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EASO和ESH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EASO和ESH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2013-03-22 19页 pdf 35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1283

暂无简介

举报
EASO和ESH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1 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欧洲肥胖症研究协会和欧洲高血压学会联合声明 Jens Jordan, Volkan Yumuk, Markus Schlaich, Peter M. Nilsson, Barbara Zahorska-Markiewicz, Guido Grassi f, Roland E. Schmieder, Stefan Engeli, and Nick Finer I 肥胖患者易发生动脉高血 压,需要更多的降压药,并有难 治疗性高血压增高的危险。肥胖 诱导的神经体液...
EASO和ESH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1 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欧洲肥胖症研究协会和欧洲高血压学会联合声明 Jens Jordan, Volkan Yumuk, Markus Schlaich, Peter M. Nilsson, Barbara Zahorska-Markiewicz, Guido Grassi f, Roland E. Schmieder, Stefan Engeli, and Nick Finer I 肥胖患者易发生动脉高血 压,需要更多的降压药,并有难 治疗性高血压增高的危险。肥胖 诱导的神经体液激活看来被涉及 到。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可能通过遗传机制,显示出很大 的个体间变异。肥胖影响总体心 血管和代谢危险,但是,肥胖和 心血管危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 的,在临床中还没有根本解 决。流行病学观察发现,在确诊 的心血管病患者,肥胖可能有保 护作用,但这难以转变成临床经 验和实践。减肥常被推荐为降低 血压的一种方法。然而,当前的 指南并没有提供如何开始减肥的 循证指导。而重度肥胖患者通过 减肥手术似乎可降低心血管病危 险。最终,大多数肥胖高血压患 者将需要降压药治疗。专门针对 肥胖患者、用临床硬终点评价的 大型降压治疗研究的资料是缺乏 的,而人们对日益增长的重度肥 胖患者人群的发病率认识太少, 重视不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抑制剂(RASI),由于其有益作用 谱广泛,被认为是肥胖患者降压 治疗最适宜的药物。大多数肥胖 高血压患者需要 2 种及以上的降 压药物。最后,如何结合减肥策 略和降压治疗来达到优化临床预 后尚未解决。 关键词:减肥手术、心血管危险、 高血压、神经体液、肥胖、肥胖 悖论、难治性。 缩略语:EASO:欧洲肥胖研究协 会、ESH:欧洲高血压学会 前言 肥胖和动脉高血压常并存 于同一个患者。在最近德国的一 项调查中,全科医师或内科医师 所见到的高血压患者,约 75%是 超重或肥胖的[1]。因此,肥胖通 过何种机制促进高血压,在过去 几十年已得到了基础和临床科学 家的深入研究。而且,在心血管 危险方面,肥胖和动脉高血压的 作用是相加的概念,已成为广泛 共识。但是,由于肥胖和高血压 2 治疗的相对重要性及其效果和安 全性的证据惊人的缺泛,致使对 肥胖患者的临床决策变得复杂。 EASO和 ESH在其年会期间组织联 合科学会议来研讨这个问题。本 联合科学声明提供 1 篇关于肥胖 和动脉高血压从病理生理、流行 病学和临床观点方面相互作用的 综述。这种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 目标是识别那些尚不确定应当更 详细研究的领域。尤其是,重点 放在这些患者的难治性高血压 上。 肥胖如何升高血压 虽然瘦人中的动脉高血压很 多是通过外周血管阻力增高驱动 的,但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常常以 心输出量增多为特征[2,3]。心输出 量增多似乎部分是通过血浆容量 扩张和钠潴留所介导的[4]。神经 体液机制也涉及到[5]。 药理学研究[6,7]和直接的交 感神经记录[8]提示,在肥胖相关 的动脉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 统可能被过度激活。然而,肥胖 个体的交感活性是不一致的。在 血压正常的肥胖个体,对肾脏的 交感输出是增高的,而对心脏的 交感输出是降低的。相反,血压 高的肥胖患者表现为肾脏和心脏 两者的交感活性都增高[9]。压力 反射功能异常和肥胖常见的一种 合并症即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OSA),也可能引起交感过 度激活[8,10,11]。最近对年轻成人 的研究证明,交感活性与肥胖诱 导的亚临床心血管器官损害强相 关,从而强化了交感激活与高血 压的关联[12]。即使肥胖者的血浆 容量和钠潴留是增多的,全身 RAS 也被激活[13]。减肥研究提示, 脂肪组织局部 RAS 可引起全身 RAS 活性增高[14]。 人体中脂肪增多通过何种机 制增高神经体液活性尚未完全了 解,且某些证据是矛盾的。动物 研究提示,脂肪组织产生的信号 分子如瘦素,通过下丘脑皮质激 素通路可增高交感活性[15,16]。然 而,引人注目的是,由瘦素缺乏 引起的人体单基因肥胖,与交感 活性降低的体征和症状相关[17]。 而且,有遗传性皮质激素 4 受体 缺乏的超重或肥胖患者,与相等 超重的对照个体相比,高血压危 险、血压和尿去甲肾上腺素排泄 都是低的[18]。高胰岛素血症也可 促进神经激素激活[19]。