松防治工作,减少经费投入, 在这方面九寨沟县是有深刻教训的。因此为了彻底控制黑热病的传播,巩固防治成效,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经费和人力投入,必须保证必要的防治经费。 2.1.4提高专业人员防治技术 由于人员更替、变动和防治专业人员少、任务重,防治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治技术,部分县面对黑热病疫情一筹莫展,防治人员的防治技术亟待提高。应该举办黑热病学习班,提高基层防治人员黑热病防治技术。 2.2防治措施 2.2.1 现症患者诊治 黑热病属犬源型,在防治上仅靠治疗患者并不能减少发病人数,但对确诊的病例应及时用葡萄糖酸锑钠给予治疗。 2.2.2 犬只管理 病犬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在疫区,凡是有黑热病的村庄都能查见病犬,病犬多,患者亦多。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在疫区采取了有力的灭犬措施后,病区的发病率就会迅速下降。反之近年来在疫区黑水县、茂县随着家犬数量增加,病犬不能及时杀灭,犬利什曼病感染率上升,一些已基本消除黑热病的地区又有疫情发生和扩大,个别历史上无疫情记载的地区近年来也出现新病例。因此要控制黑热病的流行,就必须先控制犬利什曼病的流行。应结合疫区患者多少,经常性地了解家犬密度和检查犬只感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防治对策。 对发病相对集中的地方首先采取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在该措施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可采取普查家犬,杀灭病犬,并动员群众少养犬或不养犬。对犬只感染超过15%,发病人数在10‰以上的乡村,仍需实行灭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对犬只感染较低的乡村,可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5]检测阳性的犬只予以捕杀,对其他阴性犬只可动员犬主在白蛉季节,采用灭蛉或驱蛉药物制成水溶液给犬只喷淋后挂牌栓养的保护性措施,切断病犬—白蛉—人的传播途径,以避免新的感染,降低黑热病的发病率,控制犬利什曼病的流行。同时各疫区应互通疫情,开展联防联控,防止犬只转移。 *甘肃省CDC自制的犬佩戴溴氰菊酯项圈,目前在进行扩大现场评价。 2.2.3 防蛉灭蛉 由于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为野栖,目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防制措施,因此在白蛉出现季节,尽可能地动员当地居民搞好个人防护,不露宿,正确使用防蛉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灭蛉器、驱避剂等,防止白蛉叮咬。疫区内可用杀虫剂对人口居住集聚地和发病较集中的村落进行滞留喷洒灭蛉,或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杀灭白蛉,以减少并防止白蛉进入室内吸血。 2.2.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由于疫区和非疫区广大群众及不少基层医务工作者,对黑热病缺乏认识,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要开展黑热病防治工作就需要得到疫区居民的关心和支持,就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使疫区医务人员和群众了解黑热病防治知识,动员群众,群防群治。学校也应将黑热病列为卫生保健课程,并经常性地采取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黑热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使群众避免与白蛉接触,自觉地做到不养犬,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保护儿童。对医务人员也应进行业务,提高诊治水平,防止并减少对患者的误诊误治和漏诊。 2.2.5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据调查,四川省黑热病共出现3次发病高峰,都与人口流动有关。1950年因战争及修建宝成铁路和成都至阿坝公路,大量的人员南下,1953年全省发病226例,涉及101个县。1968年九寨沟森工局成立后,短期内就有万余人进入,造成了1973年该县发病68例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开发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和民工进入疫区,因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蛉设备,使黑热病发病逐年上升,1990年达到117例。其中省内流动人口感染发病30例,占全省发病数的25.64%(30/117)。进入疫区的旅游者中有8人患黑热病。2005年开始,茂县至黑水县公路改建和沿公路修建水电站,大量的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加之缺乏黑热病防治知识及必要的防蛉设备,导致近几年当地居民和民工的黑热病发病人数明显增加,且有向疫区周围扩大趋势。因此在疫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对居住地防蛉设备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2.2.6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 据2002-2008年疫区发病人数统计,流行区主要为九寨沟、黑水和茂县。九寨沟县的发病人数占疫区的58.17%(121/208);非流行区的发病人数亦主要是在九寨沟县和甘肃与新疆疫区居留而感染,分别占非流行区发病的46.28%(56/121)、16.53%(20/121)和15.70%(19/121)。尤其是2007-2008年在九寨沟、黑水县疫区居留而感染的分别占全省非流行区的33.33%(20/60)、23.33%(14/60)。从这几年九寨沟县的防治工作中可以看出,只要开展了防治工作,发病人数就减少。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在这3个县搞好综合防治。对其他发病人数较少,病例分散的病区,则应及时治疗患者,注意犬只密度和疫情监测,遏制其流行。 3 存在的困难和问 山区犬源性黑热病的防治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于疫区多处于山丘地带,地广人稀,病例分散又面广,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疫区防治工作量和经费亦相应增大与增加。由于专职防治人员缺乏和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使防治工作难度大,导致疫情易反复。山区居民养犬及白蛉数增多是黑热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传播媒介野生野栖的中华白蛉孳生于洞穴,大面积药物喷洒难于实行,目前缺乏针对性强的灭蛉措施。已证实灭犬加禁养家犬措施对防治黑热病确实有效,但在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灭犬阻力极大,容易影响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四川省20世纪90年代后期疫区黑热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后由于疫区专业防治人员转向或退休,使黑热病防治工作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广大群众及不少医务人员对黑热病缺乏认识,误诊误治、漏诊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随着家犬数量增加,灭犬加禁养家犬措施难以实施,病犬不能及时消除,犬利什曼病感染率上升,2003年以来黑热病的流行再度回升和扩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黑热病疫区基本上为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的改变、大量医疗卫生设施被损毁、流浪犬的增多、大量无免疫力的援建人员进入等,使防治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可能给黑热病的流行留下隐患。虽然地震后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但效果要经历1个流行年度后才能判断,即以第2或第3年的发病数是否下降来判断。因此黑热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要持续持久的开展,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也必需持久进行,否则会前功尽弃。 四川省的黑热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宿主、媒介、病原、自然条件等,其防治也就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实践证明,黑热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领导和多部门配合是关键,群众是基础,专业人员是保证。这是多年防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黑热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疫区和毗邻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黑热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把防治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治和监测措施,并付诸实施,以尽快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
本文档为【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