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流石不转

2017-08-31 2页 doc 12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江流石不转江流石不转 杜甫真是成精了。不是精怪的精,是洗涤精的精。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歌是一些浓缩物。他用他的情感提炼了书面语-口头语,文言文-语体文,显得紧轧、紧凑。李白的情感是被书面语-口头语,文言文-语体文(尤其是被语体文)稀释的,故灵动、灵逸。 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遗恨失吞吴”这一句,很能捉摸出杜甫的功夫。我现在正听着管平湖先生的琴,觉得这一句也可以说出管平湖先生的琴风。尽管有点拗口。 好的琴家都是心胸开阔的人,琴曲只是他心胸中流出的一段情绪。他是山,琴曲仅仅是山中的响泉...
江流石不转
江流石不转 杜甫真是成精了。不是精怪的精,是洗涤精的精。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歌是一些浓缩物。他用他的情感提炼了书面语-口头语,文言文-语体文,显得紧轧、紧凑。李白的情感是被书面语-口头语,文言文-语体文(尤其是被语体文)稀释的,故灵动、灵逸。 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遗恨失吞吴”这一句,很能捉摸出杜甫的功夫。我现在正听着管平湖先生的琴,觉得这一句也可以说出管平湖先生的琴风。尽管有点拗口。 好的琴家都是心胸开阔的人,琴曲只是他心胸中流出的一段情绪。他是山,琴曲仅仅是山中的响泉,或许奔腾,或许跌宕,或许淋漓,或许冲动,但山却是静的。 古琴的美学是静,无论奔腾无论跌宕无论淋漓无论冲动,都是被笼络在静的风味之中。这样一说,说到了那一句:“江流石不转”。 江不流,为大旱荒年;石转了,也很可怕:塌方。 以我所听到的所谓虞山派的演奏,大抵是江不流;以我所听到的所谓川派的演奏,大抵是石转了。当然我这样说,只能说明我听琴甚少,听的时候,环境还十分恶劣。现在是一个石转江不流的时代,古,就意味着灭亡,灭亡反而成为“江流石不转”这样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隋唐之际的著名琴家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赵耶利的话,实在是一种评价,其中有高下之分,只是前辈蕴藉,要我们琢磨。 “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方是大境界。 琴派林林总总,不外乎清婉躁急,不外乎对清婉躁急的增增减减修修补补。也有集大成的,或者说综合的,管平湖先生就是一个。 其实我是挺讨厌在艺术中所谓集大成或者说综合的,艺术本来就是偏的——源自于人性深处的偏见。但我真喜欢管平湖先生的琴声,喜欢极了。难道说古琴不是艺术, 古琴真不是艺术,它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集大成或者综合而让人兴致勃勃。 由古琴作出推想,中国的书法、绘画,也都不是艺术,它们是文化。所以年纪轻轻的,注定玩弄不好。火气太大,被埋的时间太少。 文化是中老年的享受,艺术是青少年的冲动。 曾国藩的一段话可以用来做它们的比方: 鄙意欲发明义理,则当法《经说理窟》及各语录、札记;欲学为文,则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立新,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与刘霞仙书》)。 把曾国藩话中的“义理”作为“文化”的比喻,就是“法”;把曾国藩话中的“文”作为“艺术”的比喻,就是“扫荡”。“法”是“文化”的根本;“扫荡”是“艺术”的原则。拖着辫子的曾国藩都明白了,现代人却犯迷糊。 曾国藩评说古文,常常会把归有光和方苞搁在一块说。我们现在说到古琴,也是往往把管平湖先生与吴景略先生做个对子。 我近来好学,正看着陈寅恪,他说:“……摩诘艺术、禅学,固有过于少陵之处,然少陵推理之明,料事之确,则远非右丞所能几及。”管平湖先生的弹奏,有推理之明,也有料事之确。当然有时候也让我觉得刻意同累了一点。
/
本文档为【江流石不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