相反,交 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通过降低 葡萄糖和胰岛素的递送,可使肌 3 肉胰岛素敏感性恶化[20]。 除了神经体液激活外,肥胖 动物显示出可进一步增强钠潴留 的肾脏结构改变[21]。肾窦中脂肪 积聚,一种所谓的脂肪肾,能发 生于人体肥胖者。即使在调整了 体质指数(BMI)或腹部内脏脂肪 组织后,有脂肪肾的个体显示动 脉高血压增高的风险[22]。 肥胖和动脉高血压之间的流 行病学关系 在不同国家进行的大规模流 行病学研究支持肥胖和动脉高血 压之间的关系似乎在 8-11 岁已 经建立[23]。在第三次国家健康和 营养检测调查((NHANES III)中, 高血压危险在超重的男女中是增 高的,在肥胖者中更是如此[24]。 在 100 万参与者的社区高血压评 估中,年龄 20-39 岁的超重个体 与体重正常者相比,高血压的患 病率增高 1 倍[25]。在 Framingham 心脏研究中,与体重正常的参与 者相比,超重男女新发动脉高血 压的年龄标化相对危险分别为 1.75 和 1.46[26]。在非洲裔美国人 女性中,随着 BMI 大于 23 kg/m2 高血压的比值比陡峭地升高。在 日本 Tanno-Sobetsu 研究中,腹 部肥胖使高血压发生危险增高 2.33 倍[27]。校正了年龄相关血压 危险的回归模型证明,男性 BMI 增加1.7 kg/m2、腰围增大4.5 cm; 女性 BMI 增加 1.3 kg/m2、腰围增 大 2.5 cm,收缩压可升高 1 mmHg[28]。在一项中国人群研究中,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 BMI 呈正相 关[29]。BMI 每增加 1 kg/m2,血压 升高 1.47/1.13 mmHg。引人注目 的是,在中国南方农村彝族农民 人群中,肥胖、高血压和年龄相 关的血压升高实际上不存在[29]。 一项最近在北京郊区进行的研究 证实了这些发现[30]。 体脂分布的差异可能调节 BMI 和血压之间的关系。在横断 面的健康、年龄和身体构成研究 中,内脏脂肪组织与高血压的存 在强相关[31]。在总体脂低的个体 这 种 关 系 是 最 强 的 。 在 Framingham心脏多排CT研究中, 内脏和皮下腹部脂肪组织显示对 收缩压的影响相似。在男性,内 脏脂肪组织每增加一个差 (SD),收缩压升高 3.3 mmHg, 皮下脂肪组织每增加一个标准 差,收缩压升高 2.3 mmHg[32]。在 另一项研究中多因素调整线性回 归显示,男性内脏脂肪组织 每升高一个标准差,血压升高 4 1.3/1.36 mmHg[33]。在同一分析 中,女性的内脏脂肪组织与血压 无关。同样,男性的腹部脂肪对 交感活性比女性有更强的影响 [34]。 除了性别外,遗传因素调节 血压反应增加肥胖。例如,在比 马印第安人,作为其在西方社会, 血压并不随脂肪增加而增高[35]。 这种观察提示同样的人可能有一 种“脂肪敏感性”血压,因为血 压随着脂肪增多而增高。另一些 人,例如比马印第安人,关于其 血压,看来是“脂肪抵抗的”。无 论脂肪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的差异 如何,在大量易感个体中,肥胖 可引起或加重动脉高血压。 肥胖作为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的一种原因 当开处了包括 1 种利尿剂在 内的 3 种足量的降压药,都未能 达到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目标 时,通常诊为顽固性动脉高血压 [36,37]。然而,当前的欧洲动脉高 血压管理指南并不特别强调这个 问题[36]。最近的研究提示,肥胖 是难治疗性高血压一个重要的原 因。一项德国在初级保健情况下 进行的研究显示,肥胖和高血压 患者常常被处以更多的降压药。 但是,与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 相比,他们的血压往往控制得不 太好[1]。同样,Framing-ham 后 代和第三代肥胖参与者,要比体 重正常或超重的参与者,更可能 接受降压药物[38]。但是,在这 3 个组中,血压控制是相似的。加 拿大前瞻性血管保护和指南导向 的降脂方法登记研究,从 2001 年到 2004 年,入选了 7357 例高 危血管病变的加拿大门诊患者 [39]。要使非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 制到低于 140/90 mmHg 和使糖尿 病患者的血压低于 130/80 mmHg, BMI 至少达 30 kg/m2者血压达标 的可能性降低。在 Framingham 心脏研究的参与者中,肥胖(BMI ≥30 kg/m2)是舒张压不能控制 到低于90 mmHg的最强预测指标, 而且也是收缩压不能控制到低于 140 mmHg 的第二强的预测指标 [40]。同样,在降压降脂治疗预防 心脏发作试验(ALLHAT)中,BMI ≥30 kg/m2 的患者,需要更多的 降压药物,但难以使其血压得到 控制[41]。一项最近的 NHANES 分 析 , 检 出 了 1988– 1994 、 1999–2004、2005–2008 之间与 明显顽固性高血压相关的特征 [42]。明显的顽固性动脉高血压被 5 定义为,当患者报告至少服了 3 种降压药时,血压至少仍在 140/90 mmHg。在一项多变量逻辑 回归分析中,肥胖与明显的顽固 性高血压一致而独立相关[42]。总 之,在初级保健情况下、在高危 患者中和在临床试验中,肥胖看 来都是顽固性动脉高血压的一个 重要原因。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 血压之间的关系,至少部分可能 是通过 OSA、容量扩张、不适当 的血浆高醛固酮浓度和交感神经 激活所介导的[5,43,44],这些问题 更多地见于肥胖患者 肥胖和高血压对心血管危险 的相互作用 肥胖能驱使血压升高。此外, 肥胖影响总体心血管和代谢危 险。多年来,在高血压指南中, 血压值支配着危险评估和治疗决 策。2007 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动 脉高血压管理指南强调,动脉高 血压的诊断和处理需要与总体心 血管危险相联系[36]。因此,对每 个患者都应寻找心血管和代谢危 险因素、亚临床靶官损害如左室 肥大、和确诊的心血管肾脏病变。 