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

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

2012-12-30 5页 pdf 67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0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 世 界建 筑 1/ 1998 作者单位:中国旅美工程学会 收稿日期: 1997年 6月 极少主义 绘画与雕塑 费菁 摘要: 植根于现代主义沃土的战后艺术, 是战前已有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极端化发展, 而 不是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在一贯强调个性的同时,艺术家们又总是想放弃这样的特权,将自 己沉浸于科技之中, 似乎在从事科学实验而不是艺术创作。这些特点在极少主义艺术特别 是绘画和雕塑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通过对几位主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 本文简要 回顾了极少主义的起源、演变、构成、制作工艺特点以及理论探讨, 并简述极...
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
世 界建 筑 1/ 1998 作者单位:中国旅美学会 收稿日期: 1997年 6月 极少主义 绘画与雕塑 费菁 摘要: 植根于现代主义沃土的战后艺术, 是战前已有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极端化发展, 而 不是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在一贯强调个性的同时,艺术家们又总是想放弃这样的特权,将自 己沉浸于科技之中, 似乎在从事科学实验而不是艺术创作。这些特点在极少主义艺术特别 是绘画和雕塑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通过对几位主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 本文简要 回顾了极少主义的起源、演变、构成、制作工艺特点以及理论探讨, 并简述极少主义在其它 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Abstrace: Roofed in Modernism, Post-w ar a rt in genera l have been recognizable as the ex treme expression of ex isting ideas rather than new invent ion. While individuality was constant ly emphasized by ar tists and critics alike , ar tist also w anted t o abandon this previlege and em brace technology by imitat ing t he procedure o f science . Minim alist Ar t, especially minim alist Pa inting and Sculpture , serves as a great exam ple. This essay is a brief review of M inimalist Ar t, its o rig in, developm ent, character istics in com position and craftsmanship, t heoretical issues, as we ll as its re flect ions in o ther fie lds o f ar t. 关键词: 极少主义艺术, 极少主义绘画和雕塑, 非关联构图, 系列化, 非表现和非参照, 自在 客体,简化和抛弃 Key words:M inimalist Art , Minim alist Pa inting and Sculpt ure, Nonre lat iona l Com pos-i tion, Seriealization, Nonrepresentational and Nonreferential, Objecthood, Reduction and Rejection 回顾 20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和流派 , 特别是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 , 都不过各领风骚若干年。