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

2017-11-12 17页 doc 3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 第二课时 课 题:第一章认识地球首页及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有谁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宇宙中的什么星...
[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
[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 第二课时 课 题:第一章认识地球首页及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有谁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宇宙中的什么星球上吗,作为一个地球人,你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吗,(根据教材本章首页图例内容,设计5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 二、地球是圆的吗 1(提问(提问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师生交流):你知道地球的形状吗,你看到的地球、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太阳是圆的,是球形;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2(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 3(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通过教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4(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中的“天圆地方说”和“浑天说”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简单介绍“天圆地方说”和“浑天说”)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5.提问:现在人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给地球量一量“身” 提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大:6371千米。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五、教学反思和后记 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作业 1(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正球体 B.极半径约为63789千米 C.扁球体 D.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B )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A.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和进步 3(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圆,它的周长约是( D ) A.5(1亿千米 B.1.5亿千米 C.4千米 D.4万千米 4(一位旅行者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周,如果每天走40千米,则需要( C ) A.500天 B.600天 C.1000天 D.1500天 七、附: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掌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和经度与纬度的判读规律。会识别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掌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和知道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和两地之间的相互方向;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地球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 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总第三课时) 一、简要复习。出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 、地球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各是多少, 2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导入新课。地球是一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 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2、在学生观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地球仪的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 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 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认识经线、纬线。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圆圈叫做纬线。 4、用填写教材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 经线:每条经线只形成半个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纬线长度不等,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辨别经度与纬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学习经度、纬度的概念。(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经度,为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纬度) (2)举例讲授东经、西经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3)学习东西半球的划分。(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线,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 西半球) 6、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之窗”提示,掌握重要的经线、纬线、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并在地球仪上分别指出来。 三、师生互动,总结复习本课基本内容。 四、作业 完成教材第13页三个活动题。 五、附 板书设计 (一)地球仪 (二)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和特点 (三)经度和纬度 1、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2、东、西经及东西半球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3、南、北纬及南北半球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四)认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以及低中高纬度划分、本初子午线 2课时(总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交织经纬网 教学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我们去看电影,用电影票就可以找到座位,因为电影票上面指明了几排几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在地球表面,我们规定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个地方的位置。比如现在有一艘在大海中遇难的轮船,如果船员能够准确地报出遇难的地点,就能及时地得到救援。那么这个地点的报道就是用的经纬网。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用途。 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1.15(经纬网),完成教材活动练习题1、2、3题。 1、在图1.15上让学生标出出事船只的位置。 2、居住地(四川泸州泸县):约105?E,29?N; 北京:116?E,40?N。 3、在地球仪上找出广州、东京、旧金山、洛杉矶的位置,并在活动习题表格中标出其经、纬度。 三、通过上面的练习,启发学生与实际联系,找出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点的位置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1、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2、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五、指导学生制作地球仪 1、教师: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2、将学生分成二人一小组,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3、各小组学生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合作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师生评议。评出制作的最好的为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5、延伸:我们拥有地球~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课堂总结。教师小结本课基本内容。 七、作业布置 1、以下所述经线的特点,正确的是( C ) ? 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 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互斜交的 ? 所有的经线都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 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 A?? B?? C?? D?? 2、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B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 D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 3、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该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D ) A经度0?,纬度90? B经度180?,纬度9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在地球仪上,经度30度,纬度0度的地方一共有( B )4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5、下列地点符合低纬度、南半球、东半球的地点是( A ) A 15?W,24?S B 29?W,29?S C 120?W,80?N D 170?E,22?N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 2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总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教学目标: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二、教学新课 板书: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 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教材图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 :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表中的“,”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悬念。 板书设计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边,中午,竿影在_边,下午,竿影在_边。_时,竿影最短。 ?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2课时(总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 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三、附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66.5?N至90?N 北极圈 北温带 —— 23.5?N 北回归线 热 带 ——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 66.5?S 至90?S 南极圈
/
本文档为【[整理版]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