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

2017-09-05 12页 doc 95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 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北府兵首領劉裕,即後來的宋武帝,經過多 次征戰,俘殺擁兵篡位的桓玄後,東晉王朝大權實際上落到了他的手 裡。為了慶賀勝利,他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將軍府大宴幕僚。眾人籌觥 交錯,開懷暢飲,喝得有幾分醉意時,劉裕讓大家談談抱負和志向。 話音剛落,只見一人滿臉通紅,踉踉蹌蹌地走上前來,大聲說道, 「今觀天下大勢,先是司馬道子專權,隨後王國保亂政,接著又是王恭起兵,桓玄奪位,相互殘殺,你爭我鬥,都是為了謀權逐利。當今皇上臣子,既無意整頓國政,又不想收復失地...
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
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 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北府兵首領劉裕,即後來的宋武帝,經過多 次征戰,俘殺擁兵篡位的桓玄後,東晉王朝大權實際上落到了他的手 裡。為了慶賀勝利,他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將軍府大宴幕僚。眾人籌觥 交錯,開懷暢飲,喝得有幾分醉意時,劉裕讓大家談談抱負和志向。 話音剛落,只見一人滿臉通紅,踉踉蹌蹌地走上前來,大聲說道, 「今觀天下大勢,先是司馬道子專權,隨後王國保亂政,接著又是王恭起兵,桓玄奪位,相互殘殺,你爭我鬥,都是為了謀權逐利。當今皇上臣子,既無意整頓國政,又不想收復失地,處於這種變化時局,每日周旋於官場之中,或曲意逢迎,或互相攻訐,或爾虞我詐,或彼此傾軋, 實在毫無意思。」說到這裡,只見兩串淚珠順著他的臉頰滴落下來。 「唉」,他情不自禁地長歎一聲,張口吟詠了幾句詩,「志意多所恥,不如歸園田,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眾幕僚一聽,知道他是在埋怨自己的抱負受到非難,不願再在官場周旋,而想回鄉歸隱田園。眾人都為他這樣當面頂撞劉裕捏一把汗,便趕忙打圓場說,「陶參軍多喝了幾杯,在說醉話呢,」劉裕本來也覺得十分掃興,很想發作,但一見是陶參軍,知道他性格直率,口無遮攔,並非真正跟自己 過不去,就叫侍衛把他扶下去休息了。 這陶參軍名叫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生於晉哀 帝 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五年,,是潯陽 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前期的重臣,曾經 管轄過八個州的軍事。他的祖父陶茂和父親陶逸,也都做 過太守。當初,劉裕認為他是名門大將之後,就請他做了參軍。誰知共事幾個月,便發現他是個「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人,更是一個「縱情詩酒,性剛直率」的人。這種人怎能忍受得了官場上的周旋,所以兩人見面常常覺得話不投機。 第二天早晨,陶淵明一覺醒來,覺得劉裕待自己不薄,昨天晚上那樣對他有些過分了,便藉機說自己生性喜歡農村田園生活,能在地方上有個差事,每日有酒喝,就十分滿足了。劉裕本來就覺得他的性情和自己不太合拍,今見他主動提出辭官,便落得做個人情,介紹他到彭澤縣,今江西湖口縣,去當縣令。 縣令不過是個九品芝麻官,但在縣城裡沒什麼官場應付,卻有公田俸養,每日可以飲酒作詩,陶淵明覺得日子倒也自在。不想上任剛八十來天,就趕上年底,上級派一個督郵,一種檢查縣令政績,宣達上級指示的官員,來到縣裡巡視。當時,陶淵明正在自己房裡吟詠詩篇,聽手下的屬吏說來了督郵,十分掃興,不得不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屬吏去見督郵。 陶潛 頁 1 屬吏看他穿著便裝,衣冠不整,隨隨便便的樣子, 吃驚地說,「上級官員來了,你該換上官服,衣著整 齊地去拜見才好。」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仗權勢,擺臭架子的督 郵,一聽小吏說對這種人還要穿著官服行禮拜見,便 長歎一聲,「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陶淵明是個多麼才高氣傲的人,他怎麼肯為掙一點薪俸,而向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小人低頭哈腰,然而,就因為他對上級官員禮儀不周,當天就解印去職,回家鄉種田去了。 陶淵明年幼時,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十分窮困。