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017-10-20 25页 doc 49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科 目:数学(九义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年 级:五年级一班 教学设计:廖守军 教 者:罗 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内容分析:该部分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规则图形体积计算之后。它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体积的概念特别是通过“乌鸦喝水”已知道物体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容积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由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方法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而这类问题才是学生生...
[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科 目:数学(九义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年 级:五年级一班 教学设计:廖守军 教 者:罗 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内容分析:该部分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规则图形体积计算之后。它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体积的概念特别是通过“乌鸦喝水”已知道物体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容积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由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方法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而这类问题才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需要学会选择工具,通过数学活动从中亲身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者分析:该班共52人。基本知识、技能方面掌握较好,但不均衡。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习习惯良好,乐于参加数学活动。但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独力思考与相互交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索找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排水法”。 2、学生能“举一反三”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通过学生亲身的数学体验激发对数学的热爱,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地利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上升或下降水的体积就是放入或取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资源:记录单 烧杯 小长方体 小黑板 不规则物体若干 线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利用冲突,产生问题,引出课题 1、师生问好 1、师生问好 2、出示长方体模型问:这个物体的体积能用学习过的方法计算2、思考、回答:需要知道长、宽、高 吗, 3、测量 3、怎样知道这三个条件呢, 4、操作、计算 4、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个测量,一个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其他5、回答 同学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 6、思考、回答:不能。因为它是不规则5、集体评议 的,没有办法计算。 6、教师拿出一个土豆问:这个物体能用刚才的办法计算出它的体7、思考 积吗,为什么, 7、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 题: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活动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解决办法 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2、请每个小组根据刚才回答所提供的线索,利用每个小组桌上所准备的材料,求出每组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提出要求: ?每组中要有人负责记录、操作和观察 1、学生回答 ?要记录清楚操作的步骤 2、听清要求 ?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3、教师全班巡视,适当指导 4、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汇报4、请学生汇报,根据回答板书 其余同学可补充 ?记录下放入物体前烧杯中水的体积 5、学生讨论 ?记录下放入物体后烧杯中水的体积 6、学生回答,可展开辩论 ?两次水的体积差就是放入物体的体积 5、为什么两次水的体积差就是放入物体的体积,自由讨论 6、教师小结。板书“排水法” 活动三:“举一反三” 拓宽视野 1、教师拿出已放入不规则物体的长方体水槽问:我想要知道水槽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该怎么1、学生独立办, 思考 2、听取学生的发言,并归纳小结 2、学生汇报 3、要求学生根据大家的方法具体操作 3、操作 4、教师问: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怎样操作,虽然操作方法不同,但计算方4、自由交流 法呢, 5、汇报、补5、听取学生汇报并总结: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利用了两次水的体积差等于充 放入物体的体积这个等量关系来解决的。 活动四: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所学 形成技能 1、出示问题 材料: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有刻度的烧杯,水 1、学生动手设计 问题: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汇报 请你根据以上的条件设计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3、根据方案进行操作,计算 2、对方案进行评价(主要以学生互评为主) 4、汇报 3、选择一个方案让学生操作,其余学生完成计算 4、集体评议 活动五:巩固练习 总结收获 课外延伸 1、出示练习(略) 独力完成,集体评议 1、学生完成,汇报 应包括:放入物体水面上升,取出物体水面下降,和等积变型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会解决怎样的问题, 3、课外完成 3、请同学们思考并动手操作完成:一块不规则的胶泥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它的体积, 主 题 教 研 活 动 “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案设计 廖守军 一、选择活动内容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同时,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我校又是一所成立不久的城区小学,虽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一些进步。