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

2017-09-17 17页 doc 78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 Vol,33 ,No.1第 33 卷 第 1 期新 疆 石 油 地 质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2012 年 2012 2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Feb, 2012年月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蔡 俊,吕修祥,焦伟伟 平, 高 (中国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摘 要: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
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
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 Vol,33 ,No.1第 33 卷 第 1 期新 疆 石 油 地 质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2012 年 2012 2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Feb, 2012年月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意义 蔡 俊,吕修祥,焦伟伟 平, 高 (中国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摘 要: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 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此外,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可作为良 好的储集层,可与深水背景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 关键词:内波;内潮汐;内潮汐砂坝;浊积扇;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深水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1001,3873(2012)01,0520,60 中图分类号:TE111.3文献标识码:A [16,17] 海洋学中内波的早期发现始于 19 世纪末,人们 。但由于分征,即波峰较陡、波谷较缓的不对称性发现挪威弗雷姆号考察船因为驶入上层有层水体中的密度差远小于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差,根据 “” [1,2]冰融 化淡水区域时出现突然减速现象,对内潮汐波动理论可知内波的回复力相当小,仅为表面波的 0.001数量级 。从能量的观点看,波幅与重力的平方根 作用的 [3,4][18]详细观察也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进行,遗憾的是 成反比,因此,在相同能量的条件下,内波不仅易形 成,其波幅可以是表面波的2 0~30倍 ,表面波波幅一海洋学中的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在沉积学界引起 足够的重视,而没有将其应用于沉积学的研究。直到般在数米左右,内波的波幅可高达上百米,比斯开湾 [5,6]1990 年,高振中等在研究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中 深层水中就曾发现波幅达 200 m 的内波。此外,内波 段奥陶系时,首次识别出了古代地层中的内波和内潮 的波长一般可达近百米,甚至几十千米。汐沉积。至此,内波、内潮汐沉积这一术语开始出现于 [19] 内波可以引起几乎连续进行的双向交替流动。沉积学词汇中,从早期的小规模内波、内潮汐沉积的 随着深海调查的不断进行,发现在海底峡谷和大陆边鉴别开始,到现在已进入深海大型沉积物波的研究阶 缘其他各种类型的沟谷中,几乎普遍存在着沿沟谷轴 段,标志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宣告展开,并取得了相 线向上和向下的交替流动。内波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 [7-12]当可喜的成果。而随着深水油气勘探逐渐显示出 包括内潮汐、内孤立波、周期内波等,当内波的周期与 良好的前景,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及其在深水油气 勘探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20,21] 海面潮汐的周期相同时,就称这种内波为内潮汐。 对于内潮汐的生成机制,许多学者都曾提出了各自的1 内波、内潮汐概念 看法,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垂向密度稳定变化内波是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或两个 [13]的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流动时,陆架坡折处、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的水下波。由于在稳定层结 海峡、海山、海岭和海沟等剧烈变化的地形又迫使该构的海洋内部水体,其密度的垂向变化一般不会超过 [15]1?1 000,因此在海洋内部,微弱的扰动也会导致大振 流动作大幅度地、与潮汐周期一致地上下波动。这 幅的海洋内部波动,且这种扰动是普遍存在的。文献,14, 种沿峡谷等地上下交替流动的内波流的平均周期通 认为,大洋内部的重力波甚至比海面波更加普遍。