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理学历年真题 分学科编排

心理学历年真题 分学科编排

2012-11-28 50页 doc 896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6971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历年真题 分学科编排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1.机能主义(中科院2002研)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注意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心理学历年真题 分学科编排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1.机能主义(中科院2002研)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人物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注意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机能主义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2.精神分析(中科院2002研) 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与传统心理学派别不同,精神分析学派不关心对意识经验和正常行为的研究,它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和异常行为。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或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并且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3.行为主义(西北师大2003研) 行为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反对心理学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的,即实验的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他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于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严谨、更加自然科学化了,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简答 1.简答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华东师大2003研) 答案要点: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另: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所持有态度的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感过程的具体表现。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2)情感过程能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反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是:(1)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事物规律有了了解,才能确定意志过程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2)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是:(1)情感对意志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的积极性,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2)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而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 2.简答什么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大2003研,华东师大2002研) (1)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2)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3)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3.格式塔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科院2002。华东师大2004)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在德文中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心理元素的观点,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所持的刺激-反应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派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思维问题上提出了“顿悟说”。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影响。 4.结合心理学的性质,说明为什么心理学容易受人误解和遭受非难。(北大2005) 答: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一直存在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种不同乃至对立的研究取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取向,即坚持客观实验的心理学研究模式。这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但是,由于人的心理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等复杂属性,心理学又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跨界学科,因而自然科学研究取向还不能成为阐释和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真正科学、统一的研究范式。与之相对,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向是非主流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主观经验范式的研究取向,突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内在性、本真性、整体性和能动性。这种研究取向有其特定的优势与合理性,反映出物化心理学向人化心理学的复归,但它所建构的心理学理论的效度和信度还缺乏实证性检验和支持,因而还不能成为主流心理学的理论范式。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活动为独特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人的心理是黑箱子,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现代心理学通过人的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认为身体的变化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复杂性,因为心理与行为并非一一对应,如何对其进行测量也是问题。 5.结合相关的研究,对杨振宁提出的“易经阻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行评价。(北大2005) 答:结合心理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易经的特点、杨振宁的科学家的身份进行综合阐述。 说明:4、5两道题目,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可结合自身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6.你认为心理过程有哪些,试用一个模型整合说明之。(北大2002) 答案要点:参考1题。 7.格式塔心理学(浙大2005) 见3题。 8.试述10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并阐述其主要事迹 (浙大05) 答案略。依据本章几个理论流派回答即可。 9.人本主义心理学(浙大04)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研究的窄化及偏颇。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这些欲望而挣扎的动物。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自身发展的潜能,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自我的纯主观意识,着重探讨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自我对事件的解释。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出发的。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10.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浙大2001)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或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并且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11.试述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及几种主要方法(浙大2000) 进行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遵循以下几个科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遵循客观性原则也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并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考察,就可能客观地研究各种心理现象。 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具备的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是可以得到共证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2)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 (3)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种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要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 (4)教育性原则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保证研究的选题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能仅仅考虑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必须考虑对被研究者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任何研究都不能损害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它们都涉及到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合适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按照一定研究程序进行统计检验的基本过程。具体见第一章第二专题。 12.试述冯特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贡献(浙大2000)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简答题 1.用实验说明脑功能的一侧优势(北师05) 虽然大脑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额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通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 2.脑成像技术(北师04) 脑成像技术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摄取人及动物颅骨和颅内组织结构的影像,从而了解其异常的技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3.脑功能的模块说(北师03) 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例如在视觉研究的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他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在词的识别研究中发现,词的命名与广大的脑区有关,这些脑区的动力学决定了词的识别。 4.什么叫割裂脑研究?它对揭示左右脑的不同更能有何重要意义?(北师02) 由于进入大脑的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外一侧,所以割裂脑研究,是在提供了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到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的。经过切断胼胝体手术后大脑两半球分割的病人,视力、听力、运动能力都正常,而命名、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理解语言的能力都出现选择性的障碍。 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 割裂脑研究对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有很大的意义。它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优势提供了实验基础。由于人类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是由胼胝体,前联合和海马联合这三束神经纤维联系起来的,其中胼胝体是最大的联合纤维束,它由大约两亿根神经纤维组成,如果将胼胝体和前联合都切断,联系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就几乎全部被切断了,使这种大脑为“割裂脑”。由于大脑两半球的分离,每个半球就能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所以可以单独研究两半球的功能。这样,在左右脑分离的情况下,我们能利用实验来揭示左右脑两半球各自的功能,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此外,割裂脑研究还可以为治疗和帮助脑损伤病人提供依据和办法。 5.试述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能(北师02) 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发达的脑区所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区,亦称布罗卡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成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6.简述左右脑的功能。(北师99) 虽然大脑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额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通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 7.鲁利亚机能系统学说(浙大06)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她把脑分成三个互相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这一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当这些脑区受到损伤时,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如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8.