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会计处理办法

会计处理办法

2017-09-30 18页 doc 38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会计处理办法会计处理办法 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作为一项有效及有序的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核算系统不断提供正确的财会信息数据、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包容着大量的经济信息。将经济信息按照会计的规则与方法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有关使用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大量经济业务只有输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进行加工,但是不可能直接将经济业务包容的全部经济信息都记录下来,只有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确认之后,才允许其进人会计核算系统。其次,已经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要作为有用的信息输出,输出的信息又必须再一次经过确认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再次,经过...
会计处理办法
会计处理办法 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作为一项有效及有序的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核算系统不断提供正确的财会信息数据、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包容着大量的经济信息。将经济信息按照会计的规则与方法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有关使用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大量经济业务只有输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进行加工,但是不可能直接将经济业务包容的全部经济信息都记录下来,只有按一定的或规定确认之后,才允许其进人会计核算系统。其次,已经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要作为有用的信息输出,输出的信息又必须再一次经过确认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再次,经过确认、计量的经济信息还必须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记录,才能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处理。通常所说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指会计记录、处理的过程。因此,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而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就是会计计量。会计自形成之日起就与会计计量有着血缘关系,将经济信息按一定的规则量化为会计信息,才能够进行确认,不能够进行会计计量的信息自然也不能进行确认。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结果通过必要的会计载体来反映。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的,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正确的财会信息。要实现此目的,就需要借助于会计报告。所以,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学习会计学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会计处理方法 亦称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会计确认方法、会计计 量方法、会计记录方法和会计报告方法。其中,会计确认是会计处理的第一步,是会计处理的门槛,主要解决经济业务和事项是否应该、能不能够在会计中反映,以及应该在什么项目中反映;会计计量是第二步。去要解决经济业务和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从而决定会计反映的金额;会计记录是第三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也即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和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会计报告是最后一步,即在前面几步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整理,通过会计、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对会计处理方法做出法律规定,是一贯性会计原则的要求。一贯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同一单位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即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事项时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前后期间应当保持一致。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同一项经济业务事项,由于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计算出的会计资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如果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必然导致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 第一节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时的确认(初次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再次确认)。会计核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变换、加工和传输的过程,会计确认是信息变换的关键环节。 一、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一)初次确认 初次确认是指对输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主要是解决会计记录问题。这类原始的经济信息的载体就是伴随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所以初次确认是从审核及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及其内容,诸如经济业务的种类、执行单位、经手人、时间、地点,业务的数量、单价、金额,等等,进行具体的识别、判断、选择和归类,以便对其进行正式的记录。初次确认要依据会计目标或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要求,筛选掉多余的或不可接受的数据,将筛选后有用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将经济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并登记有关账簿。初次确认实际上是经济数据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筛选过程。初次确认的标准主要是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用货币计量,如果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够用货币计量,则通过了初次确认可以进人会计 核算系统;如果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用货币计量,则摒弃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 (二)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 即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经过初次确认的原始数据,借助于会计的核算方法转化为账簿资料。为便于管理者使用,账簿资料还须依据管理者的需要,继续进行加工、浓缩、提炼,或加以扩充、重新归类、组合,这就是会计再次确认。再次确认是依据管理者的需要,确认账簿资料中的哪些内容应列人财务报表,或是在财务报表中应揭示多少财务资料和何种财务资料。会计再次确认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在日后由于变动影响的再次确认,如企业购人的各种存货,经初次确认后,以实际成本记录在账簿中,若物价发生变动,按照谨慎性原则核算时,须对变动影响进行再次确认。再次确认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再提纯、再加工,以保证其真实性及正确性,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再次确认的标准主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输出的信息应是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 很明显,初次确认与再次确认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换成会计信息进人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经过加工的信息再提纯。经过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二、会计确认标准 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标准,例如什么时间,多少金额对输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加以初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信息进行再次确认。概括地讲,确认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定义性 一般地讲,凡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都属于会计确认的范围。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具有会计信息属性的经济信息应该可以具体化为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收人、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按照这些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加以确认,就是可定义性。也就是说,首先应确认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然后对能够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其具体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 (二)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在可定义性的基础上,经济信息必须能够量化,能够以货币计量,才能够保证经过确认后的信息具有质的统一性,可以进行比较和加工。 (三)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首先是如实地、完整地反映应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而且这些交易或事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为此,在会计确认时,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所记载的经济数据是否真实,辨别有关经济数据能否加以查证,输人的经济数据是否有客观可信的证 据。但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如暂估料款。使用合理的估计,不会降低确认的可靠性,若无法作出合理的估计,就不能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四)经济信息的相关性 将相关性的概念作为确认的标准,是因为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同。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进信息的有用性,如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补充资料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资料如果不适当地拖延,就可能失去其相关性。为保证其相关性,会计人员应及时地提供资料。 在上述确认标准中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主要的标准。如果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时,会计确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确认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进行会计确认时应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以保证输出的信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 按照上述会计确认的标准,可以对会计要素一一加以确认,为了讲述方便,我们仅在本节对确认各会计要素的标准作简单介绍。 (,)资产的确认 资产要素是会计六要素中的核心,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资产被定义为: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 益。在资产的具体确认中,必须按三个重要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其一,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首先应符合资产的定义,如果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其二,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如果一项支出已经发生,但在本会计期间及以后的会计期间都不会形成经济利益流人企业,这项支出不能作为资产,只能将其确认为费用。其三,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凡是作为资产的,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成本或价值,若不能准确地计量,能使用合理的估计,也可以确认为资产。 (二)负债的确认 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负债被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负债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其一,是一项现时义务的偿还,这种偿还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而引起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发生可能形成的偿还债务,不能作为现时负债加以确认。其二,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能流出企业。一项债务的偿还,企业必须付出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因而使企业所拥有的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其三,偿还金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作为负债,一般都有一个到期偿还的确切金额,即使没有确切的金额,也能合理地估计偿还金额。另外,有些债务可能符合负债的定义,如已经订购但尚未收到货的预付账款,在一般情况下不确认为负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达到了确认的标准,才可能确认为负债,同时确认与之 有关的资产和费用。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所有者权益被定义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享有所有权。净资产就是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余额,它不可能像资产、负债那样可以单独确认,其确认须依附于资产、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即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的标准。 (四)收人的确认 收人是企业补偿费用开支、取得盈利的源泉。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将收人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人。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应该按照以下标准来判断:其一,关系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企业取得收人很可能形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人。其二,企业转移了商品所有权上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并且没有保留对其的继续管理权。其三,收人以及相关的费用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在进行具体会计操作时,收人的确认包括人账时间和人账金额两个方面。由于商品交换(买卖)的复杂性,收人确认的时间是不同的,可以大概分成三种情况。? 1(销售前对收人的确认。这种确认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比较确定并可以预计,在计量及收取货款方面无重大风险的情 况,比如长期合同是根据完工进度来确认收人。 2(销售时对收人的确认。这种确认适用于企业已经发出货物、提供劳务,相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这时收入已经确定或无重大的不确定性。 会计上一般认为收入实现通常发生于销售过程的一个时点。 3(销售后对收人的确认。这种确认是因为款项收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人的价格还不能作出精确的估计,收人的人账金额要考虑抵减项目(销售折扣、折让、销售退回),要以收人净额来人账。 ?会计学上的销售实现与经济学上的实现含义不同。国外一些会计机构提出,实现的本质含义是保证资产或负债在报表中的变动具有足够的确定性和客观性。这种确认取决于独立的交易业务、确立的商业惯例、金融制度稳定、商业协议实施性及高度发达的市场。 (五)费用的确认 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将费用定义为: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与收人是相对应的概念,费用是为得到收人而付出的代价。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就是费用,而与企业营业活动无关的耗费是损失。确认费用的标准包括:首先,发生的支出应符合费用的定义。其次,费用应与收人配比确认,即将费用与所取得的收入按照其联系采用一定的配比方法确认。再次,费用的发生会引起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六)利润的确认 利润是企业的各项收人抵减各项耗费后的余额。利润不能像收人、费用那样单独确认,它的确认只能依附于一定期间的收人和费用的确认,收人、费用的确认标准即为利润的确认标准。 第二节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 1、什么是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如前所述,企业经济业务中大量的原始经济信息要通过初次确认输人会计核算系统,在会计核算系统内运行的会计信息要经过再次确认,以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有用性。在会计确认中离不开计量,只有经过计量,应输人的数据才能被正式记录,输出的数据才能最终列人财务报表。 2、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关系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没有计量,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离不开计量,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初次确认的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汇总、比较、衡量与分配等复杂的计量,在有关的凭证、账簿中进行归集,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再次确认的经济数据通过传递、输出、汇总等计量,在有关的财务报表中加以确定。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核算也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过程。 3、会计计量的内容 会计计量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被计量对象的实物数量计量;(2)被计量对象的货币表现。这两方面的内容又转化为确定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基础,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计量模式。 二、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会计计量尺度的选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某些象征性符号,如结绳记事的“结”,向各种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进化;到了商品经济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实物量度已经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反映,即使劳动量也难以对众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反映,于是货币作为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取代了实物量度单位和劳动量度单位,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会计计量虽然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但也不排除以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 当货币作为会计记账的通用标准后,解决了计量单位的问题。但同时也给会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即货币具有名义货币和实际购买力货币两重性,会计计量时应选用哪种货币。一般情况下,会计计量以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三、会计计量基础 会计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等。 (,)历史成本 资产的价值,按照购置该项资产支付的货币或与之等价的金额,或是按照为购置资产而付出代价的价值计量。登记负债时,按照以债务为交换而收到的款项金额,或是按照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负债将要 支付的现金或与现金等价的金额计量。 (二)现行成本 资产的价值,按照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登记负债时,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确定负债的价值。 (三)可变现价值 资产的价值,按照现在正常变卖资产所能得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确定;登记负债时,按照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债务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确定负债的价值。 (四)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确定条件是公平交易;交易的双方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熟悉的,而且交易双方都是自愿的。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资产金额和债务金额都属于公允价值。 除此以外,还有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基础。计量基础的选择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计量基础的选择也就存在差别。企业会计的计量,通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且会计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等假设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比较可靠、简便,符合会计核算真实性等原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企业有时也与其他计量基础相结合使用,如存货价值的确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如 果可变现净值较低时,就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现代会计计量虽以货币计量为主,但不排除使用劳动量度、实物量度计量,如存货可按货币量和实物量两种量度计量。也就是说。以货币计量为主导计量,以劳动计量、实物计量为辅助计量,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反映交易或事项。现代会计中的这个特点是由商品经济所决定的。 四、会计计量单位与会计计量基础的组合(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单位与会计计量基础的组合是实施会计计量的重要条件,对于同一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如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基础,就会产生不同的计量结果。通常将计量单位与计量基础的不同组合,称为计量模式。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等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究竟选择何种计量模式取决于会计报告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以一定的价值额表现特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项目的价值及其变动结果,称之为计价。如资产的计价,实际上就是以货币为尺度,衡量、计算和确定资产的价值;负债的计价,是以货币为尺度,衡量、计算和确定负债的偿还价值。以统一的货币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收人、费用,并将收人、费用进行比较,最后确定盈亏的过程,称之为收益确定。 第三节 会计记录 会计确认、计量的结果不仅是通过会计记录反映,而且会计确认和计量都包容在会计记录之中。也就是说,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并没有单独划分出确认、计量阶段,确认和计量融合在会计记录的各种具体方法之中。会计记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记录的手段。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程序下,它主要包括下列专门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与审核凭证;(4)设置与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表。下面简要阐述这些方法的内容。 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方法。会计对象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以取得所需要的核算指标。 正确地、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基础。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复式记账法要使得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关系,以了解和掌握经济业务的内容,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同时,采用复式记账法记录各项经济业务,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三、填制与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会计记录提供完整的、真实的原始资料,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的方法。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必须由经办人或单位填制原始凭证,并签名盖章。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的并认为是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正确性的有效手段。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根据填制和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在账簿上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记录的方法。账簿,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簿籍。登记账簿应以记账凭证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将记账凭证中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分别记人有关账户。这样,账簿记录就对会计凭证中分散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汇 总,使之系统化,能够更加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账簿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还是编制财务报表的重要依据。所以,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实际上是一种会计计量活动,它所要解决的是会计核算对象的货币计价问题,因此广义的成本计算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中,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要纳人会计的核算系统,就都有一个货币计价问题,而货币计价也就是确定用何种成本人账的问题。所谓成本计算就是对应计人一定对象上的全部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并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会计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正确地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计价,可以考核经济活动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程度,为在经营管理中正确计算盈亏提供数据资料。 六、财产清算 财产清查是通过实物盘点、往来款项的核对来检查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的方法。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财产、资金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不符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与实存数保持一致,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责任。清查中发现的积压或残损物资以及往来账款中的呆账、坏账,要积极清理和加强财产管理。因此,财产清查是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七、编制财务报表 编制财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编制财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从填制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出财务报表,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工作即告结束,然后按照上述程序进人新的会计期间,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企业停业清算。习惯上,人们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会计核算程序称之为会计循环。 会计核算方法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单位组织的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内容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同时,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运用复式记账法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种需要确定成本构成的业务,要进行成本计算,对凭证账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最后,根据核实的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本书从第三章开始将详细介绍上述各种方法。 