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

2017-12-27 5页 doc 3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 [大连晚报特派记者 刘万恒] 2006-02-13 00:16 ?改造雪龙号,重建中山站, 打造挺进内陆冰盖的“中山 大本营” ?构筑东南极航空网络,建 造全新科考船,中国极地规 划目标远大 ?内陆第三站建设雏形浮出 水面,航空中继站、绿色植 物栽培温室一应俱全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 中国南极科考城 ?文/本报特派记者 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图/资料图片 在20年来的南极科考进程中,中国南极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包括2座科考站、1艘大吨位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内的科考队伍...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 [大连晚报特派记者 刘万恒] 2006-02-13 00:16 ?改造雪龙号,重建中山站, 打造挺进内陆冰盖的“中山 大本营” ?构筑东南极航空网络,建 造全新科考船,中国极地规 划目标远大 ?内陆第三站建设雏形浮出 水面,航空中继站、绿色植 物栽培温室一应俱全 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 中国南极科考城 ?文/本报特派记者 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图/资料图片 在20年来的南极科考进程中,中国南极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包括2座科考站、1艘大吨位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内的科考队伍。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南极科考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现有的南极科考硬件设施已不再适 应中国南极人的需求。“十五”期间,国家向南极考察先后投入5亿元资金,用于改善考察队的硬件设施。 而在即将到来的国际极地年之前,中国南极科考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硬件建设也即将开始,这一建设规划 包括全面改造雪龙号、重建中山、长城两个考察站、建造全新的极地科考船等。与此同时,举世瞩目的中 国南极内陆第三站建设雏形也已浮出水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示,“十一五”期间,东南极将崛起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南极科考城”。 我国将建设“新中山” 22次科考队领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告诉记者,我国在1985年和1989年相继建立的南极“长城”“中山”两个南极科考站,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选用的建筑材料并不理想,现在这两 个站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腐蚀情况,因此国家将投入资金着手对这两座见证过中国南极人辉煌历史 的考察站进行改造。魏文良说,在对“长城”“中山”两个南极科考站的改造中,除了保留一些历史性建筑用 作纪念外,其他建筑物将全部重建。届时将在国内建造完成重建两个站所需的所有部件,由雪龙号运往南 极进行组装。 改造计划中,中山站将被打造成为今后进军南极内陆,在南极内陆冰盖建设科考站的支撑站和大本营,为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加速极地科考进程,建立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除了重建并改 造现有建筑外,中山站还将进一步进行扩建。 22次南极科考度夏期间,国家海洋局代表团一行人已到中山站附近的拉斯曼丘陵地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中 山站的扩展部分——中山二站筹建工作已进入规划阶段。此外,雪龙号完成第22次南极考察航次回国后,将立即开始大规模改造。 魏文良说,雪龙号是我国的第三代极地科考运输船,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极地破冰船,可连续破开1米多厚的冰层,担负着极地科考和物资运输的双重任务,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制造时 间较早,雪龙号装配的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通讯、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部分设备还是前苏联上 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品,已明显落后于国际潮流。在对雪龙号的改造中将重点提高雪龙号的科学考察能力、 航行自动化及安全性、船员的居住舒适性,使其在国际极地考察船中处于较先进船舶的行列。魏文良告诉 记者,雪龙号的重修招标工作即将开始,目前列入有关部门备选范围的改造厂家包括大连造船重工集团、 上海沪东船厂、江南造船厂等大型企业,2007年,脱胎换骨的雪龙号将搭载考察队员进行人类首次环球极 地考察。 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得更远 2004年,挺进DOMEA的途中,机械师盖军衔突发高原反应,但因为缺少长距离运输工具无法应变,21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只能请求美国同行出动飞机救援。这一幕为“老南极”魏文良所难忘。“目前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甚至南美一些国家与南极大陆考察站之间都有专门的固定翼螺旋桨飞机往返,进 行人员与物资的运送工作。美国的默克麦多站还建有大型机场,可供Hercules C-130等大型飞机全年使用。而我国的南极考察航空支持能力目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除了哈尔滨航空集团的直升飞机随我国南极考察 队进行过几次南极考察外,我国自己从未派过固定翼飞机在南极上空飞行,缺乏长距离支持能力的内陆考 察必将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质。而要建设内陆第三站,更需要有航空能力的支持。”魏文良认为,建设我国在东南极地区的航空网络势在必行。 据悉,在国家海洋局修订的《中国极地考察“十一五”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东南极 航空网络的概念。“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造一架具有运送15-20名人员、航程1500公里左右的固定翼螺旋桨飞机,建成我国在东南极地区的极地考察航空网络,这架飞机可进行我国东南极考察站与南极大陆其 他国家考察站间的飞行,同时满足我国内陆考察和增加极地考察科学手段的需要。此外,在“新中山站”附近还将建设一处固定翼飞机场,保证飞机起飞、降落安全及燃料供应。 根据大纲的要求,在“十一五”能力建设中,我国还将着手建造一艘极地科学考察专用破冰船。据介绍,这 艘考察船吨位将达到5000-6000吨,拥有完备的多学科考察能力和手段,新的科考船将拥有表层海洋环境 走航自动观测系统、深海多波束、水下机器人、地震、地磁和超洁净以及动力定位等先进系统。 届时,这艘先进的科考船将与雪龙号并肩驰骋在前往极地的征途上。“那时我们将拥有从空到海的立体运输 网络,中国人在南极的前进脚步必将迈得更远。”魏文良表示。 内陆第三站建设雏形浮出水面 本次南极科考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建设中国第三座南极科考站的前期准备工作。魏文良介绍 说,2004年年初,中国人成功登顶“不可接近之极”DOMEA,目前已准备在“十一五”期间,于东南极DOME A最高点(南纬82度,东经77 度)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冰盖综合科学考察站。经过全面研究,中国南极第三站的规划也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据悉,未来的内陆考察站建筑物将包括50~60平方米的队员住所,可容纳9名队员越冬;40平方米大小的活动室、医务室和绿色植物栽培温室,以及 综合观测室、雪冰观测设施,日地系统观测设施、冰芯样品储存及现场解析设施、大气和气象观测设施等 科考研究建筑。此外,在DOMEA与格罗夫山之间的冰盖3500米海拔处还将建立简易的航空中继站,提供 沿途车辆和飞机燃油补给,并储备食物和人员装备。 “未来的中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无论从规模还是现代化程度上都不会逊色于发达国家的内陆考察站,新的内陆站建成后,必将和已经建设成为后方大本营的新中山站一起,组成一座崛起在东南极地区的、中国人自 己的„科考城?。”魏文良满怀信心地表示。
/
本文档为【不久的将来,东南极将崛起中国南极科考城(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