当前的指南包括了作为影响预后 的一种因素即腹部肥胖。而且, 代谢综合征因其基本的胰岛素抵 抗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危险标志 物[36]。 肥胖与心血管危险增高相关 的事实倍受人们关注。然而,肥 胖和心血管危险的关系是复杂 的。例如,年轻人死于肥胖相关 的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高于 老年患者[45]。观察表明过多的脂 肪在早年就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 影响[12]。另一项费解的观察是在 确诊心血管病的患者,超重和肥 胖可能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常 常被称之为“肥胖悖论”。在一项 纳入了22 576例合并冠心病的高 血压患者,比较两种不同降低治 疗策略的研究中,就血压降低而 言,肥胖患者反应较差。但是,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超重和肥胖 患者发生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 非致死性卒中的一级终点较少 [46]。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SHEP)试验的数据做了一个相 似的分析。这项随机、双盲、安 慰剂对照的试验,对 4736 例年龄 在 60 岁以上有单纯收缩期高血 压的男女患者,评价了降压治疗 的效果。在安慰剂组,死亡或卒 中的发生与 BMI 无关。治疗组的 男女患者,卒中和死亡与 BMI 之 间呈 U 型关系,死亡率最低点在 6 男性为 25.8 kg/m 2,在女性则为 29.6 /m2[47]。相反,在 ST 段抬高 的心肌梗死后的住院死亡率,在 BMI40 kg/m2的患者高于肥胖不太 重的患者,即使急性和慢性治疗 两者相似且入院时前者的表现更 良好[48]。总之,文献提示与动脉 高血压和肥胖相关的危险,可能 并非总是相加的。然而,在临床 危险评估中应当处理的这两种危 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尚 未明确确立。 对肥胖患者的血压测量 适当的血压测量,对肥胖患 者可能是挑战[49],对高血压的诊 断、危险分层和治疗随访同等重 要。虽然对这个问题的深度讨论 超出本研究的范围,读者可参考 欧洲指南的详细介绍[36,50],下述 问题应当要考虑。推荐一种标准 的方法测量诊室血压:在一安静 的房间内,受试者取坐位,休息 一会才开始测量。然后,应反复 测量以排除作为错误血压值来源 的大的变异。应在血压较高的手 臂测量,以后测量应在同一手臂。 袖带应放置在与心脏同一高度, 手臂应有支撑。无论应用哪种技 术(诊室、家庭、24 小时血压测 量)使用适宜大小的袖带是至关 重要的。太短和不适宜包绕上臂 的袖带气囊,可引起假性增高的 血压。当选择血压袖带时,上臂 周径的测量是有用的。推荐下述 袖带气囊大小:上臂 27–34 cm, 袖带气囊13×30 cm;上臂35–44 cm,袖带气囊 16×38 cm;上臂 45–52 cm,袖带气囊 20× 42 cm。 因此,对很多肥胖高血压患者, 常规尺寸的成人血压袖带不够 大,以致不能获得适当的血压测 量。 处理并发症 在心血管和代谢危险评估 后,对一个肥胖的高血压患者, 需要仔细考虑治疗策略,以达到 最佳的危险降低。因为肥胖有可 能升高血压并可能增加代谢和心 血管危险,减肥应当成为一级治 疗目标的理念是令人感兴趣的。 而后,减肥可独立于血压改善高 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例如, 减肥可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和减轻 左室质量[51-53]。ESH/ESC2007 年指 南建议,超重的患者应进行减重 或维持体重[36]。指南承认这一推 荐需要足够行为和专家的支持, 但没有提供患者应如何减肥的细 节。这一推荐的理由是减肥对总 体危险可能有有益的影响,并认 7 为减肥可降低血压。减肥对已确 诊心血管病的患者有害的可能性 没有得到充分解决。EASO 并没有 提供关于处理肥胖高血压患者的 特别指南。很多肥胖高血压患者 最终需要降压药物。虽然消瘦和 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病理生理 可能不同,但当前的指南对肥胖 患者,没有提供特殊的降压治疗 推荐。 减肥对血压的影响:事实还 是谎言? 最近欧洲高血压学会工作组 一篇关于肥胖的科学声明复习了 减肥对血压影响的证据[54]。总的 来说,血压降低归因于减肥可能 会过于乐观,因为他们是基于短 期减肥研究。事实上,在主动减 肥期、体重维持期和随后的体重 反弹期,血压的改变可能是不同 的。而且,只要血压是“脂肪敏 感的”还是“脂肪抵抗的”,个 体血压对减肥的反应是不一样 的。个体血压反应还依赖实际的 基线血压。减肥对血压的影响可 能受到很多并存因素包括能量平 衡、饮食成分、体力活动、合并 症、遗传因素和并用药物治疗的 调节。最后,在大多数肥胖研究 中,血压不是一级终点测量,因 而可能没有被正确测量。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肥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方 案的主要,而且在动脉高血 压的预防和治疗中也予以提倡。 几项临床试验检验了减肥对血压 的长期(≥1年)影响[54]。高血压 预防试验是这些试验中最大的一 项,是在未治疗的、中度超重、 舒张压增高或正常的男女中进行 的[55-57]。在6个月时,与平常护理 组相比,最大减肥4.5 kg,继以 进行性体重反弹3年。随着减肥, 在6个月后,血压降低3.7/2.7 mmHg,18个月后降低1.8/1.3 mmHg,6年后降低1.3/0.9 mmHg。 7年后,对体重的干预作用已经消 失,而对偶测血压的有益影响仍 然明显。1篇纳入了在1966 – 2002年间发表的、25项非药物减 肥随机对照试验、共4874例参与 者的汇总分析提示,平均每减轻1 kg体重,血压降低1.05/0.92 mmHg[58]。