然而, 从 80年代 后期到今天, 曾活跃于 60年代的极少主 义, 再次在艺术市场中焕发出活力, 大有第 二次青春的劲头。极少主义艺术作品,跟大 多现代艺术作品一样, 没有古典艺术中那 么多宗教和人文故事好讲, 表面看可能枯 燥些, 其中许多奥妙又都浓缩在极其简洁 的外观形式中。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 却不啻是另一种过瘾。跟着感觉走,把极少 主义在其它领域的反映搁在后面, 先说纯 艺术,极少主义绘画和雕塑。 一、极少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世纪的艺术和设计是机器文明的 产物。迅猛发展的工业化, 科学技术和商业 文化, 取代大自然和古典人文传统, 成为艺 术家和设计师的重要创作源泉。经过两次 世界大战的洗劫, 现代艺术不可能不发生 变化。由此引发的, 倒不是视觉艺术和设计 领域的革命 , 而是对战前已奠定基础或曾 初露端倪的许多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极 端化发展。 粗略地讲, 极少主义艺术, 说的是美国 60年代, 特别在纽约, 出现的抽象几何绘画 和雕塑。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角、矩形或 正立方体,创作手段极为简约。它是对兴盛 于 50年代, 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 义的反叛, 反对那种追求个人表现的夸张 过火行为。极少主义艺术家追求形式创造, 但摒弃任何具体的、反映和联想。 评论家约翰 � 贝罗在 1967年的一篇 文章中, 比较精确地概括了极少主义艺术: �极少 ( m inimal) 一词好象暗示极少主义中 缺少艺术,其实不然。��与抽象表现主义 和波普艺术相比, 极少主义艺术中最少或 似乎最少的是手段 , 而不是作品中的艺 术。�� 马尔维奇和杜尚对极少主义艺术家影 响很大。前者认为, 艺术品不非要本身丰富 多彩才算具有丰富的含义。而后者独创�无 聊( bo ring) �艺术, 摒弃传统艺术媒介,索取 现成的、非正宗的 ( found object) , 直 79 建 筑 与 艺 术 世界 建 筑 1 / 1998 接接近观众, 自成体系。1959年, 斯特拉展 出他的黑色系列 ( Black Paintings) , 标志着 20世纪中期极少主义的诞生。最大量的极 少主义创作和理论探讨出现于 60年代, 许 多最著名的艺术家, 则直到今天仍在探索 30多年前开始的创作主。在众多被评论 家冠以极少主义头衔的画家和雕塑家中, 这 里概略地介绍几位主要艺术家。 法 兰 克 � 斯 特 拉 ( Frank Stella , 1936~ ) , 生于美国麻省, 50年代学画时, 深 受德库宁抽象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这期间 所创作的平展横向色彩带绘画, 也显示他对 罗斯科作品的欣赏。1958年来到纽约后创 作的黑色系列, 是他第一批重要作品。纯净 简洁均匀, 摒弃以透视制造空间幻觉的传统 艺术手段, 对称的构图进一步取消了形象和 画面的区别。60年代初期, 更力图统一形式 与内容, 将画框作为已知条件来处理, 为进 一步追求画面平整光洁而常采用工业涂 料。 唐纳 �乍德 ( Donald Judd, 1928~ 1994 年) 不仅是最著名的极少主义雕塑家, 其理 论评述对同代艺术家也深具影响力。作品多 采用非天然材料, 如铝合金、不锈钢、有机玻 璃等。几乎尽人皆知的作品是那些装置在墙 壁上, 由不锈钢和有机玻璃制作的矩形盒子 系列。强调作品的整体性, 特别倾心于机械 加工过程的高效率和工艺精良的作品外 观。 索列维 ( Sol Le Witt , 1928~ ) 年轻时 曾在建筑事务所短期工作, 其作品带有较强 的建筑意味。格构是他成熟作品的基本构成 特色, 由立方空框架组成三度的、以木材或 喷漆不锈钢制作的雕塑作品, 尽管最终形象 千姿百态,基本元素始终未变。 丹 �弗莱温 ( Dan Flavin, 1933~ 1996 年) 以现成的荧光灯管构筑各种雕塑, 30年 间在十分狭窄的领域中做系列化的探索。60 年代初期还有木框架衬托和支撑, 后来发展 为无框架无基础的纯荧光灯管构图, 色彩 纯、亮度高, 是传统油画颜料无法企及的。但 因荧光灯管构成和在展览空间中位置的变 化, 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仍存在视幻觉艺术效 果。 巴奈特 � 纽曼 ( Barnnet Newman, 1905~ 1970年 ) 与大多数极少主义艺术家 相比, 较为年长, 其作品在 50年代就已成 熟, 而在极少主义兴盛的 60年代, 他力图祛 除任何欧洲绘画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 响, 也就是所谓的 �画味儿� ( Pa inter ly ) , 创 作大尺寸、光洁平滑、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的 油画,对其他艺术家影响很大。 