因 常在潮差较大的地区,在深度超过250 m时才趋近 于 此,内波的分布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海洋内部普遍 半日潮或日潮;而在潮差较小的地区,则需要更大的 发育,甚至在大多数海湾和湖泊中都可能有内波存 [22] 在。安达曼海(孟加拉)、苏禄海(菲律宾)、加利福尼亚 深度才能趋近表面潮汐的周期。[1,15]湾等地的海上也观察到了海洋内波的存在。 2 内波、内潮汐的沉积特征 表面波也可以是内波的一种,只不过波动界面不 再是海洋内部的密度变化界面,而是大气与海洋表面 内波和内潮汐可以引起沿海底峡谷或大陆边缘 之间的界面。因此内波具有相似于表面波的运动特 其他各种类型的沟谷轴线向上和向下的双向交替流 动,也可以引起其他非峡谷环境中的双向交替流动。 海洋学的调查表明,内波和内潮汐产生的深水双向流 收稿日期:2011,0609修订日期:2011,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10)2;国家重大专项(2008ZX05004-004) 作者简介:蔡 俊(1988-),男,湖北荆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石油地质,(Tel)1510117025(8E-mail)caijun.jz@163.com. [18] 动的流速为 20~50 cm/s。深水潜水装置还观察到,这 环境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既有砂级和粉砂级,也有种流动能搬运沉积物的粒度可达细砂级,并能在数千 泥级沉积物。颗粒形状以次棱角状为主,分选中等至 [23]较好则是砂级内潮汐沉积的主要特征。 米深处形成大量波痕。这表明在深水区内波和内潮 汐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其对深水沉积作用有 (3)沉积构造 区别重力流和等深流的显著标志 [26]重要影响,因此,必然会在沉积中保存下来。 。如果仅 是具有沿水道向上和向下倾斜的交错层理 存在沿水道向上的交错纹理,也应该视为存在内波、(1)成分特征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物质成分既 内潮汐沉积的指示。但如果仅存在向水道下方的交错 有陆源的,又有内源的,还可有火山碎屑物质,迄今所 [24]见者,以陆源组分为多。陆源组分主要来源于浊流 纹理,既有可能为内潮汐和内波沉积形成,也有可能 为重力流沉积所形成,这就应根据其他特征加以鉴 或其他重力搬运至深水盆地的砂泥质沉积物和垂直 沉积的黏土与粉砂质沉积物。内源沉积物以碳酸盐岩别。另外,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也是内 沉积物为主,其次为硅质沉积物和其他物质。波、内潮汐沉积的一种常见的沉积构造。(2)结构特征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粒度为砂级 (4)沉积层序 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层序 [25]至泥级。对于海底峡谷和其他沟谷中的内波、内潮 [10] 主要有 4 种基本类型(表 1)。 汐沉积,以砂级沉积物为主;对于平坦、开阔的非水道 (5)岩相类型 目前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内波、内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垂向层序表 1 层序 ?对偶层双向 ?泥岩-鲕粒灰岩-?双向递变层序 ?单向递变层序 递变层序 类型 泥岩层序 a b a b 亚 类 图 cm 30 cm[27,28] 20 cm 示10 cm 10 cm20 cm 泥 泥 粉砂 泥 粉砂 极细砂 泥 泥 极细砂 泥 粉砂 细砂 细砂 粉砂 粉砂 极细砂中砂 中砂 鲕粒灰岩 极细砂 细砂 极细砂 3 由砂级颗粒 组 粒度为细砂和极细 由 中 型 交 错 层 由中型交错层和双 成,层序中部粒度 砂,主要由交错纹理 和小型 交 错 纹 理 向交错纹理构成,由中 由鲕粒灰岩或砂质鲕 基 构 成 粒和细粒组成 组成,层序规模向上最粗,向上、向下均由薄互层砂岩、泥岩 粒灰岩组成,鲕粒灰岩 本 逐渐变细逐渐变小 上下均与暗色泥岩直接特 组成。砂岩、泥岩比率在 征 纵向上呈规律性变化接触,多为突变接触,其 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层序下部粒度最粗, 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层序中部粒 顶部也可呈渐变过渡 向上逐渐变细,与上覆泥质沉积物逐渐过渡;度最粗,向上、向下均逐渐变细 底部与下伏泥岩突变接触,界线分明 受双重周期控制,在 平缓开阔地带,内波及 与内波及内潮汐剥蚀作用有关,水动力的 水 可能与内波及内潮汐 动 内潮汐作用在水流相对 弱-强的变化速度很快,先期形成的细粒沉积 是内波及内潮汐的周期性表现,反 的 剥蚀性和阵发性有 力 静止期内沉积的泥质物 被其后的强烈流动所侵蚀,垂向序列仅为正 [27,28]解 [31] 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弱-强-弱变化 [28,29] 关质与流动期形成的砂质 递变释 [29,30] 沉积频繁互层 内潮汐沉积的发育位置和沉积特征,目前建立了3 种 潮汐沉积,其岩相类型包括:双向交错纹理砂岩相、单 向交错层和双向交错纹理砂岩相、韵律性砂泥岩薄互 内波、内潮汐沉积模式(图1 ),分别是水道型内潮汐 层相、砂质鲕粒灰岩相、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有孔 沉积模式、陆坡非水道环境内潮汐沉积模式和海台内 虫灰岩相、羽状交错纹理粉砂岩相、束状透镜体叠加 [30] 潮汐沉积模式。的交错纹理粉砂岩相、复杂交织的交错纹理粉砂岩 根据研究实例,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可发育 相、砂岩与板岩薄互层相等,分别形成于不同的沉积 在海底峡谷和水道环境中。图 1a 表示在低海平面时 新 疆 石 油 地 质54 2012 年 ?? 