尽管经常由这样简单的 数字所提示,但正如经饮食和手 术减肥对比研究显示的,血压降 低和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既不 能假定为任何给定的开始血压, 也不能假定为任何给定的减肥 量。从长远来看,为达到临床有 8 意义的血压降低,可能需要更大 的体重减轻,但是这种益处可能 是短暂的,因为极少患者单纯通 过生活方式改变,能保持长期减 肥达3–5%以上。这个问题在当前 的高血压指南中并没有解决。 减肥药 在当前的高血压指南中,减 肥药并没有作为可能的辅助治疗 来讨论。在 1 篇汇总分析中,显 示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与 安慰剂相比,可减轻体重平均约 3 kg[59]。一项研究对已经治疗但 未充分控制血压的患者,比较了 奥利司他与安慰剂联用低热卡饮 食治疗的效果。与安慰剂相比, 奥利司他可额外减重 2.7 kg,并 使舒张压更大降低 2.2 mmHg[60]。 这一观察得到了 5 项安慰剂对照 研究累计数据分析的支持[61]。 在一项汇总分析中,显示去甲肾 上腺素和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西布曲明(在欧洲现已撤市),与 安慰剂相比,可使体重额外减轻 约 4.2 kg[59]。当西布曲明治疗与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一起进行时,1 年体重减轻 12 kg[62]。西布曲明 的主要心血管副作用与其抑制外 周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 摄取有关。西布曲明增快心率, 尤其是在直立位时[63,64]。在某些 而非所有患者,西布曲明可升高 血压[65,66]。易升高血压和心率的 外周 NE 摄取抑制剂,与通过“可 乐定样”机制降低中枢交感活性 产生的大脑中 NE 摄取抑制剂联 用,可以解释各种反应[67,68]。 利莫那班,一种大麻样受体 1 拮抗剂(也已撤市),在一项大 型 III 期方案对不同患者人群 (RIO-利莫那班治疗肥胖)进行 了试验[69-72]。用利莫那班治疗非 糖尿病患者,与安慰剂相比,可 额外减轻体重 5 kg。利莫那班不 干扰减肥引起的血压改变[73]。开 发有效而耐受良好的减肥药已被 证明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因为 监管当局日益苛刻的要求,现在 要求心血管安全性须经长期预后 试验来证明。西布曲明[74]和利莫 那班[75]都未能显示心血管益处, 尽管它能良好维持减肥,但在服 用西布曲明的高危患者中,(非 致命)事件更常见。然而,一项 最新的西布曲明预后试验的分析 显示,用西布曲明或安慰剂治疗 第一年减肥的程度,与 5 年随访 期一级预后事件和心血管死亡危 险进行性降低相关[76]。响应者分 析应纳入减肥药的风险-效益分 9 析。在临床情况下,非响应者常 常停用减肥药。 尽管单用生活方式干预要达 到长期减肥难以成功,但人们对 寻找有效而耐受良好的、既能减 肥又能改善血压控制的药物,仍 有兴趣。最近一项临床试验针对 减肥和危险因素,对两种剂量的 芬特明和控释托吡酯联用,作为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的辅助,检 验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 56 周时,用安慰剂组体重改变-1.4 kg,用较低芬特明/托吡酯剂量 组,体重减轻-8.1 kg,而用较大 剂量组体重减轻-10.2 kg。在高 血压患者,安慰剂组血压降低 4.9/3.9 mmHg,而在低剂量和大 剂量治疗组,血压分别降低 6.9/5.2 mmHg 和 9.1/5.8 mmHg[77]。这种对体重和血压的有 利影响能否转换成心血管预后的 改善,目前未见报道。 胰高糖素-样肽(GLP)-1 受 体拮抗剂利拉鲁肽,以 2.4 和 3.0 mg/d 的剂量,接近用于治疗 糖尿病剂量的两倍,作为非糖尿 病个体的减肥治疗,已完成 2 期 临床试验。在一项对完成者的分 析中,治疗 2 年平均体重比基线 减轻 7.8 kg 伴有收缩压降低 12.5 mmHg[78]。在筛查和随机化之 间,所有组平均收缩压都降低了 5.7 mmHg,舒张压降低了 3.7 mmHg,脉搏率减少 0.9 b.p.m。 然而, 在 2 年随访时平均心率增 加 3 b.p.m. ,这一发现可能成 为人们担心的一个原因。 通过减肥手术减肥 减肥手术已被证明对减轻重 度肥胖患者的体重是有效的。在 一项早期的研究中,平均随访 29 个月,胃旁路术可使约 70%的患 者动脉血压降低[79]。对平均 BMI 47 kg/m2 并确诊为动脉高血压的 患,经腹腔镜胃旁路术诱导的减 肥,1 年后伴有血压从 140/80 降 到 120/71 mmHg[80]。最近一项对 平均 BMI45.1 kg/m2 的病态肥胖 患者进行的非随机研究,评估了 通过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或胃旁路 术减肥对心血管和代谢危险标志 物的影响[81]。在 12 个月随访期 间,平均体重减轻在生活方式组 和手术组分别为 10.7 kg 和 41.3 kg。与基线相比,两组血压分别 降低 10/6 和 14/12 mmHg[81]。在 高血压亚组,生活方式组和手术 组分别有 23%和 49%和患者,在不 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动脉高血压 缓解(血压低于 140/90 mmHg)。 10 非随机的瑞典肥胖者研究将进行 了减肥手术的患者与配对良好的 常规治疗对照组作了比较。约 11 年随访后,减肥手术组的患者显 示,体重持续降低,依手术操作 而定,减重幅度在 14 -25%之间, 而且对死亡率有有益的影响[82]。 虽然体重减轻对糖尿病风险带来 持续改善,但对高血压的发病率 没有长期的影响[83]。对 10 年随访 资料随后的一项分析中,表明要 适度降低血压需要较大幅度持续 体重减轻[84]。然而,减肥手术组 与对照组相比,心血管病死亡率 标化的风险比(HR)显著降低到 0.47[85]。引人注目的是,在调整 了基线差异后,减肥手术组显示 致 死 性 卒 中 的 数 量 减 少 (HR=0.34)。 