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围神经损伤

2017-09-19 8页 doc 36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 概论     应用解剖: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遍及全身皮肤、粘膜、肌肉、骨关节、血管及内脏等。它是神经元的细胞突起,又称神经纤维,由轴索、髓鞘和施万(Schwann)鞘组成(图66—1)。轴索构成神经纤维的中轴,内含有微丝、微管、线粒体和非颗粒性内质网组成的轴浆,功能是神经元和神经终末结构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髓鞘由髓磷脂和蛋白组成,包在轴索外.呈若干节段,中断部称郎飞结(Ranvier node),具有防止兴奋扩散作用。施万鞘由schwann细胞组成,是神经再生的通道。   神经损伤的分类:周围神...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概论     应用解剖: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遍及全身皮肤、粘膜、肌肉、骨关节、血管及内脏等。它是神经元的细胞突起,又称神经纤维,由轴索、髓鞘和施万(Schwann)鞘组成(图66—1)。轴索构成神经纤维的中轴,内含有微丝、微管、线粒体和非颗粒性内质网组成的轴浆,功能是神经元和神经终末结构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髓鞘由髓磷脂和蛋白组成,包在轴索外.呈若干节段,中断部称郎飞结(Ranvier node),具有防止兴奋扩散作用。施万鞘由schwann细胞组成,是神经再生的通道。   神经损伤的分类:周围神经可因切割、牵拉、挤压等而损伤,使其功能丧失,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三类:   1.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神经纤维不发生退行性变。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明显而无肌萎缩,痛觉迟钝而不消失。数日或数周内功能可自行恢复,不留后遗症,如术中止血带麻痹。   2.神经轴索中断:神经受钝性损伤或持续性压迫,轴索断裂致远端的轴索和髓鞘发生变性,神经内膜管完整,轴索可沿施万鞘管长入末梢。临床表现为该神经分布区运动、感觉功能丧失,肌萎缩和神经营养性改变,但多能自行恢复。严重的病例,神经内瘢痕形成,需行神经松解术。   3.神经断裂:神经完全断裂,神经功能完全丧失.需经手术修复,方能恢复功能。   损伤神经的变性和再生:神经断裂后,其近、远端神经纤维将发生华勒(Waller)变性。远端轴索及髓鞘伤后数小时即发生结构改变,2~3天渐分解成小段或碎片,5~6天后,吞噬细胞增生,吞噬清除碎裂溶解的轴索与髓鞘。与此同时,施万细胞增生,约在伤后3天达到高峰,持续2~3周,使施万鞘形成中空的管道,近端再生的神经纤维可长人其中。近端亦发生类似变化,但仅限于1~2个郎飞结。神经断伤.其胞体亦发生改变,称为轴索反应,即胞体肿大,胞浆尼氏体溶解或消失。损伤部位距胞体愈近反应愈明显,甚至可致细胞死亡。   伤后1周,近端轴索长出许多再生的支芽,如神经两断端连接,再生的支芽中如有一根长人远端的施万鞘的空管内,并继续以2~4 mm/d的速度向远端生长,直至终末器官,恢复其功能,其余的支芽则萎缩消失。而且施万细胞逐渐围绕轴索形成再生的髓鞘。如神经两端不连接,近端再生的神经元纤维组织,迂曲呈球形膨大,称为假性神经瘤。远端施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神经胶质瘤。   周围神经内含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纤维,两者在神经内相互交叉,修复神经时需准确对合,各自长人相应的远端才能发挥功能。近年来研究证明,伤后神经远端分秘释放一些神经活性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NT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可吸引、引导近端再生的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并促进其生长。神经断伤,其终末器官肌纤维和感觉小体发生萎缩,久后运动终板亦同时变性消失,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研究证明,将运动神经植人失神经的肌肉内,可通过再生的运动终板而重建新的神经肌肉连接,恢复其功能。感觉神经亦可植入皮下而恢复功能。近年来,对神经损伤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保护、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和防治失神经肌萎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神经修复后,要经过变性、再生,穿越吻合瘢痕及终末器官生长成熟等过程,其再生速度平均每天以1~2 mm计算。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损伤,其所支配的肌呈弛缓性瘫痪,主动运动、肌张力和反射均消失。关节活动可被其他肌肉所替代时,应逐一检查每块肌的肌力,加以判断。由于关节活动的肌力平衡失调.出现一些特殊的畸形。如桡神经肘上损伤的垂腕畸形,尺神经腕上损伤的爪形手等。随时间延长,肌逐渐发生萎缩。且肌萎缩的程度和范围与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2.感觉功能障碍: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检查触觉用棉花,检查痛觉用针刺,检查温度觉分别用冷或热刺激。