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2017-11-30 15页 doc 35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4):63,68 AminoAcids&BioticResources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钟江华,周晓舟,熊凤翔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武汉43007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由于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其研究已经成为第 然而在经皮给药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4):63,68 AminoAcids&BioticResources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钟江华,周晓舟,熊凤翔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武汉43007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由于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其研究已经成为第 然而在经皮给药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药 物很难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enhance~,PE)的应用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 用带来了契机,而天然的中药PE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 景. 关键词:透皮给药;经皮吸收;中药;促透剂 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376(2010)04—0063—06 在原始人类中,处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界的原 始物质对某些病痛实行自发的治疗,以缓解痛苦,如 冷水浇洗退热,用冰雪止血,止痛,消肿等,用树叶, 草茎涂敷伤口以消肿痛,这些原始的,可以说是 医学的萌始,也可以说是透皮给药的萌芽. 对于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 "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人其腠理, 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 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较明确地阐述 了药物吸收的机理.由于透皮给药具有超越一般给 药方式的独特优点,近年来透皮给药制剂新技术的 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 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胃肠道酶, 消化液及pH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供预定的,较 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 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 然而在透皮给药的制剂的开发过程中,药物穿透皮 肤屏障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寻找新的高效透皮吸 收促进剂,成为透皮给药研究要大力开展的新领域. 1经皮吸收 1.1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1.1.1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 条,即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表皮途径是指药物 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 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它是药物经皮吸收的 收稿日期:2010—07—12 作者简介:钟江华,女(1968一)技师 通讯作者Email:zhongjh@whu.edu.cn 主要途径.表皮途径又可分为跨细胞途径和细胞间 途径,前者药物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后者 药物通过角质层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到达活性表 皮.由于角质层细胞渗透性低,且药物通过跨细胞 途径时需经多次亲水/亲脂环境的分配过程,所以跨 细胞途径在表皮途径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药物分 子主要通过细胞问途径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 进入体循环.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 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药物通过皮 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 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左右,因此不 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药物开始渗透时,药 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被吸收,当药物通过表 皮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稳态,则附 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 水溶性的大分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 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附属器途径是重要 的.