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

2017-11-29 20页 doc 40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 加强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研究 舒 弦 一、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发现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初中学生,整整学了六年或者五年的画,笔下绘画的形象仍然只是几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和几根杂乱的线条。让他们画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同学,下半身活象二根笔直的凳脚,上半身在长方形的中间向左右伸出一根枝桠当成手,眼睛生在额顶,头发象刺猬,挺象一幅“魔鬼”的速写。这种高龄“低幼化”的现象绝非个别,原因何在,我们先从美术教学自身因素中寻找,不外乎两个方面。...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 加强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研究 舒 弦 一、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发现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初中学生,整整学了六年或者五年的画,笔下绘画的形象仍然只是几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和几根杂乱的线条。让他们画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同学,下半身活象二根笔直的凳脚,上半身在长方形的中间向左右伸出一根枝桠当成手,眼睛生在额顶,头发象刺猬,挺象一幅“魔鬼”的速写。这种高龄“低幼化”的现象绝非个别,原因何在,我们先从美术教学自身因素中寻找,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有的人认为美术教学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法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因此,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视年龄大小,一律加以赞赏,给予高分,甚至在临摹作业中出现与临摹要求大相径庭的现象也不加纠正,任其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技法观念就渐趋淡薄。也有的家长受了众多儿童画大赛的冲击和影响,看到许多歪歪斜斜、头重脚轻的作品屡得高奖,就也把孩子学美术的重点放到与获奖作品类似的形式上,碰碰运气,或许能捧上个“金杯”、“银杯”, 因此,下意识积极鼓励孩子搞所谓“稚拙美”的“杰作”。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我们知道,凡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的,他们把房屋画成透明的,看得见室内的扶梯和眠床;画花草树木,用近似一瓣瓣、一片片的形状机械地排列;画人的手,大都从腰部伸出,等等,都是儿童印象作画的结晶。儿童印象作画,又大都采用图示形式,即外轮廓的近似体,这种用图示表现物象的方式,大约从四岁开始,以后逐年成熟起来,到九岁左右进顶峰,再发展就有根深蒂固的危险,也就是说,儿童九岁以后(三、四年级阶段)必须由一个从图示向写实过渡的时期,供给学生必须掌握的写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可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往往是没有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时机,引导不得法(有些教材在编写时也疏忽了这一点,薄此厚彼),给学生进入高段年级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甚至空白,不少学生以原来喜欢画画,到害怕画画,甚至厌恶画画,即使在低幼时期绘画作品连连评优的学生,同样会产生这种情况,学生由于缺少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好长期保持低幼化的涂鸦水平。 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1 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像儿童期那样充满幻想,他们会有广泛的兴趣,他们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在不断増加,他们很欣赏成人画的写实功底,老是觉得自己怎么画也画得不像,处在想画写实又画不写实的痛苦阶段。尽管他们的绘画很向往写实,但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趋向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由于抽象成分的发展,具象或形象思维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改造,他们的具象思维是在和抽象思维密切联系中进行的,另外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因此他们自身具备有很强的独立创造能力。 结合当今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进行认真的实践与探索,使学生从低龄绘画意识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进行全新的写实艺术创作状态。 二、概念界定: 写实能力——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能力。这里指用比较精致的笔法创作出比较具象的美术作品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研究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指导方法及评价。 四、研究内容: (一)欣赏指导 1、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分别对中国名画、外国名画进行文化背景、画面形式、绘画技巧、绘画种类、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欣赏。 2、方法:在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中,初中学生更偏重于对具体作品的感受,以获得视觉的审美愉悦并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些经常性的活动中,要逐渐让他们将正在鉴赏比较的作品与曾经鉴赏比较过的或将要鉴赏的作品联系起来,将点状的知识纳入网状知识体系中。这种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其间的纽带是比较,通过比较区别异同。 教师在选择作品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同”的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或是题材相同,或是整体气氛相同,或是构图组织模式相同,或是风格相同,或是创作时代相同,或是作者相同„„这种“同”的方面构成比较的基础,既可归纳为某些 2 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看出不同作者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兹举几例: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创作的《1805年5月3日大屠杀》,著名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作品《枪毙马克西来连皇帝》,以及伟大的法国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在朝鲜的屠杀》就是具有相同性的作品。