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新包夫人简介

2017-12-29 9页 doc 23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新包夫人简介最新包夫人简介 包青天的賢內助 瑤竹青青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602年),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 由於他為官清廉、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疾,能為民請命,老百姓都叫他“包公”或“包青天”。 “包青天”美名傳天下,固然是他為官剛正、執法嚴格的做派使然,卻也離不開他的夫人董氏對他的支持和扶助。 包公的一生離不開其夫人的默默支待,包青天的榮譽中有著董氏一半的功勞,董氏是包公背後那重要的“半邊天”。 包公青年時代在家鄉讀書時,曾與本鄉一位姓張的姑娘結婚 。 婚後不久,張氏因病去世。後來,包公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
最新包夫人简介
最新包夫人简介 包青天的賢內助 瑤竹青青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602年),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 由於他為官清廉、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疾,能為民請命,老百姓都叫他“包公”或“包青天”。 “包青天”美名傳天下,固然是他為官剛正、執法嚴格的做派使然,卻也離不開他的夫人董氏對他的支持和扶助。 包公的一生離不開其夫人的默默支待,包青天的榮譽中有著董氏一半的功勞,董氏是包公背後那重要的“半邊天”。 包公青年時代在家鄉讀書時,曾與本鄉一位姓張的姑娘結婚 。 婚後不久,張氏因病去世。後來,包公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城)國子監進一步深造。 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與一位姓董的姑娘結了婚。 包夫人董氏(公元1001,1068年)出生在一個官宦的家庭。 她的曾祖父董希顔在洛陽投奔趙匡胤,跟隨宋朝開國皇帝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立了汗馬功勞,不斷受到提拔重用,纍昇至甯州刺史(是身份較高的武臣,並非實職),由普通平民成為一個世家望族。 他的父親董浩,曾任鄂州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令。 她自幼讀書識字,有很高的禮教修養和文化才學。 自打與包拯結為秦晉之好,便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包拯。 她對包拯說:“大丈失當為君上效力,家中自有我來照料雙親。 我會像對自己親生父母一樣侍奉他們, 你放心去應試科舉吧。”於是包拯留下賢慧的夫人照料父母,趕赴京城參加考試。 包拯於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授大理評事,實職為江西建昌縣(今江西南城縣)知縣,時年29歲。 因父母年邁不願遠行,包拯為盡孝心想讓父母晚年能生活得愉快,毅然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做官機會,回到家鄉侍奉雙親。 董氏充分理解丈夫“先盡孝後盡忠”的初衷,對包公此舉不僅沒有惱怒,反而更生敬意,心甘情願地陪伴包拯在家盡心奉養雙親。 董氏比包拯年小3歲,兩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情投意合,生有一男二女。 她主動承擔了撫養子女與全部家務勞動,好讓包拯專心讀書,安心研究學問。 她對內取得了公婆的歡心,對外獲得親朋的好評。 董氏性格爽朗,為人雍容大雅,有時還喜歡與包拯逗樂兒。 包拯生來面色較黑,家裡人給他取小名“黑子”。 傳說有一次,包拯小夫妻倆在一道談文作詩,董氏笑嘻嘻地隨口吟道: 公子本是黑虎星, 子時生在廚房中。 烏雲遮月星不明, 房內一夜沒點燈。 滾了一身鍋煙子, 接生婆娘穿大青。 