肥胖患者的降压药治疗 因为很多肥胖患者没有完成 减肥,或减肥未能长期足以防止 高血压,故对大多数患者最终需 要降压药物。引人注目的是,当 前的高血压指南并没有对肥胖患 者降压药物的选择提供特别的推 荐。确实,没有较大型的试验来 研究这个问题[13]。在大型临床试 验中用临床硬终点收集的数据 (是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南的基 础),因为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是 超重或肥胖的,至少部分是可用 的[36]。考虑到相关危险因素,如 代谢综合征以及器官损害或心血 管病的存在,指南对高血压患者 提出了一种灵活的方法。然而, 为了突出肥胖患者的特殊需要, 根据少量现有的资料,和我们当 前对肥胖相关高血压涉及到的发 病机制的了解,这些指南必须进 行修改。 鉴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存在 容量扩张和神经激素激活,首选 利尿剂、RASI 和 β-阻滞剂治疗 是合理的。然而,当选择降压药 物时,应当考虑代谢副作用。RASI 被认为是大多数患者的一线降压 药。ACEI 当前被认为是肥胖患者 降压治疗最适宜的药物,因为其 有益作用谱较广。对不能耐受 ACEI 的患者,可用 ARB。用雷米 普利和罗格列酮减少糖尿病评价 研究提示,对心血管病风险低的 患者,用 ACEI 降低糖尿病风险, 不如预期那样显著[86],但那项研 究没有将肥胖高血压人群作为目 标。显然,阻滞肥胖相关高血压 患者的 RAS,不可能使糖代谢或 脂代谢恶化。 Β-阻滞剂降低心输出量和 11 肾素活性,这两者在肥胖患者常 常是增高的。因此,毫不奇怪, Β-阻滞剂单用[87]或与 α-肾上 腺能受体阻滞剂[6]联用治疗肥胖 高血压个体,要比治疗瘦个体降 压更有效。使用 Β-阻滞剂降压 的限制,特别是在没有心肾并发 症的年轻肥胖高血压患者,与其 对代谢和体重潜在的负面影响有 关[88,89]。具有血管扩张特性的 β- 阻滞剂如卡维地洛,可能不太可 能使糖代谢恶化[90]。卡维地洛或 美托洛尔欧洲试验(COMET)的前 瞻性和回顾性分析评估了在慢性 心衰患者中新发糖尿病的发生。 卡维地洛治疗的患者与美托洛尔 治疗相比,糖尿病事件不太可能 发生(HR0.78)[91]。 至于对肥胖者充分描述了的 高血容量和钠潴留可用利尿剂。 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与 RASI 联 用在增强降压的同时可降低高钾 血症风险。最近进行的分析引起 了一场关于选择利尿剂治疗动脉 高血压的争论。作者认为与其它 噻嗪类利尿剂相比,经典使用的 氢氯噻嗪 12.5–25 mg/d,从来 没有显示可降低心血管硬终点 [92]。然而,这一结论已受到其它 研究的挑战[93]。由大剂量噻嗪类 利尿剂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受损 和糖代谢恶化应给予考虑。总之, 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不是大多数肥 胖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然而对单 药治疗没有反应的患者,噻嗪类 利尿剂是合理的第二或第三种降 压药。 二氢吡啶类 CCB 降压是有效 的。一项研究提示,肥胖的高血 压患者对依拉地平不敏感[88],而 用氨氯地平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没 有 证 实 这 一 发 现 [94] 。 最 近 ACCOMPLISH 试验比较了氨氯地 平/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贝那普 利联合治疗有相当数量肥胖患者 (两组平均 BMI31.0 kg/m2)的高 血压人群[95]。这项试验由于用氨 氯地平/贝那普利联合可降低心 血管死亡率而提前终止。用二氢 吡啶类 CCB 治疗,肥胖患者比消 瘦患者更可能发生下肢水肿,这 一发现是此类药一种潜存在的限 制。 即使 RASI 对大多数肥胖高 血压患者可能是首选,但单一降 压药治疗很少足以控制血压。在 初级保健情况下,一半以上的肥 胖高血压患者用两种或多种降压 药治疗[1]。 肥胖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治 12 疗 关于如何治疗肥胖顽固性高 血压患者的资料是稀缺的。一项 最近的研究提示,加盐皮质激素 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能是有用 的。对经动态血压监测诊断的真 正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启动了以 剂量25–100 mg/d的螺内酯治疗 [96]。在平均间隔 7 个月后做第二 次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降低 16/9 mmHg。引人注目的是,腰围 越大对螺内酯的反应越好。这些 发现表明醛固酮在肥胖相关的高 血压中的特殊作用。对肥胖的高 血压患者,直接肾素抑制剂可能 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94, 97]。然而,该药应慎用,特别是 与其它 RASI 联用或用于肾病时。 最近,一项检验阿利吉仑与 ARB 或 ACEI 联用治疗糖尿病高危患 者[98]的大型预后研究,由于增加 严重不良事件而提前终止。鉴于 交感神经系统在肥胖相关性动脉 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 的重要作用,中枢溶交感药物对 于对一线降压药物无效或不能耐 受的患者,是另一种治疗选择[99]。 治疗顽固性动脉高血压的装 置,最近已进行了临床试验。纳 入这些试验的很多患者是超重或 肥胖的。通过一种基于导管的方 法去除肾交感神经,治疗平均 BMI31 kg/m2 的顽固性动脉高血 压患者,可大幅度降低血压[100]。 这种效果可能部分是通过肾传入 神经消融,从而降低中枢产生的 交感活性所介导的[101]。肾去交感 神经还可改善糖代谢[102]。另一种 基于装置的方法是电压力感受器 反射激活。这种治疗需要手术植 入一个起搏装置,并在颈动脉窦 水平安置电极。