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

2017-11-22 28页 doc 53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前一阵新闻里看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有兴趣去看了一下,发现仍旧是空话连篇。 表面文章做得天花乱坠,数字制定的振奋人心,而实质仍旧是互相蒙混欺骗的套路,一堆稻草外面蒙着一张漂亮的画皮。 要全...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 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前一阵新闻里看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有兴趣去看了一下,发现仍旧是空话连篇。 表面文章做得天花乱坠,数字制定的振奋人心,而实质仍旧是互相蒙混欺骗的套路,一堆稻草外面蒙着一张漂亮的画皮。 要全面戳穿这个画皮,也无此热情。就针对所谓高等教育的问题说一下看法。 新闻里的教育部官员给我们描绘出令人神往的景象“《纲要》的目标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40%。“受到高等教育存量当中将会达到2亿人,这相当于世界上第五个经济体。至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如能跃升到2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 还有的官员显然更是兴奋之情难以压抑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我也可以给大家一下,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真是让人激动啊,我们来重复一下官员让人心潮澎湃的问题吧:“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想一想的结果大概就是要让人激动得浑身起栗,飘到云端里去了。 但是且慢兴奋,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他们所谓的高等教育确实是高等教育,他们所谓的大学确实是大学。 但现在是这样吗, 事实恰好相反,中国现在所谓的高等教育其实是低等不能再低等的教育,说是低等教育都还不恰当,低等教育毕竟还是教育,说成是浪费时间更恰当。 王朔过去讽刺中国的大学说,是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读成了高五高六高七了,王朔自以为是在贬低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太抬举了。如果真是所谓高五高六高七,虽然层次低了一点,但好歹不算资源的浪费,不算时间的浪费,也算是一回事情了。 但王朔显然是不太了解行情,过于脱离时代,还在拿中国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情况来衡量九十年代以后的大学。 大学大学顾名思义,比起中学来说,知识的量上更多,难度更大,同时也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强调独立思考性,必须要求学生拿出更高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了。 而在现在的中国,所谓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一切都是颠倒过来的。 在高中,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大部分的学生至少确实投入了时间精力在知识的学习上。 而等通过了高考,进入了大学,那就几乎所有的人的想法就是应该放松了,应该娱乐了。虽然设置的课程,琳琅满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投入学习的精力时间和高中比起来几乎是直线下降,甚至下降到接近了零的程度。以接近0的投入来学比高中更多的课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悲剧了。 似乎认为学生进了而那些官员领导之类,还浑浑噩噩稀里糊涂,还沾沾自喜,洋洋自得, 大学就是在受高等教育了,大学生在校人数就是他们的政绩,他们的功勋。 对领导和官员来说,他们理解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似乎就是把更多的人放到一个挂着“大学”招牌的建筑群里面呆上四年,只要能呆满四年,就是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 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理解的大学就是在高中毕业到找工作之间的三年娱乐时光(最后第四年要找工作了,就娱乐不起来)。 中国现在大学的作用就是把本来经过高中紧张学习,还有一点学习的毅力,工作的毅力,刻苦精神的人,懒散化,低能化,混混化,然后到了四年之后,再让他们在找工作的压力下重新收拾起点精神来。 如果给当今中国的大学起一个名实相副的称号,那只能是青年素质下降机构。 不妨就拿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来说吧。 我是1996年进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当然不算什么好的大学,没有办法和名牌大学比,但无 论如何也算是所谓“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校长又是钱伟长。上海大学的情况至少能说明当今中国一般性的大学的情况。 学生方面学习气氛是不存在的,热衷讨论的是如何玩乐,混日子是普遍的心态。上课昏昏欲睡的人占大半,逃课也是家常便饭。 就老师方面来说,上课基本就都是照本宣科,也就是教材上一样的内容,然后在黑板上不停的写,讲课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催眠的过程。最大的感觉,就是同样这些时间,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去看书,理解的东西还能多一些。老师讲课的唯一作用就是把没进大学之前对某个学科还有憧憬和兴趣的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消磨掉。 那到了考试怎么办呢,如果按照实际水平去真实考的话,估计一个班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甚至百分之百的人都不合格也是必然。 放心,大学教师是绝对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的,那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 老师尽可能出最最简单的题目,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是书上的例题,甚至比例题还要简单,但就这样还是怕大部分学生过不了关,考不及格,还要在临考前,把要考的范 哪些是要看的例题,哪些是要围都告诉学生。也就是考前的专门拿出一节课来告诉学生, 考的内容。内容量基本少到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来得及看完。 