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_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2013-03-07 6页 pdf 928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7770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_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2013.1 一、 引言 测算居民的收入差距、 计算居民收入基尼系 数, 居民收入指标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 于居民的总收入 (全部年收入) 是一个 “应收” 概 念, 城镇居民取得的总收入必须缴纳税费、 支付社 会保障金; 农村居民取得的总收入必须扣除家庭经 营费用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缴纳税金和上交承 包费用。 因此, 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国家和各地区居 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 既有的研究绝大部分都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度量城镇居民收入, 以农村居 民纯收入度量农村居民收入。 陈宗胜 (1994) 以城镇居民...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_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2013.1 一、 引言 测算居民的收入差距、 计算居民收入基尼系 数, 居民收入指标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 于居民的总收入 (全部年收入) 是一个 “应收” 概 念, 城镇居民取得的总收入必须缴纳税费、 支付社 会保障金; 农村居民取得的总收入必须扣除家庭经 营费用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缴纳税金和上交承 包费用。 因此, 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国家和各地区居 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 既有的研究绝大部分都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度量城镇居民收入, 以农村居 民纯收入度量农村居民收入。 陈宗胜 (1994) 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度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采用 “分层加权法” 和 “城乡加权法” 分别计算了 1981-1988 年城镇、 农村和全国总体的居民收入基 尼系数①。 陈宗胜、 周云波 (2002) 延续了这一研 究, 计算了 1988-1999 年城镇、 农村和全国总体的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②。 在 2002 年的研究中, 他们认 为国家统计部门无意中 “平均化” 了不同富裕程度 省区的居民收入差别, 并对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进行 了校正和调整, 从而使得两次测算的结果之间存在 较大差别。 国务院研究室课组 (1997) 从可支配 收入、 福利收入、 工资内外收入和居民金融资产等 多个侧面, 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详细考察和 国际比较 , 1993 年和 1997 年中国总体的基尼系数 分别为 0.375 和 0.39, 认为这明我国居民收入差 距正在由绝对平均向比较合理的方向发展③。 李实、 赵人伟、 张平 (1998) 根据 1988 年和 1995 年两次 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数据, 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均 等程度进行了估计 , 估计结果表明 1988 年和 1995 年两个年度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382 和 0.445④。 程 永宏 (2007) 根据其论证的基尼系数计算和分解方 法, 农村家庭人均收入采用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 家庭人均收入 1991 年以前采用家庭人均生活费收 入, 1991 年以后采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度量了 家庭人均收入, 计算了 1981-2004 年的基于个人收 入的全国总体基尼系数⑤。 陈昌兵 (2007) 以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度 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运用非等分组的基尼系数计 算公式计算了 1995-2004年 21个省 (市、 区) 的城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的制度变革效应研究 ” (项目编号 : 12BJL001) 的研究成果。 田卫民 摘要: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机制, 政府财政的职能突出聚集财政资金,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被忽视; 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金的征收未能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对 农村居民的直补突出了 “效率优先” 和 “粮食安全” 意识, 由此导致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显著大 于总收入基尼系数。 2002-2010 年我国的总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 居民收入分配相 对合理, 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收入分配差距全方位扩大, 2002-2010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均值比总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扩大 20.53个百分点, 并且所有年份均超过国际警戒线, 进入收入分配 差距较大的区段。 关键词: 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 收入分配; 逆向调节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54X( 2013) 01-0033-06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 *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经济 33 江汉论坛 镇、 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然后将各地区城镇居 民抽样调查收入分布数据所得到的分组人均可支配 收入及相应组人口数比重和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收入 分布数据所得到分组人均纯收入及相应组人口数比 重汇总重新排序, 运用非等分组的基尼系数计算公 式计算了 1995-2004 年 21 个省 (市、 区) 的城乡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⑥。 