离子导人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通 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 肤表面.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 散穿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界面,药物从角质层分 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通过活性表皮到 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在整个渗透 过程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起主要屏障作用.当皮 肤破损时,药物很容易通过活性表皮被吸收.当角 质层缺损时,大部分小分子的水溶性非电解质扩散 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可增大上千倍. 1.1.2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 . 64?钟江华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药物从给药系统或介质中进入皮肤,直至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皮给 药系统内的药物在储库中应有一个稳定的浓度,保 证药物能以恒定的速率释放.药物从储库中分配进 入控释膜及皮肤,药物在皮肤表面亦可能受到微生 物的降解.当药物分配进人角质层后,通过角质层 的扩散过程可能与角质层的成分发生结合形成储 库,游离的药物扩散达到角质层与活性表皮的界面. 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速度很慢.角质层与活性表 皮界面的药物分配进人水性的活性表皮.脂溶性药 物的分配过程是缓慢的,药物可能会滞留在这个界 面.对于脂溶性很大的药物,这个过程可能成为经 皮吸收的限速步骤.活性表皮可以看作为水性的蛋 白凝胶.与角质层相比,药物在这层组织中的扩散 阻力可以忽略.活性表皮内含有药物代谢酶,它们 对药物的扩散没有影响,但可使药物分解.药物扩 散通过活性表皮后进入真皮,因为真皮与活性表皮 一 样含有大量的水,因此这两个组织的分配系数近 似于1.毛细血管分布于真皮的上部,药物进入真 皮后很快就会被毛细血管吸人体循环. 1.1.3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皮肤中存在着一些代谢酶,组织化学的免疫组 化学研究表明,这些代谢酶主要存在于活性表皮,皮 脂腺和毛囊中.它们能代谢渗透通过皮肤的药物, 使药物到达体循环之前经受"首关效应".皮肤内 的首关效应比肝脏内弱的多,但是药物的代谢反应, 如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反应都会在皮肤中发 生.皮肤中酯酶含量最为丰富,有研究表明,局部应 用药物过氧苯甲酰时,药物能完全被皮肤降解成苯 甲酸.皮肤的这种代谢作用亦具有一定的利用价 值,它可被用来前体药物,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 收., 人体皮肤上寄生着许多微生物,它们主要寄生 在角质层的浅表处,毛囊,皮脂腺口的漏斗部和汗管 口等.这些微生物有降解药物的能力,特别在药物 以薄层涂于皮肤表面时,此作用尤为突出.当经皮 给药系统贴于皮肤上长达数天至一周时,有利于微 生物生长,从而使药物的降解作用变得明显. 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内产生积 累,形成储库,其主要积累部位是角质层.储库的形 成是由溶解于角质层中的游离药物与结合于角质层 中的药物所引起,而后者起主要作用.很多药物在 经皮吸收过程中都会与皮肤角蛋白发生结合或吸 附,这种作用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使药物的 经皮时滞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皮肤的储库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亲脂性与亲 水性药物都可能由于与角质层结合,或由于很小的 扩散系数而积蓄在角质层中,然后非常缓慢的扩散 出.有人在志愿者皮肤上应用二醋酸双氟拉松霜 剂,24h后37.5%的药物进入皮肤,仅有1.1%的药 物从尿和粪便中排泄,应用后22d在用胶带剥离的 角质层中仍残存着药物. 1.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经皮给药 系统和皮肤的生理病理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2.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其经皮吸收的影响是复杂 的,了解理化参数对透皮速率影响的规律,将有助于 经皮给药药物的选择与对药物透皮性能的估计.经 皮吸收候选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 药理特性. 1.2.1.1药物分子大小和形状:药物分子量越大,分 子体积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分子量>600的物质已 较难通过角质层.因此做成经皮吸收的药物一般要 求分子量<500,1000. 1.2.1.2熔点:低熔点药物易于渗透通过皮肤,一般 要求熔点<150,200?. 1.2.1.3溶解度与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脂溶性大 的药物易通过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进入活性 表皮继而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水性组织,脂溶性太 大的药物难以分配进人活性表皮,所以药物穿过皮 肤的透皮系数与油/水分配系数往往呈抛物线关系, 即透皮系数开始随油/水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 油/水分配系数大到一定程度透皮系数反而下降. 