基本上这种考试,只要智力还过得去的人,平时一节课都不必上,在考试前一两个礼拜按照这个范围去看书,就肯定能及格。如果平时还稍微看点书,那就成绩很好了。 至于那些连这样都还不及格的,就是属于连考前一个礼拜去看书都没有心思的人了。 当然按照这种方式,成绩和掌握知识根本没有关系,就实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来说,还是基本的合格线都谈不上。 我没进大学的时候,说实话对数学还有点兴趣的,高中时期数学是成绩最好的一科,对数学有一定自信,才会报考数学系。但一上大学,几节催眠课一听下来,基本上兴趣就跑到爪哇国去了。无论是学生之间的氛围,还是教师的讲课,基本上都是扼杀人的学习热情兴趣。 一到上课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而课后呢,自己也提不起精神来对数学内容有什么钻研,打发时间的办法就是到图书馆去看杂书,去写自己感兴趣的政治方面的文章。 到了考试前一两个礼拜,好歹还能强迫自己去按照教师给的范围去复习,去准备,去应付考试。就这样一种状态,成绩可以年年名列前茅,拿奖学金甚至特等奖学金,最后还能比较 轻松的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可我的数学水平,自己知道是什么档次,通过大学教育基本丧失了对数学方面的自信。打个比方,中专技校之类应该也有某些高等数学的课程,如果这些学校的学生,能认真下功夫学习,都可以比一个大学的所谓数学系毕业而且成绩不错的学生水平高。 中国所谓211工程里大学的教育质量就是如此惨不忍睹。 大学里的课程,前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学好,学扎实了,那后面的课程再去学,基本上就是在开玩笑了。而偏偏现今中国的大学是这样,你就算考试没有过,也不要紧,后面有的是补考的机会,甚至拖到毕业后补考的人都大有人在,你照样可以一门课接一门不管死活的上下去。 我可以把数学系的课程科目大致列举出来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代数、空间解析几何、计算几何、数学物理方程、常微分方程 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对策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 、数学模型等等 这些课程光看名字,真是让人兴奋啊,这么多科目,一个人如果真能扎扎实实学好的话,那数学能力绝对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了,无论进一步研究数学,还是要转向其他理工科行业或经济学,都是绰绰有余。 可实际上又如何呢, 这些课程里,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是基础中的基础,基本上相当于其他系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程如果没有学好,没有掌握,那再学其他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 而后续课程里,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又是核心,这两门课如果没有学好的话,那基本上数学系也就等于白上了。 而悲剧的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都是混过来的,而且这两门课是从大一就开设,那个时候正是学生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最想放松最想娱乐的时候,混的程度也是最严重的。 所以实质性的掌握根本谈不上,知识点的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更不必说什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思想精髓的理解了。 而在这两门课的掌握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没有一个不掺任何水分的合格线拦住,就任由学生这么混过去,学下去。 到了大二,大三,再接着上其他的课程,一门一门科目接着下去,就算有些学生想收心了,想好好学学了,他也根本不可能学下去,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基础。就如造高楼,连地基都没有打,就在那里造,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基本上等于是一群行尸走肉坐在课堂里,一门门课程看上去煞有介事。学生在装模 老师俨乎其然的教,实际上大把大把的时间纯粹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浪费。最多做样的学, 就是学生知道有这些数学名词,至于这些名词究竟含义如何都未必清楚。就算纯粹看数学的科普书籍估计收获都比大学里正经上课来得多~ 这时候所谓的学习,所谓的教学纯粹是一场互相欺骗的游戏了。 学生骗自己和教师,教师骗学生和上级,大学本身骗社会,所有人似乎关心的就是一件事情,有没有大学生这个名义就够了。 而大学实质上是连中学都不如,唯一的作用就是拖时间,让学生在浑噩中退化,把高中学到的知识都忘记,在骗人骗己中挨到毕业挨到找工作的时间。 再回到数学上来,可想而知,在基本的数学分析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意义上掌握的情况下,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对大部分所谓数学系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的天书了。但不必担心 在教师对考试的精心安排之下,大部分学生仍旧照样能神奇的通过考试。 ,尽管是天书, 这是我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了解到一般大学(还算是正规的,甚至受到关注扶持的大学,有著名科学家挂牌当校长的大学)里所谓的数学系的教育情况,至于其他系,其他专业的情况,未必能好到哪里去,还是那句话,可能那些和具体的职业更紧密相关的专业会情况好一些。 而等到毕业找工作,大部分数学系学生是找所谓编程序的工作,而那种编程序的所谓工作,实际上是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完全能够胜任的。而经过四年浪费时间,拿了个毕业证书的所谓大学生去干,似乎面上就有光了一样。要说大学生去干和高中生去干的唯一区别大概就是大学生经过四年时间的浪费,思维能力更退化了一些,学习进步的空间更小一些。 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情况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呢,我的估计是情况只会更糟糕~ 看了我上面说的内容,有些人会反驳了,你对大学的理解就于狭隘和片面了 首先大学教育强调的是自觉和主动,你不能指望大学也像中学一样,不断用各种方法去监督去强迫学生学习。 这种漂亮的高调,我们大概听得都起了老茧了。许多中国人,大概最擅长就是唱高调,高调可以唱得冠冕堂皇,可以唱得天花乱坠。 但可惜的是,漂亮的高调往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是的,大学教育要强调自觉,但并不等于大学教育要放低教育的,并不等于一边阉割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边还在以提倡自觉为借口来放任时间的浪费,教育资源的彻底糟蹋。 