上述研究不论是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自 己调查的数据, 均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度量城镇 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度量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 钱敏泽 (2002) 以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 度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以纯收入度量农村居民人 均收入, 将非等分户组化成等分户组, 并设定了一 系列假定条件, 利用等分法计算了我国 1982-2001 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⑦。 陈昌兵 (2007) 认为他将 非等分组划分为等分组很容易导致计算结果的错 误。 其实, 该研究的更大错误在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收入的度量不统一。 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在居民总收 入向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的过程中居民的收入分配 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了, 从而判断再分配对居民收 入分配的影响。 二、 居民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界定, 居民总收入是指调查 期内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 和。 居民总收入是居民收入是一个总的概念, 与居 民可支配收入是有差别的。 居民收入是包括各种渠 道来源的所有收入, 它是一个 “应收” 的概念, 并 不是所有的收入居民都能自由支配。 可支配收入是 扣除掉税费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障金之后的可以用来 自由支配的收入。 与我国城乡分割的实际情况一 致, 我国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也相应地分为城镇居 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是城镇家庭成员得到的工 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之和; 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得到可用 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 和, 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 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 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的计 算公式为: Wdi=Wti-taxi-secui (1) (1) 式中, Wdi 为第 i 组家庭可支配收入, Wti 为第 i组家庭总收入, taxi是第 i 组家庭必须缴纳的 税费, secui是第 i 组家庭必须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障 金。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可支配收入还扣除了记账补 贴, 由于记账补贴相对较小, 且无具体数据, 因此 本文不单独考察记账补贴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除最常用的基尼系数 外, 还有泰尔指数、 差、 变异系数、 极值差和 倍率 (decile ratio) 等。 这些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从一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可以大致判断 另一个指标的变动趋势。 定义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 入组收入的倍率为: dr=Wmax/Wmin (2) (2) 式中, dr 为倍率, Wmax为最高收入组的人 均收入, Wmin 为最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 从各收 入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变动情况可以大致 判断基尼系数的变化方向。 定义可支配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例为: Wpi=Wdi/Wti (3) (3) 式中, Wpi为第 i 组的可支配收入占第 i 组 总收入的比例, Wdi 为第 i 组的可支配收入, Wti 为 第 i 组的总收入。 考察城镇、 农村和总体的居民从 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状况, 需要居民收入分 组的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数据。 在我国统计年鉴 中, 2001年及其以前的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没有 总收入, 只有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的 数据。 与农村居民的统计数据相比, 城镇居民的统 计资料相对健全和规范, 其中, 1981-1986 年提供 了按生活费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分组的数 据, 1987-2010 年均按收入等级分为 7 组, 并提供 了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1987-1996 年称为生活费 收入) 的数据。 为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 本文的分 析范围为 2002-2010 年 。 依据公式 (3) 和公式 (2) 计算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最高收入组 与最低收入组倍率的具体数据见表 1。 由下表 1 可知, 2002-2006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呈 现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 如 2002 年, 先由最低收 入组的 95.29%依次降低到高收入组的 93.77%, 最 高收入组则为 94%。 从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 倍率来看, 可支配收入的倍率均低于总收入的倍 率。 这表明, 2002-2006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 系数可能低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 政府向居民征收 的税费以及社会保障金降低了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 度。 2007-2008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 比例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的变动趋势不能明 34 2013.1 确地判断基尼系数的变动方向。 如 2008 年, 其比 例先由最低收入组的 91.35%较大幅度地增加到低收 入组的 93.01%, 然后较小幅度地依次下降到最高收 入组的 91.92%, 最低收入组的占比最低。 可支配收 入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倍率略高于总收入的 倍率。 