理 查 德 � 塞 拉 ( R ichard Serra, 1939~ ) 60 年代开始创作的自撑塔楼 ( P rop)作品,利用铅制沉重构件自重产生的 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支撑, 地球重力是突出 的主题。粗糙深暗的表面质感, 旨在强调实 体感和加工过程的自然痕迹, 往往重达几十 吨的作品充满紧张感, 极具震憾力, 令人过 目难忘。 乔尔 �夏皮洛 ( Joel Shapiro , 1941~ ) 的作品虽在美术史上被归为极少主义艺术 一类, 但他更着重于重新思考抽象和具象表 现之间的关系, 作品形体是纯粹几何体, 在 尺度上更多地与人体有关, 加工手段也比较 传统, 洋溢着一种轻松俏皮的气质。 艾 德 � 莱 恩哈特 ( Ad Reinhardt , 1913~ 1967年) 早年受蒙德理安和周瑟夫 �奥伯斯启发, 在作品中引用矩形色块, 进 而发展为对称构图极其简约的画风。在单色 的作品中, 蕴藏着未经训练的普通观者难以 察觉的极其微妙的层次变化。从 60年代直 至去世, 专以黑色创作, 并把这种画风推到 极端, 作品特征尤其突出。 埃斯沃兹 � 凯利 ( Ellsw ort h Kelly , 1923~ ) 的油画和浅浮雕作品题材, 很多源 于建筑局部的简化构图, 以明亮纯色或黑白 灰的各种微妙变化, 在格网中构成几何形 式。60年代中期以来, 作品常抛弃画框, 以 不规则几何形直接完成作品, 较为活泼, 有 很强的装饰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 很难说其 作品是绘画、雕塑还是壁画。 作品具有极少主义特征的艺术家还有 许多, 象画家中的芒构德 ( R. M angold)、芮 曼 ( R . Ryman)、马丁 ( A . Mar tin)、马顿 ( B. M arden)、贝耶尔 ( J. Baer )、克莱恩 ( L . Klein) , 雕塑家史密森 ( R . Sm ithson)、 史密斯 ( D . Sm it h)、莫瑞斯 ( R. Morr is) 等 1 F �斯特拉, 黑色系列之一, 1959, 帆布漆画 ( 1996年费菁摄于惠特尼博物馆) 2 D �乍德, 大排列, 七单元, 1987, 铜、绿色有 机玻璃( 1996年费菁摄于白德�波尼尔画廊) 3 索列维, 三塔格构, 1986, 合成材料, ( 1997年 费菁摄于裴斯威登史丹画廊) 80 世 界建 筑 1/ 1998 等。篇幅过长。想简要提到两位雕塑家:卡尔 �安德列 ( C. Andre) 和沃特�狄 �马瑞亚 (W. De Maria)。他们的作品虽都强调模 数( module) , 却有极其不同的表现。安德列 的作品多以钢、铅或铝板构成, 平摆浮搁在 展厅地面上, 踏步其上铿锵作声, 观众与作 品之间的距离彻底消除。狄 �马利亚最著名 作品是 � 断开的一公里 ( T he Broken Kilomete r, 1979) �, 由 500根直径 5cm、长 2m 的晶莹闪光金属杆组成, 等距安装在荒 野中形成庞大矩阵, 夏季可引来电闪雷鸣, 景象颇为壮观。因此他也常被评论家归于六 七十年代兴盛的大地艺术的杰出艺术家。 二、极少主义作品构图和工艺特点 上面介绍了几位艺术家, 他们在构图和 工艺制作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 能够让我们 说, 这就是极少主义艺术呢? 1�材料 极少主义艺术家多选用非天 然或工业材料, 比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 他们认为, 直到 20世纪上半叶一直被人们 认作艺术材料的, 象木头、石材和青铜, 都在 暗示人的存在; 尽管它们已被艺术家加工成 各种形式的作品, 木纹和大理石纹这些自然 的痕迹, 标志着材料有其内在的生命。极少 主义艺术意在除去这些有机活力, 无机材料 没有历史内涵, 抽象冷峻, 不给观众联想的 余地, 更能注意作品本身。从材料选用以求 彻底与传统艺术脱开而追求创新独到, 可以 看出达达运动对艺术家思想的影响。 2�工艺 从创作手段来看, 极少主义 艺术崇尚机械加工过程, 刻意企求画面或雕 塑表面的光滑平整。这也是追求无内涵无先 例材料运用的自然延伸, 再次祛除人为的痕 迹, 体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均匀平整地施 用色彩, 进一步掩饰了作品中难以避免的构 造加工节点。颜色选择上, 也在现代艺术基 础上进一步简化, 若非明亮纯色便是黑白 灰。尽管艺术家对颜色有不同偏爱, 但作品 中只出现一两种颜色, 确是极少主义艺术的 共同特点。 3�基座的消失 古典雕塑多立在基座 上, 极少主义的雕塑则直接置于地板或悬挂 在墙壁上。基座的基本功能是支撑作品, 使 作品与观者保持距离, 力求优雅, 因此将作 品从任何可能处身的环境中脱离开来。