你可以不象中学一样去监督学生学习的情况,但你不能连教育的标准,学生学习合格的标准都来注水。如果中学阶段,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60%上就算合格,那到了大学,按照现在通行的考试方式,估计是10%,就算合格了。 大学的合格的标准,反而比中学都要低劣得多,这真是离奇的景象。 如果说大学教育提倡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就是自觉的学习精神,那很好,就设立一个检验淘汰,凡是不符合这个自觉条件的,就淘汰出局,不要呆在大学里。可显然,现在的中国大学并不存在这样的淘汰制度。 如果说大学教育提倡自觉的意思就是学生自觉不自觉都无所谓,教育资源浪费不浪费也无 反正没有学好,到头来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所谓,反正拖个四年就行了。 那要设立大学干什么,直接让高中毕业生走入社会,去工作不就行了。要说自觉的话,那工作了照样可以学习,说不定效率还高一点,何必脱裤子放屁用个所谓大学把人关四年呢, 还有人会说了,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走入社会的一个跳板,学会如何应酬交际,如何曾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活动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说法自然就更是笑话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大部分所谓的大学其实就是青年社交娱乐场所的代称, 所谓社会活动能力,或应酬交际能力,是需要建立大学才能培养吗,莫非职校,技校,中专,就不能培养了,再直接点,直接让高中生毕业后去踏入社会找工作,不是更能培养吗,那还要大学干什么, 辛辛苦苦建造许多漂亮房子,汇集许多知识分子,让许多人耗费四年的青春时光,弄的所谓大学,难道就是做这种职校技校中专,甚至高中毕业直接工作都能实现的事情,, 这是在开什么外星玩笑,, 还有人会说了,你这种对中国大学的批评完全就是无理的,西方的大学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中国现在的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不都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吗,我们不就是照西方的教育制度依样画葫芦吗,那你怎么不指责西方的大学呢, 这种逻辑当然就更荒唐了,中国一些官员领导,一谈起创新来滔滔不绝,这个要创新,那个要创新。而一到落实到行动上,就变成只会追踪蹑迹,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把别人的制度照搬下来。什么学分制啊,什么减负啊,什么素质教育啊,学的不亦乐呼,学到头上,还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越弄越糟糕,反倒连最开始教育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职能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自己是从来不动脑筋的,从来不去想什么样的制度是更能提高效率,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能减少资源浪费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制度都是他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对他们来说,设计出比西方国家不一样但更合理的制度,是能让他们吓得魂不附体的。 而实际上,西方的所谓大学制度,本身就是充满浪费,人才培养效率极其低劣的制度。在 哎呀,西方出了这么多科学家,怎么可能效率低劣呢,这只能说是一眼界浅薄的人看来, 种井蛙观天的思维。 发达国家钱多,在各个领域已经占据先行的优势地位领导地位,他们还经得起浪费,经得起糟蹋。中国还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那只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更何况还有一点,西方的教育制度,在阉割人对学习的兴趣方面远没有目前中国的这种教育体系厉害。 那么如何在不对整个教育体系动大手术的情况下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呢,, 我的建议是如下几点 第一,停止一切所谓的大学扩招~现在所谓的扩招,所谓规模扩大,扩大的只能是低等教育甚至是浪费时间的规模。 数字是提高了,满足的只能是一些官员廉价的虚荣心,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按照中国目前的这种情况,教育质量估计是教育规模平方的反比,规模越大,质量就越是放大下跌,产出的都是次品,废品,是白白谋杀大部分人四年的时间。 所谓规模扩大,首先的恶果,就是整个大学学习气氛更加的恶化,劣化。当抱着混日子,混文凭为目的进入大学的人数占据大多数的时候。那么就算原先还有一点毅力抱负的人都只能在这个气氛中被同化被污染。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当别人都在热衷于吃喝玩乐的时候,你如果和别人不一样,那你就显得和这个环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群,显得乖僻。你要合群就必须和环境一样。结果就是原先能自觉学习的人,在这个环境中也只能变成混混。 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其实也有一些,有些原先在高中阶段头脑聪明,成绩优异突出的人,甚至是跳级进大学之后,结果却每况愈下,甚至比别人表现更糟糕,有人无法毕业去抢银行的。 相反,如果一个大学有学习的气氛,大多数人都在发愤图强的学习和研究中,那就算有少数人本来是吊儿郎当的,他会被这个气氛感染而改变。 解放以前,中国大学的规模有多大,人数有多少,估计全中国加起来的大学生数量都比不上现在中国一个发达城市里的大学生数量。但看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文科,理科,都算得上群星璀璨,大师云集。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能够拿得出手来的科学家,基本上也都是建国前培养,比如苏步青,钱伟长,谷超豪,华罗庚之类,即便杨振宁,李政道的大学都是在解放前的中国读的,这真是具有讽刺意味。 以前是因为有文革,打断了一代人的培养,以及科研的正常进程,那78年以后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为什么人才的培养更是每况愈下,人才的质量甚至还不如67年以前的大学生呢, 这里面自然又很多因素,但学习气氛的恶化是很关键的一点。49年以前的大学,学生数量虽然少,但只要进了大学,大部分都是有追求学问,学好知识的抱负和热情,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激发,所以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成为人才,杰出人才的产出比例更是非常高。 