这几件作品最大的共同性表现在构图的模式上——画面的左边均为被枪杀者,右边都是枪杀的执行者,而且均为横构图。这种比较,使鉴赏者将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看到构图模式的通用性,以及不同时代艺术家相互间的有意借鉴或偶然巧合。在这种相同性的认识上,再来比较它们的相异之处,其效果就会明显和细微的多。 譬如,在题材上,戈雅和毕加索的作品都表现了对侵略者屠杀人民的愤怒和控诉,但这之间还存在差异。戈雅作品中被屠杀的是奋起反抗的义民志士,毕加索作品中被屠杀的则是手无寸铁的柔弱的妇女儿童。与这两件作品不同,马奈的作品被枪毙的则是墨西哥的傀儡皇帝。在表现风格上,戈雅和马奈采取写实的手法,毕加索则用立体主义的变形手法。此外,在色彩、整体气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观察力或活跃的思维去寻找一些差别,其效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像这类具有相同性的作品,在我国美术作品中也不乏其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太行铁壁》、《迎着曙光》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群雕》就在多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在题材上——都是表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景象;在整体气氛上——庄重、严肃、崇高;在组织方式上——直立,与山的意象交叠等等。但我们仍能发现,在美术品类上以及具体事件和对象上还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另外,还可以选择某一具体表现对象来研究不同时代或人物的审美趣味或艺术手法。 譬如,我们将西汉的《石刻立马》、唐代画家韩干的《牧马图》与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进行共时比较就可以发现三者在审美趣味上的明显差别——《石刻立马》显示出沉雄博大的气势,《牧马图》给人丰韵安详之感,《奔马》则透出清癯刚劲的精神。 在每次的鉴赏比较活动中,应尽可能往范畴、类型、模式和风格上引靠;反过来,又可以以这类一般知识为基点,具体找到某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因此,让学生熟悉不同艺术门类风格的一般性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休谟说得好:“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任何审美方面的训练,总不免要常常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完善中进 3 行比较,并估计其份量上的差异。一个人如果没有机会比较不同类型的美,就根本没有资格对任何对象下断语。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确定褒贬的言词,才能知道怎样褒贬得恰如其分。”为了加强学生的绘画写实能力,必须开拓学生视野,在教学中实施欣赏指导的内容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实施框架。 ?横向比较欣赏 a、 文化背景下的比较欣赏 b、 艺术种类间的比较欣赏 c、 风格流派间的比较欣赏 ?纵向比较欣赏 a、 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欣赏 b、 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欣赏 c、 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比较欣赏 ?欣赏后请学生写评论作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绘画写实能力,首先从欣赏比较入手,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评价水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试想一下,一位调酒师如果沒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又怎么能调出独特的味道、颜色和层次,又哪来那么多新鲜的想法和创意, ?把欣赏内容渗透到各个单元教学中。 初一年级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把欣赏内容渗透到各个单元教学中,更适合初一年级学生。例如:上海版的七年级《美术》教材中,它包括了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内容,作为教师我不仅仅只让学生做练习,在每一个新内容开始之际,我都要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做好课件,象素描课就做了《中外美术大师素描赏析》;水彩画课就做了《英国水彩画优秀作品欣赏》;中国画课就让学生欣赏《画家与画》的课件;版画课让学生欣赏《版画世界》的课件„„让学生先欣赏评价,在开拓眼界之后,再让学生具体操作。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示范指导 1、内容: ? 临摹 4 提高初中学生写实绘画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因此范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这类范型包括对物体的造型理解以及对技术范式的掌握。通过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技法,以寻找适应学生个性的某种模式,控制和把握变动不居的视觉世界,在造型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对象,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冈布里奇指出:“沒有一种媒介,沒有一种可以摹制的预成图式,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摹仿现象”。康斯泰勃尔也认为,形成美术表现的个性有两种方式,一是摹仿别人的作品,进行选择,一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因此临摹教学是提高初中学生写实绘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临摹的目的主要在于形成预成图式和一些表现模式。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十分重视临摹在教学中的作用,其目的就在于训练学生以形成有关中国绘画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使学生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看待自然,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自然。一个未曾受过这种训练的西方人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因而也不可能像中国画家那样去观察和表现自然。 西画虽然不具备象中国画这样严格的程式,但仍存在一些不同的表现模式。因此,通过临摹的方法获得一些表现模式,进而用这些模式进行写生和创作,同样是十分有效的,对下一步写生、创作的实施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达•芬奇曾说:“能模仿者即能创造” 。