1.2.1.4分子形式:即药物的解离状态,合适的经皮 给药系统表皮内pH值为4.2—5.6,真皮内pH值为 7.4左右,根据药物的pKa调节系统介质的pH,使 其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比例有利于提高药物渗透 性. 1.2.2给药系统的影响 1.2.2.1剂型的影响:给药系统的剂型能影响药物 的释放性能,进而影响药物的透皮速率,药物释放越 快,越有利于药物的透皮.一般凝胶剂,乳浊膏型储 库中药物释放较快,骨架型经皮贴片中药物释放较 慢. 1.2.2.2给药系统组成的影响:给药系统的组成亦 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溶解和分散药物的介质能影 响药物在贮库中热力学活性,即影响药物的溶解,释 放和药物在给药系统与皮肤之间的分配;有的介质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65? 会影响皮肤的可透性,介质在穿透皮肤的过程中与 皮肤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能.制剂处 方中的成分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pH,药物的浓度 与系统的面积等都会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 1.2.2.3中药复方成分的影响:中药所含成分复杂, 在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方面应用的主要还是透皮吸收 促进剂,如冰片,薄荷醇,桉叶油等物质的加入都有 显着提高透皮吸收效率的作用. 1.2.3皮肤的生理病理条件 1.2.3.1年龄和性别差异:新生儿与成人的皮肤通 透性几乎相同,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的增加与新生 儿体表面积和体重比例有关,伴随体重增加,体表面 积也在增加,新生儿每单位体重的相对体表面积比 成人大7倍,这样由于吸收的组织浓度在婴幼儿比 成人高,因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人大 得多,就此点而言注意药物的用量是很重要的.另 外,男女性别之间的皮肤吸收几无差异. 1.2.3.2部位差异: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 显差异,其中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最大,面部,前额 和手背比躯干,前臂和小腿的透皮吸收好,四肢屈侧 比伸侧好,以掌拓部最差.这主是与皮肤角质层的 厚薄和毛囊皮脂腺的多少有关.例如掌拓部的角质 层最厚,皮脂腺最少,因而屏障最大,相应透过的药 物就会减少. 1.2.3.3病理因素:(1)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 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结构,不同程度地 损伤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致使吸收途径敞开,对药 物的吸收明显增加.如湿疹,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 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加.(2)炎症皮肤发生 炎症时血流加快,经表皮到真皮的药物很快被移去, 使表皮与深层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距加大,促使药 物更易透入. 1.2.3.4.其他因素(如角质层水合程度及皮肤温度 等):(1)皮肤水合程度皮肤的角质层可被水合,即 角质细胞与水分亲合,跟水分结合后使细胞体积膨 大,角质层肿胀疏松.这是因为角质细胞膜实际上 是一层半透性渗透膜,当含水量增加时,膜孔直径增 大,组织紧密性降低,形成孑L隙,使药物的渗透吸收 增加.(2)皮肤温度皮肤温度升高时吸收能力增 加,这是由于温度增加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 快,使已透人组织内的物质弥散速度加快所致. 2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在透皮给药的制剂的开发过程中,一开始并没 有有意识地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第一代的透皮 制剂中,一般都没有明确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概念.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 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过皮 肤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所以 在第二代的透皮制剂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应用透 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enhancers,PE),是 指一种具有能暂时性的调节经皮通透性的物质. PE在应用安全而没有毒的前提下,在临床上能够增 强或者提高药物的经皮穿透速率,甚至通过皮肤局 部给予就能够有利于治疗病人全身性疾病.理想的 透皮吸收促进剂应该具备如下几点要求:1.无药理 活性2.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3.作用迅速,适 宜,且可以预见到4.当移去时,皮肤的穿透性立即 恢复5.不导致身体水分,电解质以及内源性物质的 丢失6.与药物和其他辅料无配伍禁忌7.为药物的 良溶剂8.皮肤感受良好且容易在皮肤上铺展开9. 能够加到局部用的制剂中10.无色,无味,无臭,价 廉. 完美的促透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很多物 质都具有上述要求中的某几条.根据处方的需要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合使用. 目前被采用的PE有下列几类:?水;?亚砜 类;?吡咯烷酮类;?脂肪酸类和醇类;?