但课堂教学方面仍显得比较薄弱,新课程真正落实到课堂的还比较少,教学手段、方式部分还停留在过去的理解和认识上,驾驭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不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并赶上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的教研工作与学校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以促进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有特色的教师。 我校本期的数学教研活动从“新课标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怎样用教材”、“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生协作学习的问题设计”、“课堂练习、作业设计和反思”等几个方面入手。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一节研究课为载体,在观摩和讨论的过程中达到此次教研活动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2008年4月7日——4月22日 三、参加人员:学校领导和数学组全体教师 四、活动目的: 1、了解课堂数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2、知道课堂数学活动与课外数学活动的区别,并能根据课堂数学活动的特点组织和开展课堂数学活动。 3、通过活动开展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组织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数学活动的相关资料。让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上课的教师以及观课的教师目的性更明确。 2、根据教研活动主题确定研究课的内容“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确定上课教师、上课时间和观课的重点。 3、学校领导及教研组成员、上课教师研究教材、研究研究课内容。从各自的认识和教学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料及教具。 4、上课教师说,并做教学方案的修改。 (二)观摩研究课 1、各个教师分工做好观摩记录 廖守军:记录数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时机 赖家法、王法贵:记录每次活动前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当,是否便于操作,从中是否要必要的思维活动) 何晓春、李华碧:记录课堂提问,对课堂事故的处理 张莎、赖萍:记录学生的各种反映(热烈响应、交头接耳、吃惊诧异) 刘承蓉、朱才俊: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情况(分工是否合理,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思维活动) 2、课后访谈 收集部分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和要求的掌握以及课堂上的感受。 (三)讨论活动 观课教师把分工观察记录的资料提供出来,与授课教师一同作分析研究。将改进措施、调整的教学策略写进教学设计中。 春 游 绵竹市大西街小学三年级一班 廖翰蜀 今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参加廖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 早晨,我们准时上车。十几分钟后,车就到达了新市镇路口。我们下了车开始了徒步训练,六公里的路在相互的说笑声中不知不觉便到了。哇~森林公园的景色好美~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绿绿的芭蕉叶、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野花、还有不知怎么出现的金黄的油菜花„„把整个森林公园打扮得美丽多姿。 终于该吃饭了。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欢呼雀跃飞奔到各自的地方。摆报纸、摆桌布。拿东西的、放东西的、抢东西的、要东西的、给东西的„„人声鼎沸,一阵忙乱。刚刚用餐不到十分钟,心急的同学手中的风筝一个个迎风而起,飞上云霄。燕子、蜈蚣、奥运福娃„„三角形的、椭圆形、四方形的„„互相窜升、个展姿态,让人目不暇接。一只燕子垂直下落,忽然又升上去,同学们发出一阵惊呼,另一只蜈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直接撞到了地面,同学们齐声叹息。 游戏开始了~我们小组参加了“运气球”,规则是这样的:用头与肩夹住气球,气球不能掉下来,采取迎面接力的方式决定胜负。开始比赛了,开始我们都还顺利,可是到了后面几个的时候,气球老是掉,可我们的对手却是想掉也掉不下来的样子。结果我们输了。我观察了一会又想了想,就对老师说:“尹老师,我们应该相二班那样气球才不会掉下来。”尹老师同意了并且给其他同学交代了一遍。游戏再次开始了,加油声、呐喊声震耳欲聋。我们个个生龙活虎跑起来快得连人都看不清了,可到了第三个同学时,人却不见了,找不到人又不能代替,可对手却加快了速度,我们都急得直跺脚。好不容易找到人,可已经落后得有点多了。唉~我们什么也顾不上了,只管拼命往前跑,希望不要输得太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得结果是平局,心中稍微有些安慰。 此次春游,就这样在欢乐得气氛中结束了。 在回校得途中,回想着刚才得一幕幕,“不要轻易言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圆柱和圆锥课堂教学简单程序(一) 九义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 廖守军 圆柱的认识,该节课要达到让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侧面展开图、表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和展开图与圆柱的联系(重点和难点),用一些平面图形可不可以围成圆柱的目的。 该节课的简单程序: 1、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2、侧面的展开图,(为了便于研究应以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开)重点应放在展开图与圆柱的联系上。该内容可以设计成一个数学活动。 3、给学生一些平面图形让他们动手看看那些可以围成一个圆柱。(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 4、圆柱的表面展开图。从圆柱表面展开图中找到相等关系来。(可利用教材练习二第4题) 5、练习:以训练圆柱的展开图和圆柱的联系为主要目的。 该例题的难点在哪里 怎么解决 廖守军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课,是 九义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在解比例中的例题2。例题是这样的: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由于该例题放在解比例中,因此上课教师把怎样解比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这样设置教学难点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首先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分数、比和除法的联系。其次学生对解方程已经非常熟悉了。第三:在五年级时学生已经会解决像 x:5=10这类比了。 那么,该例题的难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x:320=1:10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左边的比是x:320而不是320:x,这是因为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写出这个比例没有实际的帮助,它是现实生活中有关比例的问题。它要根据左右两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所表示的意义来确定。 怎样来解决这个难点呢,在出示例题后,可以设计以下的合作性问题:(1)说出1:10的前项和后项所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并能根据这个意义举例来说说吗,(2)按照1:10这个标准,如果把该例题中的问题中的模型高度用x表示的话,那么实际高度和模型高度之间的比该怎样写, 还有就是把练习六作适当的调整,把第一题放在例2后教学,在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写出不同的比,并解释写的依据。