临摹虽然是一种模仿的行为,但模仿可以分成表面的模仿和模式的模仿。模式的摹仿是临摹更深层的方式,是探究美术形式,学习美术语言的有效方法。模式包含着色彩模式、构图模式等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列举了很多杰出的画家都进行过模式模仿,譬如,法国画家马奈的《草地的午餐》的构图模式就来源于画家拉蒙弟在1520年完成的一幅模仿拉斐尔的蚀刻画《派利斯的评判》,而拉斐尔的作品又以3世纪罗马石棺雕刻的《河神》而来。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也热衷于研究和变造前辈画家的作品,这些前辈画家包括库尔贝、格列柯、德拉克罗瓦、委拉斯贵兹等。毕加索在1957年一共完成了58件作品,其中竟有44幅之多是变造委拉斯贵兹的《宫廷仕女》,据说他15岁见到此画即对之兴趣不衰,持续61年之久。 初一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总是模仿大人甚至明星、歌星的动作,方法等,并通过模仿获得的动作和方法来表现自然和自己的想法及情感。这为美术的临摹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写生 5 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提高绘画写实能力,我把写生画纳入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作了些研讨和实验,首先是写生示范指导内容的确定,我选择的是学生感知较深入的东西,如: 画盆栽的绿叶植物。如月季、茶花、圣诞花、仙人掌、龟背竹等。把他们组合在一个环境里,如静物台上、窗台上。进行这样的写生,不但让学生在写生中去观察,还能让学生领略含有生命力的植物叶片、枝干线条的自然美。 画交通工具和机器。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于车子天生有很大的兴趣,有声有色的各种车辆能引起学生感官的兴奋,调动他们的绘画欲望。从教学上讲还能让学生较深入地去观察分析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衔接之美。女生们在对着儿时的玩具和家庭小摆设写生时,则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画城区建筑。我们静安区保留了一部分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这些老房子的密密麻麻的黑瓦顶,鳞次栉比的木结构门和窗,在学生眼中更是弯弯扭扭、交叉向上,构成了一幅幅疏密线条组合得当的极美的图画。 画生活所见的一角。生活中,随意一个角落,会让人觉得这里显露出丰富的想象,如有搅拌机、简易棚、脚手架和升降机的工地一角使我会连想到沸腾的建筑工地;写字台上爸爸的包、香烟和书,就让人知道父亲的性格和爱好。自来水边的小桶、小凳和搓板,那怕是床边的各类鞋子和杂物都能引起你对生活的美好联想,这些都是学生将来画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 画人物、是学生写生的最大内容。人物的个性各异,从姿态到服装等都是变化无穷的,这种不断地变化使学生能够画而不厌,最重要的是人物是有感情的,画人物就能有想不到的效果,写生爸爸时笔调会变得刚强和粗犷,写生妈妈时会显得十分亲切与温柔,而画同学时又显得十分轻松和随便。这种被画者和学生的条件反射,是一种无意的感情交流,只有在画真人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因而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绘画技能与技巧的提高,更是艺术欣赏,艺术见解的提高。 ? 创作 绘画类课程包括素描、色彩绘画和创作。这类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造型与色彩能力,开启想象力的闸门,为抽象思维提供足够的空间,绘画创作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个。翻看学生的作品,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视角会令许多成年人自叹不如。创作课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从12,13岁起,学生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们要求了解自己,开始“想到自已”,真正“发现了自己”,也就是开始趋向个性化,我认为这个时期正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接受绘画创作训练,一但进入了写实期,学生对“形”的理解就显示出客观自然的意向,表现为追求一种具象的、自然化的形的安排。再让他们把预知的事物加以塑造,并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转化为有一定内涵的具体形象,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并非仅仅是画张画,他们通过自己的无意识状态中表现出的一些概念符号、图形开始,到刻划成独特的具体形象,再对物体形象进行本质的深刻理解、想象,最后通过运用绘画知识和技巧,独具匠心地把内心形象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自己个性品质的表达的一种途径,它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坚持学习绘画的兴趣。通过在教学中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有时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我还有这么强的能力啊~ 一幅素描作品与一张黑白照片的区別就是绘画作品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是绘画作品的可贵之处,也是绘画之所以不可能被摄影所取代的原因。初中学生己经具有理性分析能力,在上绘画创作课时,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方法,去研究去发现。 通过实践,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临摹与写生,在短时记忆中视觉滞留的图式感觉信息,对随即进行的创作课迅速产生影响,与学生思维的加工水平混合作用,成为学生创作时的重要参照。 比如:学生在某一次创作之前,己对这一物象有过类似的观察与记忆,创作时,会把曾有过的记忆痕迹迅速唤起,与创作时的新思维、新刺激相混合,并与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识别、特征抽取等,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创作作品。还有学生在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后,其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逐渐提高,优秀、丰富的美术图像信息,使学生在欣赏之后记忆储存、积累增多,这不仅使学生的视觉辨别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较多的图像记忆积累对绘画创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多方面接受了各类艺术经典作品的欣赏后,再进行创作时,动手能力也很快提高,这种在欣赏之后潜移默化的图像记忆在教学实践中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7 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并且放轻松的音乐,画到一半时,教师可以读一些相关的童话、画家传记轶事等,已画完的学生可以听老师讲,未画完的学生边画边听,各得其所。