压力感受器反射 激活治疗可通过交感抑制降低血 压[103,104]。最近,在一项有对照的、 包括平均 BMI32.4 kg/m2 的顽固 性高血压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 中,压力感受反射治疗 6 个月时, 没有提高收缩压达到至少降低 10 mmHg 的患者比例(一级终点) [105]。然而,这种治疗提高了血压 控制达标的可能性,并显示出对 长期血压控制有希望的作用。显 然,这两种治疗均需要用硬终点 以更大型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院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世红译自: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2,30: 1047–1055 13 REFERENCES 1. Bramlage P, Pittrow D, Wittchen HU, Kirch W, Boehler S, Lehnert H, et al.Hypertens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rimary care patients is highly prevalent and poorly controlled. Am J Hypertens2004; 17:904–910. 2. Messerli FH, Christie B, DeCarvalho JG, Aristimuno GG, Suarez DH,Dreslinski GR,et al. Obesity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emody-namics, intravascular volume, sodium excretion, and plasma rennin activity. Arch Intern Med1981; 141:81–85. 3. Stelfox HT, Ahmed SB, Ribeiro RA, Gettings EM, Pomerantsev E, Schmidt U.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 obese patients: the 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cardiac output and stroke volume.Crit Care Med 2006; 34:1243–1246. 4. Strazzullo P, Barba G, Cappuccio FP, Siani A, Trevisan M, Farinaro E, et al.Altered renal sodium handling in men with abdominal adiposity: a link to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2001; 19:2157–2164. 5. Lambert GW, Straznicky NE, Lambert EA, Dixon JB, Schlaich MP.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ation in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Pharma-col Ther 2010; 126:159–172. 6. Wofford MR, Anderson DC Jr, Brown CA, Jones DW, Miller ME, Hall J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alpha- and beta-adrenergic blockade in obese and lean hypertensive subjects. Am J Hypertens2001; 14 (7 Pt 1): 694–698. 7. Shibao C, Gamboa A, Diedrich A, Ertl AC, Chen KY, Byrne DW,et al. Autonomic contribution to blood pressure and metabolism in obesity. Hypertension 2007; 49:27–33. 8. Grassi G, Seravalle G, Dell’Oro R, Turri C, Bolla GB, Mancia G. Adrenergic and reflex abnormalities in 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2000; 36:538–542. 9. Rumantir MS, Vaz M, Jennings GL, Collier G, Kaye DM, Seals DR,et al. Neural mechanisms in human 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1999; 17:1125–1133. 10. Narkiewicz K, van de Borne PJH, Cooley RL, Dyken ME, Somers VK. Sympathetic activity in obese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Circulation 1998; 98:772–776. 11. Grassi G, Facchini A, Trevano FQ, Dell’Oro R, Arenare F, Tana F, 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adrenergic activation in obesity. Hypertension 2005; 46:321–325. 12. Lambert E, Sari CI, Dawood T, Nguyen J, McGrane M, Eikelis N, et al.