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2013-01-26 3页 pdf 147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187

暂无简介

举报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 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曲永彬 ,范瑞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皮肤科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通过对近代名家经验及 1997~2004 年间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总结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发 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 ,其结论是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炽盛、肝肾阴 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肝郁血瘀、风湿热痹是临床常见的七个证型 ,其中阴虚内热型是临床 上最常见的一个证型。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综...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 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曲永彬 ,范瑞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皮肤科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通过对近代名家经验及 1997~2004 年间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总结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发 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 ,其结论是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炽盛、肝肾阴 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肝郁血瘀、风湿热痹是临床常见的七个证型 ,其中阴虚内热型是临床 上最常见的一个证型。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5931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406 (2005) 04 - 0011 - 03 作者简介 :曲永彬 (1975 - ) ,男 ,广州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专业 2002 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红斑狼疮与生存质量。 收稿日期 :2005 - 13 -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青年女性多发 ,男女比例为 1∶9 ,病变除皮肤关节损害 外 ,常累及内脏 ,尤以肾、心、肝损害为多见。近年来中 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 各个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一 ,导致辨证分型 也不统一。笔者对近代名家经验及 1997~2004 年间 有关 SLE 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的文献作一综 述 ,希望能找出规律性的、可重复的经验以指导临床。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特殊体质 ,禀赋不足论 赵氏[1 ]认为 SLE的发生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或 因七情内伤 ,劳累过度 ,或因房事失节 ,气血阴阳失于 平衡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络瘀为本病的内因。另外 , 曝晒强烈日光 ,外受热毒是本病的条件 ,热毒入里 ,燔 灼阴血 ,瘀阻经脉 ,伤于脏腑 ,蚀于筋骨则可以发病。 总体来说 ,机体机能失调的基本状态主要是阴阳气血 失和 ,气滞络瘀为本 ,因受毒热的影响和作用 ,整体或 某一脏腑出现毒热现象是为标。顾氏[2 ]认为 SLE 总 由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 ,因肝主藏血 ,肾主藏精 ,精 血不足则虚火上炎 ,若腠理不密 ,日光曝晒 ,热毒入里 与虚火相搏 ,瘀阻脉络 ,热毒炽盛 ,燔灼营血 ,可使急性 发作 ,病情稳定或缓解只现为阴虚火旺 ,肝肾亏虚的 证候。总之 ,本病为虚损所生 ,治当培补为本。时氏[3 ] 认为 SLE内因为禀赋不足 ,后天失调或劳累过度或七 情所伤 ,正气受损血脉瘀阻 ,外因有风、湿、热邪侵袭机 体 ,搏于气血 ,不得宣通 ,日久流注五脏六腑。从病因 病机上来看 ,虚是其发病的根源 ,瘀是病理改变的关 键 ,热是促成本病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范氏[4 ]认为 素体禀赋不足 ,肾精亏损以及七情内伤 ,肝失疏泄 ,气 血失和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而感受外界的热毒之邪是 导致本病的外部条件。史氏[5 ]认为 SLE 的病因病机 是先天禀赋不足 ,肾精亏损 ,或七情内伤等导致阴阳失 调 ,气血不和 ,脏腑受损 ,体窍失养。病变初期可呈风 湿热痹证 ,后期可显肝肾阴虚证。周氏[6 ]对 51 例 SLE 病案进行后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先天禀赋不 足 ,肾精亏损或七情内伤 ,劳累过度而外受热毒为外 因。