乍德 认为, 古典雕塑多为人体雕塑, 人们心照不 宣地认为所有哺乳动物有头脚之分, 腹背之 别, 基座是人在地上行走这一事实的生物学 上的确认。而对于不表现人体的作品, 尤其 是大量水平伸展的极少主义作品, 基座则失 去它原有的意义, 变成多余。罗丹在其作品 �加莱义民�中, 曾有意识除去基座, 直接将 主体置于地面上。布朗库西的许多作品, 不 是单纯摒弃而是将基座与作品结合在一 起。极少主义雕塑作品, 则将作品与基座的 关系, 变为作品与地面的直接接触, 尽力保 持作品的形式完美, 杜绝干扰。 从材料选用、加工制作过程、颜色选择 和敷施手段到基座的完全消失, 这些技术手 段的目的, 皆在于摒弃传统欣赏习惯对人们 的影响, 使观者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 凸显 作品物质存在的重量感和质感, 加强它与空 间环境的联系。 4�构成原则 传统的欧洲绘画是经典 的关联构图, 宁静、平衡, 所谓添一分则多, 减一分则少, 掌握的是分寸。从左至右解读 的规则源自文艺复兴绘画, 利用非对称构图 制造栩栩如生的幻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 画面深度, 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熟的透视法 则 , 几百年来一直是艺术家的重要创作手 段。如果我们站在画布的延长线上, 可以想 象画面上的 �空间� 之于画布平面是不对称 的, 不可逆转的。好比过去在大院中看露天 电影, 从正面看是毛主席与外宾握右手, 从 背面看却用的是左手。极少主义推崇非关联 构图 ( nonrelational composition) , 只强调 整体, 取消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细节。非关联 构图的画面上, 没有令观众产生空间深度幻 觉的视觉创造, 无所谓前景和背景, 如果画 布是透明的, 我们从正、背面观看都会得到 相同的印象。在极少主义艺术家看来, 苏联 20年代的构成主义艺术, 虽然析出了古典 艺术的编码, 但仍在追求动态平衡。波洛克 的作品虽无明显秩序, 但他以同样力度处理 画面每一寸空间, 随处都充满细节。在极少 4 D �佛莱温, 无题, 1996, 红、绿、白荧光管 ( 1996年费菁摄于裴斯威登史丹画廊) 5 R �塞拉,基本维持, 1987, 热轧钢板, 两块 ( 1995年费菁摄于葛沟仙画廊) 81 世界 建 筑 1 / 1998 主义的非关联构图中, 构成元素之于整体是 从属的, 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被取消。均衡 不再是构图的唯一指南, 对称成为不避讳并 往往是首选的答案。在斯特拉的黑色系列 中, 最突出的特征不是左右平衡而是向心汇 聚, 观众对它的阅读, 只有迎面正对, 没有从 左到右从上到下这样的顺序。 在雕塑中, 对称意味着无论从哪个方向 和角度观看, 作品都具有相同的形象。因此, 许多作品可以颠倒, 可以从任何角度接近 它、欣赏它。乍德试图以不对称实现非关联 构图, 但这在由单一构件组成的作品中很难 实 现 , 于 是 他 的 作 品 往 往 系 列 化 ( serialization) 地出现。没有变化或对立统 一, 只是一件又一件地重复罗列基本单元, 排列顺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 递进。 由于作品本身简单纯净, 观众的注意力 很容易被引向作品的尺度和陈列方式上, 强 调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构成手段简 约, 作品愈益无表情无特色, 对观众的影响 和冲击力十分迅速直接, 作品的统一完整性 极其明确。统一完整在艺术上一向有正面的 美学价值, 但在 60年代, 极少主义艺术家似 乎认为这是对艺术品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 极端化的认识、几乎神经质的偏激, 反映出 艺术家对生活现实的感受, 其底蕴是以简洁 纯净去抵抗混乱无序。 三、极少主义艺术的理论探讨 在理论探讨方面, 极少主义艺术家所投 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可观的。因为作品中缺 乏以往艺术品的许多特征, 不少评论家和鉴 赏者干脆认为它根本不是艺术, 因此极少主 义艺术家和评论家的理论阐述, 成为极少主 义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或为它的合理和有效 性申辩, 或针对某种作品特质或借助于历史 比较。许多论述语音拗口, 语义微妙, 一旦脱 离特定的语言环境更晦涩难解。这里仅归纳 几个主要论题: 1� 非表现和非参照 ( Nonrepresen- tat ional and Nonreferential)。