包拯一聽,連聲喝綵:“好,好~都黑到一塊兒啦。” ——這雖祗是傳說,並無真實的歷史根據,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董氏與包拯情意浹洽,親密無間。 11年後父母過世,包公40歲光景,才踏上仕途,出任安徽天長縣知縣。 過了3年,由於政績突出,升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 端州出產的硯臺久負盛名,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有些官員就假借進貢的名義任意多加徵收,送給權貴以求仕途發達。這就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以致怨聲載道。 包拯上任後,在董氏的支持下,力圖改變這種現象,作了一首五言律詩以自律: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往牒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詩的大意說,清淨無慾是修身和治國的根本,正直不阿乃為自身謀慮,是處世做人的準則。挺拔的樹幹(喻優秀的人才),終能成棟樑之材;精煉的鋼材(喻剛直之士),自不會像扭曲作鈎子那樣屈節諂媚,或隨便屈服。 千萬不能像老鼠、麻雀、狐貍、野兔(喻貪官汙吏)那樣,見官家倉庫充實能竊取國帑,就歡天喜地;見人們開闢荒蕪,除盡了雜草,失去了去處,纔傷心發愁。 歷史上有很多聖賢的訓誡,自應恪守不渝,不要在歷史上留下汚點,讓後人羞辱、咒駡。 “謀直道而去貪欲”,是包拯和董氏共同商議而擬定的為人做官的信條,董氏親筆工工整整地將包拯這一詩作抄錄,貼在包拯的書齋牆壁上,作為共同的座右銘。 後來的事實證明,包拯以畢生的“為人剛正不阿,從政清廉為民”,不折不扣地實踐了這個信條。 端州任滿後,包拯被調到京中,歷任殿中丞、監察禦使、戶部判官,東京、河北、陝西三路轉運使,天章閣待制等職,前後三次出任地方官員,三次進入朝廷,董氏都不辭風霜勞苦,無怨無悔地伴隨其左右。 她和包拯一樣,舉止端莊,生活儉樸,不講究穿戴打扮,不貪圖吃喝享受,不追求珍奇異物,始終保持著普通百姓的質樸之心,節儉持家。 在官員待遇優厚的宋代,官員“薪水”並不低,以包公當時官職,每月的俸銀有三百貫,而當時平民一家三口全年的收人不過三十貫左右; 過年過節時,皇帝還常常有恩養銀、養廉銀及各類賞賜 ;有爵位者,另有公支棒銀 ;官員的夫人也有衣著方面的賞賜。 有這樣一種說法:在宋朝一個守城門的小官,比同時代歐洲諸侯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生活在如此環境中的董氏,卻視錢財如糞土,不為優越待遇所動。 她從不追求華服美食,而是甘願以平民的方式度日。 當包公被提拔為樞密副使(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搆之一,樞密副使是樞密院的副長官,相當于副宰相),參與執掌國政時,董氏也由仁壽郡君加封為永康郡夫人。 按照當時的規矩,董氏要去向皇后謝恩。 她進宮時,依然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 這使得皇后感慨不已,對宮女們贊道:“包夫人那般衣著,足見包拯是一個不謀私利的人啊~”連忙請求宋仁宗賜給董氏一套誥命夫人的服飾。 董氏不但從生活上悉心照料包公,在政治上也常常輔佐、支持包公。 包公常常當面向宋仁宗直諫。 有一次在朝堂上,包公為彈劾皇親張堯佐一事說得太激動,唾沫都濺到仁宗臉上。 雖然皇上沒有當朝責怪他,但他回家後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有些悶悶不樂。 善解人意的董氏打聽得原因後,立刻回後堂穿上浩命夫人的服飾,莊重地對包公說:“你是為國家說話,就是皇帝怪罪下來,我也和你一起接受懲罰。 只希望你今後在朝堂上繼續為國家、為百姓直言。” 董氏深明大義的一席話,解除了包拯的顧慮,增強了他為民除害的信心。 他又不畏艱險,不避權貴,先後七次上書彈劾在朝中有很大勢力的王逵,最後硬是讓宋仁宗罷免了這個“累任皆慘虐不法”的王逵。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任開封知府。 開封是北宋的首都,皇親國戚、宦官權臣成堆,底層平民有苦難言。 當時還有個規定,若要到衙門告狀,告狀人先得託人寫狀子,交給“牌司”,再由“牌司”交給知府。 於是,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詐勒索百姓,而“牌司”又成了告狀伸冤的一道關口,常常也以斂財要挾,致使民情不能上達,民冤不得伸訴。 