皮层的言语区(浙大04) 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发达的脑区所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区,亦称布罗卡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成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简答题 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05北师大)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 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浙大2006)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3.意识(浙大2005)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4.试评述几种主要的注意选择理论。(浙大2005)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理论。 (1)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人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人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1960)。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ls。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Deutsch et al,1963)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人的信息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人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5.特征整合理论(浙大03)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主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的问题,因此可看其为一种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由特雷斯曼、赛克斯和盖拉德(Treisman,Sykes & Gelade)1980年提出。 Treisman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⑴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此时人几乎不需要努力,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前注意加工可以帮助人们对周围环境进行指向性的搜索。视觉系统从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Treiasman假定,视觉早期阶段只能检测独立的特征,包括颜色、尺寸、方向、反差、倾斜性、曲率和线段端点等,还可能包括运动和距离的远近差别。这些特征处于自由漂浮状态(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属客体的约束,其位置在主观上是不确定的)。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的编码,这些个别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图(feature map)。 ⑵ 特征整合阶段(物体知觉阶段)。知觉系统把彼此分开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对某一物体的表征。此阶段,要求对特征进行定位,即确定特征的边界位置在哪里。这是叫位置地图(map of locations)。处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物体。这一系列加工过程较前者要慢一些。由于需要努力,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就会将刺激的特征不恰当地结合,造成错觉现象。 特征整合发生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是一种非自动化的、序列的处理。 该模型假定: ⑴ 早期视觉把景物中的一些简单和有用的信息,编码成一些特征模块,这些模块可能保持着可见世界的空间关系,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向处理过程的以后各阶段直接提供空间信息。 ⑵ 随后,集中注意开始发生作用,它选取和整合位于一个特定位置上的特征。这种选取和整合的作用是通过一张主要的位置地图而起作用的。通过注意的作用,当前在某个被选定的位置上出现的所有特征,就都进入一个临时的物体表征或文件中。 ⑶ 最后,在每个物体文件中关于性质和结构关系的整合信息将与在识别网络(recognition network)中已储存的对物体的描述进行比较。 总之,对物体的识别依赖于感觉特征的分析和识别网络,即依赖于有关特定物体的信息的集合;当信息更新时,原来的物体文件可能被取消,并被新的文件所取代,因而开始一段新的知觉过程。 6.简述人类意识的概念及表现水平(浙大03) 意识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精神实体。其表现水平有: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和潜意识水平等。 7.什么是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反映选择理论)?什么是内隐加工?两者的关系怎样?(浙大03)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Norman,1968)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人的信息在进人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人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内隐加工是指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地加工方式。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虽然无需意识参与就可以回忆或再认, 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知识的加工选择过程。但是角度不同,前者从注意的加工角度来看,后者从记忆加工的角度来考虑。同时,前者需要意识的参与,后者不需要。 8.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浙大02)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不随意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2)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对教师来说,正确掌握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 9.结合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华南师大 2006) (1)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由于人有意识,因而人类就和单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凭借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的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换句话说,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2)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人们一般不能预先计划梦境的内容,也无法 支配梦境的进程。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也难以回忆梦境的内容,对梦进行正确的报告。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便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 某种意识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3)当代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两者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权衡的特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发生学意义上可能的先后关系。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总之,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口常生活、学习和上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 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为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无意识现象也应该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第四章 感觉 1.感觉剥夺(2005年北师大)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身体诉讼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2.什么是马赫带(mach band),如何解释(北师大2004)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3.特征觉察器(04北师,04北大) 根据对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4.三色说(03北师) 色觉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对立过程说。三色说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后有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1821—1894)扩展。认为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树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此外,现有的研究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5.感受野(03北师)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细胞(例如: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根据对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6.马赫带现象及机制(浙大06)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7.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浙大 04)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费希纳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他所推导出的数学关系式为: P=KlogI 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星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但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4)斯蒂文斯幂定律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他发现,强度加倍,并不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在强度较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叫反应的凝缩(compression)。 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用数学式表达为: P=KIn 式中的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者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的幂定律。 8.侧抑制和感受野(浙大 05)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会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其中,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细胞(例如: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 9.暗适应(浙大 02)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但是作用的大小及其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其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 10.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浙大2000) 色觉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对立过程说。三色说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后有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1821—1894)扩展。认为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树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此外,现有的研究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第五章 知觉 1.用实例说明为什么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北师2003) 感觉和知觉是两种联系非常紧密的心理现象,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知觉比感觉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第一,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第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因此,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是比感觉复杂得多的心理过程。例如,人们感觉到面前苹果的颜色、香味、硬度和甜味等个别属性,然后把感觉到的个别属性的信息进行综合,加上经验的参与就形成了苹果这一整体的映象,这咎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可见,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种种形式的感觉遥存在为前提,并且是与感觉一起进行的,而且比感觉复杂得多。 2.用实验事实说明知觉整体加工的优越性(北师2002) 在知觉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实验证明,人们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我们对一辆急驰而来的汽车的知觉,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具体细节。 勒温用实验证明了知觉整体加工的优越性。给被试短暂地呈现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一个大字母,如由小字母“H”和“S”组成大字母“H”,或者组成大字母“S”,被试的反应有两种: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在局部反应中,要求被试判断小字母(“H”或“S”);在整体反应中,要求被试判断大字母(“H”或“S”)。结果发现,当注意小字母时(局部反应),如果小字母与大字母不一致(如小字母为“S”,大字母为“H”),被试的反应时将变慢;相反,当被试判断大字母时(整体反应),被试的反应不受组成的小字母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如果在视觉呈现刺激图形后,让被试同时确定从听觉接受的一个字母,结果是当听觉接受的刺激与视觉呈现的大字母一致时,反应时短;而当听到的字母与视觉呈现的小字母一致时,反应时长。这同样说明,被试对整体特征比对局部特征更敏感。 3.什么是控制加工和自主加工?他们在知觉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浙大06) 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
/
本文档为【心理学历年真题 分学科编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