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2013-01-13 4页 pdf 134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5421

暂无简介

举报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郑  莉 1 (综述 ) ,郑  林 2 (审校 ) (1. 包头市第四医院康复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 : R255.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22084 (2008) 1422202204   摘要 :颈源性眩晕是中老年的常见病 ,亦可在青少年中发病。本文侧重从其常见病因、病理生 理探讨发病特点 ,引述近年来诊断和治疗的成果 ,结合临床实践 ,进行了对祖国医学治疗的初...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郑  莉 1 (综述 ) ,郑  林 2 (审校 ) (1. 包头市第四医院康复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 : R255.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22084 (2008) 1422202204   摘要 :颈源性眩晕是中老年的常见病 ,亦可在青少年中发病。本文侧重从其常见病因、病理生 理探讨发病特点 ,引述近年来诊断和治疗的成果 ,结合临床实践 ,进行了对祖国医学治疗的初浅评 述 ,对中医药及多种有效方法肯定的同时 ,注意预防不良和不当的方式 ,使祖国医学的治疗起到更 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颈椎病 ;眩晕 ;研究 ;治疗 Progresses of Cerv icogen ic Vertigo about its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Trad itiona l Ch inese M ed i2 c ine and W estern M ed ic ine ZHENG L i1 , ZHENG L in2. (1. D epartm ent of R ehabilita tion, Fourth Hospit l of B aotuo, InnerM ongolia 014030,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M edicine, T ianjin U2 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Cervicogenic vertigo is a common disease of m iddle or old age, which also occurres in teen2 ag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onset feature from etiology, pathophysiology, quotes the diagnositic and therapeut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observe the therapywith TCM by binding with clinical p rac2 tices. Preventing harmful and unmerited methods on the efficacy affirmative of many Chinese herbs and others will make the TCM p lay th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Cervical syndrome; Vertigo; Research; Treatment   颈源性眩晕为椎 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 晕。西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 ,继而 因某些诱因引起颈部肌肉等软组织呈现紧张状态 , 加之椎动脉存在变异 ,造成椎动脉压迫、扭曲 ,发生 痉挛 ,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等一系列症状的 一种疾病。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 ”范畴 ,前人有“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 ”、“无痰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 ” 的理论说明眩晕的病机。 1 颈源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与特殊病因 1. 1 常见病因  ①退行性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随 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而 致的整个颈椎和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是颈椎病的主 因。病因多发为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刺激、压迫椎 动脉 ,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 [ 1 ] ;或椎间盘退变 ,颈椎 总长度缩短 ,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 ②血液黏度的变化 :血液黏度轻度升高 ,即可使椎动 脉血流量显著减少 ,加重椎 2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诱发 或加重颈性眩晕。