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induced subclinical organ damage in young adults. Hypertension 2010; 56:351–358. 13. Dentali F, Sharma AM, Douketis J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 Curr Hypertens Rep2005; 7:330–336. 14. Engeli S, Bohnke J, Gorzelniak K, Janke J, Schling P, Bader M, et al. Weight loss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Hyperten-sion 2005; 45:356–362. 15. Rahmouni K, Correia ML, Haynes WG, Mark AL. Obesity-associated hypertension: new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Hypertension 2005; 45:9–14. 16. Hall JE, Da Silva AA, do Carmo JM, Dubinion J, Hamza S, Munusamy S, et al. Obesity-induced hypertension: rol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leptin, and melanocortins. J Biol Chem 2010; 285:17271–17276. 17. Ozata M, Ozdemir IC, Licinio J. Human leptin deficiency caused by a missense mutation: multiple endocrine defects, decreased sympath-etic tone, and immune system dysfunction indicate new targets for leptin action, greater central than peripheral resistance to the effects of leptin, and spontaneous correction of leptin-mediated defect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4 1999; 84:3686–3695. 18. Greenfield JR, Miller JW, Keogh JM, Henning E, Satterwhite JH, Cameron GS, et al. Mod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by central mela-nocortinergic pathways. N Engl J Med 2009; 360:44–52. 19. Vollenweider P, Tappy L, Randin D, Schneiter P, Jequier E, Nicod P,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hyperinsulinemia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n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and muscle blood flow in humans. J Clin Invest 1993; 92:147–154. 20. Jamerson KA, Julius S, Gudbrandsson T, Andersson O, Brant DO. Reflex sympathetic activation induces acute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human forearm. Hypertension 1993; 21:618–623. 21. Hall JE. The kidney, hypertension, and obesity. Hypertension 2003; 41 (3 Pt 2):625–633. 22. Foster MC, Hwang SJ, Porter SA, Massaro JM, Hoffmann U, Fox CS. Fatty kidney,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Hypertension 2011; 58:784–790. 23. Falaschetti E, Hingorani AD, Jones A, Charakida M, Finer N, Whincup P, et al.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large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of prepubertal children. Eur Heart J 2010; 31:3063–3072. 24. Must A, Spadano J, Coakley EH, Field AE, Colditz G, Dietz WH. The diseas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JAMA 1999;282:1523–1529. 25. Stamler R, Stamler J, Riedlinger WF, Algera G, Roberts RH.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Findings in hypertension screening of 1 million Americans. JAMA 1978; 240:1607–1610. 