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

2017-11-08 6页 doc 18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 2007-1-16/宋子文 中国电影的主要构成不是大片,而是诸多的中小成本电影。以2006年算起,整整一年里中国电影的产量达到了330部之多,但我们能通过传媒得知并熟悉的作品,却仅仅限于大投资、大明星、大炒作的一系列大片,真正能在电影院通过正常渠道看到的,也仅仅只有九十余部。 我们的电影产量逐年增加,为何在院线找寻不见,甚至也没有任何的商业动作、效 益体现,它们都在哪里生存,又在向哪个方向去发展延伸呢, 很多声音都在呼吁拯救中国电影,说没有了票房的中小成本电影以及一些文艺片都被判了死刑,...
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
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 2007-1-16/宋子文 中国电影的主要构成不是大片,而是诸多的中小成本电影。以2006年算起,整整一年里中国电影的产量达到了330部之多,但我们能通过传媒得知并熟悉的作品,却仅仅限于大投资、大明星、大炒作的一系列大片,真正能在电影院通过正常渠道看到的,也仅仅只有九十余部。 我们的电影产量逐年增加,为何在院线找寻不见,甚至也没有任何的商业动作、效 益体现,它们都在哪里生存,又在向哪个方向去发展延伸呢, 很多声音都在呼吁拯救中国电影,说没有了票房的中小成本电影以及一些文艺片都被判了死刑,这是极其危险的讯号。这种声音自九十年代末就有,到了现在仍然普遍,一些新晋加盟到电影评论队伍的文艺青年们愤怒而悲壮地呐喊着,大有忧国忧民的愤青之势。尽管人们都在悲叹中国的电影市场,尽管都在哀叹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状况,但现实却是,中小成本电影却在大家的哀声中不断涌现,甚至是以年增几十部的速度大跨步地向前迈进。 搞电影的都疯了吗,明明没票房也要顶着枪口大批量地生产。难道他们都是只知艺术而不知市道的傻子,还是被理想主义口号鼓惑得迷了心志的神经病,其实,我们的担心都很多余,甚至都有些过分。中国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电影市场,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食物链,每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的朝夕冷暖,并不象我们想象得那么令人忧心。 中国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着一系列扶持中小成本电影生产的相关政策。这其中效能最为显著的,就是名目繁多的电影基金。很多新电影人,都是依靠基金起家并逐渐走入主流的,九十年代崛起的第六代电影人,多数也都是借了基金的便利,然后再利用其他的渠道融资拍摄电影。我觉得,基金政策是我们电影局以及文化机构采取的比较英明的一种保护措施,很多声音都在指责官方对中小成本电影不够重视,我觉得那是天大的误会。基金电影,多数培育了商业目的不很清晰的文艺片,甚至是无利可图的艺术片,不让它们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大潮中被挤兑被消灭,这种保护在很多国家都曾有过,可以说普遍得不能再普遍。 有人会疑问,基金能有多少钱,够拍一部电影的成本吗,答案是能,毋庸质疑。为了扶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积极性,很多基金都越过了百万大关,即便是最冷门的基金,也能达到六十到八十万之多,这些钱拍摄数字电影会有余富,即便是拍摄胶片电影,若不请什么特别大牌的明星、不拖周期、不做转移、不跨区作业的话,也已足够。新世纪了,地方都在发展经济,有些发达的大中小城市以地方宣传的名义,也相继成立了电影基金,数目有的都达到了一百五十万。这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已然是大大的福音,很多人都挂在口头上无人投资无人青睐等等等等惰性的牢骚,想来都是很不着调的鬼话,不是在欺骗别人,而是在欺骗自己。 中国电影有多少基金,没有谁来专门统计过,我不妨先说说我所知道的几个。40岁以下的导演可以申请青年电影基金,新入行的才俊可以去申请新导演基金,拍摄城市题材的电影可以申请城市电影基金,拍摄农村题材的可以申请农村电影基金,拍摄教育题材的电影可以拿到教育电影基金。其他的,还有为了发展西部文化经济而设立的西部电影基金,以及专门为希望工程设立的基金。这些基金名目繁多,多得让人花了眼,加上以上提到了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业为了提高文化知名度而成立的各种基金,已然将小成本的制作费用妥善解决, 哪里来的所谓绝粮之说, 很多独立的民营电影机构,以及一些个人,在打算拍摄小成本电影之前,居然都学会了钻基金的空子。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一部电影既申请了青年导演基金,又拿到了城市电影基金,而且还在琢磨其他的基金范畴。一部电影身背几个基金的现象很普遍,一个成本百万上下的小成本电影还未开机,就拿到了几倍于电影成本的基金,这样的现象也开始逐渐蔓延普及。一些制片公司在利用申请基金的便利,狂赚这中间的利润,试想我拿到了三项基金后,总数目已经超过电影投入成本的三倍,这个赢利居然在电影尚未问世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你说他们能否不乐此不疲。 电影基金的发放,是好事,但一旦遭人利用赚快钱,就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我想,我们大家监督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对大片的不满以及对有关部门的抱怨上,应该多关注一下这种逐渐生成的歪风邪气,切勿让鼓励变成了商家的牟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国有财力流失。有关部门需要对市场进行,不要在每年递增的小成本电影产量数目统计上沾沾自喜,那种政绩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监管不能只看重影片的题材与内容,更应该监督基金的发放与执行。 