但他從小喜歡讀書,也很有 ˊˋˇㄐㄍㄓㄧ匡時濟國的志向。「昔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ㄜㄨㄢ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從這些詩句來看,他確實很想報效國家,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是,當時中國分為南北兩半,北方處於一些遊牧民族的統治之下,東晉王朝偏安江南,苟延殘喘,根本無意復國。陶淵明看清了這一點,很是灰心,便決意在家半耕半讀,侍奉老母。誰知他不會治理生產,日子越過越窮困,娶妻生子以後,更是不堪重負,有時連吃飯都發生問題。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以便擺脫生活困境,他這才於二十九歲時,在本州做了個江州祭酒。但沒幹多久,因受不了公務的束縛和煩惱,就辭職不幹了。後來又有人請他出任江州主簿,他沒有去。但在家種田,農桑收入常常不能自給,只得又出來在劉裕等手下做了一陣參軍。自這回在彭澤丟了縣令的烏紗帽後,直到六十三歲去世,陶淵明再也沒有涉足官場了。 從彭澤辭官回鄉的路上,陶淵明心情很興奮,邊走邊作了一首 歸去來辭 。其開篇即說, 「回去吧,田園就要荒蕪了,我從來不想出仕,卻身不由己地陷入官場,實在令人惆悵而悲傷,過去雖然已不可挽救,未來卻可以彌補。我誤入迷途不算太遠,越來越感到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他還說,「富貴本非我意,仙境也不可企及,只願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辛勤耕耘,長嘯賦詩,樂天知命,了此殘生。」: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ˇㄍㄗ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篇辭賦,描繪了ㄠ 他跳出官場,迷途折返的喜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充分現了其超塵拔俗的高潔志趣。 他的名作 歸園田居 五首,更是將這種高潔志趣表現得淋漓盡致。請看其中的第一首, 陶潛 頁 2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樹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ˋㄞ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在這裡,詩人把官場視作「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羈鳥」、「池魚」,把歸隱田園說成是衝出「樊籠」,返回自然。在詩人心目中,淳樸、恬靜的田園是世上唯一乾淨的樂土,是污濁官場的對立物,因此他細膩描繪優美的田園風光,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由衷熱愛。這裡,潔淨、幽雅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再看 歸園田居 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描繪的是,陶淵明返回家鄉後,在南山下開墾了一塊荒地種豆子,可是地裡草太多了,豆苗長得稀稀疏疏。於是他清晨就趕到地裡鋤草,直到月亮升起才扛著鋤頭回家。晚歸的路上,道路狹窄,野草叢生,露水打濕了衣服,可是他心情很愉快。他想衣裳濕了有啥關係呢,只要豆子能豐收就好。在這首詩裡,作者不僅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勤勞態度,而且洋溢著對田園農事生活的喜悅之情。 陶淵明回鄉的頭兩年,生活是過得非常愜意的。「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這心情多麼輕鬆愉快,「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這日子過得多麼悠然自得,經過自己的辛勤耕作,看到「我麻日已長,我土又已廣」,他又是多麼興致勃勃,不過,最能體現他當時輕鬆自在心境的,還是傳誦千古的 飲酒 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生平有兩大癖好,即愛菊嗜酒。他回鄉第二年的秋天,住宅的屋前屋後,黃菊滿園,清香四溢。一天傍晚,他在園中 採了一陣菊花,抬頭仰望,南邊廬山,恰好映入 眼簾。夕陽映山,碧峰翠嶺,明麗沉靜,飛鳥翱 遊,盤旋山中,投林歸巢。見此動人情景,一種 新的感受湧入心頭,他會心地、無聲地笑了笑, 轉身回屋,寫下了這首洋溢著悠然自得情調的著 名詩篇。 陶潛 頁 3 可是,好景不常。陶淵明,歸隱後的第三年,家中遭了火災。一場大火把房子和家當燒毀殆盡。隨後幾年,又是接二連三的蟲災、水災、風災、兵災。