2009-2010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 比例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总体上呈现波动增 长的趋势。 如 2009 年, 最低收入组为 88.28%, 低 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分别为 90.61%、 90.92%和 91.03%, 中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分别为 90.94%和 90.63%, 最高收入组为 91.13%。 可支配 收入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倍率高于总收入的 倍率。 这表明, 2009-2010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 尼系数可能高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 政府向居民征 收税费以及社会保障金扩大了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 度。 2002-2010 年, 每一个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占 总收入的比例均呈下降态势, 说明政府从居民中手 取得的收入逐年增加, 政府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降低, 这与田卫民 (2010) 的 研究结论相一致⑧。 2010 年比 2002 年减少的幅度, 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逐渐减少。 其中, 最低 收入组减少 6.56 个百分点, 而最高收入组仅减少 2.87 个百分点。 这表明政府取得的个人所得税和社 会保障金可能更多的来自中低收入阶层, 由此导致 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 位进行生产经营而获得的收入。 与城镇居民的收入 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不同, 农村居民主要从事 (农 业) 生产经营活动, 需要生产性投入 (如购买种 子、 化肥等), 因此, 在他们得到的总收入中要扣 掉生产经营性支出。 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从各 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扣除生产经营性支出、 缴 纳税金和承包费用之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 Wni=Wti-operexi-contexi-deprexi- (taxi-subsi) (4) (4) 式中, Wni为第 i组家庭纯收入, Wti为第 i 组家庭总收入 , operexi 为第 i 的生产经营费用 , contexi是第 i组家庭支付的承包费用, deprexi是第 i 组家庭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taxi是第 i组家庭必 须缴纳的税费, subsi是第 i 组家庭得到的政府直接 补贴。 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相同 意义的概念———这两种收入都是居民可以自由支配 的。 根据公式 (3) 和公式 (2) 计算的农村居民纯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和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 倍率见下表 2。 由下表 2 可知, 2002-2010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依次递增, 每一年度的高收入组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比低 收入组的占比高出 20 多个百分点。 从高收入组与 低收入组的倍率来看, 纯收入的倍率显著大于总收 入的倍率。 这表明, 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基尼系数显 著大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 包括生产成本、 承包费 用和折旧在内的生产经营费用的扣除和税费的缴纳 显著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与城镇居民每一个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不同, 农村居民的占比大体 保持稳定并总体上略有增长。 其中, 低收入组和高 35 江汉论坛 收入组分别下降 0.28 和 0.125 个百分点, 中低收入 组 、 中等收入组和中上收入组则分别增长 3.35、 3.20 和 2.33 个百分点。 就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税费而 言, 2006 年 1月 1日起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村居民纯 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特别是 2006 年当年, 农村居民各收入组的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有较 大幅度的增长。 三、 居民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为准确考察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变 动情况, 需要具体计算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描述的是按人口分布所形成的 收入平均差距对收入总体期望值偏离的相对程度。 根据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 不平等面积的比值, 可以推导出如下计算基尼系数 的公式: G=1- 1PW n i = 1 Σ (Wi-1+Wi) ×Pi (5) (5) 式中, P为总人口, W 为总收入, Wi为累 计到第 i 组的收入, Pi 为第 i 组的人口, n 为分组 数。 公式 (5) 避开了等份和非等份分组这一难题, 只要按居民收入多少进行分组, 而且已知每组的人 数和收入, 就可以计算基尼系数。 利用基尼系数计 算公式 (5) 直接计算出全国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基尼系数, 然后利用 Sundrum (1990) 提出的 “分 组加权法” 计算出全国城乡基尼系数: G= P2cucu Gc+P 2 r ur u Gr+Pc pr uc-uru (6) (6) 式中, Gc、 Gr分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 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 Pc、 Pr 分别代表城乡人口比重, uc、 ur 分别代表城乡人均 收入, u代表全国人均收入。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居民收入分组数据城乡分离 的特点, 利用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5) 直接计算出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然后使用分组加权 法公式 (6) 计算出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 以 2010年为例, 计算城镇、 农村和总体的居民总收入 与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步骤是: 1. 2010 年城镇居民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基尼 系数计算 。 