神经断伤,其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均消失。由于感觉神经相互交叉、重叠支配,实际感觉完全消失的范围很小,称之为该神经的绝对支配区,如正中神经的绝对支配区为示、中指远节,尺神经为小指。如神经为部分损伤,则感觉障碍表现为减退、过敏或异常感觉。感觉功能检查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两点辨别觉,即闭目状态下,区别两点同时刺激的能力,其是两点问的距离,距离越小越敏感,如手指近节为4~7 mm,末节为3~5 mm。可用分规的双脚同时刺激或特制的两点试验器来检查。   还有一种实体感觉,即闭目时可分辨物体的质地和形状,如金属、玻璃、棉布、丝绸、纸张等,可以代替视觉。一般神经损伤修复后,实体感觉难以恢复。   3.神经营养性改变: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神经损伤立即出现血管扩张、汗腺停止分泌,表现为皮肤潮红、皮温增高、干燥无汗等。晚期因血管收缩而表现为苍白、皮温降低、自觉寒冷,皮纹变浅触之光滑。还有指甲增厚,出现纵嵴,生长缓慢,弯曲等。   汗腺功能检查对神经损伤的诊断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手指触摸局部皮 肤的干、湿和显微镜放大观察指端出汗情况虽可帮助作出判断,但化学方法的检查则更为客 观。①碘淀粉试验,即在患肢检查部位涂抹2.5%碘酒,待其干燥后再扑以淀粉,若有出汗 则局部变为蓝色。②茚三酮试验,即将患手指腹印压在涂有茚三酮的试纸上,出现蓝紫色指 纹,则表示有汗。还可用固定液将指纹形态固定并将其保存,以供日后多次检查进行对比观 察。无汗表示神经损伤,从无汗到有汗则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恢复早期为多汗。   4.叩击试验(Tinel征):Tinel征既可帮助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亦可检查神经修复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即按压或叩击神经干,局部出现针刺性疼痛,并有麻痛感向该神经支配区放射为阳性,表示为神经损伤部位。或从神经修复处向远端沿神经干叩击,Tinel征阳性则是神经恢复的表现。   5.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检查和体感诱发电位对于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帮助观察损伤神经再生及恢复情况有重要价值。   肌电图是将肌肉、神经兴奋时生物电流的变化描记成图,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正常肌松弛状态没有兴奋,不产生电位,描记图形呈一条直线,称电静息。轻收缩时,呈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电位,称单纯相。中度收缩时,有些电位相互重叠干扰,有些仍可见清晰的单个电位,称混合相。最大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密集、杂乱、互相干扰,称干扰相。神经损伤3周后,肌电图呈现失神经支配的纤颤、正相电位。神经修复后随着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纤颤和正相电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并出现新生电位,逐渐转为复合电位,直到恢复为混合相和干扰相肌电图。同时,还可利用肌电图测定单位时间内传导神经冲动的距离,称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一般为每秒40~70 m。神经受损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在神经断裂时为0。当然,肌电图检查也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应与临床结合判断。   体感诱发电位即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的冲动,传播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从头部记录诱发电位,用以观察感觉通路是否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特别是吻合神经的初期和靠近中枢部位的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肌电图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困难,从头部记录诱发电位,对观察神经吻合恢复情况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治疗   1.治疗原则: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早地恢复神经的连续性。   (1)闭合性损伤:大部分闭合性神经损伤属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和神经轴索断裂,多能自行恢复。因此,需观察一定时间,如仍无神经功能恢复表现,或已恢复部分神经功能,但停留在一定水平后不再有进展,或主要功能无恢复者,则应行手术探查。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好每月作一次电生理检测,如连续两次无进步则不必再等待。观察期间应进行必要的药物和物理治疗及适当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萎缩、关节僵硬和肢体畸形。   (2)开放性损伤:切割伤,创口整齐且较清洁,神经断端良好而无神经缺损,闭合伤口后估计不会发生感染,有一定技术和设备条件,均应一期进行神经缝合。