例如:5:100=10:200左边是数量比总价右边也应该是数量比总价。100:5=2 00:10左边的前项表示总价后项表示数量那么右边的比也该一样。同样5:10=100:200和10:5=200:100也这样让学生理解。紧接着就教学练习六的第六题进一步巩固。 这节课最好不进行例3的教学。 教 学 心 得 廖 守 军 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几点:一、要对新知识有巩固作用,就是要接近学生智力发展的最近区域。二、要有利于“举一反三”,是智力活动的载体不是“体力劳动”。 例如,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后的练习设计。 1、一个圆柱的s=4平方厘米 h=5厘米 求V=,那么如果再设计一道:一个圆柱的s=3.243平方厘米 h=5.45厘米 求V=,这显然就是一种“体力劳动”。因为计算是低于这节课学生的智力发展的最近区域的。 、一个圆柱,d=4厘米 h=5厘米 求V=,那么学生从体积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知2 道,要计算体积要知道底面积和高。题中告诉了底面的直径可以计算出底面积。学生解答完后接着出现 3、一个圆柱,r=3厘米 h=8厘米 求V=, 4、一个圆柱,c=6.28厘米 h=4厘米 求V=, 通过2、3和4题的练习让学生明白由于圆柱的底面是个圆,告诉底面的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都可以计算底面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给你一个圆柱要计算它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课外完成,可以相互合作) “迎奥运 展风采”才艺展示 为了迎接日益临近的2008北京奥运会,浓厚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品位,让校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展示学校教职员工的风采。绵竹市春溢小学在学校行政和工会的精心组织下,于2007年11月下旬开展了绵竹市春溢小学教职工“迎奥运 展风采”才艺展示活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精心准备,创造出大批优秀的作品。剪纸、剪贴;行书、楷书、隶书;水粉画、素描;摄影等, 比 与 图 形 廖守军 1、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 )度,是个( )三角形。 2、有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比是2?1?1,这是一个( )三角形。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3?2,周长是20cm,这个 长方形的 2面积是( )cm。 4、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那么圆与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 ),如果正方形面积是200cm,那么圆的面积是( )2cm。 5、大圆与小圆的周长比是4?3,如果小圆面积是36cm,那么大圆面 2积是( )cm. 6、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7?4,如果把长减少21cm,就拼成一 2个正方形,原来长方形面积是( )cm。 7、甲、乙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甲的高比乙的高是7?9,甲的面积与乙的面积比是( )。 8、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高的比是5?3,它们的面积是 2( )cm。 9、一个正方体棱长和是48cm,长、宽、高的比是3?2?1,它的体积 3是( )cm。 10、一个圆环内圆与外圆的半径比3?5,环形的面积是64cm ,外圆 2面积是( )cm。 211、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圆后,还剩下43cm。那么 2圆的面积是( )cm。 212、一个圆心角是60度的扇形面积是60cm。那么它所在圆的面积是 2( )cm。 <周长与面积的规律>教学设计 廖守军 课题名称:等周长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大小关系 科目:数学(九义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 年级:六年级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反现、总结规律,第二课时体验这种规律能够解决什么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教学内容: 该内容没有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而是出现在练习中。根据六年级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地检测的一些特征以及学生在解题中的困惑。以及数学教学活动要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研究数学的必要方法和技能,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特别自己设计了两道例题来解决。例1探索等周长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与面积大小的规律,例2探索等周长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面积的规律。在例1中为了避免漫无边际的举例验证,特别规定了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而且只研究长方形。由于有了例1的基础例2相应的就好处理些。 学习者分析: 本班共46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对学习数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能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特征以及相关的计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渗透了学习数学的思想极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或者根本就没碰到过。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等手段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这一规律,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关系是:圆面积〉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理念,激发对数学问题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等周长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与面积大小的规律以及等周长的圆面积、正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等周长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与面积大小的规律 教学资源:题单、小黑板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同桌协作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1、师生问好 学生活动:1、师生问好 2、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那位同学能告诉我他们的字母公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生:回答。3、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是非常简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活动二:引导交流、探究等周长长方形面积大小规律 1、师:老师要给同排一张题单,拿到后认真读题按题目要求同排合作完成。教师发题单。1、生:同排合作完成。2、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完成的情况,要说清楚是怎样做的。教师根据汇报板书。2、生:汇报。3、师:请大家观察刚才得到长、宽和面积,看什么特点呢,大家可以互相探讨。