而现在的大学,大部分人既然是混日子,都是挨到找工作了事,大部分人更适合进的是职校,而大学则变成了职校都远不如的混日子的社交场所,这种情况下,别说培养出什么真正创新型人才,就是能把已有知识善加应用的人才都是珍惜动物了。 当然到了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实际工作之后,有许多人会在工作压力下重新抖擞精神,认真钻研相关知识并加以应用,他们表现也可以不错,但问题是,如果他们不被现在大学浪费四年时间,原本可以做的更出色。 总之,现在所谓的扩大大学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烧钱把戏,是愚弄别人,也愚弄自己。说得不客气点,搞扩招,搞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这些人是在犯罪,甚至比最严重的贪污犯罪造成的对国家损害都大得多 真正应该扩大规模的不是什么大学‎‎,而是职校技校,而且是高水准的职校技校,招生分数线分数线等同于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那种职校和技校 现在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在大学里白白浪费四年的时间吃喝玩乐,还都等着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 另一方面大量工作单位为招不到合适的职员犯愁,大量工厂为招不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强的技术工人犯愁。招到了应届生,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大量的时间进行重新的培训。 整个教育体制,学校体系和社会之间完全脱节,官员领导们似乎关心的就是一个数字,就是他们虚荣心满足的程度,而从来不去切实考察一下实际。 第二点,现在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不是仅仅停止扩招就行了的,还必须设立严格的淘汰制度~ 否则象我进大学是1996年的时候,那时候应该说还没有扩招政策,但大学的学习气氛已经是相当糟糕了。 关键原因就是大学的教育标准被放得太低,比高中还低,甚至是根本没有标准。没有任何象样的监督评价体系~ 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如果说高中对一个知识的掌握,还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透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那到了大学,基本上什么都谈不上了。所谓的考试,用最简单机械的方式把教材或笔记中的例题记住,就能通过乃至取得很好的成绩。至于理解,运用,举一反三,那就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既然一方面千篇一律的把书本上的东西抄到黑板上这种方式的讲课早就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考试也谈不上压力,用最小的力气就能取得很体面的成绩。 那大部分学生当然也根本没有必要把学习当回事,大家互相蒙混,互相欺骗,彼此舒服,真 是皆大欢喜。 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的话,那中国的所谓大学其实不如取消的为好,直接让所有高中毕业生去找工作都比现在强。 要改变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大学内实行淘汰制度,进了大学,再怎么混也能毕业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可以规定每个学期都淘汰25%的学生。 相配套的,可以每个大学都和一个职校挂钩。淘汰的学生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留级重新读一个学期,也可以进挂钩的职校,进行一年的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然后直接去工作。如果留级两次都被淘汰,那就强行退学,进职校处理。 这看似很简单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现在大学完全是糊弄人浪费时间浪费大量资源的局面 而对某些重点基础学科,采取的措施可以更严格一些,不仅仅是淘汰制度,而且要进行全国统一的水平等级测试。象数学系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都必须有这种严格要求,不能放半点水,类似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一水平测试。只有通过了水平测试的合格线,才能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如果通不过就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那完全就是在捣糨糊了。 大学必须做到名副其实,教育所要达到的标准必须是比中学更高,而不是连中学都不如。 有些人喜欢唱高调,什么要创新,什么要打破应试教育啊,什么进行素质教育啊。 应该给他们当头一棍,别象吃了兴奋剂一样飘在云端里,连基本的走路都不会,就痴心妄想在天上飞, 别扯那些没有边的东西,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先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了,你再扯其他。 官员天天在喊创新创新,所谓减负是为了创新,所谓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是为了创新,在他们的头脑里,大概所谓创新人才是只要头脑灵活一些,然后一拍脑袋来个灵感就是可以的 而实际,在科学已经发展到现代高度当今,重大创新首先必要条件是深厚的知识积淀,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良好的讨论学问的氛围~而不是一拍脑袋来个灵感就行了。 鲁迅说,要出现天才首先要有产生天才的土壤,而实际上当今中国的大学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土壤。 当今的官员所理解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怎么培养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挑几个头脑聪明的尖子,然后进行所谓的重点照顾培养。按照这种可笑的方式,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大师来才是天大的笑话。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办了多少年,究竟培养出了几个国际上响当当的科学家来,不必说国际上响当当了,就是我们中国人都说不出来~ 真正的创新人才必须是在普遍的对知识热情学习的基础上才可能诞生,靠某些人在那里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挑选,去盖个温室来进行培育,只能是枉费工夫。那培养出来不是参天大树,只能是畸形的盆景~ 按照中国那些人的标准,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肯定是不能入他们眼的。 