辗压伤和撕脱伤致神经缺损而不能缝合,断端不整齐且难以估计损伤的范围,应将两神经断端与周围组织固定,以防神经回缩,留待二期行神经修复。火器伤,受高速震荡,神经损伤范围和程度不易确定,不宜行一期处理。   未行一期缝合的神经断伤,在创口愈合后3~4周即应手术。创口感染者,在愈合后2~3个月进行。开放性损伤,神经连续性存在,神经大部分功能或重要功能丧失,伤后2~3个月无明显再生征象者,应立即手术探查。     2.手术方法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1)神经缝合法(neurorrhaphy,neumsuture):是将神经两断端缝合,适用于神经切割伤的一期缝合和未经缝合的神经断伤,切除两断端的瘢痕后,在无张力下缝合。神经缝合方法有外膜缝合法和束膜(束组)缝合法。神经外膜缝台法(图66—2)是修整两断端或切除两断端瘢痕,此时应既保证两断端达到正常神经束可见,又要尽可能少地切除正常的神经。根据神经的外形、神经外膜血管的行走方向和神经断面神经束的形态和分布,尽可能将两断端准确对舍。按神经的直径采用7一O至9—0的显微缝台针线将两断端神经外膜予以缝合,切勿伤及神经束。如有一定张力,应采取将神经近、远端适当游离;改变关节的位置,如缝合腕部正中神经时屈腕;神经移位,如肘部尺神经断伤将其从肘后移至肘前于屈肘位缝台;以及缩短骨干等方法来加以克服。神经束膜(束组)缝合(图66—3),是将神经干分成若干束或几个束组,分别加以缝合,也只能缝合束膜,不能缝及其内的神经组织。   由于周围神经干均为混合神经,其内的神经纤维在神经束内不断地互相穿插、交换,致使神经束的性质(感觉和运动纤维)、数目、大小和位置不断地改变(图66—4)。这种交换越靠近肢体近端越明显,越靠近肢体远端,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越是相对集中成束。基于这种解剖特点,无论是外膜还是束膜缝合均难以达到完全准确地将神经两断端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相互对合。目前,虽有一些方法来鉴别神经断端的感觉或运动神经纤维,如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碳酸酐酶法、免疫学方法等,但尚难以在临床应用。因此,大多数学者主张,肢体近端的神经断伤采用外膜缝合,肢体远端则可采用柬膜缝合。   近年来对神经端侧吻合的研究,表明将损伤神经的远端吻合到正常神经干的侧方,正常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可发出侧芽使侧方吻合的远端神经获得再生,但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2)神经移植术(neuve transfer):神经缺损过大,采用神经缝合时克服张力的各种方法仍不能直接缝合时,应进行神经移植。常用方法是切取自体腓肠神经作游离移植。若需修复的神经干较粗,可采用多股移植神经行电缆式缝合(图66—5)。术中应注意尽量减少移植神经的长度,又要缝合时无张力。近年来采用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保持移植神经的血供,可修复较长的神经缺损。如带桡动脉的桡神经浅支移植,带腓浅动脉的腓浅神经移植。还可采用静脉蒂动脉化神经移植,如小隐静脉蒂腓肠神经,将小隐静脉倒置与受区动脉相嵌吻合,注人的动脉血供应腓肠神经。多年来人们试图用非神经组织移植物代替神经组织,如血管、硅胶管、假性滑膜管、肌组织、静脉等,动物实验有一定效果,临床虽有个别应用报道,但确切疗效尚无定论。   (3)神经松解术(neurolysis):神经受牵拉、压迫、慢性磨损,使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或神经内瘢痕形成,需行松解减压术。即将神经从瘢痕组织中游离出来,并将增厚的神经外膜切开减压,剥去增厚的神经外膜,显露出质地柔软的正常神经束。如神经束间有瘢痕,亦应将瘢痕切除,并将束膜切开及部分切除。将已游离减压的神经移至血运良好的组织床,改善神经内、外环境,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4)神经移位术(nerve transposition):神经近端毁损性损伤,无法进行修复者,采用功能不重要的神经,将其切断,其近端移位到功能重要的损伤神经远端,以恢复肢体的重要功能。如臂丛神经根部撕脱伤,可将同侧副神经、颈丛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和健侧的颈丛神经根,根据损伤情况分别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等.达到恢复患肢的部分重要功能。     (5)神经植入术(nerve implantation):神经远端在其进入肌肉处损伤,无法进行缝接时,可将神经近端分成若干神经束,分别植人肌组织内,可通过再生新的运动终板或重新长人原运动终板,恢复部分肌肉功能。亦可将感觉神经近端植人皮下而恢复皮肤感觉功能。 上下肢神经损伤 第二节 上肢神经损伤   应用解剖:上肢神经来自臂丛,由第5、6、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在前斜角肌外缘由颈5、6组成上干,颈7为中干,颈8胸1组成下干。三干向外下方延伸。于锁骨中段平面,各干分为前后两股。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为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后柬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分别在腋动脉两侧至其前方组成正中神经。   臂丛神经于根、干、束部分别发出很多分支,支配肩、背部的肌肉,分出的几条重要神经中腋神经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支配上臂伸肌和前臂伸屈肌及手内部肌。   臂丛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lnjury)多由牵拉所致,如汽车或摩托车事故或从高处跌下,肩部和头部着地,重物压伤颈肩部以及胎儿难产等,暴力使头部与肩部向相反方向分离,常引起臂丛上千损伤,重者可累及中干。