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2017-10-20 7页 doc 54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它们有什么区别: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派和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 它们有什么区别: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派和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 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 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1、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相同点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 的表达效果~ 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不同点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例示:1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 手法:等等 ?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的高洁守志 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表现手法。 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
本文档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