表 2 内波沉积各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岩相类型岩相特征代表实例 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斯尔地区中奥陶双向交错纹理砂岩相以普遍发育双向交错纹理为其特征。主要由极细粒岩屑杂砂岩[5,6] 统;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组成,局部为粉砂岩 美国芬卡斯尔中奥陶统;塔中地区中、 以发育倾向水道上方的板状交错层和交错纹理为其特征,由中 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10]至细粒岩屑杂砂岩构成 上奥陶统 理砂岩相[24]以砂岩和泥岩薄层组成有规律的频繁互层为特征。基本岩性为 浙江桐庐地区上奥陶统 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 灰色细粒极细粒砂岩、杂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近等厚互层 相 以砂质鲕粒灰岩与页岩组成的薄互层为特征,发育侧积交错层, 砂质鲕粒灰岩相 [25]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砂质鲕粒灰岩常与深灰色页岩构成薄互层 以富含有孔虫和颗石藻的灰岩为主,与蚀变的粉砂级玻屑纹 层、海绿石粉砂岩纹层和沸石质黏土薄层间互成层,它们之间为 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翁通爪哇海台白垩系至第四系;赣西北[4,12]渐变接触 理有孔虫灰岩相中元古界修水组岩性为含泥砾的极细砂岩粉砂岩 交错纹理由内波产生的波-[11]痕迁移形成的上攀纹理组成,同时具 羽状交错纹理粉砂岩相西秦岭地区泥盆系至三叠系[11] 有向上生长叠加而形成的内部构造西秦岭地区泥盆系至三叠系 束状透镜体叠加的交 错纹理粉砂岩相 ?前积纹层堆积成束状,并可分叉;?前积纹层具不规则的下界 面;?可见膨胀的透镜状层理;?层理内部的总体形态极不协调 复杂交织的交错纹理 西秦岭地区泥盆系至三叠系;宁夏香山粉砂岩微相 岩性为灰色、青灰色变质细砂岩或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板 [11,32] 群岩组成频繁韵律 砂岩与板岩薄互层微 [12]赣西北中元古界修水组 相 a 海平面b 重力流 0 内潮汐流250 500 内波、内潮汐流750 海平面0 1 050 内波、内潮汐沉积100 200 砂岩 海平面d c 泥岩、页岩 0 石灰岩1 000 2 000 下伏岩层 海平面0 3 000 100 断层4 000 200 水深,m 水深,m 300 图 1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模式(据文献,30,修改) 床砂载荷和悬浮载荷的交替沉积,即形成砂岩(或颗 积,并且由于粗碎屑重力流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故 此时难以形成可鉴别的内潮汐和内波沉积。图 1b 表 粒灰岩)与泥岩的薄互层。故以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 示随海平面上升,物源区逐渐远离沉积区,粗碎屑的 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泥岩为主是陆坡非水道 注入可能受到抑制,此时内潮汐和内波得以改造细粒 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显著特点。图1d 表示在广阔的 重力流沉积物。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主要为双向交错 海台上,由于地形平坦,阻力较小,内潮汐流可在较大 纹理与单相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另外值得注意地 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流速,从而可搬运细粒沉积物并形 是海底峡谷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经常与碎屑流和滑 塌沉积共生。 成内潮汐沉积,加之缺乏陆源碎屑物质,通常以碳酸 盐沉积为主,也可有硅质沉积物和火山碎屑沉积。故 非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分布环境较水道型 具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和侧积交错层的砂质鲕粒 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陆坡环境和海台环境。图1c 表示 水深,m 水深,m 灰岩是海台非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与其他内波、在陆坡环境条件下,内潮汐流通常不像水道环境中那 内潮汐沉积的根本区别。但需要指出地是这3 种沉积 模式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建立各地区的内波、内样强,而是流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典型的 潮汐沉积模式时还需考虑各自的特点。宁夏香山群徐砂体是深水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在油气勘探中也具家圈组内波、内潮汐沉积模式虽然与陆坡非水道环境 有重要地位。另外,流行的“鲍马序列”和“浊积沉积模式相似,但由于沉积过程中存在短周期内波, 扇模 式也容易让资源评价部门相信浊积砂体中”[32]导致不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 存在巨大 储集层并易于预测。