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2017-10-06 5页 doc 16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 20o1年,第5期实验与创新思维7 拨,就马上想到了碱(NaOH),然后参照N溶于水的 装置搭建CO喷泉实验装置,最后,用事实来证明一 切.如果再gt导一步,如何设计N地和HC1的白烟喷 泉?由于学生的脑海中已有N地+HCI=NC1(白 烟)的知识点,再加上刚才的gt导,学生就会寻找两者 思维的交叉点,有些学生马上就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讲 了出来,至于操作由学生在实验室自行组织完成. 2个人与小组相结台 个人与小组相结合就是指既要放手鼓励学生个 人去搞创新,同时又要指导学生彼此进行交流合作 ...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 20o1年,第5期实验与创新思维7 拨,就马上想到了碱(NaOH),然后参照N溶于水的 装置搭建CO喷泉实验装置,最后,用事实来证明一 切.如果再gt导一步,如何设计N地和HC1的白烟喷 泉?由于学生的脑海中已有N地+HCI=NC1(白 烟)的,再加上刚才的gt导,学生就会寻找两者 思维的交叉点,有些学生马上就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讲 了出来,至于操作由学生在实验室自行组织完成. 2个人与小组相结台 个人与小组相结合就是指既要放手鼓励学生个 人去搞创新,同时又要指导学生彼此进行交流合作 性探讨. 课堂教学中,尽管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独 立完成某项任务,但机会的获得是不均匀的,经常会 造成相当部分的学生有意识或被迫地游离于这些活 动之外.…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 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潜能去体现个人的创新思想和能 力,但这种提倡个性充分张扬的活动并不是要学生 单枪匹马独自去化学实验的海洋里漂流,而是要在 教师的指引下,在同学的合作下去充分施展自我的 创造性.如搞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 题能力的提高.但耗时较多,会影响整个教学 的完成.假如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会明显地改变 这种状态.因为小组活动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交 流与合作的机会增多.通过学生与小组内的学生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在某一方面有创新的举措都 可以成为他人之"创新点",从而扩大了学生对问题 的认识的视野和解决同题的方法.有利于整体创新 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缩短认知过程.正如美国的教 育工作者在看待小组学习的意义时所言的那样,"在 求得共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把学 习步骤,概念意义经常通报给伙伴,对调查结果进行 辩解,以及估量工作如何进行.小组学习与过去通 常采用的那种个人的课本——作业——背诵方法相 比,信息反馈和信息交流将具有不同特色,并更现 实.J某些教具制作,物质性质之间的比较实验,物 质含量测定实验都可采用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例如电池的制作,不同的电池有不同的镧作 方法,采用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在 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出多种电池(如原电池,果蔬电 池,模拟千电池等).学生通过比较可以较好明白电 池的原理和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高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上海:1997:135.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 和趋势(第四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997.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 任秀成 (寿光七中,山东寿光262706) 文章编号:1005—66凹【2001)05—0007—02中国分类号:C,633.8文献标识码:B l实验装置 1.Y型管 2铁丝 3.蘸有苯液的棉球 4.苯与溴的混合液 5铁屑 6.AO3溶液 ^B 2实验步骤与现象 (1)取一细铁丝,一端系一棉花球,棉球大小以 塞人Y型管内不留空隙为宜不要太紧.另一端固 定在橡胶塞上.铁丝在Y型管内的长度以使橡胶 塞塞人Y型管后棉球恰好塞人A端管口为宜.然 后将棉球蘸取苯液至基本饱和. (2)在Y型管B端倒人3—5mLAo3溶液,用 长胶头滴管在A端注入2mL苯和lmL溴,加入少量 铁屑,然后将带有棉球的塞子塞紧Y型管口.几秒钟 后可以看到苯与溴反应,放热使液体沸腾,在管内产 生大量白雾,在AgN03溶液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3)反应完毕后,将Y型管中的液体一起倒人 盛有冷水的小烧杯里,可观察到烧杯底部有褐色不 溶于水的液体. 化学教学2001年,第5期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减少了药品用量,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使用蘸取苯液的棉球,能有效地吸收反应挥 发出来的溴蒸气,排除棕红色澳蒸气对反应生成的 HBr所形成的白雾的干扰. (3)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Cl气的制取及?陛质"实验改进 张晓伟 (唐山一中.河北唐山063004) 文章编号1005—6629【2001)05—0008—01中国分类号C-6338文献标识码B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中氯气的制 取采用浓盐酸与MnO2在烧瓶中制取,性质检验多 在集气瓶中进行.我对此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过程如下: 1氯气的制备 (1)在大针筒中放人固体氧酸钾将活塞推到针 筒底部,尽量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尽. (2)在针筒内吸人大约5mL浓盐酸,迅速用胶塞堵 住针头,此时反应开始,生成的氯气将活塞慢慢顶起. (3)当生成的氯气的量达到所需时,拔去胶塞,将针 筒内的液体推人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停止. 2氯气的性质检验 (1)按下图组装仪器 一一 (2)取下?处的胶塞,在硬质玻璃管中放人1小 块钠,塞上胶塞. (3)用酒精灯对钠加热,当钠熔成小球时,将盛 有氯气的针筒用针头刺破?处乳胶管,缓缓推人氯 气,停止加热,当金属钠与氯气相遇时,钠开始在氯 气中燃烧,稍后停止通氯气.将针头取出. (4)打开?处弹簧夹,鼓人空气,将硬质玻璃管 中的气体吹人氢氧化钠溶液中.防止污染空气. (5)换一硬质玻璃管,重复上述步骤,可分别进 行磷在氯气中燃烧,铜在氯气中燃烧等实验. 在做磷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清楚地看到 在硬质玻璃管后部的管壁上有小液珠(PCI3)和固体 小颗粒(eCls)出现. 3废气的处理 反应后,要处理针筒内剩余氯气,可吸人NaOH 溶液,振荡,氯气即可全部被吸收. 本实验经过如此改进后变得简单易行,消耗药 品也很少,并且彻底杜绝了有毒气体的外逸.还可 利用实验改进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补充实验 杨玉麟,姚国霖. (1宜昌市教研中心,湖北宜昌443000;2宜昌县三峡高中,湖北宜昌443100) 文章编号:1oo5—662912OO1)05—0008—02中国分类号C.633.8文献标识码:B 在全国统编教材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 册(P.180)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 第二册(P.26)中均提到碳与浓硝酸能反应,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由于该实验课本对此实验没 作要求也很难做成功,所教师只能运用推理方法 讲解浓硝酸的这一特性. 我们认为碳与浓硝酸的反应实验很难做成功的 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反应温度达不到要求.由于 浓硝酸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当红热的炭块投人到浓 硝酸中时只能发生局部的短暂的反应,反应放出的 热量不足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故炭块不能保持红 热,反应很快停止;二是浓硝酸受热易分解产生有毒 ? ?
/
本文档为【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的改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