3、生:交流、探讨。4、师:有结果的同排商议用一句通顺的、意思完整准确话写在题单表格下面的横线上。4、生:商议,书写。5、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在回答的过程中那位同学认 、为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可以举手纠正或补充。5、生:汇报、补充或纠正。6师:总结、完善。 活动三:合作探究等周长的圆与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 1、师:现在老师再给同排发一张题单,拿到后认真读题并按要求完成。发题单。1、生:完成。2、师:汇报完成情况。2、生:汇报。3、师:请同学们找出刚才围成的长方形中最大的面积,再结合正方形和圆的面积,你能不能找到某种规律,可以讨论。3、生:讨论。4、师:汇报。在回答的过程中那位同学认为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可以举手纠正或补充。4、生:汇报、补充或纠正。5、师:补充、完善,板书。 活动四:总结收获、巩固深化 1、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和探讨知道了两个规律。指着板书,学生齐读。1、生:读。2、现在就用他们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出示小黑板。2、生:做。 附:题单1 有一些长方形都是用24厘米(2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的,它们的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而且长和宽不相等。你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大吗,试着把它们都找出来。 题单2 用刚才围长方形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填空。 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括号里填“〈” “ 〉”或“=”符号。 小黑板上的练习1 判断: 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2、圆的面积一定大于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面积。 简答:甲长方形长-宽=5,乙长方形长-宽=7,那么面积大,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小黑板上的练习2 拓展练习:小明用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其中有甲、乙、丙三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如下: 甲长方形:宽?长=5?7 乙长方形:宽?长=7?9 丙长方形:宽?长=1?15 谁的面积大,有规律吗,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影响 廖守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工作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 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 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日常工作的影响 1、有助于减轻了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2、拓宽了获取资源的渠道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 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的广泛使用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教学《统计表与统计图》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十三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 又 比如在小学数学九义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环月卫星“嫦娥一号”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 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影响 1、帮助学生进行体验知识的形成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体现几何知识较强的逻辑性,形象生动的画面又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实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练习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画画、涂色、剪拼、测量、计算,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体验、发展。由此可见,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让 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知识的形成。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人民币》的教学,由于人民币的特殊性那么就可以链接人民币网,让学生了解外币、钱币收藏等,通过钱币了解历史、民族等等许多知识。再如应用题教学就可以渗透生活知识、思想教育。可以将丰富有趣的资源推荐给孩子。我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圆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展示几种不同车轮汽车的行进场面,小朋友围圈套奥运福娃游戏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紧密相关而且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4、有助于课堂信息的反馈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 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 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廖守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最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是否有成效。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质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终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要重视以下三方面。 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育人,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正处于积极实施之中,还有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不断与他人、与社会进行交流,获取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诙谐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熟练的掌握课程标准驾驭新教材,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执行者;同时还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者,拥有专业的,本学科以外的,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机智、从容的应对课堂教学。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 识”这课,当课要接近尾声教师提出总结问题:“同学们,你们还有疑问吗,”学生提到本节课学习的相关问题,教师都一一做了处理。忽然一位学生问:“圆,一中同长也。是什么意思。”嘴角略带一丝微笑。这位老师先随口说了句:“哦,古文呐~”班上有笑声。