这样童话中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2、方法: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单纯的讲解一些准确的绘画理论或者叫学生多临摹或多写生几幅画就算教学任务完成了,尤其在提高学生绘画写实能力阶段的教学,真正要让学生学到东西,进步快一些,最好的方法是教师现场示范作画,同时教师在示范作画时应当严格按照整体作画的步骤进行,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明确让学生看出这样画是整体作画,而且能边画边讲,教学效果就更理想了。 以下几种示范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见效很快。 ?临摹示范法:教师借鉴优秀美术作品作示范演示。 ?写生示范法:教师对实物或实景作示范演示。 ?背默示范法:教师在对某一教学有关内容整体观察、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记忆后作示范演示。 ?创作示范法:教师在广泛地接触人物、风景、动植物、现代建筑和家具及服装等多种素材后,结合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作示范演示。 (三)实践指导 1、内容: ?观察与记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进行“如何观看”的训练。除个体差异外,同一事物用不同观察方法其结果也就不同。记忆赖于观察,是对观察的反复,记忆的结果也是观察的结果。记忆的训练主要是:默写或默画。 ?构图与比例:构图是学生心理层次在画面上的展示和表露,是学生决定画面的形式,体现作品形式美感的手段。比例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创作时起稿易入手,构图也能把握大体。 ?空间与透视:狭义的空间概念是指相对的一定的纵深度。绘画是一种视觉空间,是在平面上产生的主观感觉。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透视理论知识。 8 ?感知与理解:感觉是思维的综合体,是各人审美心理与对象碰撞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因审美经验、趣味、阅历、知识等不同,美感的形式因人而异。理解了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刻地去感知它。 ?想象与创造:想象是一种扩散的形象思维,它的直接后果是创造。想象和创造的训练方式是启发和艺术创作实践。 2、方法: ? 通过户外写生活动进行实践指导。随地施教。 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喜欢的事物组合成新的画面。 比如:学校举办花展之际,我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分两课时进行花卉写生。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写生自己最喜欢的花;第二课时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我让学生边看边想:“你画的花形状、色彩怎样,”“花、叶、杆各部分深浅怎样,”“你是怎样构图、用笔、用色的,”然后请学生说出他们的画法与想法。我再按学生的意图作二、三张示范画,边示范边介绍些技法给学生参考,并在示范中表扬学生好的想法。最后布置创作作业“最美的花献给母亲”。 ? 通过美的教学环境进行实践指导。潜移默化。 校园的美的教学环境是通过建筑形式、绿化、教室的陈设等所体现的艺术因素在起着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它蕴育着学生的气质,着学生的行为,并以美的存在形式在感染人。这其中教室的陈设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最能体现艺术氛围,但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我在这方面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教室,我所教的班级都让学生设立了“艺术角”、“美术墙”等,我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画来装饰墙面,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室的主人,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并定期更换,给环境增加了感情因素,使学生感到亲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环境的热爱。 另外,我们学校还给美术教学配备了专门的画室,日常室内摆放着美术材料,四周布置着专业的名画和师生作品。当学生一踏进画室,就置身在可见可触摸可制作的审美活动环境之中,使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在师生与环境的默契配合中融汇成一个艺术创造的有机整体,从而使艺术教育创新得到升华。 ? 通过修改学生作品进行实践指导。不断完善。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他们的作品往往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充分展示了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学生在临摹、 9 写生、创作的过程中,看的东西多了,画的东西多了,思维也跟着活跃了,加上提高了造型能力,可以更好地表现自我了,因此,学生一张比一张画得好,但有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有的只需稍略加几笔就是一幅优秀作品了,这时候,教师即时能帮助学生一道完成这张画,学生在看教师帮自己“纠错”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比如:王奕文等同学画的“我家附近”、“静安寺写生”等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情调十足,如果脱离了教师的修改是不会有现在这样子的。 ? 通过学生作品讲评进行实践指导。取长补短。 引导学生观看自己或同学的绘画作品,并让他们谈谈所看的作品——这个形式的结构如何,该形象使你感觉怎样,你最喜爱该作品的哪一方面,如何将它与其它事物相比较,„„这时,教师和学生就开始进行艺术批评了。比如:当我将班上学生所作的色彩静物画、石膏头像素描或想象创作画展示出来后,我帮助全班学生认识每幅作品的特征,于是学生开始懂得要创作优秀的作品,即使在学校也不必千篇一律,相互雷同。 学生绘画作品讲评是与学生对绘画认识的发展相适应的。 ? 通过学生互相讨论进行实践指导。共同提高。 同学之间互相“品头论足”,鼓励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可以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受,这是一种整体感觉,它建立在学生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上,这种评析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 我所教的班级都设置了“美术墙”,占了教室的半边墙壁。每位学生分有一块八开大小的“自留地”,是给他们展示自己作品的,但我有一个要求:每次贴出的作品必须是自己现阶段最好的,以后有了更满意的自己再换上。在这公开展示的机会中,学生们“议论纷纷”,作品更换得很勤,有的学生一学期要换二十多张作品,少的也有七、八张,这样一来既增强了班级中的艺术氛围,又美化了教室,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替代”中,学生的收获更大了。 上课时,我经常把每位学生最好的作品集中起来,摆在讲台或张贴在黑板用小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对展示的作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老师做总结。这些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还能使教师通过学生的言谈话语,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 (四)对学生绘画写实能力提高的评价 10 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工程。