康斯坦斯写的《希尔伯特——数学世界中的亚历山大》中的描述“希尔伯特理解得相当慢,他常常听不懂演讲人的意思,这时演讲人就试着进行解释,其他人也参与解释。到最后,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来帮助希尔伯特理解演讲人的意思” “希尔伯特一次对哈拉德.波尔说‘我之所以能在数学上做一点事情,就是因为我老觉得它特别难。当我阅读或听别人讲解某个问题时,我老是觉得它很难理解或几乎不可能理解,这时我禁不住要问自己:‘这问题是否可以化简单一些呢,„„’” 这样迟钝的人,估计在中国现今这种教育体系下,普遍的大学就是混日子,就是浪费时间的气氛下,早就被同化了,早就改行做其他事情。只有反应敏捷,理解迅速的所谓尖子才会受到栽培。 至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小的迟钝也是读过他的传记就知道的,他即便到了大学,也是不受教授赏识,申请留校都失败的。 真正的创新人才是千变万化的,有敏捷的,有迟钝的,根本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更不是某些人精心挑选就能选择出来的 但有一点是必然的,如果在一个教育制度下,能够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讨论氛围,那么所谓的创新人才才有可能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即便他暂时离开了整个教育科研体系,同样有机会产生成果。 而如果一个教育制度就纯粹是让大多数人浪费时间,那么大部分人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丧失基本的信心的情况下,靠某些人去精心挑选重点栽培所谓的尖子人才,那结果也只能是产生一批庸才。 第三点,除了大学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之外,现行的大学教师考核制度教学方式也必须进行全面改革。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大学教师,待遇职称之类主要和论文挂钩。教师为了在大学内混的更好,主要精力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造论文,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去造假去抄袭。还有许多人,为了榨取最大的价值,在同一个点上,可以改头换脸,制造出不同的论文不断的发表。 在这种体制下,真正像样的原创性的一流科研成果看不见几个,那种为发表而发表,跟屁虫似的三四流的论文倒是不少。 对于那些主管教育科研的官员来说,或许还觉得沾沾自喜,看看我们的体制多么有效率,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多么严格。 实际上正是这种市侩式的愚蠢体制把中国的科研毁了,也把中国大学的教育给毁了~ 科研领域和其他领域不一样,是比其他一切领域更早需要共产主义精神的领域,这个领域做出重大成果,不是靠市侩式的蝇头小利的斤斤计较和攀比盘算,而恰恰必须是出于对科学本身最纯粹的热情和兴趣,不是为了报酬去劳动,而恰恰是报酬本身为了更好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本身就成为了人的第一需要。 当一个人在科学领域有创造性的才能,有创造性的激情的时候,不需要额外报酬,甚至倒贴钱,他都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而当一个人把科研活动当成是一种痛苦的负担,一种难受的煎熬的时候,一种只有在经济利益的鞭策,职称待遇的计较下,只有在失业的恐惧感推动下才能勉强从事的活动,那他注定不可能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 作为国家来说,设立科研制度,不能把科研成果当成市侩买卖商品来斤斤计较对科研人员进行奖惩,那样的话,在不断的心理暗示下,不断的环境催化下,本身有强烈兴趣的科研人员都会逐渐丧失对原创性科研活动的兴趣,而把科研看成是一种获取职称待遇的讨价还价 的商品,看成是一种负担。 而且,也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那些原本并没有对科学纯粹兴趣和热情的人,仅仅更善于专营,更善于跟风搞一些短平快的成果占据了大量位置,获得大量资金的赞助支持,受到推崇。而那些原本对科学有纯粹热情和兴趣的人,更有志于原创研究的人,反而没有良好环境,受冷落受鄙视。 而所谓学术杂志为了满足大量教授讲师研究生为了职称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写的论文能够发表,那么论文的发表就纯粹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东西。真正体制外的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就算有某个原创思想写成论文,象发表在学术杂志上也成了很困难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退化堕落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属物。永远只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别人放一个屁自己闻到了,赶紧在国内宣扬,还觉得脸有荣光,觉得尊贵无比,体面无比。觉得自己是得风气之先,引领潮流的时代宠儿。 国家的任务应该是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已经具备从事科研的基础知识同时有这方面志愿的人,能够有更宽松的条件去研究去创造。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在学术上科研上搞小岗村大包干的那套浸透小农意识鼠目寸光的东西。 当然现行体制更大的危害还是在大学教育上,大学教师给学生讲课,传递知识还是第二位,第一位的应该是对科学美的欣赏,对科学狂热的兴趣,让自己对科学,对知识的热情能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 在沃尔特.穆尔写的《薛定谔传》谈到薛定谔在大学 时期的 老师哈森诺尔的时候说 “他对于本课题的热情也激励了他的学生,即使那时艾尔文(即薛定谔)并没有打算献身于理论物理,这些课程也会让他发生转变。艾尔文总说学习课本有困难,但是哈森诺尔以其出众的授课方式讲他的学科透彻的讲解出来,使艾尔文感受到了高深的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而在现今中国的大学,我前面也提到了,完全就是相反的。如果学生自己去看书的话,多少还能理解一点东西。而同样这些时间,去听老师讲课,那完全就是呆坐在课堂里,毫无所获。 这里面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教师本身对这个学科已经丧失了热情。 而按现行的体制,既然对大部分大学教师来说,科研本身就成了一种为谋取利益而不得不从事的负担,为了应付学校领导的监督而不得不从事的行为,自己都是成天死气沉沉压抑 不堪,那还谈什么乐趣,什么热情,他能传递给学生也只能是死气沉沉,是枯燥乏味,是无精打采。 既然对大部分大学教师来说,制造三四流的论文是最重要最关乎自己利益的。 那给学生讲课,测试学生的水平,当然就是能对付就对付过去。讲的怎么样不要紧,只要例行公事一样在那里讲就行了。