接着就非常认真的解释“圆,一中同长也。是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中的描述。意思是:一中指圆心;同长说的半径一样长。在当初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年。老师的话音刚落,提问学生的掌声就响了,顿时全班掌声一片。我们不去评判这位学生的意图或目的,但这位教师圆满的处理让那位学生从心底里信服了,心灵得到一次震撼。“亲其师,信其道”我想这位学生今后会更加学数学,会主动的、自觉的去关注数学,为他的人生开了个好头。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是基石。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的活动。如果没有那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是不会产生什么效果,更不要说质量了。教学目标和计划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教材是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长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教学智慧的结晶,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据。教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去研究它、领会它是我们非做不可的事情。首先,一节课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一节课要讲授的知识点有那些,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 准备,这节课的饿重点是什么,那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的难点是什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几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些目标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其次,超越教材大胆取舍和重组。新教材重视对情景的设置,这些设计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的适合甲地区的学生就不一定实用于乙地区的孩子。因此,我们要研究教材,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灵活地改造素材,将视角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构建素材。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生成,把教材“冰凉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当然教材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其中习题就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出发点”,我们要能先“入”教材,还要能“出”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只有了解他们我们的才能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了解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设计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习惯首先考虑怎么教,考虑新知识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然后选择知识的连接点。这样确定的课堂教学起点,只注意了学生的“应该状态”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状态’。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以有的旧知识,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的积淀,对某些未学知识的提前摄取,以及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许多认识,也是他们的知识。这就表明他们的真实起点往往会 高于”应该状态“。那么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留意到注意到。例如:“数字编码”这一内容教材安排先从邮政编码的学习并由此进入身份证号码的学习。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身份证的认识和了解远远多于邮政编码。这是因为学生亲身参加了许多与身份证有关的活动,例如,旅游、买电话卡、存取钱等等。再加上本地正在开展第三代身份证办理。对身份证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果断决定调换学习顺序,用先学习身份证号码并由此进入下一步教学,效果还不错。 做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地世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根积累。 三、课后反思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力量和源泉 “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应该具备这种品质。课后反思,能使原始的经验不断的处于被修正、被强化中,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经验得到锤炼,得到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力量。课后反思,能使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后反思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水平提高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上去了,“水涨船高嘛”。课后反思就是整理和描述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课堂教学的各种现象,可以是教学故事或教学案例。可以是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一 课时,教师在教学完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后,对着板书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答不上来,下面听课的教师也有些茫然。课后我们通过对课堂的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老师的目的是要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比用文字书写简单快捷,s=a×a=2a和c=4a是重点,明确相同的两个字母或数相乘的以及遇到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我们的课后分析认为,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没有体验,第二个问题是力度不够。也设计了解决的方案,一是设计了一个比谁用的时间少的活动,二是设计一组习题其中重要的一组辨别并说明理由的习题。然后有另一位教师在他的班级上,效果很好。课后反思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对作业的反思,是不能忽视的。 始于心地,成于行动。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无论教学改到那里,有效的课堂始终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才会有质量,但提高质量不是说可以就可以的,需要我们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会逐步实现。 对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的看法 廖守军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分数除法应用题比过去更加注重了与整数数量关系相同的应用题的比重,也就是“平均分”和“包含除”。其中“包含除”占的比重要更多些。