血液黏度增高 ,还可直接影响脑 组织的微循环灌注 ,其中任一项增高均可使血液黏 度增高及临界毛细血管半径值增加 ,使血流阻力增 加 ,循环减慢 ,血流淤滞 ,局部组织血液灌注显著减 少 ,进一步加重脑缺血 [ 2 ]。③慢性劳损或外伤多发 于青少年患者 :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 动范围的最大限度的活动。包括有睡眠的不良体位、 坐姿不当 ,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者 ,不适当的体育锻 炼 ,头颈部外伤等。杜怀斌等 [ 3 ]报道 ,办公室工作人 员 43例 ,有明显长时间埋头工作史者 20例 ;颈部肌 肉、韧带劳损者 46例 ,颈肌明显紧张痉挛者 43例。④ 中医学认为肝肾亏虚 ,脾失健 运为本 ,风、火、痰、瘀为标。 1. 2 特殊病因  ①有感染因 素的报道 :上呼吸道感染、咽 喉部的细菌、病毒以及炎性物 质 ,可以播散到颈椎部关节及 周围的肌肉、韧带 ,使这些组 织痉挛 ,收缩、变性、肌张力下 降、韧带松弛 ,破坏局部的完 整性与稳定性 ,最终引起内外 平衡失调 ,导致颈源性眩晕的 发生。再如颈部的无菌性炎症刺激该处的本体感受 器 ,颈部软组织劳损 ,可妨碍其平衡反射的执行 ,导 致眩晕 [ 4 ]。②其他还有交感神经紊乱、椎动脉硬化、 颈部软组织劳损等。 2 颈源性眩晕的病理生理 2. 1 颈椎的稳定性  正常人体的颈椎稳定性由两 大部分来维持 : ①内源性稳定 ,包括椎体附件、椎间 盘和相连的韧带结构。②外源性稳定 ,主要是指颈 项部肌肉的调节和控制 ,从颈部的肌肉动力学分析 可以发现 ,颈 3、4、5的肌肉较弱 ,且处于颈区的弧 顶 ,稳定性最差 ,在慢性劳损或软组织损伤肌肉的痉 挛所致的平衡失调时 ,易发生在以颈 3、4、5为中心 的椎体平衡或角度位移 [ 5 ]。 2. 2 颈椎退变的早期  由于椎间盘水分丢失 ,椎间 隙变窄 ,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的松动 ,从而引发颈椎 失稳 ,包括上颈椎和下颈椎不稳。有学者研究发现 , > 95%的上颈椎不稳会出现眩晕症状 ,椎动脉第 3 段走行弯曲 ,当上颈椎不稳时 ,可使动静脉受到挤 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起眩晕 ; 67%的下颈椎不稳 会出现临床症状 [ 6 ]。 2. 3 颈椎退变  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的 相对位置异常 ,使椎体随头、颈活动而错动 ,动静脉 第 2段牵拉、扭曲 ,动静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窦椎神 经受到刺激 ,引起动静脉痉挛。颈椎退变的后期逐 渐出现骨质增生、软组织肥厚 ,影响椎动脉 ,横突孔 周围的骨质增生造成横突孔狭窄 ,正常情况下 ,颈椎 横突孔内径大于椎动脉外径 ,当周围增生的骨赘在 横突孔上下面压迫横突孔面 ,直接压迫椎动脉时 ,多 ·2022· 医学综述 2008年 7月第 14卷第 14期 Medical Recap itulate, Jul 2008, Vol. 14, No. 1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发生眩晕 [ 7 ]。 2. 4 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比容 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均可造成 血液缓慢 ,使椎 2基底动脉缺氧诱发眩晕发作。椎动 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管腔狭窄、管腔硬化、弹性减退 和神经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量减少是发 病的重要基础 [ 8 ]。 2. 5 颈椎发育异常  颈椎发育异常如横突孔发育 不良、颈椎分节不全、颈椎半椎体畸形、寰椎椎动脉 沟环的出现 ,都可造成椎动脉扭曲、成角或受压 ,在 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病。横突孔骨性狭窄及 先天发育纤细 ,必然造成椎动脉受压症状。一侧横 突孔狭窄 ,将削弱其对另一侧椎动脉病变的代偿能 力 ,可能成为导致颈性眩晕的潜在诱因 [ 9 ]。 2. 6 增生  椎动脉的后内方钩椎关节及后外方的 小关节骨质增生 ,可压迫椎动脉或活动时增生部分 撞击并刺激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 ,引起椎动脉及其 分支的痉挛 ,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 ,导致椎 2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 [ 10 ]。 2. 7 循环障碍  脑动脉硬化可导致管腔狭窄 ,脑干 及小脑供血不足 ,甚至梗死 ,从而出现上述一系列临 床症状 ,这与临床上采用扩张脑血管、降血脂、改善 微循环等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相符合。血流速度 的增高和降低均有诊断意义 ,提示该动脉存在狭窄 , 可能导致脑灌流量减低 [ 11 ]。 3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 1 常规诊断  诊断标准可参照第 2届颈椎病专 题座谈会确定的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的诊断标准 : ① 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 ; ②旋颈征阳性 ; ③X线片有异 常现 ; 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 ⑤应除外眼及耳源 性眩晕 (如美尼尔综合征 ) ; ⑥除外椎动脉 Ⅰ段、Ⅲ段 供血障碍 ,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 [ 12 ]。 3. 