也因此使得在深水油气勘探中, 3 油气勘探意义 石油地质学家多倾向于运用浊流理论寻找油气,从而 据统计,全球目前已发现的与油气相关的深海体 [33] 忽视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事实系盆地超过 1 200 个,并且在南美巴西、中美墨西哥 湾、西非等地区的深海盆地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 上,鲍马序列和浊积扇理论在指导深水“”“”[34,35][42]展,类似成果显示了深水含油气盆地研究的巨大 油气勘探 中并未发挥应有的大作用,甚至浊积“[3640]-潜在价值。在此背景下,作为深水油气勘探领域中 扇”的创始人 Walker 也已经摈弃了经典“浊积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却远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43]扇”模式。 (1)误将内潮汐砂坝解释为浊积扇 正是由于忽 误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砂坝解释为浊积扇还在视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在深水油气勘探中的作用,石 于容易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如 油地质学家可能将形成于海底水道口附近的内潮汐 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纹层、压扁层理及透镜状层 砂坝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解释为形成 理等解释为鲍马序列中的 Tb、Tc、Td 段沉积或它们的 [41]于水道口外部的浊积扇体。在深水水道口环境中, 组合,特别是对于同时有重力流粒序层出现的地层更 [33]沿水道向下的浊流更可能发育席状浊积扇体,其长 是如此,如将内潮汐成因的双黏土层解释为Tb 、Td 轴垂直于水道方向展布。与浅水河口环境的潮汐砂坝 段,将爬升波纹层解释为Tc 段等,由此得出普遍的浊 类似,双向内潮汐流多发育呈线状延伸的内潮汐砂坝 流成因解释。事实上鲍马序列也可能不是浊流的唯一 (图 2),其长轴一般平行水道方向展布。席状浊积扇 产物,近年来随着对深水沉积过程认识的深入,鲍马 体一般远大于河道的宽度,而内潮汐砂坝比水道的宽 序列已逐渐被重新认识,发现鲍马序列各段的成因存 度小很多。因此,将深水内潮汐砂坝误用鲍马序列解 在大量不同解释:比如鲍马序列中的Ta 段除浊流沉积 释为浊积扇体对于预测河道口砂体的展布特征会有 [44][45]外,也可解释为砂质碎屑流沉积、颗粒流沉积和次 较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对圈闭要素的过高估计。 [46]颗粒流沉积;Tb、Tc、Td 段除浊流沉积外,还被解释 为深水底流沉积及底负荷的牵引产物等Te ;段除浊 流沉积外,亦被解释为浊流沉积与深海、半深海沉积 [47]的综合。研究还发现,各种深水沉积均可部分改造 早期的重力流沉积形成鲍马序列或者类似鲍马序列 [48]a 浊流 的沉积组合。考虑到深水中内波、内潮汐流的普遍 b 内潮汐流 存在性(远比浊流出现的概率大),在运用鲍马序列解 内 释浊流沉积现象时一定要慎重,同时也了正确区 浊 潮 积 汐 水 分内波、内潮汐沉积与海底峡谷重力流即浊流沉积的 水 道 道 重要性。就现阶段的研究来说,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以 下几点:?浊流沉积很难表现出牵引流沉积的典型特 征,特别是内潮汐沉积特有的双向交错层理;?浊流 内潮汐砂坝沉积一般只发育沿斜坡向下的指向沉积构造,而内 浊积扇 波、内潮汐沉积可以发育指向斜坡上方的双向指向构 图 2 海底峡谷水道口环境中形成的砂体分布模型 造;?浊流沉积层序的顶部可见内波、内潮汐沉积缺 (据文献,41,修改)乏的生物扰动构造,但是具有生物扰动构造的深水沉 积却并不一定是浊流沉积,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深水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内波、内牵引流沉积—等深流沉积。以上区别有助于正确识别 浊积岩,但考虑到各种深水砂体沉积成因反演的多解 潮汐研究的局限性。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虽然成果 性和目前深水沉积尚未建立起新的理论模式,导致浊 颇丰,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仍然存在着自身的局限 积岩体预测的不确定性增大,因此,鉴别浊积岩的唯 性,其发现的实例,特别是在地层记录中的实例还十 [44]一可靠的只有正递变层。 分有限,海洋物理学中的相应成果尚没有及时得到应 (2)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是良好储集层 用,有关内波及内潮汐沉积研究的水槽实验至今也没 有开展,这严重制约了关于内波、内潮汐沉积更深层 次的研究。而与之同属深水异地沉积的浊流一开始便 新 疆 石油 地 质56 2012 年 ?? [49-51]contour cu rrentsand their deposit,sM,. Beijing :Science 潮汐沉积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意义,是潜在的良 Press,1998. 好储集层。 张兴阳,高振中,姚雪根.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内 ,9, 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形成于能量较强的潮流 波沉积——深水大型沉积物波成因的再解释,J,.沉积学 环境,由于深水潮汐和波浪的反复淘洗,故沉积粒度 报,1999,17(3):464-472. 较粗,单砂层较厚,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较浊积岩高 ,10, 高振中,何幼斌,张兴阳,等.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 [25] 得多。