尽管这是从 立体主义到战后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特征, 在极少主义艺术中, 所追求的不仅是抽象而 且是绝对。作品摆脱与外界的联系, 不表现 或反映除本身以外任何东西, 不参照也不意 指任何属于自然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 以独 特新颖的形式建立属于自己的欣赏环境。强 调观者所见即为作品的真实存在, 此外无它 物。 构成主义艺术家塔特林的名言 �真实空 间中的真实材料�, 为极少主义艺术家推 崇。真实是客观存在, 对极少主义艺术家来 说, 就是三维空间。所有古典艺术在他们看 来不真实, 因为其主流永远试图在二度平面 制造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乍德曾说, �三维 是真实的空间, 它抛开了视幻觉和形与色本 身及边界的空间性描绘 � � � 这是对欧洲艺 术最显著也最要不得的老古董的清除。对画 的许多限制不复存在, 作品得以实现只要想 得到就能做得到的力度, 实际空间天生就比 平展表面涂抹的颜料要有力而明确。� �这种 极端化探求的终极, 便是艺术家自我封闭冥 思苦想, 不参照外物只能是自我参照( self- referential)而已。 2�自在客体( Objecthood)。极少主义艺 术家所强调的作品真实, 是构成作品真材实 料的自在, 只是世上万物以外的又一个物 件。拒绝以某种媒介去形容、描摹或表现、反 映与这媒介自然属性不同的其它一切, 比如 颜料就是颜料, 放在罐中或涂于画布并不改 变其属性, 不要想象某种颜色可以表现人体 肤色, 某种搭配适于海洋天空之类。所制成 的画作, 不应被认为是房间中的一件装饰, 或像窗户一样与其它事物现象产生交流, 它 只是一个平展表面, 只是大千世界中又一个 物件。那么, 世界上普通之物和艺术品还有 没有区别? 对此, 极少主义艺术家比较一致 的见解是, 艺术不去模仿任何已存在之物。 跟桌椅板凳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不同, 极 少主义艺术品没有原型( proto type) ,艺术家 不是模仿者是创造者。乍德为摆脱雕塑一词 的传统含义 , 直称自己的作品为物体艺术 ( Object Art )而不是雕塑( Sculpt ure)。 6 J�夏皮洛,无题, 1995,青铜( 1995年费菁摄 于纽约裴斯画廊) 7 A �莱恩哈物, 抽象油画, 1957,帆布油画(局 部) ( 1997年费菁摄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8 E�凯利,蓝色板, 1977,帆布油画( 1995费菁 年摄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82 81世 界建 筑 1/ 1998 3�简化和抛弃 ( Reduction andRejec- tion)。世纪中期, 格林伯格 ( G . Greenberg ) 对现代艺术的诠释, 象定律一般: �任何不适 于媒介的习俗惯例,一经识别便予以取缔。� �最常见的艺术特征: 内在形式联系、视觉空 间、表现和叙述内容、态度倾向以及主题与 演变等等, 在极少主义作品中都消失无踪。 艺术家似乎在试探, 到底把艺术元素清除到 何种地步, 还能成为艺术品。雕塑家罗伯特 �莫瑞斯认为: �形象简洁不必然等于体验 的简单化。单一独特的形式没有简化联系, 而是建立了秩序。� �评论家李帕德曾用抛弃 而不是简化 , 认为抛弃没有磨损消耗的意 思, 能够凸显祛除过度和累赘保有本质的强 化过程。�应该的是, 极少主义艺术家反 复强调的本质, 不是严格意义的哲学探讨, 而是对没有时限、不可或减的纯净作品的追 求, 是指对作品实体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敏 感。 4�艺术的价值。面对许多认为极少主 义艺术不是艺术, 令人厌倦, 千篇一律等评 议, 乍德以为, 好作品不会千篇一律惹人生 厌, 讲究的是作品的质量。然而失去欣赏艺 术的传统凭借, 普通观众如何保持兴趣, 进 而愿意了解艺术品的意义? 极少主义艺术品的�意义�, 存在于作品 之外, 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观 者原有的思想、情感、知识储备乃至欣赏时 的心理状态, 都在起最终的作用。观众被授 予作品意义的解释权, 如罗兰 �巴特所说的 �作者的死亡�。极力颠覆传统艺术观念的极 少主义艺术 , 作为整体十分注重作品形式 美, 理论与创作涉及视知觉、心理和语言等 许多领域, 但极少主义艺术家最不愿看到 的, 就是观者探询作品背后的故事。 曾有论者认为极少主义是现代艺术的 终结, 又没有开创一个新时代, 对此这里就 不再深论了。通过对其它艺术领域中极少主 义表现的观察, 也许有助于认识它是带有一 定普遍性的艺术追求 , 即使不欣赏它的创 造, 也可以了解它反对的是什么; 它没有引 来视觉艺术的革命, 但在许多领域的渗透, 或局部或片断地影响了 20世纪后半叶艺术 和设计, 对人们的审美感受具有潜移默化的 作用,也是非个人喜好所能改变的事实。 