董氏幫助包拯想辦法,對訴訟程式所存在的不合理之處進行了改革,規定老百姓伸冤告狀可直接到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上公堂陳述冤情,當面辯明是非曲直。 這就增強了司法審判的“透明度”,十分有利於司法公正。 所以後來民間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說,意思是打官司不用請客送禮,不用走後門(所謂打關節),自有像閻王爺一樣執法嚴峻的包老給你做主。 自此,“閻羅包老”遂成為包拯的綽號。 董氏還頗具急智,因而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如: 包拯每天都有許多奏本待呈報皇上,當朝的其他官員為排擠他,欺他個子矮,故意團團圍住他,不讓皇帝看到包公,直把包公急得在下面大叫“臣有本奏”。 董氏聽說以後,靈機一動,特意趕製了一雙加厚底的官靴,以便讓丈夫上朝時身高陡增;又把丈夫官帽上的帽翅加長。 這樣,其他官員為了不被帽翅碰到,自然無法再擋著包公了。 宋仁宗聽說此事後哈哈大笑,不但沒有怪罪董氏擅改官服,反而下命照著董氏的方法給包公特製服裝。 這一來,民間便有了“包公官帽加三尺”之說。 包拯對自己的後代子孫要求非常嚴格,臨終時曾寫下家訓告誡後代子孫,大意是說 :包家的後世子孫有為官的,如果有誰敢胡作非為、貪贜枉法,那就決不能讓他們踏進家門,死了也不能葬入祖墳,他們不再是包家子孫。 這在封建社會是很重的懲罰。 作為妻子和母親,董氏對包拯的苦心心有戚戚。 她默默遵照著這樣的家訓,嚴謹持家,為傳承高潔清正的家風奠定了基礎。 包夫人善良、賢淑,侍人誠懇。 她的獨生子包繶娶淮陽崔氏女(宋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為妻。 誰知結婚才兩年,包繶便染病身亡,崔氏年僅二十歲。 包公和夫人垂老喪子,己萬分悲痛,再看媳婦如此年輕,越發難過, 他倆抑制住自已的內心痛苦,打破禮教的束縛,準備把崔氏送回娘傢,聽其另結良緣,獲得幸福。 崔氏也是深受禮教燻陶的人,她日夜痛哭自己失去了丈夫,又憂愁公婆膝下無兒,老來無人奉養,表示不願改嫁,願意代替丈夫服侍公婆,把自己的遺腹子文輔撫養長大,為包家延續血脈。 包夫人格外疼愛崔氏,婆媳之間如同母女。 五年之後,這個幼小的孫孫又不幸夭折。 包夫人和崔氏得知包公有一侍妾孫氏懷孕後回娘家居住,在娘家生下個男孩,便去把他抱回家來,起名包綖,後改包授,做包公的小兒子,精心撫養。 對兒媳崔氏的孝義行為,包夫人頗有感慨,將其事蹟上報官府,朝廷特授封崔氏為夀安縣君,知廬州事的張田還特地撰寫了《崔節婦傳》。 包夫人處處關心體貼包公,為包公解除了後顧之憂,也解決了無後的大問題。 嘉祐7年(公元1062年)5月13日,包公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時突然發病,擡囬家中,就臥病不起,終於在5月24日下午去世,享年64歲。 包公去世後不久,翰林學士歐陽修積極主動地向包夫人提出願給包公撰寫墓誌,包夫人覺得他對包公的正直有過責難,怕歪曲了包公,便婉言謝絕。其實,這是個歷史誤會。事情是這樣的:包拯任禦使中丞(擁有最高監察權力的禦使臺主要領導)時,見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的權勢,假公濟私,廉價套購自己管轄範圍內有錢人的住宅 ,認為三司使是關乎國家財政的職務,非廉潔之士不能勝任,立即上書彈劾張方平。 宋仁宗聽取了包拯的意見,免去了張方平三司使的職務,任命吏部侍郎宋祁接替。 包拯又上書彈劾宋祁,說宋祁不久前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時,蓄養許多姬妾,常常置酒高歌,尋歡作樂,且其兄宋庠是 現任樞密使 ,已經處於國家的機密重地,如果再讓宋祁總攬國家財柄,則兄弟二人權任太重,因此宋祁應該囬避 。 宋仁宗也聽取了包拯的意見,任命宋祁一事便作罷了。 此事如果到此為止也沒事 ,後來宋仁宗竟偏偏要包拯兼任三司使一職,包拯是個實心秤砣、心口如一的人,想到過去自己曾在三司擔任過戶部判官和戶部副使 ,又長期就任過州郡長官和轉運使,擔任三司使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事,就沒作任何推辭,立馬赴任 。結果,一時輿論嘩然 。 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包拯彈劾別人,是貪婪權力,居心叵測 。