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的結果,使他陷入了「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夏天長,常常沒飯吃,剛起床就盼望太陽快落山;冬天沒有被褥,睡覺懼怕夜寒,剛天黑又盼著快天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的困境。歸隱返鄉可以避免為宦做官時的煩惱,卻排除不了饑寒交迫的苦難。於是,從五十四歲開始,他的詩就很少歌詠「田家樂」了,說得較多的倒是貧窮、疾病和死亡。晚年的陶淵明不僅對污濁的官場感到厭惡,而且對整個社會現實極為不滿。 然而,他渴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並沒有死。他在現實中尋找不到 自己的理想世界,就展開幻想的翅膀,在創作中加以描繪——這便誕 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篇著名散文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 說的是武陵,今湖南常德,有個漁夫,在一條小河的上游,忽然看到一片絕美異常的桃花林,便把船扔下,去遊覽桃林,走到盡頭,一座山擋住了去路。他發現這座山有個小洞口,就鑽了進去。啊,裡面可真是個廣闊而美麗的世界,土地平平坦坦,房屋整整齊齊,水池清清亮亮,道路四通八達。男女老少,純樸善良,種地採桑,歡歌嬉戲,每個人都十分快樂。他們看到這個漁夫,問明他從哪裡來,就把他邀請到家裡,殺雞擺宴,熱情款待。他們還對漁夫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秦朝時就來到這裡,已和外界隔絕好多年了,根本不知秦朝以後還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漁夫在裡面住了幾天,告辭這些幸福熱情的人,便從原路回家去了。後來,他順著走過的路,再來找桃花源,卻總是迷路,怎麼也找不到。 這裡描繪的沒有君臣,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沒有欺詐,到處充滿和平、幸福、平等的美好世界,是陶淵明的理想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數群眾憧憬美好生活的願望。但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卻不可能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它只不過是一個空想罷了。: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陶潛 頁 4 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的深秋,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之中,身體越來越衰弱了,他大概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在九月神志尚清醒之時,給自己寫了 輓歌辭 三首和 自祭文 一篇。他在 輓歌辭 第三首中說,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足道,托體同山阿。 生死問題,任何人都無法迴避,如何對待,常能顯示一個人的修養境界。「輓歌」是古代用於喪葬的歌,相傳主要由送靈柩者所唱。陶淵明以亡人自訴語氣,作 輓歌辭 三首,第一首寫斂,第二首寫祭,第三首寫葬,均從容道來,不喜不懼,表現了平靜坦然、灑脫達觀的至高人生境界。詩中甚至描寫自己被送葬入土的情景,而又能擺脫一般輓歌淒慘悲涼的格調,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當然也更顯難能可貴。 他的 自祭文 ,以最簡潔樸素的四言韻文,回顧自己的一生,結尾發出最後一聲歎息, 「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說自己已經嘗盡了人生的艱辛,死又能怎麼樣呢,這可謂是對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名言的別樣闡釋,表明他對生死問題確實看得很清楚又很透徹。 據朱熹著 資治通鑑綱目載,「元嘉四年十一月,晉征士陶潛卒」,終年六十三歲。他去世後,親友遵照其遺願,以「輕哀薄斂」的儉樸儀式安葬了他,並詢諸友好,謚曰「靖節」。 陶淵明的詩文創作質樸無華,和他為人處世不拘虛偽俗禮一樣,完全是自己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當時文壇盛行玄言詩,缺乏真實情感,乾枯寡味。由漢代延續下來的辭賦傳統,又過於鋪陳華麗,粉飾雕鏤。陶淵明的創作,在這兩種風格中獨闢蹊徑,以清新素雅的語言,寫出了意蘊雋永的篇章,達到了初看淺顯平淡,細嚼韻味無窮的極高境界。 