四、极少主义在其它艺术领域的反映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层 出不穷, 令人眼花缭乱, 变化之快几乎让历 史成为不可能的事, 象南斯拉夫老电影的台 词: 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 暴风雨来 了。然而在诸多引发艺术变迁的因素中, 有 两项最为关键。首先, 19世纪后半叶、20世 纪初年塞尚、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艺术家的探 索, 使古典或传统艺术彻底解体。即使普通 观众也很容易看出, 在相当短暂的历史时期 内 , 艺 术创作 的主流发 生了由具 象 ( Figurative) 到抽象 ( Abstract) 的巨大转 变。再者, 与以往艺术同行不同, 战后成长、 成熟或在此时进入创作高峰的艺术家, 多数 受过高等教育, 他们的创作反映出对艺术发 展史的自觉意识和对艺术理论问题的重视 和探求。在主流上, 使原本带有浓郁手工匠 人传统意味的艺术创作, 具有了严格专业分 工的职业化色彩。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 在 极少主义艺术和艺术家中达到相当极端化 的表现: 简单纯净毫无细节的艺术作品, 和 对之坚信不移能言善辩的创作者。 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 形式的简单纯净 和简单重复, 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人 们肉眼所见到的繁杂的日常生活, 本质上没 有那样丰富多彩。其作品所表现出的祛除一 切雕饰的简洁代表着进步。在外表简单枯燥 的作品后面, 是艺术家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渴望和追求, 抛开布尔乔亚式的矫揉造作, 给喧哗骚动其实良莠难辨的现实生活以新 鲜空气。然而, 当这种对简洁单纯的追求走 到极致, 杜绝一切外界干扰, 变成不动声色 的视觉游戏, 它也就在有意无意中走向反 面, 使普通百姓难于接受, 到头来由有闲有 钱阶层将之奉为时髦风尚, 艺术家就成了孤 芳自赏的�精英�, 作品就难免散发出某种贵 族气息。 如果我们回头想想极少主义的发祥地 纽约, 许多难解之处反倒显得顺理成章。现 代大都会中人们遭遇到冷漠孤独, 因文化熏 陶而化为冷峻孤傲, 这不也是纽约的写照 吗? 当然, 具有相同感受的艺术家和观众决 不止是纽约客,这就不必多说了。如果说,极 少主义艺术第一次高潮时, 明显带有对传统 艺术的批判意识, 横眉冷对社会现实的话, 那么今天所出现的第二次高潮, 则是在大众 媒体、商业文化的狂轰滥炸之下, 给人们提 供了一片可以稍事休息的绿洲。 不独在纯艺术领域, 在文学、音乐、建 筑、舞蹈、戏剧甚至时装等领域中, 极少主义 都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勋伯格的十二音律、 菲利普 �歌拉斯的音乐、尤奈斯库的戏剧、 玛莎 �葛莱姆和乔治 �拜伦琴的舞蹈作品 中, 都不难看出极少主义思潮和创作手法的 反映。更熟悉的近例, 像克莱恩和阿玛尼的 时装, 面料讲究, 形式却极其简洁, 颜色不外 黑白灰。至于化妆,亦不兴浓妆艳抹,而是以 极其昂贵的产品极其复杂的手续作出令人 难以察觉的效果, 精通此道的女士们深知其 中甘苦。作为视觉艺术家族中一员的建筑, 极少主义表现更加丰富, 说来话长, 在另外 的文字中将详细论述。 � 注释: � John Perrault , � A M inim al Future? Un ion- M ode,� Arts Magazine, vol. 41, No. 5, March, 1967 � Dibakd Hydd, � Speci fic Objects� , Contempo- rar y Sculp tu re, New York, The Art Digest ( Arts Y earbook 8) , 1965 � Clement Gr eenberg, � Towards a Newer lao- coon� , The Collected E ssays and Cri t icism, vol . 1, ed. John O 'Brian, Un ivers ity Of Ch icago Pr ess , 1986 �Robert M orris , � Notes on Scu lpture� , A rt fo- rum, New Yor k, Feb . 1966 � Lucy R. Lippard, � Ad Reinhardt : Pain-t ings,�N ew York, Jew ish M useum , 1966 83
/
本文档为【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