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救赎,在尘土中飞扬

救赎,在尘土中飞扬

2018-01-14 5页 doc 16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救赎,在尘土中飞扬救赎,在尘土中飞扬 摘 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剖析苦难生活中各种复杂情感的生成,并试图阐述主人公在这种复杂情感中进行的自我救赎,从而来把握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其精神内涵。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情感世界 救赎 作者简介:李宗富,男(1981-),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遥是极其独特的一个。他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在生活底层挣扎奋斗的经历和体会,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揭示时代下苦难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以时代和历史为大...
救赎,在尘土中飞扬
救赎,在尘土中飞扬 摘 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剖析苦难生活中各种复杂情感的生成,并试图阐述主人公在这种复杂情感中进行的自我救赎,从而来把握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其精神内涵。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情感世界 救赎 作者简介:李宗富,男(1981-),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遥是极其独特的一个。他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在生活底层挣扎奋斗的经历和体会,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揭示时代下苦难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以时代和历史为大背景,以空间为铺垫,在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展开故事情节,以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和这些形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苦难以及苦难下的挣扎与奋进,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1.从时间维度看在苦难中的情感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1975年-1985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革,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达了自己对历史、社会、现实和人生等方面苦难认真严肃的思考和热情的剖析。因此,首先从时间的维度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维艰对真正理解作品人物的情感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是这样开始的:“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主人公孙少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先出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等级森严的食堂饭菜,在“欧洲”、“亚洲”和“非洲”这样的等级菜谱前,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孙少平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样的苦难不是孙少平用血和汗在黄土地劳作的父兄带来的,却是这个整天喊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警惕资本主义倾向,反对资本主义的”时代造成的。这个时代带来了养尊处优的顾养民和侯玉英,但带来更多的是孙少平和郝红梅这些摸索生存之道的人。可以说,孙少平的个人奋斗史就是整个陕北大地上青年一代苦难的缩影。他所经历挣扎的苦难的十年是最值得思考的。 历史的车轮尽管转到了1980年,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解冻,但是这样的春天却不属于孙少平。他的生存道路依然是崎岖的。尽管他具备有一定的学识和才华,而且有着三年的教师生涯,但他再也不愿回到双水村的黄土地去重复父辈们的劳动和生活。当然,这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农村和农民,更不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劳动,只是他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孙少平毅然背离了本就属于自己的双水村,走向与自己的人生没有契合点的城市,去找寻生存的希望、追求和价值。然而那个年代,井然分野的城乡社会秩序像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每一个城市外来者的眼前。孙少平美好的城市梦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他成了边缘化生存的人。他不愿融入农村却又无法完整地进入城市,孙少平对双水村来说是一个智囊库、是一个可以引领农村发展的核心人物,但对于城市,他注定只能是一名在别人看来没有自尊的廉价劳动力。即使后来他进入了煤矿成了煤矿工人,他也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作交换的筹码。他每天只能在没有阳光的矿井下生存,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哪一天突然走到尽头。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不容否定自己的选择,不容否定自我的奋斗历程,更不容易放弃自己的“城市生存权”。他要尽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城市情结”…… 1975年至1985年的十年,中国政治局面波澜壮阔,社会局势复杂多变。作品深刻地关注到了这一变革时期的必然状态,以系列政治任务的沉浮为载体,真实地揭示了在另一层 面人们所遭受的苦难。立足于特定时代的《平凡的世界》多方位地展示了苦难,刻画了多样化的生存状态。他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冰冷的时代,更让读者记住了时代下的苦难生存。而只有在这种真实中,再去发掘那些人物的情感时才会深刻,抛弃这些,任何的谈论都会显得苍白和无力。 2.从空间维度看苦难中的情感 作品中路遥以黄土地为依托,深刻地思考了黄土地上农民的命运,开掘着黄土人生的奇特艺术,并对这一空间造就的苦难生存状态作了较为全面的揭示。 陕北自古就是一块苦焦的土地,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几无平地,生存境遇极端恶劣。这样的自然空间,人们苦难的生存状态是可想而知的。黄土地上的农民的命运几百年来一直都被自然左右着。可以说,不论是老一代还是青年一代农民、乡村里的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聪慧机智还是憨厚老实的,他们都被这片黄土地戴上了“苦难的镣铐”。尽管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积极抚慰着黄土,但他们依旧无法改变这块贫瘠的土地带来的生存环境。在作品中,以双水村人们的生活现状为视角,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黄土地人们的苦难。 双水村的人们无疑是勤劳的,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却无情地让他们长时间挣扎在物质生存的边缘,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承受着漫无边际的苦难。自然造就的苦难让他们在精神深处被深深地击倒最终沦落于愚昧和落后中,顺从了所谓的“天意”。尽管具有强烈生命韧性和进取力量的孙少平没有被同化,他用忘我的劳动和踏实的生活走出了这片土地。但不可否认,他的出走是一种被迫的无奈。他在双水村这片土地上满眼看到的都是苦难,却看不到美好生活的光明未来。现实存在同他的理想生活相去甚远,他只能义无反顾地冲出这片土地,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解脱之路。在孙少平出走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他所承受的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深层痛苦。 除却荒凉和贫瘠,黄土地最为残酷的一面是她几乎切断了陕北与外在世界的一切联系,终使王道难化,春风不度。而窘困的自然条件和频繁的社会灾难又使这片黄土地在苦难中越陷越深。尽管陕北人对故土有着强烈真挚的爱、有着守持和凝望,但是始终没有停止过“逃离”和“出走”,并且这种基于生存的“逃离”让人生带上了深重的苦难。 作品中路遥真挚、真实的再现和表现土地上的一切,同时他深信只有土地才是最真实、最值得信赖和依恋的。他热爱土地的虔诚和敬畏就像爱他的亲生父母一样,绝不容许有对土地伪造、虚幻的意识或行为。而黄土地上的苦难是自然赐予的,因而用深沉和冷峻的笔触切入黄土地的衰败、贫瘠,来透视和思考这些固有的苦难成为他“故土情结”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成为解读作品中生存下苦难情感的重要依据。 结 语: 这部源自生活的作品以平朴真挚的语言毫无保留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所承受的生存苦难,真实地了哀绝、彷徨、迷惘、愁恨、凄苦和伤痛等生活的真实存在,最为珍贵的是它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出了一条苦难的救赎之路。“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生命总有缺憾和苦难,人们的种种挣扎和奋斗就是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和苦难。而个人的精神和意志、生命中的亲情和爱情无疑在作品中成为挣扎和奋斗的支撑点,是最后走出苦难,完成救赎,诞生灵魂之歌的基础。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接受这部作品的精神洗礼后,都能收到生活的启迪,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以更好的精神和激情去创造自我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永建:流浪和归家―文化视野中人的困境和出路[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J],《文艺争鸣》1992年3月. [3]晓雷:路遥故乡行[J],《文学世界》,1994年1期.
/
本文档为【救赎,在尘土中飞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