2 结合临床  莫利求等 [ 13 ]对诊断标准的认识值 得注意 : 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 ,可以确 诊。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而影象学所见正 常者 ,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③ 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 ,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 ,不应 诊断颈椎病。 3. 3 结合解剖  将椎动脉在解剖上分为四段对于 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刘青云 [ 14 ]根据 160例第 2、3段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体征 ,结合 X线 检查 ,提出颈性眩晕与椎动脉第 2、3段的关系较之 第 1、4段更为密切 ,肯定了椎动脉第 2、3段是颈性眩 晕的主要发病部位 ,同时也评价了 X片在诊断椎动 脉第 2、3段引起眩晕上的临床价值。 3. 4 结合超声  有学者认为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 的临床症状 ,缺乏可靠的检测手段。经颅多普勒超 声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来测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 , 可获得可靠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游国雄 [ 15 ]对 97例 颈性眩晕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 ,提供了一种有效、 无创伤的检测手段。该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结果异常的占 85. 7 % ;累及颅内血管以 BA、单侧 VA 居多 ,分别占 66. 0%、58. 8% ,提示脑动脉硬化的 占 63. 9% ,提示血管痉挛的占 21. 6% ,提示脑动脉硬 化可能为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采用经 颅多普勒超声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 ,可早期发 现病变的部位和病因 ,帮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防止 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 3. 5 结合影像  诊断应在患者临床症状和年龄的 基础上分别不同情况 ,予以考虑不同的检测 ,如 X线 检查、椎动脉造影、CT检查、螺旋 CT血管成像检查 或血管磁共振检查。 3. 6 中医学说  中医学认识本病以眩晕为主症 ,属 于中医学“眩晕 ”范畴。其症状有轻、中、重等不同表 现 ,轻者头晕目眩 ,闭目即止 ;中者头晕昏沉 ,整日头 脑不清 ,视力减弱、模糊 ;重者视物旋转 ,不能站立 , 伴恶心呕吐 ,甚则晕厥、猝倒等。有中医学者认为 , 颈源性眩晕亦需辨证分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以 椎动脉供血不足为病理基础 ,以间歇性眩晕 ,发作与 头部活动有明显关系为临床特点。多因颈部筋脉劳 损 ,外感风寒湿邪而致肝肾精血不足 ,骨与关节失养 而发生退行性改变 ,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 肝风内动、上扰神明而致。其病因病机复杂 ,辨证论 治各有不同 [ 16 ]。 4 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4. 1 病因治疗  首先要明确病因 ,根据病因进行治 疗 ,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 ①卧 床休息 ,局部按摩 ,理疗 ; ②口服扩血管药物 ,如盐酸 氟桂利嗪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 ③颈椎牵引 ,配合 扩血管药物 ; ④颈背肌功能锻炼 ,避免长时间低头 ; ⑤有寰枢椎半脱位者 ,可行手法复位 ,制动外固定。 手术治疗 :有颈椎不稳者 ,颈椎骨折脱位者 ,椎间盘 突出压迫椎动脉者可行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手 术 ;由于寰枢钩环压迫椎动脉者行后路钩环切除术。 4. 2 手法治疗  各种理疗、牵引、按摩等合理应用 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在临床上 ,由于颈椎失稳所致 颈性眩晕患者更为多见 , X线片只显示颈椎颈 3、4、5 节段的位移改变 ,孙树椿等 [ 17 ]收集了 1996年 7月至 1998年 12月治疗的 1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 , 对治疗前后 X线改变进行比较 ,临床给予手法治疗 后取得满意效果。 4. 3 缓急治疗  治疗方法实施时 ,需注意根据病情 ·3022·医学综述 2008年 7月第 14卷第 14期 Medical Recap itulate, Jul 2008, Vol. 14, No. 1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缓急及主要临床表现 ,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有报 道 ,急性期病变初期 ,眩晕、恶心、呕吐、颈肌痉挛明 显。治以缓解症状为主 ,先以局部照射 10 m in,然后 取坐位 ,严重者取俯卧位进行轻手法治疗。先在颈 肩背部广泛抚摩 1 m in,重点在上颈段及颅底部位。 然后顺颈部肌肉走行方向反复推压一遍。再点按或 一指禅推头颈部穴位 ,如印堂、太阳、头维、百会、四 神聪、风池、天柱等。