从教学的实际来看,这样的编排是有道理的。这些知识看起来是学生已学习过,而且在整数和小数中还反复练习过,但把数换成分数后问题还是 很多,特别是“包含除”的问题是大面积的。不过,这部分知识虽然在教学实际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需重要注意的地方,但毕竟是学习过、已掌握的,经过提醒很快会得到解决。因此,教材并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只在一道例题中出现解决包含有这样数量关系,还主要是为分数的混合运算提供材料的。所有的练习都出现在两个练习中,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恰当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样一个现实,重视练习的检查和讲解。 对于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这两道例题存在着不足。 其一,在解法上都只出现了用方程解,虽然用方程解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数量关系上进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但我认为只用方程解有两点不足:1、不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本身所包含的数量关系;2、不利于学生解决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其二,这两道例题之间跨度太大。如果只通过例1的讲解和后面的练习来学习例2的话,学生感到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完例1后,补充了一组题:(1)一袋大米用去2/3,刚好去60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2)一袋大米用去2/3后,还剩下60千克,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通过画线段图等手段重点解决分率与量的对应关系,从而加强用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的际问题做准备,同时也为例2做铺垫。在教学例2前设计了一组练习,美术 。( )×1/4=( )。 组人数比航模组多1/4 ( )×(1+1/4)=( )从中让学生找出1/4和1+1/4对应的量分别是谁。 (初稿) 小数除法的诸多问题分析及对策 廖守军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最难的计算当数小数除法了,这当中问题最多的又当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了。说起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都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照理说不会出现太多、太大的问题。但实际的情况却恰好相反。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在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的问题有: 1、把被除数转换成整数,也就是不知道以谁为准。这其实是一个教学重点,必须让学生知道只需要把除数转换成整数就可以了,被除数可以是一个小数或整数。要告诉学生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虽然是正确的,但会使数变得很大,计算起来不方便。例如:9.669?0.3=9669?300。这种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教师在教 学时强调不够,在课堂上没有在这一点上深化下去。 2、把除数转换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要么不移动;要么不管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一律都是整数。这个问题是对商不变的性质掌握不好,在教学中 要在复习这个阶段把商不 变的性质作为重点,这个知识点过关了,那么刚才的错误就会明显减少。再一个就是在学生完成了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的移动后,让他们读算式这样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3、商的小数点的位置。这个问题只需要告诉学生商的小数点一定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多强调、多提醒就可以了。 4、余数的问题。在练习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7.66?0.85当商是整数时余数是(1)1(2)0.1(3)0.01全班有90%的学生选择了(1)1。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错误到底是怎么了,于是把该题板书在黑板上先不说对错,让这样做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我一听才知道他们是根据竖式上的余数来确定的。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说对错,而是让他们验算并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结果是:9×0.85+1=8.65。学生也显得非常的困惑。这时让全班讨论,终于弄清楚了余数是1是错误的,正确的是0.01。原因是竖式上的余数是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后的余数,那么余数也相应的被扩大了相同的倍数,而我们验算是以原题为准,也就是扩大前的被除数和除数为准。因此,正确的余数应该是:按除数扩大多少倍就缩小多少倍后的余数。 总的来说,小数除法实际是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在解决新知识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真正讲解的不多。 你注意了吗? 廖守军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向课堂的有限时间要效率。其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总结、反思。特别要留意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问题。我在教学 九义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是20厘米,体积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不是可以装下? 在批改作业时发现: 有的学生是这样完成的:25×16×18=7200(立方厘米)=7.2(立方分米),因为11.76立方分米大于7.6立方分米,所以可以装下.。并且在他们的脑海里进一步认为体积大的一定能装下体积小的。这样的结论很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对学生今后知识的构建显然是有害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数学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题是这样的:一个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木盒(从里面量)能不能装下一块长50厘米,宽5厘米,高15厘米长方体木块? 先让学生按照上面的结论,首先分别计算出体积:木盒体积=30×30×30=27000(立方厘米),长方体木块体积=50×5×15=3750(立方厘米) 再比较体积的大小.木盒的体积大于木快的体积,就应该装得下。接着让他们实际操作,结果是不能的装下的.这是因为50厘米远远大于30厘米,不管横放,竖放,还是斜放都是装不下的. 最后利用这个结果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要判断一个容器能否装下一个物体到底该比什么,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要判断一个容器能否装下一个物体,应该比较他们的长宽高,如果三者都大就一定能装下.体积大就不一定哦! 这个问题不知你留意没有。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动动手,做一做.如果你在动手的过程中还有新的发现不妨告诉我,大家一起来探索!
/
本文档为【[教学]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