由 2011 年 《中国统计年鉴 》 可得到 2010 年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数 据。 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收入分布数据是按户数占抽 样调查户数及其比重分布给出的。 城镇居民按平均 每人全部年收入和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分成 7 组; 由相应组的调查户数和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可得到 相应组的人口总数, 由人口总数和平均每人全部年 收入可得到相应组的收入总额。 利用基尼系数计算 公式 (5) 计算可得到 2010 年城镇居民总收入基尼 系数为 0.3179。 将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替换成平均 每人可支配收入,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 2010 年城 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 0.3192。 运用同样的 方法可计算出 2002-2010 年的城镇居民总收入和可 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 3。 2. 2010 年农村居民总收入和纯收入基尼系数 计算。 由 2011 年 《中国统计年鉴》 可得到 2010 年 按收入五等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农村居民抽 样调查收入分布数据是按平均每人总收入和平均每 人纯收入分组的, 每一等份的调查户数占总调查户 数的 20%。 将农村居民总调查户数概念化为 1, 由 每个 20%的等份和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可计算出相应 组的总人口, 由人口总数和平均每人总收入可得到 相应组的总收入。 利用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5) 可 计算出 2010 年农村居民总收入基尼系数为 0.3117。 将平均每人总收入替换成平均每人纯收入, 重复上 36 2013.1 述过程可得到 2010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为 0.3550。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 2002-2010 年的 农村居民总收入和纯收入基尼系数, 具体计算结果 见表 3。 3. 2010 年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计算。 2010年, 城镇和农村居民总收入基尼系数分 别为 0.3179 和 0.3117, 人口比重分别为 49.95%和 50.05%, uc、 ur、 u 分别为 21033.42 元、 8736.76 元、 14878.94 元。 由分组加权法的计算公式 (6) 可以 计算出 2010 年整体的居民总收入基尼系数为 0.3646。 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纯收入) 基 尼系数分别为 0.3192 和 0.3550, 人口比重分别为 49.95%和 50.05%, uc、 ur、 u 分别为 19109.44 元 、 5919.00 元、 12507.61 元。 由分组加权法的计算公 式 (6) 可以计算出 2010 年整体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基尼系数为 0.4274。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直 接来自 《中国统计年鉴》, 全国居民总收入与可支 配收入、 农村人均总收入以如下公式计算: u= n i = 1 ΣPi×ui (7) 即全国人均收入为城镇人均收入乘以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农村人均收入乘以农村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 农村人均总收入为各组收入与相应调 查组人口比例的乘积和。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 出 2002-2010 年城镇、 农村和整体的居民总收入与 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3。 由表 3 可知, 城镇居民的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的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不大, 无论是正向变动还是逆 向变动。 2002-2008 年, 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略 小于总收入基尼系数, 说明在此期间, 政府对城镇 居民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金总体上缩小了 居民收入差距, 但是调节的作用并不明显, 可支配 收入基尼系数比总收入基尼系数缩小的幅度均不到 1%。 2009-2010 年, 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大于总 收入基尼系数, 表明在此期间政府对城镇居民征收 的税费和社会保障金扩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但 其逆向调节的作用也不明显, 两年扩大的幅度分别 为 0.40%和 0.41%。 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大大高于总收入基尼 系数 , 2002-2010 年平均扩大了 15.43 个百分点 , 最大扩大了 16.78% (2005 年), 最小扩大了 13.89% (2010年)。 与城镇居民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基尼 系数变化主要是由政府造成的不同, 农村居民的这 种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规模经营效应。 与任何生产一样, (农业) 生产经营活动同样存在 规模效应,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高收入户支付的 生产经营费用相对其收入的比例大大低于中低收入 户支付的生产经营费用占收入的比例。 二是地区差 异。 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 “靠天吃饭” 的产业, 我 国地理条件非常复杂, 各地区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 件千差万别, 生产同样多的产品, 西藏、 青海等地 区的生产经营费用远高于东部地区。 三是政府方面 的原因。 为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 平, 中央于 2006年 1月 1日取消了农业税, 并对种 粮农民实行直补。 由于直补是按照生产的面积以及 化肥、 农药、 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数量进行 补贴的, 生产的面积越大、 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越 多, 获得的政府补贴也就越多。 另外, 取消农业税 只是取消了专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征收的 税种, 农村居民从事生产经营、 日常消费等活动需 依法纳税, 与城镇居民一样, 中低收入者可能相对 37 江汉论坛 更多地承担了这些税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纯收入基尼系数大于总收入基尼系数。 从总体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 总收入基尼 系数虽然有所变化, 并在考察期间总体上有所增 长, 但均在 0.4 的国际警戒线之内, 居民收入分配 相对合理。 