学生接受多少知识,水平如何也不要紧,只要到考试的时候,出最简单的题目,尽可能放水就行了。 这种情况下,当然大学的整个科研气氛、教学气氛、学习气氛也只能是十分恶劣的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用论文之类和大学教师职称待遇挂钩。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 ,那些把获得更多金钱为人生目的的人可以不选择这个职业。 工资可以少一点 但一定要让大学教师以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心态去从事教学和科研,为了乐趣而进行教学,进行科研。以科研的心态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学生互动中得到的灵感启发进行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个领域,吃一下大锅饭,反而是最为合理的也是最为优越的制度。 有些科研活动需要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另外设计专门制度进行处理,这里主要谈教育,就不详细展开了。 当然谈论热情兴趣,也许有些人嫌过于空洞了。那么可以用一个最具体最简单的办法彻底改进现今大学教师讲课的质量,那就是彻底变讲课为答疑。 每一节课事先都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来到课堂,不是把书上的知识再抄到黑板上。而是随机点名,让已经自学过的学生讲述课程内容。并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自己来解答。学生讲述的情况,以及提出疑问的情况,可以计入学生的每学期最终的考核分数内。 这个具体的办法实行起来很简单,但可以彻底改变现在大学讲课就是浪费时间,就是催眠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对教师则给予充分的自由,不进行任何考核,这才是大学应有的 制度。学生是打基础的时期,任意放纵就是谋财害命。 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则是已经具备足够的知识基础,是这个国家最顶层的知识精英群体,如果还要像看贼一样,还要像马戏团训练野兽一样去进行所谓奖惩管理,那这个国家还是集体去撞豆腐算了,别活在地球上 第四点,对重点学科的扶持力度必须加大 有一些学科是对一个国家的科技整体实力以及工业制造水平有决定性影响的,对这些学科,是必须用政策倾斜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扶持。 这所谓的扶持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把最优秀的人才,最聪明的人吸引到这些学科上去。 现在的中国,大概头脑最聪明的人都是被吸引到那些最能赚钱又相对轻松的行业去。 要改变这种情形,其实用一些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在一些重点的大学,对类似机械制造,材料科学,数学,物理这些对国家科学实力至关重要的学科,可以规定,凡是能考入这些大学这些专业就读的学生,直接以参加工作论处,不仅免去一切学费,而且有颇为丰厚的工资,比如每个月五千元以上的基本工资,表现好的有额外奖金。 当然这工资不是白拿的,凡是进入这些专业的学生,必须实行更为严厉的淘汰制度,最初入学的分数线可以不必过高,人数也可以多一些。但入学之后,每个学期,通过严格的考核,都可以淘汰一半。被淘汰的学生可以选择留级或进入职校或选择其他档次低一点的大学或其他专业就读。而那些坚持四年还能不被淘汰的学生,这些人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通过这种方式,凡是能进入这些专业并坚持下来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充分回报,而且本身也是有面子,倍觉光荣,得到很大的精神激励。而且每个在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也必定会以最大的努力去把知识基础打牢,为真正的创新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 这对促进这些学科的迅猛发展是有巨大好处 第五点,社会氛围的营造和所谓中小学减负 现在的教育官员年年喊减负,天天在喊减负,甚至还看见组织校长出国考察如何减负。 似乎他们真的是把所谓的减负当成什么灵丹妙药了,只要一减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了,就是所谓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了。他们的观念里大概是所谓学习负担太重导致日后学生进了大学也难以成为所谓创新型人才。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高中,大学一步步读过来的,中小学的学习负担果然重吗, 我们都是从小学,初中, 说负担重,纯粹是扯淡~ 大部分人,只要还肯实事求是,那就都会承认,对中小学的最大记忆从来就不是什么负担重,而是感觉自己缺乏毅力,没心思认真读书。一会儿觉得要看电视了,一会儿觉得要打游戏了。但即便这样,只要能基本认真上课,独立做完作业,考试过得去是不成问题的。 这还是头脑愚笨迟钝的人的情况,对于那些更聪明的人来说,当然就更不存在什么负担重的问题。 在教学的目标难度没有加大的情况下,所谓的负担重从何谈起,难道现在的学生智力水平普遍下降,所以原先的教学内容,现在就成了负担重了,, 至于说因为中小学负担重,所以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就更是荒谬离奇。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在某次体检中优秀,天天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生活规律,身体也很强健,体检的结果也很优秀。而当体检结束之后,他就彻底放纵自己了,身体也不锻炼,每天打网游,暴饮暴食,起居无度,结果身体孱弱不堪。 而现在某学者据此下结论说,他之所以身体孱弱是因为过去体检前锻炼身体的结果。 那该送给这个学者一个什么称呼呢, 而现在成天喊减负的那些官员学者,其荒谬程度就类似于此。 现在的情况是恰恰不是中小学负担太重,而是负担太轻,按照合理的要求,象现在一些大学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之类完全是可以放到中学教授完毕的,而现在根本谈不上。按照合理的要求,中小学生能把唐诗宋词论语四书五经都背下来都是应该的,现在也谈不上 正因为负担太轻,所以小孩子上网打游戏追星之类都热火朝天。 那我们确实可以经常听见某些学生或某些家长抱怨说中小学学习负担重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的要害恰恰在于整个社会营造的氛围使得大量学生对学习根本丧失了基本的兴趣的结果。 许多学生,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做作业,也在那里看书,也在那里考试,似乎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学习,但成绩还是很糟糕,于是学校方面只能用更多的时间来加课,来补习,争取提高这些人的成绩,这样不断循环,自然就造成了所谓负担重的假象。 