该类型沉积不仅是油气的良好储集层,而且 内潮汐沉积, ,沉积学报,, ( ):J . 2000 18 3 400-407. 还可与深水重力流沉积和深水背景泥岩沉积一起构 ,11, 晋慧娟,李育慈,方国庆. 西秦岭古代地层记录中内波、 成有利的地层圈闭。此外也可单独与背景泥岩沉积构 内潮汐沉积及其成因解释,J,. 沉积学报,2002,20(1):80-成岩性圈闭,此时内潮汐成因的砂体可构成储集层的 84. 主体。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比重力流沉积有着更 ,12, 郭建秋,张雄华,章泽军. 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 多样的分布环境,因而应作为深水沉积区油气勘探的 群修水组内波内潮汐沉积,J,.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1): 重点目标,因此研究内潮汐和内波沉积具有重要的实 47-52. 际意义。我国学者已经发现了含油气盆地中的内波、 [10,52] ,13, Lafond E C. Internal wave,sC,. Hill M N. TheSe a..Londo:n内潮汐沉积。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钻遇的中、上 Wileyinterscienc e,1962:731-751.奥陶统陆坡相内波、内潮汐沉积中,水道型内潮汐成 ,14, Munk W. Internal wave and small-scaleprocesse :evolution s因的双向交错纹理极细,砂岩单层厚度可达几米,碎 of physical oceanograph,My,. Cambridge:Massachusetts 屑颗粒以岩屑(35%~65%)和石英(30%~60%)为主, Institute ofTechnolog y,1981.多为次圆状,分选较好。在塔中 32 井等 5 口井的 17 个 ,15, 李家春. 水面下的波浪——海洋内波,J,. 力学与实践,层段中获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和荧光等不同级别油 [53] 2005,27(2):1-6.气显示,含油岩心累计厚度达6 4.3m 。尽管由于埋 深大、碳酸盐胶结作用强烈和溶蚀作用受到限制等多 ,16, 王春江,贺 萍,牛传华,等. 水体内波的沉积作用—— 种原因影响了储集层物性,进而阻碍了油气的大规模 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综述,J,. 海相油气地质,2006,11[54]成藏,但却充分说明了内波、内潮汐沉积成藏的现 (3):39-45. 实可能性。而中国广大地区发育多时代海相深水沉 ,17, 王青春,鲍志东,贺 萍. 内波沉积中指向沉积构造的形 积,因此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油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成机理,J,. 沉积学报,2005,23(2):255259. - ,18, Young R ,NSouthard J B. Erosion of fine-grained sedi: ments参考文献: sea-floor and laboratory experi,mJ,ent. Geologys Societyof AmericanBulleti n,1978,89(5):663-672. ,19, Shepard F, PMcloughlia AP. Currentsin submarine canyons and other sea valley,C,s. AAPG Studiesin Geolog ,y1979, 海洋内波的产生与分布,J,. 海 ,1, 杜 涛,吴 巍,方欣华. 8:1-13. 洋科学,2001,25(4):25-28. ,20, Lafond E C. Internal wave,s M,. New York:Reined,1966.,2, 富永政英. 海洋波动—基础理论和观测结果,M,. 关孟 ,21, RattrayM. On the coastal generationof internal tides,J,.儒,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Tellus,1960,12(1):54-62. Laird M G. Sedimentology of the Greenland groupin the ,3, ,22, Shepard F P. Tidal components of currentsin submarine Paparoa Rang,weste coas,Southt Islan,dJ,. Journal of Geo- canyons,J,. Journal of Geology,1976,84(3):343-350. logy andGeophysic s,1972,15(3):372-393. ,23, Mullins H T,Keller G ,HKofoed J W,et al. Geology of GreatKlein G de V. Resedimented pelagic carbonate and ,4, Abaco submarine canyon Blake platea:observationsufrom volcaniclastic sediments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Leg the research submersible "Alvin",J,. Marine Geolog,y 30 DSDP cores from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J,. 1982,48(4):239-257. Geolog,y1975,3(1):39-42.,24, 刘成鑫,纪友亮,胡喜锋. 内潮汐和内波沉积研究现状与 Gao Z,Eriksson K A. Internal-tide depositsin an Ordovician ,5, 展望,J,. 