最后用擦法结束。缓解期眩 晕、恶心、呕吐减轻或消失 ,头脑昏沉不清 ,以枕部为 甚 ,记忆力减退。该期治疗以调整颈椎结构为主。 先行颈部牵引 ,然后用较重手法治疗。采用捏拿、弹 拨、镇静等手法。有曲度异常改变者 ,用一手拇指推 顶曲度改变的颈段棘突向前 ,一手推患者前额使头 部后仰 ,双手协同用力 ,反复操作几次。平时睡卧圆 枕。有棘突偏歪或小关节紊乱者 ,用坐位定点旋转 复位手法予以纠正 [ 18 ]。 4. 4 复位治疗  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 ,椎体旋转错 位者 ,运用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主要优点在 于定位准确 ,针对性强 ,能够准确纠正单个或多个椎 体移位 ,纠正小关节紊乱 ,恢复椎体的正常位置 ,解 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 ,并通过理筋手法 ,梳理椎 体外的软组织系统 ,解除软组织的痉挛 [ 19 ]。 4. 5 中医随症治疗  中医药随症加减治疗 ,梁建 新 [ 20 ]自拟通络止眩汤加减 :钩藤 25 g、葛根 30 g、天 麻 10 g、川芎 10 g、桃仁 10 g、红花 6 g、当归 10 g、赤 芍 10 g、云苓 15 g、泽泻 10 g、半夏 10 g、丹参 15 g、白 术 10 g。加减变化 :恶心呕吐者 ,加旋复花 10 g,代赭 石 15 g;眩晕重者 ,加磁石 20 g,龙齿 20 g;心悸失眠 者 ,加炒枣仁 15 g,远志 10 g;头枕部疼痛者 ,加羌活 10 g,另配合中医经络穴位推拿法。50例患者经治 疗后 ,治愈占 60% (30例 ) ,好转占 36% ( 18例 ) ,无 效占 4% (2例 )。总有效率为 96%。 4. 6 中药对病治疗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研究 发现 ,颈椎病患者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 ,红细胞电泳减慢 ,血液呈浓 黏、凝聚状态 ,且血液黏滞度增高又可能引发颈椎病 和加重颈椎病病情 ,故从改善血液流变学入手 ,亦是 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邢维强等 [ 21 ]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眩晕 ,患者红细胞比容、血 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各切变率、全血表面黏 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低于服药前。 4. 7 中药活血化瘀  中药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 环 ,研究表明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微循环有明显 障碍 ,而中药可通过活血化瘀显著改善微循环 ,使充 血水肿消除 ,有利于疾病痊愈。通过经颅多普勒超 声检查观察服药前后变化 ,证明中药葛根、党参、黄 芪、白芍药、川芎、丹参等药可改善微循环 ,消除局部 充血水肿 ,解除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 激 ,从而缓解痉挛的血管 ,降低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 以改善椎 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4. 8 针灸治疗  常用主穴 :风池、大椎、百会。配 穴 :伴恶心呕吐者可配内关、足三里、丰隆等 ;伴心慌 汗出者可配神门、郄门、内关、膈俞等 ;伴头痛者可配 完骨、率谷、头维等 ;伴耳鸣者可配听宫、听会、翳风 等。操作 :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可 将一侧风池与大椎或一侧风池与百会接脉冲治疗 仪 ,留针 20~30 m in, 1次 / d, 5 d为 1个疗程。共 4 个疗程。针刺风池穴以针感向头部放射为佳。 5 对祖国医学治疗的评述 5. 1 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有多 种思路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随症加减 ;中药内 治主要涉及到活血通络、散寒除湿、祛风除痹等基本 治法 ,外治则以温经通络 ,消肿止痛为主 ;按摩治疗 多先放松颈部肌肉 ,结合摩、拿、按、揉、点、平推、端、 提、扳等手法以校正颈椎的微细结构 ,通过调整颈椎 主要结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 ,恢复其动态平衡 ,同时 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针灸治疗 ,特别是针刺风池穴可 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 ,减轻椎体对颈椎 间盘的压力 ,缓解因颈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对 椎动脉造成的压迫、扭曲状况 ,亦可缓解附近血管痉 挛 ,促进局部血循环 ,从而改善脑供血。 5. 2 针对体质内外兼治  一般来说 ,临床应根据患 者的病情和体质及对治疗的耐受情况辨病、辨证施 治 ,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手法、针灸、理疗、药枕等疗 法对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 根据分型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 5. 