而实际上呢,是大部分学生上课也走神,做作业也抄袭,看书也神游天外,表面上看真是用功啊,真是努力啊,但是成绩当然不可能好。于是只能补课,只能加大量的训练。结果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加倍厌倦,加倍厌倦的结果就是效率加倍的低下。于是恶性循环,负担自然就显得越来越重。 而如果这些人从一开始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兴趣,自己主动积极的动脑筋,要取得好成绩是很轻松的,那学校吃饱了有病还去额外加课补课,额外去加作业,, 那些主管教育的官员,见树木不见森林,稀里糊涂,只知道减负减负,却始终看不到问题的要害关键。按他们那种可笑的思路,估计只有把中国小学中学变成弱智儿童培养班,才说是负担不重了。 问题的要害在于学生对科学对文学兴趣的缺失上,而兴趣本身又和真正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孕育有根本性的关系,和日后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气氛有根本性的关系。 而兴趣的培养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我前面说过虽然发达国家大学其实也是充斥大量资源浪费时间浪费,但是至少有一点,整个社会的氛围对学习兴趣,对好奇心的阉割远没有中国严重(尽管也很严重)。 所以要减负也好,要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好,光是就中学论中学,就大学论大学,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善整个社会的气氛。 尽管中国的官员领导一直是把所谓的科教兴国挂在嘴边,实际上大概也就仅仅是把它当成漂亮的空话。真正落实在行动上,采取实际措施来贯彻这个口号的,实在是无从寻觅。 要在整个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科学气氛,并不是什么难比登天的事情,这个国家掌握的宣传机器稍微能用点力,在某些娱乐文化事业稍微有意识的倾斜扶持一下,就能做到,但可惜中国的官员似乎在这方面是从来没有动过什么脑筋的。 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央视的百家讲坛,先不说思想观点是否有百家吧,那你至少在讲的内容上能够兼容并包,文理兼顾吧。 可惜现在所谓的百家讲坛在已经完全堕落成了一个文史讲坛,而且是充满劣质知识的文史讲坛。 照理说请一些在科学上有造诣的学者举办一些科普讲座,点燃大众的科学兴趣,并非难以做到,那为什么央视的主管者想不到呢, 尤其是硬科幻的影视作品,对于激发大众的科学兴趣,激发还有比如影视,科幻类影视, 青少年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上,其实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国外不少科学家在回忆自己走上科学道路时,都提到过科幻作品的启蒙作用。 但科幻类影视的制作门槛是很高,没有国家有意识的扶持,高质量的作品是很难被制作出来,而且也根本无法和有先行优势的美国之类竞争。 对于电影特效制作,国家完全可以对待研制先进战斗机,大飞机,大型运载火箭一样,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研发,吸引人才 打破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行优势和技术壁垒,能让纯粹中国的特效制作全面超越凌驾在美国之上,这是可以当作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项目来抓。 成功了,不仅本国的科技类影视能受惠,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出口创汇。 而中国的官员呢,他们对拍摄这个题材,那个题材上管头管脚,却从来就似乎想不到对关系到整个国家科学氛围的科幻影视的重点扶持,想不到通过影视娱乐的手段营造一个对科技充满热情的社会氛围。 其实如何营造社会氛围的手段,有很多,随便一想就能设计出一大堆的办法来。比如大范围的科技知识竞赛的,科学演讲啊,把各种基础科学的知识,从浅到深,从小学都大学到最前沿领域拍摄成系列的科教片啊。把各类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故事拍摄成系列动画片啊。 还有设立国家规模的科幻文学,科普类文学的奖金,并用最大规模的力度来进行媒体宣传,举办科技主题的文艺晚会啊。 还有把各类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类杂志,科普类杂志,免费发送到每个家庭中,让每个人从小习惯于阅读各类科技杂志。这当然是需要国家出钱,但出这些钱,其价值,其效率远比糟蹋在大学上的几十亿几百亿的钱高得多 但中国的官员领导,大概脑筋在这方面从来就转都没有转过。他们热衷的是煽动民众对竞技体育的狂热,对影视明星的狂热。对科技氛围的营造大概也就仅限于在每个大城市里盖个冷冷清清的科技馆了,还有央视那个半死不活怪力乱神故弄玄虚外加动物世界的所谓科技频道就算了事。 从来没有想过,一百块奥运会上的金牌都不可能和获得科学上的重大奖项如诺贝尔奖金,菲尔兹奖金,沃尔夫奖金相提并论。去浏览门户网站的新闻,或者传统媒体报纸上的新闻,科技新闻从来都是放在不怎么显眼的位置上。 甚至官方的媒体对官方设立的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宣传报道力度都是有气无力的,远不 或对影视明显的报道相比。普通大众更是毫无了解。 能和奥运会那些得金牌, 科学家本身淡泊名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关键是作为国家政府,你究竟要引导的是什么,要制造的是什么氛围,, 第六点,现在的就业制度也必须改变。 按照现在的制度,大部分学生都是还没有毕业就是为找工作焦头烂额了,所谓的大学的第四年其实就是找工作年,所谓的学习之类当然也根本谈不上。 而只要不顾死活能找到工作,也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兴趣是不是符合,就已经欢天喜地了。 为了所谓的找工作,学生付出大量成本,社会也同样付出大量成本,而这些成本其实都是浪费的。 许多人,如果按照某个领域的专业能力的潜力,也有必要的毅力和刻苦精神,能够及时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可以表现得很出色,但仅仅因为不善言谈交际,在找工作中不顺利,结果潜力白白浪费了,糟蹋了。 还有许多人,没有什么潜力,也没有什么毅力,仅仅是脸皮厚,善于专营,能够占据很好的岗位。 找工作中所谓的面试,根本谈不上对一个人素质的真正的测试,充其量测试的只是一个人的谈吐应对能力,而且是投合招聘者心理,按照所谓面试攻略打造出来的千人一面的谈吐应对。 这种就业制度实际上也就是把所有人的都要打造成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把不同人的不同个性棱角都要磨平。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运作只能是极其低效,是充满错位的。 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浪费时间,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招来招去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手,勉强招到的人,还要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进行培训。 