歐陽修也慷慨陳詞,對包拯冷嘲熱諷 ,說以包拯的才能資望昇遷任何職務都行,唯獨不宜當三司使,自涉嫌疑,使人惋惜。 現在看來,歐陽修對包拯並沒有過多的指責,祗是認為包拯應該攷慮朝廷的大體,另選他人為三司使最為妥當 。包夫人錯怪了歐陽修,但她一心想維護包公的名譽,也情有可原。 在開封禦寺祭奠過包公後,包夫人在小女婿、國子監主簿文效的護送下,舉家隨包公靈柩由開封沿黃河進入大運河到長江,再溯江而上,入巢湖,進肥河,返回合肥,住在合肥城內故宅。 嘉祐8年(公元1063年)包拯安葬在合肥東郊15里的公城鄉公城里東村(今叫大興集)。包夫人董氏請包拯生前最要好的同僚和密友、樞密副使吳奎給包拯撰寫墓誌銘 。吳奎突破平鋪直敍的寫法,一開頭就是“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氣勢不凡,有霹靂驚人之感 ;接著,客觀地評論包拯道:“竭力於親,盡瘁於君。峻節高志 ,淩乎青雲 。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 ? ?惟令名之皎潔,與淮水而悠長~”全文洋洋三千餘字,夾議夾敘,情文並茂,以大量事實記錄了包公腳踏實地、無私無畏地為革除弊政、強國富民而奮鬥的一生。 正史上的包公傳便是據此節寫的。 安葬包公以後,包夫人便閉門教子,由地方政府延請品學兼優的老先生對包綬進行啟蒙教育。 她對包綬要求非常嚴格,期望他將來繼承包公,振興門戶。 自已無事時便閱讀彿經,修身養性。 親戚朋友生話如有困難,她總是尽力給予救濟。 包公死後三年,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包公的門生張田任廬州知州,董氏把她珍藏的包拯生前所寫的奏議底稿, 全部交給張田,由張田把這一百七十一篇奏議,分成三十門類,編纂成《孝肅包公奏議集》(包公逝世後,諡號“孝肅”) 一書(共10卷), 使包拯的文章得以流傳後世。這書即今天我們看到的《包拯集》。 董氏用她的智慧和愛心給了包公最堅定有力的支持和鼓勵,不但是包公在世時的賢內助,而且在包公過世後,在宣傳、發揚“包青天精神”上用心,使包公為政的清風被人廣為傳頌。 “夫人佐公,承顏主饋,內恪盡婦道,外不失族人歡心者,蓋十三年。”“孝肅漸貴,夫人與公終日相對,素風泊然。”正如董氏的墓誌所寫的那樣,董氏以自己淡泊的心態、忠貞的感情,愛惜著包公的“清官”美譽,也護穩了包公的清廉政風。 治平三年(1066)年,張環為廬州太守,批准興化寺和尚仁岳的請求,把興化寺西邊廂房改為包公祠,供奉包公的神像,這是合肥出現的第一個包公祠。 包夫人尚健在人間,目睹了這一盛況。 包拯逝世後四五年,包夫人也身染重病,臥牀不起。 熙甯元年(1068)四月十一日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這時張田已調任廣州知州,小女婿文效派人去廣州請張田給包夫人寫了墓誌铭 。同年十一月八日,葬於包公的墓前十余米處,與包公在同一中軸線上,地下四米深處,有條石砌的地宮,拱形頂,地宮南北長四點四四米,東西寬四點四米,高三米,平面呈正方形。 隨葬品僅存墓誌一盒,墓誌蓋上篆書“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十二個字,墓誌近八百字,載董 氏生平事蹟和家世。 這座墓與包公墓在北宋末年,金兀術攻佔合肥時,同遭破壞。 包公墓地宮被拆除,墓誌被砸碎,包公骸骨被迫遷葬,原墓址便廢為耕地。 董氏墓系穿洞人室,封土與地宮原封未動,巍然屹立,成為整個墓地中的主墓,南宋慶元五年(1199)地方官員重修包公墓時,把董氏墓當作包公墓修了一番,供人瞻拜了七百年。 1973年,在合肥城東南15公里,史書上稱其為公城鄉公城里東村的地方,一座名為“包孝肅公墓”的古墓,因合肥第二炼鋼厂要在此建石灰窰而搬遷。 這一破土動工,終於揭開了一個被歷史迷霧塵封了近千年的事實。 經考古證明,這座包氏墓正是包拯及其家族墓,其中出土了包拯及其妻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子媳文氏等的墓誌銘,計8000餘字。 更難得的是,發掘出了包公和董氏的合葬墓。 具有悲劇色彩的是,包青天這位賢內助過去並不為人們所知,查遍流傳下來的所有包氏家譜、廬州府誌、合肥縣誌,完全查不出董氏的名字來。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發掘了包公和董氏的合葬墓,我們纔知道歷史上有過这样一位曾與包公朝夕相處、恩愛情深、並給過包公無私支待的賢內助董氏的存在
/
本文档为【最新包夫人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