氮酮类及 其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尿素 及其衍生物;?挥发油及萜类;?混合物PE. 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易渗透进入皮肤,但是皮 肤刺激和炎症反应,而且有些化学PE味臭难闻,限 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989年Williams等发现 植物挥发油有与化学合成PE类似的促进透皮吸收 的作用,天然的PE因其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 无污染等优点,其研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1单一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2.I.I薄荷醇在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中,薄荷醇和 薄荷油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物质.薄荷醇和薄荷 油为中药薄荷经蒸馏提取的单萜类化合物.经实验 证明可对水杨酸,曲安缩松,双氯芬酸,抗生素,5一 氟尿嘧啶等l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渗作用.许 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的透皮作用 进行比较,发现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 唑透过皮肤,而两者的透过率无显着差别;同时证明 甲硝唑在薄荷醇和氮酮联合助渗下,可显着透过离 体皮肤.刘辉等研究了薄荷脑对奥沙普秦的促 渗作用.结果表明,薄荷脑对奥沙普秦有一定的促 ? 66?钟江华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渗作用,在1%,5%范围内促渗作用随浓度增大而 增强.王晖等H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 药物,研究了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油性化合物透皮 吸收的影响,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油性化合物 的透皮吸收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后者的促进作 用更强.朱建平等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 皮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薄荷醇可显着提高酮康唑 的经皮渗透,24h内3%薄荷醇可使酮康唑的透皮 吸收率增加2.16倍.此外,还有报道薄荷醇对达克 罗宁有透皮吸收作用.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薄 荷醇对许多药物都有促渗作用,而且其价格比氮酮 低廉,又是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因此,薄荷醇有 望作为PE被广泛应用. 2.1.2黄连黄连主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 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已碱,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并 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有学者研究了从黄连中提 取的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以及黄连的甲醇提取物 对5一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发现它们均能有 效地促进5一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增加极性药物 在皮肤中的浓度,与表面活性剂一样具有增加皮肤 渗透性的作用. 2.1.3桉叶桉叶含挥发油0.92%,2.89%,主要成 分是1,8一桉油素,蒎烯,香橙烯,枯醛,松香芹醇 等.陈彩莲等以尼莫地平为模型,对桉叶油和氮 酮的促透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渗透剂组 的渗透系数为7.64(h.eHI),时滞2.15h;单用桉 叶油组的平均渗透系数值为无渗透剂组的21.43 倍,平均时滞为1.23h;单用氮酮组的平均渗透系数 值为无渗透剂组的6.51倍,平均时滞为2.27h;桉 叶油和氮酮合用组平均渗透系数值为原渗透剂组的 28.4O倍,平均时滞为0.6h.单用桉叶油的促渗作 用明显强于氮酮,两者合用的促渗作用优于单独使 用. 2.1.4冰片冰片又称龙脑,为中医内,外常用的药 物.朱健平等报道,冰片在对志愿者前臂内侧皮 肤苍白试验揭示,龙脑能增加曲安奈德的生物利用 度.对甲哨唑,氟尿嘧啶药物用离体蛇蜕皮做吸收 试验,证明冰片能增加两药的透皮吸收量,浓度反应 呈正相关,迟滞时间缩短.采用兔做透皮试验,经心 内取血测定,冰片能明显地增加水杨酸的透皮吸收. 冰片除了有经皮促透作用外,证实口服后冰片能透 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能使一些药物进入脑脊液 的含量增加.这与医籍记载冰片能"回苏,开窍,芳 香走窜"引药上行的功能是相吻合的. 2.1.5丁香类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 主含丁香油,丁香油酚等成分.国外有报道丁香油 酚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并作透皮促进剂使用.沈琦 等采用裸鼠皮肤为试验模型并以氮酮为对照,研 究了丁香挥发油,丁香油酚,丁香提取物对5一氟尿 嘧啶的经皮渗透作用.结果丁香挥发油的增渗倍数 是不含促进剂的110倍,丁香油酚是107倍,氮酮为 97倍,丁香醇提取物是18倍,前两者分别高于氮 酮.丁香除了所含的成分有促渗功能外,尚含其他 一 些成分具有止痛,温里,散寒的功能而发挥着促 渗,治疗的双重功能,有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具有中医 治疗作用的新型促进剂. 