第四节 会计报告 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他经济业务系统地加以确认,并分析解释经济活动产生的结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方面:(1)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的经营成果如何,盈利能力如何;(2)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企业主要是通过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此,企业的会计人员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确认、计量、报告等工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所谓财务状况是指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总额及其构成、负债总额及其构成、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筹资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的合理性、财务状况的优劣;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安全性,等等。 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关系到财务状况计量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因此又将其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为了能够在每个会计期末及时、真实、完整地提供资产负债表,企业应按会计的一般规律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编 表。其具体步骤包括: 1(初次确认。以能否以货币计量为标准,分析发生的经济业务,凡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纳人会计核算系统。 2(人账。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分析具体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日记账等工作,将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记录到会计信息的载体上。 3、过账。根据已编制的记账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分类账簿中,以便分类反映各会计要素。 4(结账。结清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并将余额转人下期,结束本期的账务处理。为编制报表做好准备工作。 5。编表。根据上述结账后的账户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内容的就体现了再次确认的内容。 二、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主要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所谓经营成果是指企业某一段时间内的利润(亏损)总额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形成的合理性;评价经营业绩的优劣。 利润表中直接关系到经营业绩计量的要素是收人、费用、利润三 类,因此又将其称为利润表要素。为了能够在每期期末真实地、合理地提供利润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收人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配比原则、划分两类支出原则的基础。与权责发生制对称的是收付实现制,这是两条根本不同的核算原则。 权责发生制,对于收人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人,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人;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妥,也不能作为本期收人;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由于权责发生制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而不问款项的收付,所以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人和为实现收人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人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财务成果,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需要根据账簿记录对期末账项进行调整。即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人(或称应计收人)和应付未付的费用(或称应计费用)记人账簿;同时,将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不同(收付实现制对于收人和费用按照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收到的收人和支出的费用, 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人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由于收付实现制确定本期收人和费用是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按照现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因此,凡属本期收到的收人,都作为本期收人;凡属本期支付的费用,都作为本期费用。这些实收的收人和实付的费用均已登记人账,并根据账簿记录确定本期的收人和费用,不存在对账簿记录进行期末账项调整的问题。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会计处理简便,不需要对账簿记录进行期末账项调整,但是,确认本期收人、费用的方法不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因为收付实现制把预收款项作为本期收人,把预付款项作为本期费用;把应列人本期收人的应收账款不计入本期收人,把应列人本期费用的应付账款不计人本期费用,等等。这就完全违背了配比原则的要求,据此计算出来的各期损益就不够正确了。所以,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要求一般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综上所述,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地反映本期收人和费用,正确计算本期损益。为了正确地反映本期收人和费用,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标准,对期末账项进行调整。 为了及时、完整地提供利润表,其具体步骤与资产负债表基本相同,即: 1 初次确认。以能否用货币计量为标准分析发生的经济业务,将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纳人会计核算系统。 2(人账。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分析具体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日记账,将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记录到会计信息的载体上。 a(过户。根据(已编制的记张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分类账簿中, 以便分类反映各会计要素。 4(调整。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分类账户的有关记录进行期末账项调整,以便正确计算当期损益。 5(结账。将各种收人账户和费用账户转到有关账户中,结清收人和费用账户,以便结出本期的经营成果。 6(编表。根据调整后的涨户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第五节 会计循环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通过运用复式账簿系统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来完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确认、计量、记录是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财务报告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习惯上,人们将这种依次发生、周而复始的以记录为主的会计处理过程称之为会计循环。(习惯上,人们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会计核算程序称之为会计循环)。 对会计循环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从会计期间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或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是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开始,依次经过计量、记录,实现对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到最后编制财务报告,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循环。下一会计期间依然按此顺序进行会计循环。从具体记录方法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开始,依次经过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加工程序,到最后编制财务报告,完成一次会计循环。依据上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过程归纳出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为: 1(初次确认。以能否用货币计量为标准分析发生的经济业务,将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纳人会计核算系统,并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影响。 2(入账。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分析具体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 录、填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日记账,将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记录到会计信息的载体上。 3(过账。根据已编制的记账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分类账簿中,以便分类反映各会计要素。 4(结账。将各种收人账户和费用账户转到有关账户中,结清收人和费用账户,以便结出本期的经营成果。 5(编制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表。根据账簿中记载的余额、发生额等编制平衡表,以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6(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分类账户的有关记录进行调整,以便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对未人账的经济业务编制调整分录,以使各账户反映最新的情况。 7(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由于编制了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需要再次编制调整后的平衡表,再次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8(编制正式的财务报告。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正式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
本文档为【会计处理办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