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5.15 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

2017-09-19 7页 doc 44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5.15 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 第一次 我的设计 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奥运会跨栏比赛、学生拔河比赛的小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活动1通过例题1中温度影响蒸发快慢分析与交流,复习巩固“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置4个小问题明确控制流程:需要改变的“因素”、控制不变的“因素”。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综合例题、明确解题思路、揣摩出题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交流,进一步巩固掌握“控制变量法”。活动3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控制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控制变量法...
5.15 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
第一次 我的 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奥运会跨栏比赛、学生拔河比赛的小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活动1通过例1中温度影响蒸发快慢与交流,复习巩固“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置4个小问题明确控制流程:需要改变的“因素”、控制不变的“因素”。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综合例题、明确解题思路、揣摩出题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交流,进一步巩固掌握“控制变量法”。活动3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控制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最后通过课后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感悟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我为什么这么做 “控制变量法”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科学方法,如何突破难点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活动:复习巩固“控制变量法”、巩固“控制变量法”、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逐步达到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 同伴给我的建议 我的想法 1、工作单从易到难的设计思路还不是很清晰, 经过同伴的指点感觉更加清晰了。 第二次 决定的改进(第二次改进) 1、 采用拔河比赛引入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 运用晒衣服的生活图片、情境,帮助学生回忆蒸发概念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 将工作单第一题改为师生互动——共同复习控制变量法。 4、 活动1中将四个小问题在实验步骤中提问。 5、 删除工作单第二题中第1小题 6、 删除工作单第三题中第1、2小题 课堂中的调整 1、 晒衣服的生活图片、情境,帮助学生回忆蒸发概念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达到很好的效果。 2、 活动1改为师生互动——共同复习控制变量法,通过对“温度影响蒸发快慢”的深入分析与交流,复习巩固“控制变量法”,并用表格归纳:需要改变的“因素”、控制不变的“因素”。 3、 工作单改为两大部分:一、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二、运用“控制变量”设计探究实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调整的原因 1、 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活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对蒸发的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所遗忘。 3、 学生工作单第二小题的填写情况不好,反应了对控制变量法的复习还需深入。 4、 课堂上学生感觉对这几个问题比较闷,不知道如何回答。 5、 工作单第二题第1小题与活动1中的内容重复。 6、 工作单第三题中第1、2小题内容与工作单第二题的部分内容是平行的。 同伴的感觉及建议 1、一、总体感知 本节课的节奏平缓,“波澜不惊”。老师严格执行了的预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还缺少“碰撞”,总体很平静。 二、教案设计 本课课题:科学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由此重点在这个方法的解析。什么是控制变量法?要点?怎样实际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被研讨。从教案上看教案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抓的非常准确。 但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总是有种和教学目标脱节的感觉,感觉重点是在复习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研究,偏重于控制变量法“载体”的研究,而不是该方法的解析、辨别。 三、教生表现 从教师的执教风格可以看出个性比较内敛,课堂上对学生的即时评价非常少,评价语言相对单一。建议教师从多种形式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着手,用相对有“激情”的表现激励学生,课堂还是要“热闹”点为好。 学生活动的形式不多,本课主要以一问一答为主,伴随着一些齐答等形式。建议创设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交流、组内辅导等)机会。 教师对于一些问题设置要衡量,哪些层层剥问,哪些抛大问题为好,因为是复习课学生是有基础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夺。建议:用蒸发快慢因素研究引出控制变量法的要点中连续的几个问题改为一个大问题,到具体讲解控制变量法(这才是主角)时再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加深印象。 四、我对于本课的理解(个人观点并不正确) 本课是某方法的复习,也就是我要学会的是该方法。 怎样算学会了该方法?①我要知道该方法的概念。②我要知道该方法的组成要点。③我会在众多方法中找得出该方法(应用的一种)。④我会用该方法去研究。 2、本课一共设计了16个大问题,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除了这两个问题是做铺垫外(1、这种现象称为?水的状态如何变化?