3 结合现代综合治疗  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 病有确切疗效 ,而且应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实验研究 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中药治疗此病的优势 ,但中药治 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颈椎钩突关节增生、横突孔狭 窄引起的供血障碍治疗效果较差。为了提高椎动脉 型颈椎病的疗效 ,临床上应结合现代医学及其他保 守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以弥补单纯中药治疗此病的 不足。 5. 4 手法注意远离禁忌  手法治疗要注意安全 ,如 血压无明显升高 ,心律无改变 ,心率 > 50 次 /m in、 < 100次 /m in;活动旋转不易过度 ,治疗几次无明显效 果时要注意详细分析原因 ,特别要注意疗法的禁忌证 , 如横突空骨性狭窄、椎动脉血栓、寰枢椎脱位、椎管的 骨性狭窄 ,血压 ≥150 /95 mm Hg、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凝血障碍、颈椎骨折、颈髓的炎症水肿等。 5. 5 未病先防已病防重  注意改变不良生活、工作 ·4022· 医学综述 2008年 7月第 14卷第 14期 Medical Recap itulate, Jul 2008, Vol. 14, No. 1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姿势对颈椎的影响 ,轻者防重 ,重者应卧床休息 ,适 当限制头部活动。注意头部姿势 ,不要躺在床上看 看报 ,抬头或低头不要过猛过快 ,避免幅度过大的前屈 后伸或左右侧偏动作。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 ,注意颈 部保暖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 ,使用合适的枕头 ,合理 的营养、充分的睡眠是基本的治疗。 5. 6 疗效标准可靠适用  疗效判定标准应根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19942062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治愈 :症状消失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 加正常工作。好转 :症状减轻 ,颈肩背痛减轻 ,肢体功 能改善。未愈 :症状及肢体功能无改善。 参考文献 [ 1 ] 马惠杰 ,王学琴.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进展与应用 [ J ].中国临床康复 , 2004, 8 (29) : 646826469. [ 2 ] 张荔 ,张蓉芳.老年男性颈性眩晕与血液流变学关系探讨 [ J ]. 中 原医刊 , 1999, 26 (26) : 122. [ 3 ] 杜怀斌 ,董攀 ,李雪莲.手法为主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 90例 [ J ]. 按摩与导引 , 2005, 21 (11) : 20. [ 4 ] 马惠杰.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与应用 [ J ]. 中国临 床康复 , 2004, 8 (29) : 10215. [ 5 ] 孙树椿 ,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 X线观察与诊断 [ J ]. 中国中 医骨伤科杂志 , 2000, 8 (1) : 28230. [ 6 ] 王大川 ,张佐伦 ,袁泽农 ,等. 下颈椎失稳 X线片及坐标测量方 法的分析及临床价值 [ J ]. 医学影像学杂志 , 1999, 9 ( 3 ) : 1672168. [ 7 ] 李景限.颈椎横突孔及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 学上的意义 [ J ].中国骨伤 , 1994, 7 (1) : 34235. [ 8 ] 刘明辉 ,周启昌 ,钟梅英.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断 [ 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27 (1) : 46247. [ 9 ] 陈仲强.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 [ J ].中华骨科学杂志 , 1991, 11 (2) : 95296. [ 10 ] 刘成 ,卡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治疗 [ J ].内蒙古医学 杂志 , 2005, 37 (5) : 4332435. [ 11 ] 刘春. 97例颈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观察 [ J ]. 中原医刊 , 2003, 30 (18) : 23224. [ 12 ] 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 J ]. 中华外科杂志 , 1993, 31 (8) : 4722476. [ 13 ] 莫利求 ,陈秉学.颈椎病诊治的现代观点 [ J ]. 广东医学 , 2006, 27 (2) : 1622163. [ 14 ] 刘青云.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J ]. 中国骨伤 , 2000, 13 (1) : 36. [ 15 ] 游国雄.椎基底动脉轻微缺血性眩晕的颅外椎动脉两维成像及 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 [ J ].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1991, 24 (1) : 526. [ 16 ] 邢维强.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近况 [ J ]. 