如患肢被皮带或传送带卷人,肢体向上被牵拉,造成臂丛下干损伤,水平方向牵拉则可造成全臂丛损伤,甚至神经根从脊髓发出处撕脱。   臂丛神经损伤主要分为上臂丛、下臂丛和全臂丛神经损伤。上臂丛包括颈5、6、7,由于颈7神经单独支配的肌肉功能障碍不明显,主要临床表现与上干神经损伤相似,即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麻痹致肩外展障碍和肌皮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麻痹所致的屈肘功能障碍。下臂丛为颈s、胸.神经,其与下干神经相同,主要临床表现为尺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和桡神经麻痹,即手指不能伸屈,并有手内部肌麻痹表现,而肩、肘、腕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全譬丛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肌呈弛缓性麻痹,全部关节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臂丛神经如为根性撕脱伤,则其特征性的表现为颈5-7-—肩胛提肌、菱形肌麻痹及前锯肌麻痹;颈8及胸1—出现Homer征,即患侧眼裂变窄,眼球轻度下陷,瞳孔缩小,面颈部不出汗。臂丛神经根的感觉支配为颈5—上臂外侧,颈6—前臂外侧及拇、示指,颈7—中指,颈8—环、小指及前臂内侧.胸1—上臂内侧中、下部。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为:如为开放性损伤、手术伤及药物性损伤,应早期探查。闭合性牵拉伤,应确定损伤部位、范围和程度,定期观察恢复情况t 3个月无明显功能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根据情况行神经松解、缝合或移植术。如为根性撕脱伤,则应早期探查,采用膈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肋间神经和健侧颈,神经移位,以恢复患肢和手部部分重要功能。臂丛神经部分损伤,神经修复后功能无恢复者.可采用剩余有功能的肌肉行肌腱移位术或关节融合术重建部分重要功能。   正中神经损伤:正中神经由臂丛内、外侧束的正中神经内、外侧头组成,于喙肱肌起点附近移至腋动脉前方,在上臂于肱动脉内侧与之伴行。在肘前方,通过肱二头肌腱膜下方进入前臂,穿过旋前圆肌肱骨头与尺骨头之间,于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下行,发出分支支配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在旋前圆肌下缘发出骨问掌侧神经,沿骨间膜与骨间掌侧动脉同行于指深届肌与拇长屈肌之间,至旋前方肌,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其主干至前臂远端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发出掌皮支,分布于掌心和鱼际部皮肤。然后经过腕管至手掌部发出分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外侧头、拇指对掌肌和1、2蚓状肌,3条指掌侧总神经支配桡侧3个半手指掌面和近侧指关节以远背侧的皮肤。   正中神经于腕部和肘部位置表浅,易受损伤,特别是腕部切割伤较多见。正中神经在肘上无分支,其损伤可分为高位损伤(肘上)和低位损伤(腕部)。腕部损伤时所支配的鱼际肌和蚓状肌麻痹及所支配的手部感觉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和手的桡侧半感觉障碍,特别是示、中指远节感觉消失(图63_6)。而肘上损伤则所支配的前臂肌亦麻痹,除上述表现外,另有拇指和示、中指屈曲功能障碍。   正中神经挤压所致闭合性损伤,应予短期观察,如无恢复表现则应手术探查。如为开放性损伤应争取行一期修复,错过一期修复机会者,伤口愈合后亦应尽早手术修复。神经修复后感觉功能一般都能恢复,拇指和示、中指屈曲及拇指对掌功能不能恢复者可行肌腱移位修复。   尺神经损伤:尺神经来自臂丛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下行,于上臂中段逐渐转向背侧,经肱骨内上髁后侧的尺神经沟,穿尺侧腕屈肌尺骨头与脏骨头之间,发出分支至尺侧腕屈肌,然后于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间进入前臂掌侧,发出分支至指深屈肌尺侧半,再与尺动脉伴行,于尺侧腕屈肌桡侧深面至腕部,于腕上约5 cm发出手背支至手背尺侧皮肤。主干通过豌豆骨与钩骨之间的腕尺管即分为深、浅支,深支穿小鱼际肌进入手掌深部。支配小鱼际肌,全部骨间肌和3、4蚓状肌及拇收肌和拇短屈肌内侧头。浅支至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皮肤。   尺神经易在腕部和肘部损伤,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见手外伤章)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图63—6)。肘上损伤除以上表现外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一般仅表现为屈曲无力。   尺神经损伤(injury of ulnal nerve)修复后手内肌功能恢复较差,特别是高位损伤。除应尽早修复神经外,腕部尺神经运动与感觉神经已分成束,可采用神经束缝合,以提高手术效果。晚期功能重建主要是矫正爪形手畸形。   桡神经损伤:桡神经来自后束,在腋动脉之后,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表面斜向后下,绕经肱骨后方桡神经沟至臂外侧,沿肱三头肌外侧头下行。