病损累及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 ,尤以心、肝、肾、脾 为甚。 氏[7 ]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多由于先天 禀赋不足 ,或因七情内伤 ,劳累过度 ,或因房事失节 ,而 外受热毒则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热毒入里 ,燔灼营血 , 瘀阻经脉 ,伤于脏腑 ,蚀于筋骨则可以发病。郑氏[8 ]认 为本病发病之因有二 :一为禀赋薄弱 ,先天不足 ,复加 后天饮食起居失调 ,劳累过度 ,致使肝肾亏虚 ,脾胃虚 弱 ,阴阳不调。另则为疫疠之毒、药食之毒、曝晒之日 毒等邪毒或从肌表 ,或从口鼻上受 ,或从血脉而入 ,终 致邪毒化热 ,深蕴营血 ,随血脉运行而流注全身 ,内而 浸淫五脏六腑 ,外而侵蚀皮肉筋骨脉。徐氏[9 ] 认为 SLE发病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情志内伤 ,病后失 调 ,复受六淫侵袭 ,特别是风暑火燥四阳邪外袭 ,导致 阴阳气血失于平衡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阻于经 络脏腑而发病。季氏[10 ]认为系统性红班狼疮 ,根于素 禀阴虚 ,因于热毒内侵 ;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脏腑而 言 ,可伤及五脏 ,以心、脾、肾三脏为主。边氏[11 ]通过 研究中医学 ,亦认为 SLE 病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致 使肾气亏耗 ,肾阴不足 ,阴虚阳盛 ,乃至阴阳失调 ,疾病 ·11·中医药信息 2005 年第 22 卷第 4 期 由此而生。金氏[12 ]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化 多端 ,多是由于先天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损所致。 刘氏等[13 ]认为 SLE 的主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 调 ,阴阳失衡 ,气滞湿郁血阻 ,酿久成毒 ,伤及脏腑 ,导 致气血逆乱而发病。 112  痹证论 丁氏、罗氏[10 ]认为 SLE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之邪 入侵肌体 ,当属“痹证”范畴。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 ,使 经脉气血不畅 ,累及皮、肌、筋、脉、骨 ,而致皮肤红斑 , 肌体、关节、肌肉酸麻肿胀疼痛 ,因肝合筋、心合脉、脾 合肌、肺合皮、肾合骨 ,故痹证迁延日久不愈 ,内舍于五 脏 ,发展成五脏痹。方氏[15 ]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 本病因病机是风毒痹阻、络热血瘀 ,而毒热炽盛 ,耗气 伤阴是常见证候 ,风毒留恋和血瘀痹阻是证情缠绵难 愈的两大难点。 113  肾虚论 文氏[16 ]认为肾虚是红斑狼疮发生的主要原因 ,尤 以阴虚常见。肾虚时五脏六腑皆不足 ,则患红斑狼疮 时 ,邪毒易侵犯各脏。治疗上以养阴清热着手 ,自拟首 乌地黄汤为基础治之疗效显著。艾氏[17 ]认为肾与本 病的关系最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 ,藏五脏六腑之 精 ,肾又分阴阳 ,肾阴虚则精血亏损 ,肾阳虚则功能衰 竭。而肝肾同源 ,心肾相关 ,肺生肾水 ,水涵肝木 ,故肾 虚时五脏六腑皆不足 ,则患 SLE 时 ,邪毒易侵犯各脏 腑。 114  火毒论 周氏[18 ]认为火毒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主因 , 诸般兼挟皆因火毒 ,同时也认为本病发病与素体禀赋 不足 ,肝肾阴虚 ,阴血耗损有关。朱氏[19 ]认为 SLE 近 似为古人所说的“温毒发斑”,其病因为心经有火 ,脾经 积热或肾阴不足 ,水亏火旺 ,热盛成毒 ,毒热走于营血 而致 ,病情久延 ,常致内损五脏。 2  辨证分型的研究 时氏、李氏[3 ]辨证治疗 SLE33 例 ,将其分为 : ①热 毒炽盛 ,气血瘀阻 (3 例) ; ②阴虚发斑 ,血脉瘀滞 (6 例) ; ③脾肾两虚 ,气血瘀阻 (11 例) ; ④肝郁脾虚 ,热邪 伤肝 (8 例) ; ⑤风湿痹阻 ,经络阻隔 (5 例) 。张氏[20 ]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SLE 1029 例 ,辨证分为 : ①脾肾不足 , 气血瘀滞 (占 5218 %) ; ②毒热炽盛 ,气血两燔 (占 816 %) ; ③气阴两伤 ,血脉瘀滞 (占 2819 %) ; ④脾虚肝 郁 ,经络阻隔 (占 917 %) 。范氏[4 ]将本病分为 ①热毒 炽盛 ; ②风湿热痹 ; ③脾肾两虚 ; ④肝郁血瘀 ; ⑤邪毒攻 心 ; ⑥阴虚内热 ; ⑦气阴两虚七型来治疗。周氏[13 ]将 本病分为 : ①风毒痹阻 ,瘀热搏结证 ; ②瘀热伤脾 ,湿热 中阻证 ; ③血分热毒 ,气阴两伤证 ; ④瘀毒攻心 ,热闭窍 机证 ; ⑤热毒挟瘀 ,阻滞经络证 ; ⑥肝肾阴虚 ,风毒留恋 证 ; ⑦脾肾两虚 ,血瘀水停证。 氏[25 ]中西医结合治 疗 SLE 32 例 ,将其分为 : ①热毒炽盛 (6 例) ; ②阴虚内 热 (18 例) ; ③脾肾阳虚 (8 例) 。史氏[5 ]辨证分为三型 : ①热毒炽盛 ; ②风湿热痹 ; ③肝脾肾不足。艾氏[22 ]治 疗 SLE 60 例 ,辨证分为 : ①阴虚内热 (14 例) ; ②肝肾阴 虚 (35 例) ; ③风湿痹证 (9 例) ; ④脾肾阳虚 (2 例) 。沈 氏[18 ]辨证治疗 SLE 22 例 ,分为 : ①热盛型 (7 例) ; ②阴 虚型 (6 例) ; ③气虚型 (4 例) ; ④气阴两虚型 (2 例) ; ⑤ 瘀滞型 (3 例) 。周氏[6 ]将 51 例红斑狼疮病辨证分 6 型 : ①热毒伤阴 (10 例) ; ②脾肾阳虚 (14 例) ; ③肝肾阴 虚 (14 例) ; ④气阴两虚 (4 例) ; ⑤气滞血瘀 (6 例) ; ⑥ 心脾两虚 (3 例) 。