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其他所有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控制变量法”这个核心方法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较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时,引导学生用表格归纳哪些因素不同?哪些相同?就是为下一个问题(在运用“控制变量法”,需要改变的“因素”、控制不变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埋下伏笔,做好铺垫。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先是让学生根据图片,选择装置,说明理由;而后老师给出错误的装置,让学生纠错;紧接着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画实验装置;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的问题设计得过于细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活动一中,剖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实验步骤时,凌老师提了四个小问题,而学生的回答出奇一致,都是:控制变量法。(出现此答案的原因,刚分析了控制变量法,学生猜到老师的问题是围绕它来设计的,但是具体怎么控制并不清楚)建议:四个小问题,合为一个大问题: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在交流方面,虽然凌老师对学生鼓励不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涨。但难能可贵的是:在本节课中,凌老师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比如:让学生圈画关键字,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等等。我想通过这样的表达、交流,学生的思维也一定得到了发展。所以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才会有学生由心底发出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我们要“活学活用”这样的声音。 在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方面,凌老师做得还不够,比如:在画实验装置这个环节,有一位女生说得不对,老师并没有引导,也没有纠错,而是简单的让她坐下。还有最后一个环节一位男生上搭建实验装置,虽有让同学纠错,但最后正确的并没有呈现到屏幕上,从表情看该学生似乎还不是很清楚。建议:可以让出错的同学,重新说说看,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3、 老师对于学生回答对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很好,非常好,用词比较重复,语调也比较平缓,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不在意,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中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用鼓掌的方式表扬学生的回答,课堂气氛热烈,能有效的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第二小题时,那位女生没有回答正确,老师没有做任何评价就让学生坐下,是不是应该当即引导学生,在看一下题目,圈划关键地方,这样效果会可能会更好。第三小题是一位男同学到黑板上完成,但是答案错误的,老师评价时那位同学自己发现错误,老师也重新给他改正的机会,给他适当的鼓励。最后一题用画图法呈现实验步骤,老师只是口头的指出错误的地方,最后也没有把正确的呈现出来,最好还是让学生看到正确的图比较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我是怎么想的 1、 对于水量这个因素该不该讲?究竟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懂?还很疑惑。 2、 活动二第3小题一开始让一位同学就上黑板画,没有给他思考的时间,导致他站在讲台上紧张画错了。 3、 活动三的交流环节一位同学在ppt上画的图是错误的,指出错误后没有让学生更正过来,这个部分还需要做实做透,以帮助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更正错误。 4、 对于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鼓励还不够。 5、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我的体会 1、这次改进,整节课的条理更清晰,从学生工作单的完成情况,感觉第二次授课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要素基本掌握了,但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在活动二的学习单完成的很漂亮,出乎我的意料,比平常的表现好很多,这让我有点高兴。然而到了活动三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的环节,学生却又出现了很多错误。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我在活动一的结束环节就用表格归纳并板书:需要改变的“因素”、控制不变的“因素”。分析学生很方便地套用教师的板书表格,因此活动二的学习单完成的很好。然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仅处于模仿,还未达到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的高层次阶段,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还有待挖掘。 3、对于归纳环节 第三次(5.12) 第三次改进 课堂中的调整 1、教学目标从3个改为2个。 2、活动一的复习蒸发概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放在前一节课进行。 3、对控制变量法的归纳小结环节换到了活动二之后 4、增加了作业设计 调整的原因 1、因为活动一和活动二内容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改载体更清晰,整个课的框架、思路更清晰。 2、①有老师提出这些内容听起来感觉像新课,但又不得不讲 ②上节课对学生的思维深度挖掘得不够,这样改进可以为这部分提供充分的时间。 3、 同伴的感觉与建议 我的体会 1、 本课最大的感受:在学生的思维方面挖得深入了。课堂巡视时发现活动二的第1题,很多学生都不会,比他们平常的学习效果要差很多。这时我心里有一点着急:是不是活动一没有讲透?活动二一半的学生开始慢慢进入状态,完成得不错。 活动三的结果让我震惊:学生怎么突然都懂了,9个小组除了个别小问题,设计得都很不错。 思考原因,是因为本节课活动一结束我没有进行控制变量法的小结。而是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经历活动二的过程后,用表格把3次研究中的控制因素进行汇总,教师引导他们自己总结“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方法。这样自己感悟得来的方法和能力是深入的,因此他们在活动三的运用环节表现突出。 2、 活动三的交流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深入, 3、 小组活动:分组、组长的培训、学习小组建设 4、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科学方法。 第四次 第三次改进 课堂中的调整 调整的原因 同伴的感觉与建议 我的体会
/
本文档为【5.15 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