2.1.6川芎川芎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主 要为藁本内酯,香烩烯等),酚类物质(如阿魏酸), 内脂素以及维生素A,叶酸,蔗糖,甾醇,脂肪油等. 难波恒雄等发现川芎的醚提取物中藁本内酯,Sen— kyunolide,蛇床内酯,丁烯基呋内酯,新蛇床内酯均 具有皮肤渗透作用;川芎的醚提取物,挥发油成分, 甲醇提取物及0.4%的藁本内酯均能明显促进安息 酸的透皮吸收(P<0.01).这种作用与温度有关, 在40~C时效果最佳.但对水溶性物质甘露醇的促 进作用不明显;川芎水提物对安息酸的透皮吸收几 乎没有促进作用,提示川芎中的促渗成分主要为挥 发油. 2.2含中药PE多元透皮吸收促进剂(multi—ele. mentskinpenetrationenhancers) 随着促透剂开发品种的增多及有关研究的延 伸,一些天然与合成促透剂复合而成一元或多元的 促透剂也进入研究视野,结果发现,按一定比例配成 的多元促透剂可以达到单一促透剂无法比拟的效 果,但前者并非都比后者好,主要还是与药物的溶解 性等理化性质有关. 2.2.1冰片+薄荷脑FanzhuLi等?研究发现将冰 片与薄荷脑按一定比例在常温下碾磨可以形成一种 低共熔混合物,这种混合物能显着促进药物透皮吸 收,并且化学物理性质稳定,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 持.余桂?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 透皮屏障,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求算累 积渗透量,来研究冰片+薄荷脑二元低共熔混合物 对盐酸川芎嗪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发现,8%冰片 一 薄荷脑二元低共熔混合物对盐酸川芎嗪有明显的 体外经皮促渗作用,与对照组和氮酮组相比,渗透速 率分别提高了5.8倍和4.7倍. 2.2.2薄荷醇+氮酮王晖等研究发现,薄荷醇和 氮酮联用比单独用一种对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的 促透效果更明显,但时滞比单独用薄荷醇要长.冯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67? 小龙等以环吡酮胺和水杨酸为模型对其促透特 性试验和贮库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氮酮 和1%薄荷醇联合对环吡酮胺经皮促透作用明显高 于其他组;1%薄荷醇对水杨酸的促透效果最佳.张 碧玫等?考察不同促透剂对盐酸丁卡因凝胶透皮 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3%,5%薄荷脑或加1%氮 酮两者混合的透皮促进剂可显着增加盐酸丁卡因凝 胶的透皮吸收量,其累积释放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2.2.3薄荷醇+氮酮+丙二醇许卫铭等"在研究 促进剂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时发现,单独使用 薄荷醇和氮酮虽有明显的促透作用,但效果较慢,而 薄荷醇和氮酮,丙二醇联合使用时,促渗效果更加明 显,显效速度也明显加快,2h后就出现显着差异, 提示薄荷醇一氮酮,薄荷醇一丙二醇系统为一种促 透作用很强的二组系统.氮酮和丙二醇是经常一同 使用的促渗剂,少量丙二醇的加入可影响皮肤多层 亲油层和连续性通道,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性.但 加入薄荷醇后其促透机制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2.2.4桉油+丙二醇:李娟等采用双室渗透扩散 装置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大鼠皮肤进行了贴剂的 体外释放与渗透试验.结果表明:桉油,松节油,薄 荷素油及与丙二醇的复合物均能有效地促进噻吗洛 尔的渗透.并首次发现2%桉油与丙二醇(1:1)混 合物为最佳PE,其促渗作用比3%氮酮与丙二醇 (1:3)混合物要强. 2.2.5氮酮+薄荷油+辅助促进剂马晓微等探 讨了不同软膏基质对阿昔洛韦(ACV)透皮性能的 影响,实验证明,4种不同基质的软膏中,ACV的释 放速率与透皮速率均大于商品ACV软膏,提示由卡 巴浦,丙二醇,薄荷油,氮酮及辅助促进剂组成的基 质是性能较好的ACV促进剂. 2.2.6桉树脑+乙醇Magnusson等研究了促透剂对 一 种三肽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的透皮吸收 的影响.50%乙醇的加入可增加TRH的透皮量,以 3%桉树脑,香芹醇或薄荷醇加上47%乙醇都能更 快使药物达到稳态透皮通量,其中桉树脑+乙醇的 效果最为显着. 2.2.7薄荷醇+氮酮+丙二酮+乙醇王晖等…用 薄荷醇的复合促透剂对盐酸氯丙嗪的体外透皮吸收 作用进行比较,发现2%薄荷+4%氮酮+5%丙二 醇+60%乙醇组成的联合促进剂,对盐酸氯丙嗪的 体外透皮吸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3小结 目前,中药PE的促透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 药对化学药物的促渗作用方面,而有关中药之间的 相互促渗作用报道很少.这可能是中药复方制剂药 味较多,成分复杂,给药物在体内外的定量研究带来 一 定的困难,但同时也提示我们中药复方制剂中药 物之间的促渗研究具有较大潜力.中药PE的研究 应进一步探讨其透皮增效机制,提出其作为PE的 筛选以及合理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扩大其在经 皮给药系统制剂中的利用.同时,从中药宝库中寻 找透皮吸收促进剂若能结合中医理论,可能会给该 研究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今后中药PE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依据中医 药基础理论努力寻找挖掘新的高效安全的中药PE. 具体应用时应该将其理化性质与皮肤结构和药物特 性三者有机结合来加以考虑;要争取尽早弄清不同 透皮机制的多种PE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与规律.