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评价方式不能搞教师“一言堂”。学生自评和互评都是可取方式,通过学生谈体会,说得失,达到让学生分享成功快乐,树立创造信心的目的。 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绘画写实能力提高的评价,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教师的活动: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的欣赏指导、示范指导、实践指导作用所达到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良好的应变能力。 2、学生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意境,主动地提问题,会用自己的见解分析、评论自己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3、学生的成长(结果): 学生美术创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浓厚,了解了绘画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五、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武定中学的初一年级(1)、(2)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手段: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教育观察法。 (三)研究步骤和时间: (1)准备阶段:2001. 6—2001.9 (2)实施阶段:2001.10—2002.6 (3)结题阶段:2002 .7—2002.9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目前,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中学的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感受和认识世界并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和创造美,使美术课传授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在愉悦轻松的训练气氛中得以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对参加课题的教师在开展研究所需设备条件、环境创设等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也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效果: 11 本课题在实施之前,经过问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面对的是13岁左右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别于儿童与成人,他们刚刚脱离直觉表象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渐占上风,既存幼稚,又趋成熟,相比儿童期时,在美感、空间感、造型意识方面有所加强,而且随着阅历和知识增长,他们不要拘于主观感受的表达,而是开始注意研究客观自然,追求主客观一致,尝试着把客观对象再现描绘,并力求探索,希望能表现客观对象的规律和相互关系。在技能和心理方面学生又表现为,表现技能薄弱,分析不得法,使自已失去了“画我所画”的勇气,“眼高手低”的矛盾使他们对绘画产生了畏难情绪,抑制了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鉴于此,本课题在实施中,我以“授之以渔,提高素质,还其自信”的原则指导教学。实践证明从欣赏指导入手,加强示范指导和实践指导,提高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是可以奏效的。 本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保持和增强初中学生的绘画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绘画写实能力方面所做的教学尝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改变了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绘画的积极性逐渐减退的现象,而且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自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资料显示,想参加美术班学习的学生是有增无减。 一位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上美术课,我总觉得时间太短,有时正在快乐中遨游的我一下子被讨厌的下课铃吵了出来,心中仍然很快乐~”作为教师,我不但有同样的感觉,而且对美术课有了新的愉悦的认识,我们的生活充满艺术。 美术课大大地调节了我与学生的情绪,美术课让我和学生象进入了乐园一样的快乐,尤其是提高了绘画写实能力,让我与学生充满激情,让我与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真正的美。 八、问题与讨论: 在本课题研究结束之际,我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了反思,感到有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讨论: 1、经研究表明,加强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方法有许多。主观上除了其自身的兴趣、性格、爱好等外,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本课题定为加强初中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研究,注重了美术教师对提高学生的绘画写实能力的影响和加 12 强学生绘画写实能力方法的研究,至于其他对加强学生绘画写实能力的策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随着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网络的逐步完善,如何加强美术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而共同培养学生提高绘画写实能力的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3、教育科研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要控制无关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内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以真实地展现其科研效度。但在美术科研实验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似乎难以排除其他学科、其他变量对美术研究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寻求一种机符合科研要求,又具有科学特点的研究方法,使美术学科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提高。