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则在 2002-2010 年 的所有年份均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进入了收入分配 差距较大的区段。 在居民总收入向居民可支配收入 变动的过程中, 2002-2010 年所有年份的基尼系数 均有较大幅度的扩大, 平均扩大了 20.53 个百分点, 最大扩大了 24.62 个百分点 (2002 年), 最小扩大 了 17.22 个百分点 (2010 年)。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 收入的转化过程中,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居 民收入比的均值由总收入的 2.36 扩大到可支配收入 的 3.25, 城乡差距对基尼系数贡献的均值由总收入 的 57.53%扩大到可支配收入的 63.59%。 四、 性评论 我国居民总收入基尼系数虽然在 2002-2010 年 间有所扩大, 但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 居民收入分 配相对合理。 总收入经过缴纳税费、 支付经营管理 等费用转化为可支配 (纯) 收入后, 收入分配差距 全方位扩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2002- 2008 年比总收入基尼系数略有缩小, 2009-2010 年 略有扩大, 但正向与逆向调节的作用均不明显; 农 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在所有年份均显著大于总收 入基尼系数, 8 年间平均扩大 15.43 个百分点; 城 乡居民收入比均值由总收入的 2.36 扩大到可支配收 入的 3.25, 城乡差距对基尼系数的贡献均值由总收 入的 57.53%扩大到可支配收入的 63.59%。 2002- 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比总收入基尼 系数扩大 20.53 个百分点, 并且所有年份均超过国 际警戒线, 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总收入向可支配收入转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 全方位扩大, 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大大高于总收入 基尼系数并超过国际警戒线, 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分 配中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机制。 在城镇居民中, 政 府聚集财政资金的功能大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各收入组几乎以相同比例承担了税负和社会保障 金, 并且所有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均存在下降趋势, 政府收入规模逐年扩大, 居民收 入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缩小并在近两年有所扩大; 在 农村居民中, 政府对农民的直补突出了 “效率优 先” 和 “粮食安全” 意识, 而优化分配结构、 调节 收入分配的职能被忽视; 居民总收入转化为可支配 收入后,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当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政府 应将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扭转收 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财政 职能, 突出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财政不仅要履行聚 集资金的职能, 更要履行调节收入分配、 缩小居民 收入差距的职能, 并且大幅度降低政府收入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二是调整社会保障金的缴纳比 例, 严格税收征管。 高收入不仅应承担更多的税 负, 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金, 社会保障金的缴 纳与支付也要起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同 时, 高收入者既有逃税的动机, 更有逃税的手段, 必须加强财税部门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财税部门的廉政建设, 打击高 收入者偷逃税行为。 三是财政支出既要注重效率, 更应注重公平。 要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 系, 加大对城镇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 进一步加大 对农村低收入者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者的扶 持和补贴力度, 促进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收入增长, 以有效抑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注释: ① 陈宗胜: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上海三联书 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214-248 页。 ② 陈宗胜、 周云波: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 配: 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版, 第 27 页。 ③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关于城镇居民个人收入 差距的分析和》, 《经济研究》 1997 年第 8 期。 ④ 李实、 赵人伟、 张平: 《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 配变动》, 《经济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⑤ 程永宏: 《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 其城乡分解》,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4 期。 ⑥ 陈昌兵: 《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 参数计量模型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年 第 1 期。 ⑦ 钱敏泽: 《中国现行统计方法基尼系数的推算及 结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年第 11 期。 ⑧ 田卫民: 《测算中国政府收入规模: 1978-2008》, 《江汉论坛》 2011 年第 10 期。 作者简介: 田卫民, 男, 1969年生, 湖南郴州 人, 经济学博士,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 点实验室副教授, 河北保定, 071051; 南开大学经 济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 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 陈孝兵) 38
/
本文档为【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_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