26. Wilson PW, D’Agostino RB, Sullivan L, Parise H, Kannel WB.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Framingham experience. Arch Intern Med2002; 162:1867–1872. 27. Ohnishi H, Saitoh S, Akasaka H, Mitsumata K, Chiba M, Furugen M,et al.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bdominal obesity in a ru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Tanno and Sobetsu study. Hyper-tens Res 2008; 31:1385–1390. 28. Doll S, Paccaud F, Bovet P, Burnier M, Wietlisbach V. Body mass index,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blood pressure: consistency of their association across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2; 26:48–57. 29. He J, Klag MJ, Whelton PK, Chen JY, Qian MC, He GQ. Body mass and blood pressure in a lean popul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Am J Epidemiol 1994; 139:380–389. 30. Zhang L, Zhang WH, Zhang L, Wang PY.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survey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 2007. Obes Facts 2011; 4:284–289. 31. Ding J, Visser M, Kritchevsky SB, Nevitt M, Newman A, Sutton-Tyrrell K,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regional fat depo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lder persons of white and African American ethnicity. Am J Hyper-tens 2004; 17:971–976. 32. Fox CS, Massaro JM, Hoffmann U, Pou KM, Maurovich-Horvat P, Liu CY, et al. Abdominal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compartments: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7; 116:39–48. 33. Liu J, Fox CS, Hickson DA, May WD, Hairston KG, Carr JJ, et al.Impact of abdominal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the Jackson Heart Study.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5419–5426. 34. Tank J, Heusser K, Diedrich A, Hering D, Luft FC, Busjahn A, et al. Influences of gender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ympathetic nerve traffic and central adiposit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93:4974– 4978. 35. Weyer C, Pratley RE, Snitker S, Spraul M, Ravussin E, Tataranni PA. Ethnic differences in insulinemia and sympathetic tone as links between obesity and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2000; 36:531–537. 15 36. Mancia G, De BG, Dominiczak A, Cifkova R, Fagard R, Germano G, 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JHypertens 2007; 25:1105–1187. 37. Calhoun DA, Jones D, Textor S, Goff DC, Murphy TP, Toto RD, et al. Resistant hyperten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Hypertension 2008; 51:1403–1419. 38. Molenaar EA, Hwang SJ, Vasan RS, Grobbee DE, Meigs JB, D’Agostino RB Sr, et al.Burden and rates of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obesity: the
/
本文档为【EASO和ESH共识文件:肥胖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