河北中医 , 2006, 28 (2) : 1572158. [ 17 ] 孙树椿 ,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 X线观察与诊断 [ J ]. 中国中 医骨伤科杂志 , 2000, 8 (1) : 28229. [ 18 ] 杜怀斌 ,董攀 ,李雪莲.手法为主治疗青少年颈性眩晕 90例 [ J ]. 按摩与导引 , 2005, 21 (11) : 20. [ 19 ] 陈淑敏.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108例 [ J ]. 福建中医药 , 2006, 37 (6) : 23224. [ 20 ] 梁建新.椎动脉性眩晕的中医治疗 [ J ]. 北京中医杂志 , 2003, 22 (3) : 36237. [ 21 ] 邢维强.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近况 [ J ]. 河北中医 , 2006, 28 (2) : 1572158. 收稿日期 : 2008202221 修回日期 : 2008205207 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进展 袁学山 ,陈金亮 (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科 ,石家庄 050091) 中图分类号 : R277. 7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22084 (2008) 1422205204   摘要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病专方、中药研究等方面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临 床研究概况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病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药疗法 Developmen ts of Traditiona l Chinese M edic ine in Treatment of Hepatolen ticular Degenera tion  YUAN Xue2shan, CHEN J in2liang. (D epartm ent of M uscular A trophy, HeB ei Yiling Hospital,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tates the develop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in treatment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n term s of TCM etiology and mechanism, TCM syndrome types, fixed p rescrip tion for special disease, TCM research, et al, and exp lores the new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p re2 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Key words: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Developments in treatment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disease,WD )是一种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 病 ,是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代谢病。其主要表现 为基底节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 ,不及时治疗则大多 数患者于发病后 4~5年内死亡 [ 123 ]。西药主要采用驱 铜剂进行排铜治疗 ,因不良反应大或疗效不显著而受 到限制 ,目前缺乏疗效高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 4, 5 ]。 而祖国医学注重整体调节 ,辨证治疗本病 ,显示出对本 病治疗的良好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对本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不断增加 ,取得了极丰富的 经验。现将近年来的中医中药临 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WD的病因病机 WD为遗传性疾病 ,目前已 证实 WD基因表达顺序的突变可 导致 ATP酶功能的减退乃至消 失 ,从而使铜离子滞留于组织细 胞中而引起 WD[ 6 ]。于鸿钧 [ 5 ]认为 ,WD为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杨任民等 [ 7 ]指出 ,铜毒内 聚、肝胆湿热为主要病机。吴登山 [ 8 ]认为 ,WD主因为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风动。邓振明 [ 9 ]指出 ,WD 多因肝气郁结、肝气犯脾、痰浊郁毒内生、痹阻筋脉、筋 脉失养而发病。童康尔 [ 10 ]认为 ,WD与血瘀有关 ,发 病早期为湿热炽盛、瘀血内蕴 ;中晚期为气血亏虚、瘀 血阻滞。杨文明等 [ 11 ]认为 ,本病临床前期或早期 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 ,而临床期多见湿热蕴结 ·5022·医学综述 2008年 7月第 14卷第 14期 Medical Recap itulate, Jul 2008, Vol. 14, No. 1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