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人利 《课堂引导创新策略研究》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年4月 2、徐承博 《发达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纲领及实践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3、尹少淳 《走进美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年12月 4、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 6月 5、李旷 叶存洪 王坚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年10月 6、靳尚谊 《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年12月 7、〔美〕H H 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2月 8、〔美〕卡洛琳 M 布鲁墨 《视觉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 9、〔英〕冈布里奇 《艺术与幻觉》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8月 10、《中国美术教育》 1991年第2、3、4、6期 11、《中国中小学美术》 2001年第1期 13 [案例1] 艺术模糊性与创作想象 上海市武定中学 舒 弦 [年级学科] 初一 美术 [案例内容] “想象就是一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这些话道出了简单而恒古未变的真理。科学如此,艺术也不例外。 初中学生的绘画创作课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一种促使他们思考和探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中有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引用艺术模糊性原理于绘画创作教学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经常在布置课堂作业之前,找来与题材相关的物品在上面蒙上一块布,并让学生蒙上双眼,隔着布接触这些物品,并尽可能地用语言描绘布料下的各种物品的要素,如形状、大小、软硬、质地等,然后,其他学生根据他摸物品时的各种反应与听到的情况,调动想象力,画出一幅画。最后,把画出的作品与揭去遮盖物的全部物品加以比较,进行评论。 这种教学形式,不但使学生感到神秘、惊奇,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的兴趣,并且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知判断力。更重要的是在作画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亲眼看见这些物体的真实面目,只是凭借一些模糊的要素来下笔的。这就促使学生调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完美的创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14 ,案例,, 参观画展的教学 上海市武定中学 舒 弦 ,年级学科, 初一 美术 ,案例内容, 观摩初一年级学生美术作品展 在我的教学中,我习惯一个学期结束前,把学生的本学期美术作品组织起来办一个小型画展,并分班进行观摩品评,我认为把参观画展作为美术教学的一种形式进行实施,它可以扩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列举一例: 为配合本课题的实施,上学期我在校阅览室举办了一次“初一年级学生美术作品展” ,利用2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参观。 在参观之前我定下教学目的任务: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若干问题作为参观作业,以增强参观过程中的密度,使学生在参观时,为寻求答案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 通过参观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情况,了解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同时在观摩众多作品过程中,通过比较让学生重新思考、认识自己的作品。 接下来设计教学实施过程: (1) 参观之前要求学生带笔记本作参观记录用,向学生阐明参观课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要求。 (2) 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问答题,先打印好分发给学生,作为参观后必须完成的作业,并强调在参观过程中要为解答作业提出的问题作好素材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让学生带着参观作业思考题开始有组织地进入展览会。 (3) 注意观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各种动向,包括情绪、纪律、评论作品的各种议论等。特别要重视收集学生在议论中比较集中,议论较多的作品,有哪些主要的分歧等。 (4) 对一些有代表性作业作启发性的引导,主要让学生认识从哪几个方 15 面去评论作品,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5) 及时记录参观过程中的主要情况。 (6) 参观结束前留数分钟,小结参观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整理参观作业的要求。 参观教学课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如对展览内容的了解;对参观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根据学生己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参观教学的特点拟写参观思考题等的准备工作。从参观记录和学生经过整理后交的参观作业中证明该教学形式很适合初一学生,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能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解答不少问题,通过比较,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和激发。整个参观过程有条不紊,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 每一次展览我都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展出,所以布置的参观作业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何感想,让学生在醒悟与鞭策中与同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个问题是:在画展中找出作最感兴趣的作品二幅,说明理由。第三个问题是:在画展中找出你认为画面构图富于变化、且生动统一的作品二幅,并勾画出简笔画小构图。第四个问题是:在画展所有的色彩作品中,找出你最喜爱的二幅,并分别说明每一幅属于哪一种主色调,属哪一类配色方法, 以上思考题使学生在观摩过程中反复比较,在有限的时间中显得思维上有紧迫感,从作业中看得出学生有独特的视角且思维敏捷,领悟能力强,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的参观教学富于潜力,经过认真构思,引导得法后,已成为美术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16
/
本文档为【从心理学分析,儿童到了11—15岁属于学龄中期,是少年期,是儿童期向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