小成本电影背着基金而来,产出后再卖于相关的电影频道,再出售音像版权与音像公司,再行走海外影展做国际交流,再申报某些地方的文化展映以及“五个一工程”奖,都会拿到大量的现金回笼。再者,当前的诸多小成本电影都在狂贴“主旋律”标签,原因并不是官方的指导性政策在左右,而是那份比较诱人的“主旋律电影奖金”。有了这些环节,小成本电影基本在没有进入院线之前就已经盈余颇丰,很多导演即便如此却仍在哭穷,说自己的某某片赔了,说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说自己卖房子卖地……我想这话当中绝对有着虚伪的成分,个人炒作的嫌疑比较浓重。 以收入而言,我们眼中看到的只有排在票房前列的《疯狂的石头》,但却疏漏了后面的一些有着一定政策便利的电影。比如说《天狗》,背着基金上马,又能拿到主旋律基金的奖励,而且申报了“五个一工程奖”,最终加上在院线取得的近七百万的票房成绩,商业效益显然已经超越了《石头》,成为默默无闻的排头兵。小成本电影的效益无法在院线中体现,它们的生存本钱绝对用不着我们去操心,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它们如何能成长壮大起来,成为主流中主力,成为中国电影名副其实的基石。 中等成本的影片则需要融资,融资的关键,就是在背上一系列基金之后,再找到一些与电影并不太相关的商家以及地方政府给予支持。电影《东京审判》的票房不过才两千万,只比投资数目高出一点点,刨除院线分成以及税收,最终拿到的收入且不足投资数的一半,但为什么它已经能令高群书欣慰的一笑,能令投资方满意并决定庆功,这其中,我所谈论到的额外收益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些院线无法体现的收入成为了中等成本电影回本的制胜法宝。《东京审判》的音像版权,对“主旋律电影奖励”的申报,以及在长春电影节上的出位,都换回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再者,地方政府以及一些企业对“五个一工程奖”的看重,已经远远大于了他们对该电影的投入。花钱买奖,这事你不情愿他不情愿,偏偏就有一部分心甘情愿,更甚的是有着一些地方企业投资电影并不为赚钱赢利,而只以出品的名义把电影作为企业的文化品牌,在同行以及受众面前彰显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是当前中等成本电影的生存法则,看起来可笑,但也不无其道理。在中国,文化品牌是需要钱来买的,你若不信,你可以来搞电影,功夫做到了一定会有人来给你投资。 有很多声音呼吁捍卫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利益,要呼吁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它们,让它们走进大院线真正面对观众。我想,根据中国电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想法有些不现实。电影院仍旧是城市的产物,是高消费的娱乐场所,没有噱头没有看头,人们是绝不会拿着自己的钞票去鼓励谁去给予谁同情。在2006年的一年里,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的小成本文艺片都在大院线里遭遇了冷遇,甚至也包括那些经过无数次包装并给予炒作的作品。诺大一个电影厅,通常只坐下了寥寥几人,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外商业大片一涌进后,难保不会被院线临时调整下去。中国社会的阶级性咱且不谈,电影这一方水土已经形成了有着浓郁资本主义色彩的阶级范畴。走进电影院里的小资老资们,不会尝试去思考些什么去接受什么“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要的是娱乐,是疯狂的《石头》。 在中国呼吁什么“艺术院线”,我觉得一点也都不实际。谁会为了艺术而艺术,又有谁会舍得这个本钱去填这个大坑。在中国表象上没有“艺术院线”的时代,事实上“数字院线”在替代着这样的职能。在大院线里,一系列没有商业竞争力无利可图的电影,都会被发配的艺术院线放映,有些电影的炒作宣传也可谓是隆重,但却仍旧无人问津。现在在业内,谁提“数字院线”谁摇头,似乎哪部电影被发配到那里,就等于是提前判处了死刑一样。数字,听起来至少还比“艺术”好听一些,一旦这些“数字”更改为“艺术”,我相信很多人连进去瞧瞧的兴趣也都丧失了。 我想进院线并不是小成本电影以及艺术片唯一的生存办法,寻找更广阔的发行空间,才是当务之急。在中国,电影银幕绝没有电视台多,而看电影的也绝不可能超过看电视的人群。大力发展地方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并很好的规范,才是真正切合实际的办法。目前,地方上很多的电影频道都在明目张胆地私放乱映,都不买片买版权,只做无本的买卖。这种现象一旦被很好地遏制,片源问题就成了地方电影频道的燃眉之急。这时候,有关部门再组织起一系列的“电影交流会、交流节”,摆出展台组织买卖,令大家各取所需,既解决了地方电影频道的资源问题,又能有效使小成本电影取得大众传播的优势,这何乐而不为, 担心小成本电影的票房,不如担心一下它们的传播问题。我们的评论人不要在一派愤青声音中做无病呻吟,该站在体制的内外审时度势,以良性而有效的意见与办法为电影人以及我们的观众出谋划策。义愤填膺的牢骚不可取,而看似严谨的胡说八道则更不可取。 中小成本影片的投资额 1、疯狂的石头:260万 2、命运呼叫转移:1000多万(因为众多品牌大力赞助,该片在未上映前就基本收回成本) 3、银牌车手:1000万 4、图雅的婚事:150万(没宣发费用,所以没进院线,但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虽然没有最后获奖,但还是在电影节上找到了买方,卖到日本、韩国等地,发行权一下子收获250万元) 5、十全九美:400万 好故事的重要性 几部让人记忆深刻的中小成本也在叙事上下足工夫,如《疯狂的石头》《李米的猜想》、《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叶问》等。 成也故事、败也故事,今年遭到惨败的几部中小成本都是因为丢掉了“故事”而被院线和观众打入冷宫,如《北京等待》、《知子罗》等。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画皮》、《赤壁》这样的大片也没能拿出令观众信服的好故事,这恰恰给部分中小成本的崛起留出了空间。
/
本文档为【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