海洋地质动态,2005,2(3):6-11. submarine channe:previously l unrecognized facies? ,J,. Geology,1991,19(7):734-737. ,25, 刘丽军. 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研究现状,J,. 石油与天 然气地质,1999,20(4):369-374.高振中,ErikssonK A.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苏地区 ,6, ,26, 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奥陶纪海底水道中的内潮汐沉积,J,. 沉积学报,1993,11 ,27, 高振中,何幼斌,张兴阳,等.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1):12-22. 内潮汐沉积,J,. 沉积学报,2000,18(3):400-407.,7, 高振中,何幼斌,罗顺社,等.深水牵引流沉积—内潮 —,28, 何幼斌,罗顺社,高振中. 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现状与 汐、内波和等深流沉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进展,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1):5-10. ,8, Gao Z,Eriksson K A,He Y B,et al. Deep water traction ,29, He Youbin, Gao Zhenzho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deposit—sa study ofinterna l tides,internal wave,s recognitionof internal-tide and internal-wave deposits,J,. Chinese ScienceBul letin,1999,44(7):582-589. ,43, Walker R G. Turbidites and submarines, C, .fa Walkern RG , ,30, Gao Zhenzhon,Eriksson gK A,He Youbi,net al.Dee p-water James N P. Facies models responseto sea level change. traction current deposits—a study of internal tides, —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1992a:239-263. internal waves,contour currents and their deposits,M,. ,44, Shanmugam, GMoiola R J. Reinterpretation depositional of Beijing:SciencePres ,s1998. processesin a classic flysch sequence(Pennsylvanian Jack ,31, 高振中,何幼斌,李向东. 中国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及内潮 fork grou)p,Ouachita mounta,inArkansass and Oklahom: a汐沉积研究,J,. 古地理学报,2010,12(5):527-534. repl,yJ,. AAPG Bulleti,n1995,79(4):672-695. ,32, 李向东,何幼斌,王 丹,等.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 ,45, Stauffer H.P Grain-flow depositsand their implication,s 圈组内波和内潮汐沉积,J,. 古地理学报,2009,11(5): SantaYnez Mountain,Californis,aJ,. Journal of Sedimentary513-523. Petrology,1967,37(2):487-508.,33, Stow DA V,Mayall M.Deep-water sedimentarysystems :new ,46, LoweD R. Grain flow s and grain flow deposit,J,. Journal smodels for the 21st centur,yJ,. Marine and Petroleum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1976,46(1):188-199. Geology,2000,17(2):125-135. ,47, Middleton G V,Bouma A H. Turbidites and dee p-water ,34, 王春修. 国外深水油气勘探动态及经验,J,. 中国海上油 sedimentatio,Cn,. Los Angle,Pacifics Section SEPM,1973: 气(地质),2002,16(2):141-144. 1-38. ,35, 田洪亮,杨金华. 全球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与展 ,48, 张兴阳,罗顺社,何幼斌.沉积物重力流-深水牵引流沉 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06,14(9):1-4. 积组合—鲍马序列多解性探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36, 金庆焕. 深水油气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的主要热点J,,. 2001,23(1):1-4. 