陶淵明不僅是晉代最偉大的詩人,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是少數幾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宋代大作家蘇軾在 與蘇轍書 裡曾說,「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臞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蘇軾便認為陶詩甚至高過了李白、杜甫的創作。 陶淵明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應歸功於他直率的性情,以及廣闊而純淨的精神世界。他兼有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華,而不染其弊端,是魏晉思想最好的吸收者和淨化者。他有嚴以律己的儒家風範,而不拘其虛偽的禮俗,他愛老莊虛靜無為的境界,而沒有清談怪誕的行為及服藥求仙的異想,他有佛家空觀與陶潛 頁 5 慈愛的精神,而不帶絲毫迷信色彩。這種思想背景,再加上他能避開現實是非的騷擾,隱遁於田園自然,所以他的生活能夠超塵拔俗,他的詩也不必迎合文壇趨向,而像孤峰清流般獨具其清新、自然的風貌—正如元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 論詩 絕句中所稱讚的那樣,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虎溪三笑圖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耀庭 宋 作者不詳 一彎湍急的流水從畫中穿流而過,兩旁喬木紅葉繽紛,正是絹 設色青綠 26.4 x 47.6公分 一個秋涼的時節。石橋旁,三人(和尚、道士、儒生)正開懷地仰頭大笑,模樣誇張逗趣,引人發噱。 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 這幅「虎溪三笑圖」,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圖調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體現宋人繪畫成就的卓越。畫中用筆細密、勁銳,設色古雅,主角陶潛 頁 6 們誇張的肢體語言、呼嘯的急流、飄落的紅葉、以及遠處迷濛的煙霧等,相融一氣,整幅畫充滿了靈動之感。宋畫的精妙,由此可見一般。 畫喬木紅葉,一陣風揚起,樹枝搖蕩,落葉猶見飄滿地上。一僧一道一士,石橋左方相擁話別,慧遠,西元334,416年,居中與陸修靜,406,477,相互擁別,陶淵明,365,427,以雙手拉慧遠。三人仰頭,縱情大笑,造形尤其少見,左右兩旁男僕等候。右方曲澗流水,上覆板橋,意指「虎溪」。布局為左右往中斜下,形成兩個一角的組合。這是南宋人喜愛的布局。畫樹幹、樹葉,用筆勁銳,山石皴法以小斧劈,靈動處與畫面風動之情境,完全契合,設色罩染,以丹砂、石綠。遠處煙霧,淡彩層層渲染,迷漫一片秋意。人物衣紋,描法如折蘆葉而細長,與傳世藏北京故宮李唐,約1049,1130後,「採薇圖」相近。技法處處老到,的確是一幅好南宋畫。喬木露根,樹幹樛曲,筆意造形,也均是南宋李唐、蕭照一系風 格。 案,〈蓮社圖記〉中提到,「道士陸修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相善,遠自居東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笑,又嘗令人沽酒,引淵明來,故詩人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沽酒過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師如斯。」又〈廬山記〉,「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大笑。」 按此即本圖之「虎溪三笑」出處。虎從風,虎嘯而風起,是以畫中以風為背景,可見畫家用心處,無微不至。元末陶宗儀著《輟耕錄》,引趙彥通語,謂慧遠不與陸修靜同時代。陸修靜於元嘉,424,453,末年始到廬山,時慧遠已去世三十餘年,淵明亦去世二十餘年。按此項考據為真,則陸修靜自然亦無緣參 予蓮社。慧遠結「蓮社」的傳說,形成於 北宋熙寧年間,中唐以前根本無蓮社和十 八賢的記載,蓮社的成員在時空上也不可 能聚於一起,當代的學者也早已辨明。這 即使是訛傳,也可見於北宋末年此事已傳 開,是宋人調和儒釋道三家於一體,並為 畫家採取入畫。如李唐就畫有「虎溪三笑」,陶潛 頁 7 元仇遠等人有所題跋。周密,1232?1298,記有〈三教圖贊〉,「理宗朝有待詔馬遠,畫三教圖,黃面老子則跏趺中坐,猶龍翁儼立於傍,吾夫子乃作禮於前,此蓋內璫故令此以侮聖人也。一日傳旨,俾古心江子遠作贊,亦故以此戲之,公即贊之曰,釋趺坐,老聃傍睨,惟吾夫子絕倒在地,遂大稱旨,其辭亦可謂微而婉矣。」可再作一解。 陶潛 頁 8
/
本文档为【中國文學史演義:陶淵明棄官歸田園作者﹕錢念孫 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