按照现在的这种就业制度,这个国家其实废除99%的大学,把大学都改造成职校是更恰当。本来大部分人就是把大学当成是获得一个所谓体面职业的跳板。那么干脆撕下遮羞布,直接让大部分人进职校不就行了, 这叫做求仁得仁。 废除所有中国的大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大幅度提升这个国家青年劳动力的素质,这不是在开玩笑,而就是事实。 如果要保留大学的比例高一点,那么就必须彻底改变现行的就业制度,必须打破那种不动脑筋模仿西方制度的做法,必须实行大学和就业无缝对接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量资源的无谓浪费。 也就是大学毕业后第一年,所有的就业必须无条件由国家在个人专业和志愿的兴趣基础上 进行安排分配。 就比如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志向兴趣,填报就业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 然后参与竞争,比如第一志愿选择职业相同的人有多少,岗位有多少,如果人数多于岗位,就由相应的单位从学生学习成绩从好到坏进行挑选。 选剩下来的人,再逐次安排进入第二志愿的竞争,第三志愿的竞争。 如果一个志愿都竞争不上,可以有两种自由选择,一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应的职校,进行强化培训;另一种是国家直接安排到人手稀缺的岗位上。 这种制度确保每个人在大学毕业后最短的时间内踏上专业和兴趣尽可能对口的工作岗位,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是不能算某个单位的正式员工的,还是保留学生的身份,只有基本的工资 用人单位根据这个学生在这一年里的表现情况决定他的去留,而这个人也可以一年之后, 根据这个单位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去留。 如果说用人单位觉得这个学生在这一年里表现很出色,那就可以留用,并给予较高的工资,如果用人单位觉得这个学生的表现不合格,那么在一年期满之后,就可以让这个学生滚蛋。 同样学生如果觉得这个单位符合自己的工作抱负期望,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划,那就选择留,否则就选择走人 而在这之后,才是学生自己到人才市场上去找工作,或自己创业。 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人力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来让人才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而不是让许多人无所事事焦头烂额的为找工作奔忙大半年。 这种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劳动力的素质。 学习成绩本身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没有一定的毅力,没有基本的意志品质,没有良好的头脑,本身就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然是指真正严格的考试,而不是现在大学那种可以当成笑话的考试)。 而当成绩和一个人工作前途直接挂钩的时候,大部分人才会真把学习当回事,把大学期间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当成首要任务,这是明确了大学的基本职责。 这种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个性。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是能让不同个性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位置的社会,而不是所有人都塑造成一个类型的社会。 只有不同个性的人都能找到位置的社会,才是能培育大量创新人才的土壤,才是效率达到最大化的社会,否则只能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 现在的就业制度,其实质是要把所有人在做具体工作之前都先变成推销员来推销自己,有些人还在洋洋得意,认为这是提高锻炼每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 应该给这些人当头一棍,他们的思维仍旧停留在原始社会,小农社会的阶段。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互相协作,不同分工。你真要锻炼每个人的生存能力,那干脆就把每个人都赶到原始森林去脱离社会而活。 打乱社会分工,强求每个人都要具备某种特定的个性,这只能是社会的退步。 或许有些人会质疑了,你说根据学习成绩来决定每个大学毕业生第一年的工作,那不是还是强求所有人都按照一个标准来发展吗, 但这种质疑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大学是什么,大学是每个人本身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志向所选择的专业了,本身就已经自己选择的道路了。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的专业道路,都不能下功夫取得好成绩,那他还能在什么地方肯下功夫,, 而且所谓成绩,本身就是根据专业特点而来,比如说机械工程来专业,那可能成绩就包括实际的机器操作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如果是管理专业,那当然还可以包括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等等。 更何况在对当今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后,技校,职校的比重远远加大,还有大量人是根据自己兴趣志愿进的技校和职校,那么不同个性的人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能找到用武之地。而根本不是如同现在的教育体系,就业体系一样,强行要把不同的人按照同一种规范模式塑造出来 当然,真正要使整个教育体系更合理,那就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甚至完全打破小 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系,打破以灌输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但这种程度的改造,在当今的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才有可能。 那么在大致保留现有教育体系框架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教育的效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上面说的这些建议也就足够了。
/
本文档为【现今大学实质低等教育都不如改变情况的一些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