科学中国人,2006,14(11):18-20.,49, He Youbin,Gao Zhengzhon,Luog J,et al. Characteristicsof ,37, 刘 军,王 华,姜 华,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 internal wave and internal tide deposits and their 探前景,J,. 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45-548. hydrocarbon potential,J,. Petroleum Scienc,2008e,5(1): ,38, 蔡 俊,何幼斌,张 来,等. 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37-43. 环境分析,J,. 海洋地质动态,2010,26(6):24-30.,50, Wynn R B,Stow D A V.Recognitionand interpretationof ,39, 陶维祥,丁 放,何仕斌,等. 国外深水油气勘探述评及 deep-water sediment wave:implications sfor palaeoceano- g 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前景,J,. 地质科技情报,2006,25(6): raphy,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flow process interpr e- tatio,nJ,. Marine Geology,2002,192(3):1-3. 59-67. ,40, 郑 民,贾承造,李建忠,等.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 ,51, 佟彦明,何幼斌,朱光辉.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类型及 域富油气特征及与我国南海被动陆缘深水区对比,J,. 其油气意义,J,. 海相油气地质,2006,12(2):39-45. 2010,29(6):45-54.,52, 何幼斌,高振中,张兴阳,等. 塔里木盆地塔中 32 井中上 ,41, Shanmugam G. Deep-marinetidal bottom currents andtheir 奥陶统内潮汐沉积,J,. 古地理学报,2003,5(4):414-425. reworked sandsin modern and ancient submarine canyons ,53, 王方平,高振中,何幼斌. 塔中低凸起中上奥陶统内潮汐 ,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2003y,20(5):471-491.成因砂体储集性能研究,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 ,42, 李祥辉,王成善,金 玮,等. 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 (3):35-36. 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 沉积学报,2009,27(1):77-86.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and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DeepWater CAI Jun, LV Xiu-xiang, JIAO Wei-wei, PGingao (State Key Laboratory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Petroleum geologis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utdated thinking may get misunderstandingsof explaining the sand barsformed from internal-tide waterflow as turbidite fan by using Bouma sequence,which probably leadsto an inappropriate overestimationof essential factorsof petroleum trap.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mposite structures, sedimentary sequences, lithofacies types and sedimentary models of discovered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s of the deposits on deep wate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lso, it suggests that the sand bodies in submarine channel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could be as good reservoirs and form favorable stratigraphic or lithologic traps togetherwith depositsin deepwater. Key Words : internal - wave ; internal - tide ; internal - tide bar ; turbidite fan ; sedimentary cha racteristic ; sedimentary model ; deep -water petroleumexploration
/
本文档为【内波_内潮汐沉积形成过程中内波传播方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相反的定量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