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借鉴现代透皮吸收研究技术,加 强中药PE与被促进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配伍关 系,增进作用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分发 挥中医药多靶位,整体治疗的优势,使更多中药透皮 制剂应用于临床. 总之,由于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起效快,效果 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加上我国在天然药物方面独有 的优势,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有 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殷立新,刘宝库.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1999,30(2):90,96. [2]许卫铭,王晖,王宗锐.薄荷醇和氮酮对促进甲硝唑透 皮吸收作用的比较.[J]广东药学,2001,11(2):42, 43. [3]刘辉,匡长春,汤韧.促渗剂对奥沙普秦经皮渗透的 促进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7):405, 407. [4]王晖,许卫铭.薄荷醇对两种不同性质化合物体外经 兔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2,13(3):141, 142. [5]朱建平,杨燕,王宗锐等.薄荷醇促进酮康唑的透皮吸 收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1):36,37. [6]黄为民.薄荷醇增强达克罗宁表面麻醉作用的实验研 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18,I19. [7]陈彩莲,姚梅坤.桉叶油和氮酮的促透作用比较.[J] 武警医学,2001,12(3):171,172. [8]朱建平,王宗锐,吴宋夏等.龙脑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作 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104,106. [9]沈琦,蔡贞贞,徐莲英.中药丁香促进5一氟脲嘧啶透 皮吸收的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8):601, 602. ? 68?钟江华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LiF,FengJ,ChengQ,et.Deliveryof1251一cobrotox? inafterintranasaladministrationtothebrain.IJiIntJ Pharm,2007,328(2):161,167. 余桂.冰片+薄荷脑二元低共熔混合物对盐酸川嗪 经皮渗透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32 (1):93—99. 冯小龙,王晖,朱慧明.不同透皮促进剂对环吡酮胺 和水杨酸体外经皮渗透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 学与治疗学,2003,8(1):67—70. 张碧玫,许建春,姜虹.盐酸丁卡因凝胶剂经皮渗透 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6):344, 345. [14] [15] [16] [17] 许卫铭,王晖,郑丽燕.薄荷醇及其二组分系统对双 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 22(3)160,161. 李娟,平其能,肖峰等.凝胶骨架控释型马来酸噻吗 洛尔贴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 ,1997,28(6):326. 马晓薇,何飞燕,梁文权.五种阿昔洛韦软膏释放与 透皮性质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 259,261. 王晖,许卫铭.含薄荷醇的复合促透剂促进剂促进盐 酸氯丙嗪经皮吸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1,18 (5):384,386. ResearchProgres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PenetrationEnhancers ZHONGJiang—hua,ZHOUXiao—zhou,XIONGFeng—xiang SupportGroupof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Becauseofitsadvantages,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isnowbecomethecenterof researchanddevelopmentin3rdgenerationpharmaceutica1.Butin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DDS,itisdifficult forthedrugstopassthroughtheskinbecauseoftheexistenceofstratumcorneum,SOtheeffectoftreatmentisnot aswellasweexpected.Inrecentyears,theapplicationofpenetrationenhancers(PE)hasresolvedthisproblem, especially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yfunctionrapidlyandbetter,alsohavefewersideeffectsthanother PE. Keywords:transdermaldrugdelivery;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s;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pene— trationenhancers 1』]J1J1』mn rLrLrlrL
/
本文档为【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