桡神经在腋部发出数支至肱三头肌,然后在肱肌与肱桡肌之间至肘前外侧,于肘上发出分支至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继之于肱桡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进入前臂,分成深、浅两支,浅支与桡动脉伴行,在肱桡肌深面于桡骨茎突上5 cm转向背侧,至手背桡侧及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深支又称骨问背侧神经,在进入旋后肌之前发出分支至桡侧腕短伸肌,穿经旋后肌并于其下缘分成数支,支配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示指和小指固有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短伸肌。   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紧贴肱骨,该处骨折所致的桡神经损伤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背面皮肤(图63—6),主要是手背虎口处皮肤麻木区。典型的畸形是垂腕。如为桡骨小头脱位或前臂背侧近端所致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则桡侧腕长伸肌功能完好,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而仅有伸拇、伸指障碍,而无手部感觉障碍。   桡骨骨折所致桡神经损伤多为牵拉伤,大部分可白行恢复,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应观察2~3个月,如肱桡肌功能恢复则继续观察,否则可能是神经断伤或嵌入骨折断端之间,应即手术探查。如为开放性损伤应在骨折复位时同时探查神经并行修复。晚期功能不恢复者,可行肌腱移位重建伸腕、伸拇、伸指功能,效果良好。 第三节下肢神经损伤   下肢最重要的神经是前方的股神经和后方的坐骨神经。下肢神经损伤远较上肢神经损伤为少,简述如下。   股神经损伤:股神经来自腰丛,沿髂肌表面下行,穿腹股沟韧带井于其下3~4 cm股动脉外侧分成前、后两股,支配缝匠肌、股四头肌,皮支至股前部及隐神经支配小腿内侧皮肤。股神经损伤较少见,且多为手术伤,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股四头肌麻痹所致膝关节伸直障碍及股前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如为手术伤应尽早予以修复。   坐骨神经损伤(cinjury of sciatic nerve):坐骨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组成,分别起 自腰4、5和骶1-3的前、后股,包围在一个结缔组织鞘中。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于臀大肌深面沿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中点下行,股后部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行走,至腘窝尖端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沿途分支支配股后部的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损伤后表现依损伤平面而定。髋关节后脱位、臀部刀伤、臀肌挛缩手术伤以及臀部肌注药物均可致其高位损伤,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瘫痪,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由于股四头肌健全,膝关节里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如在股后中、下部损伤,则腘绳肌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高位损伤预后较差,应尽早手术探查,根据情况行神经松解或修复手术。   胫神经损伤:胫神经于腘窝中间最浅,伴行腘动、静脉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之间,于内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带进入足底,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和足底感觉。股骨髁上骨折及膝关节脱位易损伤胫神经,引起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痹,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此类损伤多为挫伤,应观察2~3个月,无恢复表现则应手术探查。   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于腘窝沿股二头肌内缘斜向外下,经腓骨长肌两头之间绕腓骨颈,即分为腓浅、深神经。前者于腓骨长、短肌间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内侧和中间。后者于趾长伸肌和胫前肌间,贴骨间膜下降,与胫前动、静脉伴行,于四、趾长伸肌之间至足背。支配小腿前外侧伸肌群及小腿前外侧和足背皮肤。腓总神经易在腘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以及伸踇、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该处损伤位置表浅,神经均可触及,应尽早手术探查。功能不恢复者。晚期行肌腱移位或踝关节融合矫正足下垂畸形。(洪光祥)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周围神经损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