孟氏[24 ]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96 例 SLE ,分为 5 型 : ①热毒炽盛 (12 例) ; ②气阴两伤 (28 例) ; ③肝肾阴虚 (39 例) ; ④风湿热痹 (10 例) ; ⑤脾肾 两虚 (7 例) 。顾氏[25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 狼疮 54 例 ,将其分为 4 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 19 例 (占 35119 %) ,热毒炽盛型 11 例 (占20137 %) ,气滞血瘀型 16 例 (占29163 %) ,脾肾阳虚型 8 例 (14181 %) 。董 氏[26 ]亦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4 例 ,将 其分为 3 型 : ①气血亏虚 ; ②热毒炽盛 ; ③脾肾双虚。 黄氏[27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2 例 ,主 要分为 2 型 : ①阴虚内热型 ; ②热毒炽盛型。庞氏[28 ] 用中西医结合配合低能量氦 - 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28 例 ,中医辨证分为 4 型 : ①气血炽 盛型 ; ②肝郁血滞型 ; ③气阴两虚型 ; ④脾胃阳虚型。 方氏[15 ]治 1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将其分为 : ①热毒炽 盛证 ; ②气阴两虚证 ; ③血瘀痹阻证。边氏[11 ]将本病 分为 5 型 : ①气血两燔型 ; ②气阴两虚血瘀型 ; ③气滞 血瘀肝郁型 ; ④脾肾阳虚型 ; ⑤阴阳两虚型。陈氏[30 ]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并发肾炎者分为三型 ,即 : ① 脾肾气虚 ; ②脾肾阳虚 ; ③肝肾阴虚型。 由于各个医家对辨证分型所用的术语并不统一 , 笔者根据其描述的临床表现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0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31 ]进行 分类统计。结果见表 1。 表 1  SLE辨证分型出现频率与构成分布 组号 证型 频率 例数 构成比 ( %) 1 热毒炽盛 14 42 12132 2 肝肾阴虚 10 107 31138 3 脾肾阳虚 9 54 15183 4 气阴两虚 8 34 9197 5 阴虚内热 7 44 12190 6 肝郁血瘀 6 33 9168 7 风湿热痹 6 24 7104 8 其他 3 3 0188 合计 341 100 ·21· ITCM1Jul12005 ,Vol122 ,NO14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热毒炽盛、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肝郁血瘀、风湿热痹这 七型无论是出现频率还是构成比都居于前列 ,是临床 最常见的七个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在例数构成比方 面居于第 1 位 ,而在临床上肝肾阴虚证与阴虚内热证 难以截然分开 ,肝肾阴虚的病人或多或少伴有低热 ,盗 汗 ,五心烦热等内热的症状 ;阴虚内热的病人常伴有头 晕耳鸣 ,腰膝酸软等肝肾不足的症状。在治疗上两个 证型皆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来治疗[32 ] 。基于上述原 因 ,笔者将这两型合并为阴虚内热型来诊治 ,这符合临 床实际。所以 ,阴虚内热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证 型 ,这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的 病因病机认识相符合。 3  结语与展望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各个医家产生“特殊体质 , 禀赋不足论”、“五脏虚损论”、“痹证论”、“肾虚论”、“火 毒论”等认识 ,多数医家还是比较同意“特殊体质 ,禀赋 不足论”。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 :SLE 的发病与 HLA Ⅱ 类基因密切相关。可见 SLE 的发病与个人的体质关 系密切。在辨证分型上 ,阴虚内热是最常见的证型 ,其 次是热毒炽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型。而且各证 型的分布有其地域特点 ,张氏[20 ]治疗 SLE 1029 例 ,其 中脾肾阳虚型占 5218 %。 氏[24 ]治疗 SLE 32 例 ,其 中阴虚内热型占 5613 %。孟氏[24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 96 例 SLE ,其中肝肾阴虚型占 4014 %。可见北方 脾肾阳虚型多见 ,南方以阴虚内热型为常见。这可能 与地理、气候、人的体质有关。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和手段来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必将产生飞 跃。同时 ,也应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型加以 和统一 ,使之客观化、标准化和量化 ,为临床实践和科 研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北京中医医院 1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51260 - 2611 [2 ]  顾伯华 1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 M]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13751 [3 ]  时水治 ,李建生 1 辨证论治配合金龙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33 例临床观察[J ]1 北京中医 ,2002 ,19 (3) :34 - 351 [4 ]  范永升 1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探讨[J ]1 浙江中医杂志 , 2002 ,37 (5) :200 - 2011 [5 ]  史俊萍 ,史宝印 1 分型辨治红斑狼疮的经验体会[J ]1 辽宁中医杂 志 ,1998 ,25 (4) :1651 [6 ]  周聪和 151 例红斑狼疮辨证治疗分析 [J ]1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0 , (1) :12 - 131 [7 ]   国维 ,范瑞强 ,陈达灿 1 中医皮肤病临证精粹[M]1 广州 :广东人 民出版社 ,20011150 - 1561 [8 ]  郑少平 ,王行宽 1 化斑解毒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证的 临床研究[J ]1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0 ,7 (1) :3 - 51 [9 ]  刘长清 1 徐宜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 ]1 中医杂志 ,2002 ,41 (8) :463 - 4651 [10 ]  季德兵 1 滋阴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红班狼疮 260 例[J ]1 辽宁中 医杂志 ,2003 ,30 (11) :9101 [11 ]  卢桂玲 1 边天羽诊治系统性红班狼疮经验[J ]1 中国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2 (1) :1 - 41 [12 ]  李卫东 ,赵英霖 1 金妙文治疗系统性红班狼疮的经验[J ] . 浙江中 医杂志 ,2003 , (3) :201 - 2031 [13 ]  刘维 ,张磊 ,周艳丽 ,等 1 扶正解药方治疗系统性红班狼疮 48 例 临床观察[J ]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 (4) :298 - 2991 [14 ]  罗仁夏 1 祛风温阳法治疗 SLE 经验刍议 [J ] 1 辽宁中医杂志 , 1997 ,24 (5) :202 - 2031 [15 ]  方福根 1 中西医结合治疗 1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J ]1 江 西中医药 ,1999 ,30 (6) :41 - 421 [16 ]  艾儒棣 1 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M]1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重庆分社 ,19821951 [18 ]  赵智强 ,周仲英 1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J ]1 中医药学报 ,1998 ,26 (4) :18 - 191 [19 ]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1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1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7911681 [20 ]  张志礼 ,安家丰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 研究[J ]1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 ,3 (4) :11 - 151 [21 ]  查旭山 ,范瑞强 1 国维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32 例[J ]1 新中医 ,2001 ,33 (8) :31 - 321 [22 ]  艾儒棣 1 中医药辨证治疗红斑狼疮 60 例[J ]1 四川中医 ,1997 ,15 (4) :43 - 441 [23 ]  沈丕安 1 辨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2 例[J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85 , (12) :13 - 151 [24 ]  曹惠芬 ,林丽 1 孟如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 [J ]1 云南 中医中药杂志 ,1999 ,20 (5) :1 - 31 [25 ]  顾美华 ,陈志伟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54 例临床观 察[J ]1 江苏中医药 ,2002 ,23 (4) :22 - 231 [26 ]  董熔 ,王蔼平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4 例[J ]1 陕西 中医 ,2001 ,22 (9) :515 - 5161 [27 ]  黄荣璋 ,唐玉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2 例[J ]1 福建 医药杂志 ,2000 ,22 (2) :113 - 1141 [28 ]  庞学玲 ,于淑贞 1 中西医结合配合低能量氦 - 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初步观察 [J ]1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 11 (12) :10621 [3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1 南京 :南京大 学出版社 ,19941150 - 1511 [31 ]  冷方南 1 中医证候辨治轨范 [ M ] 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9122 - 231 [32 ]  赵辩 1 临床皮肤病学 [ M]1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531 ·31·中医药信息 2005 年第 22 卷第 4 期
/
本文档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